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会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会计范文1
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是由会计主体所处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会计的环境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不同行业经营业务的特点和不同性质企业的特点。企业总是从属于一定的行业,而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经营业务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会计方法的设计和选择。行业经营风险程度对会计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行业,风险程度不同。行业风险程度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各项准备金的核算上,行业风险比较小的企业其各种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损失准备等的计提比例一般比较小,因此不必采用备抵法提取坏账准备金,用直接转销法既可。而一些风险相对较大的企业,其各项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一般比较大,因此常常需要采用备抵法。可见,风险程度的不同,客观上要求会计处理的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即可选择性。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作账的区别很大,因为它们有不同的会计制度。
二、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的主要区别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本质上都是要先购进材料或产品,之后将产品出售,也都需要计算产品的营业成本,从这个角度上讲,二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其区别主要集中在成本的构成、核算方法和科目设置、会计流程、成本费用核算方法以及账务处理上的不同。
1、成本构成的内容不同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在成本构成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实际上工业产成品的成本构成也是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区别,除了制造费用这个工业会计必须提及的成本之外,还包括比如原材料的采购费用、生产产品工人的工资及福利、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以及燃动力费等。工业企业区别于商业企业最重要一点就是存在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产生的成本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也很高,因此正确核算生产成本是工业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的关键,其中制造费用的核算尤为重要。由于商业企业不存在生产环节,其商品成本构成相对也更加简单,无非是仓储、整理以及运输成本,所以想要核算清楚商品的采购成本,只需确认已销售商品和库存商品的价值既可。但应注意不包括商品运输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工资福利等。
2、会计方法及科目设置不同
工业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方法,计划成本法下设置材料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两个科目进行核算;实际成本法下对于款项已支付但尚未验收入库的材料,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进行核算。而商业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进价法和售价法两种方法,进价法下,对尚在运输途中并已支付款项的商品,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进行核算;售价法下,则必须设置在途物资和商品进销差价两个科目进行核算。
3、会计核算流程不同
工业企业的实物流转过程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供应阶段(即采购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供应阶段购进原材料后进入生产阶段,产品完工后核算成本进行销售,最后结转销售商品的成本,其核算的复杂之处在生产阶段,也就是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过程。原材料在投入生产时,会发生一系列的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机械设备费、制造费用等,这道工序过后,原材料变为了半成品,形成下一工序的材料成本。月末,将本月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在加工完成的半成品和尚在加工过程中的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给半成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就作为下一工序的材料投入,然后加上下一工序的费用转入第三道工序,以此类推。最后加上前面各道工序的费用就是本月的生产费用,将其在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再进行分配,那么分配给产成品的成本就是库存商品成本。这就是工业企业比商业企业多出来的会计流程。而商业会计的实物流转过程相对于工业会计要简单得多,只是商品的购入、存储和销售环节,没有生产这一会计流程。
4、成本费用核算方法不同
(1)成本核算方法不同。工业会计关注的是生产过程成本核算,即如何有效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一般而言,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商业会计成本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流通环节,是针对商品的出入库以及期末进销差价的核算问题,一般采用零售价法。
(2)费用核算方法不同。这里所说的费用主要是指采购费用和制造费用。工业会计要求将购入材料所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计入相应的材料采购成本,即购进材料时发生的所有采购费用应当全部计入材料成本,当购入某一种材料发生采购费用时,应将采购费用直接计入材料成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接材料;但如果购入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时,采购费用则由材料共同负担,这时就应根据一定分配标准将采购费用进行分配,再分别计入某几种材料的成本。制造费用类同于上述提到的采购费用,也就是说,生产一种产品发生的相关费用可以直接分配到该种产品的成本中去,对于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共同发生的间接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待期末计算制造费用总额,再按一定的分配标准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最后一次性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商业会计而言,存货采购成本的进货费用,可直接计入商品成本,也可先进行费用的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存销情况再进行分摊;对于已销售商品应负担的进货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即主营业务成本;对于尚未出售的商品所负担的进货费用,应计入期末存货成本,即库存商品。
5、账务处理不同
以下分别从采购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成本结转四个过程区分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账务处理(分录顺序:工业会计、商业会计)。
(1)采购阶段。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2)生产阶段。
一是工业会计在生产阶段会发生直接费用,即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同时还会发生间接费用,即生产车间费用、行政管理部门费用等,直接费用通过生产成本账户核算,间接费用中生产车间费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行政管理部门费用通过管理费用账户核算,而商业会计没有生产过程。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
二是制造费用待月末分配后转入生产成本账户。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三是产品完工入库后,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3)销售阶段。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商品销售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成本结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产成品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三、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的其他区别
1、资金运动过程不同
工业会计资金运动过程包括从供应到生产,再到销售三个环节,其具体表现为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而商业会计只有购进和销售两个过程,其具体表现为货币资金、商品资金和货币资金。
2、账户所属类别不同
工业会计核算项目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和成本类五大类,而商业会计则没有成本类账户,只有四大类项目,即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损益类。
3、存货核算方法不同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工业会计的存货主要有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半成品、产成品、委托加工物资和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购入货物和销售货物,并没有生产制造环节,因此商业会计的存货主要是待销商品,当然也包括为经营活动而准备的材料物资。
4、销售成本结转程序不同
工业会计的会计核算方法分为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在计划成本法下,结转销售成本应在月末归集制造费用总额,按一定比例在产品间分配制造费用,计算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和完工产品,最后结转销售成本;在实际成本法下,做法基本接近计划成本法,只是不用再计算和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商业会计的会计核算方法分为售价法和进价法两种,在售价法下,结转销售成本应在月末进行价税分离,将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摊销,然后结转销售成本;进价法下月末则可以直接结转销售成本。
5、收入核算项目不同
我国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收入》中,对我国企业应该如何确认和计量收入给予了全面和细致的规定,在对准则的内容进行仔细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准则中的收入涉及的行业较多,可以说是各行各业会计在对收入进行核算时的综合体现,有关收入确认的原则也跟据不同行业而有所区别。例如,工业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产品、销售材料以及与销售产品无关的过程,因此工业会计的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商品流通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商品的过程,因此商业会计的收入在商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核算科目的区别显而易见。
商业会计范文2
(一)内部环境缺失与内部监督不足
朱荣恩教授在2008年提出,与会计准则相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更多表现的是理念、要素和框架,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实施难度和评价难度都较大。因此,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逐渐凸显了出来。目前我国前行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仅仅只关注了其中的某一具体要素,而非权衡大局;二是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并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当然,这种现象在财政部等五部委了《配套指引》及其他相关条款后有所改善。此外,管理层意识不到位,监督检查或奖惩机制不到位也会导致已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有效运行。作为一类特殊的行业,商业银行在自身运营中普遍存在着管理层内控意识不足这一问题。在观念上,很多商业银行认为内部控制管理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风险管理问题,管理层会认为只要内控制度设置完善、机构设置合理就可以有效运行内部控制制度,而并未意识到一旦内外部运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规章制度就可能失灵的情况。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控制工作的重心主要为基层操作人员,而忽视了对各级管理层的监管,处于放任管理状态。但其实各级管理者不同程度地操控着基层人员、企业财物等,由其引发的风险性更高、危险性更大。最后,我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个别员工对待内控管理工作的意识还停留在接受任务的低层次阶段,没有真正理解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对于保障自身业务发展、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风险意识较弱且风险评估机制缺失
合理完善的内控制度要求商业银行设立切实可行可辨认的风险评估机制,以助于商业银行了解自身已经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并及时加以适当处理。一般来说,分析按惯例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公司的经营战略,采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识别出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在风险评估这一内控要素上出现漏洞的企业还有华夏证券公司。在风险容量方面,华夏证券公司的风险承受限度大大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能力与证券行业的整体指标。比如说华夏证券的受托投资管理业务持股比例达到19%以上,超过我国证监会所规定的10%的上限。在风险识别方面,公司并未能及时识别可能影响其运营安全和财务状况的内部因素及相关风险,以及可能影响银行、证券市场的其他外部风险。此外,公司没有建立自己的风险数据库,对潜在风险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制定相关的应急风险策略,最终由于冲仓持有太极集团等三只股票造成浮动亏损导致公司亏损严重。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成本过高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成本过高及成本费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小型商业银行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业务结构单一,因此抗风险能力弱,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信息变化迅速的大环境下,小型商业银行的内控执行效果和其内控成本大大被抬高,特别是其管理成本在这种环境下会逐渐增加。不仅仅是针对小型商业银行,这是我国部分中小型企业的通病。另外,内部控制的成本包括内控制度的设计成本和执行成本等多个部分组成,内控成本的结构组成也会影响企业内控运行的有效性。小型商业银行在目前的财务状况中,管理费用的比重较高,甚至占到企业总成本的一般水平,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企业的管理结构混乱、流程过于复杂所造成的。
二、商业银行会计控制完善的措施
(一)优化内部环境
作为内部控制其他各要素的基础,只有完善的内部环境才能使控制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保证。而优化内部环境,我认为首先应完善商业银行组织控制结构。纵然其内部各个结构的设置都相当完整,但有些职能结构有所重叠,信息在各层级人员间的传递并不畅通,沟通困难,高层管理部门虽拥有管理权但对其下属部门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公司可考虑采取更为中立的组织结构,如跨越功能的团体。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弹性化,有效避免专业分工带来的僵化与协调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强化董事会在商业银行中的主导地位。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中,董事会是最高级别的管理层,只有董事会发挥能力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的监控与引导作用。其次为了使内部环境优化更大化,商业银行应考虑其文化氛围。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规范企业员工的道德素养,形成一种不触规忠于职责的大环境。此外,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把经营者的利益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相挂钩,以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二)明确内控管理职责,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商业银行要明确有业务交叉时内部控制管理的部门和职责。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都应明确自己在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中自己的分工职责,使工作内容更实效,将内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监督检查方面,以上述存在问题的商业银行为例,其总部及各分支机构的各个部门都要严格履行各自的内部控制管理职责,加强自身的监督检查机制,特别是对重点部位与风险点要更加防范。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将内部控制管理与监督工作覆盖到业务经营的各个方面。针对热点的问题或者风险隐患较大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开展重点检查,并做好对业务管理部门自身内部控制管理的再监督工作。
(三)加强内部控制成本管理
商业会计范文3
1、成本构成的内容不同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在成本构成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实际上工业产成品的成本构成也是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区别,除了制造费用这个工业会计必须提及的成本之外,还包括比如原材料的采购费用、生产产品工人的工资及福利、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以及燃动力费等。工业企业区别于商业企业最重要一点就是存在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产生的成本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也很高,因此正确核算生产成本是工业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的关键,其中制造费用的核算尤为重要。由于商业企业不存在生产环节,其商品成本构成相对也更加简单,无非是仓储、整理以及运输成本,所以想要核算清楚商品的采购成本,只需确认已销售商品和库存商品的价值既可。但应注意不包括商品运输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工资福利等。
2、会计方法及科目设置不同工业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方法,计划成本法下设置“材料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两个科目进行核算;实际成本法下对于款项已支付但尚未验收入库的材料,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进行核算。而商业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进价法和售价法两种方法,进价法下,对尚在运输途中并已支付款项的商品,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进行核算;售价法下,则必须设置“在途物资”和“商品进销差价”两个科目进行核算。
3、会计核算流程不同工业企业的实物流转过程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供应阶段(即采购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供应阶段购进原材料后进入生产阶段,产品完工后核算成本进行销售,最后结转销售商品的成本,其核算的复杂之处在生产阶段,也就是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过程。原材料在投入生产时,会发生一系列的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机械设备费、制造费用等,这道工序过后,原材料变为了半成品,形成下一工序的材料成本。月末,将本月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在加工完成的半成品和尚在加工过程中的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给半成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就作为下一工序的材料投入,然后加上下一工序的费用转入第三道工序,以此类推。最后加上前面各道工序的费用就是本月的生产费用,将其在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再进行分配,那么分配给产成品的成本就是库存商品成本。这就是工业企业比商业企业多出来的会计流程。而商业会计的实物流转过程相对于工业会计要简单得多,只是商品的购入、存储和销售环节,没有生产这一会计流程。
二、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的其他区别
1、资金运动过程不同工业会计资金运动过程包括从供应到生产,再到销售三个环节,其具体表现为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而商业会计只有购进和销售两个过程,其具体表现为货币资金、商品资金和货币资金。
2、账户所属类别不同工业会计核算项目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和成本类五大类,而商业会计则没有成本类账户,只有四大类项目,即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损益类。
3、存货核算方法不同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工业会计的存货主要有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半成品、产成品、委托加工物资和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购入货物和销售货物,并没有生产制造环节,因此商业会计的存货主要是待销商品,当然也包括为经营活动而准备的材料物资。
4、销售成本结转程序不同工业会计的会计核算方法分为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在计划成本法下,结转销售成本应在月末归集制造费用总额,按一定比例在产品间分配制造费用,计算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和完工产品,最后结转销售成本;在实际成本法下,做法基本接近计划成本法,只是不用再计算和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商业会计的会计核算方法分为售价法和进价法两种,在售价法下,结转销售成本应在月末进行价税分离,将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摊销,然后结转销售成本;进价法下月末则可以直接结转销售成本。5、收入核算项目不同我国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收入》中,对我国企业应该如何确认和计量收入给予了全面和细致的规定,在对准则的内容进行仔细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准则中的收入涉及的行业较多,可以说是各行各业会计在对收入进行核算时的综合体现,有关收入确认的原则也跟据不同行业而有所区别。例如,工业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产品、销售材料以及与销售产品无关的过程,因此工业会计的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商品流通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商品的过程,因此商业会计的收入在“商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核算科目的区别显而易见。
三、结语
商业会计范文4
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一套专门的金融行业会计准则。关于商业银行的会计规定在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所体现,具体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体现的。也就是说,现行会计准则中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密切相关的是这四项会计准则。在薄弱的会计制度环境之下,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例如:金融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朝着市场化利率逐步迈进,这在增加银行业经营灵活度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以及信托公司等也发展迅速,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迅猛,为了寻求未来发展的出路,传统的商业银行也不得不进行产品的创新。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之下,各种创新金融产品的推出增加了会计确认的难度,这既考验着当前商业银行的财务人员,更考验着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
二、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会计问题
(一)现行会计准则的遵循难度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银监会要求已经上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面实施该准则。在前文中有提到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四个方面是针对金融行业的,但是由于以下一些原因,现行会计准则在使用中难度比较大。第一,准则是从西方的会计准则借鉴过来的,语言的运用上比较晦涩难懂,没有完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阐述,因此理解上困难很大。第二,准则完全用文字语言阐释金融领域的专业名词,内容复杂,这很难指导实务中的会计活动。第三,现行准则在金融行业方面的规定存在真空区,由于实务中银行业的很多业务比较灵活和复杂,因此准则不可能完全涵盖实务中的所有情况,所以在实务中,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空间比较大。第四,现行准则对信息披露的形式没有限定。现行准则对金融工具的计量、列报和披露进行了规定,但是对信息的披露形式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就导致了各商业银行在进行信息披露的时候有很多不一致的情况。第五,现行准则与商业银行的会计系统不匹配,这带来了很大的执行难度。现行会计准则是以产品的运作流程为基础进行设计的,这对于以生产制造为主的企业来说比较好遵从,但是这种设计与商业银行的运作方式吻合度低,因此,商业银行在执行现行准则的时候难度较大。
(二)会计人员面临众多需要进行职业判断的问题
由于商业银行交易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现行会计准则理解上的困难等诸多原因,在实务中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在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处理时很多地方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一方面,由于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和经验的不足以及会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财务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时候弊端较多。另一方面,由于现行会计准则的真空区较大,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主观上为了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会计人员存在滥用新会计准则的现象,这种情况加大了银行的财务风险。例如:商业银行有众多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就是其中一种,资产证券化涉及的会计问题复杂,对会计人员是一种挑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若会计人员知识不足,则很容易在核算中出问题。此外,类似于资产证券化的这些投资项目是现行会计准则难以作出详细规定的,那么管理者更有可能通过这些项目操控利润。
(三)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不少问题
商业银行是重要的公众利益实体,在信息对外披露中除了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还应当重视财务报表附注中的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往往过于简单,没有完全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在附注中详细披露一些可能影响经营情况的重大事项,对于表外业务的轻描淡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表外业务如今已经成了商业银行难以缺少的一部分业务,由于这些业务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面,其风险性更容易被忽视,但是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是极其少的。此外,财务报表附注也忽视了对重要的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虽然不是直接的财务信息,但是会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状况会产生重大影响。商业银行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披露不真实的问题。例如:高估利息收入就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对于逾期的贷款以及未到期但已欠息的贷款商业银行仍按正常贷款计算并确认利息,但是这些贷款的收息率比正常贷款的收息率低很多,根据稳健性原则应当调整收息率,但是银行的做法显然高估了利息收入。
(四)来自监管部门的压力
近年来,商业银行推出的众多创新产品被监管部门叫停,主要原因是关于这些产品的争议很大,争议的焦点是这些产品涉及对现行会计准则的滥用。例如,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合作的模式就被银监会叫停,银行和信托公司间的合作容易使银行规避资本的监管,但是隐藏的财务风险很大。出于监管的考虑,银监会对于这种合作模式的要求很严。对于银行之间的同业代付业务,银监会要求银行在开展此项业务时要有真实的交易背景、真实地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地进行会计核算”这一要求对同业代付业务的影响很大。它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表内真实地反映代付业务,这对于此前双方商业银行在表外进行登记而可以绕过监管的情况进行了遏制。这种监管行为虽然可以有效控制银行业风险,但是与现行会计准则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三、结论及建议
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由于现行会计准则的不完善、银行的会计处理行为不规范以及监管者的相关管理措施不合理等原因,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需要作出改进,相关管理部门也需要正确发挥管理职能。
(一)银行要提高创新能力,合理控制风险
商业银行为了扩展业务,通常会选择开发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但是管理者往往从盈利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忽视了隐藏其中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甚至是无视现行会计准则而开发出一些绕过现行会并计准则的产品。这种利用现行准则的漏洞,绕过监管的行为不是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应该在现行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范围内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这样的创新行为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也是银行吸纳客户的长久之计。
(二)改善商业银行的会计环境,并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
如上文报所述,现行会计准则有四章是专门介绍金融行业会计处理规范的。当前,商业银行存在会计人员滥用职业判断的行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解决:首先,对于现行会计准则的制定部门,应当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以及结合国内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现行准则进行完善,使现行会计准则更具有指导意义。其次,商业银行要完善会计核算体系,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尤其要对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会计处理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
(三)提高信息的披露质量
对于商业银行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商业银行披露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以及其他的一些信息是其了解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最重要途径,不实的、虚假的、不详尽的信息都很容易误导信息的使用者。因此,信息的披露质量对于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提高商业银行对外披露信息的质量是对银行自身的一种监督和约束,可以促使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财务核算能力。
(四)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
商业会计范文5
现代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提供各种金融服务(金融产品)来获取利润。随着资产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都在不断加剧。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精确地分析经营状况、评价产品业绩、合理配置资源,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利用管理会计工具。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从最初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到21世纪开始使用采用的“商业智能”系统,管理会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工具之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施管理会计系统较晚,近年来随着业绩价值管理(PVMS)思想在商业银行中的广泛运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迈出了运用管理会计的第一步。但和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相比,我国的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然较为落后。下面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特点出发,分析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运用管理会计的现状。
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转型全面完成。但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特点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首先,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已从行政经营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但财政部仍是各大银行最大股东,国有银行必然要在市场规律和行政命令之间进行平衡。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也必然要同时满足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需要。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多是沿用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采用总行———省分行———市分行———支行———网点五级机构设置,不仅机构层级多,而且规模十分庞大。以工商银行为例,全国网点数量超过22000个。面对这样庞大的组织规模,商业银行只能采取“统一法人、分级管理”的模式。经营权和核算权的过于分散导致管理的精确性和及时性大大受到影响。最后,从国际范围来看,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加速,对金融市场的种种限制将逐渐取消,国外竞争对手也已经进入我国市场,因此我国有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不仅仅是不断加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更有国际金融市场的洗礼。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加快提升管理水平,管理会计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现状
(一)实施财务集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务遍布全国,虽然对外来看各个机构属于一个整体,但由于规模太大,统一的财务核算不可能实施,只能将财务核算权限分散到各个层级中。财务权限的过度分散直接影响一是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在获取商业银行整体的财务信息时只能采用逐级汇总的方式,这势必会影响到结果的精确性和及时性。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集中改革是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首要任务。从我国国有商业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实践来看,各家银行均已经完成了财务核算向二级分行(市级分行)的集中,其中工商银行在2008年完成了一级分行(省级分行)的财务集中。通过实施财务集中,进一步规范了财务收支行为,节省了财务资金,同时能够更加及时和可靠地取得财务数据,为实施业绩评价打下基础。
(二)建立内部资金转移计价体制内部资金转移计价的基本考虑是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交易中心,获取存款的责任中心在获取存款后将存款按照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卖给内部资金交易中心,贷款责任中心进行贷款发放时所需要的资金不再无偿,只能从资金交易中心购买资金。这样将市场机制引入银行内部,能提高对贷款发放的约束,同时调动存款的积极性。
(三)建立多维度管理会计体系对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核算,需要根据商业银行的管理需要来建立会计核算的维度,建立管理会计维度有纵向和横向两个层次,纵向按照行政管理分支上将机构从上致下进行分解,将最末端的分枝为认定为一个责任中心,该责任中心应该是创造利润、提供服务或产生成本费用的最小单元。横向维度是指商业银行的产品,如某一类型的存款或贷款都可以成为考核对象。管理会计维度建立后,如果横向将同一层级的责任中心业绩状况汇总则可以考察机构的业绩状况,纵向汇总同一业务条线的责任中心则可以得到部门的业绩状况,同时还可以实现分产品进行业绩评价。
(四)成本收入分摊以及业绩报告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将发生的成本和收入与各个管理会计维度进行管理,从而才能提供全方位业绩评价的数据,因此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将在日常业务中产生的成本和收入按照合理的方式分摊计入各个会计维度。这种分摊体现了全面成本的思想,即将所有耗费按照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进行划分,相关成本记入归属对象,非相关成本分配给其他归属对象。
成本收入分摊完成了对各个维度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为出具业绩报告打下基础。业绩报告的设计是以责任成本管理为主线,对费用成本、资产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和税务成本进行全面管理,并实现按机构、部门、产品、项目、客户经理等多维的成本核算、分析和控制,同时考虑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并最终计算出经济利润,从而为管理层的管理和评价提供依据。
上述计算过程可以是针对产品、部门、机构、客户等各个管理会计维度的,也可以将不同的维度进行组合,得出部门产品、机构产品、等各种组合维度的业绩数据。通过提供这样一套业绩报告,企业可以精确得衡量各个业务环节的业绩状况,并根据业绩报告的数据实施管理。
由此来看,目前管理会计理念已经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粗放式经营管理所带来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升。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实施的管理会计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会计体系虽然已经具备规模,但管理会计系统主要作用仍然是完成核算,其价值管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管理会计系统虽然能够生成多维度的业绩报告,但由于数据量过于庞大,通常一套完整的责任中心产品报表有上百万张,处理并使用数据方法仍然落后;三是管理会计仍然依靠财务数据为核心,缺乏非财务数据的运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平台由于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因此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实现。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依靠财务管理信息系统(FMIS)以及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来完成管理会计工作。管理会计系统所需要的基础财务数据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对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加工,二是通过管理会计系统自主生成,三是通过其他管理系统,如信贷管理系统等进行获取。数据源的分散造成管理会计系统必须耗费大量的资源完成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这也同样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事实上,不仅仅是管理会计系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整体设计缺乏战略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平台,造成系统与系统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交换,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
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平台。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原理是要打破各个业务系统相互独立的状况,实现业务、核算与评价的分离,通过数据的生成、归集和使用三个不同层次来实现信息的最有效利用。
业务层是信息平台的第一层面,该层通过日常各项基本业务活动收集并生成基础数据但不进行核算加工处理,而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传递至下一个层次,即数据仓库。数据仓库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业务子系统反馈的信息完成数据的分类记录工作。对同一笔业务信息,数据仓库将从科目、责任中心,员工、客户以及账户等多个维度进行反映,所记录的信息内容也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综合信息平台的第三个层次是决策支持层次,是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加工并最终生成管理所需信息的过程。事实上,决策支持层所提供的数据与业务层密切相关,业务层往往需要根据决策支持层反馈的数据来完成业务动作。
(二)进一步强化财务集中管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集中程度较低,即使是已经完成一级分行的财务集中的工商银行,也只是完成了物理集中,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逻辑集中。在目前的集中水平下,平均一家银行全国有三百多个核算主体,规模仍然庞大。相比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则均建立了“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组织结构,通过权限的高度集中,实现财务资源实时归集以及业务处理集中化、工厂化。
实施财务集中核算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国有商业银行复杂的组织机构体系下,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财务集中并不简单。当核算主体高度统一时,下级管理主体的各种财务数据只能通过成本收入分摊取得,因此必须制定出合理一致的分摊规则,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的检验才能完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复杂程度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过度的集中在实践中可能由于技术和资源的限制而无法达到,即使能实现,也可能由于管理网络的过于庞大导致管理决策与业务需求的脱节。因此,适度的财务集中才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探索的道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一是以一级分行为单位进行集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通常不超过40家,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财务集中核算的要求;二是采取事业部的方式进行集中,即以业务为主导,成立各个事业部的核算主体。相比较而言,前者比较容易实现,后者则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
(三)实施预算管理与控制管理会计体系要充分发挥其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就必须融入计划、控制以及评价的每一个管理环节。在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评价的管理活动循环中,我国商业银行运用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完成事后的业绩评价,事前和事中管理的缺失使得管理会计难以发挥其真正价值。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从建立管理会计预算体系入手。管理会计下预算与管理会计业绩评价相辅相承,一方面预算依靠业绩评价的结果来编制,另一方面预算也是业绩评价的标杆。和传统预算方法相比,管理会计系统所能够提供的数据更加全面和准确。管理者可以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测算模型测定出初步预算数据,然后将初步预算情况下达至各层级机构,再由机构对预算数据调整后反馈至管理层,并形成最终的预算结果。
上述过程尽管较为复杂,但利用信息化的管理会计平台无论在数据生成还是数据交换上都能够十分便捷地实现。通过上述方式,既加强了预算控制,又能够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使管理活动更加有效。
(四)建设全面业绩评价体系现代管理学认为,采用单一的业绩评价指标是不完善的,企业的战略、文化以及员工等都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外商业银行逐渐开始引入综合业绩评价方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由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两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的方法。平衡计分卡管理理论把企业的业绩评价分为四个维度:财务指标维度、客户维度、业务流程维度以及成长和学习成长维度。其中财务维度是考虑企业的战略和业务执行是否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其指标的计算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评价基本一致;客户维度是从企业外部对企业进行评价,站在价值链的角度,体现了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和业绩评价思想;业务流程维度则是评价企业内部的经营过程是否能够为创造价值做出贡献,是否通过内部价值链的提升满足外部客户的需要;成长和学习维度通过考虑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是否创造更持续的和长期的价值。
可以看到,除了学习和成长维度,其他三个维度已经在前述业绩价值管理体系中有所体现。因此,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可以将各种业绩评价维度统一到一个战略框架中来,实现全面业绩评价,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提供有效管理。[论-文-网]
参考文献:
[1]毛洪涛:《业绩管理会计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郁国培:《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商业会计范文6
1994年,在贯彻“抓大放小”改革方针,推行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国有民营等企业产权改制中,因企业的经营者对产权制度改革认识不足,出现了财会管理较乱的情况。少数企业法定代表人错误认为企业一切要“以我为中心”,无视内外监督,滥用企业自的现象严重。为了企业改制健康发展,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实现,泅洪县商业主管部门结合实际,适时把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作刀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企业改制之中,制定了企业总帐会计统管统派改革方案,报经县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县体改委同意后试行。
二、做法
1.大力宣传,形成共识。着力宣传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阐明实行总帐会计统管统派是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强化会计管理和监督力度的需要;是维护财经纪律、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廉政建设的需要;是调动会计人员依法理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及不断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它既是继续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治理会计工作环境,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又是解决管理失控、核算失真、信息失灵的有效方法。通过深入宣传,把统管统派总帐兔计与派受企业之间关系统一到依法理财的轨道上来。
2.成立组织,健全制度。县商业企业总帐会计统管统派试行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了以企业主管部门为主的商业企业总帐会计统管统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着管得住,行得通的原则。领导小组根据《会计法》与国家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关于加强对改制企业财会管理暂行规定》、《企业内部财会制度》及《统管统派总帐会计岗位责任制考核细则》。确定统管统派的对象、内容、形式和措施;明确统管统派总帐会计的条件、程序、职责、权利、工资福利和奖惩等管理要求,逐步构成企业总帐会计管理的新机制。
3.择优选拔,明确职责。领导小组以企业为单位,对会计人员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并进行德、能、勤、绩的组织考核。坚持条件,公平选拔总帐会计。由企业主管单位行文统派上岗,赋予权力和义务。统派到企业的总帐会计受主管单位与企业的双重领导。至1995年1月,全县12户商业企业的总帐会计如期持证上岗。统管统派的总帐会计主要职责是对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派往的企业负责。接受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如实提供会计凭证、帐簿、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对违反法律、法规、有意隐瞒真实情况,甚至参与作弊的,依法从严处理。
4.加强管理,定期考核。主管单位每月召开一次总帐会计例会,听取汇报,交流情况,探讨和解决实践中的共性问题;每季一次审计和一次考评,由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各项经济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审计。通过内部审计之后,再对照“考核细则”,对总帐会计进行一季一次的工作初评,把考评结果与工资报酬挂钩。年终组织全面考核,实行“双百分”考评制,考核总分列为总帐会计年终评比和升、降、去、留的依据。
5.报酬福利,实行统管。按照“谁用人,谁拿钱”的原则,根据财政、劳动、人事等部门对总帐会计核定的工资标准以及领导小组核定的费用标准,向用人单位实行统筹,单独设户,专款专用,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工资实行浮动制,按每人月标准工资,先发80肠,浮动的20%工资则与考评、考核的业绩挂钩,以实得分多少发给。奖金则以企业制定的标准,按年终考核实得分进行奖励。总帐会计工资、津贴及费用必须足额统筹到位,确保会计队伍的稳定。
6.用培结合,建设队伍。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县商业系统在试行总帐会计统管统派之初,就把“用、培结合,建设队伍”单独列出条目,摆进“工作方案”里。领导小组制定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规定会计人员每年接受不少于一次的业务、技能培训。总帐会计既是学员,又是企业会计的业务技能培训辅导员。每次培训30课时,培训内容有会计法律法规,“两则”运用、基础理论、企业改制法规与政策、会计电算化等。培训形式多样化有一事一训,长会短训,业余培训,珠算竞赛,案例讲评等。形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化。
三、效果
1.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县商业企业试行总帐会计统管统派之后,整顿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秩序,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与核算,1998年该县国有企业资产增值率达到12.58%,与1994年比较,全企业资产增值率达到48.89%。
2.企业会计监督得到加强。自试行总帐会计统管统派制后,全系统出现了领导更加重视,职工更加支持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更加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新局面。总帐会计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使企业内部各项会计制度得到落实,会计监督得到加强。较好地制止了“经理利润”、“厂长成本”。该系统1998年6月就清理潜亏875万余元,保证了会计核算的真实和会计信息的准确,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3.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好转。总帐会计统管统派制的试行促进了会计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会计职能也正由记帐型向管理型过渡。企业的成本意识,节耗意识增强。该县商业企业普遍重视非经营性费用的严格控制,1998年业务招待费一项就节约60万,同比下降53%。开支比例由原来的15%。降至2.4编。国有商业企业1998年与上年相比(按同口径计算)销售额增长17.9%,费用实支下降12.29%,费用水平下降2.69个百分点。全部企业经济效益扭亏为盈,减亏380%,全部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6个百分点,比1994年下降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