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片段式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片段式作文范文1
自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开办《生活空间》之后,从中央台到地方台都有不少栏目开辟了电视人物短片专栏,象中央台的《生活》,《万家灯火》、《半边天》,浙江卫视钱江版,齐鲁电视台的《齐鲁风》,济南电视台的《社会传真》、《经济大观》都有固定的人物片版块。与以前的一些电视人物纪录片不同的是:首先,这些在栏目中出现的电视人物片不再仅仅把镜头聚焦在知名人物身上,而是更多地面向普通百姓的生活,用平民的视角去体会和反映普通人的故事和情感,映照寻常百姓的真善美;其次,由于这些人物片往往是某个杂志性栏目中的一个小版块,因此在节目长度上常常要受到限制,短则六--七分钟,长也不过十几分钟。
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春,我在济南电视台《经济大观》栏目工作期间,与编导殷宏滨合作,负责《人物》版块的采编工作。在此期间,我们对电视人物短片的创作也进行了一些摸索和尝试。
选题
一部电视人物片的创作,首先从选题开始。选题是创作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6年的记录片选题规划暨业务研讨会上,北京广播学院的朱羽君教授在《加强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力》一文中指出:“一部纪录片必须有一个主题,它来自创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一种观念。作者选题应该考虑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社会氛围、政治经济动向和社会审美的需求,要有一定的社会性,这是电视纪录片选题的重要依据。”
也许有人认为,许多电视人物片讲述的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时效性不是很强,什么时候播出还不是一样。事实证明,在适当的社会氛围下,适时推出一些观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选题,往往可以较好地实现电视节目传播的预期效果,1997年,作为老工业城市的济南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行业机械化的提高,下岗职工人数不断增加,到1997年10月底突破了10万人。尽管政府动用社会各方面力量,但再就业率仍不足30%。如何引导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成了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市民普遍关心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大观》推出了《1997再就业之路》人物系列,播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达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象北京电视台的纪实系列片《中国母亲》在选题时,也考虑了当时世妇会将在北京召开的社会大氛围。另外,象在股市大涨、股民纷纷入市时推出股市人物系列,三八妇女节前后推出女性人物系列,五一劳动节前后推出劳动模范系列等等,既可以增强节目的时效性,又可以提高观众关注的兴奋度。系列推出的电视人物片在选题时还要考虑整个系列的整体风格,注意有一个整体定位。选择的人物应有其独特的个性,通过他可以传达某种信息。《经济大观》推出再就业人物系列时,社会上下岗职工很多,那么是不是就可以随意选择了呢?当时编导在选择人物时定下的标准是:①是普通的下岗职工,没有经济实力、没有社会背景、没有特殊的技能;②是乐观、进取、有积极生活态度的人,他或许已经成功,或许还很艰辛,但是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投入生活;③他的再就业之路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特质,代表着一个群体,一种倾向。因此,这个系列最终选择了这样几个人物:傅微,从借钱摆小摊干起到在大商场中拥有自己的食品超市,她体会最深的是创业的艰辛;马玉娥,昔日的技术能手因技术过时被淘汰下台,她告诉大家的是重新掌握一门新技术的重要性;高虹,下岗后开过饭店,当过老板,最后却干起了收入不多、管事不少的街道居委全主任,她对今后的人生有一种超出金钱意义上的新追求;康巴丝宾馆的女职工是一个群体,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从产业工人转变为服务行业人员那种痛苦的心理转变以及对新岗位的珍惜。李玉俊,下岗后放弃了城市生活去农村当了养狗专业户,自己在经济上获得收获的同时也给别人一个启示:再就业的路原来可以很宽。
另外,电视人物短片的选题还要和整个大栏目的定位相吻合。
如今,可供电视观众选择的电视节目频道非常多,恐怕任何一位观众打开电视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频道。由于电视节目稍纵即逝,观众不能像阅读报刊、杂志那样从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许多栏目在创办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希望通过确定栏目的风格、传播对象、内容,使栏目形成个性,吸引固定的观众加入收看行列。由于电视人物短片是整个大栏目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编导在选题时对此要有所考虑,不能随心所欲。比如:如果是文化节目,在选择人物时宜选择文化界、文艺界人士或具有相关特长或爱好的人;体育节目则宜选择体育运动员、教练员、业余体育爱好者等等,如果是经济节目,则应重点表现人物在生活中的行为、情感、价值观和命运。
交流感与采访时机
如果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一个演员动作表情做作,语气生硬地背诵台词,肯定会很反感。其实,在拍摄电视人物片时,编导常常也会陷入这种尴尬境地。
大多数采访对象常常是第一次上电视,对摄像机往往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感。记者前去采访时,常常是私下里闲聊时,谈笑风声、挥酒自如,但是只要摄像师一扛起机器,记者一拿起话筒,被采访者就会本能地隐藏起真实的自我,动作表情拘谨,语气不自然或语言缺乏条理,这样的采访肯定不会不成功。那么怎么才能让被采访者态度自然诚恳、落落大方地面对镜头,还原真实地自我呢?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采访对象能很好地交流、达成某种默契。如果采访对象能把记者当成朋友或家人那样倾诉,那么他的真情流露也会使观众与人物之间有了交流与理解。
如何才能实现这种交流感呢?
首先,记者在采访前应尽可能多地收集和研究有关人物的背景资料,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个人爱好、职业生涯、人生观念等。这样做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帮助记者安排采访活动;第二,还能为创造采访时的和谐气氛作准备。一般来说,当采访对象认为记者对所谈的问题十分熟悉时,往往容易对记者形成认同感,那么他就可能忽视摄像机的存在,爽快而充分地回答记者的提问。
1997年夏天,我和编导殷宏滨去济南历城区仲宫镇采访高级农技师张耀堂,一位扎根山区30多年的省级劳动模范。由于他是市委宣传部推出的宣传典型,因此在我们前去采访时,手头已经有了一份张耀堂的事迹材料。有了这份资料是不是就够了呢?当时,我们认为,这份材料主要介绍了人物作为劳动模范的事迹和成绩,而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我们好像还一无所知。因此,在开机之前,我们与镇上负责宣传的同志、农技站站长、张耀堂的老伴、学生,以及他本人都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从中了解了更多的情况,包括他晨练的习惯,他的农民朋友,他的老伴是为了支持他才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等等。事实证明,这些资料对我们以后的采访拍摄以及片子风格及结构的确定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与采访对象坦诚相见、消除隔阂。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的制片人陈虻在《怎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一文中谈到:“一个人就是一本书。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本书翻开,像他的妻子、像他的父亲、像他的朋友一样去读。”“像朋友、家人一样去关注你的拍摄对象。其结果,一切都来那么直接、都那么带有根本性。”我们在采访下岗女工马玉娥时,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马玉娥原是某建筑公司的油漆工、技术能手。下岗后在家庭生活极其贫困的情况下,努力学习驾驶技术,重新竞争上岗。她性格风向,不善言辞。在采访初期,对采访可以说是很不合作,常常是一句“也没什么好说的”就把你打发了。甚至在我们按约好的时间去采访时,她已经出车了,但她的经历很有代表性,所以我们很想“拿下”这个人物。于是我们决定推迟拍摄计划,专门拿出几天时间跟她磨合。她还没上班,我们就已经在单位等她;她出车,我们也出车,她修车,我们帮着递工具、打下手;有空就和她聊天。慢慢地,马玉娥开始把我们当自己人,以后的采访就很顺利了。在编辑这个片子时,在讲述她下岗的苦恼,学车的艰辛、重新上岗后的狂喜时都采用了马玉娥本人的大段独白,字字真情实感,很有感染力。
另外,适当的采访时机和采访场所也是保证采访成功的重要因素。采访时机选择不当,往往会因为采访对象感觉不方便,准备不充足,或情绪不到位而随便应付几句了事,影响采访质量。同样,采访场所的选择对电视采访也很重要,因为观众往往可以从采访地点、环境的展示中获得许多从属信息,加深某种印象,以加强对人物的理解。而让采访对象置身于真实的现场环境中,往往会使他因“境”而忆事,因“境”而叙事。其言谈举止才更真实,更富于感染力。因此在采访前,应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问题,让采访“走”出办公室、会客室,这样不仅有利于采访氛围的形成,谈话也会更生动、具体、深入。
现场感与同期声
电视节目是多种符号的综合传播,它可以同时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从视觉画面上看,有人物的形象神态和现场环境,从听觉形象上看,有解说、对话、音响。视听结合,形声并茂。因此,与报纸、电台的传播方式相比,电视具有一个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电视所特有的现场感。
报纸和电台只能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而电视不仅可以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结果是什么,还能再现事件是怎样发生的,有哪些细节。在进行电视人物片的创作时,哪果能很好地运用现场感这个优势,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们在编辑《下海当老板》一片时,片子首先是从主人公高勇每晚都要亲临的工作现场开始的。
【画面】
深夜,公司的院子高勇在指挥工人分捡袋装奶、搬运、装车,可听到工人数数的声音,搬运声。
【解说】
在济南市东外环路一个邻街的院子里,我们第一次见到了高勇,他现在是一个送奶公司的老板,每天晚上,他们都要这样把鲜奶分捡配送到各个配送点,然后送到各家各户。
高勇今年二十八岁,一九九一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一年前他辞去了在威海一家大酒店的工作,和爱人一起回到济南,办了这家送奶公司。
【画面】
高勇满头大汗,湿透的汗衫,送奶车离去。
【同期】
记者:每天都要这么送吗?
高勇:每天都这么送,晚上十二点到早上六点。六个小时,开始也是这么一袋一袋送起来的。当天的产品,当天给用户送到家门口,一天下来我的衣服得溻个五六次,他们给我测过我一天能跑三百二十多层楼,一般人没这个锻炼水平,以前的时候光见到老板是坐在老板桌后面,挺好的办公室里面,实际上你自己干了以后就发现,好多问题你不亲身去做的话,你可能不了解这个工作的实际情况,所以,尤其刚开始的时候,也不能说是身先士卒吧,这也是自己应该经历的一个过程。
记者:当老板不容易吧。
高勇:那肯定的,这是一个切身的体会,当老板的不容易!通过上面这个片断,观众很快就对高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因为一方面通过记者的视角、记者的描述使观众对人物的个人情况、工作情况有了了解,另一方面由于观众亲眼看到了正在发生的事件,看到了送奶人夜晚繁忙的工作流程,有了亲临现场的观感,所以当高勇感汉当老板不容易时,观众在感情上很容易产生认同感。另外,正如在上文中提到的,特定的现场环境可以感动、激活采访对象,使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去采访下岗女工傅微时,她已经有了四年的经商经验,在大商场里有自己的食品超市,事业蒸蒸日上,过去艰难创业的经历好像已经淡漠了。碰巧有一天她要去段店市场采办货物,正是在那里她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摊位,于是我我们决定跟她去进货。一是想表现人物现在的经营活动,另外就是想旧地重游,再现傅微那段经历和当时的心态。果然,当来到她昔日的单位时,她向我们讲述了许多故事:第一摆摊只卖出一瓶红豆酱,卖一瓶红豆酱菜只挣一分钱,去郑州进货,在雪地里被困三天三夜……朴实生动的语言,既让观众了解到有关细节,也展示了人物的丰富个性,增强了感染力。
要创造现场感,同期声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人物的讲话和现场各种实况音响。自从纪实类节目在观众中得到认可之后,同期声的作用也日渐受到重视。其实,声音在电视节目制作中与图像一样都有着极为重要的表现力。声音使画面增强感染力,画面使声音有了依托,两者紧密结合,才会产生最完整的表达意象,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当镜头画面与声音同时传达给观众后,可以产生比单纯画面更为强烈的可信度与真实性。另外,运用同期声还能弥补画面形象的不足。因为电视画面常表现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对反映过去曾经发生而没有拍到的情景以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无能为力。同期声却能说明过去的情形,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在拍摄电视人物片时,常常会采用人物的谈话诉说过去,倾诉感受,再配以人物谈话时的神情动作,往往同样可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弥补了画面表现力的不足。
不过,对同期声的运用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同期声也不能代替解说词。所采用的同期声应该鲜活生动,人物的同期声要有个性、富有信息量。如果选择的同期声缺乏新意,冗长呆板,就会破坏片子的节奏感,给人拖沓、多余的感觉。
情节、细节
一部优秀的电影、电视剧都肯定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吸引人看下去。现在,这种创作手法也被大量采用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强调“节目故事化、故事情节化”。电视人物片用纪实手法报道真实的人物,就是要报道这些人物所作的突出的、生动的、感人的事实。用真实的故事写人,人物的性格才有了依托。电视人物片的主题思想常常也是通过节目内容自然流露出来,通过活性性的事实来体现。
《1997再就业之路──傅微》节目长度只有11分钟,其中包括了4个比较完整的情节:1.仲秋节傅微在商场里安排月饼的销售;2.采办货物,迎接国庆节销售旺季;3.为扩大经营规模回工厂与领导商谈租赁空闲厂房、改建仓库;4.为筹措资金去银行咨询贷款事宜。这四个情节按时间顺序排列,一环扣一环。通过这四个情节观众一方面了解了傅微从下岗女工成长到商界女强人的经历,了解了她的个性;另一方面,故事的发展也始终吸引观众对傅微下一步要做什么、怎么做,产生兴趣。
不过,这并不是说电视人物片中一定要有情节,因为在采访时并不是总能碰巧拍到合适的情节。制造和采用虚假的情节只能画蛇添足,效果适得其反。
如果说情节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么,细节则可以通过记者的现场观察捕捉到的。电视人物片或许不一定有情节,但是却不一定没有细节,在节目播出时,深深打动观众、经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往往是一些很细小的东西;比如:一双泪眼、一个期待的眼神、风中飘动的白发、蹒珊的脚步或人物的一个手势等等。在电视人物片中,细节运用得当,可以使人物丰满、活灵活现,使人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真实可信。
要想捕捉到具有冲击力和说服力的细节,就要求记者和摄像在采访拍摄过程中“瞪大眼睛、注意观察”。既要观察人物,他的表情、手势、眼神、对话、活动等,又要观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能预见性地提前开机,在抓拍到富有表现力的情绪、情节后也不要马上关机,留下一段回味的时空,在后期剪辑时,也有充分的发挥余地。
片段式作文范文2
自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开办《生活空间》之后,从中央台到地方台都有不少栏目开辟了电视人物短片专栏,象中央台的《生活》,《万家灯火》、《半边天》,浙江卫视钱江版,齐鲁电视台的《齐鲁风》,济南电视台的《社会传真》、《经济大观》都有固定的人物片版块。与以前的一些电视人物纪录片不同的是:首先,这些在栏目中出现的电视人物片不再仅仅把镜头聚焦在知名人物身上,而是更多地面向普通百姓的生活,用平民的视角去体会和反映普通人的故事和情感,映照寻常百姓的真善美;其次,由于这些人物片往往是某个杂志性栏目中的一个小版块,因此在节目长度上常常要受到限制,短则六--七分钟,长也不过十几分钟。
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春,我在济南电视台《经济大观》栏目工作期间,与编导殷宏滨合作,负责《人物》版块的采编工作。在此期间,我们对电视人物短片的创作也进行了一些摸索和尝试。
选题
一部电视人物片的创作,首先从选题开始。选题是创作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6年的记录片选题规划暨业务研讨会上,北京广播学院的朱羽君教授在《加强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力》一文中指出:“一部纪录片必须有一个主题,它来自创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一种观念。作者选题应该考虑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社会氛围、政治经济动向和社会审美的需求,要有一定的社会性,这是电视纪录片选题的重要依据。”
也许有人认为,许多电视人物片讲述的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时效性不是很强,什么时候播出还不是一样。事实证明,在适当的社会氛围下,适时推出一些观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选题,往往可以较好地实现电视节目传播的预期效果,1997年,作为老工业城市的济南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行业机械化的提高,下岗职工人数不断增加,到1997年10月底突破了10万人。尽管政府动用社会各方面力量,但再就业率仍不足30%。如何引导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成了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市民普遍关心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大观》推出了《1997再就业之路》人物系列,播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达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象北京电视台的纪实系列片《中国母亲》在选题时,也考虑了当时世妇会将在北京召开的社会大氛围。另外,象在股市大涨、股民纷纷入市时推出股市人物系列,三八妇女节前后推出女性人物系列,五一劳动节前后推出劳动模范系列等等,既可以增强节目的时效性,又可以提高观众关注的兴奋度。系列推出的电视人物片在选题时还要考虑整个系列的整体风格,注意有一个整体定位。选择的人物应有其独特的个性,通过他可以传达某种信息。《经济大观》推出再就业人物系列时,社会上下岗职工很多,那么是不是就可以随意选择了呢?当时编导在选择人物时定下的标准是:①是普通的下岗职工,没有经济实力、没有社会背景、没有特殊的技能;②是乐观、进取、有积极生活态度的人,他或许已经成功,或许还很艰辛,但是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投入生活;③他的再就业之路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特质,代表着一个群体,一种倾向。因此,这个系列最终选择了这样几个人物:傅微,从借钱摆小摊干起到在大商场中拥有自己的食品超市,她体会最深的是创业的艰辛;马玉娥,昔日的技术能手因技术过时被淘汰下台,她告诉大家的是重新掌握一门新技术的重要性;高虹,下岗后开过饭店,当过老板,最后却干起了收入不多、管事不少的街道居委全主任,她对今后的人生有一种超出金钱意义上的新追求;康巴丝宾馆的女职工是一个群体,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从产业工人转变为服务行业人员那种痛苦的心理转变以及对新岗位的珍惜。李玉俊,下岗后放弃了城市生活去农村当了养狗专业户,自己在经济上获得收获的同时也给别人一个启示:再就业的路原来可以很宽。
另外,电视人物短片的选题还要和整个大栏目的定位相吻合。
如今,可供电视观众选择的电视节目频道非常多,恐怕任何一位观众打开电视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频道。由于电视节目稍纵即逝,观众不能像阅读报刊、杂志那样从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许多栏目在创办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希望通过确定栏目的风格、传播对象、内容,使栏目形成个性,吸引固定的观众加入收看行列。由于电视人物短片是整个大栏目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编导在选题时对此要有所考虑,不能随心所欲。比如:如果是文化节目,在选择人物时宜选择文化界、文艺界人士或具有相关特长或爱好的人;体育节目则宜选择体育运动员、教练员、业余体育爱好者等等,如果是经济节目,则应重点表现人物在生活中的行为、情感、价值观和命运。
交流感与采访时机
如果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一个演员动作表情做作,语气生硬地背诵台词,肯定会很反感。其实,在拍摄电视人物片时,编导常常也会陷入这种尴尬境地。
大多数采访对象常常是第一次上电视,对摄像机往往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感。记者前去采访时,常常是私下里闲聊时,谈笑风声、挥酒自如,但是只要摄像师一扛起机器,记者一拿起话筒,被采访者就会本能地隐藏起真实的自我,动作表情拘谨,语气不自然或语言缺乏条理,这样的采访肯定不会不成功。那么怎么才能让被采访者态度自然诚恳、落落大方地面对镜头,还原真实地自我呢?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采访对象能很好地交流、达成某种默契。如果采访对象能把记者当成朋友或家人那样倾诉,那么他的真情流露也会使观众与人物之间有了交流与理解。
如何才能实现这种交流感呢?
首先,记者在采访前应尽可能多地收集和研究有关人物的背景资料,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个人爱好、职业生涯、人生观念等。这样做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帮助记者安排采访活动;第二,还能为创造采访时的和谐气氛作准备。一般来说,当采访对象认为记者对所谈的问题十分熟悉时,往往容易对记者形成认同感,那么他就可能忽视摄像机的存在,爽快而充分地回答记者的提问。
1997年夏天,我和编导殷宏滨去济南历城区仲宫镇采访高级农技师张耀堂,一位扎根山区30多年的省级劳动模范。由于他是市委宣传部推出的宣传典型,因此在我们前去采访时,手头已经有了一份张耀堂的事迹材料。有了这份资料是不是就够了呢?当时,我们认为,这份材料主要介绍了人物作为劳动模范的事迹和成绩,而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我们好像还一无所知。因此,在开机之前,我们与镇上负责宣传的同志、农技站站长、张耀堂的老伴、学生,以及他本人都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从中了解了更多的情况,包括他晨练的习惯,他的农民朋友,他的老伴是为了支持他才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等等。事实证明,这些资料对我们以后的采访拍摄以及片子风格及结构的确定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与采访对象坦诚相见、消除隔阂。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的制片人陈虻在《怎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一文中谈到:“一个人就是一本书。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本书翻开,像他的妻子、像他的父亲、像他的朋友一样去读。”“像朋友、家人一样去关注你的拍摄对象。其结果,一切都来那么直接、都那么带有根本性。”我们在采访下岗女工马玉娥时,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马玉娥原是某建筑公司的油漆工、技术能手。下岗后在家庭生活极其贫困的情况下,努力学习驾驶技术,重新竞争上岗。她性格风向,不善言辞。在采访初期,对采访可以说是很不合作,常常是一句“也没什么好说的”就把你打发了。甚至在我们按约好的时间去采访时,她已经出车了,但她的经历很有代表性,所以我们很想“拿下”这个人物。于是我们决定推迟拍摄计划,专门拿出几天时间跟她磨合。她还没上班,我们就已经在单位等她;她出车,我们也出车,她修车,我们帮着递工具、打下手;有空就和她聊天。慢慢地,马玉娥开始把我们当自己人,以后的采访就很顺利了。在编辑这个片子时,在讲述她下岗的苦恼,学车的艰辛、重新上岗后的狂喜时都采用了马玉娥本人的大段独白,字字真情实感,很有感染力。
另外,适当的采访时机和采访场所也是保证采访成功的重要因素。采访时机选择不当,往往会因为采访对象感觉不方便,准备不充足,或情绪不到位而随便应付几句了事,影响采访质量。同样,采访场所的选择对电视采访也很重要,因为观众往往可以从采访地点、环境的展示中获得许多从属信息,加深某种印象,以加强对人物的理解。而让采访对象置身于真实的现场环境中,往往会使他因“境”而忆事,因“境”而叙事。其言谈举止才更真实,更富于感染力。因此在采访前,应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问题,让采访“走”出办公室、会客室,这样不仅有利于采访氛围的形成,谈话也会更生动、具体、深入。
现场感与同期声
电视节目是多种符号的综合传播,它可以同时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从视觉画面上看,有人物的形象神态和现场环境,从听觉形象上看,有解说、对话、音响。视听结合,形声并茂。因此,与报纸、电台的传播方式相比,电视具有一个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电视所特有的现场感。
报纸和电台只能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而电视不仅可以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结果是什么,还能再现事件是怎样发生的,有哪些细节。在进行电视人物片的创作时,哪果能很好地运用现场感这个优势,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们在编辑《下海当老板》一片时,片子首先是从主人公高勇每晚都要亲临的工作现场开始的。
【画面】
深夜,公司的院子高勇在指挥工人分捡袋装奶、搬运、装车,可听到工人数数的声音,搬运声。
【解说】
在济南市东外环路一个邻街的院子里,我们第一次见到了高勇,他现在是一个送奶公司的老板,每天晚上,他们都要这样把鲜奶分捡配送到各个配送点,然后送到各家各户。
高勇今年二十八岁,一九九一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一年前他辞去了在威海一家大酒店的工作,和爱人一起回到济南,办了这家送奶公司。
【画面】
高勇满头大汗,湿透的汗衫,送奶车离去。
【同期】
记者:每天都要这么送吗?
高勇:每天都这么送,晚上十二点到早上六点。六个小时,开始也是这么一袋一袋送起来的。当天的产品,当天给用户送到家门口,一天下来我的衣服得溻个五六次,他们给我测过我一天能跑三百二十多层楼,一般人没这个锻炼水平,以前的时候光见到老板是坐在老板桌后面,挺好的办公室里面,实际上你自己干了以后就发现,好多问题你不亲身去做的话,你可能不了解这个工作的实际情况,所以,尤其刚开始的时候,也不能说是身先士卒吧,这也是自己应该经历的一个过程。
记者:当老板不容易吧。
高勇:那肯定的,这是一个切身的体会,当老板的不容易!通过上面这个片断,观众很快就对高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因为一方面通过记者的视角、记者的描述使观众对人物的个人情况、工作情况有了了解,另一方面由于观众亲眼看到了正在发生的事件,看到了送奶人夜晚繁忙的工作流程,有了亲临现场的观感,所以当高勇感汉当老板不容易时,观众在感情上很容易产生认同感。另外,正如在上文中提到的,特定的现场环境可以感动、激活采访对象,使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去采访下岗女工傅微时,她已经有了四年的经商经验,在大商场里有自己的食品超市,事业蒸蒸日上,过去艰难创业的经历好像已经淡漠了。碰巧有一天她要去段店市场采办货物,正是在那里她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摊位,于是我我们决定跟她去进货。一是想表现人物现在的经营活动,另外就是想旧地重游,再现傅微那段经历和当时的心态。果然,当来到她昔日的单位时,她向我们讲述了许多故事:第一摆摊只卖出一瓶红豆酱,卖一瓶红豆酱菜只挣一分钱,去郑州进货,在雪地里被困三天三夜……朴实生动的语言,既让观众了解到有关细节,也展示了人物的丰富个性,增强了感染力。
要创造现场感,同期声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人物的讲话和现场各种实况音响。自从纪实类节目在观众中得到认可之后,同期声的作用也日渐受到重视。其实,声音在电视节目制作中与图像一样都有着极为重要的表现力。声音使画面增强感染力,画面使声音有了依托,两者紧密结合,才会产生最完整的表达意象,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当镜头画面与声音同时传达给观众后,可以产生比单纯画面更为强烈的可信度与真实性。另外,运用同期声还能弥补画面形象的不足。因为电视画面常表现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对反映过去曾经发生而没有拍到的情景以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无能为力。同期声却能说明过去的情形,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在拍摄电视人物片时,常常会采用人物的谈话诉说过去,倾诉感受,再配以人物谈话时的神情动作,往往同样可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弥补了画面表现力的不足。
不过,对同期声的运用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同期声也不能代替解说词。所采用的同期声应该鲜活生动,人物的同期声要有个性、富有信息量。如果选择的同期声缺乏新意,冗长呆板,就会破坏片子的节奏感,给人拖沓、多余的感觉。
情节、细节
一部优秀的电影、电视剧都肯定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吸引人看下去。现在,这种创作手法也被大量采用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强调“节目故事化、故事情节化”。电视人物片用纪实手法报道真实的人物,就是要报道这些人物所作的突出的、生动的、感人的事实。用真实的故事写人,人物的性格才有了依托。电视人物片的主题思想常常也是通过节目内容自然流露出来,通过活性性的事实来体现。
《1997再就业之路──傅微》节目长度只有11分钟,其中包括了4个比较完整的情节:1.仲秋节傅微在商场里安排月饼的销售;2.采办货物,迎接国庆节销售旺季;3.为扩大经营规模回工厂与领导商谈租赁空闲厂房、改建仓库;4.为筹措资金去银行咨询贷款事宜。这四个情节按时间顺序排列,一环扣一环。通过这四个情节观众一方面了解了傅微从下岗女工成长到商界女强人的经历,了解了她的个性;另一方面,故事的发展也始终吸引观众对傅微下一步要做什么、怎么做,产生兴趣。
不过,这并不是说电视人物片中一定要有情节,因为在采访时并不是总能碰巧拍到合适的情节。制造和采用虚假的情节只能画蛇添足,效果适得其反。
如果说情节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么,细节则可以通过记者的现场观察捕捉到的。电视人物片或许不一定有情节,但是却不一定没有细节,在节目播出时,深深打动观众、经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往往是一些很细小的东西;比如:一双泪眼、一个期待的眼神、风中飘动的白发、蹒珊的脚步或人物的一个手势等等。在电视人物片中,细节运用得当,可以使人物丰满、活灵活现,使人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真实可信。
要想捕捉到具有冲击力和说服力的细节,就要求记者和摄像在采访拍摄过程中“瞪大眼睛、注意观察”。既要观察人物,他的表情、手势、眼神、对话、活动等,又要观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能预见性地提前开机,在抓拍到富有表现力的情绪、情节后也不要马上关机,留下一段回味的时空,在后期剪辑时,也有充分的发挥余地。
片段式作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动画短片制作;问题意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93-02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大学课堂唯一的主导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上的主导作用,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而,反观现在高校动画短片制作课堂,学生几乎没有什么问题意识的存在,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传授知识,与老师很少有沟通、有思维火花的碰撞。他们只是在教师“一言堂”的轨道上前进着,一味被教师的“这样做”“应该这样做”“不能那样做”牵着鼻子走,不能突破老师的框框条条,从而丧失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这样的学生可能学会老师所教的动画短片制作的实例,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已达到,但失去了学生的活学活用与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我们不妨在动画短片的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问题意识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
一、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体会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高职动画短片制作课堂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诟病,大多数学生不知怎样发现问题,只知道按照老师演示的步骤亦步亦趋的照搬下去,错了一步就不知如何进行下去。有的学生课堂上非常认真,笔记记了一大堆,可是到了自己制作动画短片的时候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与教师的输灌式教学有关,我们教师应学会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体会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一)营造打破权威,敢于质疑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思维往往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最为活跃,我们教师就必须营造这种学习的氛围。其实课堂就是动画短片制作的舞台,教师就是动画短片的导演,学生就是片中的角色。可见教师在课堂的重要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敢于质疑教师的所教制作步骤的权威性,不要因为学生的质疑而觉得有失教师的颜面。对于教师而言,学习者与教学者,是他们拥有的共同符号。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缩短与学生心灵上的距离。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信认自己的贫乏,学会继续学习。正如孔子《礼记・学记》所言:“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我们要学习孔子与学生的交流中胸襟与境界,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打破权威,敢于质疑。
(二)课堂的实例生活化,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课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 “增益其所不能”,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动画短片实例制作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变不能发现问题为能够发现问题。动画虽然高于生活,其实是来源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提炼。 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示范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容易理解的实例,这样学生才有体会、才有思考的余地、才有发现问题的可能。同时鼓励学生方法的多样化,去发现不同的方法步骤达到同一个结果。即使学生发现地问题是不正确,我们也要鼓励,因为只要肯去思考才能不断的发现问题,才能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这样,思维就不会受到框框条条的制约,也为以后动画短片制作的活学活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启迪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选取多个动画短片,如《猫回家》《沙之舞》《她和她的》和《三个和尚》等,并从技术的角度分析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动画短片的制作方法。以此,来启迪学生建立较好的灵活应用动画短片制作技术的方法。这些问题会给他们的想象插上自由的翅膀,同时更需要他们去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动画短片制作是大学期间所有课程的一次综合演练,从而将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检验,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各门课程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只要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迁移规律的运用,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各种各种动画短片的制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灵活应该各种动画短片的制作方法,同时能将所学的制作方法迁移到今后的设计工作中去,学会学以致用。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任何知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动画短片制作亦然如此。知识的本质总是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动画短片制作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动画短片制作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是不加思考地全面照搬,没有自己的见解。自高职动画专业开设以来,我们的教师并没有去仔细探讨这个问题,只是照搬教材上的教学方法而传授给学生。教师如此,学生那就更不用说了。要改变动画短片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领头羊,带领学生一起树立问题意识,做到思维独立,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不随波逐流,通过提出问题锻炼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动画短片。
三、循循善诱,让问题意识的扎根课堂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这说明生疑、发问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动画短片的课堂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广泛、更独立、更自由。也更突显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一)加强实践,培育问题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条永恒的真理,理论本身只不是一行行的数字与符号,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才能焕发它的青春与活力,而它结出的果实便是真理。许多动画短片的制作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简单地演示实例很难使学生理解透彻,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在动画短片制作的实践中去总结经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送给别人一条鱼能解他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有鱼吃是目的,会钓鱼是手段。我们教师要想帮助学生解决难题,重要的是传授给他们解决难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在动画短片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造平等互信的课堂师生互动平台
在课堂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创造平等互信的课堂师生互动平台的前提,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在动画短片制作的课堂上,我们的师生应该是一种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的关系,这种和谐、轻松的氛围必定使课堂教学会产生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民主和谐的课堂讨论中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必定为以后动画短片顺利的制作创造必要条件。民主和谐的课堂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提出任何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片段式作文范文4
关键词:学生作文 打造 亮点
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和学生都应不吝惜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会给写作者持续的创作动力,使他们正确的作文行为得到强化,从而形成热爱写作、善于写作。本文旨在建立人人参与讲评的作文课堂,还课堂于学生,强化学生作文中的亮点,让学生作文闪亮登场,让作文课堂星光闪耀。
一、学生作文――打造作文中的亮点
首先,学生应该明确如何写作文才会有亮点,即自己最得意、最成功之处,进而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打造亮点。确立好作文的评价标准,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在写作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写作时有了具体的指引。具体要求如下:
(一)内容
1、事件完整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条理清晰地叙述,素材生动、有感染力。
2、立意新颖
选材有技巧:或能深入观察生活,素材细小而真实动人;或以小角度反映大问题;或有逆向思维;或有思想深度与人文情怀等。
(二)结构
1、清晰明了
开头、结尾既点题又有韵味;段落过渡句自然精彩;能运用首尾呼应、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欲扬先抑、衬托对比、托物言志、象征等写作手法使文章行文生动。
2、创新有致
日记体、书信体、剧本等,或是多用于作文中的片段式作文结构,它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并能增添文采。在片段式作文中拟写小标题的方法有:表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的词语连缀;采用日记、通知、网页等格式显示文章结构;引用或化用诗歌、名言、名著;精心概括显示文章内容的短语。
(三)语言
1、语言优美
能引用诗句典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2、描写生动
能运用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能从触觉、视觉、味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描写事物;能运用环境描写等。
二、人人自评――点评作文中的亮点
作为学生,有时会抱怨:我是用心写作文的,有些地方写得还很精彩,怎么老师批改的时候就否定了呢?这样,学生的心理期待没有达到,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自评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用不同符号批注,点评自己作文中的亮点,这是学生在写作后进行自我反思。
学生从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评价自己作文中的亮点,客观准确地分析评价。分析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文内容,细致地分析自己认为“最成功”的原因,切忌大而空。为此,要求学生要结合作文内容细致品评、鉴赏自己作文中的亮点。若文章的立意新颖,要写出立意的独到之处,写出文章所带给读者的感动和启迪,写出自己认识生活的深度;若学生认为自己文章某处描写细腻,就要求圈划出具体的词语或细节,分析其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若语言优美,不仅要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还要结合句意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品评的具体文字可旁批、可总结性尾批。
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自评,都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这不仅提高了
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提高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三、小组互评――分享作文中的亮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传统的互评作文,注重圈划错字、修改病句,指出改进之处,而我所提倡的作文互评课堂追求的是赏识。孩子的生命状态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要用赏识的心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全体组员作文,使学生有机会阅读到更多同学的作文,让他们去读、去找、去评、去议,使他们在读找评议中学习优点,继续发现亮点,创建一个相互交流、彼此开放的平台。要求每个组员建立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组员不仅要在同学的作业本上点评亮点,还要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在阅读同学习作时的收获,这样就做到了亮点的分享。课后各小组整理同学作文中的亮点,做成演示文稿。
四、全班展示――推广作文中的亮点
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以展示、交流为主。这有利于学生以后写作兴趣的提高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在赏识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在课堂上,全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一位中心发言人,评价本小组的作文,推广作文中的亮点。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在讲台上发言,既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每次作文课,每个同学的名字或作文片段都要以不同形式在演示文稿中出现一次。这样,我们的作文讲评课堂让学生作文闪亮登场,作文课堂星光闪耀,每个孩子都有成功感。
学生在评价本小组作文时形式各异,下面列举一二:
(一)整体优秀是亮点
铜牌(颁奖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银牌(颁奖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金牌(颁奖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表扬内容、结构、语言上都优秀的作文小作者,好的作品印发给全班学习交流。颁奖词或是古诗,或是名言名句,或是一段话,既肯定了学生,又延伸了语文课堂。
(二)局部进步是亮点
未来之星(颁奖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具创意奖(颁奖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古典气质奖(颁奖词: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佳立意奖(颁奖词: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司汤达)
总之,亮点展示一个都不能少。
(三)片段欣赏显亮点
把学生作文中巧妙的立意、精彩的开头结尾、生动细腻的描写、优美的句段等呈现在演示文稿上,并标明作者,让全班同学读、品、议。欣赏者兴致勃勃,展示者喜气洋洋。饱满的情感必然激发广袤的才思。小组展示结束后,学生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作文。
五、教师总结――提升作文中的亮点
教师做出榜样的标杆,学生能朝着更好的写作方向发展。在总结阶段,教师给做得好的组和个人颁奖;还可根据学生亮点中的某一点引进相关的内容,或比较、或扩展、或加深,引进名言警句、优秀习作、名家名篇,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的深度与广度;可归纳写作规律、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涌进源头活水,清新隽永的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片段式作文范文5
[关键词]文本 语感 生活 想象
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书面语言表达基础,然而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研究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路比较狭窄,造成了这一“老大难”的局面。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一“老大难”,把学生领进习作的大门呢?
一、 走进文本,强化语感训练
我们使用的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它们的语言规范,生动优美,无论是在谋篇布局、过渡衔接、表情达意方面,还是在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连贯、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因此,我们要反复阅读、吟诵、品位、内化,从中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段式、篇章的结构方法,了解句与句、句与段、段与篇之间的关系,记诵一些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并力求学以致用,应用到写作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读范文、读习作。训练时,教师应把读的要求看清楚,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尤其是读的不好的学生,反叫他们读,都要读好以形成良好的语感。绝大多数的学生把课文和写作分离开来,认为课文就是读懂,理解就行了。为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的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善于将有限的课文化为无限的教学,在课后的作业处理上,结合课文布置同类型的作文片段写作,有效的将课文和写作联系起来
1.仿写
模仿别人的文章进行习作训练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学生可以在结构、写法、修辞等方面与原文类似,根据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内容,有所改变,有所创造。提高习作能力,为今后独立习作打下基础。
2.续写
这种方法就是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指导学生再次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继续把文章往后写。如续写《凡卡》,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想像能力得训练,还可使学生对封建社会得罪恶认识得更加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美好愿望。
3.缩写
对于教材中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进行提炼,抓住重点,简要叙述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快速阅读的同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对文章中重点内容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也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如缩写《西门豹》等文章。
4.改写
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如对古诗进行改写。通过改写《小儿垂钓》,想象儿童在河边自由自在钓鱼的情景;用叙事的方式改写儿童诗《渔夫和金鱼》
二、借助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荀子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可是农村的孩子,因为家住山区,没有书店,也就没有了一个阅读的空间。各家各户经济不同,认识不同。学生的藏书量不是很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每天早自习都留出半个小时晨读时间,自己的书看过了,就可以借阅别人的书籍,从而达到增加阅读量的目的。鼓励学生看电视,听广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有利于写作。
1.推荐好的读物
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我常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课外读物。趣味浓厚的科普读物、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催人泪下的战斗故事、意义深远的抒情散文。此外,还给学生推荐相关课本知识的拓展阅读材料。为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班上设立了图书角,开展阅读竞赛活动,定期评选“读书之星”。这样一来,为了争当“读书之星”,全班掀起了读书热潮。
2.指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1)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3)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学生的读书笔记老师坚持批阅,并定期开展“讲、展、赛”活动,以此来激励学生多读、深思、勤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片段式作文范文6
一、“深刻”的作文怎样炼成
1.感悟生活,记录生活,留心生活,热爱生活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拥有一个敏锐的观察力,增强思考问题的心智。并及时善于用笔记录生活,把它当作生活中有趣的一部分,长期坚持将有可能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情感得到表达。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衡量点就是看作品中是否融入了真情实感,是否发自内心。优秀的作品一定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在如今90后00后学生大都关注一些非主流的情况下,教师怎样在课内课外去做一个很好的引导,将其思想扶正已经迫在眉睫。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结合班内学校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征文大赛,让学生写以感恩为话题的文章。我们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就写你生活中的、给你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曾经令你感动过的小事,就行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不需要惊天动地。记得曾经的一次学生讲评作文课上,刚开始有人读出50分的优秀作文时,教室后面居然有人偷偷说“高大上啊”。之后教室里一片唏嘘。当读到第三篇时,教室里格外安静。是一位女同学的作品,很简单,没有夸张排比,只是叙述了一次晚自习后,妈妈帮她洗脚这一件小事。后来,她的这篇文章在校报上获奖了。我想它之所以获奖,大概真正打动评委老师的不是它的结构、不是它的语言和技巧,而是它所流露出的真情。所以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2.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对待一切新生事物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罗丹早就说过“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我们的大多数高中作文都是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那么见到这些问题后怎么样去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关键要看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们怎样去看待问题,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找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多换几个角度去思考。而不是纠结于一点不放,不要将问题引入一个死胡同。
二、作文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学科众多,导致实际上学生并不能将大量时间用于写作,所以只能在学生作文能力上下功夫,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当然作文能力的提高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关注社会热点
学生在写作中的素材最好的来源就是社会的热点事件,同时在新课改以来作文的题目也越来越多是考察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就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就可以看出,社会热点类作文成为了考察的新型重点题目。所以是否关注热点已经成为了高考作文是否成功的关键。
2.拓展写作的思维
从本质上说,作文属于语言与思维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及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所以我们不得不说说学生思维的拓展。那么怎么样去拓展我们的思维呢?这就需要突破原本教育的束缚性,在应试教育的思想下,学生答题方案只是为了成绩。并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文章不能展现学生自我个性,这也是应试教育最大的不足。影视作品,报刊杂志都可以。总而言之要于无声处,去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而不是带着枷锁被动前行。
3.培养哲学眼光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从关注的社会热点及如何拓展写作思维这两方面入手,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一定要有哲学的眼光。写作本身就是文学的表现形式,而运用哲学的眼光去写作,文章才会更加深刻,更加吸引人,才会引起读者的思考。
三、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