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毕淑敏散文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毕淑敏散文集范文1
2008年,毕淑敏与儿子一道,自费四十余万元,搭乘邮轮,完成从海路环游地球一周的壮举,开创了中国大陆公民航海周游世界之先河。对于这项创举,她自己说:“环球游,并不是为了破一个纪录或者得到一种证明,它只是我们读解地球的一个方式。”在经历了环球一百一十四天的旅游之后,毕淑敏以切身体会及心灵体悟勾画出《蓝色天堂》这部深度文化笔记,这同时也是一部解答幸福的散文集。
正如文中所述:“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作家以旅行为契机,在讲述沿途风物美景、人文地理的同时,嵌入人在旅途孤独中对人生命运以及幸福生活的思考,呈现一种建筑于人生历练之上的幸福智慧。每篇文章皆是美文,全书通过游历、故事、感悟的形式,表现了行走、心灵、人生三大主题。
《蓝色天堂》是一部智慧散文,二十岁的人在这里看到崭新的世界,三十岁追赶“行走”的时尚,四十岁享受心灵幸福,五十岁品读人生智慧。作者在该书中声称,到一个和现实生活有很大反差的地方去旅游,在大自然的暴虐威力下,会真的开始珍惜自己的生命。
书中开篇写道:“人生真是太渺小了,和时间相比,和夜色相比,和海洋相比……哪怕是一朵浪花,也比人更长久。”这使我想到在日本发生的九级大地震,不禁引发出一声考问:人啊,是否必先确立了人生的虚无,然后才能确立人生的意义?如果真像毕淑敏说的那样,我宁愿相信那上万死亡和失踪的魂灵已化成一朵朵浪花,在海的胸膛上睡着了。他们已成了海洋的儿女,像躺在襁褓中的婴儿,没有生也没有死。
毕淑敏谈及自己在海上的第一感觉:“我们的生命是来自海洋的,在每一个细胞里,都储存着对于海洋的眷恋和记忆。”生命是一个偶然,在海上,智者能够体会一种大道若简的意义,航行在海洋上,人会变得极其渺小,思绪也会极为简单。航海,是用返璞归真的方式,重新调动起生命的激情。看大海、看浪花,能悟到众生之平等,它能够荡涤灵魂糅合身心,使我们找到心灵与精神的依存。海天一色中,作家道白:“你知道自己是一定要灭亡的,而大海则永远存在。”
毕淑敏散文集范文2
大家不止一次地想法治她这个毛病。早春一天,男生把飘落的杨花坠,偷偷地夹在她的书页里。待她走进教室,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从此再不敢锻炼她。
许多年过去,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一天,她到我家中做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扔出老远。然后,我用杀虫剂将那虫子扑死,才想起酷怕虫的女友,未曾听到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晕厥过去了吧?
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地说,一条小虫,何必如此慌张。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吃了什么抗过敏药?
女友苦笑说,怕还是怕啊,只是我已经练得能面不改色,一般人绝看不出破绽。你知道我为什么怕虫子吗?我撇撇嘴说,我又不是你妈,我怎么会知道啊!
女友说,你可算说到点子上了,怕虫就是和我妈有关。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叫虫蛰了。从此以后我妈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虫子,就大喊大叫地吓唬我……一来二去的,我就成了条件反射,看到虫子,灵魂出窍。
后来如何好的呢?我追问。
女友说别急,听我慢慢说。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那时她刚刚会讲话。我们在林阴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头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的给我看。
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如果我倒了,就会摔坏她。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这一喊,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于是我硬是把喷到舌尖的叫,咽了下去。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一定从此种下了“虫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了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
我颤颤巍巍地伸出手,长大以后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了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
那只虫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拜……”。我抱起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衣服早已被粘粘的汗浸湿。
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我说,原来你的药,就是你的女儿给你的啊。
女友纠正道,我的药,是我给我自己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
(选自《毕淑敏散文集》,有改动)
点燃思维
毕淑敏散文集范文3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滋养出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
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
一种令人怅然以致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他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摁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了。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沓的贺卡。轮到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我很重要。
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地跳动。我很重要。
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毕淑敏散文集范文4
关键词:学科地位课堂效率课外拓展应试体系网络环境工具性人文性教师主导学生自主
语文教学困境之一:语文学科地位降低。语文作为三大学科之一,在中学生心目中的主导地位正在黯然失色。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导致此困境的两大因素。
一、应试教育制度导致了语文学科的边缘化
进入初中后,应试教育的压力更加大。许多同学对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这种重理轻文的现象,是因为考试制度下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考试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二、网络文化环境对语文传统文化的冲击
尽管网络技术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如虎添翼,但是这些海量的纷繁的信息资源毕竟是游离于我们身心的外物。当今不少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表现出语言的粗鄙化,情操志趣的委琐化,对传统经典的陌生化。因此中学语文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尤其是网络带给我们的画面图像取代着语言文字,这使得许多中学生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依靠形象而不是文字来和世界沟通。另外网络中大量被点击的大众阅读,也使得中学生对经典日益疏离,对流行文化热心追逐。而语文教学的实施,脱离不了我们生活其中的当代文化语境,置身于这一文化环境中,语文教学面临许多尴尬与无奈。
由此可见,在应试教育体制和网络文化环境这两大不利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当代中学生对语文的热情正在逐渐熄灭,那我们应该提出怎样的突围对策呢?
首先,在应试教育制度的环境中,我们要纠正学生对于学科特点的偏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较之其它学科,中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因此要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中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
另外,在网络环境下,我们也不应对流行盲目围追,而应因势利导。流行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然中学生如此喜欢流行文化,我们为何不“投其所好”,进而因势利导?与其向学生大声呐喊远离流行文化,使他们拥有一双辨真识伪,去粗存精的慧眼,在接受流行文化的同时,保持应有的警惕。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那些表现真、善、美给人勇气和力量,语言精美,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的经典上来。
语文教学困境之二:语文课堂效率偏低。下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课堂效率的偏低:
一、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工具性或过于人文性
过去大多数语文教学老师都是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使得学生对语文一点兴趣也没有。于是许多老师开始创新,认为语文就是教它的人文性,即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但是当下的语文课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尴尬: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很多教师往往以创新为名,依仗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得语文课堂花里胡哨,十分浮躁。如《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成了一堂用现代媒体介绍“超低温世界”的科普课。有的教师则一味依赖课件,喧宾夺主,把语文课文由读文变成读图,这如《瓦尔登湖》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图片展示了。
二、语文课堂过于拘束或过于自由
过去很多老师以自己教授课文为主,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而对学生的兴趣、状态、需求等等视而不见。过去教师在教学中带强迫性地要求学生接受结论的做法,现在有部分老师也过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弱化教师主导性。这种完全以学生自由思考的教学方式只会致使一节课上完了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这种长期的“不假思索地说”、“一知半解的说”、“不负责任的说”只会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是从、无从下手,表面上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养”的放任自由。
三、重视教读课文,忽略自读课文
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都是为完成单元目标、学期目标而设立的,二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自读课更多地应看作是教读课文的延伸,能力训练的迁移,而我们的课堂往往只有了教读课而舍弃了自读课,过去我们的教师总认为自读课文内容不考,其实这还是应试教育观念在作怪。我们还应明确一点,就是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事实上,这一点我们做得不够。
四、只重视课堂效率,忽略课外练习。
比如说口语交际训练在我们的教材中占有着和书面表达差不多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这样的专项训练几乎是空白。关于课外练笔,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里的“其他练笔”,去掉我们的片断作文(小作文)14次,字数按每次300字计算,才4200字,还有接近6000字的课外练笔没有得到落实。事实证明,仅凭课堂的几次作文训练就把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到一个层次谈何容易。
尽管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面临存在了种种问题,但我们可以努力探索解决的方法以改进教学质量,下面我提出自己的一些对策。
首先从教师自身出发,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强调的:
一、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激发着、辅导者,作为学生各种能力和个性的培养者,首先应该做的是提高自身的素养。无疑,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国文功底。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们要求学生每学年至少要读二、三部整本的文学名著。那我们自己每学年也至少应读二、三部文学名著。否则,我们怎么有底气去面对自己的课堂。当你读了《冰心作品集》、《朱自清散文集》、《毕淑敏作品集》、《余光中诗选》、《诗词全解》、《鲁迅小说精选》、等名家名作,你再来教读课文《小橘灯》《背影》《春》《提醒幸福》《乡愁》《沁园春•雪》《孔乙己》等就会有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感觉,否则,必然会有捉襟见肘的尴尬。
二、教师应找准自己的定位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生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首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另外,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以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再者,我们将着重谈下课堂上应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充分备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基础
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分析好教材,把握好教材,把教材结合好学生的各方面实际,才能有效地利用好教材。只有做好了教材分析,才能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和动向,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兴趣,也才能让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备课时一定要研读课标,要清楚本节或本章在整本书或整个学段的地位,紧扣基础,突破重难点。也就是说备课时,必须明白即将面对的文本,在全册书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在整个学段中落实着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具体出示最适合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方法,务必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将如何检测。另外,备课时也要注重备好问题。结合手边资料,精选习题、编题、适当渗透一些中招习题,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备课时必须把备课堂提问当作一个重点,避免提问随意与无效。首先要思考:这里为什么要提问,为什么这样提问;其次,提问要适当,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无效。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必然导致低效。所以要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善于反问、追问,从而使学生的答案阐述的更加完整。
二、调动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调动课堂的气氛能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培养是德育教学的关键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诱人的知识情境,使学生的兴趣稳定而自觉地学习。
例如在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结合《战国形势图》,并栩栩如生地讲解战国时各国的复杂斗争,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品质和顾全大局的宽怀。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心理上产生情感共鸣。又如复习诗歌艺术创作手法时,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
三、课堂应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课程必然有其很强的综合色彩,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很重要的两个方面。我们不能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但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同时,也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而根据上文对当前语文教学现象的分析可知,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易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走入极端,许多教师把握不好这个尺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呢?我想以下几点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要利用课堂有限时间为学生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读多背诵,学会如何积累语言,使其言具有记忆功能。学生学习靠语言记忆,没有语言的记忆,就没有语言的积累,也就没有学习语言的成果,更谈不到人类文化的传递。
在抓住了语文的工具性的前提下,然后我们该做的就是向学生渗透语文的人文性。课堂上要比如在欣赏朱自清先生《春》时,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奇妙;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文章情景交融、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作特点;同时又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情感。使学生在品读美的文字中,感受美好的春天,提高语言的品位,陶冶美好情感,对自然、对生活更加热爱,从而激发学生抓住春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激情。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教学设计要因文而宜,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兼容,但也要有所侧重。一般说,教材都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而教学中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从宏观上而言,就某篇文章或某节课来说,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平分秋色。即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习文本的特点,进行取舍。文本在工具性方面特点突出,就侧重于工具性;文本人文气息浓厚,利于进行人文教育,就以人文熏陶感染为主。
四、课堂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和谐统一
语文课堂中,我们要避免像上文上所提到的过于拘束或过于自由现象。教学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完全失去教学的意义,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落实;若学生的学习没有教师指导,那是自学而不是教学。而怎样才能做到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兼并呢?我想用八个字概括,“大胆地放,精巧地扶”。
具体来讲,“大胆的放”就是给学生自,最大限度的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凭借旧知探索新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去摸索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更努力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之后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的潜能。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学生带着学习中的问题,主动地得到老师更有针对性的帮扶,并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为主体”真正得到落实。
大胆的放后,教师更需要做的是“精巧地扶”。“扶”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之后的“扶”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扶,不但要帮助学生弄懂“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更要点拨学生弄清“怎样知道是这样”,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预习时如何抓住题目审题,凭借课文内容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怎么处理等等。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归纳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要帮助学生归纳学习语言文字的普遍性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才能让学生学会,会学。
语文教学困境之三:学生课外拓展欠缺。语文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光靠课堂上几十分钟就学好语文是能是一个神话。学生缺乏课下对语文的自主学习和积累,是这些年来语文教学状况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我将对语文教学的课外部分提若干可行对策:
一、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实扩充学生的阅读量。
1、引导学生课下阅读自读课本。
自读课文相对于教读课文,更多地应看作是教读课文的延伸,由于目前的考试阅读部分偏重了课外能力训练的迁移,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重点解读教读课文后也应该引导学生课下自主阅读自读课。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大语文观,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2.、推荐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
定期开设课外阅读课,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和提高阅读的兴趣,比如说,从报刊上挑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口味的文章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点评、讨论、交流,每隔时日,抽出一些时间,把学生带到图书馆或阅览室集中阅读某方面报刊和名著,并制定专题的阅读计划,或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确定一些文质兼美,形神兼备的文章作为精读对象。
二、增强课外的习作练习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都遇到了一个颇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大部分学生惧怕写作文。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他们无事可写,不然就是随便依照自己的相信编出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平常课堂时间多让学生练笔,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平常空余的时间写写随笔、日记等习作练习,还要不时的主动把他们的练习拿来认真的阅读批改,指出他们还有哪些不足,哪些方面是好的。这样能使他们的写作兴趣有所提高。
总的来说,当下语文知识教学仍面临着种种困境。学科地位降低,课堂效率偏低、课外拓展欠缺,是制约知识教学所面临的三大困境。以上只是我就个人阅历提出的一些突围对策。当今的社会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教育者面临的教学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今后我们更需要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思考,以此不断反省自己,以此完善中学语文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研究》2009年2月(上旬)总第140期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冉忠选
2、《流行文化冲击下的语文教学》来源:富平曹村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