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荷花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1
对于教材,前面已经研究了汽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学习升华和凝华后,对物态变化知识才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这一节教材是物态变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与地球上水的循环,教学的难点:认识升华和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及水的循环。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三、教学目标制定
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解释现象;了解水循环的成因、途径、类型及其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积极质疑、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的过程,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过程及其原理的思维方法,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与师生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加深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升华和凝华是十分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有广泛的应用,体会水循环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五、设计反思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主体部分,是确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一直摸索着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那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就必须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要有所变化.没有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就算怎么更换教师队伍都是徒劳,所以做好前提工作,保证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度,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四是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特别要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①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②在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中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③让锌板和铜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触,用导线在外电路通过电流计连结,观察现象;④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什么问题?上述实验问题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老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由上可知,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1]赵晓丽.优化课堂提问 指导有效阅读[J].吉林教育,2010(2).
[2]刘建华.如何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加工[J].中国民族教育,2010(1).
[3]刘爱萍.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教学主线;教学设计;元素化合物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2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11
现代化学教学中,传授者对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多以知识的讲授,性质的累加等形式来组织课堂的教学,而也有不少的教育者通过设计教学主线来讲述元素化合物。元素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属于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这类知识通常都是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表现,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一般不存在困难,但由于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种类较多,内容相对零散庞杂,往往导致学生记忆困难,而围绕着一条主线来开展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
针对上述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可以合理的设计教学主线,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来谈谈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设计教学主线的三种方法:
一、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生活的联系出发设计教学主线
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而性质决定用途,在教学设计中如果能够将所学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生活中的事物、新闻事件等相联系,以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生活的联系与应用出发,构建教学主线,则能让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内容紧凑。
以高一必修1第三章“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二氧化硫”为例,在教学设计中,可由“硫的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溶于水及其酸性、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出发,将二氧化硫的知识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联系起来:开幕式上烟花绽放(烟花中含有硫磺)引出硫的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亚运会期间,空气质量的检测中包含对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引出二氧化硫能溶于水,生成亚硫酸呈酸性,并由此进入酸雨的学习;由亚运食品卫生安全制度要求检测一次性筷子中二氧化硫是否超标,引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以上的教学设计,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广州亚运会来作为主线,将所学的内容贯穿于其中,使得整个教学的过程生活化,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从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联系与应用出发设计教学主线,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与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好化学的意识。
二、以化学史出发设计教学主线
每一个元素,每一个化合物的发现都有着一段历史故事,在元素化合物内容的学习中,合理利用化学史将所学知识串成线,将化学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也是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设计教学主线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东北师范大学的葛秋实等[1],在高一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气”的教学设计中,以氯气的发现过程为主线,巧妙的将氯气的发现史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重温氯气的研究之路:发现之旅第一站1774年舍利发现氯气的物理性质;发现之旅第二站1785年贝托莱证实氯水具有漂白作用――探究氯气与单质反应的化学性质;发现之旅第三站台耐特用氯气制得漂白粉――探究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性质;发现之旅第四站吕萨克与真理失之交臂;发现之旅第五站戴维证明这种气体是单质并命名为氯气――小结。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的过程不再纯粹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让学生置身于化学物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追踪氯气发现之旅的足迹,与科学家对话,一同探究氯气的性质,揭开了氯气神秘的面纱。显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趣味性与探究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以化学史为教学主线,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重温科学探究之路,不仅能再现知识的动态演变过程,而且可以揭示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领悟科学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养。[1]
三、以设疑解疑出发设计教学主线
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特质,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这种本能的学习冲动,为学生提供直接反馈和亲身体验的机会。[2]以设疑解疑出发设计主线,是指将教学的过程以某种载体(如揭秘某个案件,揭晓某个谜语等)串成线索,让学习的知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与情境导入不同之处在于用作教学主线的载体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而不仅仅作为情境导学的过程。同时主线里应包含着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理解掌握,以及对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例如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第三课时“氢氧化亚铁的实验室制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由氢氧化亚铁制备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出发,设计一道谜语:父为碱,母为盐,性随父,自出娘胎白如雪,进入社会千万变,倘若制得法,可留清白在人间,(打一化学物质),谜底是“氢氧化亚铁”。在课堂中,教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解析谜语,学习氢氧化亚铁实验室制备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谜底揭晓的过程。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充分满足了学生对物质世界进行探索的好奇心,可以牢牢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设疑解疑出发创设教学主线,还集中表现在将学习的过程转化为某个案件的揭秘过程。以乙酸的酯化反应为例,教师在教学导入中提出为何“百年陈酒十里香”的疑问,然后与学生一同展开揭秘行动----寻找陈酒散发香味的功臣。通过学习酿酒的过程,指引学生提出并验证猜想,最后解决问题。揭秘的过程便是学习酯化反应的过程,以揭秘行动为载体,便让课堂既充满趣味性又不乏探究性。
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好比一条精品旅游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3]一堂没有设计教学主线的课往往导致知识散乱零碎,难以让学生的注意力持久地集中于课堂上。因此,教师应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设计的方法,巧妙设计教学主线,运筹帷幄,设计出有个人特色与风格的课堂教学,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教学顺利进行,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葛秋实,王秀红. 基于化学史的教学设计:与科学家对话――重温氯的发现之旅[J]. 化学教育,2011,(1):35-37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信息堆积、静态知识梳理、学生被工具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主体性回归、转向文本理解、动态思维呈现。
1 强化基础学情分析,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1.1 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1.2 学生的思维能力。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2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2.1 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2 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3 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3 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1 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5
1.知识内容分析
氯元素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性质活泼的主族元素,也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化工生产中很重要的元素,了解氯元素的性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讨卤族元素的性质,从而与其他系列元素性质比较来归纳元素周期律,关于氯气的性质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氯气的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氯气与非金属(氢气)、金属(钠、铁、铜)、水、碱的反应];(3)氯离子的检验。在氯气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同时重点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
2.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上过一年的信息技术课和化学实验课,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在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方面已经具备进行网络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该教学过程设计中,学生自行阅读指定的网页内容,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网络信息,通过“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然后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获取知识。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氯气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氯气与非金属(氢气)、金属(钠、铁、铜)、水、碱的反应]
(3)氯离子的检验
2.过程方法
利用网络多媒体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采用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结论,学生体会科学探究艰辛和喜悦的过程中,树立不畏艰难的科学探究精神,并同时加强环保意识,强化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氯气、氯水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难点:氯水的性质及漂白原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
网络多媒体资源、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观看视频印度孟买发生氯气泄漏事故
过度: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种特殊的气体
(一)学习目标展示
1.氯气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金属(钠、铜、铁)、氯气与非金属(氢气)、水的反应]
(二)阅读教材
学生按以下问题阅读课本:
1.氯气的发现过程?
2.氯原子的结构示意简图?
3.根据氯原子的结构说明氯在自然界为什么不能以游离态形式存在?
提问、板书:一、氯的原子结构
归纳:(略)
观看多媒体:打开晋中教育网资源库观看视频《氯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板书: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过度:根据氯的原子结构,大家分析一下氯气的化学性质怎么样?下面我们来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观看多媒体:
提出问题:1.氯气与钠的反应和氯气与铜及的反应的实验现象有哪些?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打开晋中教育网资源库观看视频《氯气与金属钠的反应》《氯气与铜的反应》
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的燃烧
提问、板书:三、氯气的化学性质
归纳: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大多数金属都能在氯气中燃烧)
Cu+Cl2=CuCl2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过度:氯气除了能与金属反应外还能与一些非金属反应。
观看多媒体:打开晋中教育网资源库观看视频《氯气与氢气的反应》
提出问题:1.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通过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和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2.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归纳:Cl2+H2=2HCl
过度:打开自来水龙头,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84页,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为什么能够杀菌消毒?
2.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次氯酸有哪些性质?
提问、板书:四、氯气与水的反应
Cl2+H2O=HCl+HClO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
氯气和水反应后所得产物都是酸,若向石蕊试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和较大量氯水比较,会有什么区别?
实验:向石蕊试液中滴加不同量的
氯水。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越滴加氯水,颜色越浅,说明氯水中存在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提出问题:
氯水中存在哪些物质?什么物质具有漂白性?如何验证?
分析归纳:
氯水中存在Cl2、H2O、HCl、HClO四种物质,其中H2O、HCl没有漂白性,Cl2和HClO最少有一种物质具有漂白性,干燥的氯气中不含有HClO,可以通过干燥的氯气与湿润的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进行比较。
探究实验:
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退色而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了,说明氯气没有漂白性,具有漂白性的是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次氯酸。
思考、分析进行科学推测:
可能的原因:
日晒的过程中氯气挥发,浓度降低,毒性降低
日晒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化学反应,导致次氯酸发生反应,浓度降低
板书:2HClO=2HCl+O2
(三)练习
1.新制备的氯水显 黄绿 色,说明氯水中有 Cl2 分子存在。向氯水中滴加几滴AgNO3溶液,立即有 白色沉淀 生成,说明氯水中有 Cl- 存在,氯水光照后,黄绿色逐渐消失,并放出无色的 O2 气体,
生成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2HClO=2HCl+O2 。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氯水 B.氯化氢 C.液氯 D.漂粉精 E.盐酸
3.下列物质中,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的是()
A.次氯酸钠溶液
B.次氯酸钙溶液
C.氯水
D.氯化钙溶液
4.判断下列说法正误(用√或×表示)
①红热的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色固体FeCl2(×)
②有氯气参加的化学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
③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NaCl(√)
④氯水的pH小于7(√)
⑤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
⑥氯水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所以氯气具有漂白性(×)
⑦氯水、氯气和盐酸中都含有氯元素,所以它们都呈黄绿色(×)
(四)小结
1.氯气是黄绿色有毒气体,可溶于水,比空气重。
2.氯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金属、非金属、水等反应。
3.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有漂白性和消毒杀菌作用,见光易分解。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4
六、教学反思
1.本课例遵循新课标的要求,紧密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有关事件和生活中的相关情景,通过引发问题―阅读观察―实验探究―总结规律等教学过程,引起学生的好奇、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查阅资料、构思实验。
2.以氯气性质为主线,紧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概括出本课时的相关知识,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3.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扩充了常规
教学手段的容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6
一、课前准备部分
(一)心理准备
语言交流,就是心灵之间的交流。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调整心态,舒缓情绪。尽量保持心情舒畅,充满激情,语言也会从心而发。一个教态自然和内心丰富的教师,走进课堂满脸笑容,心中会有千言万语。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二)课堂语言提前构思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场所,而语言是承载思维碰撞的载体,所以对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要把备课的过程当作锤炼教学语言的过程。只有深入理解新理念,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才能进行教学语言的再设计和再创作,写成自成一家的口语化教案。但是,口语化教案绝不是教材书面语言,要把教材中提出的大问题化解成学生自主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以期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前行。一堂课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定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要诱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二、实施部分
(一)导入语——要具有磁力效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其蒙而引其趣”。诱导启发,挑起兴趣。我们科学课前2-3分钟,设计好情景,准备好素材,要从第一秒开始就抓住学生的魂。
(二)提问语、过渡语、激励语和实验语科学课的核心在于探究,这就决定了科学课堂上必须给足孩子们探究活动的时间。一堂课只有40分钟,每一堂课的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忌夸夸其谈,要惜字如金,句句切中要害,做到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我将这些语言分为提问语、过渡语、激励语和实验语。
1.提问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规手段。提问有两种:一是教师对学生提问,二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科学课的核心在于探究。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领人吗?不,我认为,教师应该是个局外人。我们的提问语应该尽可能的少。否则学生还会在我们的引领下,完成所有的过程。我们的创新就无从谈起。我们可以看看,科学发展史上所有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都是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因此我们的语言尽可能的少,不要怕学生发现不了什么。思考的过程最重要。放手,再放手。我们只要将提问语准备好就可以了。
2.实验语:就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用到的与科学道理有关的语言。那这些词语必须准确、全面、易懂。例如在《抵抗弯曲》中的结论: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其中的大大,可能大部分学生知道意思,但说不出准确科学用语,教师必须总结。
3.激励语:科学课中有些地方是很麻烦的,有些地方是有难度的。这需要教师的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做实验成功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还要大胆激励。不要过分注重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