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间说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间说明范文1
2、生命太短,没时间留给遗憾。若不是终点,请微笑一直向前。
3、做一个浓情女子,寂时似禅定,情开如烈火,爱就梦一场,别恨只道无。
4、一个人永远不会因为另一个人对自己好,而爱对方。一个人永远不会因为过去的爱,而在未来必定一直爱着对方。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的理由就是,对方可爱,爱就是爱。
5、爱情就是一场冒险,赢了,厮守一生;输了,那个比朋友更近的人,连朋友都不是了。
6、想要过一种生活,有情趣做饭,有心情看书,有时间旅行,最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有人陪伴。
7、我们一生里有可能遇到很多人,有时正好同路,就会在一起走一段,直到我们遇到了真正想要共度一生的那个人,才会把余下的旅途全部交给这个人,结伴一起到终点。——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8、人生最美最不能逊色的风景应该是努力。努力是人生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对生命的一种赤子之情。
9、路是经历,不是选择,经历你必须经历的,才有你想要的选择。
10、记性太好,有时候是一种负担。容易忘记往事的人,是幸福的。
11、人生拥有三件事便可真正快乐:有爱的人,有喜欢的事业,有梦想。
12、以后还有很漫长很漫长的路途,都要一个人走完。都要靠自己。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而不是依靠谁。——《千与千寻》
13、世界虽然没有大大的完美,却仍有小小细细碎碎的完美。累积所有细细碎碎的小完美,最后就会慢慢慢慢接近大大的完美。——几米《我不是完美小孩》
空间说明范文2
[内容]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谁来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
这节课,我们要在掌握了空气的上述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研究空气的另一条性质,这条性质需要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自己探索出来。
二、观察实验,学习新知师:(出示空文具盒)问:文具盒里有文具吗?师讲述:文具盒里没有文具,这块空着的地方叫做空间。
师:将铅笔放满文具盒,问:同学们看一看现在谁占据了文具盒的空间?
师:(出示书包并装满文具)同学们再看一样你们熟悉的东西,问:“书包里有什么?谁占据着什么?”(找三个学生说,然后给予评价)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干什么?(教师往烧杯里倒满水)师讲述:铅笔、学习用具、水占据空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物体占据着空间,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说完后,给予鼓励)
师问:以上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物体都要占据空间)
师:(出示一块板擦,一个砝码)问: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一样吗?
师讲述:所以准确地说应是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个“一定”指物体的大小,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体积。(将上述板书补充完整)师:现在你们自己亲手做个实验,用实验来验证:“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一结论。请同学们看实验步骤。
1.实验步骤:(挂出小黑板)。
(1)把烧杯放在盘子里。
(2)往烧杯里倒满水。
(3)用手提着拴着砝码的线。
(4)把砝码慢慢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2.找一名学生大声朗读实验步骤,教师提醒学生,水要倒满,放砝码时要慢。
3.要求: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出示观察思考题:
(1)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4.汇报实验结果。师导引:由上面的观察实验,我们知道了固体形态的砝码和液体形态的水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气体形态的空气是不是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1.挂出小黑板,出示实验步骤:
实验一: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提出水面,用毛巾擦杯口外围。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找一名学生朗读实验步骤。
3.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纸团没湿。下面请同学们再做一个实验,请看小黑板:
实验二:
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慢慢倾斜。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把纸团紧紧塞压玻璃杯底部,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然后把杯子慢慢倾斜时,看到有气泡冒出,纸团湿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小黑板上的问题:
①你怎么解释这两种现象?
②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第一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把杯子提出水面,发现纸团没湿,说明水没有进到杯子里去。空气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第二次把玻璃杯倒立压入水槽里,把杯子倾斜时,发现纸团湿了,还有气泡从杯子里跑出来,说明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空气让出了部分空间。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占据空间”。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验证这个结论。
实验三:
①拿一只瓶子。
②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
③把水倒进漏斗里。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发现水没进到瓶子里。
师点拨:把塞子塞紧时看到水没进到瓶子里,下面把塞子松一松,试一试结果会怎样呢?同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当把塞子松动后,水流进瓶子里去了。瓶口塞紧时,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瓶塞松动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也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
师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得出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
现在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文中的思考题。教师出示粉笔问:粉笔内有空间吗?粉笔内的空间被什么物体占据着?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吗?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回答,然后叫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一做,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予以评价。
空间说明范文3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常用这种顺序。
(来源:文章屋网 )
空间说明范文4
使用Malmqutist指数办法,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度,得到了1998~2011年我国31个省区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对水平,表1列出了我国三大地区各年份的平均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水平。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三大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均处于一定的递增状态。其增长率分别为8.9%、5.4%和4.2%,各地区的平均增长率为6.2%。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是由高到低的顺序。而东部的效率高于平均值,这主要还是因为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各方面的优势均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所以就能够利用自身的许多优势,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各地区的平均值分解中可以看出,三大地区效率的增长主要都是因为发生了技术进步。这也说明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技术进步是决定其效率差异的重要因素。
2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空间自相关的检验
空间计量经济学领域中,主要用Moran’sI指数来衡量研究范围内的空间相关程度。Moran’sI值一定介于-1到1之间,大于0为正相关,小于0为负相关,值越大表示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越大。当该值接近于0时,代表变量间的空间交互影响不明显。根据式1对各年各地区作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1998~2011年,各年的空间Mo-ran’sI指数值均是大于0的,而且具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在空间的分布上并不是全独立的。较高集聚度的区域相对是相互邻近的,而较低集聚度的区域相对是相互靠近的。由于存在着溢出效应,所以若一个区域的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集聚现象,其邻近区域肯定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总之,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集聚的省域分布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空间维度的正相关性,并且空间依赖关系在不断地加深,区域间自相关作用也在不断地加强。
3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1空间计量模型及数据选取将空间因素纳入回归式中称为空间计量,目前空间计量模型最常用的有空间滞后相依模型以及空间误差模型。高等教育资源在配置过程中,通常会受到政府政策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和市场因素等的影响,其中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是政府政策,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会环境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假设具有以下的影响因素:假设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各地区的人均GDP(EcoLev)来测量。假设高等教育产业政策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InPol)来测量。假设高等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各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eform)来测量。假设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科技活动筹集资金占GDP比重(ScTeLev)来测量。假设区域开放程度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Open)来测量。假设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InSt)来测量。假设人力资本存量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高校教职员工占各地区总人口的比例(HuCa)来测量。假设高等教育规模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正相关,采用每万人中本专科学生数(Scale)来测量。假设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化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正相关,采用社会资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Market)来测量。根据以上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指标体系,构建以下的计量模型。
3.2实证分析结果在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时,我们首先进行空间模型的检验,以确定模型。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数变化效率作为因变量,以基于空间邻近概念的空间权值矩阵为权重来构建空间模型。在具体的空间模型选择上,由于无法事先根据经验来判断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的空间依赖性,所以根据Anselin和Florax提出的准则,对前面建立的模型(4)进行判别,在具体的空间模型选择上,LM-Lag,统计量是显著的,而LM-Error统计量是不显著的,由此我们研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SLM)作进一步的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根据表中所列出的检验结果,通过建立空间滞后模型(SLM)对参数进行估计。由表4的结果可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效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空间因素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越来越大,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依赖性也越来越显著。通过上述的空间计量分析,我们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以下的分析:(1)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但系数值比较小,并且为负值-0.00001。这说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并未达到预期的促进作用。这与我们前面的所作的假设是不一致的。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虽然在教育资源投入上有较强的作用,但是其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发挥。而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有很好的支撑,但是在内部资源配置方面,一定存在着浪费的现象。(2)高等教育产业政策、区域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化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这些影响因素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存在对应的关系。(3)高等教育改革系数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0.4336。这说明高等教育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作用比较显著。这一结果与我们前面所作的假设是一致的。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98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通过改革使高等教育宏观管理重心下移,地方政府拥有对更多对高校的管理权,也就更愿意促进地方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4)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其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不存在对应关系。但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则通过了5%显著性检验,与前文所作的假设,部分得到了验证。这说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技术效率提高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有可能是因为我国科技资源的投入模式是粗放式的,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浪费现象,从而使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技术进步难以发生。(5)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系数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为负值。说明我们的地区高校教职工对总人口的比例每提高1%,其效率就会降低1.97%,其技术进步效率就会降低1.32%。可能是由于指标选取的关系,用来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指标,本文采用的是高校教职员工占各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也许反映出高校教师在配置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浪费现象,而且指标的选取可能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所以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的发生的促进作用都表现得不显著。(6)高等教育规模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一因素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技术进步发生的促进作用都是比较显著的。这一实证结果也与我们前面的假设是一致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使原来闲置资源或半闲置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4结论
空间说明范文5
关键词:说明顺序;目标;梯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20-01
我们根据语文版教材的编排特点,以三个说明文单元的阶梯发展教学实践为依据,围绕说明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为教学主体,紧抓说明文顺序总目标,以说明顺序的寻找,说明文顺序的作用和说明顺序的实际运用为主要抓点,切实地进行探究,并得到了说明顺序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现就我们教学的能力设置和教学策略做阐述。
1.明辨说明顺序概念
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时间顺序:按照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先后次序来说明事物。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存在形式和作者的观察顺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部分依次介绍说明事物。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不同属性或事物的因果关系来说明事物。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理解。
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说明顺序,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说《善待家园》有的教师以"总-分-总"的逻辑说明顺序,这就混淆了行文顺序与说明顺序,此处应该是分别介绍沿海珊瑚礁招受的人为灾害,山地招受人为灾害和草原招受的认为灾害。说明顺序指某篇、某段、某句具体的说明对象的先后介绍顺序,是针对某一说明对象而言的。行文顺序指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材料先后布局,文段先后顺序问题,里面可能参杂着非说明的内容成分,放在具体的说明文里就会有先说明这个对象,后说明那个对象的问题。
2.准确设置梯度目标
总体来说,说明顺序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在于认识常见的说时间、空间、逻辑说明顺序及其各自的具体分支,认识其说明顺序的作用。理清文本中介绍特定事物或事理的条理;能分辨出介绍特定事物或事理具体的说明顺序;理解、分析所采用的说明顺序对说明内容作用;能分析其说明顺序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目标点也是纷杂的,我们必须切中核心点,以其一点来带动整个说明顺序的教学,甚至带动整个说明文的教学。因此我们采用了梯度的能力目标设置,分散侧重以实现分层突破。
采用分年级目标设置与展示,这样更能有效的展现目标"阶梯式"发展。由于刚刚步入说明文的学习,对说明文还没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因此,七年级的说明顺序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显性说明顺序语词认识其说明的顺序。让学生能捕捉到文本中最为显性的顺序信息和语词,知道是什么顺序;能区分文章的行文思路与说明事物的顺序;掌握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区分方法。
七年级学生对说明顺序有了基本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已经能分辨说明顺序的类型,对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尤为深刻一些。于是八年级的目标主要侧重于掌握常见的逻辑顺序;能描述说明的顺序;能初步分析其顺序对说明的作用。紧扣"能怎么样",做到"说得出"其说明顺序的作用,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此时将立足能较清楚地分析,分析说明顺序对说明事物的作用和价值,做到"说得好",让自己的分析有理、有据、精炼到位。还能运用一般的说明顺序介绍熟知的事物,达到说明顺序的基本应用能力等。
3.精准执行教学策略
3.1 以"找"为基本策略判定说明顺序。说清楚说明顺序的作用得先理得清顺序,我们在所有说明文的教学中,清理说明顺序时又基本遵循了以下步骤:第一、从准确找出说明的对象入手,从对象与推定作出初步判定。认清事物本身的条理性是我们准确把握文章说明顺序的关键,事物本身的特征决定了作者的认识,也就决定了说明的顺序。第二、看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的那些方面的内容,使得说明的内容全面地呈现出来,为分析判断说明顺序提供信息依据,如《苏州园林》由写其园林建筑中的地位――总体特征――布局的讲究对称――假山池沼讲究配合――花草树木讲究映衬――近景远景讲究层次――某一个角落注意图画没――门窗的图案美――苏州园林的彩绘,如此一呈现我们就不难看出文章是由总到分,又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了。第三、再找出顺序的标志性语词作为佐证,如《苏州园林》中的四个"讲究"。第四、最终作出综合判定说明的顺序。
事理说明的顺序找寻又关键在于紧扣说明对象的前后因果联系。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等》这些文章在内容上都有因果联系。
3.2 以"恰时机"为宜分析说明顺序的作用。在说明文教学中,各个能力点的教学都有一定的规律,期中选择合适的时机是良好的教学效益的一个前提条件。那说明顺序的切入合适为较适宜呢?再以《苏州园林》为例,是在学生熟悉文本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也就是对说明的对象和各个段落的内容有了基本的摘取和概括的基础上引入才是最便捷有效的。并且此时一气呵成分析此种说明顺序的作用,让学生理解起来就毫不费力了,再延伸一步,让学生来谈其作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以规范的用语表述说明顺序的作用。具体分析说明顺序一定离不开说明对象和事物的特征,一般都会用上"说明了…… "介绍了……(事物)的……(特性)"。其作用的分析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还是比较的方式。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文章以介绍针鼹的特征为主,是一个有主到次的顺序,首先是能让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外形特征,再到深入的了解其生活习性,最后较少人感兴趣的繁殖特点,这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和阅读兴趣。相反,如果是由次到主,人们就很难有兴趣读下去了。我们的教学常会做这种假设性的比较,这叫"一比就知道"。
3.3 以"近生活"为内容,以"短""浅"为形式 运用说明顺序。说明顺序的运用初中生既常见又感陌生,因为学生的阅历少,接触说明文浅,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说得清或说得有条理,能介绍自己熟知的事物或较简单的熟知的事理。口头介绍是最常见、最便捷的,如课堂上的文具介绍,介绍自己的玩具制作等,这些与自身切近的事物、事理,学生顺手拈来,容易说得清楚。这种做法并不新鲜但是简便而高效,长此下去学生的顺序意识就会增强,也将影响有条理地写作。
片段写作是我们常用的办法。如先时间顺序段文训练,再到空间顺序段文训练,再到逻辑顺序的片断训练,一个组合的完整训练后,也就是整个顺明顺序的运用练习。当然说明顺序的运用绝不仅限于此。如一个句子的颠倒比较;与其它文类中的介绍性语言的顺序比较等都是最好的运用训练方法。
综上之法,又是遵循了由"找"到"析"到"说"到"用"顺序,也是学生能力梯度向上发展的规律。
空间说明范文6
关键词:空间自回归模型;福建省农民收入;福建省农业财政支出;福建省农业用电量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许多学者做过关于农民收入的研究。例如常向阳、朱建军利用面板模型进行分析也证明的农业财政支出对农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影响[1],胡书东的研究也认为扩大财政支出对居民的消费确实能够起到提升的作用[2]。因此我们把农业财政支出作为其中的一个解释变量是有充分的理论基础的。本文运用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Anselin给出了无异方差空间自回归模型中参数的求解方法,对于异方差的就比较复杂了,需要用到Bayesian方法也彻底解决[3]。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到空间自回归模型中,共两个解释变量来研究福建省农民收入。
一、模型介绍
二、模型建立
我们对04-10年福建省的县域数据(67个县市)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历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数据建立一阶空间自回归模型:计算得到自相关系数显著不为零。这说明福建省农民人均收入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对比数据发现模型M1的拟合优度在04到10年期间普遍都比M2的高,但是在06年到10年是M2的拟合优度却比M1的高。这两种模型的差异就在于与空间加权矩阵(相邻矩阵)一个是一阶的、一个是二阶的,W12表示空间上的二阶相关结构,也就是那些虽然不相邻当是通过中间县市链接的距离比较近的县市(例如晋江与龙海市通过厦门市链接)。我们对其分析其中的原因与福建省高速公路的日趋完善使其在县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那些原来不是紧密相连的县市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频繁了。
我们对比模型M1、M2,中我们还发现他们之间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逐年开始变大,M1从04年的1.39到10年的1.66,M2 从04年的1.21到10年的1.55,M3从04年的1.3到10年的1.73 。并且这些系数都是正的(显著不为零)。这说明农村用电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随着农村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了。
三、实证分析
从FAR模型看福建省农民收入确实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由空间聚集性导致个县市农民收入的差异。在模型M2与M3的研究中发现高速公路的扩建和完善可以进一步的增加我省县市之间的联系,这可以缓解我省农民收入的空间聚集性。这也验证我省在2000年的时候福建省提出《福建省高速公路网建设规划(2001-2030)》的政策的可行性并且确实行之有效,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并且加大力度的发展。在M1、M2、M3的模型中农业用电量的作用都是显著的,并且逐年提高。说明电力作用在当今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我们的模型也说明农村电网改造是正确并且确实起到了推进农民收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建军,常向阳.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面板模型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2):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