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范文1
一个脚跟踩扁了紫罗兰,而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
--安德鲁?马修斯
自古以来,狭隘向来是小人们的专有名词,它一直为人们所不耻。
庞涓是狭隘的,他不愿孙膑胜于他,施加毒手,最后兵败身亡;周瑜是狭隘的,他不肯诸葛亮胜于他,百般暗算,最后被诸葛亮三气吐血而死;慈禧下棋,别人吃他一马,她杀对方一家,死后为人们所辱骂……这都是有了狭隘之心的结果,告别狭隘之心,以宽容的胸襟包容他人,则取信于他人,也成就了自己。
有一次楚庄王邀众大臣共饮,请嫔妃助兴,风把烛火吹灭时,一武将醉酒失态拉了妃子的衣襟,但楚庄王以一颗宽广的心宽容了他,巧妙解围。这位武将由是感激在下一次战役中奋勇杀敌。这便是宽容的价值。
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讨好王郎,辱骂甚至谋划刺杀刘秀的公文。但刘秀不听众臣劝阻,全部付之一炬,他说:"如果追查,必会引起人们的慌乱,甚至成为我们的死敌。如果宽容他们,则能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队伍。"是刘秀的宽容才使他终成帝业,统一全国。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心胸狭隘者能成就大事。宽容是每个人应遵循的守则。
林肯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这引起了一位议员的不满。他说:"你不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应该消灭他们。"林肯笑着回答:"当我们把他们变成自己朋友时,不正是消灭了自己的敌人吗?"这正是对宽容的最好诠释。
如果天空不宽容,容忍不了风雨雷电的一时肆虐,何来它的辽阔之美;如果大海不宽容,容忍不了惊涛骇浪的一时猖獗,何来它的深邃之美;如果森林不宽容,容忍不了弱肉强食的一时规律,何来它的原始之美;如果宇宙不宽容,容忍不了星座裂变的一时更替,何来它的神秘之美;如果时间不宽容,容忍不了各色人等的一时虚掷,何来它的延续之美……是宽容成就了它们。
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是宽容缔造了它们。
只有告别狭隘之心,方能进入一个神清气爽的境界。
让我们告别狭隘之心,用宽容之心包容一切,学做那多留人清香的紫罗兰。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范文2
热点推荐:
2015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假如我与民族英雄过一天/深入灵魂的热爱
历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5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范文3
一、新材料作文强势推进
就近两年的高考作文看,材料作文取代话题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趋势。材料作文既能避免猜题押宝的弊端,又具有综合考查考生读写能力等优势,更具有让考生写出新意的好处,因而日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长期的话题作文训练忽视了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而材料作文恰恰是对这方面的弥补。当前,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之一是新材料作文的强势推进,新材料作文比起传统的材料作文来,提供的材料将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文体可以不受限制,思路拓展的空间也更大。20Dg年的全国卷、上海卷、辽宁卷、江西卷、安徽卷、浙江卷等,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新材料作文。特别是全国卷具有更多的导向作用。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体。而现在是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的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已经不存在最佳立意。它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
新材料作文的价值在于能够给考生提供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又不会失之宽泛,在具有特定环境规定下的考生作文,才具有更大的真实性与检测性。这种情景,其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能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过“宽”的弊端。另外。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标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他们提炼主题的能力。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它更能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的机会和权利,让学生有更多的写作个性,这与高中新课改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二、命题作文章振雄风
在后话题作文时代,高考命题将在稳中求变。虽然话题作文还有可能继续为一些省市所采用,但命题作文的重新登台亮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2009年高考命题作文已经广泛地为较多省市所采用,北京、重庆、山东、江苏、湖南、四川等六省市无一例外地选择命题作文,同样有着标杆性的意义。命题作文在防止宿构、拓展思维、规范文体上都有着话题作文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回归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近几年来。由于话题作文的宿构、抄袭的问题日益显现,命题作文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它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谨守鲜明的指向性和较强的限制性的同时,注意吸收话题作文开放性的优点。从今年的6道题来看。命题作文的形式也悄然出现了新的变化。湖南、四川两道题基本保持了传统的命题形式,即“题目+要求”,而北京、重庆、山东、江苏命题的形式则由“导语+题目+要求”组成。其中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有的有导语,以激感和启发思路,或加提示,增加限制条件;二是在要求中吸收话题作文的“三自”(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方针,增加开放性。这种命题方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恰到好处的限制性,防止猜题押题和宿构。二是广泛的恰切性,使所有的考生都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三是有较大的开放性,使考生在选材、构思和文体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四是有较好的区分度,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考生发挥出各自的水平和能力。今后,这种题型必将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
三、半命题作文异军突起
半命题作文一直是中考作文长久不衰的一种命题形式。但在高考领域却长期被人们冷落,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都没有涉及。作为自主命题走在全国前列的福建省和湖北省,今年终于勇敢地吃了“半命题作文”这只螃蟹,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具有拓荒性的意义。
虽然2009年高考半命题作文只有两个。但可以看出半命题作文具有前所来有的活力。福建省和湖北省的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简洁明了的命题方式和无比宽广的写作空间,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这是继前几年多题选作、看图立意、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命题方式之后的又一个崭新变化,是华丽之后归于平实的写真,是骚动之后归于宁静的稳重,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半命题作文的出现,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开放性、发散性强,选材范围广。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预测,半命题作文在今后的高考中必将大量地被采用。
四、生活、诗意、哲理:未来作文命题大趋势
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一定会沿着生活、诗意、哲理的方向前行,这可以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中明显地看出。比如全国卷Ⅱ所供材料有三则,一是道尔顿发现色盲症。二是安藤百福发明方便面,三是乔利研制出干洗剂,这三则材料都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其他如辽宁卷的“明星代言”材料、江西卷的“圆明园兽首事件”、安徽卷的“弯道超越”、重庆卷的“我与故事”、湖南卷的“踮起脚尖”、江苏卷的“品味时尚”、四川卷的“熟悉”、湖北卷的“站在________的门口”、天津卷的“我说90后”、广东卷的谈谈对“常识”的看法等,都与社会现实生活有关。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跟人们的思想言行紧密相连。强调作文贴近生活、贴近自己,引导考生在真情中感悟生活,应该是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范文4
关键词:新材料;共性层面;人事联系
近两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备受宠爱。其让学生在写作时发挥的空间更大,展示的机会更多,尤其能呈现出立意的多样性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一、从新材料的共性层面来归类与解读
1.时代性
比如,江苏高考材料作文以“探险者与蝴蝶”为题,描绘了几只点燃的蜡烛影响了蝴蝶的习性,从而联想到人类不经意的举动对自然和生态的巨大影响,提醒我们要善待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另外,校园热点多受关注。如,全国大纲卷高考作文:“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天津高考作文:“学方能知之”。考生看到这些材料后,他们的写作热情和灵感就会被瞬间激发,有话可说。
2.启发性
莫言被山东高考作文题选为素材,即“诺奖得主莫言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被‘咬’后的反应”,不论是从作家角度谈名人应该勇于承认“错误”,还是从读者角度谈杂志社要敢于指出别人的“错误”,这对于正处在学习阶段的青少年而言,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3.趣味性
广东高考材料作文“富翁与三个贫困家庭”则是以做公益献爱心为主题的。捐助本身是一件好事情,体现了温暖的人文情怀。可由于媒体舆论、各类组织和道德绑架等因素,使得好了味。三个贫困家庭对于“捐助”的态度也完全不同:一家感激地接受帮助;一家接受但会偿还;一家谢绝了好意。面对贫困,有人接受,有人拒绝,为什么好心赞助却选择了“愚蠢”的拒绝?就很有意思了,把做“慈善”受助方的“报恩”、“偿还”和“施舍”的不同反应,从正反两方面思辨,各有利弊,更能开掘出此次作文的深刻内涵。
二、从新材料的人事联系来追问与整合
新材料作文大多有一定的故事性,一件事串起多个人物,这样立意点也就不止一个。下面是笔者课堂教学中的一次专项立意训练案例:
漫画大师丰子恺曾挥毫画了幅《卖羊图》:农人牵着两只羊,到羊肉馆去卖。一位农民看了连连摇头,笑着说:“多画了一条绳子。”丰子恺仔细看看自己的画:两条绳子牵两只羊,哪里多了绳子?农民说:“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丰子恺叹服。
训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及含意的内容。
通过批阅发现,答案可谓五花八门。
比如,生活中凡事不要都两手抓,要学会放弃一只手;做事不要优柔寡断,该断则断,否则自己将会置身于多余的绳索中;少一根绳子,少一点羁绊。
从作业的反馈看,究其原因,他们没有正确理解材料的意旨,才会存在立意上的偏差,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对材料的一系列追问,可以有效地解决多角度立意问题。
1.审读与追问
通过对材料的反复研读,提出如下问题:
①上述材料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
②材料结尾写到:丰子恺叹服,这是为什么?
③普通的农民为什么能让大师叹服?
④农民为什么知道只需画一条“牵头羊”的绳子就够了?
⑤“牵头羊”就能掌控整个羊群,这说明了什么?
⑥漫画大师却不比一位农民,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低级“失误”?
⑦农民说“牵头羊”就行了,头羊就一定能带好群羊吗?
⑧反过来想想,群羊是不是一定要跟头羊走呢?
⑨“头羊”与“牵头羊”概念上有什么区别?
⑩从身份地位角度看丰子恺和农民,他们的行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整合与立意
针对追问,一一作答:
①材料最后一句:“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
②和⑥丰子恺叹服是因为农民讲得精妙,他的失误是因为没有生活经验。由此可以得出“创作要尊重客观事实和生活规律”“艺术源自生活”等立意。
③和④农民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实践经验,由此得出“智慧源于生活”“规律来自实践”等立意,再加以类比,即可引出“现实生活中的‘牵头羊’现象”。
⑤立意有:“善于抓住事情的关键因素”“‘牵好头羊’就会事半功倍”。
⑦和⑧从反面来问,正面作答:不一定。“事情要首先要解决好主要矛盾”即抓关键人物,便能较好掌控全局,利国利民,否则,适得其反。而且,“‘群羊’要有自己主见,不能盲从”。
⑨“头羊”就是“领头羊”;“牵头羊”是“牧羊人”对“头羊”实施的动作行为。“牵头羊”就好比是企业高层对中层干部的管理,要充分发挥好他们的“领头羊”作用。
⑩从两人身份地位角度来看,可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立意。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范文5
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的思维发展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高中毕业生完全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然而,以高考考生作文为例,考生普遍缺失最基本的理性思考能力,只注意到事物的表象,钟情于感性的倾诉,对问题缺乏深思反问,对事物和现象不会进行因果分析,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诚然,中国特有的文化传承导致了国人思维方式与西方的明显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西方则是理性的、逻辑的。我们必须明白,缺乏理性思维会使我们难以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难以进行逻辑推理和检验对错,甚至制约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英国人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地区?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个问题依旧在困扰着我们,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钱学森之问”成为了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提出的问题振聋发聩,引发了全国上下的反思。笔者以为,培养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是造就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如何在高中阶段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理性思维之花绽放芳香,为高校输送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素养的人才,笔者以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高考命题来引导、促进高中生理性思维训练
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优质生源,高考命题对考生的思维品质与思考质量必然要有充分的要求。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教授在《分值和题型:静悄悄的、实质性的突破——评2009年高考作文题》中指出:“抒情和感性叙事命题长期占据霸权统治地位,理性命题长期被忽视,脱离‘真知灼见’,盲目甚至麻木地拘执于‘真情实感’,是不是会导致素质上多情而弱智?”2011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我主张高考作文命题要改一改,从偏重感性和文笔,改为重视考查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明确赞成高考作文命题应该趋于理性。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潘新和教授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高中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理性思辨能力,作文训练应以议论文训练为主;对学生议论能力与思辨表达的检测考量,应是高考作文的主要方向。”
近期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表现出高度关注考生自身思维品质与思考质量的倾向。通过命题让考生直接面对并走进坚硬的现实,早一点读懂社会,读懂历史,学会理性地思考人生,是对中国教育的一种拯救,何况写作本来就是一件与思维密切相关的事。
高考试卷的评价往往起着引领教育方向的作用。如前几年一些文笔华丽却无内涵的考生作文被评为“优秀作文”,高中语文教学“三重三轻”的弊病(重文章体例、重文章语言、重表达技巧,轻审题立意、轻思维深度、轻思想内涵)也随之出现。可喜的是语文界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近年高考评卷中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有了明显的要求,高考优秀作文的共性是充分体现考生个性,有自己的见解并能言之成理,充满智性和理性的光辉。高考评价对理性思维的重视,能有效警醒考生重视理性思维训练。
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理性思维训练
1 名篇示范,启发理性思维
高中生作文理性思维升格的总体框架构建仍应在课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授课时要对作品内容表象做深入的分析,挖掘蕴含其中的哲学意蕴,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阅读文章。名篇教学,应当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感知形象以后作深入思考,对写人的课文,试着评价、臧否人物;对叙事的课文则可评价事件,说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在领悟课文基本意义以后,推想引申意义、象征意义,甚至是联想意义,启发学生在写作时参照模仿,这对提升学生理性思维水平大有裨益。
2 设疑激趣,激活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的开端是好奇心,有好奇心是学生理性能力觉醒的一个征兆。因此,教学内容要有新意,教学方法要富有变化,要善于创设“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意境,善于巧设悬念、设置“障碍”,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在问题的探究中,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在知识的根据上追问,不仅问是什么、怎么样,更要问为什么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着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会迁移到写作中,作文的理性思维自会得以呈现。
3 课堂“留白”,激发理性思维
时常听到“迭起,精彩纷呈”的公开课,“表演”结束,好评如潮。于是很多教师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好的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似乎不能“冷场”,要上得热热闹闹、迭起才满意。笔者对此不能苟同。语文课需要有适当的“冷场”,正如书画作品的有意“留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一个消化吸收、生成新知的过程,它需要静思,需要时间内化。课上得“迭起、精彩纷呈”,学生势必没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这种背景下所呈现的“繁荣”,只是一种“虚荣”。课堂有意安排一些学生自己读书思考的时间,教师多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作些指点和个别交流,养成学生冷静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有思想的芦苇”,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鹦鹉”。
三、在高中作文写作训练中,注重理性思维训练
写作过程始终伴随着思维活动。学生在各种文体的练笔中,在大作文、小片段、周记等形式中展现自我、放飞思想。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理性的思维方法,训练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高中阶段,应以论述类作文写作训练为主。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是其本质特征,讲求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分析”是议论文写作的最基本要素。
1 因果分析法。即在叙述事例之后,说明事例的原因或结果与论点的关系。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可用“之所以……是因为……”“正是由于……”的句式对事例进行分析论证。
2 假设分析法。即在列举事实论据之后,紧接着提出与论据相反的假设,并引出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原论点的正确性。可用“试想”“如果……不是……”的句式,对事例从反面加以剖析。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范文6
我认为高考直接涉及到、直接要大家讨论社会热点的可能性不大,但会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视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分析水平及社会关切度。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都不会“囊中羞涩”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可以对过去的阅读、观察及头脑中的有关积累做如下梳理——
一是认真研究、熟悉至少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既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也就是说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当然,如果是现实中的人物那就更好,特别是新近为大家所熟知的公众人物,那更新鲜、醒目。比如,金晶。我们要研究她的性格、成长、重要事迹,记住她说过的经典的话、经典的行为,要从中有所启示。
其次要有两本书垫底。实在读得少,课本熟悉了也行。比如我们如果把苏轼选入高、初中的诗文汇集在一块儿,就可以大致把握住了他的一生。再思索他的一生、他的诗文对我们当代人有什么启示。比如《前赤壁赋》,它实际上展示了苏轼拯救自我的一次努力。文章通过主客问答,最后说服自己虽遭贬斥但拥有了“山间之清风、江上之明月”,重新发现了自我的价值,于是“相与枕藉,不知东方之既白”。这对我们现代人应该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的。如果实在都不熟悉,我劝你踏踏实实看几个电视专栏节目,也算是“亡羊补牢”之举。比如东方台的“可凡倾听”,一期一个人物,我们如果认认真真地看几期,记下了嘉宾的重要言论、重要事件特别是独特的细节,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理解、思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考场上的新鲜素材。
同时,还要回顾、积贮至少三个生活细节,家庭一个、校园一个、社会一个。光记住这些感人的瞬间还不够,还需要反复玩味其中感人的“点”在哪里,揣摩触动你的原因,挖出其中包裹的核心价值(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甚至是伦理的),反思自身与当下社会的麻木、无奈、缺失、困境及潜藏的危机,从而引出更深刻的东西来。比如,这几天我们守望着四川大地震的点点滴滴,被一个个细节感动着,但流泪之余、感慨之余,我们是不是思考得更深了一些?好在我们读到了这样的文章——
《朱少华: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
15日,汶川强震已进入第四天,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的遗体被找到时,是“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的。通常灾难来临人会躲在课桌下,双手护头,而谭老师在那一瞬作出如此反应让人惊叹和感动。正是这个特殊的“姿势”令四名学生在他的身体和课桌的共同护卫下“死里逃生”。而在灾区,还涌现出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重庆市两个共有55名游客的旅游团队行进在距汶川50多公里处,地震到来,庞大的队伍在两名不足1米6的小女子的指挥下迅速集中到了公路边的平坝上。在倾盆大雨和大地的颤抖中,这支特殊的队伍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男人们找来一片塑料胶袋,拆开摊平顶在头上,大家围成一圈,女人和小孩在里面。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后,这支队伍终于见到了救援者。“一起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我们从彼此的依赖、信任、扶持中获取动力。”
许多在平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情景,也是我们苦苦追求的人性光辉,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事先宣传提倡,也不可能进行发动,但老师舍命保护学生,幼儿园的阿姨牺牲自己护着孩子,年长的护着年幼的,男人保护女人,这在地震灾害到来之后几乎成为天经地义的规则,那么自然。而全国各地救助者的表现同样让人感动:全国各地踊跃捐款,献血者几乎把每一处血站“挤爆”;成都数百位“的哥”自发前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一名约60岁的乞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脚上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却把乞讨来的一角两角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了募捐箱……这样感天动地的场景,在这场大灾难的背景下,发生在人们普遍感到社会“变冷了”的现实中。
近几年来,社会很多人都感到我们的道德在“滑坡”,人性变得自私。现在看来,这种感觉其实是被一些表象所蒙蔽了。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人性不仅没有缺失,还异常的丰富,异常的火热,它的蛰伏其实是在等待“时机”。而当社会最需要的时候,这种无限美好的品德和人性就会自然暴发出来,成为拯救生命、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现在这场灾难恰恰检验和诠释了这个规律。我们为在灾难中失去的同胞痛哭,同时也为四川和全国各地的父老兄弟在灾害中涌现
出这么高尚的品格而欣慰,更为我们的道德和人性在这场灾害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考验而自豪和骄傲。
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也是一次巨大的转变和进步。现在抗震救灾还在继续,我们还在和死神争分夺秒抢时间。在往后的日子里,必将还会发现并涌现出更多的人性光辉,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信心和勇气,有了这种精神、信心和勇气,我们必将战胜灾害,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我们更希望在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时候,人们能擦干眼泪,把在这场灾难中暴发出来的人性光辉继续发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为,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最迫切的需要。
最后推荐四个重要话题: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包括:感恩、心理及身体健康、自我认识及其代际特征、教育及其影响、成长环境、理想信念等。比如“艳照门”事件的影响、早些年的“超女”。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到底该如何梳理?动物、植物伦理,科学的双刃剑,等等。2008春的雪灾,“手足口病”的流行,缅甸的风暴潮,四川“5·12”地震,甚至包括喧嚣一时的“华南虎”事件。
——传统文化的继承。首先要梳理的哪些是传统,传统中哪些需传承,哪些需要抛弃?以及作为载体的传统节日、书法、母语等的困境与发展。还有“国学热”、文化普及娱乐化(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等。甚至传统建筑如古老村落、历史街区的保护等话题都最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