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范文1
关键词:工商管理;特色学科群;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65-02
一、特色学科群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经管类大学的重大战略抉择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我国教育、科技和人才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科群作为一个整体,改变以往单兵作战、单科突进的方式,打破了学科间的阻隔,更注重对学科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各学科之间相互依存、协同共生,形成学科整体合力和竞争力,共同促进学科群整体水平的提升。实践证明,从学科到学科群的演进是现代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和契机,为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提供了战略性的突破口。对于经管类大学,优势学科群打破了行政体制性壁垒,通过搭建跨学科的基础课程平台、开放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平台,使多学科的师资、课程、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研资料等资源实现自由共享,一方面避免了“麻雀式”的重复建设,让以往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资源的浪费,使存量资源得到优化使用;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整体统筹规划,把人力、物力和财力资金用到最有效用的地方,实现增量资源及时有效扩大。因此,特色学科群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经管类大学的重大战略抉择。重庆工商大学立足本校经管类特色学科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在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中进行了系列探索。
二、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思路
重庆工商大学是以经管文为主的经管类特色院校,拥有重庆市高校规模最大的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群。在新形式下,重庆工商大学提出了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思路:即以优化学科结构和打造优势专业为核心,建设高水平团队和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科研资源平台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和协同创新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整体水平高的学科体系,达到本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要求,使本学科成为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实践型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具体是:第一,围绕“商学”建设和发展学科,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融合、资源共享的工商管理专业群。第二,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复合型应用性经营管理人才。第三,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创新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第四,瞄准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创新管理人才“四位一体、交融互动”国际化培养模式。第五,重点推进“一个体系、两项创新、五项任务”的建设内容,即构建一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与地方经济互动、结构优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学科体系;创新学科体制和机制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一批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建设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研究所(或中心),发展一批产学研联盟合作基地,出产一批高水平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科研成果,成功推进一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三、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举措
1.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生态群落。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瞄准成渝经济区建设,特别是面向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地方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不断优化学科内相关专业结构,推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国际化发展和协同创新发展。围绕企业价值链,构建学科生态链。强调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管理职能,形成面向公司运营的、技术领域和学科基础一致,并且能够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和资源共享的学科生态链,并突出旅游管理和国际商务两个重要的应用领域专业,以及适应现代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等专业。
2.创新和完善学科体制机制,推动相关专业协同发展。把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作为学科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通过创新和完善学科管理体制,规范学科发展机制,加强专业之间协同,积极探索现代商业模式的变革规律及其对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需求特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借助于专业间的协同提高本学科的办学层次和质量。建立完善的学科管理体制协同相关院系的发展。全面整合科学研究和教师资源,统筹学科和教师教育的发展工作。制定统一的学科规划规范相关专业发展。对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进行分析,还对专业的“热门”和“冷门”、“长线”和“短线”做出冷静的判断和发展计划。完善学科管理制度以确保学科的发展,定期召开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会议,研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3.健全人才培养标准,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科实际发展状况出发,来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动态监控机制,设计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全方位教学资源库,升级完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及评估机制、建立一批实践教学工作站,完善校企联盟式的联合培养机制、推行青年教师企业挂职实践锻炼工作模式。完善毕业生社会评价体系、多渠道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大力推进国际化交流合作、加大教学改革创新力度。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实施拔尖人才计划,引进与培养高端人才与国际化人才。在现有师资队伍中,培养1~2个有地区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2~3名为同行和社会广泛认可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聘请国外高级人才为团队的兼职教授,参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争取引进国外高学历人才1~2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优势教学科研团队。形成5~8个优势教学科研团队,每年推出8~10名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和出国交流、进修,优化教师学历结构。拓宽交流渠道,拓展教师队伍视野。每年派遣2~4人到国外或国内著名高等学府做访问学者,使50%左右的教师有国内外学习访问的经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实施教师“实习实训计划”,遴选和培养企业与社会实践双师型、专家型教师8~10名,推动实践教育教学的发展。
5.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打造由创新实验区、创业先锋班、课堂教学、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实践基地组成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综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案加强创新学分设计,完善创新学分申请制度。积极推进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建设创新教学与研究团队、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定期举办创业论坛与青年创业大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尝试创建学生模拟公司、校内实用人才孵化基地,探索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利用学校富裕的场地和资源,与企业联合建设企业实用大学生人才孵化基地,即建立管理咨询、市场研究、连锁超市经营、财务咨询等企业,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大量吸收高年级学生、刚毕业无经验的学生做岗前锻炼,积累经验,专业教师参加指导,使学生得到实战锻炼。
6.加强应用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的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鼓励社会服务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需求进行学科专业、科研主攻方向的调整,引导教学科研人员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问题、技术问题,进行应用研究,咨询服务工作,使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方向,最大限度地与本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创新科研评价制度,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改进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与评价标准,突出产学研的联动性,将产学研战略联盟绩效指标纳入到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中。建立社会服务的管理发展机制,加强统筹,把社会服务纳入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议程,强化政策引导,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关系,设立社会服务管理的职能部门。创立社会服务或创业基金,用于支持、鼓励、发展本学科的社会服务,使其形成良性的滚动发展。
7.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合作,把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重点之一纳入学科发展工作计划,努力推进国际合作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学科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办学资格认证,提高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学术研究团队,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加盟,并培养一批顶尖的研究生。同时,要努力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国际学术交流论坛,形成国际学术交流品牌。制定科学的留学生培养计划,加强留学生管理工作,全心全意为留学生服务,围绕着激发和调动留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工作。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范文2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新晨
2.2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范文3
一、学科建设
1、抓好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我院已制定了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的20xx—20xx年的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进一步落实:积极培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旅游管理等学科,力争在新一轮重点学科申报中再有新的突破。
2、做好"十一五211"的建设工作。按照已经确定的"十一五"211建设计划,落实在20xx年度的各项工作,使我院学科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加大对管理学学科建设支持力度。在已成立的管理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对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我院管理学科的发展。
4、做好第十一次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在2008年第十一次学位点申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优化结构,继续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举措。
1、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短缺的人才。高薪招聘3—5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引进1—2名教授;引进1—2名紧缺专业有实际经验的教师。
2、通过自己培养和再培养的方式优化教师结构。选留3—5名博士,选派3—5名教师到国内一流高校去访学,博士后研究,选派5—8名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和合作研究。
3、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教学,科研,管理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完善教师员工的考核制度,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
三、人才培养
1、本科教学仍然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中心。在现有本科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上,进一步重视本科的教学质量工作,完善教学督导制,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加大双语课的比例;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培养质量。
2、加大本科招生制度的改革。争取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专业试点面向西北大学理工科的二年级招收学生,加大推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3、研究生培养中强化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的过程管理。一是加大研究生招生中的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二是试点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打通培养,硕士研究生全部实行两年制,加大硕士研究生直博比重,优秀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三是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动态考核制度;四是重抓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考核标准。
4、MBA教育重在提升品牌,提高层次。在现有MBA教育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层次,提升品牌,拓展发展空间,为争取得EMBA的办学资格。
5、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对现代经理人培训中心,研究生课程进修中心进行进一步规范管理。
四、科学研究
1、提高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鼓励出高层次科研成果。现有的科研成果从数量上已有了明显的改进,但高层次刊物偏少,2008年包括后续的发展是力争出一批高层次的科研成果。
2、进一步重视项目的申报。尽管科研项目数量和到款经费纵向比较明显增加,但是横向比较明显不足,进一步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力争拿到2—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进一步重视奖项的申报。重视奖项的申报,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评价体系,力争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能获得高层次的奖项。
4、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德企业研究所,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项目已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应进一步重视国际合作项目,拓宽项目来源渠道。
五、学术交流
1、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2—4个国内学术会议。20xx年争取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举办2—3国内学术会议。
2、各个学会,所,中心积极开展多种学术活动。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陕西省证券研究会,中德企业研究所,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积极开展多种学术活动。
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范文4
2008年,我院继续秉承"教师是办院之本,学生是兴院之源,教学是立院之基,科研是强院之路"的理念.坚持"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学科建设
1.抓好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我院已制定了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的2007-2010年的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进一步落实:积极培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旅游管理等学科,力争在新一轮重点学科申报中再有新的突破.
2.做好"十一五211"的建设工作.按照已经确定的"十一五"211建设计划,落实在2008年度的各项工作,使我院学科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加大对管理学学科建设支持力度.在已成立的管理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对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我院管理学科的发展.
4.做好第十一次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在2008年第十一次学位点申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优化结构,继续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举措.
1.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短缺的人才.高薪招聘3-5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引进1-2名教授;引进1-2名紧缺专业有实际经验的教师.
2.通过自己培养和再培养的方式优化教师结构.选留3-5名博士,选派3-5名教师到国内一流高校去访学,博士后研究,选派5-8名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和合作研究.
3.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教学,科研,管理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完善教师员工的考核制度,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
三,人才培养
1.本科教学仍然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中心.在现有本科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上,进一步重视本科的教学质量工作,完善教学督导制,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加大双语课的比例;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培养质量.
2.加大本科招生制度的改革.争取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专业试点面向西北大学理工科的二年级招收学生,加大推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3.研究生培养中强化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的过程管理.一是加大研究生招生中的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二是试点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打通培养,硕士研究生全部实行两年制,加大硕士研究生直博比重,优秀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三是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动态考核制度;四是重抓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考核标准.
4.MBA教育重在提升品牌,提高层次.在现有MBA教育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层次,提升品牌,拓展发展空间,为争取得EMBA的办学资格.
5.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对现代经理人培训中心,研究生课程进修中心进行进一步规范管理.
四,科学研究
1.提高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鼓励出高层次科研成果.现有的科研成果从数量上已有了明显的改进,但高层次刊物偏少,2008年包括后续的发展是力争出一批高层次的科研成果.
2.进一步重视项目的申报.尽管科研项目数量和到款经费纵向比较明显增加,但是横向比较明显不足,进一步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力争拿到2-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进一步重视奖项的申报.重视奖项的申报,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评价体系,力争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能获得高层次的奖项.
4.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德企业研究所,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项目已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应进一步重视国际合作项目,拓宽项目来源渠道.
五,学术交流
1.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2-4个国内学术会议.2008年争取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留美经济学会议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西部大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2-3国内学术会议(第二届政治经济学年会,全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及院长联系会).
2.各个学会,所,中心积极开展多种学术活动.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陕西省证券研究会,中德企业研究所,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积极开展多种学术活动.
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范文5
关键词:项目化 应用型能力 构建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90-02
2015年7月,浙江树人大学被列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高校,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积极探索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努力培养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建设过程中关键是专业的应用型转型和课程的应用型改造。
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在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中不能简单地模仿其他院校的高端目标,要结合高校自身定位和专业发展确定合适的目标,结合地域产业特色和行业需求细化人才能力培养。
管理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长期调研,发现企业对于学生直接上手的能力并不是最关心的,企业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高校毕业生是否具有在本专业进一步提高的潜力。由此,我们对于“应用型人才”以及“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实践动手能力”并不能等同于“应用能力”,应用能力在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浙江树人大学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强调组织协调与流程管理、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三大能力。围绕着这三大能力,设置了《市场调查理论与实务》、《可行性分析理论与实务》、《管理基础工作理论与实务》三门能力构建课程。
一、课程目标及设计
泰勒认为确定课程目标时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本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他们通常会比较关注学科知识的体系和全面性;二是社会的需求,强调课程建设要和社会需求相匹配;三是学习者自身,即学习者学习的需求和认知特征{1}。目前,传统授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科知识体系间的逻辑性,而对满足社会需求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这两个维度不够重视,致使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诸多的不匹配。
为了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系统化的课程教学相结合,我们采用构建式教学,提出了理论+实训的课程设置。以项目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理论归纳与现场(含模拟现场)实践相结合,打破原有课程界限,采用小学期制,前8周的理论课+后6周(每门课2周)的实训课的教学组织方式。
理论部分除课堂讲授外,大量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查询阅读完成,理论学时注重将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以完成目为主线的理论体系脉络;6周(每门课两周)的实践课突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深入行业、企业的自主实践学习、教师进行过程控制和纠偏工作。
二、教学方法
采用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多课程有机组合方式,从而构建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多课程综合训练,保证学生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强调综合应用能力的构建。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西方国家,美国学者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指出,项目式教学即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某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并在实际场景中解决问题{3}。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在德国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初传入我国,在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大力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果。以能力构建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将实际工作中的职业岗位需求转化为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项目和任务单元,教师和学生通过创建虚拟的项目或参与实际的项目,w会“做中学”的乐趣。
项目式教学不是简单地将项目贯穿于某个课程,更不是简单地把某个项目置于课堂教学中,而是以某个项目为纽带将三门课程间的内容有机结合,并且以完成实际项目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通过对理论和实训内容的重新整合,将课程间综合训练联系起来。
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将班级以项目为导向,6~7个学生组建一个项目团队。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和教师的区分,只有项目。一个教师作为5个项目的总设计师,帮助各项目团队按时完成项目。理论和实践教学都是以完成项目的主要目的,理论课时讨论项目的甄选依据、项目选择的背景、项目的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的方法、项目的实施等等。实践课则是学生们带着自己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获取数据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
三、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法以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要求展开课程的学习,以项目为纽带引导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能力的培养。
1.项目的选择。项目贯彻于能力构建课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因此,项目的选取非常关键。教学中,项目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实践基地中企业的实际项目,二是学生拟创业的项目,三是虚拟项目。在选择项目时需从总体角度考虑项目目标、时间、成本、风险、可交付成果等方面问题,培养战略性思维。
2.项目的市场调研及分析。任何一个项目,在确定之前都要先进行市场调研,以了解该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能力、市场规模、位置、性质和特点等要素,从而做出“该项目是否有市场需求”的判断。然后根据市场预测,来确定产规模、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
在理论课中,主要教会学生掌握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调研、预测方法和技术,在实训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选项目编问卷并带领学生到社会上去发放问卷并收集相关资料。重点培养学生市场信息数据的调查能力,市场信息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能力以及市场信息数据的建模预测能力。
3.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在理论课中,主要讲解如何从市场、技术、财务三个方面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采用企业家和教师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基础性内容通讲,重点难点以项目为主要的依据进行详细解释,力求先在学生意识中构建可行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这部分的实训环节主要在实验室里进行,着重针对财务可行性分析。这部分内容涉及的表格非常多,有16个左右,并且表格之间的关联也很紧密。教师一边讲授内容,学生一边在电脑上操作。配有两个流动指导教师,这样能够很好的克服学生走神问题,让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解决。
4.项目的实施。在这个阶段,学生按照项目实施的逻辑流程设计方案、确定完成项目所需的方式方法、收集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报告等工作步骤,结合选定的工作项目进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项目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时时注意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相关理论,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要求。
四、考评机制
1.考核形式多样化。项目驱动式教学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考核时力求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地进行评价。主要的考核形式有:小组研究报告、个人分评估报告、小组汇报和答辩,并要求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及全国创业大赛。这样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当众表达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文字组织能力等。
2.重视过程考核。传统的、单一的成绩考核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式教学法必须重视学生的过程评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手段进行:(1)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到课率及参与课堂互动情况。记录下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及学习状态,课堂上表现积极,经常回答问题和提问题的同学值得鼓励。(2)课堂讨论。在前8周的理论课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某一主题进行研讨,比如针对如何设计市场调查的问卷,以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通过教师点评和小组互评来确定成绩。(3)研究报告及答辩。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交一份研究报告,报告分数由课程组全体老师集体评议,同时各小组进行集体答辩,获得一个答辩分。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评价。
每一个阶段的评价都需要制定明确清晰的考核原则、考核标准明细、分数评价标准、考核内容等资料。做到可查、可量化、公正客观、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
五、探索结
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项目式教学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施方法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使教师与学生同时受益匪浅。项目化使课堂从传统的知识传输转变为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系统化的理论教学相融合的过程。对教师而言,项目化教学避免了单纯理论讲授的枯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能提高业务水平,实现了教学相长。对学生而言,改变原有被动心理,培养了创新思想和创业意识,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管理学人才培养基地)]
注释: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程海燕,程勇兵.三维协同项目导向――“出版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5(11)
{3}申文缙,周志刚.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6)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杭州 310000)
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范文6
[关键词]原部委高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专业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这一思路在一定意义上要求改变中央业务部门的办学体制。政府采取了共建、调整(划转、转制、下放)、合作、合并等形式进行改革。1990年的统计表明,在全国1075所普通高校中,国家教委直属36所,中央业务部门主管316所,其余为地方管理。1998年、1999年这一改革达到,1992年至1998年划转高校226所。截止2005年5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共1794所,除教育部直属73所外,其它部委中的外交部1所、国家民委6所、司法部1所、卫生部1所、国防科工委7所、公安部4所(其中专科2所)、交通部1所,共21所;18个国务院直属机构中的海关总署等机构所属7所,其中专科1所;14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的中科院等机构所属2所,其中专科1所;6个国务院办事机构中的国务院侨办所属2所;另外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机构所属8所。除教育部外,隶属其它部委及机构的高校共剩下40所,由此可见,部委所属的大部分高校已划归地方管理。
由于这些高校历史上归中央业务部门主管,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为这些部委服务,有明显的行业属性,在改为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以后,就不能回避地方发展的需要,因此,人才培养的规格就要处理好行业属性与地方发展需要的关系。改变隶属关系的这些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保证这些高校的健康发展,做好学科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一、什么是学科建设
虽然学者们对学科的论述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而已。目前国家对学科的划分,一般是指建立在以二级学科为基础、向一级学科范围延伸的学科。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有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2种二级学科,这也是我国现行的博士、硕士学位点设置的依据。1998年7月,教育部针对本科专业的设置,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设置11个学科门类(不包括军事学),71个一级学科,249种二级学科(专业)。一般所讨论的学科划分,均以这两个文件为依据。学科建设是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具体来说,学科建设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本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几个方面的内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层次、质量,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因此,学科建设对任何高校都是必须的,只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侧重点上应有所不同、发展程度上具有差异而已。学科建设并不仅仅是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事情,也并不仅仅是重点学科的事情;学科建设也并不局限于学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建设、纯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学科建设是每个高校的系统工程,也是全局性的基础工程。这些改变隶属关系的高校也不例外,并且因其需要转型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重要。
二、学科建设主要着力于建设什么
学科建设从宏观层面应当抓好以下两点:一是学校调整学科布局结构;二是集中力量建设若干优势学科,即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布局结构优化是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重点建设学科是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对于这类高校而言,个别专业仍可面向全国,保持学校已经形成的学科特色,与此同时,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原有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在主要为地方服务的同时,仍应满足部门、行业对部分人才的需求。既然属于地方高校,就要承担为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与贡献智力成果的重任。类型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层次上根据学校的实力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定位在以本科为主,适当发展应用性的研究生教育或高职教育。因此,在学科布局上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定位,构建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学科结构布局,同时保持面向行业需要的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重点建设的学科应着重考虑三个领域:一是适应本地区发展需要的独特性学科;--是原有的优势或特色学科;三是满足行业需要的不可替代学科。
在微观层面上,学科建设应确定适合学校发展的学科建设方向与目标、组建实用的学术梯队、协调进行软硬件的积累。学科建设方向与目标应以有利于转化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课程、能够产出快速适切地方与行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成果为基本标准。学术梯队建设,应在注重培养原有人才的同时加大引进新毕业的硕士、博士力度与吸收用人单位的相应人才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构成实用的学术梯队,不必一切唯院士、博导、教授马首是瞻。在我国高等教育普遍缺少资金的大环境下,这类调整隶属关系的高校的经济资源也十分匮乏。这些高校除了要广开财源,更重要的是要协调投资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围绕学校的学科建设目标,做到人与物的匹配,不同类型人才的匹配。不能为了宣传或应付评估,购置大量无人能驾驭应用的设备造成设备闲置;不能为引进一个不符合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实际需要的博导、而置几个甚至十几个符合学科建设实际需要的副教授甚至讲师培养于不顾。在进行必要的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软件建设。
三、如何认识与对待科学研究
没有科学研究,就谈不上学科建设。但是,科学研究有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不同类型高校的研究类型可能而且有必要有所区别。学术成果促进学科的发展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但也决不是唯一目标。一般来说,由于学科研究层次水平的差异,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学研究型高校与教学型高校的学科建设对推动学科发展上的贡献要小于研究型大学,但它们开展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可利用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和研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作为高校,其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这类调整隶属关系的高校几乎没有研究型大学,以教学研究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为主,其人才培养的地位更为重要。如何培养人才本身也是一门科学,也需要进行研究,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对于大多数高校与院系(相对于师范院校、院系而言)属应用研究,即以教学、教法研究为主,兼顾把研究成果和本学科知识进行选择组织的课程研究。学科建设要落脚在人才培养上,这是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的根本不同之处。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必然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来。鉴于此类高校的大部分学科建设目标不是(最起码主要不是)学科自身的繁荣,而是通过学科建设提高本校的学科水平,达到提升学校整体实力的目的。其科学研究除了在类型上以应用研究和课程研究、教学教法研究为主外,在队伍上也不应把研究与教学队伍对立起来。大部分的科学研究主要是为教学服务,师资队伍与科研队伍需要相当程度的重合;少部分队伍可针对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在科研方面办出亮点。这是因为优秀师资本身就很少,少数能做科研的人员往往也是优秀教师的主体,不能因科研妨碍教学,否则,得不偿失。
四、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高校进行学科建设,必须搞清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原因之一是历来非研究型大学不重视学科建设,或对学科建设认识不清;原因之二是这些院校大部分学科的科学研究基础非常薄弱;原因之三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问题在实践中凸显出来的时间不长。学科的划分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学科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来设置。学科知识是构成专业的原料,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专业就通过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切块、组织来形成课程以及一定的课程组合的方式来满足。所以,专业以学科为依托,有时某个专业需要若干个学科支撑,有时某个学科又下设若干个专业。一个专业是由适用于其需要的若干学科中的部分内容构成,而不是由若干学科中的所有内容构成。从这个角度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密不可分,学科建设是基础,专业建设是成果,中间通过课程这一桥梁来连接。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的变化引起专业的调整,也是促进学科建设的动力之一。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也有很大的区别。第一,学科建设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研课题、研究仪器设备、学科建设管理人员等;而专业建设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教师、课程、教材、实验与教学管理人员等。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涉及到具体的人或物有时会重合,但其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第二,学科建设主要是学术梯队建设、研究设施建设、确定研究方向以产出研究成果;而专业建设主要是专业人才目标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等。学科建设的成果可以作为专业建设的原料,但也可以有非专业建设的用途,例如可以作为直接为当地生产建设所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于专业建设以完成人才培养。总之,如果学科建设不以专业建设为鹄的,这类高校的学科建设将成为空中楼阁;反之如果专业建设不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则其专业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五、案例研究
南京审计学院前身是南京财贸学院,由省市双重领导、以市为主。因为资金限制,为了学院发展只有走联合办学之路,自1987年开始,办学经费由审计署负责,归审计署管理,根据协议财贸学院更名为审计学院,当年暑期面向全国招生,但每年招收新生江苏省、南京市占有一定比例。
1999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国家部委不再管理高校,交由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2000年2月将南京审计学院和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主管部门分别由国家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划转到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合并为新的南京审计学院。学校实行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审计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共建,以江苏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过去由部委负责,主要为部委各相关部门服务,面向全国,划转以后,实行江苏省政府与国家审计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建,服务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直接影响到学校职能的具体发挥。学校能否迅速协调矛盾、顺利定位、很好发挥作用,其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就是学科建设。
南京审计学院目前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兼有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共7个学科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共有本科专业20个,其中经济学(5个)管理学(10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75%,学科专业设置重点非常突出,其中审计学、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被列为国家审计署和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审计学专业被列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经济学专业涵盖了所有经济类目录内专业;管理学科的专业涉及5个大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馆档案类的前3个大类,工商管理管理类专业占绝大多数为7个,审计学为目录外专业,目录内专业仅舍弃了与学校整体发展关系不大的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行政管理学这三个管理类专业是审计学的重要工具学科或应用学科,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设置形成集团优势,与学校发展目标密切相关的专业一个都不能少,与发展目标偏离的专业坚决舍弃。
审计学虽然是一个目录外专业,但在我们国家它是一个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的专业,作为国家审计署与江苏省的重点建设专业,要办出特色、也要办出水平。它积极探索“本科学历教育+国际执业资格培训”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英国注册会计师特许公会(ACCA)合作,开展国际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培训。独立设置国际审计学院,与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法政学院、应用数学系合作,实现学科融合,办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含CIA)、社会中介审计、IT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综合审计6个方向,把审计这一目录外专业办成一个大审计学科专业群。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设有江苏省审计信息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公共管理和绩效评估研究院、内部控制设计研究院、审计研究所等进行审计方面的科学研究,为审计学科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直接参与了国家审计法规、政策的起草工作,参与审计署组织的审计工作,不断从实践中汲取能量,使审计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需要。
学校开设的会计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工程管理、法学等专业,都是积极与审计进行对接,培养出具有扎实审计基础的复合性人才,并且办出特色。如果说审计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特地位,是可以面向全国的优势学科,那么这些学科专业能够培养出以面向整个江苏省为主的人才,与江苏省其他高校培养出的会计学、经济学、法学等互补型人才,都打上了审计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