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舒婷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舒婷的诗范文1
舒婷诗生活美“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舒婷在现实生活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女儿、爱人、母亲,她享受着生活,扮演好她的每一种角色,正是对于生活的这种挚爱和对自己本色的回归,她的诗为我们带来无限美的感动和温暖!
一、生活中的角色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论生活给予多少打击,她仍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父亲的关爱,对母亲的思念,对儿子的责任,对爱人的挚爱,对拥有完整家庭渴求的最本真的书写。她的诗作《呵,母亲》《中秋夜》《致橡树》《神女峰》《女朋友的双人床》《会唱歌的鸢尾花》《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等淋漓尽致地诠释着她生活中的角色,对亲情饱含全部的爱!
二、舒婷诗中的生活美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舒婷在现实生活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女儿、爱人、母亲,她享受着生活,扮演好她的每一种角色,正是对于生活的这种挚爱和对自己本色的回归,她的诗为我们带来无限美的感动和温暖!
舒婷擅长以直接抒写自我和自我的内心世界,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对生活的真实感。她说:无论在感情上、生活中我都是一个普通女人,我从未想到要当什么作家、诗人,任何最轻量级的桂冠对我简单又简单的思想过于沉重。
读舒婷的诗,会让人觉得有在梦和现实之间缓步而行、在体验生命的痛苦与喜悦的感觉。她用女性的柔情抚慰孤寂的心,让痛感和美感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忘却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卑微而进入到一种幻美的世界。
(一)简洁明了的诗歌语言
就语言方面来看,舒婷的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在《海滨晨曲》中她写道:“我醒来聆听你深沉的歌声:/一次比一次悲壮,/一声比一声狂热。”这里使用的“一次”与“一声”重复出现与叠加,简单明亮、循环反复具有明显的音乐性,让诗歌产生了流动音乐一样的变奏,具有了跳动的音乐感,短促而激烈,扣人心弦。
她在词语方面进行适度的――以不影响解读为原则的――创造性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活力与弹性,如“我要葱绿地每天走进你的诗行/又绯红地每晚回到你的身旁”(《会唱歌的鸢尾花》),“让海鸥和归帆/你的没有写出的诗/优美了/每一颗心的港湾”(《北戴河之滨》),如“从海岸的山岩/多么寂寞我的影/从黄昏到夜阑/多么骄傲我的心”(《致大海》)等。
另外,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也将诗人的情感直接加以抒发,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如“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致大海》),直抒对大海的挚爱;“呵,抬头是你/低头是你/闭上眼睛还是你”,则是通过通俗而简朴的语言真切地描写出作者对于故乡的市花的喜爱、无限的眷恋。
(二)清新明丽的诗歌意象
舒婷的贡献,是她在诗歌意象方面发动的一场“和平演变”。
舒婷的诗歌,如《致橡树》,一开始即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象世界。舒婷诗歌意象的基本色彩,是清新、明丽、隽美,如橡树、木棉、塔松、夜来香、百合花、三角梅、蒲公英、歪歪斜斜的石阶、书亭、长椅……它们含有南国事物特有的柔丽、绿色的气息,显得温婉、含蓄而多情,构成了“朦胧诗”隐喻结构的基本元素。如“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在一片丁当响的月光下”(《会唱歌的鸢尾花》)之“鸢尾花”,如“我的梦想是池塘的梦想/自下而上,不仅映照天空/让周围的垂柳和紫云英/把我吸取干净吧/沿着树根,我走向叶脉/凋谢了,我并不悲伤”(《馈赠》)之“紫云英”等,舒婷用她笔下的这些清新意象,悄悄地改变了中国当代诗歌的那一份由向日葵、青松、翠柏等革命香花的组成“词汇表”,就是:“紫丁香和速写簿/代替了镰刀、冲锋枪和钢钎”(《群雕》)。其实,她是用“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在中国当代诗歌的政府军里,“煽动”了一场“新的背叛”。“革命文学中最常见的向日葵与太阳之间的组合关系转变为鸢尾花与月亮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微妙的组词变化,就是‘朦胧诗’诗歌艺术上的一个小秘密。”
(三)诗歌的理想主义
舒婷的诗歌在其平和、优美的“温暖的底色”之上,还有一个“理想的亮点”。她自己说:“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舒婷《诗三首序》,《诗刊》1980年10月号)她怀有一种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和牺牲精神。她也曾受到现实伤害,但是她那一颗被“千百次击穿的心”,却要被她“高高举在手中”,在理想的照耀下,发出“虹一样的光芒”。她以自己弱小的身躯,也要承担未来的重托:“你以伤痕累累的/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是当代诗人更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她沉浸在生命体验的痛苦与喜悦之中,把生活的痛感和生活的美感交织在自己的诗歌中,为我们平庸、琐碎、卑微的日常生活制造了一种幻美的理想化的诗歌世界。
(四)诗歌里蕴含的哲思之美
舒婷的诗歌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哲思,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将诗歌所要传达的精神娓娓道来,传递着不尽的人生故事与思考。
《致大海》中体现了辩证的思考,我对大海的一片深情。大海一面是孕育生命的温床,另一方面又是夺走生命的可怕的恶魔:“有过咒骂,有过悲伤”“有过赞美,有过荣光”。让诗人自然地想奔向大海,尽情拥抱大海,在汹涌的波涛中搏击,展现生命无穷无尽的力量。
《初春》中以哲理一般的诗句结尾,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春之所以美好、富饶,/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这里的春天如同是黑暗之后的黎明,多少个春秋的轮回,构筑成了这样生生世世,无论悲苦酸甜,世间百态,有相似又有不同,各色各异,各具其味。
舒婷的诗作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中,令读者获得心灵上的洗礼与升华。
三、结束语
“虽然没有如意人生,却可以拥有诗意心灵!”
诗歌是灵魂的声音。因为舒婷以真诚纯朴美好的心面对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所以,她能以娴静温柔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平凡世界。这里没有浓艳之感,没有澎湃激情,只有生活化的暖暖感动和脉脉温情,犹如涓涓溪水流过心田,缠绕心间,让人回味无穷,余音袅袅。
参考文献:
[1]舒婷.舒婷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0.
[2]马德俊.诗坛风景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陈敢,郭剑.舒婷诗歌艺术初探.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3).
[4]吴思敬.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文艺争鸣,2001,(1).
舒婷的诗范文2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似乎处处都在为与时间拔河的人们着想。比如这电影院,都会在影片片尾的字幕结束前就亮灯。大家都明白,没有人会为了听一支为了切合电影而特地创作的主题曲,为了看一看影片幕后的工作人员――灯光师、化妆师、音响师、剪辑、烟火、舞美……的名字而留下。他们的汗水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名字我们不熟悉,我们看到的都是明星和准明星们的无限风光。但仅仅因为这样,就要放弃对他们的一份尊重,忘记他们的一份辛劳吗?
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坐在电影院的某一角落细细品味由他们一手打造出的灯光、特技效果;会在某个紧张的环节想起拍摄时的花絮,而忍不住偷笑;会在电影结束时闭上眼睛,听听自己的歌声或创作的音乐;会一个人坐在散场的放映厅,等待自己名字被显示在银幕上的那两三秒钟……
电影最后的音乐只是为他们而奏响,影片最后的两三秒钟字幕只是为他们而呈现吗?为什么我们不能闭上眼睛,听听这电影结束时的声音?为什么我们不能留步片刻,看一看字幕上那些幕后英雄的名字?只为他们――那些在幕后默默地努力着为我们呈献一部部尽可能优秀的影片的人们。
舒婷的诗范文3
倾听是师生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流。倾听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接纳,鼓励与赞赏。学会倾听,是教师的一门技术、一门艺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知觉。
一、教师倾听不能具有选择性
在各种教研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倾听学生发言时,倾听的内容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如果学生发言或讨论的内容是教师所期望的,教师马上会用高八度的声调给予重复,以此引起学生对该内容的注意。如果不是教师预先期待的内容,即使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往往也不予以关注,而是继续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课堂倾听只有在师生双向平等互动的关系中才能成为一种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教师要在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前提下,把精力集中在细心地感受、听取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上,收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及时、全程地关注学生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在倾听学生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挖掘课堂上学生的即时性生成因素,把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来组织教学,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来看待,让学生的经验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来了解学生课上及课后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带着自己关注的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师倾听不能只听不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充当一般的旁听者,或者在参与学生的对话时缺少对学生的专业引领。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说什么都有道理的现象。师生和生生间的对话内容只放不收,甚至对话内容游离于课堂主旨之外,学生因缺乏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缺乏从字词到内涵的深层体验,造成教学场面虽“十分热闹”,但学生的认知却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最终导致对话的低效或无效。我们知道倾听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倾听的核心是思考。因此教师倾听时,需要伴随着观察、辨别、选择的过程,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教育的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议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或是借景抒情,借题发挥。所以,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与理解,准确把握精神实质。虽然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但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围绕着师生的知识、情感、思想背景来进行。教师需要在系统研究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又要以个人的经验丰富学生的思考,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使讨论更加焦点化。要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的最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性、有效性相统一,使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
三、教师倾听的对象不能过于集中
舒婷的诗范文4
味精树 在云南贡山生长着一种味精树。这种树高约25米左右,形状像古柏,叶子呈阔叶状,很厚,如同人的手掌一般,树皮呈深褐色。当地做菜、煮肉时,从树上摘下一片树叶或剥下一点皮屑,放在菜里,煮出的肉、菜格外鲜美,就像放了味精一样。
精盐树 在我国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交界处,生长着一种产盐树,树高7米左右,每年夏天树干上凝结着一层雪花般的盐霜,其质量相当于上等的精盐。当地人就把这些盐霜采刮下来,当作食盐来用。
食油树 在陕西一带有一种叫“白乳木”的树,只要把它的树皮切开,就会流出白色的液体,甚至撕破它的叶子或扭断其枝条,破损处就有白色油液流出,既可食用又可作燃料。
醋树 在华北、西北的一些山区,生长着一种醋树,该树结出的一种球形果,压榨出的果浆经浓缩后,便可当醋食用。
白菜树 在我国云南省境内,生长着一种能结出像白菜一样果实的树。这种树只有一般人的小腿高,手臂那么粗,结出的果实有排球那么大,吃起来颇像白菜的味道。
米树 生长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树高可达20米,属于棕榈科植物。树的寿命又有10~20年。树干中心柔软,树皮内都是淀粉。这种树一生只开一次花,但开花后不久,树就会枯死。所以要在开花前就把树砍倒,因为这时树干内积累的淀粉最多。把树干内的淀粉刮出后,用水浸泡成乳白色米汤,沉淀后把清水倒掉,取出淀粉晾干,就可加工成一粒一粒的“米”(俗称为“西米”)。用这种“米”煮出来的饭与稻米相似。一棵树可产“米”200~400公斤。
水树 南美洲的沙漠里有一种纺锤树,在树中部直径约五米的树干内,可贮水约三吨,只要在树上挖一个洞,清清的水就流出来,供人们饮用。
面条树 马达加斯加生长一种奇怪的“面条树”。这种树每年4~5月开花,6~7月结出条形的果实,最长的达2米多,当地人叫它“须果”。人们将它割下来,晒干收藏,食用时放到水里煮,然后加上佐料,就是一碗鲜美的汤面了。
鸡蛋树 在欧美一些国家,不少人在自己的庭院里栽种着一种树,高半米左右。树上开着星形的淡紫色小花,绿叶下挂着一只只白色的椭圆形的“鸡蛋”。“蛋”的表皮异常坚硬、光滑,味道类似甜瓜,可以生吃,也可做冷盘。
食糖树 柬埔寨有一种糖棕树,它的花硕大,含有丰富的糖汁。当地居民将截成的一节节毛竹悬挂在树上,再用刀子将花刺破,糖汁就会滴入竹筒里。这种糖汁可以直接饮用,或用来酿酒,熬制糖块等。
舒婷的诗范文5
一、积极的心态走入课堂
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走入课堂去听课,在课堂上如何给自己定位,是决定听课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
1、以辨证的心态去听课
“听课”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以取他人之教训为己之经验。因此听课者要以辨证的心态走入课堂,不因执教者是名师而一味的欣赏教师优美的语言,感悟教师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用心聆听教师充满智慧的点拨,从而“趴下去”听课。这种“趴下去”的心态听课,危险的是听课者趴下去的思想,“趴下去”听课的教师会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教学形式上的模仿,这样的听课会使他人的思想完全代替了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理念,让他人的教学风格取代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到头来这种不加辨证吸取的听课与模仿,只能学其形而无法领其意,导致自己的教学风格漂浮游历在这些名家教学形式上,惟独失去的是自己的特色。
相反听课者也不因上课教师为普通教师而“站起来”听课。也许在他们的课堂不够精彩,教学设计没有名师的新颖,甚至还会有些小的失误,作为听课者“站起来”听,对别人的劳动成果嗤之以鼻,批评的体无完肤,这是对人不尊重的表现。听者要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再差的课也会有亮点,即使没有亮点课堂当中出现的问题也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问题的产生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激发我们去探究。因此无论课堂精彩与否,都包含了教师的劳动和心血我们听课者要以辨证的心态走入课堂。
2、以参与者、研讨者的心态去听课
当我们走入课堂的时候,我们就是课堂的参与者,课堂的研讨者,这是听课者最佳角色定位。因此听课者应该把自己的心态定位成课堂教学的研讨者融入课堂,而非是一个“看客”。听课者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参与:如果我来执教时会如何处理这个教学环节,随时把自己感悟到与想到的记录下来,采撷教师与学生精彩的瞬间和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火花,便于课后与执教者交流探讨共同提高。
二、会看、巧记、善思,融入课堂
当听课者以积极的心态走入如课堂后,还应该会看、巧记、善思与学生和老师一起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会看
一看教师的教。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体会教师的设计理念,是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看教师课堂调控能力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定教,真正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服务,使课堂成为精心预设下的动态生成课堂;看教师是否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等。
二看学生的学。听课者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方式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在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环境中能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独特见解;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巧记
听课者要记录教学的过程,但反对把听课笔记记成“流水帐”把自己变成记录员,而是在听课时学会巧记。记录要有祥有略,教学过程简要记录,对教学过程中好的教学方法或者存在的不足、学生生成的精彩教学环节、聆听时萌发的问题或想法可以详细记录,并及时把自己对问题的建议记录下来还可以做上标注。
善思
课堂将是点燃我们深入研讨教学的火种,是启迪我们教学智慧的源泉。听课者在听的同时注重思考,只有善于思考教学的设计环节、出现的问题等教学现象才能使自己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才能激发听课者智慧的火化。我们可以思考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新课标的精神,设计的理念是什么,教学环节精妙之处何在,怎样设计会使课堂更加精彩等。
三、交流感悟,反思课堂
听后交流是听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交流是指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就设计理念、教学环节等进行切磋。利用交流的机会上课教师可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意图,同时听课教师谈出课堂教学的特色使与会教师受到启发,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好的方式是提出自己设计的见解和设计方法,供参与交流的老师门进行评价。这种交流在和谐的教研氛围中达成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度见解,研讨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见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种交流就成为了教学研讨,使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达到双赢的效果。
同时还建议把研讨的过程作成记录,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发个人思考的问题进行反思,写出个人的“听课一得”或听课反思。唯有如此听中有所思,听后有所忆,才能切实提高听课的效率。
舒婷的诗范文6
关键词:刑事诉讼;视听资料;证据
中图分类号:D925.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声光以及电子技术等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使得视听技术逐渐扩大了应用领域。尤其是当前将视听资料引入到刑事诉讼作证中,已经成为当前司法实践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我国,虽然视听资料已经作为一个正式的证据出现,但是在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司法实践进行详细研究,首先对视听资料作证的内涵及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的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1 视听资料作证的内涵
1.1 视听资料的定义
视听资料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利用录音资料、录像资料和储存在电子计算机中的有关资料以及其他科学技术设备所储存的电子信息资料,生成、存储、传递或保全与案件有关的声像信息资料并以此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类型。
视听资料的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它强调了视听资料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获取了客观事实;其次,是有关刑事诉讼的前提,无论是刑事公诉还是刑事自诉;第三,它同时还是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时候的基础,对于认清刑事案件客观事实具有重要作用。
1.2 视听资料的特点
虽然视听资料能够客观的展现刑事犯罪的客观事实,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视听资料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证据形式,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证据形式的特点,需要我们仔细识别和采用。
1.2.1 客观性
视听资料大多都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材料,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保存的一种资料,不会受到司法人员、收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感情影响,更不会受到当事人以及诉讼相关人员的制约。因此,通过正确途径获取的视听资料,对犯罪事实能进行客观的采集,反映了其客观性。
1.2.2 便利性
由于录音、录像的磁带和电子计算机贮存的资料具有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便于保存、易于使用的特点,利用相应的设备可以重复使用且内容不发生变化。因此,视听资料的利用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同时有利于证据的利用率提高,具有极大的便利性。
1.2.3 易伪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音像设备的普及,掌握电子计算机工作原理及操作
方法人员的增多,视听资料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其致命的弱点。视听资料容易被冲洗、消磁、剪辑,电子计算机数据容易被“计算机病毒”破坏或者变换输入、输出数据。而且,视听资料被篡改、伪造后,非经专业人员和科技设备检测,仅凭人的直接感观,往往难以发现其真伪。因此,最好依靠专门的精密仪器等进行检测后,才将其在刑事诉讼中运用。
2 刑事诉讼中视听技术作证的分析
上文中已经对视听资料在刑事诉讼中作证的内涵及相关定义、特征进行了探讨,接下来,作者将对刑事诉讼中如何有效利用视听技术作证进行仔细分析,对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2.1 视听资料的采信
当前,我国法律对证据的规定上明确提出,证据必须要符合客观性、关联性及合法性标准,而视听资料更不能除外,之后才能作为证明客观事实存在的证据存在。由于视听资料容易被伪造,因此,在将其作为刑事诉讼证据使用之前,务必要使用有效措施证明该视听资料的真实性,对存疑或者秘密制作的视听资料等要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视听资料的伪造变得方便而且容易,只要掌握一点原理的人都可以进行作假。因此,法庭在采纳视听资料作为证据之前,务必要持有十分谨慎的态度。
2.2 视听资料的法律明确
通过对我国现行的诉讼法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它们对视听资料的立法说明都过于简单。从现在来看,我们也只是知道,视听资料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存在,但是没有对其内涵和外延做以明确的规定。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在视听资料的制作、采集以及保管等方面的合法程序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关于视听资料的审查判断以及排除等具体运用规则也应该做出规定。有法可依是执法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前提,对视听资料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也是探讨刑事诉讼中视听资料作证的关键所在。
2.3 提升视听技术相关人员的素质
由于视听资料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在司法实践上正处于逐渐广泛应用的阶段。且结合当前实际,视听资料对收集和审查人员的依赖性较强,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提升视听技术相关人员的素质上下足功夫。
首先,我们应该纠正刑事诉讼中视听技术相关人员的观念,使他们能够明确法律中视听资料的重要诉讼地位,以增强他们对视听资料的收集意识。可以通过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来达到该目的;其次,对相关的视听资料收集、保存等程序进行完善。
2.4 完善视听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视听资料的收集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比如,视听资料中的一大类视频图像需要构建网络化监控设施。而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各级相关机关的建设情况来看,在视听资料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视听资料在刑事诉讼作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相关资金的投入上也应该有所倾斜。同时,各级检察机关也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视听技术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员的配备和培训上。
综上所述,视听资料是当前刑事诉讼中作证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是对人权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其运用途径之广,证明意义之大,首先,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利用视听资料的同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加强管理、严格审批相关手续;其次,我们还要谨慎妥善地处理非规范手段获取的视听资料;第三,妥善处理秘密侦查手段取得的视听资料证明力的问题,切实贯彻公开、公平原则,严肃诉讼程序的正义性。
3 结束语
目前,由于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贮存的数据等来保存多种资料。而在刑事诉讼中,视听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证据形式,不但缺少司法实践的经验,而且其被篡改、伪造和销毁等也变的越来越容易。因此,笔者认为,采用高科技技术来进行视听资料的检验工作变得非常重要。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适应视听技术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需要,为相关的司法实践寻找更广阔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瑶.刑事诉讼中的视听资料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李旭辉.视听资料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127-129.
[3]涂国章.刑事侦查视野下的电话监听?视听监控问题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3):34-36.
[4]罗彩荣.论刑事侦查中伪造视听资料的审查判断[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01):60-63.
[5]刘贵.个人秘密录制的视听资料是否具有刑事证据效力[J].人民检察,2008(21):34-35.
[6]宋远升.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的视听资料证据适用之省思[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01):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