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科定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科定位范文1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本质是会计学科与财务学科定位的基础。一门学科的本质取决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目标,无论是会计学本质还是财务学本质都是如此。同时,由于会计学与财务学的相关性,将会计学本质与财务学本质结合起来研究,更有利于会计学与财务学本质定位与学科定位。
(一)会计学本质 对于会计的本质,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即会计是向各种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二是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即会计是参与或直接进行的一种管理和控制活动。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管理系统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依据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二者的分歧点在于,前者认为会计只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而利用这个信息进行的相关决策与管理等活动不是会计的范畴;后者则认为会计不仅要提供管理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与控制也属于会计的范畴。笔者认为可将前者称为狭义会计观,后者称为广义会计观或大会计观。这种广义会计观的产生与我国当时的会计教育中的学科划分、会计理论中的会计目标确定、会计实务中的会计职责界定有关。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及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学科及专业划分中只有会计专业没有财务管理专业,在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中,将财务管理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而成为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义会计观占有支配地位。
会计的目标与会计的本质确定是紧密相关的。在会计管理活动论为主导的情况下,会计的目标显然与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目标相一致,从而使提供信息有用性目标与使用信息有效性目标统一。这也进一步支撑了广义会计观的形成。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往往将财务职能与会计职能合二为一而设置为财务部或会计部,实际上,无论是称为财务部还是会计部,当时主要行使的都是会计核算和资金收支等职能。这种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将会计与财务合二为一的情况下,广义会计观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无论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上,会计理论与财务理论研究上,还是会计实践与财务管理实践中,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目标与本质都有了明确的界定,因此,狭义会计观,即会计信息系统论更符合当代会计的本质。
在会计信息系统观下,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学的本质或是会计最根本的质量特征。会计学的这一本质表明,无论是会计的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缺一不可。所谓会计相关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满足各种不同的相关决策者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信息需求;所谓会计可靠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真实反映财务基本状况与经营成果。特别应当注意,会计学本质体现的会计信息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而不是其他信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将表现为价值信息、资金或资本信息。
(二)财务学本质 关于财务学的本质问题,财务理论界也有许多观点:一是“货币关系论”,该观点认为财务(或称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是再生产过程中形成、分配和运用货币资金的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体系的总和;二是“资金运动论”,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这是我国长期以来财务学的主流学派;三是“价值分配论”,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对其再生产过程进行价值分配的一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另外还有货币收支活动论、分配关系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财权流等几种观点。上述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也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财务本质理论的建设。但笔者认为,研究财务学的本质应对财务、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果的本质进行界定。财务学的本质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果的统一,财务学是研究一个组织如何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的学科。财务是与货币、资金、资本或价值相关的概念;财务活动通常反映为资金或资本的运动,如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等;财务关系是指与资本筹资、投资、分配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财务效率是指资本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或差额,体现为资本的增值。
(三)会计学与财务学本质及关系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一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系统,会计信息是以货币表现的有关资金或资本的信息;二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些有用的会计信息可用于决策、控制或明确责任;三是提供的有用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会计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不可靠,或可靠不相关的会计信息,都不是有用的会计信息。财务学的本质是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而这种组织、协调和控制财务的过程正是财务决策或财务管理过程,因此,财务学的本质应是一个财务管理系统。从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本质与目标上看,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其本质和目标就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财务管理系统,其本质与目标就是要提高财务效率,实现资本增值。应当指出,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要进行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本质与目标,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同时,会计学要真正成为有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提供的资金或资本的信息,必然与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相一致,即提供满足财务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
二、会计学与财务学内涵及范畴定位
在明确了财务学与会计学本质的基础上,将对财务学与会计学内涵及范畴进行定位。财务学内涵及范畴与会计学内涵及范畴是相关的,因此,仍从会计学内涵与定位出发研究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
(一)会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 会计学的本质与目标决定了会计学的发展,会计质量特征中的会计相关性决定了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会计相关性体现在会计信息有用性需求方面所含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所需求的会计信息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明确这些需求对定位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十分重要。
(1)会计学内涵的定位。所谓内涵,通常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从哲学角度看,内涵是指事物内在因素的总和。因此,会计学的内涵就是要反映会计学的本质属性和会计学的内在因素总和。会计作为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系统这一本质与目标,决定了要定位会计学的内涵,必须回答会计如何提供信息,提供何种信息,以及为谁提供信息等内在因素问题。
会计学以会计的目标、职能、对象和程序、方法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揭示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生活服务。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运用一系列程序和方法,连续记录经济业务,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过程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是指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程序与方法中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方面是会计学的核心内容,其中,提供会计报告是会计的主要职能。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是以浓缩的、综合的、系统的、分类的形式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
可见,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最终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以会计报告来反映。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程序和方法角度看,形成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方法体系;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相关性角度看,反映了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有用性角度看,它要满足利益相关者决策、控制、评价等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2)会计学范畴的定位。关于会计学的范畴定位问题,实质上是在对会计学本质和内涵界定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会计学进行科学分类的问题。会计学范畴定位对会计学科定位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学的范畴不同,会计学科的地位也不同。然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中,人们对会计学范畴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将会计学范畴理解为会计学理论范畴,有的理解为会计学应用范畴,有的理解为会计学研究范畴,有的扩展到会计学影响范畴。进行会计学范畴定位,既要对会计学内涵及外延进行科学的界定,又要对会计学范畴的分类标准进行合适的选择。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是进行会计学范畴科学定位的关键。
(二)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 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为财务学内涵与范畴的定位奠定了基础,财务学的本质为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指明了方向。
1、财务学内涵的定位。要界定财务学的内涵,首先要界定财务的内涵和财务管理的内涵。
(1)财务的内涵。财务学的核心词是财务。财务一词是与英语FINANCE相对应的。FINANCE还被翻译为金融,有的将其翻译为财政。在研究国外对财务的一般解释时,将财务等同于FINANCE。关于财务的定义有许多,几种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是:
财务是为支出而筹集资金和资本的过程。将投资者和储蓄者的资金提供给消费者、政府和企业。
财务研究个人、经济实体和其他组织如何在一定期间内分配资源,主要应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分配金融资源的问题,特别强调如何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对资产负债表的右方比较关注。
财务研究一个组织投资什么,投资多少,从哪里取得资金,如何取得资金以及资本市场如何运行。财务主要关注于价值——管理决策如何影响公司股东的财富价值以及资本市场如何将资源引导向最有价值的用途。
财务是关于资本的科学。它包括项目选择(资本预算)、投资选择和融资选择:项目选择通过资本预算考虑是否实施某些项目;投资选择考虑货币投资决策,如投资于银行、股票市场,还是其他方面;融资选择考虑单个经济主体如何为将要实施的项目筹集资金。
财务的上述定义反映了国外对财务的基本共识和两种不同的观点。基本共识是财务是关于资本的科学,财务与资本运作与管理密不可分;财务是研究个人、经济实体和其他组织资本的科学。关于财务的内涵的不同观点,一是认为财务是关于资本筹集的科学;二是认为财务是关于筹资与投资的科学。
我国对财务的解释不是从财务的内涵进行的,而往往是从财务的对象进行的。而且我国在解释财务时实际上是与财务管理相联系的,因此有些教材根本不分财务与财务管理,而是直接采用财务管理的概念。笔者关于财务的不同解释是对有明确财务定义的主要观点综述。
财务泛指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财务活动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资金活动,表明财务的形式特征;财务关系指财务活动中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揭示财务的内容本质。
财务是国民经济中各部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总称。其中财务活动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经济关系,而财务关系则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财务是企业或单位生产经营中的货币资金运动。包括货币资金筹集、货币资金使用、货币资金收回和货币资金分配。
财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财务是价值运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关系。
财务的本质是企业和经济部门财务,是客观存在于生产经营过程的货币关系。
财务的本质是企业为实现生产职能对生产要素和经营成果的分配。
我国关于财务定义的基本共识表现在:财务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及其总称。关于财务定义的不同观点可归纳为:从财务范畴看,有的将财务界定为企业财务,有的将财务界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从财务活动看,有的认为是货币收支活动,有的认为是资金运动,有的认为是价值运动;从财务关系看,有的认为是货币关系,有的认为是经济关系,有的认为是社会关系。
目前关于财务的定义,有的定义的是财务学,有的定义的是财务管理,如果不区分财务、财务管理和财务学,给财务一个综合的定义,那么财务可定义为:财务是关于经济实体、个人和其他组织进行资金或资本运筹的科学。如果将财务与财务学、财务管理区分开来,财务可做如下界定:财务与价值紧密相关,这种价值具体体现为资金或资本;财务表现为财务活动,即资金或资本的筹集、使用与分配;财务活动体现出财务关系,包括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员工、政府等的关系。
(2)财务管理的内涵。管理可被看成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个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管理活动是发挥管理职能的活动,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在管理活动中,各种管理职能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管理的内容由管理活动的内容所决定,现代管理之父法约尔将一个企业的活动分为以下几类:“技术活动,即生产和制造;供销活动,即购买、销售和交换;财务活动,即寻找资本及最适当地利用资本;安全活动,即保护财产和人员;会计活动,即盘存、资产负债表、成本和统计;管理活动,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上述活动中,管理活动即是管理或管理职能,管理的内容应该是管理活动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其他五种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财务管理的内涵,国外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将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定义为财务管理,那么财务管理的范围则被限定在公司的范围之内,非营利组织和金融机构等都不能被纳入到财务管理的范畴之中来。在这种观点下,西方将财务学科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企业理财或财务管理。二是将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作为财务学或金融学的泛称。在这种观点下,财务管理就不再是简单的微观性质的定义,而应当突破现有公司理财范围的限制,把宏观定义下的财务(金融)也作为研究对象。财务管理不仅是对存在于公司或者各种机构范围内各种财务活动进行的管理,也包括存在于机构范围之外针对特定金融产品及衍生金融产品的管理,更包括对金融市场进行的管理。
我国财务界对“财务”和“财务管理”这两个名词存在着混杂使用的情况,同时对财务管理与公司理财也存在混用的状况。因此,讨论财务管理的定义,有必要界定清楚财务与财务管理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财务管理有以下几种定义:产品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赵玉珉,1980);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王庆成,1981);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刘恩禄,1984);资金收支管理活动(陈毓圭,1986);对资金运动的管理(杜英斌,1988);筹集和运用资本(杨正新,1990);货币资源配置和货币关系处置(陈学荣,1991);价值管理活动(耿建新,1992);对企业资金的规划和控制(王庆成、王化成,1993);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注册会计师考试办公室)。这些观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五种,即财务管理是:对价值的管理;各财务职能或内容的总和;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双重管理。根据前述财务及财务管理的定义,可将财务管理定义为是对财务的管理,即通过对资金或资本运筹的管理,协调与处理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资金或资本的运筹效率和效果。
(3)财务学的内涵。财务学是在探索资本运筹规律、追求资本运筹效率、总结资本运筹观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或者说财务学是研究资本运筹规律与效率的一门科学。它可以更形象地通过组织安排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提高来具体表现。研究财务学的本质应对财务、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本质进行界定。财务学的本质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统一,财务学是研究一个组织如何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的学科。财务是与货币、资金、资本或价值相关的概念;财务活动通常反映为资金或资本的运动,如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等;财务关系是指与资本筹资、投资、分配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财务效率是指资本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或差额,体现为资本的增值。财务的本质与目标决定着财务经济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关系,以及财务学的范畴。
2、财务学范畴的定位。财务学的范畴是指财务学所涉及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划分,财务学有不同的范畴分类。关于财务学范畴定位问题,如同会计学范畴定位,也涉及财务学理论范畴、财务学应用范畴,财务学影响范畴、财务学研究范畴,财务学基本范畴和财务学所属范畴等。
关于财务学的所属范畴也一直存在争议,如财务学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管理学范畴,还是社会学范畴、数学范畴等。
关于财务学的基本范畴,同样有着不同的划分角度。如,从财务活动的内容划分,财务学范畴包括筹资学、投资学和分配学;从财务学的教学层级来划分,财务学分为财务学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学和高级财务管理学三个层次;从财务活动的地域划分,可以分为一般财务管理和跨国财务管理;从财务学的广义主体可分为宏观财务与微观财务;从财务学的狭义主体可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与财务经理财务;从财务学应用角度看其范畴,可划分为:企业财务管理、金融市场、投资管理及其他财务管理等。
关于财务学的研究范畴,如同会计学的研究范畴,涉及的面更加广泛,除了财务学的基本范畴,还涉及到与财务学属性和应用及影响相关的各个范畴,特别是财务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联的范畴都是财务学的研究范畴。
综合上述财务学范畴的内涵,结合财务学理论发展与学科及专业发展的需要,可将财务学范畴主要划分为财务学理论范畴与财务学应用范畴两大类。
三、会计学、财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明确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内涵与范畴,为界定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而要理顺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首先需要理解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以及会计学、财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为会计学科与财务学科定位奠定理论基础。
(一)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 会计学的本质与目标决定了会计学的发展,会计质量特征中的会计相关性决定了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会计相关性体现在会计信息有用性需求方面所含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所需求的会计信息可能是不同的。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所需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要进行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本质与目标,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同时,会计学要真正成为有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提供的资金或资本的信息,必然要与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相一致,即提供满足财务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而且会计学中的很多基础概念也正不断从财务学借鉴,如价值、货币时间价值等。
(2)财务分析学在财务学中的地位。要说明财务分析学在财务学中的地位,首先需要了解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之间的关系,财务学对财务分析学是如何依赖的,以及依赖的程度。从财务分析学的分析对象看,它分析的是财务学中的财务活动,应该说,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两者在研究对象上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是关注财务活动的具体运作,另一个则关注财务活动的分析与信息的提供。具体而言,财务学是财务分析结果的未来应用。从财务经济学视角来看,财务学需要信息来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财务管理学视角来看,财务学中筹资、投资、分配等各项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均需要信息的支撑。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财务学对会计信息需求具有多样性,而会计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般性和广泛性,这就决定了财务学需要借助于某种信息生成或者说信息定制工具,按照各项活动和目标的要求,生成特定的信息,而这个信息生成的媒介就是财务分析。此外,由于财务分析学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活动,分析的内容、原理与方法都是围绕财务活动展开和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财务分析中的思想主要来自于财务学,如价值的分析,绩效的分析等。
(3)财务分析在会计学、财务学中地位的演变。通过前述分析,可以清晰发现财务分析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财务分析学与会计学、财务学之间的关系。会计学是财务分析的基础,而财务学是财务分析的应用方向。会计学与财务学各自的学科发展均离不开财务分析,而且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交叉更离不开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连接桥梁。随着财务信息在各方面被使用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加,财务分析的作用也将更加重要。会计学、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之间的关系及演变可由图1所示。
(4)会计学、财务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随着相关学科理论与实务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加大,财务分析在连接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中的地位与功能将进一步扩展,如图2所示。
从财务分析在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看,随着会计学科地位的提升,以及相关学科对会计学信息需求范围、数量与质量要求的提高,财务分析学将在分析主体、分析对象、分析内容和学科地位上有进一步的扩展与提升。财务分析不仅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管理者、员工等内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管理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经济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财务分析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边缘性学科,而且将成为一个独立于会计学和财务学等的专业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学科定位与发展研究——基于会计学科定位的思考》,《会计研究》2007年第6期。
[2]葛家澍、刘峰:《会计学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3]杨纪琬:《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4]陆正飞:《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王庆成、郭复初:《财务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周首华、[美]杨济华:《当代西方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冯淑萍主编:《简明会计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8]赵德武:《财务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学科定位范文2
“商务英语”作为商务和英语两个概念的复合,是一个客观存在。对商务英语的界定,人们从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截至目前,人们多从专门用途英语的角度进行类推。
Jones和Alexander称之为“English for business”或“English used in business conlexls”。“1王兴孙认为:“商务英语实际上就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也就是已在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专业人才所学习或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21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是商务活动的工具,是英语的一种应用变体,落脚点在英语语言上。
然而,商务英语不仅仅涉及英语语言一项内容。Shuy在对一系列行政和商务话语语料进行分析后指出:即使把商务英语看做一种专门化的语言,它也不仅仅是专门化词汇一个因素,还包括句法、语义等更多的内容。”’
也许是试图突破这种局限性,有学者提出对商务英语的界定采取开放的态度。即对商务英语不作定性的描述。“。这个观点承认了对商务英语界定的复杂性。
但我们认为,商务英语是商务英语教学和学科建设中的~个基本概念,如不对它作定性的描述,商务英语教学和学科建设就没有可靠的根基。
从话语的角度对商务英语进行分析可以对商务英语的内涵和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商务话语是一种职业话语,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商务活动的产物。
语言和商务活动之间是密切联系的。要使商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商务活动参与人必须依靠语言的使用,对英语的词汇语法资源进行适当的选择。同时,商务活动本身决定了语言的使用特点。
要准确把握商务话语的实质特征,则必须对商务活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商务活动的有关知识,对其中的规范和程序有清晰的认识,对社会文化差异比较敏感,并且娴熟地运用语用策略。
商务话语中商务学科知识、语言和商务技能三者密不可分。从商务话语角度来看,商务英语是商务话语诸因素互动过程的产物,因而是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和描述的。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张佐成、王彦对商务英语作了如下界定:
商务英语是在商务场合中,商务活动的参与人为达到各自的商业目的,遵循行业惯例和程序并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选择地使用英语的词汇语法资源,运用语用策略,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系统。”3
这个界定对商务英语的三个主要因素:商务学科知识、英语语言知识和运用、商务实务之问的关系作了全面、系统的描述。从这个界定出发,可以进一步明确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为商务英语教学和科研指出方向。
二、“商务英语”之学科定位
正如对商务英语的概念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一样,对它的学科归属也有争议。
学界有人至今不承认商务英语的学科地位,这与长期以来对商务英语的界定不甚明了有直接的关系。它培养的是懂商务的英语人才还是懂英语的商务人才?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商科背景的英语教师还是具有深厚英语功底的商科教师?在教学中是用英语教商务还是以商舞为内容教英语?目前,国内在商务英语教学和科研中有一种偏向,即使用英语作为授课或阅读语言,系统讲授和学习商务学科知识。这实际上是在朝“英语商务”的方向发展,与“商务英语”大相径庭。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商务英语应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该观点认为,商务英语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是英语的一种重要社会功能变体,亦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内容除语盲文学外,还涉及经济、贸易、财会、管理、法律和文化等诸多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领域。
之所以称其为“交叉性”学科,是因为它只分别涉及了上述各学科的部分内容。而并不包括这些学科的全部内容。换言之,它是上述学科部分内容的综合而不是全部内容的总和,它是英语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和文科教育所能提供的其他方面的素质、能力复合在一起,共同造就在国际背景下能够从事商务活动的英语人才。
高校任何--j']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需要一定的学术质量标准,换句话说,需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条件,商务英语当然也不例外。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商务英语在20世纪后半叶就已逐步发展成了一门比较成熟的独立学科。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商务英语”是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匆忙引进”的。所以,要把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建设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门比较成熟的独立学科,还有许多必备条件等待着我们去努力创造和完备。
三、“商务英语”之课程设置
据了解,由于办学思想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条件的不同,各地开办的“商务英语”课程差别很大,可以粗略分为以下4种模式。
模式l:英语+商务知识。即在传统的英语课程里附加少量的非系统性的商务知识,如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毕业生完成了本科英语专业课程,但商科专业知识笼统、零散,缺乏理论体系,仅限于某些概念和具体操作,如外贸单证的处理等,直接从事商务工作的能力不足。多数办学单位是这个模式,大多是由于缺乏师资,不能开设系统的商科课程。
模式2:商务英语。即在英语专业的语言应用课程和文化课程之外设置一系列商务英语课程,如进出口贸易英语、市场营销英语、涉外财务英语、国际金融英语等。该模式与模式1的不同在于它开设了一整套商务英语课程,有了质和量的提高。但是,商科知识面广且笼统,不要求系统性和深度。这个模式的课程设置重心还是英语。
模式3:英语+汉语商科课程。这个模式在英语专业课程之外单列出汉语商科课程,聘请专业教师授课,学生可以学到较为系统的商科知识。但是由于课时总量的限制,商科课程门数有限,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知识。有些学校的做法是要求英语专业学生辅修商科课程,其问题仍然是课程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或者增加一年商科课程,延长在学时间;或者用汉语教授,两套课程分开,但存在教材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也无助于增加学生的英语浸泡量。
模式4:英语+商科专业方向(英语)。与模式1和2不同,为了增加商科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开出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或者是工商管理,或者是国际金融等,而不是笼统的商务课程,师资是能够使用英语操作的商科专业教师,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商科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实质上是全英双专业课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学院以此模式为主。与模式3不同,商科课程与国际接轨,同时增加英语浸泡量。由于必须开出两个专业规定的主干课程,因此成本高、学生负担重,商科课程也不易深化。
四、“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之探讨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把商务英语作为了主要学科方向之一。但与许多学校相比,中央民族大学的“商务英语”学科现状相对滞后,不但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而且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把“商务英语”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笔者提出以下构想:
1.与国外大学合作举办国际商务英语专业
上海外贸学院与英国中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从2000年开始合作举办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中兰开夏大学是英国第一个建立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该校的语言教学在英国排名前10位。该项目引进了8门课程,全部采用原版教材。根据英国政府的规定,这一项目在运行一年后,先后经过了双方专家的正式评估,均获高度评价,从而成为该校在中国所有合作项目中的第一个特许项目。
中央民族大学可以学习上海外贸学院的做法,通过引进、“嫁接“,提高商务英语教学和科研水平,进一步r解英语国家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状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特别是他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可以分批选派教师去国外的大学进修,或在国内授课期间,与外教共同备课、研究教学方案,共同组织研讨会。这样,有利于形成一支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教授英语国家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师队伍。
2.引进国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
在这类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中,笔者认为:英国Vektor Multimedia Co.Ltd@的英语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是一个完整的语音训练系统,包括Connections、Business Activities、Language Library和Task Force四个部分。其中,Connections包括商务、科技和旅游三个部分,以商务为主,Connections的主体是Main Course,包括以商务为背景的131个Topic供学生训练;Business Activities是针对Connections中的重点商务场景的强化训练;Language Library相当于学习图书馆,可用作听、说、读、写及语法的综合训练;Task Force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商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引进这一项目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将这一系统的训练作为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和法律英语双学位专业学生的实践性必修课程,亦可以作为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学生的选修课程。二是为教师开发商务英语教学项目,特别是为多媒体教学项目提供研究平台。
3.引进先进院校的优秀课程
湖南大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系,包括课程设置的理念、基本原则、教学目标和内容及系统的课程设置,出版了《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支付与结算》、《国际商法》等教材,并开发了基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系列商务英语网络课程(该系列网络课程为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该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但适合英语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作为选修课,而且适合国际贸易、法律、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作为专业英语选修课。 、
引进上述课程不但可以进行一般常规性教学,而且使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知识、准备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4.建设具有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
纵观全国各校的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以湖南大学开发的基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系列商务英语网络课程最为系统。目前尚缺基于法律专业的翻译教程。笔者执教法律英语双学位的翻译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一般性资料,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因此,编写法律英语翻译教程,把翻译理论与方法和法律(尤其是国际商法)知识结合起来,可以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5.开创以任务为中心的“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专门技能训练可以对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台,开创以任务为中心的“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增强对学生专门技能的训练。
具体做法是:外国语学院联合法学院组成“法律英语翻译工作室”,英语专业、法律英语双学位三、四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参加该工作室;步p国语学院联合管理学院组成“旅游英语翻译工作室”,英语专业、管理专业三、四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参加该工作窒。上述工作室针对其主攻方向布置相关的阅读资料、翻译作业,设计实务模拟训练,定期进行口译训练和交流,并对外承接相关的资料翻译业务。如“法律英语翻译工作室”可以承接各种法律文书笔译,“旅游英语翻译工作室”可以承接民族地区旅游方面的工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设立相关的实习基地,如涉外法律事务所和犬酒店、旅行社等。
考察各大高校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重语言规则的归纳,主要讲解课文中的语法、词汇,且称之为“精讲型”;第二种主要是“研读”教材,且称之为“阅读型”。
但二者都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用英语参与商务交流的能力。“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一种创新。该模式不但以实务模拟方式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试图创造实际参与实务的机会。
总之,商务英语作为一个专业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许多大学对商务英语的教材、教法做了诸多有益的探讨。各校尝试的教法或许各有不同,但是着重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已成为学界同仁的共识。
学科定位范文3
旅游管理学科错位
(一)旅游管理学科定位属性与办学依托之间错位
1.单一学科定位与办学依托多学科之间错位
目前我国旅游学的理论基础尚未完全建立,各个研究机构(高校)都在各自原定领域内进入旅游研究圈子,多种学科进入旅游研究,造就“万马奔腾、齐头并进”的虚假繁荣。实际上,旅游专业在中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不合理,一直在单一学科还是复合型的交叉研究领域之间摇摆,在单一学科体制内寻求多重研究的突破和承认。从旅游专业在我国高校院系的实际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旅游研究和旅游专业教育是依托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园艺学、林学、社会学、建筑学,甚至依托中文、地质学、交通运输、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等不同的学科背景而不断发展的。旅游专业在诸多学科、院系下皆有分布,既说明我国旅游学科自身发展的壮大,也说明了其他学科发展面临困局与自救。这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在经济管理类院系下开设旅游类专业,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酒店管理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系;二是因该学科在旅游研究和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开设了旅游专业。如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以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三是由于某些相关学科人才需求下降,一些高校依托历史学、园艺学、林学、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进行专业开拓的情况,如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5](P9~15)等。这种专业的综合性错位既不符合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产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客观反映旅游学的本质特点。依托其他学科永远使旅游学处于从属地位,得不到主流的定位和认可。这种学科地位问题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出现“小而全”的局面,开设课程涉及旅游各个方面,虽然面面俱到,但都是皮毛。而且旅游科研和旅游教育科研滞后,教师难以申请省部级以上的课题基金和奖项,难以发表权威性、高层次的旅游学术专业刊物,最后只能在经济学、民族学、哲学等学科中申请旅游课题,在非旅游的刊物上发表“权威”论文等。长此以往,球与边缘化最后将会严重影响高校旅游专业的师资水平、资金投入、院校评估与专业排名、办学层次与质量等,若不能确定旅游学科的定位属性,必将影响旅游教育与科研的发展。[6](P161~164)
2.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人才培养与同时就业竞争之间错位
中国旅游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迅速。由2000年底统计,全国拥有高等旅游院校(包括所有开设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普通高校)由1980年的4所增加到252所,拥有在校学生73 586人,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样一个完整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截止2009年末,国内的1 722所大学(学院)中有旅游专业(系)的高等院校852所,在校生49.84万人;开设旅游专业的中等职业院校881所,在校生45.41万人。也就是说,全国有95万人就读旅游管理专业,其中50万人在高等学府中。①十年时间,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都取得了惊人的数量发展,然而质量是否都同样得到提高呢?实际上,每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定位是不同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出路也应该不一样。首先,研究生教学有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学术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将研究生培养成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将研究生培养成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管理人员[7](P10~11)。其次,本科层次旅游专业应培养具有“创造性执行及一定的创意策划能力”的专门人才[8](P8~9)。再次,旅游管理专科是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能从事旅游基层管理,独立进行旅游服务与管理、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目标定位直到目前仍处于模糊状态,所以造成不同层次人才同时竞争相同岗位。多种层次人才培养与就业同时进行,竞争空前激烈,导致了学生更看重名牌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或者非旅游管理专业(如金融、会计、财税等专业),进而产生了极其严重的二级分化现象。
3.旅游多功能与旅游研究缺少基础理论之间错位
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旅游的诸多功能之一,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体现在旅游活动可以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其与旅游活动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旅游功能。[9](P13)从对旅游的社会教育系统要素分析可以看出,旅游资源能够发挥教育载体的功能,并为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导游人员和旅游解说牌是旅游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导游在讲解时存在缺乏生动性、科学性和讲解格调低下等问题;旅游解说牌设计呆板、内容空泛。停留时间是影响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交流的主要原因,旅游管理部门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待加强。[9](P19)旅游研究在成果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同时,如何构建旅游研究自身的理论内核尚需突破,旅游研究的基础理论不扎实,尤其是在市场和产业发展的短期性需求支持下,造成旅游研究成果数量的表面繁荣,实际上研究深度不够,一些关键问题始终难以得到解决,没有形成核心的概念与逻辑体系,对于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研究的语言系统共识较少。[3](P239~248)以国家级科研项目中体现的旅游研究倾向为例,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自然基金项目倾向于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及演化、旅游流及旅游行为等,对区域旅游合作主题没有研究或者说较少涉及,旅游统计是研究薄弱环节;社科基金项目倾向对旅游产业竞争力、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等的研究,对旅游流及旅游行为没有研究,而在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旅游生态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自然基金旅游项目中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乡土聚落景观、旅游环境影响、旅游统计、旅游信息等主题成为研究“新宠”;社科基金项目中旅游产业、民族村寨旅游、区域旅游合作、休闲旅游、青藏高原旅游等逐渐受到重视。[10](P78~84)旅游具有多种功能已经为人们所共识,研究缺少基础理论,国家项目支持少,旅游多是在其他学科中寻找借鉴,这种外在多功能和内在少基础之间形成一种悖论。
(二)旅游管理学科定位属性与人才培养(就业)之间错位
1.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之间错位
在旅游管理学科中,以应用为主的专业方向比例也明显高于以基础为主的专业方向,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靠旅游规划等横向课题支撑,部分学生和青年教师成为导师规划课题的廉价劳动力,这样势必削弱旅游基础性研究,导致论文产出、著作产出、纵向课题申请、研究生就业出路等向应用性倾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人才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化,旅游业需要的人才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导游员、饭店工作人员、旅行社计调等层面,更不是学旅游管理到饭店“端盘子”等传统偏见。许多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跟不上时代步伐,滞后于市场需求,依然只是停留在导游、餐饮、饭店管理等传统层面,缺少会展与会务管理、商务旅游、景区精细化运作、旅游产业融资、遗产旅游豪华包装、智慧旅游、金钥匙饭店高层管理、高尔夫管理、会所管理与业务运作、政府接待与旅游陪护等新业态。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结构不科学。部分课程因专业方向分化缺乏有效综合,甚至大量课程内容陈旧、重复,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比重偏低,学生限于一隅,自身知识得不到拓展,个性化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最后出现“难找工作、多人找同一份工作、找到工作难以坚持”的局面,进入社会后工作岗位得不到适应等结果。
2.学科规模数量扩增与质量水平之间错位
与其他本、专科生专业相对完善、成熟、规范化的培养管理相比,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管理则松散得多,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依靠导师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一方面部分旅游管理导师招不到高质量学生,另一方面某些专业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研究生。学科规模数量扩增与质量水平之间的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以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评估、质量监控体制为切入点,逐步推行以校外专家为主的社会评估制度,改变放任自流为“依法管理”,应成为今后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
3.重知识传授与轻能力培养之间错位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薄弱,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虽然也召开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教学改革会议、创新争优学术会议等,但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新为荣的意识明显不足,难以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难以突破传统观念,也就难以超常规发展。
4.社会需要与个性泯灭之间错位
许多旅游管理院校(专业)忽视了学校、学科的既定特色与形象,一味地追求“大而全”,一味地追赶潮流,与时俱进,最后迷失了发展方向,找不到自我特色,培养出来的海量学生,千人一面。同行对于这种以数量培养取胜的方式认可度不高。例如国内某高校一次性招收6个旅游管理本科班,一次性招100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有些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举办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收在职研究学员,以3~5万元/人学费搞创收,批发硕士学位证。这种为弥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视培养人才质量的办学方式,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旅游管理硕士点、博士点成为挣钱的工具。
5.效益与培养成本之间错位
据笔者调研所知,大多数学校未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体系,各培养机构处于无成本核算体系的运行管理之中。尽管近年来实行完全国家拨款、委托培养、自筹经费三种类型的经费分担改革,但仍未摆脱经费短缺的困境,完善和拓展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是当务之急。
理顺旅游管理学科的错位,对其进行科学定位
(一)确定旅游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和旅游专业的“核心”学科地位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特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适合于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的战略定位,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11](P6~7)旅游学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应拥有一个独立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规范化的专业结构。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合理的规范化包括一级学科(旅游学)、二级学科(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旅游地理学专业)以及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地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与区域经济等)等在内的旅游教育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6](P161~164)旅游专业不是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它应该在目前的学科目录体系里体现更多的包容性,旅游专业应该成为横向联系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与消费、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业综合管理等,纵向联系个体旅游行为、社区旅游、区域旅游、全球旅游新论等在内“核心”学科。
(二)明确学科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然而目前各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通病,即笼统单一,跨度太大,定位过宽,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忽视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崔伯(Tribe,2001)指出,教育项目中课程设计是关键因素。旅游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面向旅游企业,也要考虑到旅游业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12](P442~448)。也就是说旅游教育既要考虑实际意义,又要考虑到技术意义。优秀的旅游课程设计的最终得益人将是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同时学生也能受益匪浅。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时,教授很多经营层面的知识,但很少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13](P291~295)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注重课堂教育,但严重忽视了学生技能的培养。邹益民(2002)指出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加上学校实验设施不足,饭店方向的学生在进入饭店当实习生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14](P44~46)我国的旅游教育课程往往是基于老师擅长的领域来设置,其实理想的课程设置应当是根据设计好的课程来寻找相适应的老师。我国的课程设置方式是本末倒置的,这在学生的知识构成上清楚的反映出来,造成行业需求与学生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为了能实现我国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教育项目中应当保证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课程设置的目标中,应当包含基本的技能、相关实践、相关知识以及如实际操作准则等。[15](P16~24)应该在旅游专业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层次体现学术差异和就业差异,学位与理论依次递增,同时从实操层面到学术理论层次也应该双向递增,避免学术与就业错位。
学科定位范文4
公共管理学 公共行政学 学科定位
一、公共行政学范式
自1887年,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学研究》一文,并首次提出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以来,行政管理学开始逐渐脱离政治学自成学科体系,并进行了数次理论变革。行政管理学,又叫公共行政学。对于公共行政学发展阶段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但学界普遍认同以范式论来划分公共行政的认知视界。
“范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均称《结构》)中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给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分析一个学科、专业的发展演变。在社会科学领域它也被人们广泛采纳,就公共行政学来说,采用范式来分析其发展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库恩“范式”的歧义理解,又或者说是由于库恩本人最初只是想用它来阐述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共有规则未曾想到“范式”一词会引起理论界的巨大反思,而导致的表述形式的不清晰。“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因此要想理清“范式”的含义须得先探究科学的共同体结构。在《结构》后记中,库恩提供了一种科学共同体的观点:“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同一个科学专业领域中的工作者组成。在一个绝大多数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程度上,他们都经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钻研过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取许多同样的教义”。那么“范式”应为这样的科学共同体所特有。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史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或时期,每进入下一个阶段或时期都是一种新的主导理论代替旧有的,也就是是一种范式替代了另一种范式。与其他学者对库恩“范式”的复杂理解相比较,笔者更倾向于将其简单化,即公共行政学自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学科以来就只有公共行政学范式这一个存在。公共行政学本身就是一个由许多学者组成的科学共同体,尽管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其发展是一贯的,不存在研究者话语交流的异质性或不可翻译性。“至于公共行政进展中不断有新知识的注入和创新,是在范式之中的,知识有共同体生产,是秉承信念介入现实的实践中生产出来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后期,库恩为避免混淆更愿意用“学科基质”来解释“范式”,“学科”是指一个专门学科的工作者所共有的财产,“基质”则是说它有各种各样的有序元素,并且每个元素都需要进一步的界定。原初的“范式”已被解释的背离本意了,也指称科学共同体中的某种理论或学派观点。因此,笔者认为,公共行政学发展阶段中的各种理论或学派如:传统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新公共管理学,公共服务理论等等更应该是“公共行政学科基质”中有待进一步推敲的“元素”,而不像多数学者认为的那样属于不同的范式。
二、公共行政学范式下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在中国作为舶来品,起步、发展都相对较晚,很多的理论学说还主要是由西方引进,因此要研究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定位还需从西方的公共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开始。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Management,英语语境中这两个词的意义其实常常是用来互相定义的,外国学者在使用administration和management时经常不是很严肃,也因此这两组词经常被混用,没有明晰的定义。最初在中国,前者多译为“公共行政学”,后者译作“公共管理学”,然而随着近几年理论发展,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二者均译为“公共管理学”似乎更为恰当。译注名称的变化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其原因之一是学科主导理论的转变。1991年,克里斯托夫・胡德发表了其著名论文《一种普世性的公共管理?》,用“新公共管理”来命名7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改革,“通过对这一模式及其各要素的经典性归纳而对70年代以来的西方政府改革浪潮做出了第一次系统的总结,也将英国式的公共管理研究推向了整个世界”。考究90年代美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可以发现,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代表性官僚制的引入,公共行政的规范研究已将新公共管理概念吸纳其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概念也就变得很模糊了。美国学者劳伦斯・E・林恩根据自己的用词习惯指出“当我认为需要的时候,我选择了‘公共行政’的概念。而在两个概念都可能合适的地方,我则使用了‘公共管理’的概念”。因此,可以说在西方公共行政隐涵官僚、官僚机构,而公共管理作为新术语指涉的范围更广,所以当研究内容包涵公共机构、非营利机构时,学者更倾向于使用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在历史渊源上或却有一些精细的区分,“但他们都应该是综合的,每一个分支的内容都应当涵盖别的分支。最简单的办法是认为都包括政策、管理和分析”。
因此,在中国作为学科的公共管理学更应该是一个统称,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或者说它本身就表征了公共行政范式,涵盖了公共行政范式发展中的各种理论研究而不特指其中的任一个。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池忠军《公共管理考辨与范畴》[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张康之,张乾友等.《公共行政的概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学科定位范文5
P键词 学科评估 专业定位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钢铁与有色金属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冶金工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带动了行业结构的逐步升级、材料成形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持续更新。但是在产品质量、品种、能耗和环保等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急需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东北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重点围绕新一代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高性能轻合金制备等核心关键技术,开展以节能降耗、环境友好为目标,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新一代金属材料及材料先进成形过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材料成形方面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为我国材料加工成形的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为此,也奠定了本专业办学的定位是为冶金行业和相关制造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涵盖固态成形、液态成形、半固态成形及液固成形一体化等先进成形方式。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数学、材料成形力学、材料物理冶金和自动控制方面的理论基础,掌握材料成形工艺、设备、自动化的专门知识,适应目前材料成形工业领域大量采用高新技术、通过学科交叉实现材料成形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趋势。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生产企业和科研开发领域就业,分布在冶金、机械、汽车制造、飞机制造、材料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技术管理与企业管理等工作。基于此办学定位的指导思想,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立足如下几方面:
1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学校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并将发展目标定为:在建校百年之际(2023年),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即建设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端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研发和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基地,加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传播先进文化的思想库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研究平台,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引领者和开拓者。
2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
本专业主要培养兼备材料成形和过程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的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工程科学基础、工程专业技术及管理等知识,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组织管理、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1)能承担材料成形领域的设计、研发及工程管理工作,并能进行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2)具备管理工作团队及协调项目的能力,能组织制定项目计划并有效实施;(3)能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新兴技术,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视野。本专业主要为冶金、机械、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建筑、电子等行业输送所需的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相关领域生产运行于技术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经营销售等工作。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材料成形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紧密围绕东北大学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以国家和地域需求为牵引,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依托学科优势,加强专业建设,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为贯彻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执行,学校从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教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落实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等方面入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
在教师考核方面,学院不断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给予倾斜政策。对于在教学改革项目、教学获奖、编写教材或指导学生实践创新竞赛取得成果的教师,年终考评绩效时可得到合理的体现。
学院组织教学督导组,对学院教师的授课、实验教学、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期末考试等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针对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及学校学院教学督导员教学质量检查情况的反馈情况,学院召开各单位教学负责人会议通报情况,要求各单位召开会议,结合检查情况制定整改方案。同时学院向全体教师通报学校和学院的检查情况。
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每逢修订培养方案,专业都组织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进行研讨。在专业教育工程认证的工作中,通过宣讲会将工程认证的理念向广大教师和学生宣传。在重要的专业评价工作之后,专业组织研讨会,讨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4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体现与效果
学院关于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在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了良好的体现。经过专业全(下转第50页)(上接第45页)体教师的努力,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继2012年通过国家专业教育专业认证之后,2015年专业又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评,并被评为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本专业的教师能够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在人才培养和教书育人方面投入较多的精力。本专业的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较高,考研和就业形势良好。
5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点。学院积极为专业联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本科教学、学生就业做了大量的工作。职能部门能全力为教学工作服务,在各个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工作重视程度很高,力求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2014-2015年的R等现すぷ髦校专业组织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研讨会;专家组进校考察之后,专业组织了几十位教师参加的研讨会,针对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确定措施。2016年,在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及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共组织各种规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研讨会8次,80%以上的教授和副教授参加过此类会议。在新成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研讨会上,本专业主要围绕本科生人才培养问题对专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6结语
按照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毕业5年后可在相关领域从事以下工作:
(1)技术层面:能够在冶金、机械、材料、能源、飞机制造生产企业和冶金设计院,从事材料成形工艺研究、设计、材料开发和产品检验;能够胜任技术管理工作,成为企业骨干;
(2)行政管理层面:可以从事律师、公务员等职业,参与国家、省市、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修订等;
(3)科学研究层面:能够完成硕士、博士学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进入科研院所承担科研课题,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4)教育层面:经过培训或深造可以成为高等学校教师或培训机构的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和职业培训工作;
(5)创新创业层面:能够以个人或团队创业,经营中小规模企业,成为微、小企业家。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与国家、区域、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多数的毕业生选择在本行业及相近行业(如冶金、机械、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软件)从事生产、科研、技术开发等工作。毕业3年后已经有人具有中级职称,正在逐步成长为单位的骨干。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发展态势良好。而正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预期毕业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认可,实现了本专业对毕业生发展的预期目标。
学科定位范文6
护理学一级学科 学科建设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护理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结束了护理学科长期属于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历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护理学理论得到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此次学科目录的调整,为护理学科这一新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提出了如何科学定位护理学科及开展学科建设,提高护理学科内涵质量的问题。
关于护理学科一级学科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现在护理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数量正在逐渐增加,因此加快护理学科建设非常关键。
一、准确定位护理学科
学科是按一定科学领域或学问性质划分的学术分支。目前我国学科划分为13大类,109个一级学科,将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按照学术分类研究学科方向,应重视学科的科学性,以及学科内涵质量及学科发展下的二级学科定位问题。
从护理学科所承担的任务与高等学校的功能上来看,即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但由于护理学科在学校所属学科的特殊地位,又使得它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发展方向。与其它学科相比,护理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科建设基础薄弱,从简单的医学辅助学科逐步发展成为有自己学科理论体系,缺少学科历史积淀;二是学科建设意识淡薄,科研基础准备不足;三是缺少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群的支撑。
护理学一级学科简介中明确定义: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这样科学定位护理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符合护理学在我国学科分类和建设中的地位同它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生活中的地位相平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分类的特色更加鲜明。
二、科学规划护理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一直是学科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因此基于护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发展趋势,对于护理学这个新学科来说,应更深入地研究和清楚把握它的学科内涵、定位、学科范围、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等相关问题,争取在新的学科发展水平上建设好这一学科。
护理学一级学科简介中这样阐述护理学科范畴: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广泛综合的发展趋势,护理学与多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相互促进、在方法上相互启迪,在技术上相互借用;同时护理学自身也在不断丰富、深化,一大批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的诞生,将有力地推动护理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发展。目前我国护理学科研究涉及6大领域,14个研究方向。
护理学科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从护理学的学科范围分析,它明确了护理学与医学的关系,即护理学是医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护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人类健康,不仅是患者,也包括健康人,包括促进正常人的健康,减轻患者的痛苦、恢复健康、保护危重生命及慰藉垂危者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也包括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学的总体目标是致力于保护全人类的健康。早在1859年,南丁格尔就提出了护理的本质及对知识的需求不同于医疗。国外许多护理学者开始致力于发展护理学的理论,护理理论可心充实护理学的知识体系,并且指导科研和临床实践。
三、护理学科建设的思考
1.形成护理学科研究特色
学科的特色研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本学院的学科建设基础和护理学者自身的研究状况进行确定。每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方法及形成的研究特色自然也会有差异,但是既然是一个独立学科的研究特色,由其内涵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所规定,它必然具有要求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者共同遵循的原则。因此,一个学科的研究特色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属性的要求,考虑学科、专业属性的要求设置研究方向,否则研究方向过多也会导致学科的属性特色不突出,也不能设想凡是社会需要的都是本学科、专业应该研究的,因为社会多方面的需求,需要多学科来分别承担。另外,仅根据本单位现有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科基础设置研究方向,会导致学科研究领域狭窄,这些也必将造成护理学科理论基础的混乱。
2.正确处理护理学科与主要相关学科的关系
在护理学科一级学科内,要正确处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技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既要把握上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又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差异和各自的边界。护理学学科研究领域之间、下设二级学科之间在研究内容、课程设置上出现一定的交叉重复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这种交叉重复性的联系,既扩大了专业基础的要求,也是形成护理学科群的条件。但是不能只关注这种联系,而忽略了差异,不利于学科整体的发展。因此,在学科的创立初期阶段还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避免重复建设。
3.注重护理学科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和科研存在多重关系,一般来说,一个教师承担的教学往往不限于某一门课程,而且课程内容也是变化的,但是科学研究不能变动太快,它必须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内长期研究。教学和科研,应在区分和结合,要认真加以研究。
因此,重视护理这一新的学科的定位,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进行护理学科建设,在巩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密切相关学科的联系,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注重护理学科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李静,姜安丽.护理学定位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护理学,2008,3(23).
[2]许为民.我国研究生教育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设置质疑.科学学研究,200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