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贸业务员岗位职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贸业务员岗位职责范文1
宁波作为典型的外贸城市,进出口总额再一次攀升。对各类型外贸企业进行分析,发现民营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领跑全市。宁波作为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专业人才就业,尤其是国际贸易专业。另外,宁波地区本土的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相比之下,笔者所在学校培养的国际贸易高级工与其他本科、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毕业生在职业能力和素质上就显得有些劣势。我们培养的学生很多时候达不到大中型外贸企业外贸业务员的工作岗位要求。这是由于学生进校时本身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等原因造成的。那么,如何改善国际贸易高级工的就业情况,笔者认为外贸会计就业岗位将是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对宁波地区的部分外贸企业进行走访,发现外贸企业中外贸会计岗位人才需求量很大,很多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外贸会计人员,很多已经招聘进来的会计人员都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的国际贸易知识的再培训。这样的做法让用人单位感到力不从心。笔者学校拥有大量教学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教师。为了扩大国际贸易高级工的就业面,学校早在2007年就开始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很多会计课程,部分学生在完成会计课程学习后,考取了会计上岗证。同时,对学校国际贸易高级工专业的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就职于宁波地区的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其中部分学生在这些企业中担任会计工作岗位。对这些学生所在单位进行调研,企业对学校国际贸易毕业生担任外贸会计工作岗位认同度较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毕业生掌握了大量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和各类单据;二是学校毕业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知识,还学习了外贸会计课程,熟悉进出口企业会计工作流程;所以用人单位很愿意到学校招聘国际贸易毕业生从事外贸会计岗位。上述分析,笔者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外贸会计课程显得尤为必要,但是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分析,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外贸会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在外贸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遇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教材不合适
目前市面上的外贸会计教材大都面向高职,教材内容偏理论,缺乏实务操作,很多知识点又与外贸企业实际情况脱节比较严重。对于技师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论学习有难度,由于缺乏操作性,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就降低了,学习效果就会打折。加之,近几年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不断改革,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导致教材不符合技师学院的教学要求。
2.学生思维定势
专业教学计划考虑到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习外贸会计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等课程。所以教学计划中高一开设了会计基础课程,在随后的学期中,不断加入其他会计课程。但是,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职业目标,囿于固有思维,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就是去外贸公司当外贸业务员,不用学习会计基础等“无关”课程,这样就直接导致会计类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
3.师资力量不足
外贸会计是一门行业会计,教学中需要既有国际贸易业务知识,又有良好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虽拥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会计教师团队,但与这种师资要求相比,相差甚远,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数没有外贸会计业务实践操作经验,因此在外贸会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国际贸易业务内容核算的尺度,某些具体的业务核算程序掌握不够好,直接导致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三、外贸会计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为了培养出符合宁波地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外贸会计岗位要求的毕业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外贸会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加强“双师型”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出符合外贸会计岗位要求的毕业生,目前的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会计教师的“双专业”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提升教师的“双专业”实践能力:一是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外贸企业顶岗锻炼,任课教师可以通过顶岗来增强外贸会计岗位认知,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从而有效进行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二是教师利用业务时间,通过培训等方式,考取外贸会计知识资格证书,通过考证学习来弥补自身的国贸专业的不足。这两个途径需要学校来制定合理的人事制度来加以管理,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断加强。
2.开发技师学院外贸会计校本教材
由于外贸会计教材不适应现实的企业需求,所以要真正促使课程学习有效,就必须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革,开发出适合宁波地区的企业需求的校本教材。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前,需要结合顶岗调研情况,设计出外贸会计岗位职责要求,根据岗位职责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编写校本教材。外贸会计岗位职责要求见表1,外贸会计课程教学任务见表2。
3.突出实践教学
外贸会计周课时为3,课时有限。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只能教授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没有充足的时间提供案例讨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学生在整个上课过程中被动学习,也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学习效果。要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的比重,强化学生对于自营进出口业务、进出口业务、加工补偿贸易、出口退税等的核算操作。通过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进出口业务及出口退税依据来核算成本,登记账簿并编制财务报表等,达到外贸会计的岗位职责要求。
四、小结
外贸业务员岗位职责范文2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甘阳(1970-),女,重庆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讲师。(重庆 40006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61-02
高等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主设外贸英语方向,主要培养掌握外贸英语、对外贸易政策以及实务、国际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能进行一般性的外贸业务谈判以及业务接待,能应用英语从事商务活动,具有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国际商务活动运作能力的应用性英语专业人才。外贸英语专业人才类型有3个层次,即外贸决策人员、外贸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一般外贸专业人才。其中,既懂外贸又懂英语的综合性高素质应用型一般外贸专业人才十分欠缺,具有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和报检员资格证书的人才非常紧俏,工资收入高。高职院校在此方面的人才培养上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一、研究思路和概念界定
由于商务英语专业初建时沿用传统思路,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均与社会脱节,大部分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弱,不能满足外贸行业的能力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进行充分的岗位调查,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据此,本研究将通过考察外贸行业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确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并进一步设计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能力模型。其中,基于岗位分工的职业能力定义为“某个岗位的工作能力”,涉及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三个角度,由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决定。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走访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
走访分两种。一是走访外贸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如2012年11月~12月走访重庆市四家外贸公司。外贸行业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可胜任一般外贸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岗位,主要有: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业务员。此外,掌握外贸英语以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还可从事外贸企业的接待工作。
另一种是走访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如走访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08级、2009级毕业的23家用人单位,了解了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看法。
问卷调查针对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2012年12月对20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主要包括行政部、人事部以及各业务部门的部门经理)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份,回收35份,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72.5%。
三、就业岗位职责及能力要求
参照走访企业的访谈结果,将外贸行业一般从业人员的工作岗位进行群分,即外贸业务开发、外贸跟单、外贸单证、外贸报关报检以及国际货代5个岗位群。
在对此5个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细分时发现,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可分为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和专业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岗位基本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则针对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是行使职能的重要能力。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分析
在向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基于5个主要就业岗位群,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1 代表“很不重要”,5 代表“非常重要”)分别对各项能力评分,并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外贸企业最重要的是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实践经验、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很重要。由此可见,外贸行业目前趋于成熟化,企业对雇员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从表中亦可看出,国际商务基础能力、外贸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比较靠后。
表1是针对5个岗位(群)的综合能力重要性均值进行的统计。从表1中可以看出,综合能力会因不同的岗位(群)其重要性彰显不同。由于岗位(群)的不同,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是有区别的。
2.高职商务英语人才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专业职业能力与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息息相关,根据所进行的调查,表2归纳出5个岗位(群)各自的专业职业能力,并根据其重要性均值进行排名。由表中可知,岗位(群)职业能力在各个岗位间会有重复,重复的原因在于职能交叉所致。同一能力在不同岗位(群)中的重要性均值不同,表明不同的岗位(群)同一能力的要求不相同。
四、基于岗位分工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基于以上的调研及分析结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能力本位在高职教学中的地位日渐增强,贯彻与落实此目标就需要教师了解岗位能力需求及其重要性,并在教学中落实。
第二,在职业能力中存在岗位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学生在入学前及之后都应让学生了解毕业后的目标岗位、岗位的差异及相关岗位对应的课程的不同,消除学生报考时的茫然状态,确立学习的目标,尽可能提早地进行职业角色定位。
第三,能力中的团队协作、耐压、事业心等方面仅仅依靠课堂讲授难有成效,应在实习实训中了解相关能力并培养学生能力。
第四,针对专业职业能力在不同岗位上的差异,高职院校可依据岗位能力的重要性确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并依此设定不同的课程体系,贯彻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导向”的办学方针,培养学生达到相关的要求。
第五,随着外贸经济的发展,专业的要求也随之改变,校企合作可定期调整岗位能力,并由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高效、专业、务实。
参考文献:
[1]郭瑞卿,温耀峰.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14-15.
外贸业务员岗位职责范文3
关键词:国贸实务;胜任力模型;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240014);邢台学院教改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GY1203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22日
一、引言
胜任力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里兰提出,是区别于处于特定情境之中的卓越者和普通者的主要特征,它可以是任何可被精准测量且能显著区分个体差异的特征要素,如价值观、动机、个性、技能和知识等,它是企业招聘和考评员工的重要依据。目前,该模型已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胜任力评价模型应用于高等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胜任力评价模型应用于《国贸实务》课程教学,通过聚类和因子分析法提炼外销员关键能力因子并构建外贸职业(外销员)胜任力模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贸相关职业胜任力为教学目标,通过转变课程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核体系等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贸职业能力。
二、外贸职业能力因子分析和胜任力模型构建
结合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通过走访调查知名外贸企业的高层管理者(HR经理)、浏览国内知名招聘网站(如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网、智联招聘网等)外贸相关岗位的具体描述与招聘要求,使用聚类和因子分析法提取从事外贸相关职业所应具备的熟悉外贸流程、外贸单证制作与处理、商务英语应用水平、商务沟通谈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因子并构建外贸职业胜任力模型。(表1)
在此基础上,国贸实务课程以外贸企业应用性、技能型人才需求为调研前提,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纲要,以培养提高学生外贸职业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考评方式为突破口,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外贸业务综合素质。
三、基于外贸职业胜任力模型的国贸实务教学改革与设计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并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传统的《国贸实务》课程教学目标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内容主要依据“学科”或“教材”设定,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和“理解记忆”为主,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考核方式以“试卷考试”为主,且多为理解记忆之类题型,造成学生自我认知与用人企业需求形成较大差距。
当今时代,任何课程的教学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适应用人单位甚至职位需要的“职业能力”,成为高就业、高起薪、高发展的“三高毕业生”。所以,根据外贸职业胜任力模型,我们将《国贸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教学内容主要依据“外贸企业工作职责或职位需求”设定,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和“课内外训练”相结合,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课程考核以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主,大幅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满意度。
(二)以培养并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能力为目标,重构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我们根据外贸业务员胜任力指标,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将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盘、还盘、订货、合同、支付方式、装运、保险、索赔等环节进行甄选恶化优化,整合成建立贸易关系、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制单结汇、核销退税等6大关键环节。(图1)
根据外贸职业胜任力模型,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国贸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在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能够进行贸易合同磋商及程序履行能力的同时,强化外贸业务英语信函及文书撰写能力、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和互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高度适应力、多种交流能力、非公式化及非现成套路的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能力、系统化的思维能力以及历练个人品质。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外贸职业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传递方向是教师-学生-企业,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用脱节严重,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动力不强,导致国贸实务课程教学满意度不高。必须以培养和提高外贸职业胜任力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进出易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继续完善模拟教学,通过设计贸易情景,让学生分组扮演进出口商、海关、商检、运输、保险、银行等角色,模拟进出易过程,并制作相关单证;进一步丰富案例教学,建设了国贸价格术语案例库和国际货款结算案例库;深化专题教学,围绕当前国际贸易前沿热点问题,开设了“中美贸易问题与展望”、“中欧贸易问题与展望”、“中日贸易问题与展望”、两反一保和非关税壁垒等专题,让学生们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专题,通过网络、报刊等搜集大量相关信息,以讨论会、辩论会、专题演讲等形式深化对这些国际贸易热点问题的了解;尝试双语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力度,鼓励学生到外贸公司以外贸跟单员、业务助理等方式进行实践。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满意度。
(四)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发挥其引导、评价和促学功能。目前的课程考评体系存在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以教材为主、重评价轻引导的弊端,考评方法局限于试卷考试,课程考评体系的不科学导致学生认为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了,对培养和提高外贸职业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为此,应构建以能力测评为核心,加大对学生外贸业务践行技能考核的力度,改变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以过程考核为重点;根据不同的能力模块和评价标准,将企业和行业评价相结合的综合开放式考评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考评体系对学生的引导、评价和促学功能。
另外,任课老师要不断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参加相关课程培训和研讨,加强同国内国贸学科实力较强高校同行的联系,加大教学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加强学科研究,探索并实践国贸实务、外贸函电和国际商法课程联合,教师也要考取相关专业的培训师资格,做双师型教师。同时,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学科研究,追踪和把握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提高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元阳.基于岗位职责以及胜任力模型的出口贸易销售人员的结构化招聘方案[J].商品与质量,2011.11.
[2]张式锋.国际贸易业务经理胜任力模型构建初探[J].江苏商论,2012.4.
外贸业务员岗位职责范文4
关键词:商经专业 教学工场 实训课程 课程体系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商经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商经类教育的目标。“教学工场”实训教学为实现这一目标搭建了重要平台。因此,高职商经类专业“教学工场”实训教学有必要构建一套具有特色的实训课程体系。
1.商经专业“教学工场”实训课程体系要找准定位
1.1确定高职商经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生走出校门应该是能很快胜任工作的从业者,其就业岗位应定位在一些中、小型工业企业、商业、服务业的初、中级岗位。
1.2商经实训课程体系定位: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性、针对性与职业性。高职商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仅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教学环节,而应当贯穿于整个商经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满足岗位职责的要求。
1.3商经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总体思路:商经实训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应本着基本素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导,建立四个逐步推进业务操作水平的层次,并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训课程体系。
这四个层次分别是:
第一层次:面向一门课程的单一实训项目;
第二层次:根据企业实际运作,结合多门课程,面向任务的专项技能训练项目;
第三层次:面向全局,涉及几个专项技能的拓展性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训项目;
第四层次:紧密联系创业、就业,培养职业能力的创新型实训项目。
2.商经专业“教学工场”实训课程体系四个层次的具体实施
2.1面向一门课程的单一性实训项目设计
单一性实训项目可与专业业课程设置协调一致。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单一性实训项目可分专业认知环节的实训、课程中的分阶段实训和课程期末综合实训。专业认知环节实训:是在各门专业课程学习之前所安排的实训,使学生获得有关专业发展的信息,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或到工、商、金融等各类企业进行参观、并邀请专业人士对相关方面进行介绍,使学生理解专业课程的知识,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第一手资料。
课程中的分阶段实训: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设计模拟实验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操作,发现各阶段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解决实践操作出现的问题。
课程期末综合实训:期末时,对分阶段实训的专业课程要根据全部内容制定综合实训,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比如: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电子商务基础等课程可以选择这种实训方式。
2.2根据外贸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运作,结合多门课程,开展面向任务的专项技能实训项目设计
外贸企业的实际业务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调研业务谈判合同处理生产跟单运输跟单落实信用证办理保险制单结汇核销退税进、出口报检进、出口报关;
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企业各不同的业务活动过程划分为各项任务,然后结合相应的专业课程形成实训模块,每一个实训模块对应相应的专项技能。例如: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报关报检实务等课程结合成5个实训模块:业务员岗位实训、跟单员岗位实训、单证员岗位实训、报检员岗位实训、报关员岗位实训等。每个实训模块又分设若干个专项业务技能,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2.3面向全局,涉及几个专项技能的拓展性综合能力的实训项目设计
拓展型综合实训项目突出学科知识融合、综合决策能力的培养、实现商经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设计可分为两个模块:
(1)涉及多种技能,与课程群对应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学生在基本学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后,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通用性知识。对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还需要经过一定的综合实践训练来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实现单一知识与系统知识的结合,基础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等课程结束后,可结合营销专业知识与互联网通讯技术构造出一个完整的营销环境,结合商业企业模拟实训资料,让学生体验营销管理中的市场分析、营销战略发展和营销决策制定等方法,增强业务操作能力。
(2)涉及所有专业技能的学科综合性实训项目设计
所有相关课程学习结束后,学坐在走上社会上岗前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模拟实验,为此可以设置经营岗位业务实习,将所有专业知识进行融合贯通,让学生通过ERP等综合实验,在现代管理平台上,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中去,达到了解企业,对企业的内部运作与外部经营环境有深刻认识,从具体岗位的业务操作建立企业经营全局观念,领会个人应具备企业需要的哪些能力,训练上岗能力。
2.4紧密联系创业、就业,培养职业能力的创新型实训项目设计
就业是适应一个岗位的需要,创业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职业教育的目光应该放得更长远。技能型的学习是职业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素质水平。将创业与就业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导向,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毕业生创业基金大赛、参与全国创新基金项目,参加社会实践与课外科技活动,甚至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与课题项目中来,鼓励学生业余时间打工、开网店、制订未来创业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兴趣与创新思维,发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3.商经专业“教学工场”实训课程体系设计
外贸业务员岗位职责范文5
【摘要】互联网+是时代背景,其影响无处不在,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体系同样面临影响,如何应对互联网+的影响,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结构体系进行建设,是每个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专业结构体系
一、互联网+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布局的影响
“互联网+”是时代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诸领域中,其影响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为了使学院各专业和课程有效适应互联网对产业带来的影响,更好的培养与时俱进的技术技能人才,应以互联网思维对专业设置和建设进行研究。应深入产业行业进行调研,准确把握互联网对产业行业影响,尤其是工作岗位的变化,以及岗位职责和岗位工作流程的改变。通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调研结果,征求专业建设意见,得到互联网对产业行业的具体影响,分析专业变化,着眼于时代背景研究专业结构建设,通过设置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充分反映时代特征,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专业结构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是国家首批28所示范院校之一,依据学校历史和现实环境,明确了传承金融文化、开拓金融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定位,形成了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办学宗旨,在专业结构布局上,采取了明确方向、逐渐推进,注重内涵,不断优化的方法,逐步形成以金融类专业群为龙头、财会商贸类专业群为主体、信息技术专业群及文化艺术类专业群适度发展的航空型专业结构体系。
(一)适应互联网+对产业影响,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
浙江是全国金融改革创新的前沿要地,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构建五大金融产业、四大金融平台、三大区域金融布局的“大金融”产业格局,计划把金融产业打造为万亿级现代产业,进一步推进金融产业实力强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的“金融强省”建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适应省域经济发展需要,在金融管理、国际金融、农村金融、投资与理财、保险等五个大金融类专业上持续优化和建设,2011年成功申报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后,作为项目主持单位更是全方位加大专业、课程和资源建设力度,金融专业从最初的做大、做强、做实,到现在已经做优、做精、做名,在学校继续发挥龙头专业引领作用的同时,在全国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中也具有领先示范效应。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带来巨大影响,浙江省规划到2020年,杭州要力争规划和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集聚区,构建和运作一批具有全国辐射力的互联网金融交易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发和推广一批全国市场占有率高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基本建成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依托传统金融行业人才培养和金融研究的优势,紧跟“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6年又新增互联网金融专业专科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互联网金融人才。
(二)以互联网+为背景,推进财会商贸类专业提升内涵
1.增加会计类专业信息化课程。会计专业是高职教育的普适专业,开设的学校很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群包括会计、财务管理、信用管理三个专业,基于原来面向金融行业办学,会计专业群金融特色明显,既面向金融业,同时也面向工、商、服务企业培养会计人才,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双素、双能、双证”为核心的“三双”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会计专业适应“互联网+”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增加ERP等相应课程,逐步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和信息化水平。
2.依托互联网+,加快国际商贸类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依托浙江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学院逐步加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建设力度,在成功立项省级优势专业后,学校作为主持单位又成功立项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专业根据外贸形势最新变化及外贸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与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合作修订外贸业务员岗位职业标准、开发外贸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两个岗位职业标准,明确对应岗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为全国高职院校外贸人才培养和外贸岗位培训,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2015年3月,国务院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作为全国第一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杭州跨境电商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学院依托国家政策导向,适应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国际商务专业开设跨境电子商务方向,培养跨境电商人才。
(三)增加信息化特征明显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和文化创意类专业
1.以规划促发展培育云计算、移动应用等未来专业增长点。
信息产业与金融产业一样,也是浙江省七大万亿产业之一,是未来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规划2014-2020》把信息产业发展划分为培育发展期和创新突破期,预计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万亿元,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学校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基础上,计划逐步增加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移动应用开发等专业,加大专业产教融合深度,培养信息化高端人才。
外贸业务员岗位职责范文6
关键词 实训实践 互联网教学 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70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 Foreign Trade: From Network Analog to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Cross-border Electricity Supplier
CHEN Jian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Ningbo, Zhejiang 315012)
Abstract The Internet has made the world's international trade changed dramatically,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training courses in foreign trade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has become the production of education, tend and targe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expansion, to build trad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ide caliber, strong skills," the pattern of growth and success, is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of diverse student needs, change practice patterns of trade will also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play a catalytic role.
Key words training practice; internet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1 外贸实践教学的理论与政策指引
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弗兰克・阿赫滕哈根(Achtenhagen,F.)教授在《真实和复杂的教与学环境》一文中认为,在经济日益国际化及对新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增长的“大趋势”下,商业学校需要在紧密相连的三个层面,即课程层面、教学层面和教学设计层面,解决教与学问题的开发方案。其中在课程层面上,课程嵌入是成功应用教与学环境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教学层面的主题是开发一个教与学策略以克服课堂教学条件的预期结果;教学设计层面则综合情境学习、动态结构和教学模拟等不同领域的观点,开发一个多媒体呈现的虚拟企业,通过分析、评估、设计、执行形成解决方案。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五条和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决定》清晰地勾画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职业教育生产化、信息化建设的趋向及目标。
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外贸类专业而言,教学模式的建构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及要求相一致,紧贴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也应该从外贸业务的岗位职责和需求出发,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并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方法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 外贸实践课程的现状
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国贸专业课程的教学上,一直沿用以理论知识构建为主,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技能课,或者是近年来较为普遍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专业实践课,虽然这一课程体系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但始终没有改变以知识教学为主的现状。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大部分还是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实务等,有些增加了实操性较强的外贸业务跟单、外贸业务洽谈等课程,但方式还是以授课为主。而真正体会操作技能的是专业技能课程之后的2~3周的外贸业务综合实训。
作为学校使用的外贸业务综合实训大部分采用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平台,较有代表性是TMT(Teach Me Trade)和SimTrade外贸实训软件,软件设计的基本理念相仿,即通过网络搭建的仿真实习平台,让学生以一家贸易公司业务员的身份体验一笔或多笔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TMT的起步较早,1998年即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起全面向上海市高校在校学生开放该实训平台,现仍为全国众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模拟实习课程的平台,由于软件设计及未能及时升级等原因,“人与机对战”的业务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能够在虚拟贸易平台中,让同学们扮演进出口业务中的不同角色,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任务,学会外贸公司利用不同方式降低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老师也可以通过软件内网调整商品成本、价格、汇率及各项费率等,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认可。
近两年较为看好的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项目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是通过互联网“人与人对战”的一种新型模式。参加该项目实训的学生可以扮演分布在全球不同国家独立的进出口企业,在仿真动态的市场环境中,从寻找业务机会、交易磋商开始,到签约、履约,真正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是公认度最高的国际贸易从业技能实训模式。
3 以跨境电商项目为引领的外贸实践课程的创建与创新
互联网使得全球国际贸易发生巨大变化,营销网络化、贸易细分化已渐成趋势,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市场对通过电商平台做外贸业务的相关人才需求大增,而大部分企业缺乏的是电商运营岗位的人才。这部分人才的紧缺,除了跨境电商的发展势头过猛以及实操型师资队伍的短缺外,关键还在于支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转换过于缓慢。
在“十一五”规划建设的后期,很多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互联网国际贸易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2008年项目课程建设中就融入了“外贸客户开发与管理”的课程,其中强调学生应具备的互联网贸易技能包括:能用多种渠道在网络搜索引擎和B2B网站上寻找买家,能够利用跨境贸易网络平台建立企业贸易网页,能够对不同客商的询价等需求进行有效处置,等等。
2012年后,随着速卖通、DX、兰亭集势、大龙网等B2C平台的迅速崛起,使得学生通过小额跨境贸易体会真实外贸业务变得更加方便,由此也提高了学校跨境电商实践教学的热情。高职院校外贸类专业纷纷开展实用型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把跨境电商职业能力分解为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电子商务运作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能力。一些跨境电商教学比较成熟的院校将这些能力的发展通过设置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来实现其基本要素,这些课程大多包含在以下课程中:跨境电商基础、跨境电商平台操作实务、跨境电商英语、跨境电商网络营销、产品拍摄与店铺装修、跨境电商案例分析、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等。
除了基础课程外,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重点考虑如何进行教学计划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手段及其效果的评价,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教学队伍的培养和实践项目基地建设。一些开展校企合作条件较好的院校以B2C交易为突破口进行跨境电商实战教学,并以企业运营项目作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为跨境电商专业方向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4 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高职外贸实践教学初步实现了从单向模拟走向实时互动、从网络虚拟走向真实业务。如何针对不同的生源在教学体系中融入外贸实践课程,如何在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同时紧跟互联网国际贸易的步伐,如何将课堂实训与校企项目合作有机结合,将成为今后外贸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导向。
针对实践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与创新,特别提出以下四点作为借鉴:
一是实践课程的开发。模拟性质的进出口业务实践教学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相对薄弱的是既能体现课程需要,又能符合外贸实际工作过程的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设计。跨境电商实践的本质是在了解飞速发展、不断变化中的经营格局中如何学会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所以课程体系需要补充与产品、物流、营销手段以及平台制作相关的课程,并将这些课程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和实操的环节。
二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打破常见的讲解加上案例提问或者互动讨论的简单“项目”模式,而用多采用企业真实业务的流程操作和技巧运用,将教学全过程的知识有效组合在实践教学中。跨境电商实践教学可以通过现场教学、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等课堂教学方法,也可以结合翻转课堂的模式,通常由教师先申请和使用速卖通等平台的账号完成建店的准备,以任务驱动教学和问题引导教学法,由学生自行操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三是项目运营的安排。外贸实训课程较多的还是采取单设实训的方式进行教学安排,但学生常常只是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或项目作业,缺乏对工作任务的深入探讨,如在课中或课后设置一些工作论坛等作为教学辅助或把创业计划连在一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跨境电商实践课程除了教师授课、学生实操练习外,较好的是与企业结合运营项目,外贸企业商品代运营是较好的选择,如能与各地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跨境电商园结合办学,将学生的最后一两个学期在园区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能够整体了解企业商贸、物流、税收、通过等各流程。
四是考核评价的创新。跨境电商实践课程的评价由于操作性强的特点,应该把一般的课程与学生项目操作效分开进行评价,对于最终自己创业并取得一定业绩的同学,可以免考或者直接给予学分。项目考核评价也可以突破以个人为单位的考核限制,采用以团队为考核单位的评价方式,考核整个团队在运营网店时的业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学生在工作室或园区与企业共同运营所获得的学分或成绩可以抵消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学分,申请免修或免考,如此实践培养才能为高职院校培养了一批市场满意、受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克劳斯・贝克[德](Beck,K.).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Teaching-Learning Proces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M].徐国庆,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
[2] 邵作仁.高职国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与优化[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3] 银辉.探究国际贸易模拟课程教学案例的特点[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