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测试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测试培训范文1
说起培训,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无非就是读文件,说经验、讲案例、喊口号,许多的培训会议内容繁杂、时间冗长,但实则缺乏针对性,培训的质量十分低劣。不久前,笔者参加了全县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培训会议,几乎也是照搬以前的套路,培训结束几乎真正留下印象的内容极少,为此,笔者站在测试操作者的立场思考:如果我是受训者,我会需要怎么样的培训?而这些内容也应是培训的重点与核心。
一是释疑
文件只是一些粗枝大叶、条条杠杠的内容,有些内容比较简单,有些比较晦涩,简单的老师不一定懂,晦涩的老师不一定理解。这就需要培训者进行解读,也就是所谓的释疑。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培训看,笔者认为在这个环节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新旧有变化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就是旧方案中有,新方案中仍有,但是已经发生变化的内容。例如,在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学生的体质测试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取消了选测内容,全部变为必测内容。旧方案中耐久跑测试不合格,总分即不合格,现在取消了这一规定,等等。凡是新旧方案中出现变化的内容,培训者应该仔细研究与对比,然后在培训会议中传达给受训者,以免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二)新增加的内容
有一些内容在旧方案中没有,新方案中增加了,一线老师该怎样进行操作,也是需要培训者关注的。例如,旧的测试方案中是没有加分的,新方案中增加了加分内容,那么,学生的总分是如何计算的(总分是测试分和加分之和),学生的等级又是如何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级是依据总分计算的)等等新增加的内容也要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培训。
(三)模糊不清的内容
有些内容在方案中出现了,但没有具体的做法,例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第七条提出:建立数据抽查复核制度。但是,没有说明复核的运行细则,那么,到底核不核,怎么核,怎样就代表学校的数据弄虚作假,不真实,等等。培训者也应该结合本地区的方案告知参训者。
二是规范
所谓规范,就是根据文件精神对一些操作方法进行统一化规定。笔者认为,这块内容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测试操作方法
经过多年的测试,老师们对测试也是驾轻就熟,但是笔者认为测试项目的动作技术标准要形成共识。例如,引起向上该怎么做是规范的,怎么样就是不符合动作要求的,合法动作的下限是什么。坐位体前屈有些学生是蜻蜓点水式的,有些是慢慢往前推直至中止,显然,前者是不符合要求的,那么,在培训中就要明确,该怎么做,比如可以规定,推靶与手指在终点处必须静止不少于2秒等等;肺活量测试中,吸气与吹气的不同会严重影响测试结果,那么,怎样吹气与吸气就要进行培训。培训就是要划定操作标准、统一尺度。
(二)测试场地布置
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解读》中测试场地规格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但是,笔者认为仍有涉及安全或者测量的内容需要指出。例如,立定跳远场地要平整、防滑;引体向上要器械牢固等。立定跳远到底是就放一根皮尺,然后学生跳的时候直接读数,还是要在地上画5厘米间隔的刻度等等。培训者是需要事先研究的。
(三)测试组织管理
全校整体的测试组织是学校的事情,培训者是没有必要干预的,但是,在测试中的一些可能在学校间存在差异的细节必须作出统一规定。例如,耐久跑怎么组织测试,是全班一起测,还是男女生各一组进行测试,还是其它。不同的测试组织对测试结果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成绩计录与登记。不妨明确规定耐久跑测试每组学生不得超过15人。再比如,50米测试是蹲居式还是站立式,按照规定两个均可,但是,为了统一,可以规定全部采用站立式,等等,而这样的强制规定,也让学校在测试组织中有了明确的方法,可以避免走一些弯路。
(四)数据文件格式
目前,所有的测试数据都必须要录入电脑,然后,再进行上报。这些要求在上报手册中都有明确规定,但是,许多学校的操作者根本不看,一方面导致数据格式不正确,返工;另一方面,上交的文件学校间差异较大,不美观,缺乏文件应有的严谨。因此,一个地区应当统一规定。文件的格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录入数据的格式,例如,秒怎么表示,是“.”还是“””,立定跳远怎么记录,是写成2.50,还是250等等,需要统一的规范。另一个是文档的格式,纸型、页边距,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录入数字的字体、字号等等,是word文件格式,还是EXCEL文件格式,这些是需要统一的,从笔者以前的经历看,这一方面的差异十分明显。
(五)测试进度安排
测试进度是测试工作的重要部分,是要声明的内容,主要是每一项工作完成的截止时间,例如,测试数据的收集时间,数据录入与上报时间,测试结果的公示时间,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抽查复核时间,不合格学生的补测时间等等。有了这些具体的时间,学校和体育教师在安排、计划工作时就有的放肆了。
三是测试
测试是指培训测试,培训测试分实践测试与书面测试。实践测试主要是对动作技术的评定,考察受训者的实践操作与评判能力。书面测试是培训者把一些重点的、核心的内容列入考卷,达到巩固培训的目的。对测试合格的颁发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教育内容,计算学分,不合格的自学后补测。
测试培训范文2
一、鼓励“清晰”地说
普通话的口语测试,首要就是要求读音的准确和标准,这是衡量成绩的一个重要的标杆,那么,这就要求培训教师鼓励学生发音要发得清晰,而不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地发音。在教师将每一个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以及声调的调值等问题讲解透彻的前提下,要鼓励学生即使说得慢些,也要尽可能地说得清晰、准确,尤其是一些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学生或者是来自方言区的学生。由于他们受本族语或其方言语音系统的影响,会干扰他们对普通话中声韵调的运用,如蒙古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时候难点是在声调和语流音变上。由于蒙语是属于阿尔泰语系,是没有声调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固定重音,重音固定在每个词的词首,发音时,每个词的开头音素读得特别的响亮,后面的音素顺势减弱,甚至脱落,语音的走势类似汉语的去声,只不过时值要稍长一些,所以每个蒙古族学生在读汉字时,尤其是在句子末尾时都读得类似去声。这也就造成了蒙古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时候对四声调值的茫然和不敏感,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始培训的时候就应该为他们形成一个哪怕读得慢些,也要尽可能地读准汉语的调值――阴平55调,阳平35调,上声214调,去声51调的习惯,不仅是当单念每个音节时,汉字的时值要念得精准、到位,连读成词成句时更要注意语流音变的问题,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声调和语流音变掌握得好与坏是衡量普通话说得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学生要掌握好发音的技巧和发音准则,尤其是对一些自己发音上有纠结点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努力地突破自己的发音上的障碍,清晰地说出每一个汉字,才能更好地把握连词成句时的语流音变问题。教师要对他们发音上的进步不断地给予赞扬和鼓励,从不标准到标准是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尤其是当学生大部分发音是介于不标准和标准之间的游离状态时,而学生也自我感觉发音的水平踌躇不前、原地踏步的时候,更要不断地纠正他们的发音的错误和缺陷,再接再厉地加强正确声韵调的训练,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持之以恒地增加正确的大量练习,才会达到语音面貌质的飞跃。
二、鼓励“模仿”地说
虽然高尔基曾说过“学习并不就是模仿”,但是模仿却是我们求知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尤其是在语言习得方面,任何人对标准的语音都不会无动于衷,都会在脑海里留下美好的记忆表象,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模仿。正是因为人有这样的本能,所以模仿才会是学好普通话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培训的时候,只有让学生模仿正确的发音,他们才会在领悟后发出正确的语音。但模仿式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如在课堂上,培训教师要多采用示范模仿教学法来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很好地结合,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前者需要教师自身的准确示范,这样才能让学生来模仿,后者需要学生正确模仿,当然学生在照葫芦画瓢的过程中可能会不得要领,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虽然示范模仿教学法的导向不同(前者是教师导向学生,后者是学生导向教师),但却会给学生带来效果很好的听觉上的语感刺激和语感烙印,这就是一种双向的活动过程,如果能相得益彰的话,会取得很好的教学相长的效果。
此外,培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听多看正规发音的录音和视频文件,模仿正确的发音,这对于学生语音面貌的提升有很大的助益。像选用一些声像材料进行辅助教学,如录音机播放一些优秀的教学口语录音带,让学生认真聆听模仿,以便学生借鉴,领悟其中朗读者的发音技巧;或者是鼓励学生收听电视新闻的播报,学习播音员的发音、语言表达、说话的技巧等。但我们是为了提高而模仿,而不是为了模仿而模仿,因此也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自检”和“他检”能力,才不至于让模仿走入误区,也是继模仿之后的一种自我提升的检验,让学生在模仿中有自我突破,这种“自检”和“他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可以利用录音器把自己训练的读音录下来,而后一边听,一边根据模仿习得来的标准语音找出自己发音错误或缺陷的症结点,再有针对性地去改正。此外,还可以以“互助点评”的方式进行“他检”。让学生彼此之间互听对方的发音,找出“自检”不出来的缺陷,当然这种情况最好是在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间进行,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由于语音误区雷同而纠察不出来。所以说,鼓励学生“模仿”地说,模仿之后要通过“自检”或“他检”来检测,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口语发音的能力。
三、鼓励“大胆”地说
在培训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两极的现象,语音面貌好的学生总是会很踊跃地参与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如积极地领读汉字,积极地朗读课文,主动率先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命题说话训练,甚至积极地与教师沟通探讨自己发音上的优缺点;而语音面貌不好的学生(排除进行与教学无关活动的非学习状态的学生)由于害怕由于自己的方音、普通话的不熟练、沟通交流能力差等原因会引起其他同学的讥讽和嘲笑而在教学互动环节表现得很被动,甚至一节课都不开口说一个字,三缄其口,以低头或沉默应对。虽然不排除有一部分同学“枪打出头鸟”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积极发言而被其他同学认为自己“爱出风头”或“爱显示自己”,但是大部分沉默的学生仍然是担心自己的表现有误而失了面子,伤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变为课堂上的“思维沉默”。作为教师,一方面必须承认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沉默(包括行为沉默、情感沉默、思维沉默等)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另一方面也应采取积极的态度,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打破沉默,构建有效的课堂参与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大胆地勇敢地开口,从而获得课堂体验。
首先,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学习普通话的必要条件。好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当周围同学都积极踊跃地发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触动甚至调动沉默以对的学生。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堂互动参与的重要性,要培养他们开口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我能”,必要的时候要采用“强制提问”的方式来调动他们的自信,为他们打开固步自封的枷锁;再次,发现和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不管参与程度和效果如何,对于沉默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最后,让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点滴的进步,对同学(特别是对那些害羞的、语言能力较弱的人)的不自信持宽容和鼓励的态度,从而让这些同学有信心“展示自我”。此外,教师还要对一些个别的学生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并鼓励他们“开口”。如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与学习层次,采取不同的提问与激励方法: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勇敢地争取课堂体验,增加其自我成就感;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提问时要考虑语速、问题的难易度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最终还是达到让沉默的学生开口“说”的目的。
四、鼓励“随时”地说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除却教师的讲解时间,学生“自我展示”的时间并不多,而且教师还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体验中,所以,每个学生自我锻炼的时间并不长,这就需要学生在课间及课后的时间随时随地地练习。普通话不仅仅是思维的工具,更是交际的工具,只要进行思维,只要与人交流,那么就要开口说普通话。可是,在有少数民族学生及方言区学生的授课班级,经常会出现课上大家卖力地学习普通话,纠正自己的发音缺陷,但是,课间铃声一响,学生身心都得到了解放,角色也立刻转换,与同学间的交流立刻变为了自己的母语或方言,课后呢,由于身处民族院校的校园或者是喜欢跟和自己来自同一方言区的同学来往,他们都不自觉地使用本族语言或方言,很少去使用“蹩脚”的普通话,这样,在课堂上好不容易摆脱了方言的干扰而形成了准确的语感,由于得不到持续的强化而很快会出现语音“回潮”的现象。这样如此反复的此消彼长,普通话口语能力的提高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同时也是造成很多同学普通话口语水平踟蹰不前的直接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老师要引导他们平日里随时随地地说普通话,可以采取同学们彼此互相监督的策略,当有人无意识地说出自己的母语或方言时,或者普通话说得有错误或缺陷,其他同学要及时提醒和纠正,这样在潜移默化地营造了人人说普通话的习惯和氛围之后,就为大家的语言练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温床”。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交流和展示自己普通话水平的机会,多开展一些如普通话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小品赛等活动,让他们自己担任评委,这样既提升了他们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纠正语音错误和缺陷的“反侦察”能力。这样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在不断的练习中得到提高。
五、鼓励“开心”地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能以另一种感悟去体会学习普通话带来的益处的时候,那么即使是学海无涯,也会以“乐”作舟。当这种普通话练习的“苦”差事勉强成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和交流习惯的时候,那么这种习惯也就成为一种脱口而出的自然而然,正所谓“久住坡,不嫌陡”。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当教师尽可能地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枯燥的反复练习趣味化,学生就会在教师营造的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学说普通话,而不是将课堂当做一种负担,当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地积极踊跃地学说普通话时,他们口语水平的提升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当然,这是有前提的:成就感是学生快乐学习的保证。为此,教师要定期为学生做摸底考试,测试形式比照于普通话测试的流程,当学生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每一次的考试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种成就感会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普通话的训练中,当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学好普通话也就不是难事了,正所谓“态度决定成败”。
普通话口语培训的得失决定着普通话测试成绩的高低,而口语培训是一个实践性的互动活动,教师的任务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开口“说”普通话的主动性,当化被动性为主动的时候,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因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而后将学生这种激情很好地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训练,才会“说”出好的成绩。
本文为国家民委2011年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适应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实际的普通话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1096)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蒋大鹏,张燮.教育心理学新系[M].济南:山东出版社,1992.
测试培训范文3
关键词: 普通话 培训测试 工作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自从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后,推广普通话工作受到空前重视。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有关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促进普通话推广,我院自2005年开始在同类高职院校中较早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至今正好历时十年。十年间我亲身参与经历了我院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萌芽、建设、发展、壮大等全过程,萌芽是艰辛的,建设是曲折的,发展是渐进的,壮大是必然的,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当然存在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我们一直在做这个工作,但缺少系统性、理论性研究。“做而不思则罔”,十年是一个很好的节点,是该坐下来静静思考的时候了。所以笔者针对工作实际情况,从三方面入手对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妥之处,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现状分析
1.培训测试队伍的构成
我院从2005年4月选派第一批测试员参加自治区级培训开始,截至目前共有测试员41人。从性别上看,女性30人,占73.17%;男性11人,占26.83%,男女比例1:2.7。女性占大多数,虽然女性天生语感、耐心细腻的性格更适合此项工作,但是提升男性比例将使测试员队伍更趋于合理;从年龄上看,30岁以下2人,占4.88%;31至40岁19人,占46.34%;41至50岁14人,占34.15%;51岁以上6人,占14.63%。结构合理,不过从长远看,还应每年选派1人补充队伍;从专业上看,汉语言文学11人,占26.83%;哲学思想政治4人,占9.76%;广告设计服装园艺7人,占17.07%;经济会计管理3人,占7.32%;数学英语化学6人,占14.63%;音乐美术2人,占4.88%;机械电气车辆8人,占19.51%。虽然不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来划分的,但同样有参考价值,汉语言专业比例偏低,后续发展应提高此项比例。
2.建设、壮大和发展过程
我院自2005年普通话测试站建站开始,如今正好历时十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5月至2007年8月为初始萌芽阶段,这一阶段是全新的开始,从无到有,一步步摸索而来;2007年9月至2011年7月为规范建设阶段,配置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开展,由试点阶段规模开始扩大,健全制度,完善流程,并且有2名国家级测试员;2011年8月至今为发展壮大阶段,从时间上看选派人数较多,队伍更为壮大,从培训测试对象看由当初单个系发展到全院学生,规模达到历史最高。
3.取得的成绩和前景展望
“十年磨一剑”,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十年间,我院普通话测试站共培训测试12000余人,其中教师和社会考生600余人。目前测试员队伍中有7人为自治区级骨干测试员并有多人获得自治区汉语委荣誉表彰,同时是自治区汉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集体会员,3人为个人会员。下一步我院将推广普通话工作向纵深方向开展,实行计算机辅助测试。回首往昔,十载征程,展望未来,前景光明,我们将为这项事业继续努力付出。
二、目前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1.培训的专业性问题
测试员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仅占26.83%,本来比例就不高,再加上各种原因,每次培训的更少,见表1:
可以看出近几年培训所占比例为30%至40%之间,大部分培训教师是非汉语言专业的,相对而言语言学知识薄弱,导致学生提高不快,教学效果不佳,培训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汉语言专业测试员教师较少,有些年纪稍长的工作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加之周六日时间等因素,所以能否增加专业培训教师和提高培训积极性是能否解决问题的关键。
2.培训时间和内容问题
培训主要利用周六、周日等业余时间,学生心理上不够重视,考勤难以保证,有的一百人左右的教学班到最后坚持培训的大约三四十人,甚至更少,影响教学效果。原因是学生平时专业课程较多,加之选修课程趋于分散,没有充裕的大块时间安排培训,所以本学期尝试纳入教学计划,调整培训时间保证培训效果。内容往往忽略宣传意义、转变思想、端正动机等必要内容,重标而轻本。意识到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高等级证书,提高普通话水平才是根本。原因是对普通话培训认识不足,“实用”“有用”技能目的性强,急功近利心态严重。
3.培训方法和正音问题
培训仍以讲为主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思想、内容、过程和方式没有革新。原因是观念保守还没有根本改变或不愿意花时间费心思研究教法。笔者认为要加强个别辅导、个别矫正,使教与学双方得到反馈与交流。除此之外加入实践训练、机测操作和考前辅导模块,进行绕口令、朗读、讲故事、三分钟演讲等比赛也是好方法。另外,没有掌握学生语音状况,不研究正音方法,使培训缺乏针对性。客观原因是课时少和大班课人数多,主观则是教师没有下工夫或自己语音理论基础薄弱,所以要研究对症下药正音方法,提高课堂正音效率。
4.测试标准规范化问题
由于测试采用口试方式,测试员评分不易做到完全公正准确,出现测试结果不标准的问题。依据《大纲》标准,对一两项总体评分,语音误判上下幅度0.3分以内合格,0.5分以内基本合格,超0.6分不合格。朗读总体1分内合格,1.5分内基本合格,超1.6分不合格。说话总体不错档合格,错档但误差没超过1分基本合格,既错档误差又超1分不合格。见表2:
影响评分标准因素有评分标准理解差异、方音敏感度不同和临场情绪状态。为规范掌握标准,应给试卷制定标准答案,还要将每级、每等制成音像模版。同时在每次测试前集中学习,剖析重点和难点,使主观判断逐步趋向一致。实际测试中还存在不规范问题。如第1题扣1.2分,第2题扣2.2分,总分超过92分,仍将其列入一乙;朗读环节扣分随意性突出,不该扣的扣了,遇到临界状态时上下造成误差;更有甚者说话环节时间不听够或根据前三项打印象分。究其原因是语言文字素养不高、定量分析不够和测试能力高下存在差异,所以督促测试员加强学习,严格按规范操作,杜绝盲目性和随意性。
5.测试客观公正化问题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一两项扣分很少,到三四项评判主观性增加问题;原因一是对应试人没有准确定量和定性分析,没有定量作为基础,定性往往不客观。二是主观感情因素导致,朗读和说话表现突出。三是宽严不当,只有寻求适当的度,才能体现测试的客观性。
6.测试信度效度化问题
指测试结果的可信程度和有效程度,实际操作中由于时间、耐心原因,会影响测试信度和效度。有关专家根据实践将等级中正常非临界评分差异细致描述为:一甲差异在0.5分以内,一乙差异在0.9分以内,二级差异在1.5分以内,三级差异在2分以内。见表4:
按照宋欣桥编著《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标准每日极限数应控制在40人,实际有时达到50人甚至将近60人,测试量直接影响信度。原因则是快速完成任务或追求经济收益。部分测试员不熟悉普通话语音理论,听音辨音水平不高,有的干脆以其他测试员评判作为自己打分的依据,同测制度形同虚设。除年龄、文化、专业与否等因素外,一级乙等低分段受自身语音水平制约影响测试效度。
三、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途径及对策
1.提高培训测试认识
普通话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较高的思想素质。测试员要熟悉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充分认识推普工作和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把它当成事业而不是简单地当成事务来做。测试站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测试员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沟通讨论交流等途径不断提高大家对这项工作的认识。
2.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很多非汉语言专业测试员即使通过了必需的等级测试,依然不具备所需掌握的语音理论水平。因此,非常有必要定期开设普通话理论培训班,加强测试员专业知识培训和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使之熟练掌握普通话各环节的专业理论知识。如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声调调类和调值、各难点声韵调的对比说明、语音缺陷和语音错误的界限等。除了培训形式外,还可以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问题并研究破解方法。
3.规范掌握评分标准
要增强PSC的科学性,必须增强PSC的规范性。具体途径包括对测试员的业务培训和测试工作的研讨、学习研究等级参照表和评分规则等,同时掌握“定量”标准,增加定量分析的成分,定性才能准确到位;掌握“刚性”标准,学习研究130条《语音评定参照细则框架》;掌握“科学”标准,通过测试前对测试小组合理配置,测试中对前3名应试者试评,及时调整误差,尽快趋于一致等方法体现测试标准化和规范化。
4.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测试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十分重要。测试不仅要“增量”,还要“提质”,所以要加强对测试员辨音能力的训练,明确区分错误与缺陷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定期围绕测试工作各环节开展研讨活动;加强对测试方法、手段的科学研究与改革;积累经验,探索更合理、更科学的测试方法,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测试技能。
5.完善相关必要制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工作的保障。一是后续培训制度。每年选派2~3人参加自治区级计算机辅助测试骨干班培训,以适应新发展趋势;二是监测员制度。包括测试前合理安排人数,测试中随机抽查,测试后监管成绩录入归档;三是回避制度。回避测试同单位应试者、直接教学考生和有亲缘关系人员;四是复核制度。每次测试后对成绩进行抽样检查,复核测试结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五是管理考核制度。建立详细的测试员业务档案,定期对工作态度、测试工作量和质量、遵守纪律情况等进行考核;六是激励分配和荣誉表彰制度。根据考核对表现优秀的测试员进行表彰和奖励,还可以适当提高经济收益以调动测试员主动性和积极性。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任何一项工作也是如此,只知道做但不思考、不分析、不总结就会迷茫。希望本文研究分析和形成的结论能丰富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的理论基础,从而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为相关高职院校此项工作开展提供借鉴思路和方法,同时对我院普通话测试站建设及推广普通话工作向纵深发展起到积极的针对作用、实效作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
[2]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
[3]王家伦,陆湘怀.普通话水平测试教程新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4]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9.7.
测试培训范文4
关键词:普通话 机测背景 改革
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技术在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中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测试工作中的教学、培训与测试工作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我们对高职院校机测背景下普通话培训测试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深入探讨了机测背景下普通话测试中教学和培训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方面应有的有效对策。
一、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在整体测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认识还不到位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每年都会进行推普宣传活动,各高职院校也会进行推普宣传。但宣传实际效果不明显,很少有教师和学生关注,宣传表面化,流于形式。很多高职院校主观上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语言文字的要求不高,因而对相关活动消极应对。许多学生更是重视专业学习,对普通话学习则不以为然。
2.培训测试和教学的整体工作得不到重视
尽管国家对每一位大中专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都有相应的等级要求,但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讲,普通话的培训只是顺势而行,测试也是不得不进行的一项考试而已。受到只关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非职业性综合素质培养的不良风气影响,很多学校不开设普通话课。即使开设也是课时紧缩,或只在有关专业开设。对参加测试的学生只在测试前进行简单培训,学生参加与否,全凭意愿,没有具体的监督与管理,导致学生或只知道测试程序、不知道测试内容,或根本不知道测试程序,更不知道测试内容,失去了培训的意义。
(二)被测主体学生在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普通话的意识淡薄,不够主动和强烈
调查表明,只有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地、有意识地说普通话。很多学生认为普通话课没什么高深的理论,可有可无,普通话学不学无所谓,说不好也没关系。学生对普通话认识不深,意识淡薄,影响学习与效果。
2.不良的测试动机影响了普通话学习的效果
调查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普通话大概有以下几种动机:
①兴趣动机。就是对普通话学习感兴趣,喜欢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与人交往,认为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个人学识、修养和素质的体现。这种动机可以使普通话学习取得最好的效果。但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很少。
②交际动机。就是把普通话作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交流工具,这本来是学习普通话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可以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有动力,效果明显,对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可以产生更为持久的激励作用。但因认识不到位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持有这种动机的学生也不多。
③职业动机。将普通话当做从事某种职业的工具。比如当教师、做文秘或从事旅游与酒店服务等工作。有这样动机的学生,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持有这种动机的只是一些专业的学生。
④应试动机。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和参加普通话测试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将取得合格成绩、拿到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等级证书作为学习普通话和参加测试的根本动力。这样的学生面对学习与测试,采取的是临时性、突击式的应试学习,不在乎普通话水平是否真正提高,只重视测试等级,最终使普通话学习成为一种应试的短期行为,随着测试的结束,对普通话的学习与训练也宣告结束。持有这种动机的学生,普通话水平会在测试之后回落到原来的状态。
3.测试中各种消极心理影响测试结果
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心理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消极因素。消极因素直接导致消极行为,影响普通话的正常学习,影响测试结果。
①紧张心理。考试紧张是正常的。但有的学生过分紧张,考试时口舌发干,声音颤抖,甚至全身发抖,无法进行正常的考试。从测试开始,就声音细小,发音不清;到朗读时,字音含混,增、漏、错字“层出不穷”,语流不畅,断断续续;到“说话”一项,紧张心理使说话更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甚至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紧张的心理影响了测试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测试成绩。
②无所谓心理。学习与求职上的功利思想使部分同学对无关毕业证书的普通话测试抱有无所谓的心理。
③自满、轻视心理。有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普通话太简单,自己与人交流毫无问题。于是在测试前不作准备,测试中漫不经心,没有良好的考试状态。导致在第三项朗读时,添、漏、换字错误与回读现象特别多,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在说话一项上,由于准备不充分,认为临场发挥随便说说就行了,结果语无伦次,逻辑混乱,不知所言。
④侥幸心理。有的同学偷懒,认为第一二项分值不重,不进行训练,只要朗读和说话考好就行。自己不认真准备,从网上下载一些材料,拿到考场上去读。结果材料不熟悉、不适合自己的情况,读得不自然不流畅,口语化差,或语速飞快,不能保证说话时间,最终导致测试失败。
⑤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方音重,语音面貌差,根本讲不好普通话。其实学习普通话,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有恒心,有吃苦精神,做到随时随地刻意纠正方音,拿出一股拼劲儿来,就一定会学好。
(三)测试主体教师在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测试员素质问题
参加培训的教师虽都是普通话测试员,但未必是中文专业毕业,语音理论和知识体系相对薄弱。这导致有些普通话测试的培训,缺乏专业语音理论知识的讲解,更没有专业的训练,培训成为了测试前的简单了解,难以达到培训效果。
2.培训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培训内容只限于测试程序,对真正需要培训的标准语音、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训练。有的普通话教学只重视词语和朗读训练,对测试中最能体现普通话能力和水平的“说话”一项,却是一带而过。
二、有效措施和办法
1.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思想认识
重视营造学说普通话的良好环境。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不是只在课堂上说普通话,而要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和稳固。
加强思想认识。要将普通话提高到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人文修养的高度来看待。让学生明白,说普通话不仅是语音标准的问题,也是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的问题。克服方音,用普通话表达,让大家听懂,这只是一个前提。说话的目的是交流、表达和沟通,这就要求说话必须有思想有内容,表达必须有逻辑性有条理,交流必须恰当得体。而做到这一点恰恰体现了一个人思想有深度、认识有高度、表达有综合素质。在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人际关系愈来愈微妙、求职找工作日益艰难的今天,说普通话、与人交流达到最佳沟通状态的能力,才是一个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开设普通话课,训练学生具有标准语音的同时,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从交流表达、与人沟通、顺利求职等角度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所以,要加强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说普通话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现代社会的公民在当今社会生活、工作和交际必备的能力,让他们体悟到普通话学习的真正意义。
2.重视对学生测试动机的引导
教师要对学生参加普通话学习和测试的各种动机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将应试动机转到职业动机、交际动机和兴趣动机上来。引导学生明白,拿到相应的等级证书是必要的,普通话学习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通行证,但更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所必须的工具,也是一个人适应社会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学识修养和外在形象的体现。无论你学什么专业、从事何种职业,还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与人交往,说普通话都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不受情绪影响,不受环境左右,怀着明确的学习目的,长远的学习目标,强烈的学习愿望,坚持不懈地学习,真正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3.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各种不良的考试心理,给予学生积极心理暗示,让每个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乐观自信地喜欢说、愿意说,充分表现出对语言表达的浓厚兴趣,考试时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
引导学生克服过度紧张心理。过度紧张,一是由于缺少心理素质的锻炼,另外是精神压力过大。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有正确的认识,它不是一次性考试。一次测试成绩不理想,可以补测。二是要引导学生期望适宜的目标等级。根据自身的情况,期待适合的等级,以免在准备阶段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训练和测试。三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加强锻炼,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试心态。
引导学生调整好心态。在教学或测前培训中,教师可以做一些增强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训练克服临场的紧张心理。比如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暗暗地提示自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相信自己能考出实际水平。从正面提醒自己,消除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负面紧张因素。用深呼吸的方法,给体内增加充足的氧气,平稳呼吸,减缓心跳的速度,从而平衡心态。克服了紧张心理,就能从容自然,正常发挥,实现目标。
4.重视普通话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1)讲解一定的语音理论知识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现代汉语语音基础理论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详细讲解每个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了解每个韵母的口腔形状与舌位变化,讲清声调的调值与声带松紧变化的关系,让学生懂得怎样发好每一个声母、韵母的音与声调的值。
(2)重视声母的方音纠正训练
普通话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纠正学生声母方音的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语音不标准,首先是因为方音中声母的发音错误,比如zh、ch、sh和z、c、s分不清、f和h发音正好相反、把n读成l、把r读成l、把j、q、x读成舌尖音等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方音和普通话语音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大量、反复的训练,达到完全标准的程度。
(3)要注重韵母的归音训练
许多学生的语音缺陷是韵母发音时归音有问题。纠正韵母发音归音不到位的缺陷是普通话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它似是而非,常常不容易被自己察觉,因此,就成为许多学生普通话发音不够准确、在测试中失分的重要因素。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语音中归音不到位的问题,给其纠音训练。
比如,单元音韵母的发音,特点是保持口腔形状的不变。但有些学生在发e、ê、i、u、ü、-i[?](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韵母)和-i[ι](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韵母)这些音时,口腔形状发生变化,语音出现了滑动,导致归音不到位的问题。训练中,一定让学生掌握发音要领,训练时保持口腔形状不变,发准每一个音。
再如,复元音韵母的发音,要领是韵腹发音要响亮,从一个元音迅速滑向另一个元音,口腔形状一定发生变化,口形归向最后元音的口腔形状。但有些学生在发ɑi、ei、ɑo、ou、iɑo、iou、uɑi、uei这些音时,口腔形状没有变化,发成了单元音,归音不到位,导致语音不标准。训练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复元音韵母的发音要领,ɑi、ei、uɑi、uei发音要归向i的口形,ɑo、ou、iɑo、iou要归向u的口形,保证口腔形状滑动到位,语音标准。
第三,如鼻音韵母的发音,在发前鼻音韵母ɑn、iɑn、uɑn、üɑn、en、in、uen、ün和后鼻音韵母ɑnɡ、iɑnɡ、uɑnɡ、enɡ、inɡ、uenɡ、onɡ、ionɡ时,有些学生也存在着归音不到位的缺陷。训练中,要求学生明白,前鼻音韵母的发音一定要从元音滑向前鼻辅音n的舌位与口形,舌尖最后一定要抵在上齿龈上。后鼻音韵母的发音一定要从元音滑向后鼻辅音nɡ的舌位与口形,舌位低且靠后,口腔的开口度要大一些,气流从鼻腔出来。这样才能归音到位,语音标准。
归音训练可以让语音字正腔圆,声音饱满、清晰,音调和谐自然。
(4)注重综合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口语表达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好普通话的目的就是提高普通话的运用能力。普通话就是口语表达,普通话水平测试也完全是口语测试,即通过读和说来检测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和表达的水平,所以学生一定要“开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走上讲台,开口读,开口说,得到口语与心理的双重训练。在训练中,要从不限时间、不限内容的自由说话,发展到明确说话题目和表达时间的命题说话,逐步提高口语训练的层次。指导和训练学生说话要言之有物,有思想、有内容,能给人以不同方面的收获和启发;要说得言之有理,有条理,合乎逻辑,思维清楚;要言之有文,说得准确、恰当,自然流畅,仪态要大方得体。让学生在普通话训练中得到口语表达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5)指导学生了解评分标准,掌握测试要领
让学生了解测试中每一项的评分标准,通过教师对标准细节的深入解读,使学生掌握测试要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和成绩。
①单音节字词的测试要领
朗读单音节字词是考查学生声、韵和调的读音标准程度。指导学生不要因读得过快或过慢,导致发音不准或发音不到位而形成的语音缺陷。朗读时要把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读得准确到位。要特别注意声调调值的到位。
②多音节词语的测试要领
多音节词语朗读除了考查学生声韵调的读音标准程度外,还考查学生轻声、儿化等语流音变的规范程度。让学生了解测试中的每一张试卷,都有轻声、儿化和变调的词语出现,一定要读准轻声、儿化和变调,避免音变不标准。
③朗读的测试要领
朗读短文是考查学生在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与熟练程度。就是既要考查声韵调及音变等语音要素的发音,还要考察停连、重音、速度与节奏、语气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朗读要素的运用。所以,朗读首先发音要标准,必须忠实于原文,不读错字,不增、不漏、换字。要在充分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合理运用气息,有声有色地朗读。
④说话的测试要领
命题说话是考查学生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要注意该题限时3分钟,一定要说满三分钟,还要说得顺畅。所以,测前的充分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但准备不是测试时照着准备好的文稿去念、去读,也不能变相地借鉴现成的作品,或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文章背诵,那样都会造成雷同减分。说话时在尽可能减少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的同时,还要注意词汇、语法的规范,也应注意语速适中,不要过快或过慢,影响流畅程度。
(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2年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wzx201220。)
参考文献:
[1]林鸿主编.普通话语音与发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
[2]宋欣桥主编.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
[3]刘照雄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4]杨秀江.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探析[J].文教资料,2011,(1).
[5]黄谦.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4).
测试培训范文5
论文摘要:在常见的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和分类的基础上,笔者将词汇学习策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策略培训融入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此次实证研究,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启示:策略培训需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注重词汇的输入、输出相结合;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多种策略的能力;强调课后复习巩固,注重学生自我监督、评估和检测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词汇学习;策略;培训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词汇教学,但是很多学生词汇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在词汇学习策略上的缺失或不足会极大地妨碍他们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后继的英语学习。笔者想借助此次实证研究进行假设检验: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实用的策略知识,能否让学生对词汇学习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词汇的学习依赖于策略的使用,但是各种策略的适应性不同,分类也不相同,常见的分类有:单词表策略、上下文策略、关键词策略、语义加工策略,记忆策略、利用视觉 / 听觉辅助记忆策略等。本文主要通过探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几种词汇学习策略,并结合相应的培训实证研究,帮助学生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适时调整学习策略,这样既可以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实验对象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任课的两个班级,命名为实验班(51人)和对照班(55人)。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了英语基础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学生英语水平和词汇能力差异均不显著(P>0.05),也就是说学生英语基础相当,符合实验假设检验前提。
二、实验过程
本实验周期为13周,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对对照班学生使用常用的词汇教学法,并不刻意强调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只要求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法记忆单词。对实验班的学生,笔者进行了以下词汇学习策略培训。
1.音形义结合记单词
许多学生发现即使彻头彻尾背诵词汇书,词汇量以及使用能力也很难提高。原因很简单,他们忽略了单词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发音。单词的记忆似乎被仅仅局限于看到了能认识,这远远不够。在实验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对单词各个方面进行研习,包括发音、拼写、用法等等,同时介绍一些读音规则,让学生认识到音和形的联系,自觉地按音形结合的方法去记忆单词。此外,笔者利用多种形式强调单词音形义的结合,如小组活动中一个学生朗读单词,其他学生说出词义;将自己朗读的单词录下来,对比录音,反复尝试,直至满意为止。
2.通过词根、词缀记单词
了解英语单词的前缀、后缀以及复合词等是非常重要的词汇学习策略。一般来说,词是由词根、前缀和后缀组成的。因此,在实验中,笔者要求学生记住若干前缀、后缀和词根,利用构词法来分析新词的词义,以及合成词的词义,这样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轻松地扩大词汇量。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也证明,识记常有的前缀后缀后,学生感觉记忆单词更容易而且持久,阅读过程中的猜词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3.同、反义词归类法
笔者要求学生注重平时将词义相近或相反的词集中归类。在学习新单词时,利用学过的与新词近义的或反义的词来解释新词,达到“学新习旧”的效果。把正、反意义的词汇进行排列,配合联想记忆,不但有效地扩大了词汇量,而且可以实现持久记忆。
4.将单词放在句子或文章中记忆
单词放在句子里有了上下文,词义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零散的东西,而且通过句子,学生能了解词的用法。笔者将所学词汇与课文理解相结合,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总体的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词汇表所提供的单词词性与意义,有选择地挑选好的例句,进一步了解所记忆的单词、短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做到词句章不分离。此外,在平时的阅读中,学生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自己不会的单词。这时,可让学生根据构词法以及上下文语境(如定义、举例、同反义词)进行猜测。猜词法在阅读理解别需要,是一项必须掌握的阅读技能,也是拓展词汇较好的方法之一。实践中,最成功的学生往往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学习词汇并且能积极灵活运用。
5.词汇学习与写作相结合,变被动词汇为主动词汇
在实验中,学生经常需要完成的课后作业就是:用所学的新词汇,尤其是那些高频和基础词汇,造句或写日记、书信、命题作文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输入型”词汇转变为“输出型”词汇,对词汇的掌握达到更深的层次。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学生谈到通过写作,所学的生词真正变成了可以随时提取的“储备词汇”。
6.单词学习与听写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进行听写训练。在课堂上所做的听写练习通常包括课文重点句子听写、填空式听写(通常是关于课文概述的,主要检查所学生词),笔者强调学生在听写过程中,除了注重速记技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准确地写下听到的单词或句子。课后要求学生自己听录音听写所学单词或课文,并且有针对性的检查。通过听写,学生可以对单词的发音、拼写、用法等有全面的掌握,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 "
7.通过交际活动巩固所学单词
实验中,交际活动采取了多种形式,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小组内,学生反复阅读所学课文,相互就课文内容提问;复述课文;做阅读练习(通过小组讨论猜测生词意义)等。通过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相互帮助,解决单词读音、理解、使用等问题。反复讨论、使用单词让学生对单词有深刻的记忆。交际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使学生有大胆使用语言的机会,即便犯错,也不会像面对全班同学和老师那样尴尬。正是在语言的反复使用和相互纠错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使用准确性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 "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词汇水平测试平均得分(M=81.7,SD=11.2)显著地高于对照班(M=70.3,SD=9.8)(P<0.05)。实验班猜词能力平均得分为15.7,对照班为10.3,T检测表明两者差异显著(P<0.05)。写作测试中实验班平均得分(M=8.9,SD=3.2)显著高于对照班(M=7.0,SD=2.6)。由此可见,词汇学习策略不仅是可以培训的,而且通过与外语教学课程相结合,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词汇水平得到了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明显增强。实验班和对照班除了学习效果有显著差异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也有很大不同。对照班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较被动,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埋头看书,课堂气氛很沉闷。相比而言,由于在实验班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体验,强调小组活动和学生的交际能力,结合外语学习的内容演示词汇学习策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策略,词汇学习变成输入、输出相结合,学生的参与性、成就感和自信心明显好于对照班。此外,笔者还发现,策略培训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策略本身,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策略意识,增加了他们策略选择的范围,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自我监督、评估和检测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通过此次实证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1.将策略培训与课堂活动和教学内容相结合
单纯的策略训练,忽略了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主体性,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通过训练,学习者可能知道某种方法,但是其迁移性值得怀疑。此次试验证明,学生很乐意尝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词汇学习、复习、巩固等相关策略,学习效果显著,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不断加强。
2.词汇策略培训中应强调词汇的输入、输出相结合
很多学生发现通过死记硬背的单词最容易遗忘,这种简单、重复的词汇输入让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只停留在形、义层面,词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如果能将词汇的输入和输出相结合,通过听写、写作、口语表达、交际等形式使用所学词汇,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就能达到更深的层次,所学单词真正变成了可以随时快速提取的积极词汇。
3.多种策略灵活应用
学生应根据自身在学习词汇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地更新或调整学习词汇的策略。策略的选择应适应学习目标,如为了提高阅读速度,猜词策略为首选;为了扩大词汇量,就应选用猜词策略和其他记忆策略相结合。
4.强调课后复习巩固,注重学生自我监督、评估和检测能力的培养
测试培训范文6
(一)以人文素养培训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教师爱岗敬业、严谨规范的良好教风
1、通过讲座、自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师德考评的具体要求。
2、进一步强化年度考核和岗位聘任中教师职业道德的政策导向;定期评选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和师德先进个人,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风范。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让良好的校园氛围影响老师。
(二)加大骨干教师培养的力度,改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1、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师队伍梯队建设的需要,科学制定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计划,选定人员,以三至五年为一个培训阶段。
2、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我们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充满活力的优势,进一步放手使用,鼓励中青年教师勇挑重担,让一批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3、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言传身教,耐心指导,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素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对有创新潜力和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给予特别的政策倾斜,鼓励他们多出成果、早日成材。
(三)创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增强主动意识。让教师产生学习紧迫感,产生发自内心的需要------我要提高,从而产生内驱动力。并提倡老师每人每年至少订1本专业杂志。
2、强化目标意识。让每位教师了解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未来发展目标,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明确自己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制定自我成长规划。
3、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形成支持性氛围。
(1)完善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每个教研组长按学科设置备课组,管理备课组长,按开学制定计划开展各类研究活动。可采取:每两周至少1次的主题研究活动,每期每位教师上1次案例研究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等。可定期召开学科老师论坛,聘请上级教研员参加指导,围绕主题发言讨论,探讨教育规律,激发创新思维,提高科研水平。
(2)学校还可尝试启动以沙龙的方式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为老师们创造更为轻松的研讨环境,围绕一个主题,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还可以开展课题中心组研讨、案例分析、质量分析、专题讲座等活动。
(3)继续坚持“请进来,送出去”培训老师的机制。定期聘请专家讲学,同时给优秀中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拓展教师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