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励志教育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励志教育文章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表达;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教育活动一直以来是弱智儿童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表达能力对我们正常人来说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但对于因众多原因导致的智障儿童来说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智力落后儿童由于大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语言与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比一般儿童迟缓,且水平较低,显示出某些障碍。
智障学生的语言学习、交往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语言学习掌握很难,发音不准,口齿不清,讲话时词汇量少,用词不当,语句不连贯,难以完整地讲述一件事或一个意思,有的甚至难以完整地讲清一句话,只能用少量词语来表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很差,常常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加上记忆持续时间短,更显得语言表达能力的低下。
实践证明通过正确的科学教育和训练,为智力落后学生创造各种听话和说话训练的环境,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培养,他们语言上的障碍或缺陷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治和补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明显的进步。
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认识。
一、尊重智障儿童学习规律性,培养说话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可以促进学习的愿望。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创设智障儿童感兴趣的教学环境,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观察法、问答法、演示法、音乐法等。教学内容上选择智障儿童生活中最常用的,与其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和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和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具体教学中的语言学习
语言教学,我们要尽可能地采用图、文、声、像结合的方法。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通过音乐的渲染,更容易把智障儿童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把音乐与课本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智障儿童的视觉和听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又要注意一些细节。
语音教学即使采用图片、音乐式辅教学,但也要控制好时间安排。词汇选用方面要讲究技巧,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词汇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说的能力,因为他们是特殊群体,因此我们更多地讲究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语言能力。这与正常儿童教育是存在差别的。
听话,要训练学生能听懂别人讲话的意思,养成集中注意力、耐心听话和边听边想的良好习惯;说话,要训练学生正确地口述日常用语和礼貌用语,不断地矫正语言障碍,要通过看图、观察事物、训练学说一句完整的话到说一连贯的话,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提高说话的能力。复述是最好的听话和说话训练,根据智力落后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的训练是很必要的。
三、及时反馈、及时强化
在训练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们的训练情况,知道他们哪些地方做对了,哪些地方做错了,能够根据情况做出评价,对错了的地方要及时纠正。这是对智障儿童教学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过程,对于儿童整个身心发展有重大帮助。在反馈过程中,强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智障儿童而言,他们的记忆持续时间很短,好不容易学会的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忘记。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多种积极有效的办法在他们初步掌握以后,教师要及时表扬、肯定,以便使儿童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或物质奖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便增强他们继续学习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四、重视家庭教育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指对智力残疾儿童所进行的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对于智障儿童,父母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尊重、亲近孩子,多给予平等参加家庭生活的机会和权利。从生活小事上鼓励孩子张口说话,成为孩子真正的倾听者。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孩子的残疾程度和接受能力,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如学儿歌、看图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寓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实践中,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增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锻炼说话能力
励志教育文章范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智障学生 注意力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力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帮助其掌握知识的“金钥匙”。那么,什么是注意力呢?从内涵上说,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就是注意力。注意力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前者是指在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某一事物,而离开其它事物;后者是指心理活动能在被选择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的;注意没有指向一定对象,就谈不上注意的集中;没有注意的集中,注意的指向也就失去了意义。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注意力对学生来说都是掌握知识必须具备的,教师必须学会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作了一些努力和探索。在此,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探讨。
一、以教学课题的引入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培养听课注意力的角度看,一堂课在开始时就要让学生感兴趣,抓住学生的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这一点对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智障儿童在认识特点上具有注意广度狭窄、稳定性差、注意分配难、转移不灵活等问题,这些注意力的缺陷造成智障儿童学习上的困难。有鉴于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课题的引入法,通过巧妙地引出课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正如《论语》中所阐述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题的巧妙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成功打好基础。
笔者在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分别采用了故事引入法、提问引入法、猜谜引入法、游戏引入法等不同的课题引入法。这些课题引入法的设计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起到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效果,学生的求知欲得到调动,注意力高度集中。如笔者在教学《筷子的传说》一课时,采用了猜谜语的方法来导入新课。“兄弟一样长,出入都成双,酸甜苦辣咸,他俩总先尝。”学生看到这个谜语很感兴趣,都很积极地想。当他们猜到谜底的时候,笔者及时导出课题。然后,提出问题“筷子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每天吃饭都要用到它,那你们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再由问题的答案引出本课的学习目的。这样,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有主动参与学习的要求,愿意学,乐于学,就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讲课,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乐于去思考,乐于回答。这样长此以往,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而弥补了他们注意力的缺陷,提高了认识效率,实现了教学目的。
二、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着力点,吸引学生注意力
由于感性知识贫乏,智障儿童学习时注意力往往不易集中,稳定性差,思维直观、不连贯、抽象概括能力差。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多媒体技术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交互性,教学形式可以实现多样化、丰富化,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运用多媒体强化声音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
人的大脑神经系统活动的机能是通过个体内外环境中丰富的刺激物的不断作用而发展起来,并且一个兴奋中心的形成往往会波及其它器官的活动。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声音技术,对所需要信息点配以强调音码,能调动智障儿童的听觉功能,使他们从多方面感受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笔者在进行《春天的颜色》教学时,课前先播放“春天的歌曲”,用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进美丽的春天。从上课开始,学生始终沉浸在春天的感受中,保持一种兴奋感,这种丰富多彩的声音刺激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运用多媒体强化色彩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
智障儿童的视觉速度缓慢,常人一目了然的东西,智障儿童却要花更多的时间毫无目标地逐个感知。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而且他们注意到的和看到的东西要比同龄正常儿童少得多,有的甚至不如三四岁的幼儿。运用多媒体技术对重要信息点进行着色,并运用声音同步提示,能强化直观效果,使智障儿童在其注意的广度范围内尽快接受所需信息。例如,在上《春天的颜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记住春天到了天是蓝色的、草是绿色的、鲜花是粉红色的、种子是金黄色的,笔者制作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首先,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没有上色的春景图;然后,在讲课的过程中伴随课文内容的深入,点击鼠标让颜色一一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容易注意到和记住,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
3.运用多媒体适时反馈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学是教师、学生共同作用的过程,智障儿童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时必须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的主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能不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喜悦,激发其求知欲,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开展教学。这当中,适时信息反馈就是多媒体重要作用的有力体现。比如,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当学生正确解答时,多媒体课件画面上会呈现一个孙悟空的头像并且还伴有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真棒”“你真聪明”或掌声等;当学生回答出现问题时,多媒体课件画面会给予提示、帮助,使其重新获取成功。这种生动而有刺激性的信息反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对知识的识记;而且有力地增强了刺激强度,加强学生的注意稳定性。
三、以实践机会的铺设为着力点,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励志教育文章范文3
关键词:终身教育;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多年来,我国很多高校对非学历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大多数效果不理想,没能让非学历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非学历教育多数被各种培训机构所承担。虽然现在的情况还不乐观,但是普通高校具有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科技优势和教学优势, 可以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及市场需求,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安排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培训项目、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制作培训项目菜单,积极向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推介。使普通高校成为传播非学历教育最活跃的力量之一,通过多渠道、多种手段,广泛地开展各种成人非学历教育,增加人们获取知识的机会。
一、非学历教育各方面的界定
非学历教育基本上是按照“供求”关系规律来组织培训、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规模, 并期望按照经济的一般规律取得回报, 以使自身得到更大发展。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专业优势,这为非学历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鉴于有关非学历教育的性质、内容、目标、对象、课程设置、教育手段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许多疏漏、偏颇之处,这对日渐蓬勃兴起的非学历教育产生一定的阻碍。
教育性质——高校非学历教育是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学制以外的无权授予学历证书的各类教育活动,没有入学资格的严格限制,没有学时长短的固定安排,结业时一般不设统一的考试,重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和学习意义的理解,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觉自愿的活动。高校非学历教育属于中学后教育体系,可以有多次重复性。它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终身教育观的重要体现。
教育内容——主要进行岗位培训,就业与再就业培训,专业技能和专题知识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与定向培训;此外,家庭与生活教育、社会与闲暇教育、社区教育将不断走进非学历教育的课堂,成为逐渐兴起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目标——促进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增长,拓展受教育者的职业选择空间和提高生存智慧,增强适应社会和发挥自我的能力;强化受教育者的职业倾向、职业敏感、职业情怀,深化专业研究领域;增进受教育者的意志、人格的完善,提升生活质量和道德水准;愉悦心灵,发展个性,健全素质,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
教育对象——不分年龄、性别、层次,超越学历、资历、履历,遵从学习者的主观需要和职业安排,为一切有志于学、有心向学甚至是闲暇教育者提供最广泛和最细致的服务;根据学习者的动机不同,可以分为主动学习者和被动学习者;根据学习者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单位派出者和费用自助者;根据学习者学习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职业求助者和生活陶冶者,等等。
课程设置——因受训的目的和性质不同以及时间长短的差异,课程设置变化多样,呈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采用“菜单式”、“板块式”课程以迎合受训者的需要。这种课程组合也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时新的而非陈旧的。实际考察、研习讨论、实践操作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教育手段——在师资上,大部分为兼职者和自愿服务者,但多是这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和教书育人的行家;在教学设施上,实验设备、教学环境及学习资料方面充分满足学员的需求。可以预见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像卫星传播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会大量地应用于高校非学历教育,以期达到教育的广泛性、普遍性之功效。
二、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发展非学历教育认识不到位,发展力度不够
就社会来说,学历主义[1]的存在是和现实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工作生活已经成为人们交替进行的生命过程。人们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在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满足,这是一种“学习化生活”的享受,那种只把学习当作某种“敲门砖”的观念是肤浅和庸俗的;就学校来说,目前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步被高校所承认,但重视程度远不如学历教育,轻视非学历的观念还未根本转变。所以,要从理论上确认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生产,才能在实践中对其真正重视起来;[2]就个人来说,追求高学历本无可厚非,但若是为了追求高学历才去求学读书,就难以获得真才实学。
(二)培养培训模式陈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非学历的教育效果要具有速成性和速效性。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它具有阶段性、周期短的特点。而现阶段的课内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多采取模拟性手段,理论的显现过程也是演绎式的。这些都和实际应用基本上形成脱节状态。非学历教育的内容不存在课程的概念,它只是某一项目和某种需要所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一般并非为了积累而学习,是为了“实际需要”或“马上使用”而进行学习,目的性既明确又具体。它很少追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渊,只注重其使用价值。对非学历教育的学员而言,无论在职与否,其参加学习都要受到社会分工的客观约束,与他们担任的社会职务和义务密切相关,并为其服务。其学习与工作、生活需求高度吻合,从而使教学内容紧扣需求这一实际。因此,在非学历教育中自然就形成了教育、生产和科研的有机结合,使学习与需求、知识与应用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但应当指出,我们所强调的速成,是指既要“速”又要“成”,不能缺一。
(三)管理队伍专业性不强,缺乏市场管理和运作经验
管理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管理者的理念、管理运行机制、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来体现的。时代的发展必将对成人高校管理人员尤其是非学历教育的管理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不少培训机构不重视培养继续教育管理人员,致使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缺乏市场开拓精神和市场运作能力。当前,对于高校来讲,迫切需要树立“经营大学”的思想,要有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因为,管理可以出效率,管理可以出效益,管理可以出质量,管理可以出水平。很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管理的问题。所以,应当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管理工作,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工作。
(四)缺乏专门师资队伍,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培训机构都还没有组建一支专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是靠兼职教师从事非学历培训,他们分别来自师范院校、综合大学、公司企业或科研机构,有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知识;有的学富五车,但教学技能匮乏,而且在聘请教师时随意性较大,教学任务主要靠教师的诚实度来完成,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和考核。因此,组建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教师队伍,是当前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当务之急,也是形成非学历教育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师资匮乏。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教师几乎都是由专业院系的教师兼任, 真正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教师非常缺乏。普通高校教师从事的是普通教育,对非学历教育的特点和经验明显不足,这就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教育工作者观念陈旧。成人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即师生关系区别于普通学校。正如第三届成人教育国际会议提出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应该变为参与和互教为基础的一种组合”。就是说非学历教育的教师就是“帮助者、指导者、鼓励者、咨询服务者和资源提供者”,是“顾问和协助者”。[3]而许多非学历教育工作者面对教育对象的变化无动于衷,固守传统的普通教育模式,以“课本”、“课堂”、“灌输”为中心,扮演着不适当的角色。
三、 对策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普通高校自身建设
普通高校必须在新的形势下确定自己的位置,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特点,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坚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形式和其他各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实用型人才,进一步完善制度,主动适应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在办学理念上要树立为社会、为考生主动服务的意识,以成人为中心,以成人的需要为中心,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己任,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真正提高生存竞争能力,个人的才智和价值得到最好的体现;要充分考虑成人的身心特点、社会经历、知识水平等方面因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网络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二)建立评估体系,确保培训质量
1.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政府应发挥在非学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导向作用,重视质量保障机制的理论研究。建立一个统管高校教育质量的全国性组织,致力于促进和支持非学历教育与标准的持续改进。政府应该建立非学历教育质量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设置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和论证制度,并及时将有关质量保障的文件、审查鉴定和评估结果向公众公开,使公众了解各校的质量和水准。
2.以社会为主体,市场机制为核心监控体系的建立
应逐步从以政府为主体,转向以社会为主体,让社会参与监督和评估教学质量,并将高校毕业生质量的评估作为社会评估的主要内容。政府应推动建立以社会为主体的教育评价社会中介组织和教育评价专家队伍,积极支持、发展社会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新闻媒体的教育评价活动,通过立法对之进行引导和规范,促进社会评价的健康发展。同时,应加强对民间评估机构的研究与借鉴,并对评估机构的组成及其评估活动的实施加以规定、监控和调节,并逐步形成制度。
3.全方位、立体化监控网络
建立国家、区域和高校有机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监控网络。各地区要制定非学历教育质量保障细则,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非学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听取本地区用人单位对非学历教育教学工作和毕业生质量的意见,建立国家、地区级的非学历教育毕业生社会评价信息库,逐步实现对非学历教育的计算机网络化评价。
(三)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等部门交流合作,共同举办教育培训项目
1.以职业培训为发展方向,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应是向“职业培训”发展,与行业、部门合作是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切入点。各级考试部门要注重与产业部门和行业进行合作,发挥产学结合的优势,逐步改变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推动学历证书与部门、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结合。要为需要知识的人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使学生能自愿接受教育和自觉学习,这就需要从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适应学生学习,尤其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2.科学定位,办出特色
高校非学历教育办的是否有活力、有竞争力,关键看是否有办学特色。高校必须强化特色意识,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而是否有特色,又往往取决于学校是否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科学定位。定位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成人性。成人性是指成人教育是为成人服务的,应以满足成人的生活、发展需求为核心,选择适合成人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校必须建立起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机制,办学的结构、规模及人才培养模式都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实际相适应。
3.教育与产业联合
教育市场化的唯一解释是将教学内容和体现市场需求的产业相结合,才能实现满足社会需求带来的经济效益,充分体现教育的市场性非学历教育如果不和具体的企业、项目结合,就无法得到可观的经济回报。将教学内容和某一企业、行业的需要联合,是知识尽其用、教育有回报的最有效途径;而在产业中的市场运作结果,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最真实评估。
4.推行“双证制”,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与并重
国家教育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这给成人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成人教育进行了重大调整,即在继续办好学历教育考试的同时,与行业部门合作,积极开展职业资格的教育与培训,并将此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成人教育应重新定位,从制度上改变以往那种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逐步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和培训的融通。在我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两者是不同教育或培训体系下的产物,两种证书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操作运行的依据和结构等方面有很大区别。为了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就必须尽快将两者纳入一个科学、规范的教育培训网络中进行融通。因此,成人教育中的“双证”沟通与衔接体系,实现“双证书”并重的制度,即在成人教育中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相互沟通与衔接,已成为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5.大力发展师资队伍建设
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综合考察师资力量的总体水平,细致考虑教师的使用、培养、流动及自然减员等方面的因素,建立能进能出的合理用人机制,制定科学的补充计划,提高教师的学历结构。首先,采取得力措施,优化教师队伍成才环境。教师队伍的优化,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宽松的学习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是促使教师顺利成才的基本保证。在管理上,要转变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在政策上要体现激励竞争机制。其次,强化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优化教师学历结构、职务结构、学科结构的目的。并以高层次培训为重点,着眼于加强师德教育,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推动学科发展。第三,加强兼职教师的选聘和管理。[4]兼职教师是学校或办学机构根据教学的需要,从社会上、企事业单位、普通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中聘请的教学人员。这些人员的特点是,大都是生产和教学中的业务骨干,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或教学能力,因而是非学历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必须对兼职教师的组织管理给予足够重视。
四、制度保障
(一)宏观层面
要抓紧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建设,以促进高校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有效开展。尽管成人非学历教育遵从自觉自愿的原则,但是国家制定有关行业和部门通行的规则和基本的准则并且把它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还是十分必要的。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非学历教育的立法工作。如美国在1966年颁布了《成人教育法案》,后来又陆续颁布了《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1973年)、《工作训练伙伴法案》(1982年)、《再就业法案》(1994年)等,除了美国之外,许多其他发达国家也都把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作为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成人教育或终身教育法律体系。[5]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也相继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比如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但是在中国划分的四大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唯独没有成人教育法。所以从经费投入、办学机制、管理与监督等方面尚缺乏明晰的法律保证,这对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另外,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要给予相应的制度、经费支持,切实保障高校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有力开展。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在与国家政策法规相一致的情况下,制定具体的规范、条例,使成人非学历教育落到实处。
(二)微观层面
非学历教育微观管理研究,应坚持从实际出发,转变思路,从成人教育的封闭模式、奉命办学模式和沿袭普通教育模式,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我国进入关贸总协定所需要的成人教育开放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质量。我国高校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借鉴海外先进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在教育观念、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高校要努力增强办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优化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语
总之,高校不能把成人非学历教育仅作为附属工作、仅当成经济利益的渠道来对待,而应该把成人非学历教育和学校的战略重点、发展声誉联系起来,把成人非学历教育培训作为学校的一块品牌推向社会,赢得民众的尊重和认同。高校应有功能齐备、职能明确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有专门的教学场地、实验设施、学习资料,有相对固定的高水平的师资,以及其他配套服务体系。同时,在成人非学历教育市场还远未发育成熟的今天,高校需要做好宣传工作,从而促进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快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承先.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张维.成人教育学[M].福州:福建出版社,1995.
[3]姚艳杰,姚静.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励志教育文章范文4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矫正听障学生思维缺陷,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思维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感知记忆向更高一级心理活动发展的标志,听障学生的认知水平下降,特别是易遗忘、注意力不集中,难以认识事物本质,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因此,以形象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对听障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通过对事物直接或间接感知构成鲜明正确的表象,从而理解教材、形成概念。例如: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不同种类的铅笔、文具盒、橡皮块等文具用品先用网络搜索出精美画面吸引学生眼球,调动积极性,再对身边的实物进行认识和触摸,以直观形象的信息刺激大脑右半球,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最后通过播放视频或投影演示,说明这些学习用品的功能和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记住和认识这些学习用品,并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在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语带双关,蕴含做人的哲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心理剖析,听障学生大多时候只看到表象,这时通过形象的荧屏再现画面,活生生的人物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实质和精髓。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巧设语文课堂情境,激发听障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单用视觉,3小时后记忆中留存72%,3天后降为20%左右;但如果学生亲自参与经历或体验实践的场景,就可大大增加记忆留存时间。在低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中,多媒体技术以文字、符号、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效地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创设情境,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是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所授内容的感受力。它能将课文所描绘的内容以声形结合、立体交叉、有声与无声相结合的画面图式,创设特殊的情境,叩击学生的心灵,将学生的情感流向引入轨道,引起情感共鸣。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们利用多媒体动画,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荧幕上“小壁虎如何挣断尾巴?如何去借尾巴?”的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小朋友们像在观看动画片一样十分快乐,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听障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油然而生。此时,只要教师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学生就会积极地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达到良好的教与学的统一。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将抽象的语文知识直观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容易理解形象直观的事物,对抽象知识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在语文新课导入环节通过运用多媒体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后,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就此戛然而止。如何将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像是许多特校老师在研究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教师在教授四年级课文《瓦特》”这一课时,如何讲解热水瓶的瓶盖被蒸汽推出来和“蒸汽机”的工作原理这一知识点是难点。传统的讲解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采用Flash动画课件演示,用动态的画面展现,得出的结论学生就能充分理解,学生还能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拓宽知识面,或产生自制教具、学具的欲望,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轻松适应优、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励志教育文章范文5
各区县政府房改办,市政府各委、办、局房改办,各总公司房改办,中央在京单位房改办,各单位房改办:
为方便购房职工支用住房公积金,现就职工购买住房中支取住房公积金及利用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购买住房采用转帐方式付款的问题,通知如下:
一、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系统对于住房公积金交存人支取住房公积金购买自住住房,可以使用转帐方式付款。各单位收取售房款时,对于购房人支取的住房公积金,采取转帐付款方式,应予以接受。
二、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系统办理的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拨款采取转帐方式,直接划入售房单位帐户。各单位收取售房款时,对于购房人利用的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部分,须采取转帐收款方式。
特此通知
励志教育文章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恩励志;课堂教学
教师要在设计课程中引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共同处于相同的环境,全面沉浸在自己设定的情景之中去感悟感恩,理解感恩产生共情,放大课堂中的情感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感恩的情怀。
一、感恩励志教育要注重小学生身心特点
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是一天两天出来的,想要感恩教育有良好的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纪学生的发展特点、身心健康程度,多角度展开感恩励志教育。
(一)开展感恩励志教育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小学有六个年级,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牢牢掌握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语文授课中,明白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模式、认知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感恩励志教育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一个语文教师教的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此时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家庭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姊妹之间的亲情励志教育;在面对三、四年级的中年级学生时,可以利用书本内容对学生集体意识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时,教师可以灵活根据书本知识和时事热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的初步感恩励志教育。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方面的感恩励志教育,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是很有必要的。
(二)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要适应小学各个年级的个性心理需求小学六年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发生变化,心理需求也是呈一种上升趋势的。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受到家庭、社会环境多方面因素影响,他们的情感、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应该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相吻合。单方面的感恩励志教育的输出不仅得不到学生的好感和学习,反而会引起学生的不适与反感。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授课时,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是直接点出学生对家庭应该时常怀感恩之情,教导他们如何在家里去表现自己对父母等亲人的感激;在面对中高年级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或者课外文章的阅读,启发学生去寻找文中暗藏的感恩之情,而不是一味地单方面灌输。这样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需求阶段去进行感恩励志教育,效果将会强很多。
(三)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要贴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体力水平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身体都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虽然只有几年的差距,但是学生体现出来的体力水平是大不一样的。语文教师在走出课堂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时候,要符合学生的体力发展水平,不能冒进。如在对于低年级采取身体力行的教育时,可以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如打扫卫生、捡拾垃圾、为家人端茶倒水、为父母洗脚等做起。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时,教师可以多多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家庭,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比如进入社区中参与社区卫生劳动、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具有一定社会性的活动,助力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
二、感恩励志教育要注重学生认知、感情与行为同步发展
感恩励志教育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效果,不仅要从学生的认识方面下手,也要注意学生在情感行为方面的发展,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行为的综合协调发展。
(一)故事感化促进学生感恩认识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都是以形象的方式为主,这和他们的身心特点还有大脑的发展状态相适应。小学生普遍都比较喜欢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这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利用故事感化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促进学生对感恩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传统的,带有感恩励志性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感恩的认识、认知。例如,在讲到论语有关孝顺的语录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引用传统的二十四孝中的小故事或者童话故事去进行有关孝顺的感恩励志教育,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感恩教育的课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心理感受,在故事中引导学生体会背后的哲理,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明白故事中的道理,体验人生的哲学,而不是呆板地、机械式地讲大道理。这样的课堂效果远远比直接说的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使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学生的心中。在针对不同年级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以层层递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心理能力重点展开。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时,教师可以不再主动讲故事,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去讲解故事,让他们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去感受感恩,或者教师开展一些有关感恩故事的小比赛、小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更加深刻地把握感恩,促进学生对感恩励志教育的学习。
(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感恩情怀提升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认知上的教育,他也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的成效是通过教师的情感输出为主。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中更应该注重情感的传递、情感的投入,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去丰富他们的感知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自觉地融入课堂。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文有关亲情的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味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如父母每天早上给他煮的早饭,还有每天给他洗衣服,由细节引导学生理解背后的感动和关怀,让学生对父母的不容易产生理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这份细腻的关怀,促进学生增加对感恩这种情感的理解能力。又或者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具有感恩意义的集体活动,比如清明节去扫墓。在扫墓的过程中,采用心灵情感的策略对扫墓这种行为背后的意义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先烈的付出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感人。感恩教育活动中情感的层层递进,才能使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达到预想的效果,切勿急于求成使效果大打折扣。真实有效的情感体验,也需要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的支持驱动才会使感恩励志教育更加有效地落实。教师在举行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本身兴趣的选择和偏好,激发他们对感恩教育的向往,激发学生和感恩励志教育之间的火花,开启学生感恩的心灵之窗,大力引导学生在周边的平凡事情中去体验感恩,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去领悟感恩,鼓励学生对所进行的感恩活动展开分享,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相互交流,激发他们心灵中的感恩情怀,放大他们对生活中感恩的发现。教师在上课时也应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大力引入感恩励志教育内容,这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书本内容以及背后的哲理问题,还要求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有一个良好的设计,对教师本身的要求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离不开教师在课下的精心研究和对学生状态的整体把握。这也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将学生作为上课的主体,而不是自己作为主体,不能将自身摆在一个我讲你听的传统教育状态。只有将学生摆在感恩励志教育的中心,才能让学生的感恩思想、感恩行为有质的提高。
(三)实践锻炼促进学生感恩行为发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进行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的,而要通过具体的落实实践,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积极践行,在实践中去感恩,激发学生的自主感恩、感谢能力。感恩励志教育的实践有很多种形式,具体可以归纳到以下几种方式。
1.让学生为自己的感恩对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单元的总结时,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或者课外活动。如在学习到有关感恩教育单元的总结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份带有感恩之情的小礼物,送给自己周围想要感谢的人,鼓励他们对感谢方式进行积极创新,如可以送给想感谢的人一张小卡片,上面写满感谢的话;或者是给想要感谢的对象进行歌曲的演唱;也或者是对想要感谢的对象表演故事等。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去给感恩对象表示感恩。
2.鼓励学生将自己身边周围的感恩事迹讲述出来。生活中总是不缺乏一些感恩的事情,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其记录下来,以周记或者作文的方式,写在本子上,然后再在班上交流讨论演讲。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也能够通过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二次回忆起发生在周围的感恩事件,加强对感恩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分享自己的感恩,也能收获更多份的感恩。利用学生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可以使感恩励志教育的效果更加深刻。
3.创设利用各种感恩情景,引导学生去锻炼,去实践。感恩教育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亲身经历的一些特定环境下的实践能够有效促进感恩教育的实施。语文教师在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时候,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介绍“保护鸡蛋”的活动,让学生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带上一颗生鸡蛋,并保护鸡蛋到下午放学时不能被损坏。通过这个小活动,让学生去感受保护这颗鸡蛋的不容易,并且通过保护鸡蛋这个活动,去理解父母在培养他们时的用心和辛苦。感恩励志教育不仅只是书面上的一种教育形式,而是有效的、切实落实下去的真正的感恩励志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