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场面的词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场面的词语范文1
在确定好场面的情感基调后,可以选择恰当的表现特定气氛的词语和语句加以描绘与渲染。比如:节日里热闹的气氛可用“喜气洋洋”来形容,体育比赛的场面可以用“紧张刺激”来形容,庆祝的场面可以用“欢声雷动”来形容。
除了用词语总体概括之外,还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具体的渲染。
一、景物衬托。如:“河面倒映着天上的月亮,美极了。家家门前悬挂的大红宫灯照亮了乡间小巷,展示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你瞧,连秋蝉也不甘示弱,趴在树上唱着歌:‘秋月多美丽,知了,知了。’” 这一段文字描写了中秋之夜,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景物蕴含深情,烘托出中秋之夜祥和美好的气氛。
二、特征渲染。如:“夜色中,满天绚烂的烟花犹如星海。高楼前,彩色的雪花如喷泉涌出,久久不绝,时而伴以声声清啸,如鹰击长空。不断绽放的烟花,犹如火光中不断消失又不断重生的蝴蝶,仔细看时,只剩点点火星落下,下一刻,已了然无踪。”这个片段描写了烟花的绚丽绽放,通过对烟花的颜色、声音以及动态的详细描写,渲染出节日喜庆的气氛,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描写场面的词语范文2
主题百花园(41分)
一、主题达标。
(25分)
1.走进大自然,读拼音写词语。(4分)
(1)走进yí
bì
qiān
lǐ(
)的大草原,羞涩的姑娘摆上奶dòu
fu(
),请我们品尝;毫不jū
shù(
)的小伙子舞着鞭子,为我们表演套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自己仿佛化作一朵花,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婉转歌唱,快乐地pó
suō
qǐ
wǔ(
)。
(2)欣赏着美丽的丁香花,嗅着它散发出来的淡淡的yōu
yǎ(
)的甜香,看着春雨中小小的huā
bāo(
)圆圆的,鼓鼓的,恰如yī
jīn(
)上的盘花扣,我才huǎnɡ
rán(
),为什么叫丁香结。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3.按要求积累四字词语。(6分)
(1)形容花儿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形容绿色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古诗中有许多描写神奇大自然的佳句,请选择恰当的词语把诗句补充完整。(3分)
(1)(
)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野旷天低树,(
)月近人。
(3)(
)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明月松间照,(
)石上流。
(5)天街小雨润如酥,(
)遥看近却无。
(6)明月别枝惊鹊,(
)半夜鸣蝉。
5.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吗?是的打“√”,并试着仿写,把景物写得优美生动。(6分)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
(3)花墙边两株紫色的(丁香),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
(4)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
A.棵棵水杉高大挺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花儿上沾着小小的露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探究。
(16分)
1.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6分)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把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画上横线,把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上波浪线。(2分)
(2)假如你来到草原,你想做些什么呢?试着补写。(2分)
这种境界,既____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对草原风光的无限热爱之情。(2分)
2.比较下面的句子,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并试着改写后面的句子。(5分)
(1)有的宅院里出来了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往外伸,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2)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第________个句子写得好,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改写:丁香枝条上有一柄花蕾。(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5分)
(1)《草原》一课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客人的动人情景,反映了汉族人民和蒙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
(2)《丁香结》一文中丁香结象征生活中化解不开的烦恼、幽怨,表达了作者消极的人生态度。(
)
(3)《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描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也一样。(
)
(4)《花之歌》是黎巴嫩的纪伯伦写的一首散文诗,诗表面上是在写花,实际上是在写人。(
)
(5)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团结友好的中心。(
)
阅读大舞台(29分)
三、课文片段阅读。
(17分)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并用另外的读音组词。(5分)
蒙古
好客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分)
亲热——(
)
大方——(
)
3.如果将选文的内容当成一幅画,可以给它拟个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分)
4.选文提到了蒙古族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风俗习惯。(4分)
5.场面描写既要有对整体场面的概括,又要有对重点场面的具体描写,即点面结合。请根据你的理解,用“____”画出“点”的描写,用“
”画出“面”的描写。(各画一处)(2分)
6.从画“
”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蒙古族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四、主题阅读拓展。
(12分)
天子山一日(节选)
山雨,来得快,也煞得快。不大的一会儿工夫,就云收雨散,天朗气清了。
这时候,再看看那碧沉沉的山谷,我不禁惊叫了起来:只见在那深邃的山谷之中,在那郁郁葱葱的绿莽之中,一缕缕一团团乳白色的烟雾,沸沸扬扬地在向上升腾,升腾,不断地升腾,它升腾得那么快,扩散得那么迅速。我不禁想起了有一年我和我五岁的女儿丹薇,在黄山的紫云峰下,坐在岩石上,观看对面那雨后的山坡,只见在那绿莽深处,一朵朵乳白色的烟雾,升腾而出,一朵接着一朵,不断地升腾起来,扩散开去。小丹薇高兴地拍着手说:“爸爸,对面山坡的树林里,有一个老爷爷在抽烟,你看,他正在大ロ大口地(吸 喷)烟呢。”
我真惊讶于这孩子想象力的丰富。可不是吗,眼前这深谷里的景象,活像是一个巨人在抽着他那巨大的烟管,喷吐出一朵朵乳白色的烟团。这烟团,在迅速地扩散着,扩散着,不大的一会儿工夫,就(涌 充)满了大半个山谷。这时,这广阔幽深的山谷,立刻就变成了云雾(迷惘 迷蒙)的海洋。那一座座山峰,在那白茫茫的云海之上,露出了青翠的峰顶,宛如那漂浮在大海中的岛屿。随着那云雾的不断飘动,峰林的影子,也不断地时隐时现,时淡时浓,迷离飘忽,捉摸不定,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景象,美极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分)
煞(shā shà)得快
云收雨散(sǎn sàn)
2.用斜线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或词。(3分)
3.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五岁的丹薇把云雾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我”把云雾中的山峰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云雾和峰林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3分)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一缕缕一团团乳白色的烟雾,沸沸扬扬地、快速地向上升腾,快速地扩散”好不好?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描写了天子山山谷里的云雾,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习作新视角(30分)
五、习作展示。
题目:假如我是____________(风、云、太阳、月亮、彩虹、朝霞、星星……)
提示:大自然是美妙的,如果你是一种自然景物(或现象),那么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写一写吧。
要求:语句通顺,想象合理,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50字。
第一单元 主题训练卷
一、1.(1)一碧千里 豆腐 拘束 婆娑起舞
(2)幽雅 花苞 衣襟 恍然
2.示例:一望无际 忽飞忽落 圆圆 幽雅
柔柔 旖旎
3.示例:(1)花团锦簇 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2)一碧千里 翠流 苍翠欲滴
4.(1)黑云 (2)江清 (3)乱花
(4)清泉 (5)草色 (6)清风
5.(1)√
(3)√ 示例:A.像撑开的绿伞 B.像宝石般闪闪发光
二、1.(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示例:愿躺在草原上打个滚 想骑着骏马在草原上飞奔
(3)老舍 草原
2.(2) 拟人 惹人喜爱 示例:丁香枝条上有一柄花蕾,正忧愁地望着我。
3.(1)√
(2)×
(3)×
(4)√
(5)√
三、1.
2.冷淡 羞涩
3.主客联欢
4.喝奶茶 吃奶豆腐 吃手抓羊肉 唱歌跳舞
5.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6.示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感谢你们的盛情款待,你们的深情厚谊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四、1.shā√ sàn√
2.
3.老爷爷喷的烟 漂浮在大海中的岛屿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4.不好。原句连续使用四个“升腾”,既表现了烟雾上升之快,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震撼。
5.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描写场面的词语范文3
一、激发学习兴趣,深化理解
小学生对新事物有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利用这一点使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
小学生积累很少,缺少生活经验,仅靠课本的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学生在学完课本以后往往还有浓厚的兴趣想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课外教学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他们的视野。
在教学中,面对学生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和互相研究中,学生才会闪现创造的火花,不但可以迅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且还可能发现许多新知识,有许多意外收获。这样不但使教师的教学得到有益的补充,更主要的是这也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放手之后,学生就会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而走上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之路。在这个自主参与、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二、加强自身朗读水平,重视学生作文基本功的练习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内容,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教师表现方式和方法的局限性,难以达到语文教育资源的信息传递效果。只有加强老师的朗读教学,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才能恰到好处再现语言、节奏、格调乃至文翰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和语调等各方面的示范。
同时,重视练习学生作文的基本功。
(1)说。在写作文前,让学生先用口说出自己写的作文内容,然后再写。
(2)写。让学生抄写要求背诵的课文,做到一举多得,一是写字工整,二是写字正确,三是可以训练写作的分段,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四是词类的积累。
(3)积。积累词汇和佳句。
(4)改。形成自改、互改的习惯。大家读自己的文章,易于找到错别字,病句,以及文章的不连贯,互改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拓展视野,并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
三、分类练习写作
(1)写人。①外貌描写要努力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充分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要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描写角度有三:从作者观察的角度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观察来写,从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写。②语言描写要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要能表现人物的品质。对话形式要灵活,要符合人物的原生态。③动作描写要能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能显示人物的神态,精选词句,把人物的动作写准确。④心理描写,常见的有:人物的内心独白,第一人称常用;直接刻画,常用“想”、“觉得”、“认为”等词语来引述;借幻觉梦境反映心理。
方法有:①记叙一件事写人;②记叙几件事写人;③记一件大事为主,再选一两个片段作补充来写人。
(2)记事。做到写作的完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交代清楚。
(3)活动。参观、游览、访问、比赛等,注重场面描写,必须描写人物的活动和气氛。要把活动在这个场面的人物和要写的事融为一体。注意面与点的描写,面概括写,点细致的描写。场面气氛应始终一致。
(4)议论(读后感),可以先叙述后议论,先议论后记叙,夹叙夹议。
(5)看图作文。步骤有四:①审图:总看,分看,再总看;②联想:与生活实际进行联想补充。单幅图以图画为重点详写补充开头结尾,多幅图,弄清开头,,结尾,并把图画连接起来;③口述故事,调整思路,抓住重点,照图对讲;④文字再现。
四、注重写作技巧传授
(1)审题。①审清题目要求的体裁。如文题中有“记”字的提示词,确定是写人记事文。从文题中涉及的记叙要素来确定,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从文题的特点来确定。②审清题目中的关键词,即抓住“题眼”。③审题方法:a分析法审题,题目中包含几个词语,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搞清几个词语之间的关系,掌握题目中的关键句;b比较法审题;c补充法审题。
(2)选材注重一个“新”字。
(3)开头。要做到:要统领全文,开头要引人入胜、简洁。常见方法:自然式、直接式、抒情式、写景式、引用式、特写式、设问式、设疑式。
(4)结尾。要做到:收束全篇,完成主体,简洁有力,自然新颖,留有余味,令人深思。常见方法:自然式、点睛式、抒情式、写景式、引用式、鼓动式、照应式。
(5)过渡。①从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的转折处;②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衔接接触;③由叙入议或由议到叙的变换处;④倒叙、插叙、分叙的起止点。常见方法:自然过渡;用表示关联、转折的语句过渡;运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6)照应。常见法:开头与标题照应;开头与结尾照应;上下文照应。
五、作文的技巧指导
(1)习作先审题,材料在自己过去积累的习作材料中去找,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减少错别字,文字也很流畅,卷面也整洁。
(2)给习作拟题目时,做到耳目一新,且简单明了,推测别人拟的题目,尽量不与别人相同。
(3)立意新颖,写出个性,教师平时要容忍学生各种想法,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个性,挖掘题目的内涵,提炼出正确深刻的观点,放飞想象,用灵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描写场面的词语范文4
那么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呢?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认为细节描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叩开写作这扇神秘大门的金钥匙,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可以精心设置一个情境,如利用多媒体播放画面。也可以随时利用情境,比如有一次下雨了,雨特别大,瓢泼似的从天而降,孩子们都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哪里还有心思上课呀,我于是干脆改变教学内容,利用这个情境,顺势让孩子们细心的观察眼前的大雨,即时作文。
2、通过训练发散思维激发写作兴趣。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以后,我让孩子们改变思路,如果菲利普夫妇在海边散步,看见远航的轮船上走下了他们的富翁弟弟会怎么样,女婿无意中发现了于勒是个穷光蛋的以后又会怎么样等等。孩子们立即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于是让他们仿照原文的语言风格,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细节刻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积累素材
素材有两种来源,一是教科书或者其他文学性书籍中对学生产生难忘印象的作品,另一类是来自学生生活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
1、有效利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优势。教科书中的好的范文就是学生获得细节描写的最直接的素材,是知识的海洋,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是学生写作的金钥匙,也是写作素材的宝典。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学生积累,可以积累优美生动、清新流畅、感人肺腑语言,也可以积累经典的人物和环境描写,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生活,细心观察,从生活中汲取最打动人心的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之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作为文学作品,作文既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在写作钱还要知道学生对作文的立意进行深刻剖析。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精心设计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是很有必要的。作为农村学校,我经常给孩子布置感恩父母的任务,让孩子回家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帮父母去地里劳作等等,并在开学布置写作任务,孩子们有了这次劳动体验,就自然的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尤其是烈日下父母在田里劳作的生活细节,非常感人,让所有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还可以回家以后,感受一下村里的新鲜事,有声有色的和同学描述一下,看看从这些新鲜事里你发现了怎样的社会新风尚。
三、进行片段描写训练,在训练中提高细节描写能力
1、仿写训练:学习了《背影》以后,父亲艰难的爬过月台的栅栏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感人肺腑,于是就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个生活细节,孩子们很投入,写得也很动情,仿写训练就成功了。
2、想象描写训练:如学习了《江城子 密州出猎》后,我让学生用多张方式诵读词中描写出猎壮观场面的句子,并通过想象进行生动形象的再现,孩子们自己创造有没得语言,再加上平时的积累,写得很有气魄。
四、把语言的锤炼贯穿整个写作训练:
1、锤炼词语:通过对一些精彩的动词、形容词的辨析和筛选,精心锤炼词语可以对所描述的内容进行准确生动的修饰和限制,同时以少胜多,一字传神;如借鉴《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方法,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以致用,可以达到简洁凝练,一字传神的效果。
2、巧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如借鉴《春》中对小草、春花的描写,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春天,可以去大自然中亲自感受,有了细心的观察,再加上生动的描写,作文自然就成功了 ;
3、运用五觉: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借助肖像、动作、神态、语言各个方面的描写,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多角度细腻描摹,写准写活人、景、物的形、声、色、味、质感等特点。比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就可以做这样的训练。
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作文评改
学生进行了以上各种形式的训练以后,教师不要偷懒,一定要用各种形式进行反馈,检验训练的程度。作文评改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作文评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1、教师师范批改,一定要精批,并把批改过的作文复印,在细节处不吝笔墨,让孩子们细心研究,老师为什么这么批改,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2、针对不同的孩子的同题作文,给所有的孩子精心批改一次,这对孩子的个性作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是个性化语言,可以使孩子根据自己作文的特点和风格,进行再加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描写场面的词语范文5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并深入地进行品词析句的教学,想方设法地让小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这些最基本最活跃的语言构成材料,追求最佳的课堂学习效果,为篇章教学和作文教学奠定基础。“品词析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涵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
一、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的和谐美
崔峦老师说过:“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的首当其任。……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词句是文章的生命,重点词句更是点燃生命的火种。“品词析句 ”就是培育学生用智慧穿越时空去解读词语的合理、简洁和绝妙,用语文特有的教学方式去印证、诠释中华语言文字的丰韵、博大和深远。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品词析句时,要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对品析的对象应有所选择:品析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优美词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地逐词逐句分析,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努力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学其法”。如在教学《》一文时,文中出现了一段场面描写,从侧面来反映销烟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但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到了销烟这天,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请你读读课文,画一画描写虎门滩销烟壮观场面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写一写批注。”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从“礼炮轰鸣、彩旗林立”可以看出当时的场面特别热闹,人们心情高兴。
生:我知道了当时来的人特别多。我是从“水泄不通”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什么样的情景是“水泄不通”呢?
生:人流应该是像河水一样多。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确实让老师不得不佩服。对啊,当时来的人特别多,他们的心情很兴奋,假如当时你也在虎门滩,你能不能把当时的那种场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
……
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品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当时的重要意义,还感受到这种传神的词语所带来的语言美。
二、品词赏句,体会语言的色彩美
人们常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品词析句就是触摸作者内心,感受作者思想,揣摩作者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复杂的课上简单,就应将文质兼美的文章含英咀华,还原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与文本对话。如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写的《燕子》,文章虽不长,却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写出了烂漫的春天,写活了活泼的小燕。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作者笔下的春天的美丽,我让大家边读课文边思考: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并说出为什么。经过认真地阅读、品味,同学们纷纷把独特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师: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读出了春风的轻柔,从“吹拂”一词可以体会到。
生:我从“蒙蒙”体会到春雨又细又密。
生:“赶集”这个词写得很精彩。我趁机问:“你们赶过集吗?感觉怎样?”学生说:“人很多,很热闹。”“花草会赶集吗?”学生说:“赶集在文中是指花儿赶在春天开放,草儿赶在春天生长,这些花草聚在一起,使春天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也能使学生对文章所表现出美的意境和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三、咬文嚼字,领略语言的精当美
“品析”要抓住重点,切忌面面俱到,要“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于漪语),要有别于逐词逐句的分析。要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咀嚼”语言,引领孩子走进文本的内核,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如果说关键词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句中的好词就是散落在文中的星星,要让它们吸引学生的眼睛,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组织学生去细细地揣摩、体会,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内涵的丰富性、形象的生动性以及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教师要能发现这些关键词,并能巧妙地利用它们,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古诗《春日偶成》时,就得抓住那个“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字词,细细品味,即引导学生品“乐”字,让学生读懂了“乐”的灵魂,看见了“乐”字背后的风景,真可谓是耐人寻味。
师:你能说说“乐”在这里的意思吗?
生:快乐,高兴。
师:诗人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他当时是什么心情?谁能来说说?
生:这诗人平日里很忙,没有时间游玩,今天在这样晴朗的天气下,他看到了春天的美丽风景,心情也就放松了,怎么能不乐呢!这个“乐”是表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描写场面的词语范文6
关键词 积累 感悟 运用 对话
随着课改一路走来,我们欣喜地发现,语文课堂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变得充满激情了,学生在课堂中跃跃欲试显得更有活力。但是,在这热闹的背后,我们也清醒的意识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过重的强调“人文性”,忽略“工具性”;频繁的“感悟、体验”,更多的回避“训练”。有些课堂甚至整节课都在围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转。《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这样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增加了“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内容,呼应了课程理念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根本定位。另外,修订稿继续坚持“对话”的阅读教学本质观,同时发展了这一认识,加入了“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
一、在对话中积累
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首先应是教师领会编者的意图。《自然之道》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大自然万物都有其生存之道,这固然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但不是唯一的重点。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寻找和挖掘文本所蕴涵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我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1.读一读词语,再读一读课文,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是描写谁的?按照这一要求给词语分类。
幼龟 探出 欲出又止 踌躇不前 鱼贯而出 争先恐后结伴而出 成百上千 结队而出 我和同伴 向导 紧张 震惊气喘吁吁 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悲叹 肉食鸟(嘲鸫、海鸥、鲣鸟) 颓丧 欢乐 饱餐一顿 响彻云霄
2.再读一读描写小海龟的段落,试着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小海龟的遭遇。首先,学生必须在对文本内容相当熟知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词语分类,这是一切“对话”的基础。其次,用上描写小海龟的词语,复述海龟的遭遇,把复述和理解、积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有效地落实第二学段的目标重点。学生通过与文本间的和谐对话,形象地积累了一些词语,并且也有效地达到运用的目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就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这种积累绝不是简单的背诵,它应建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理解运用中巩固积累,才能达到“木之长”“流之远”的目的。
二、在对话中感悟
重感悟而忘训练,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与淡化固然是不可行的。而多年课改而生成的那种情感的课堂、人文的课堂是不可丢弃的。我们的语文课堂绝不能从以单纯的“感悟、体验”为着眼点和归宿点的极端走向“语文训练课”的另一个极端。《自然之道》一课,对于学生情感的生成及文中思想主题的落实,我做了这样的处理:
小幼龟的命运牵动着我们的心,它还牵动着作者、同伴、向导们的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那些句子,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有所感?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这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对比,通过换位思考、留白想象、抓重点词等方法,运用多种朗读形式体会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共鸣。在潜心会文中使之与课文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由点到面,学生更是水到渠成地明白了“自然之道不可违”的道理。
三、在对话中运用
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没有语言与思想的同生共进,谈语文课程的拓展和创生是不全面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创设语文实践的情境,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丰富语文实践的经历,有效地为学生语言的运用搭建平台。深入解读《自然之道》,恰当运用文本中的留白,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我创设了这样的练笔环节:
当小幼龟们成群结队的鱼贯而出时,让我们想象一下以嘲鸫为首的肉食鸟们,蜂拥而至美美的饱餐时的情景,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