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1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方法,经历探究过程解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两大问题,并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楞次定律,物理本是一门生动形象的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探究既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探究能力是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提高科学素养.在楞次定律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 “发现”这一规律,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课利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 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本课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做法,建立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信息多边交流的新型关系.1 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楞次定律的内容1.1 指出问题――如何能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学生讨论)

学生一定说用右手定则就可知道,事实是用右手定则可以很容易给出金属棒ab在的金属框架上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这时提出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难道只有上面这种情况才有感应电流产生吗?显然不是.引导学生看桌上的实验器材,每两个学生桌上有实验器材:电流计、线圈、不同颜色的导线、条形磁铁.用它们能否产生感应电流.学生是可以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实验的,这样既复习了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也让学生亲眼看到利用磁场确实产生了感应电流,进一步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而且引导学生看到磁体进出线圈时,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不同,说明磁体进出线圈时产生电流方向相反,接着教师就提出这种情况下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判断呢?很显然右手定则无法判断这种情况下感应电流的方向.这时就可引出楞次定律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指出学好楞次定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2 分组实验,探索研究――观察感应电流方向(可由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知道)与磁通量变化(增大或减少)有什么关系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两个人为一个小组,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做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1.3 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得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列表比较分析、归纳结论,以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发言.引导学生得出磁通量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磁通量减小,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2 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楞次定律,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清楚下面几点:这几个方面也适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提出问题(问题1:你所知道的磁通量变化有那些情况,举例说明;问题2:如何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这个题的含义;问题3:怎么更好地运用 “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总结.2.1 磁通量Φ的变化

磁通量的定义是: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的条数,叫做穿过这个面积的磁通量,用符号Φ表示.磁通量的大小等于磁感应强度B与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面积S的乘积,即Φ=BS.所以磁通量Φ与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和通过磁场并垂直磁场方向的线圈面积S的大小有关,只要它们的乘积发生改变就说明磁通量发生了变化,变化不是增大就是减小,所以判断磁通量的变化就从这两方面去思考.

(1)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不变,改变的是通过磁场并垂直磁场方向的线圈面积S

常见的几种情况例如:①匀强磁场中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如图2所示,S的变化就是磁通量Φ的变化;②方形区域内为匀强磁场,在矩形线圈从左到右穿过磁场的整个过程中,如图3所示, S的变化是S变大――S不变――S变小的过程,磁通量Φ的变化同样是Φ变大――Φ不变――Φ变小的过程;③一个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轴转动的情况,有的情况下Φ不变,有的情况下Φ变大,有的情况下Φ变小,上课时教师可借助教室天花板和地板类比磁体的磁极,假设它们一个是磁体的N极一个是磁体的S极,那么教室空间就有匀强磁场存在,然后借助课本类比线圈,不同情况就会得到不同结果,想象穿过课本类比线圈中磁感线条数的变化就可知磁通量的变化,学生直观好想象,理解非常清楚.

(2)通过磁场并垂直磁场方向的线圈面积S不变,改变的是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常见的几种情况例如:①通电直导线周围运动的闭合线圈,因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感应强度B既与通电导线中电流大小和方向有关,也与跟导线的相对位置有关,总的来说,电流越大,导线周围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越大,反之亦反;离导线距离越近磁感应强度B越大,越远越小.所以这种情况下通电导线电流的变化和线圈不同的运动情况,就决定了磁通量Φ的变化.如图4所示,若电流不变,线圈上下运动,则磁通量Φ不变化,若线圈向右远离通电导线,则磁通量Φ变小,若线圈向左靠近但不越过通电导线,则磁通量Φ变大,若线圈越过通电导线,因通电导线两边磁场方向相反,可分线圈相对通电导线的位置偏左,正中,偏右来分析,这是一种情况但在本节课可暂不分析,若导线中电流变化、线圈位置不变则磁通量Φ的变化规律和电流变化规律一致,若两者都变化则本节课暂不分析.②如图5所示,当下边线圈中电流变大时(开关关闭瞬间或滑线变阻器触头向右滑动减小电阻时)abcd线圈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变大,磁通量Φ变大,当下边线圈中电流变小时(开关打开瞬间或滑线变阻器触头向左滑动增大电阻时)abcd线圈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变小,磁通量Φ变小,③如图6所示,两种情况下当磁体向上运动时,线圈中磁场变弱,磁感应强度B变小,磁通量Φ变小;当磁体向下运动时,线圈中磁场变强,磁感应强度B变大,磁通量Φ变大.

(3)通过并垂直磁场方向的线圈面积S变化,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也发生变化,它们的乘积有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也有可能不变,这种情况的磁通量判断有点复杂,可暂不考虑.以上通过引导学生分析6种常见情况下的磁通量变化,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磁通量的概念,磁通量的变化,安培定则的运用等重要概念,为帮助理解和运用楞次定律打下良好的基础.2.2 对“阻碍”二字的理解

要正确全面地理解“楞次定律”必须从“阻碍”二字上下功夫,这里起阻碍作用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它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不是阻碍原磁场,也不是阻碍原磁通量.不能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必然与原磁场方向相反”或“感应电流的方向必然和原来电流的流向相反”.所以“楞次定律”可理解为: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增加时,相应感应电流(“增加的磁通量”所感应的电流)的磁场方向总是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减小时,相应感应电流(“减小的磁通量”所感应的电流)的磁场方向总是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另外“阻碍”不能理解为“阻止”,应认识到,原磁场是主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是被动的,原磁通量仍然要发生变化,阻止不了,而感应电流的磁场只是起阻碍作用而已.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存在只是削弱了穿过电路的总磁通量变化的快慢,而不会改变原磁场的变化特征和方向.例如:当增大感应电流的磁场时,原磁场也将在原方向上一直增大,只是增大得比没有感应电流的磁场时慢一点而已.如果磁通量变化被阻止,则感应电流就不会继续产生.无感应电流,就更谈不上“阻止”了.2.3 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确定原磁场的方向;

(2)判断原磁场线圈中磁通量的变化情况(增加或减少);

(3)运用“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依“增反减同”确定;即磁通量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磁通量减小,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

(4)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前面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几种常见情况下的磁通量Φ的变化,这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楞次定律”判断各种情况下的感应电流方向,教师引导,可让学生练习,也可让学生讲解.3 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磁运动中的体现,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因此,为了维持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就必须有动力作用,这种动力克服感应电流的磁场的阻碍作用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变为感应电流的电能,所以“楞次定律”中的阻碍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楞次定律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各种表述的实质相同,楞次定律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必须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下面分别就三种情况进行说明:

(1)如果感应电流在回路中产生的磁通量加强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变化,那么,一经出现感应电流,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变化将得到加强,于是感应电流进一步增加,磁通变化也进一步加强……感应电流在如此循环过程中不断增加直至无限.这样,便可从最初磁通微小的变化中(并在这种变化停止以后)得到无限大的感应电流,这显然是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的.楞次定律指出这是不可能的,感应电流的磁通必须反抗引起它的磁通变化,感应电流具有的以及消耗的能量,必须从引起磁通变化的外界获取.要在回路中维持一定的感应电流,外界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如果磁通的变化是由外磁场的变化引起的,那么,要抵消从无到有地建立感应电流的过程中感应电流在回路中的磁通,以保持回路中有一定的磁通变化率,产生外磁场的电流就必须不断增加与之相应的能量,这只能从外界不断地补充.

(2)如果由组成回路的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的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受的力(安培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那么,感应电流受到的磁场力就会加快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从而又增大感应电流.如此循环,导体的运动将不断加速,动能不断增大,电流的能量和在电路中损耗的焦耳热都不断增大,却不需外界做功,这显然是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楞次定律指出这是不可能的,感应电流受到的安培力必须阻碍导体的运动,因此要维持导体以一定速度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在回路中产生一定的感应电流,外界必然反抗作用于感应电流的安培力做功.

(3)如果发电机转子绕组上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作同样转动的电动机转子绕组上的电流方向相同,那么发电机转子绕组一经转动,产生的感应电流立即成了电动机电流,绕组将加速转动,结果感应电流进一步加强,转动进一步加速.如此循环,这个机器既是发电机,可输出越来越大的电能,又是电动机,可以对外做功,而不花任何代价(除使转子最初的一动而外),这显然是破坏能量守恒定律的永动机.楞次定律指出这是不可能的,发电机转子上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应与转子作同样运动的电机电流的方向相反.

综上所述,楞次定律的任何表述,都是与能量守恒定律相一致的.概括各种表述“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其实质就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必须遵守能量守恒定律.4 引导学生比较运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区别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

“楞次定律”的探究过程蕴含着“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等最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很有探究价值的教学内容。怎样凸显教学内容价值,达成教学目标?笔者结合自己两次教学“楞次定律”的实践,阐述“还原规律探究过程”的教学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以促进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创新。

一、“楞次定律”的第一次教学实践

【设计意图】“楞次定律”是继牛顿三大定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规律。它是力学与电学的融合,是高中阶段最综合、最抽象的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楞次定律”称为电磁学中的“惯性定律”或“能量守恒定律”[1]。由此可见,“楞次定律”既是高中物理的一个教学重点,又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能够让绝大多数同学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同时为了降低教师驾驭课堂的难度,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师演示实验操作生观察记录结果师引导分析、归纳概括陈述“楞次定律”

【过程简述】教师演示表1中预先设定好的四种实验操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把结果填入表1中。依据表1中的实验记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楞次定律”。

【实践反思】按照上述的流程进行教学,过程一定是顺畅的,结论的得出也是水到渠成的。表面上,学生在课堂上也经历了实验探究,学习的氛围也是热闹的。但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是冷却的。这是因为,教师完全掌控着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照单抓药”,被动地完成教师精心安排的学习任务,并没有经历真正的自主探究。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这一次教学实践仅仅达成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即学生只是知道了“楞次定律”的内容。其实,“楞次定律”的发现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缺少体验与领悟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楞次定律”的学习产生了以下两个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1:学生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要选定表1中的四种操作来进行实验?

思维障碍2:学生疑惑:确定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是我们的实验目的,为什么要引入“感应电流的磁场B′”这个中介?还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会想到用“感应电流的磁场B′”这个中介来描述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与原磁通变化Φ0的关系?

二、“楞次定律”的第二次教学实践

【设计意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产生的两个思维障碍?针对第一次教学实践,笔者对“楞次定律”的教学进行了改进。第一,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第二,采用了“还原实验探究‘楞次定律’的过程,让实验探究与科学思维齐头并进”的教学策略。

所谓“还原规律探究过程”是指:把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一些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与科学家发现规律相类似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与同学合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探究方案并解决问题,领悟规律发现过程中的“大智慧”,从而开启自己那扇思维之门,进而发展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过程简述】为了判断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教师事先指导学生弄清线圈导线的绕向和电流的方向,指针摆动的方向与电流计的红、黑接线柱的关系。

1.教师演示条形磁铁插入、拔出螺线管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的同时提出问题: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讨论。通过实验发现,原磁场B0的方向以及原磁通变化Φ0,决定了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

2.教师提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与原磁场B0的方向,以及原磁通变化Φ0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控制变量法。”

3.教师要求学生说明控制变量的具体做法。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与现场交流后发现,原磁场B0的方向与原磁通变化Φ0存在4种组合情况。学生自然就不会产生“思维障碍1”。

4.教师要求学生设计探究感应电流I感方向的实验现象记录表。

学生设计的表格(如表2)。学生没有想到还要记录感应电流的磁场B′的方向,并按照表格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

5.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分析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原磁场B0的方向,以及原磁通变化Φ0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和交流后发现,虽然感应电流I感直接是由原磁通的变化Φ0而产生的,但无法找到二者之间的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怎么回事呢?”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激发。

6.教师因势利导,引入“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B′”。演示图1所示的“铝环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铝环远离磁体说明二者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铝环靠近磁体说明二者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请分析产生斥力与引力的原因。

学生说,铝环中的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会与条形磁体产生相互作用的斥力和引力。可以根据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即“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判断出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然后再根据安培定则可以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总结说,现在我们发现了一个既与原磁通的变化Φ0有关又与感应电流I感有关的“中介”,它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B′”,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中介”联系并确定感应电流I感与原磁通的变化Φ0的关系。

学生的“思维障碍2”自然打通了。他们在“实验表格2”中增加了“感应电流的磁场B′的方向”这一行,并根据自己的分析得出了“楞次定律”。

【实践反思】第二次教学实践让学生完全参与到了探究“楞次定律”中来,采用类似真正的科学探究的方式,还原了“楞次定律”的发现过程,强调知识的自主建构、强调思维品质的丰富与优化、强调科学素养的培植。在学生无法找到感应电流I感与原磁通变化Φ0之间的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的时候,教师并没有把“感应电流的磁场B′”这个中介生硬地强加给学生,而是利用“铝环实验”自然引入。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满足学生逻辑思维的要求。“铝环实验”不但操作简便,而且原理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力和运动”的知识驾轻就熟,这些优势为学生能够顺利得出“楞次定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就像旅行,当我们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某游览目的地时,路线不同,收获也不同。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线,因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最佳途径[2],因为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俞翠华.物理规律之探究式教学——“楞次定律”教学案例[J].物理教学探讨,2011,(10):40.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3

为了提高“落磁”实验的演示效果,笔者在上述教材和教参提供的实验方案基础上作了些小改进.

1器材选用与制作

(1)器材选用:如图1所示.选用外径20mm、内径18mm、长1m左右的铝管或铜管(笔者从电视机用的旧式天线上拆取了1根长900mm的铝管)作落磁导体管,另取1根与铝管粗细相当、长度相同的PVC电工套管或水管作对比管.圆柱形磁铁选用直径9mm、高12mm的钕铁硼超强磁铁(市场有售).为了便于学生观察落磁情况,选取5根不同颜色的轻质塑料吸管(市场有售)做显示磁铁下落高度的标示杆.

(2)标示杆的制作:用透明胶带纸把5根不同颜色的吸管(每根长约200mm)对接成1根标示杆,下端套入1截铁质螺丝,并用胶带纸缠绕固定.

实验时,把磁铁吸附在螺丝下端(如图1中“标示杆”所示),当带标示杆的磁铁放入铝管或PVC管后,标示杆的下落高度便直接反映出落磁状况.

2实验演示及现象

(1)把带标示杆的磁铁从PVC管的上端管口静止释放,可看到磁铁在管内做自由落体运动.说明绝缘管没有产生阻碍磁铁运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

(2)把带标示杆的磁铁从铝管上端管口静止释放,可看到磁铁在管内缓慢下落,在管内的下落时间长达5s左右,说明铝管对运动的磁铁产生了阻碍其运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

(3)让学生把带标示杆的磁铁分别在竖直放置的铝管和PVC管里上下拉动,学生会感觉到磁铁在铝管里就像打气筒的活塞一样,受到明显的阻碍作用,而在PVC管里上下拉动磁铁,则无此感觉.学生通过“阻碍”的亲身感触,可加深楞次定律的理解.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4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大胆解放思想,充分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开发个体创造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而物理教学在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

2 背景

高二物理(选修3-2)“楞次定律的应用”一节课,主要是在回顾、复习楞次定律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出示实验仪器,包括灵敏电流表、线圈(等效代替金属棒切割磁感线)和蹄形磁铁,用这些仪器做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现象后得出“右手定则”的内容,然后应用“右手定则”解题完成教学。

3 问题的出现

上课开始后,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内容,包括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和楞次定律,并由学生叙述楞次定律在具体问题中如何应用;然后给学生出示实验仪器,包括灵敏电流表、线圈(等效代替金属棒切割磁感线)和蹄形磁铁,用这些仪器做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现象后发现其结论与“右手定则”中所体现出来的结论正好相反(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看过右手定则的内容)。这时,在学生中产生躁动,有的学生说“右手定则”的结论不可靠,眼见为实;有的学生在议论实验仪器有问题;有的学生说教师的操作有误……整个课堂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这也使笔者感到奇怪,此时只能用下面的问题阻止大家散乱的讨论:光猜测没有用,我们要想办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测,但怎么证明?

4 问题的分析

经过进一步的引导和讨论,根据问题的焦点和角度,将学生分成6组,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小组1认为问题出在电流表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不一致(即左进左偏,右进右偏)所致;

小组2认为教师所用线圈(等效导体棒)中导线的环绕方向有问题;

小组3认为是教师实验用的蹄形磁铁的极性(N极和S极)不对所致;

小组4中的一部分学生对右手定则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

小组5认为教师在某个环节的操作有误,具体问题在哪儿不能明确说出;

小组6对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有肯定认识,对右手定则的结论也不怀疑,他们没有明确的问题提出。

要求前面4个小组分别写出验证方案并用该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再进行理论分析(能否找出具体原因和证明依据,由学生小组内部自己讨论)。

5 问题的解决

教师依据学生分组情况,让每个小组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可能原因,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动手做实验,证实自己的推测和分析。给学生20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分析、探究,教师深入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注:实验中其他仪器不能再用教师演示用的仪器,各小组根据需要分别到实验室做相关的实验)。

小组1(电流表偏转方向有误组)所提出的方案:方案一,利用干电池判断电流表的偏转方向;方案二,利用学生电源判断电流表的偏转方向;方案三,有学生建议直接拆开电流表,利用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应用左手定则来确定正确性。

小组2(线圈绕向有误组)所提出的方案:方案一,学生直接拿着原有线圈看绕向或拆开来看;方案二,利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左手定则)来判断;方案三,利用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安培定则)和小磁针的偏转方向判断;方案四,应用楞次定律的方法判断。

小组3(磁铁极性有误组)所提出的方案:方案一,再拿一个极性正确的磁铁或小磁针与该磁铁之间的作用来判断;方案二,利用该磁铁与通电导线间的作用力方向(左手定则)来判断;方案三,利用该磁铁与另外相应的肯定没有问题的仪器重做此实验多次,看结果是否与右手定则相符;方案四,利用该磁铁与其他仪器验证楞次定律的方法来判断。

小组4(右手定则有问题组)所提出的方案:方案一,分别利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的方法判断结论是否一致;方案二,认真分析左手定则、安培定则和右手定则的联系和区别。

小组5(教师操作有误组)所提出的方案:由他们自己重做实验,认真分析每一步操作意图并做好记录,最后观察现象和分析结果,看是否与教师所做的结果一样。

小组6(找不出问题组)所提出的方案;先让他们自己认真看书,研究安培定则、左手定则、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行分析和讨论。

各小组经过20分钟的时间进行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后得出各自的结论。

小组1:利用以上几种方案得出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是正常的对应关系(即左进左偏,右进右偏)。

小组2:利用所提方案实验验证线圈绕向没问题。

小组3:利用所提方案得出结论,磁铁极性标错(即N应标为S,S应标为N)。(此时整个课堂再一次议论纷纷:怪不得老师的结论与右手定则的结论矛盾……笔者露出会意的笑容,立即要求学生保持冷静,继续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

小组4:他们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分析和讨论,得出右手定则没问题。

小组5:他们经过认真重做实验,发现结果同笔者刚开始得出的结论一样,于是该部分学生自动解散,各自又有新的想法后合并到相应的小组一起参与探究、分析。

小组6:他们看书后觉得书上说的都没错,但自己还是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他们用期盼的眼神等待其他小组的结论。

学生汇报完各自的方案和结论后,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评价和谈一些学习心得。最后,笔者根据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做出中肯和积极的评价,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6 教学反思

笔者在准备实验时已经发现此问题,就想利用该仪器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看学生有什么具体的反映,依据学生的具体反应再做相应的探究教学。结果发现教学效果出乎意料得好,虽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但整堂课可以说学生是真正参与到其中而乐于探究,气氛活跃,师生角色到位,关系融洽,课堂教学生活化气息浓厚,给学生和笔者的影响及收获远远大于本节课内容教学本身,也为以后探究式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从学习理论角度分析,这是一次成功的内隐学习活动。内隐学习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指的是在偶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获得某种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过程。在这堂课前,学生并不知道所要获得的是什么,更无法有意识地将其提取出来,教师也没进行有意识的安排,却在这一节物理学习活动中收获了右手定则、左手定则和楞次定律等知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动手实践的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效果是教师讲解所不能代替的。

成功的教学是一种创造,笔者深感物理课堂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是无止境的。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了真正的探索者,他们是在“必须竭力去解决这一具体矛盾问题”的实际目的、真实行为的活动中去学习的。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学习系统,并使之进入最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课堂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解决具体问题的角度看,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等多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由此看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问题是要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造性地构建新颖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设计,始终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让他们扮演主角,动手动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教育才是合格的。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

职业学校的学生好玩、好奇、好胜,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也多是在无自觉意识下完成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气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1、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激发者、引领者、指导者。只有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亲切、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认同教师,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态度和蔼、平等近人、处处关心学生,对学生多观察、多提示、多辅导,多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己、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我认为:“只要学生喜欢上了你,他们就愿意上你的课,学习兴趣自然提上来了。你的话他愿意听了,你给的建议甚至批评教育他也就能听进去,教育的效果也就能实现了。”当班主任和学生接触多,和学生的感情自然比较近,学生也自然听你的话。但如何让不当班主任班级的学生喜欢自己呢?我的做法是充分地利用一切可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我经常在早读、课间和放学后的时间与学生谈心、套近乎,尤其是上课爱捣乱的学生,尽量多找他们谈话,让他们觉得我重视他,在意他。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你对他好,他还是挺仗义的,他可能会回报你相同的好,但至少不会在你上课的时候捣乱。教学中我从来不搞“我说了算”的“一言堂”,而是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用心去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努力去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之得以张扬出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学生有创新的火花。要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同学手里都有一支粉笔,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到黑板上。这种平等研讨的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2、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常常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我所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以情激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可用诗词、歌词、优美的故事、名言警句的讲述导入,创造生动、愉悦的学习气氛,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定要让学生对课有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参与,所以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现在我所任教的是11春电子电工两个班级的《电工基础》课,这两个班都是就业部班级,学生普遍基础太薄弱、缺乏学习兴趣,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真理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楞次定律的内容,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先让学生初步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后面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做好准备。在分组总结时,每组的总结报告都很精彩,学生对楞次定律掌握得很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直观展示、抽象概括、动手实践等手段,紧紧围绕解决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方向展开,每一个环节都有一重点,这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直到问题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效率的课堂组织就是要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吸引全班保持积极的高度参与,让学生学得有意义,学得明白而不是被迫学习。而且,我们想让学生成为终生的学习者,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学会如何在离校后从经验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课堂上,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学生也不能无所顾忌,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堂调控的能力。适时调整课堂的起伏、快慢、收放、疏密、动静的变化,具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定力。首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其次,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这里的听“讲”,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4、认真进行课后反思,为提高课堂实效打下良好基础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要对课堂教学设计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课改,融合、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先行举措,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必要手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科学理论修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都将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显现出来。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物理教师的当务之急。那么,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一、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我们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素体培养,又要有能力培养,使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本身,更重的是学习物理的方法。例如:“磁现象的电本质”一节,我不仅让学生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磁铁磁场和电流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运动形成的”,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基础和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形式,假说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解释实验现象,导出的结论能否跟实验相符合,在物理教学中逐渐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发展的道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二、优化教学内容

一些学生学习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学习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例如:《原子核能》一部分,内容抽象,平淡无味,若适当介绍世界上各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核能发电上取得的发展,介绍我国正在建设中广东大亚湾和浙江秦山核电站的有关情况,指明发展核电以后以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对核电建设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授课效果。

三、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滋润学生成长,如“感应电流方向―楞次定律”一节,每三人一组,每组备有:原副线圈各一(外面有明显的绕向标志),导线若干,灵敏电流表,电源、电键、滑动变阴器、然后教师发下实验用的讲义,重点指出以下几点:

a)什么是原电流、原电流方向、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

b)原电流与原电流磁场的方向由学生自己控制;

c)每次实验时应明确其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d)感应电流方向由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向测出,教师应重点指出,电流从哪一端流入,指针就偏向哪一端;

e)在测出感应电流方向后,画出副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磁场;

f)根据作图结合实验中的具体条件,找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电流磁场方向间的规律;

g)在实验小组内相互讨论总结出规律,先用自己的语言写文字结论,然后再与课本对照,并找出楞次定律中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效果能提高35%。

四、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我让学生用已有的ε=U+U′,I=U/R知识自己推导出I=ε/(R+r)。这样学生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因此教师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化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绝不拘于某一种教学方法,更不要机械地照搬某种“最佳”教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每种教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变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明确其效能,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五、优化教学手段

上一篇中秋节日记

下一篇烟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