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空间说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性空间说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性空间说明

个性空间说明范文1

关键词:大型商业建筑; 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大型商业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个开放公共、充满多样性的城市要素,担负着疏导城市交通、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任务。随着大型商业建筑在竣工后的使用过程中消防、实用功能等问题的发生,设计师意识到在对大型商业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建筑使用功能进行全面考虑和优化的重要性。现将大型商业建筑设计要点概括为功能风格设计、空间设计以及消防设计三大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型商业建筑的功能和风格设计

由于大型商业建筑包含了办公、公寓、酒店、购物、娱乐、会所等多种功能,建筑面积大,使用人口较多,加上不同地域的商业建筑地区气候和文化需求不同,且商业空间不仅要在满足现阶段商业功能,同时还要适应未来商业变化的需求,因此大型商业建筑的设计难度及复杂程度都较大。在当前城市和商业都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型商业建筑的设计必须要精确定位建筑在城市中的整体业态功能,并使建筑内部业态之间、与外部社区以及与环境间呈现出和谐、共生和互补的状态,通过对建筑内部与外部流线的整合,体现建筑物鲜明的风格,力求在满足顾客多样需求的同时,做到功能化、人性化以及个性化的设计。成为具有特点的城市地标性建筑。

近年来,随着淘宝、团购等各大购物网站的普及,人们对现实中的购物场所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购物场所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开始注重餐饮、娱乐等附加功能,强调购物过程中的体验性与归属感。因此大型商业建筑一定要注重这方面,进行投稿设计巧思以达到吸引人流,促进消费的目的。现以归属感的实现为例,人们对建筑物的观感取决于建筑物的外观与进入后的第一感觉,这就要求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创造出优雅、自然、沉静的公共空间,满足现代都市人群对自然的渴望,使其在其中缓解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

二.大型商业建筑空间设计

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地加快,对大型商业建筑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人们消费需求及消费水平来完成。大型商业建筑属于开放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使得大型商业建筑内部空间设计更加复杂化,与此同时,人们对城市开放空间的物质、文化、精神的需求也延续到大型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对大型商业建筑的空间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型商业建筑不仅要对其使用功能进行考虑,还要注重对空间内采光、照明、气氛等因素的考虑。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现代空间概念重视顾客流动空间与商家营业空间的融合与渗透。通常情况下,消费者要求大型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要具有开放性、私密性、舒适性以及娱乐性。所以,大型商业建筑设计不仅 在公共空间有不同层次性以达到购物环境丰富、活跃、流动性强的特点,还要满足顾客的交流心理。建筑空间环境的舒适度能够对消费的产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可通过提高商业空间的舒适度来提高消费者停留时间和消费次数,从而大致提高人流量和销售量的目的。

现就大型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类型进行归类说明:(1)聚合性空间。聚合性空间是以一个空间为主导,其它空间在其周围聚集、向其靠拢。主导空间在形式上应当突出,如中庭空间、中央大厅等。(2)线性组合空间。线性组合空间主要采用一条路径将各个空间组合在一起。路径通常是直线式、曲线式或者拆线式的,当然也可以是明显的街道式。通过直线、曲线或拆线对空间内的各区域进行组合贯通。这种组合适用于空间小的结构,能有效利用空间。(3)辐射性空间。辐射性空间以大型建筑中心为圆心,向四周辐射展开,这种辐射性空间不受建筑形式的影响,辐射路线可长可短,有效节约了人们在建筑内步行的距离;形成以某一区域为中心的、可根据需求进行具体划分的空间。(4)环绕性空间。环线性空间通常是指大型商业建筑的路径在空间外形成一个环形路,商业空间沿此环形路布置,也可设计同时多个环形路,这样就是多环形商业路线,能有效利用空间。(5)并列性空间。并列性空间是指将空间并行排列,组合成的一种建筑风格,没有明显的主次区别,将各空间均匀分布在建筑中,形成很多独立的小空间。

三.大型商业建筑消防设计

大型商业建筑与普通商业建筑的差别较大,是一个组织精密、结构复杂、形态丰富的建筑综合体。具有体量较大;大面积外墙悬挂广告牌,导致窗口无法正常开启;功能复杂;可燃物多;场所营业时间滞留人员多;人员疏散困难、扑救难度大等特点。加上大型商业建筑周边与商品密集形成的超常规的火灾荷载,设备用电频繁等各种因素,使大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变得非常棘手。如何保障大型商业建筑设计的安全性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大型商业建筑消防性能设计中主要的是明确防火安全性能与性能标准。首先要确定设计目标;设计初期要根据建筑防火等相关规范,并根据火灾的性质对消防设施进行设计,较为复杂的设计更可以采用软件进行实况模拟测试。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估和审核,最终确定最佳设计方案。针对商业火灾荷载大蔓延快的特点,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划分防火分区,采用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阻隔火灾的发展。疏散楼梯是发生火灾时进行人员疏散的重要通道,必须确保其安全可可靠。疏散楼梯的数量要根据建筑物实际需要的疏散宽度进行设置,宽度由建筑物的用途确定,间距由疏散距离确定。对于地下商业建筑,在设置一定数量的直通地面楼梯外,另外建议在地下室四周设置安全避难走道或开敞式地下广场作为亚安全区域,这样能够大大降低每个防火分区疏散楼梯的数量,在保证人员疏散安全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地下或地面一层的楼梯数量,增加了有效建筑面积。

四.结语

大型商业建筑集办公、公寓、酒店、购物、娱乐、会所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因此,我们在大型商业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功能,在建筑使用过程中要重视消防设施的设计,保证消费人员安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探讨和完善大型商业建筑设计中的难点,以提高其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设计出实用、安全、舒适、具有特色的大型商业建筑。

参考文献

个性空间说明范文2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质量监督:***

    二、结构类型

    1、砖混结构,墙体采用承重空心砖,构造柱、圈梁、顶板、屋盖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

    2、抗震设防烈度:八度。

    三、装修、装饰标准及注意事项

    1、室内装修本着为用户二次装修提供简便易行、充分发挥个性空间的原则,避免重复和浪费,降低客户的购房成本。

    2、室内装修标准:

    ①卧室、客厅、餐厅:

    地面:为水泥砂浆打底刮糙。

    墙面:为混合砂浆抹平压光。

    顶棚:办水泥砂浆抹平压光。

    ②卫生间、厨房:

    地面:为柔性防水层,水泥砂浆打底刮糙。

    墙面:为水泥砂浆抹平压光。

    顶棚:卫生间为结构毛面。

    厨房:为水泥砂浆压光。

    ③房屋楼板已充分考虑了住户选用各种地板材料的承重要求,可直接铺设地板砖、木地板、花岗岩等装饰材料。

    ④用户装修、装饰选材时,应符合消防要求。

    四、上下水、电、天然气、热力、通讯、消防等设施配置的说明

    1、上下水设施配置:

    厨房:预留上下水管道接口。

    洗手间:设有高水封地漏。

    卫生间:上下水管道接口,设有高水封地漏。冷热水计量表出户设置。

    2、电气设施配置:

    强电部分:

    a、电气线路均为暗管敷设。

    b、户内配电箱装有数个单相、三相开关和漏电保护装置。

    c、客厅、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等功能区预留有照明、动力开关板和电源插板位置及照明电源接头,安装插座及电气设备时应请专业人员协助。以保证相序正确;露台已预留庭院灯接线头,住户可自行选择灯具并进行安装。

    d、每户两个脉冲式电表出户设置,远程遥抄。

    弱电部分:

    a、电话:主要房间预留IDD 插座位置,每户二路外线。

    b、电视:客厅、主卧各预留一个有线电视插孔。

    c、每户客厅及书房内各装有一个Internet插口。

    3、天然气设施配置:

    厨房内均装有干净、快捷、高效的天然气,并采用IC卡计量表。

    4、制冷暖设施配置:

    品牌户式中央空调,采用电力制冷;地热水制热。

    5、消防设施配置:

    客厅装有烟感探头,厨房装可燃性气体探头,有就地报警和物业公司监控中心报警两种方式。

    五、有关设备、设施安装预留位置的说明和安装注意事项

    1、空调已安装到位,应按产品说明书正确房屋损坏或给其它用户造成损失。

    2、“**”外立面是所有用户共同拥有的资产,用户不应随意改动。

    ****公司(签章)

    [代表人]/[人](签章)

个性空间说明范文3

【英文摘要】ThisarticlerecallsandsummarizesrecentresearchonMarxistconceptionofsocialtimeandspaceinChinafromthreeperspectives,namely:(1)theriseofMarxistconceptionofsocialtimeandspace,(2)theinterpretationofitsdefiningfeatures,significanceoftheera,developmentalstagesandconnotationofMarxistconceptionofsocialtimeandspacebyChinesescholars,and(3)newexplorationsintoissuessuchascharacteristicsofsocialtimeandspace,relationofsocialtimeandspacewithsustaineddevelopment,andrelationbetweendigitalizationandconceptionoftimeandspaceaswell.Amongtheresearchtopicsisvirtualtimeandspace,whichreferstothenewchangesofsocialtimeandspacegivenrisetobyvirtualpractice.Itisahotanddifficultresearchtopicfordigitalizedphilosophy,andaseriousissuedealtwithbythetheoryofsocialtimeandspaceinitscourseofdevelopment.

【关键词】社会时空/社会形态/自由时间/时空转化/虚拟时空/socialtimeandspace/socialform/freetime/transitionoftimeandspace/virtualtimeandspace

【正文】

长期以来,国内对马克思时空观的研究和传统教科书对该理论的阐释仅停留在辩证的自然时空观上,对马克思的社会时空理论则很少有人问津。20世纪90年代初,尽管个别学者曾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回应和对该理论足够的重视。随着近几年数字化和虚拟哲学研究的兴起,马克思的社会时空理论终于又浮出水面,重新引起理论界的兴趣和关注。为此,回顾和总结近十年来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为这一理论在当代的深化和拓展提供一个基础和平台,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一、社会时空问题的提出

对马克思何以提出社会时空观,或社会时空观何以可能,国内学者有不同见解,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

1.从哲学的时空框架中逻辑地推出。

刘奔在《时间是人类的发展空间:社会时一空初探》(《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哲学的时空范畴,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的表现,那么作为运动高级形式的社会当然也有自己特有的时空结构。社会时空特性,无非是社会运动的规律性在时空关系上的体现。

刘奔是从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入手,将这一理论“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

2.时空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

俞吾金在《马克思时空观新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不是从传统哲学的时空框架引申出实践概念,而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从生产活动出发引申出时空概念的。在马克思看来,并不存在一种与人的实践相脱离的“自然时一空”。而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失误正是撇开人的实践活动,从所谓的自己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或自然界本身出发去阐述马克思的时空观,形成所谓自然时空,这样就把马克思的时空观二元化了。他认为刘奔虽然强调应把马克思的时空观研究重心放到社会时空上,但没有从根本上超越这种二元论。

也有读者对俞吾金的观点提出异议。因为俞吾金在《马克思时空观新论》一文中,引用古尔德的话(对于马克思来说,劳动是时间的起源——既是人类时间意识的起源,又是对时间进行客观测量的起源(注:CC.Gould:Marx''''sSocialontology.p.41.TheMITPress,1978.))来说明时空来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有人认为俞吾金引用的这句话恰恰表明了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人类的时间意识和对时间的测量手段,起源于生产劳动。俞吾金是在用时间意识的起源来解释时空的起源。

在以上讨论中其实隐含了这样一个问题: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的关系问题。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社会时空是自然时空在社会运动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根本不存在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绝对的自然时空,自然时空只能以扬弃的形式包含于社会时空之中,因为现实的自然界只能是打上人的活动烙印的人化自然。

二、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阐释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包括其理论内涵、特色、意义、发展阶段等等,国内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

1.对传统教科书中时空观的反思。

传统教科书中时空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强调时空与运动的不可分离性,根除了牛顿“绝对时空”观认为时空与运动无关的错误观念;强调时空存在的客观性,否定了康德把时空理解为先天直观形式和马赫把时空理解为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的过分夸大主观性的错误;强调了时空的无限性,否定了黑格尔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在空间以内、时间之外的观点和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时空观。

但是,传统教科书时空理论也存在严重失误:它没有从根本上走出旧哲学从物质和运动出发来阐述时空理论的基本思路。它在强调时空客观实在性时又把时空绝对化、抽象化了。这种与人的活动相分离的、始终是以抽象的物质或抽象自然界作为载体的时空观,必定是超越社会历史的。所以,传统教科书中的时空观是对马克思时空观的误读(或片面理解),它没有从根本上反映马克思的时空理论的全貌和特色。

2.关于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理论特色。

一些学者在反思传统教科书时空观得失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理论特色:(1)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表述时空观,并不是为了纯粹的理论建构,而是基于现实社会批判的需要。所以它始终保持哲学的高度,并自始至终着眼于实践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方式。(2)马克思不是从传统哲学的时空框架出发引申出时空概念,而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出发引申出时空概念。(3)马克思始终是把时空问题放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他没有局限于“物质—运动—时空—规律”的形而上学公式,而是抓住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逻辑。

在对资本主义历史条件的考察的基础上,从时空角度考察三大社会形态,形成了社会形态时空理论。

3.关于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意义。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提出社会时空观的意义在于:(1)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哲学从抽象物质运动或从主观意识出发的极端,将时空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这是时空概念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革命。(2)只有理解了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内涵,理解了它与物质、价值、自由等问题的关系,才能真正进入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时空的提出,(1)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无论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都是争取时间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给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前进的动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传统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时空运动和相互转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另一条线索,这条线索恰恰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决定关系。

4.关于马克思时空观的发展阶段。

俞吾金认为马克思的时空思想的发展可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代表,主要是从哲学上阐述时空学说,马克思在对伊壁鸠鲁时空学说的描述中阐发了自己对时空的理解:时空是现象的纯粹形式,而现象又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所以感性才是时空的源泉。青年时代的马克思的时空学说深受康德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为代表,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尤其是从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出发阐述时空问题。马克思不仅认识到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是人的生命的尺度和发展空间,由此提出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劳动者获得自由的根本条件是工作日的缩短,而且涉及了关于社会形态时空的暗示。

5.关于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内涵。

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国外很多理论家非常关注并创造性地阐发了马克思的时空理论,如马尔库塞把人的日常生活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提出自由的前提就是缩短劳动时间;阿尔都塞提出了“历史时间”的概念以表明“社会总体”的不同层次和部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时间均有质的差异;古尔德提出了马克思关于“时间辩证法”的学说;吉登斯则把时空问题和现代性联系起来。这些学者开始从人的劳动出发来论述马克思的时间理论,同时意识到了马克思的时间学说与生存、价值、自由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我国学者研究马克思时空观的角度和思路无疑是很好的借鉴。

国内学者在借鉴现代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时空观成果的同时,从以下方面揭示了社会时空观的内涵:

(1)社会的时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社会的时间结构就是满足不同需要的各种活动在人的整个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着人类发展空间的广度和深度。社会的时间结构如下:

附图

直接决定人的发展空间大小的是自由时间的多少。自由时间在量上与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与剩余劳动时间成正比。因此,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劳动时间,就等于增加自由时间,扩大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空间。活动的时间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

(2)时空的相互转化。人在实践中创造自由时间,也就为自己开辟了发展的空间,这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时空关系上的表现。作为社会时间晶化形式的社会空间,不但以实物形态存在,而且以社会关系形态存在,也就是社会结构。

社会历史表现为两个相反的运动过程:即时间的空间化(活动结构要素转化为社会关系要素)和空间的时间化(社会关系结构要素转化为活动结构要素)。考察社会时空的内在联系,就是考察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结构的相互转化,这是解释社会规律及其实现机制的根本途径。

(3)时空关系与分工规律。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从阶级关系上来看,是少数剥削阶级把自己在精神领域的发展建立在对大多数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剥削上;从个体与族类的关系上看,这是族类牺牲多数个体以获得族类的加速度发展;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上看,这又是人类以多数个体的全部生命活动时间耗费于生产直接物质生活资料为代价,换取族类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社会形态时空。在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时空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方式。在以“物的依赖性”为主的第一阶段,决定人的活动价值的是劳动时间;在以“人的依赖性”为主的第二阶段,作为人的劳动成果凝结的商品价值则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在“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第三阶段,自由时间将成为衡量财富的尺度。

(5)时空关系与人的自由。阶级社会中,在生产力发展不足时,人类的发展是以多数个体的时间换取社会的自由时间为代价的。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社会的发展不再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的大量闲暇时间转化为人的活动(发展)空间,意味着不论社会还是个体的自由度都将显著提高。

三、对社会时空问题的新探索

在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做出阐释的同时,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时空理论做了具有深化意义的研究。

1.社会时空的特征。

社会时空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主体性。社会时空是社会运动的本质规律,而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所以社会时空可以通过人的活动达到质与量的统一。(2)主观性。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社会时空;社会时空结构作为人的活动过程的结晶,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人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社会时空由于历史阶段的不同而具有质的不同。社会时空作为一种存在只能从人的具体活动中获得它的规定性。(4)相互转换性。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相互转化。科学技术在转换中发挥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2.人类个体发展的可能性空间。

有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时空理论分析了人类个体的发展空间,提出人类个体的发展空间实际上就是从事生产的可能性空间,而从事生产的可能性空间又取决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属于他的那个独特的资源世界。所以资源占有状况的分析是人类个体发展研究及其与社会发展之关系研究的共同基础。

3.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

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劳动时间的节约为前提的;而且自由时间的实现,也要依赖于闲暇时间里具有积极意义部分的增长。

二者的区别在于性质和构成上的不同:(1)两者质的构成和社会功能不同。闲暇指工作日之外的、以休息和消遣为主要内容的时间。消极的闲暇活动可能带来消极的社会后果。(2)闲暇与劳动处于分离状态,而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在未来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直接同一、融为一体的。(3)闲暇时间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自由时间是一个与人的自由和发展紧密联系的哲学范畴。

4.社会时空与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

历史发展在总的过程和趋势上的不可逆性是绝对的,即过去—现在—未来;但历史并非是单向决定,历史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依次出现的因素能够以浓缩的形式“并存”于同一社会空间中,并相互规定、相互制约。这集中体现了历史因果联系的辩证性质: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不仅“前因”决定“后果”,后果也作为原因调节、规定着现存事物的发展方向。历史的时间在方向性上,是绝对的不可逆性和相对的可逆性的统一。每一种社会结构作为历史的暂时形态,都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体。

5.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时空特性。

有人从社会时空的角度研究了可持续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观一方面通过时间空间化来保证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空间时间化来扬弃时间空间化的过程,并以新的时间空间化成果为后代人提供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时空结构突破了时间不可逆的局限,不仅包括从现在指向未来的取向,而且包含了从未来指向现在的过程,是两个过程的有机统一。

6.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时空观。

社会时空既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存在形式,那么它的形式必然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提高和实践形式的深化而不断呈现新的特点。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兴起,虚拟实践已经成为人类一种全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必然引起社会时空的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于人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四、数字化与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

近年来,对虚拟时空的研究成为虚拟哲学的理论热点,这也是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在当代的最新发展。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

1.虚拟实践与社会时间形态的转型。

(1)社会时间的弹性化。虚拟实践打破了机器大工业时代“时钟时间”对人们的束缚,大大增加了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和弹性,社会时间的弹性化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社会时间的即时化。信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人们传统的作息节奏和习惯,人们的活动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意义上的时间障碍,社会时间具有明显“即时化”的特点。(3)社会时间的可逆化。在虚拟社会中,时间超越了传统的线性和不可逆的特征,呈现出可逆化的特征。(4)社会时间的个性化。数字化时代是“真正的个人化时代”,虚拟实践可以使人们根据需要对社会时间进行选择,社会时间更多的具有了个性化的品格。

2.虚拟空间的结构和特点。

(1)社会空间结构的新分析。自人类产生以来,空间已经分化为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随着当代虚拟实践的兴起,社会空间也二重化为传统意义上的现实社会空间——虚拟空间。有学者对社会空间的结构分析如下:

附图

还有学者提出以下关于社会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从社会时间转化为社会空间的基本方式来看,社会空间有物化型社会空间、关系型社会空间和制度型社会空间;从社会时间转化为社会空间的特点上看,社会空间具有个体型空间与整体型空间。

(2)虚拟空间的特点。对于虚拟空间的特点,人们从不同角度给予描述和说明,可总结为以下几点:A.虚拟性。虚拟空间是通过信息、网络、传感、人机界面、VR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综合形成的数字化空间,它不同于现实空间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B.非限定性或流动性。虚拟空间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稳定性和固定性,使虚拟实践不再受地理疆域的限制,人们由此可以过一种“电子游牧式的生活”。C.缩微性或隐匿性。互联网使人们的各种交易时间大为缩短,从而拉近了交易距离,增加了单位时间的交易量,更多地“消灭”交易空间。D.非集中化或去中心化。虚拟空间解构了传统社会信息自上而下的集权结构,虚拟社会成为一个没有等级差别的社会,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可以获得充分的张扬。E.可共享性或非独占性。现实实践中人的空间是固定的、独占的,虚拟实践中的空间是非独占性的,一个人可以同时既在此处又在他处,占据多个空间。

曾国平、李正风等学者在《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一书中,从互动建构论的立场分析了虚拟空间的特点,虚拟空间的实质在于对人类社会生活空间的延拓和塑造。它的特点在于:其一,虚拟空间是数字化流动空间,这种数字化的知识平台不仅使开放性资源共享和合作性竞争成为知识生产的机制,而且知识的网络化生产也加快了知识创新的过程。其二,虚拟空间不是信息的容器,而是主体间相互交往、共同建构的交往文化空间。这正反映了人在建构技术的同时,技术也反映了人的开放性的本质力量和人性的深度。其三,虚拟空间又是一种政治—经济体制主宰下的知识权利结构,其动力来自于以资本和知识为主导的社会权利结构对更有效的市场控制的需求。

3.信息化对时空特性的影响以及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时空特点。

有学者从信息化角度研究了时空的特性,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推动了时间和空间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要素转化为内在因素,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化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规则的创新和整合的过程,更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重组进程。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借助于信息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向外扩张,不断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信息化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时空延伸”(Time-SpaceDistension)的过程。而当代中国信息化既包含了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也包含了尽快提升工业化的水平迈向信息化,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问题。当代中国的信息化实际上就是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压缩到同一个时空中,信息化表现为“时空压缩”(Time-SpaceCompression)的过程;但同时,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时空伸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刘奔.时间是人类的发展空间:社会时—空初探[J].哲学研究,1991,(1).

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J].哲学研究,1996,(3).

楼慧心.人类个体的发展及其可能性空间[J].浙江大学学报,1996,(1).

余静.自由时间论[J].益阳师专学报,1995,(6).

江秉国.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新论》的一点看法[J].哲学研究,1997,(1).

王锐生.唯物史观的时空观[J].人文杂志,1996,(6).

王朝增.社会时空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3).

朱瑞忠,陈国跃.论可持续发展观的社会时空特性[J].浙江学刊,1999,(3).

[9]曾国平,李正风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张明仓.走向虚拟实践:人类存在方式的重要变革[J].东岳论丛,2003,(1).

[11]张明仓.社会时空科学技术人的自由——从马克思的视角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3).

[12]冯鹏志.迈向共生理想——关于网络化与人类生存方式之前景的思考[J].新视野,2000,(3).

[13]吴国璋.论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J].江苏社会科学,1999,(4).

[14]王晓玲.浅析社会时空观念及其特征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1,(11).

个性空间说明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展览,布展,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公众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及参与需求也日益增强。城市规划展览馆作为以城市为主题的专业性展览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它把历史建筑和城市发展的形态进行浓缩展示,又对未来发展的近景、远景进行展示交流,是历史、现在、未来的结合”,其兴起和发展符合“城市时代”的需求。一个成功的城市规划展览馆需要有一台好“剧本”来指导,展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展?怎样才能以达到最佳的布展效果?我认为弄清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很重要。

一、关于指导思想

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图文说明、模型陈列、计算机演示、影视互动等表现形式,集中宣传展示城市规划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示具有城市特色和丰富人文自然景观的城市形态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充分体现城市?环境?人文?发展的展览主题。

二、关于布展原则

坚持总体概括与重点展示相结合、科学系统与生动直观相结合、宣传教育与参与互动相结合、精致美观与经久耐用相结合、高科技与人性化设计相结合、固定陈列与机动展示相结合的原则。

三、关于布展定位

运用宏大的场景、翔实的资料、艺术的构思、高科技的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城市发展历程、发展成就和发展前景,建成集宣传、教育、接待、观光、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科技含量较高的、比较现代的规划专业展览馆,使之成为城市社会文化设施的一大品牌。它的功能定位是:

1、宣传城市的窗口。展览馆将直观、立体、全面、系统地展示城市发展脉络、改革开放成就和未来发展蓝图,向世界敞开一扇认识城市、了解城市的窗口,向世人展示城市飞速发展、蓬勃向上的活力,让人们对城市发展进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市情教育的基地。展览馆将通过陈列展览和讲解服务,为全市人民提供一个市情教育和城市规划知识教育的基地,使人们了解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激发全市人民继往开来的自豪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把城市建成为经济中心的历史使命感,增强为之努力奋斗的动力。

3、接待来宾的“客厅”。展览馆作为全面推介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富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既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又是市委、市政府接待国内外宾客的重要场所。它既能帮助中外宾客和外来投资考察者比较全面地认知、熟悉城市,又能为吸引外商积极投资城市、建设城市发挥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4、旅游观光的景点。展览馆是城市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象征。必将成为都市区旅游的新靓点。

5、展览交流的平台。展览馆汇集了城市规划建设的最新资料、最新成果,展示内容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展览馆内设置各种多功能展示厅,还有规模较大的停车场,是举办大型展览和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招商引资活动较为理想的场所。

四、关于布展内容

(1)从时间视角上看,展览内容应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的历程(过去),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现在),和远景发展 (未来),但鉴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规划的动态性,展览内容应以现在为主,兼顾过去与未来两头。(2)从空间视角上看,展览的内容应根据规划编制内容的要求,并与规划市区相对应,规划展览内容应全面反映市域发展规划的内容,以市区规划为主,兼顾市域和所辖县市,以体现政治平衡。(3)从层级视角上看,展览内容应根据城市规划体系的要求,规划展览内容要全面反映从宏观层面的区域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到中观层面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再到微观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五、关于展示方式

依据展示内容呈现中性、个性和趣味性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

(1)中性的独立展示法。展示内容呈现中性,即展示方式对其内容意义的传播不起引导作用。展示内容本身的形与义是一致的,外观形式与内涵意义之间具有必然联系,展示中除配以一些文字说明外无需再附加其他理解条件,可以直接向观众展示。这类展示方法受环境改变的影响较小,能够在其他的展示空间中进行展示。对于大部分规划项目的展示,规划馆都可通过展板灯箱、液晶屏等手段,以图片配文字说明方式进行。由于规划具有动态性和时效性,规划成果展示的流动性往往较大,采用独立展示的方式有利于布展内容的更换,尤其适用于“阳光规划”公示与临时展览。

(2)个性的场景展示法。在展示过程中,展品是固定、封闭或是独立的,还有可能从动态变为静态。因为它失去了原来的环境关系和生存背景,使得观众的理解产生困难。因此可采用立体模型场景复原、浮雕走廊、老照片墙等场景式的展示方法,使展品的形与义发生关系,营造展品的空间环境,使展示内容与环境之间形成惟对应的关系。这样,展示内容就变成了个性展示内容。场景展示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原状如规划所展示的各类模型,由于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体现在空间上的,立体展示更易于达到认知效果;二是新空间的再创新,当展示内容无法像模型那样拥有最真实的个性空间,就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意境,使参观者在具象空间中通过心里感受形成完整之思维。..

(3)趣昧生的互动展示法。

个性空间说明范文5

关键词:古德寺;风格;文化

中图分类号:J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64-01

一、伊斯兰式建筑风格

古德寺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大门门框为梅花花瓣型券,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模式。

在伊斯兰建筑装饰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拱券和穹顶的多种花式,其中拱券的形式有双圆心尖券、火焰式券、马蹄形券及花瓣型券等。古德寺的圆通宝殿的两个门框均是花瓣型券,是用水泥和石头堆砌而成的,造型完整匀称,色彩单纯又不单调,简单的线条,优雅的曲线,有着神话般的美丽。在整个建筑环境中门框没有做过多的修饰,简单,宁静而优美,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来伊斯兰艺术重想象,其理论基础是真主的永恒和世间幻有的思想。

伊斯兰建筑艺术在中亚,北非,东南亚包括我们国家的西北地区也都有广泛的影响。伊斯兰建筑大部分都是表现对知识和信仰的热忱,其中蕴含的知识和信仰也就因此随着建筑的传播而传播。

二、古罗马式建筑风格

古德寺中圆通宝殿的门廊是由两个向上的三角形形成的,给人一种直上云霄的气势,这就是典型的具有古罗马建筑的表现手法,这种处理方法,强化了宗教的神秘感。

在古罗马式建筑中新创造了拱券搭盖下的内部空间,有着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古罗马建筑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

对于古德寺门廊上的三角形,有其特有的审美特征:从图形上来看,三角形是有崇高感的特殊形式,也是一个可变性很强的形状。而向上的三角形,给人一种向上走的张力,门廊上的这一元素也符合了古罗马建筑的基本原则: “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简洁而大方,完美而崇高。

三、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

和一些普通的寺庙最为不同的是它的建筑的顶部,在这个建筑上面有大小佛塔九座,不过,无论我们站在哪个角度最多都只能看到其中的七座,这可能就是暗合了中国道教中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显示出大殿建造的精巧技艺。

中国道教中的关于九星的说法,一般星相学也认为,北斗为七星。七星再加二隐星,即为北斗九星。第一隐星名曰辅星,乃洞明星之魂精,其性阳明也;第二隐星名曰弼星,乃隐元星之魂明,其性空灵也。此二隐星,“上扶天意,下度迷津”,其所以重要,在于修真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种通过西方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又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文化在一起交融贯通,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文化氛围。在这里,建筑承载着它的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仅影响着外来文化的传播,也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加工,对后来的中国建筑文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四、哥特式建筑风格

我们从总体上看古德寺,整个建筑风格又充满了哥特式教堂的上升感。

哥特式建筑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古德寺建筑的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用新的框架结构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以垂直上升的线条、雄伟壮丽的外观和教堂内宽敞空旷的空间,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个性空间说明范文6

设计之初,就图书馆的功能设置及总体风格定位等诸方面问题与业主进行了多次研讨和分析,其中有两种观点在此不得不提,其一,认为校园图书馆应该是藏书和读书的场所,应该严肃,让人肃然起敬:其二,认为图书馆应该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它应该是学生思想交流的场所,是人格品质的培养和诞生的地方,教育在于兼收并蓄,培养学生的个性化。

从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不难看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群,其实是不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笔者则认为,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当然轻松自如,而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则定会遭遇难以估计的阻力,但设计的目的终究摆脱不了“为人服务”这一宗旨,因而尊重现代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方能吸引他们,从而达到设计的目的。就在两种观点争议不下的时候,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国内外图书馆建筑的发展状况以及传统和现代类型图书馆的优劣以图片的形式在业主面前展示出来,并加以分析,力求使之达成共识。果然,经过研讨之后,两派观点最终形成一致认同,即功能设置应人性化,总体设计风格应该体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与活力,同时具备时尚的特,1生,并符合国际设计潮流。本次设计,笔者认为收获颇丰。其一,业主具备非常高的文化素养,在与他们的沟通过程中,受益匪浅,其二,他们并不固执已见,以非常客观的态度看待眼前的事物,这一点尤为难得。

图书馆建筑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由最初的基本功能――藏书和读书的场所,衍变为集休闲、交流、情报收集,读书、研讨于一体的场所,在这里不仅仅只提供藏书和阅读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人与人之间可供交流的平台,增进学术交流,促进辩论,以明辨是非为目的。同时,场所亦会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功能设置,如为能使读者在馆内有更多的阅读时间,馆内会设置咖啡厅,以提供简易餐饮;为增进学术研讨,在阅览区内开辟讨论区等等。

文化因素

南京城在历史上拥有“六朝古都”的美名,因而也形成了南京所特有的传统文化气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特征进行融合,便是设计中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经过分析,决定将公共空间的主要介面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进行处理。如中庭水池,新增设的临水平台(原建筑中未设计),其顶蓬按传统的飞檐处理,上方的内庭立面设置为中式窗(经过提验后有的),使之具有强烈的传统气息,而该新增设的临水平台则赋予其休闲交流功能,地面采用透明玻璃,玻璃下方水池里的鱼儿自由地游来游去,于无形中营造出“临水观月”的氛围。此外,入口大堂接待台的背景墙以“折扇”为创意原形,在造型石材的表面刻有荀子经典的《劝学》篇,以传达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阅览室内的主要受众为年轻学子,具有活泼开放的性格特征,设计中本着从年轻人的审美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感受,决定采用较为简洁的设计手法,如电子阅览室天花在满足照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处理,地面则摒弃了繁琐的地纹变化,而书架的陈列方式则很好地将阅读区与陈列区进行了划分,有效地阻隔了视觉干扰。另外,在单个阅览区内,根据功能需求,亦划分出阅读区、交流区和讨论区,使之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且不会造成功能之间的相互干扰。这样将公共空间与个性空间(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效区分,而在总体空间中又共存共融,从而达到将传统与现代,功能与审美的高度统。事实上在该馆开馆后至今,图书馆内的学生一直都处在爆满的状态中,学生们甚至在上课前就先到图书馆里占好座位后再去上课,馆内的咖啡厅也经常是爆满(因为学生们经常午饭和晚饭时间直接在图书馆里月餐。在上述的说明中,简略了咖啡厅、文化沙龙、研讨室、讲演厅、展示厅等内容,唯恐篇幅过长,特此说明)。

色彩构成因素

大家都知道,色彩也是有表情的,不同的色彩变化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案设计中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将学生吸引到图书馆来,选择适合年轻人审美要求的色彩,强烈的色彩变化最能激起学生们的蓬勃青春和创造的激情。因而,设计过程中,交流区和休闲区的座椅选择了饱和度较高的色彩处理,而阅读座椅则为较为安静的灰色加以处理,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和心理需求。另外,在大的阅览区选择其中一个局部墙面做色彩处理,并将五个楼层采用不同的色彩加以区别,目的是为了防止学生们走错楼层,色彩便会做出良好的心理暗示。为兼顾不同阅览室内读者年龄上的差异,其色彩上的处理也不尽相同,例如教师研修室,研究生阅览室,办公室公共走道等,在色彩处理上则采用了较为安静、较弱的色彩对比,以营造出一种清新的空间氛围。总之,色彩的处理是要根据受众的年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必须根据不同功能需求而进行及时调整,方能达到设计的初始目的,否则,便会适得其反,不知所云。

照明方式

图书馆建筑对室内照明有其特殊的照明要求,例如,人造光的照明色温应控制在3800LX-5200LX之间,而且尽可能是泛光照明方式,阅览区也尽可能避免采用垂直照明,以避免产生眩光(让人产生晕眩和不适),因此,设计过程中天花采用条形光棚的照明方式,并使之与书架和阅览书保持平行,以便提供良好的照明条件。另外,由于受到照明高度的限制,在阅览桌上提供二次照明,以满足阅读方面的需求,而电子阅览桌则无需该功能设置。同时,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在交流区和研讨区,局部采用垂直照明的方式,目的则在于空间气氛的营造。

家具及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