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于易水送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于易水送人范文1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荆轲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起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发感慨营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偶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骆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已不复存在,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听到古代英雄悲凉激越的告别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其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日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选自《唐诗名篇赏析》,有删改)
读后一思
1.荆轲自古至今为人传诵,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答:
于易水送人范文2
1.掌握重要字、词、句、义,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情节,赏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会辩证分析,提高自主解读文本能力。
【学习重点】
1.探讨“荆轲是一位最接近成功的刺客”的原因;
2.探讨“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
【学习难点】
1.深刻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意义;
2.树立大英雄观。
学习方法:自主评述,合作探究。
学习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唐朝骆宾王写过一首诗《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其中的“壮士”就是荆轲。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记载荆轲其人其事的《刺客列传》。
(板书:《刺客列传》司马迁)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昨天预习了吗?(生答:预习了)大家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老师很高兴。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课件)
1.重点字义:
(1)吾曩者目摄之(2)欲批其逆鳞哉(3)乃造焉(4)臣海内之王者
2.重点词义:
(1)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2)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3)愿大王少假借之(4)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3.重点句义:
(1)会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燕(2)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3)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4)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生回答、翻译)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准确,学习文言文要从掌握重点的字义词义句义入手,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点,假以时日,大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会提高。《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5名刺客。单是写荆轲就用了三千多字,正如清代郭嵩涛所说“史公之传刺客,为荆卿也”。随着秦王不断扩张秦国的版图,秦与其他诸侯国的矛盾愈来愈深,想杀他的人很多,可是都没有成功。其中,荆轲是一位最接近成功的刺客。请同学们从荆轲的个人素质、事前准备两个方面,前后四人一组,在课文中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
三、问题探究
1.荆轲是一位最接近成功的刺客的原因有哪些?
生:朋友多。
师:他有哪些朋友?
生:多呢。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狗屠、高渐离、贤豪长者。
师:从杀狗的到音乐家,说明荆轲朋友多,人缘好。很好,有了吗?
生:好读书击剑。
师:能文能武,找得很准。《高祖本纪》学了吗?
生:学了。
师:文中怎么写刘邦的?
生:记不得了?
师:找找看。
生:(翻书)好酒及色。
师:荆轲的素质与刘邦比怎样?
生:高多了。(众生笑)
师:在战火频仍、崇尚武力的战国时期,好读书的刺客的确不多。晚唐诗人章碣说过“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你请坐,哪位同学再补充。
生:沉着,有忍性。
师:文中哪些事体现的?
生:聂政、鲁勾践骂他,他并未说什么,而是默默离开。
师:这两件事表现是一个……
生:胸有大志,忍辱负重,是能做大事的人。
师:分析得很好。
师:还有没有?老师提个醒。荆轲到了秦廷之后,与秦舞阳相比,他表现如何?
生:临危不乱,沉着镇定。
师:说得好,否则就不会有廷刺秦王的好戏上演了。在有这些好的个人素质的情况下,要想接近秦王,还得有……
生:准备。
师:荆轲事先作了哪些准备?
生:让樊於期主动献出人头,带有督亢地图、副手秦武阳和藏于地图中的匕首。
师:概括得很全面,请坐。虽然荆轲作了精心准备,但刺杀行动最终还是失败了。现在我们师生再次回归文本,看廷刺秦王的第14小节,请同学们从秦方、燕方的角度分析荆轲失败的原因有哪些?(1.2组讨论秦方,3.4组讨论燕方)
2.荆轲最终还是失败了的原因有哪些?
生:秦王反应快。
师:怎么个快法?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生:惊、引、起、绝、走。
师:这些是什么词?
生:动词。
师:这属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为什么要描写秦王的这些动作?
生:一是表现当时气氛的紧张。二是表明秦王虽然养尊处优,但求生欲望强,反应快,因而逃过了一劫。
师:很好,这些句子从长短看是什么句子?
生:短句。
师:用短句来表现急促的节奏、紧张的气氛,是吗?
生:是的。
师:今后自己写作文刻画人物时,要借鉴描写的手法。请坐。哪位补充?
生:夏无且用药囊砸荆轲,干扰了他。
师:对秦王来说,真正的转机是什么?
生:左右提醒“王负剑”。
师:为什么要提醒“王负剑”?
生:剑拔不出来。
师:为什么拔不出?(生沉默)
师:这里有个常识。秦王的剑长7尺。用现在的标准折算,长度有1.6米左右。人的胳膊只有80几厘米,剑当然拔不出来了。而秦王一旦将剑,形势就发生了逆转。秦王用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杀了他。从燕方看呢?
生:副手秦舞阳吓得走不动了。
师:就像我们现在常说的掉链子,对吗?(众生大笑)
生:还有,匕首未砸中秦王。
师:荆轲最初就可以用匕首刺秦王,为什么要砸秦王呢?
生:荆轲想活捉秦王。
师:文本中怎么说的?
生:“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荆轲的副手秦武阳,是荆轲想带的人吗?
生:不是。
师:荆轲想带什么人?
生:他的友人。
师:文本中怎么说的?
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师:对了,由于太子丹心急,荆轲未等到友人就去了秦国,这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师:对荆轲刺秦王一事,古今有不同的评价。
(课件:古今对荆轲的评价)
肯定:
①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东晋・陶渊明
②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现代・
否定:
①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南宋・朱熹
②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 ――北宋・司马光
师:从这些评价来看,有人称他是侠义英雄,有人认为他是愚蠢之人,你认为荆轲是不是一个英雄。
3.荆轲是不是一个英雄?
生:荆轲不害怕强大的秦国,在燕国危急之时,挺身而出,行刺秦王,有勇有谋,我认为他是一个英雄。
生:知恩图报,仗义助人,是一个君子,也是一个英雄。
师:(小结)老师和大家的看法一样,有两点可以说明荆轲是一个英雄。一是不畏、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荆轲,卫国人,附庸于魏。魏亡后,他四海漂流。燕国与他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他之所以当刺客,基于他对秦国入侵者的仇恨,对东方六国人民的同情。他的义愤为国难而发,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表现了一种不可侵犯、不可折服的崇高人格。
二是不甘失败,背水一战的奋斗精神。战国末期,秦国称王称霸的野心日益膨胀,正如文中所说“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这种形势下,要么自甘失败,屈膝投降;要么不甘失败,救亡图存。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时候,破釜沉舟,作困兽之斗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同学们对课文中的一个场面应该不会忘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音乐的凄婉慷慨和诗歌的苍凉悲壮所营造的浓烈气氛,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让人为之感叹唏嘘!荆轲是一位侠肝义胆的英雄。
4.秦王是不是一个英雄?
师:看来,把荆轲看成是一名英雄,是从古至今的主流看法。既然他是英雄,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所刺杀的秦王是不是一个英雄呢?
生:我认为他是个英雄,因为他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
生:我认为他不是英雄。他多次发动不义战争,侵占其他国家土地,使老百姓妻离子散。还有劳民伤财,多少人家破人亡,孟姜女哭长城就是证明。因此,他不能算是一个英雄。
师:他不关心人民疾苦,没有人本思想,不能算是英雄,对吗?
生:是的。
师:两位同学的观点可谓针锋相对,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老师以为分析历史需要六个字:要辨证,看主流。公元前475年起,中国历史开始了战火频仍、民不聊生的战国时期。秦始皇主观上想称王称霸,从秦国利益出发,以武力来经营天下。客观上秦王统一中国,结束了长达250年分裂割据的局面,符合历史潮流,这也是他最伟大的贡献,所以老师认为秦王是一个统一天下的千古一帝、时世英雄。
5.荆轲刺秦王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
师:荆轲刺秦王虽然过去2000多年了。时至今天,我们穿越时空,重温这段历史,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它有怎样的影响和意义呢?
(课件:荆轲刺秦王的影响和意义)
直接影响:“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历史影响:一个国家版图尽管小,人口尽管少,但是人心不可欺,尊严不可没,谁想进攻它,征服它,谁必将遭到被压迫人民的坚决反抗。荆轲刺秦王的影响、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本身,它已经化着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融入在中华民族的英雄气质和光荣传统之中。
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历史影响”这段文字。
四、结题
师:列宁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史可以明鉴,学会辨证分析。同学们在以后研究历史、关注社会、对待生活时,要全面辩证地分析。其实,《刺客列传》需要探究的内容还很多:“易水送别”凄婉苍凉、慷慨悲壮的场面,语气长短有致而富有情韵;荆轲三劝樊於期的语言艺术等等,司马迁用他的鬼斧神工之笔使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阅读体会,并加以运用。
五、作业
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断,以第一人称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精彩故事。
于易水送人范文3
[关键词]经典诵读;学习习惯;培养;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90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由此可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小学教育更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众所周知,语文是教育的先导,而诵读更是语文教学的开端。近年来,经典诵读在小学教育中盛行开来。我认为小学经典诵读应重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一、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段
小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更要紧的是这个年龄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是打好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0~13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达到其一生的最高峰,13岁以后则记忆能力逐步衰退。我们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孩子的超强记忆能力和“海绵”式的吸收能力,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更多的国学经典知识,而且通过经典诵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受到经典中真善美的熏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将学习作为趣事、乐事,渐渐形成多思善问,勤读多写等这些学习的好品质,进而形成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二、开展经典诵读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生的成L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段得到阶段性的发展。两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联系。我认为,低年级应重点培养勤开口、读写认真等这些简单的、切实可行的良好学习习惯;中年级应重点培养积极朗读、诵读、阅读,学会积累等学习习惯;高年级在前面的基础上,还要培养会思善问、大量积累等良好学习习惯。我们学校遵循这些规律,科学地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实验活动,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根据学生年龄段设计经典诵读的读本
学校首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特点,科学地编辑了经典诵读读本,一个年级分上下两册,整个小学为十二册,从简浅开始,以适应学生诵读,更好地培养兴趣。低年级以较短浅的唐诗为主,安排少量国学经典。如一年级上册选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绝句》等共15首,加上蒙学经典《弟子规》选读。中年级除了以唐诗为主,还安排少量的古诗和宋词。如三年级上册,选编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李白的《关山月》等25首唐诗,加上朱熹的《观书有感》、陶潜的《饮酒》等5首古诗,以及国学经典《论语》节选。高年级以唐诗宋词为主,安排适量诗经楚辞的作品。如五年级上册,诵读内容有:李白的《古风(西上莲花山)》、杜甫的《悲陈陶》、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10首唐诗;苏轼的《卜算子(月缺挂疏桐)》、李清照的《醉花阴》等10首宋词;曹操的《神龟虽寿》、左思的《咏史(荆轲饮燕市)》等5首古诗;《葛覃》(周南)、《采葛》(王风)等5首诗经的诗;文学作品选读:《西游记》。
(二)教师当好经典诵读的引路人
教师在经典诵读教育中,首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在低年级段,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诵读,而且要通过范读、带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低年级的小学生多诵读经典,不仅能多认字,还能感受汉语的韵律美,培养学语文的兴趣。在中年级段,教师多指导学生诵读那些积极向上的诗词,如:“天生我才必有用。”“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不仅能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致,还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高年级教师可多与学生一起诵读、品读一些修身明志的经典作品,如同学生一起品读诸葛亮的《诫子书》,让学生受到感染,感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三)设置校本课程,使经典诵读持之以恒
为了使经典诵读教育系统化、持久化,我校设置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每一学期制订一个实施方案,明确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开展经典诵读,如何进行评价。每学期经典诵读教育活动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诵读及抄写校本课程读本的经典作品。
2.每天晚上自觉背诵一首古诗词。
3.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按照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编目》的年级要求,收集整理自己的国学经典读书笔记,每天诵读。
4.比赛评比活动有:读书笔记评比;以经典作品为内容的手抄报评比;经典(古诗词)背诵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