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陆鸿渐不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寻陆鸿渐不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寻陆鸿渐不遇范文1

出自唐代皎然所著的《寻陆鸿渐不遇》。

原诗为: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这首诗前半部分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部分写不遇的情况,看似写景,实则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

寻陆鸿渐不遇范文2

关键词: 古诗词 阅读 备考

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和高考备考经验,我认为,如下原因阻碍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理解。

一、古今语言的差别

古典诗歌是特别是格律诗,是高度浓缩的语言,它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再现古诗的意境。而且为了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有时候还会语序倒装。这样,就等于在学生和古诗之间横着一条巨大的语言鸿沟。例如:

寻陆鸿渐不遇

朝代:唐代

作者: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一句,从全诗的整体语境理解,应该是“虽然陆鸿渐只是将家迁到了城墙边上,但我还是要经过一条很少人走的小路才能走到周围种着桑麻的他的家”,这样才有隐士味和田园风。学生常常无法补充完整这个语境,也无法将这两句有机联系起来,而是直接将第二句理解为“一条小路延伸进桑麻丛中”,这样,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就无法将“野径”“桑麻”这个意象跟陆鸿渐的隐士形象结合起来,解题得分当然就要大打折扣了。又如:

题葡萄图・徐渭(明)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有些同学问,古诗文当中不是常常进行句式倒装吗?我为什么不能将“啸晚风”理解为“晚风呼啸”呢?的确,这里是语意倒装,但是状语后置,而不是主谓倒装。因为整首诗是抒写诗人半辈子不得志的愤懑但又不想俯就的狂傲。如果解释成晚风呼啸,顶多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写诗人当时的处境或者衬托坚强的人格,就没有那种狂放不羁的狂傲之气了。

由此,我们发现,习惯了白话文阅读和表达的学生,对这种比文言文还要浓缩的诗歌语言一时间找不到感觉。以上两首诗已经算比较通俗浅白的了,但是学生读起来还是有障碍的。

从学生阅读时所产生的问题看,要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觉,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意识,以整体阅读带动细节阅读。

像《题葡萄图》一诗,从题目可得知这是诗人在自己作的画上题的一首诗,所以“笔底明珠“应该是指这幅葡萄图,“无处卖”是指无人欣赏,回应第一句的“落魄”,不难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半生潦倒,以至于后面的“闲抛闲置”,抒发的都是愤懑之情。所以“啸晚风”自然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晚风呼啸”。在这种整体阅读的背景下,学生就不会轻易卡在某个语句里面出不来,文字省略的,语序颠倒的,都可以借助这种整体阅读的背景,用想象去补充与调整。

二、南北气象的差异

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南北文化的差异无疑是横亘在他们与古诗之间的一座大山。古诗里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这里写的“东风”是什么风?这对自小生长在中原地区的学生来说很好理解,因为根据气候的变化,中原春天吹的就是东风。可是,在岭南地区,春天吹的是偏南风,既温暖又湿润。我们把这种又暖又湿又闷的天气叫“回南天”。中原地区四季分明,岭南地区就不是很明显,不是很热,也不会很冷。所以像“月落乌啼霜满天”(唐,张继《枫桥夜泊》)这样的诗句,学生会以为在写冬天,在他们的印象中,岭南一个冬天也不知能不能下两次霜。像这些对中原地区的同学不需要解释的自然现象,到了岭南地区的学生这里就成了一种陌生的知识。

南北文化差异,使学生在阅读古诗的时候,总是有一层隐形的隔膜。跟中原地区的学生比起来,他们没有那种“土生土长”的亲切感,天然的语感很差,

因此,对南方的学生,我们要多下一些工夫。我和学生大概整理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三、古今文化生活的差异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人们的文化生活已经天差地别。比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的“捣衣”,由于生活的现代化,很多学生并不曾见过这样的洗衣方式,也很难理解到浓缩在天下母亲、妻子这个动作细节中的浓浓的思念。又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五代,李煜,《相见欢》)中的“登楼”,在很多诗词中都有这种意象,它实际上就是古人登高抒怀的一种具体方式。很多学生也不明白为什么古人一难过就要登楼,他们一难过估计就去K歌去了。我们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读背,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其中深意,到了高中,也依然很难在诗歌鉴赏题目中取得很好的分数。

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让学生深入中国的历史生活。让他们多读历史小说,读有丰富生活细节的历史著作,多读诗词,甚至多看历史剧也是好的。像《诗经》《史记》,黄仁宇、柏杨和吴思的书,多读读,对积累历史文化知识有很大帮助。

四、学生与自然的疏离

寻陆鸿渐不遇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复习课效率 教学过程 反馈法

总结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不外乎意象、语言、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几大类,因此教师可以从总结命题规律、梳理知识要点、分析题型特点、指导解题方法等方面入手引领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复习。传统的诗歌鉴赏复习方法往往是先审读题干、定位题型,后介绍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再举典型例题分析,最后练习巩固。在分析练习时,更多的是教师“满堂灌”――教师先分析诗意,然后根据题目出示答案。这样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录,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尊重和体现。实际上,教师在给学生指导解题方法时,如果能适当运用反馈法,可以充分激活诗歌鉴赏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古诗鉴赏的复习效率和答题的准确率。

反馈教学法是依据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法。是师生双方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由教师引导(控制)学生进行系统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为目标,突出教与学之间信息交流的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新颖科学的,集各种教学法的优点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法。反馈教学法始终以信息反馈为主线,及时调控教与学,力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反馈教学法的特点是:把学习结果返回教师和学生,从而调整教与学,重新组织第二次学习,查漏补缺,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掌握所教内容。这种教学法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改进学习方法等;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掌握教学效果,有利于及时调控,改进教法。在教学中应用反馈教学法,能使师生的信息相互及时传递使信息量得以控制,取得最佳效果。”①反馈法可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诗歌鉴赏的教学反馈可放在课前

在授课之前教师可先布置典型的预习性作业。从作业批改中初步掌握学生诗歌鉴赏的程度,发现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制定教学计划、选择相应的能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例题,组织在自己的备课过程中。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程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另外可以用学生的答题情况导入对诗歌鉴赏某一题型模式的解题分析。

例:事先要求学生分析唐代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我从学生作业中选取了一份典型错例,他是这么回答的:诗中塑造了一个脱俗的隐士形象。我给这份答案评了1分。然后问学生,这个答案为什么只能得1分?从而导入对人物形象类题目答题思路和模式的介绍:步骤(1)明确诗歌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类别);步骤(2)结合诗句概括、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或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步骤(3)点明形象表现出的意义(诗人的情感态度)。因此上述答案只回答出了一个步骤,只能得一分。

从学生的预习作业中反馈的信息,我不仅了解到学生不清楚诗歌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答题步骤的信息,从而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对答题步骤的介绍和落实,另外在课堂上,还用学生很感兴趣的自己的作业得分设疑,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迫切的求知欲望。巧用作业反馈的信息创设问题情境,无疑是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二、诗歌鉴赏的教学反馈也可放在上课过程中

上课时要勤于捕捉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法和讲课内容;问答中能因势利导,随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评价,对学生全体或个别给予帮助,并随机提炼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当然还可用当堂练习中学生的答题情况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看大多数学生是否确实接收并储存了信息,具备了某种技能,从而能使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随时修整教案,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找出适当的对策,使教学适应大多数学生要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课堂教学中的调控也是如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评价”,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答问,严密精确地回答学生的质疑,公布课堂练习答案,或让学生相互评点或自我评定课内作业的质量,学会自己纠偏。

例上课开始我先分析了炼字型题目的答题步骤:1、指出该字后,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步骤一);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步骤二);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步骤三)。

然后请学生简要分析2004年浙江卷李白《菩萨蛮》中对“玉阶空伫立”中“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利用投影出示四份答案:1、“空”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2、“空”字写出了空荡荡的,无人。写玉阶孤寂地伫立着,鸟儿急着飞回巢中,描绘出孤寂、悲凉的场景,体现出作者不知归程是何时,一个人背井离乡的孤寂,对家乡的思念。3、“空”为独自的意思,表达了诗人的浪子情怀,对前途的迷茫,“天下如此之大,却没有我容身之处”。4、“空”解释为“白白地、独自”,玉阶上只有一个人独自站立着,仰望鸟急飞归家,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之后再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它们的优劣,学生讨论后普遍认为:1、笼而统之,以空对空;2、字面理解,任意发挥;3、无中生有、盲目拔高;4、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最后再出示学生中优秀的答案让学生体味其规范性。

这样通过出示正反例子和相互讨论品评,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答题不足的学生能从中找到差距,改正错误,促使自我激励;而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则更进一步激发了兴趣,调动了学习热情,增强了自信心。

三、诗歌鉴赏的教学反馈也可放在课后巩固中。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