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波动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波动率范文1
收视率的波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的变化:一类是收视率绝对数值的增减,但频道/节目的市场排名保持不变;一类是收视率绝对数值保持不变,频道/节目的市场竞争力(排名)发生变化;另一类是收视数值与市场排名同时发生变化。从电视媒介经营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更多关注的是收视率下降以及市场竞争力减弱背后的原因。
决定一个频道或节目收视率高低,影响收视率波动的因素可以归纳成频道/节目自身的因素(内因)和频道/节目外的因素(外因)两个方面。导致收视率的波动(下降)的频道/节目自身的因素包括频道覆盖的变化、节目信号的稳定性、节目自身的质量、频道内前后节目的编排等。影响频道/节目收视率波动的外因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竞争频道的影响,如竞争频道加大覆盖、频道改版、节目改版带来的竞争压力等,另一类是竞争频道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其他媒体的竞争、观众收视习惯的变化、特殊事件、广电媒介政策和调查地区收视率调查方法改变等等。 (参见图一)本文将对以上所列举的因素一一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电视媒介经营者有所裨益。
一、频道/节目自身因素造成收视率波动
1.频道覆盖/信号不稳定
频道覆盖变化(频道/节目信号不稳定)是频道/节目收视率波动的可能原因之一。频道的覆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地面对频道信号的接收和转播,如果某个地区对频道信号的接收和转播不连续,频道信号传输不稳定,时转时停,势必频道的覆盖率,影响观众的连续收视,造成观众大量流失,收视率急剧下降。图二是2004年上半年某省级频道在本省收视率的波动情况,2004年年初省内部分地区该频道信号中断,有线户无法接收到该频道的信号,3月份另一地区的有线、无线户均收不到该频道的信号,4月24号,无线户晚间的信号恢复, 5月份后又中断,如此往复,最后导致 2004年上半年该频道在全省的收视率大幅下降,从年初最高点10%下降到最低时的3%。
2.节目生命周期/同一时段不同节目质量差异
与其他产品一样,电视节目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必须经历从培养期、发展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过程,其收视率也随之逐渐上升至成熟期的最高水平,进入衰退后逐渐下降。当然决定节目生命周期长短的因素很多,如节目类型、观众偏好的改变、不同时尚的流行以及大量频道雷同节目的出现导致市场上同类节目供过于求等。
了解节目的生命周期有助于我们分析同一节目的收视率变化过程,解释收视率的波动原因。经历过成长期和成熟期收视率的迅速增长和稳定的高收视率阶段后,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高品质节目层出不穷,克隆节目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如果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保持不变,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必定会降低,老的观众流失,新的观众不愿加入收视队伍,节目不可避免地要进入衰退期,导致收视率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从内容和风格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不可能获得很好的效果。节目的生命周期导致收视率波动也是为什么老牌综艺节目《正大综艺》在经历了数年的辉煌之后,收视开始下滑的原因,其间该栏目也有过多次调整,但终究无法改变颓势,最终央视不得不忍痛割爱,停止该节目的播出。
同一时段播出的不同节目质量的差异也是造成该时段频道收视率波动的一个原因。最突出的例子是电视剧时段的收视率。到目前为止电视剧仍然是频道收视率的发动机,是拉动收视率的三驾马车之首,所以电视剧在不同频道的节目播出中仍然占据很大的分量,甚至在频道专业化大潮之下,电视剧对收视率的推动作用仍然不容忽视。各类频道晚间的节目多由不同的电视剧场构成,频道的收视率受剧场播出的电视剧的品质影响很大。不同的电视剧,由于题材、内容、情节、演员阵容、制作水平以及宣传力度不同,对观众的吸引程度有很大差异,造成频道在该时段的收视率出现波动。
节目的收视率与节目成长周期的关系放在电视剧上就变成收视率与剧情的联系,新剧播出后,观众的收视率往往会随着剧情的推进而逐渐上升,到结尾时达到。随后播出新电视剧的收视率往往也遵循同样的过程。所以当上一部电视剧刚刚播完,到新剧的推出过程中,收视率往往从一千高点下降,随着新剧的播出逐渐回升。对于新旧电视剧交替的过程中出现的收视率下降情况,节目经营管理者可以不必过于焦虑,而是继续关注电视剧播出一段时间后的收视率变化趋势。(参考图三)
3.频道节目编排因素
观众流理论是频道节目编排的一个重要理论,电视研究者认为,观众的收视行为具有一定的惯性,只要观众选择了某个频道,如果有比较充分的理由让他们留下来,观众就会倾向于停留在该频道。这一研究的直接成果之一是把节目类型化,将同类型节目编排在一起,以吸引特定人群的持续收看。如果前后节目编排缺乏连贯性,风格、类型差异很大,所吸引的目标观众重叠很小,会使得上个节目的观众在节目结束之后,不愿继续停留在本频道,而是换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对于频道而言,这种编排方式违背了观众流理论,从而不能很好保证观众在频道内“顺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观众“溢流”,导致收视率下降。
图四是2004年上半年中央台三套在18:55~19:00时段观众流动情况,中央电视台三套18:40~19:00播出《综艺快报》随后播出《电视书场》。《综艺快报》主要播出内容是综艺新闻和娱乐资讯,并以娱乐资讯为主,它的目标观众定位在15~40岁之间,而《电视书场》的目标观众定位在中老年观众,两个节目之间观众的连贯性差,前节目对后节目收视的“抬升”作用很小,约80%的观众都在节目结束之后换台(参考图三),导致《电视书场》的收视率大幅下降。相反,在《综艺快报》与之前播出的节目《中国音乐电视》由于目标观众特征很接近,这种编排使得前后节目之间的观众流动十分顺畅,《综艺快报》的观众中61.5%来自于《中国音乐电视》,整个节目的收视率也基本保持了前节目的收视水平。
二、竞争频道实力增强造成收视率下降
1.竞争频道推出优质品牌栏目
在观众收视总量基本不变的前提,竞争频道之间的收视率往往呈此消彼长的态势。竞争频道收视率上升常常是频道/节目收视率出现波动的最直接原因。但频道/节目收视率出现波动时,除了考察以上提到的频道/节目自身的原因之外,还要同时关注竞争频道的举措,研究竞争频道同一时段播出的节目带来的影响。2003年7月7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在名牌栏目《南京零距离》前推出了另一档新闻节目《绝对现场》。《绝对现场》在18:20~18:30播出,紧随其后的是自开播以来就以其鲜明地位“服务百姓”的采编方式和极具亲和力的“说新闻”方式,在观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成为南京地区极具影响力的 60分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这两档节目贯通了18点和19点档,一个偏重法制特色新闻,一个以民生新闻主打,前后呼应,打造了一个近2个小时的新闻报块,一方面满足了观众在这一时段对新闻资讯的需求,另一方面从观众流理论的角度来看,保证了这样时段内观众在频道内的顺流,从而使得观众收视得到保证,提高了该时间段频道的竞争实力。《绝对现场》推出第二天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在该时间段的收视率迅速从第一天的4.33%上升到6.08%,市场份额从12.2%上升至17.1%,并迅速成长成一档品牌栏目。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绝对现场》栏目的推出给该时间段其他频道其他节目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成为同时段其他频道/栏目收视下降的重要原因。
2.竞争频道播出精品电视剧
除了品牌栏目外,竞争频道播出的电视剧对主频道收视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电视剧仍然是各个频道,甚至部分专业化频道收视比重最高的节目,电视剧在各频道的播出量居高不下。尤其在晚间观众收视最为集中的时段。各频道最多安排的是各式各样的电视剧场,节目类型十分雷同,所以晚间时段某些频道之间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不同频道播出的电视剧之间的竞争。许多频道的收视率下降常常是由于竞争频道推出精品电视剧造成的。
竞争频道播出精品电视剧导致频道/节目收视率下降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春节期间湖南卫视推出的《还珠》大餐。春节前后,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再次被湖南卫视搬上屏幕,同时播出的还有《还珠格格第三部之天上人间》、《还珠格格精装版》和《还珠格格第二部》。 1月11日湖南卫视在每晚19:00~21: 30播出《还珠格格第三部之天上人间》。每天两集。次日下午16:00~17: 50重播;《还珠格格精装版》从1月11日开始播出,1月份播出1~24集,每天上午9:50~11:50播出,每天两集;《还珠格格第二部》1月21日开播,1月份播出1~40集,每天上午8:30~12: 30播出,每天四集。无论在本省还是外省,春节的“还珠”系列大餐都为湖南卫视赢得了不俗的收视,收视率屡屡攀高,给其他频道同期的收视带来很大的压力,也成为其他频道收视率下降的直接原因。(参考图五、六)
3.竞争频道对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的集中报道
电视因为具有图像和声音并茂的特点,同时观众可以通过电视即使足不出户也可通晓古今东西,所以一直是人们快速获得各类咨讯的主要渠道。竞争频道对突发事件和人们关注的热点事件的集中报道往往会吸引很大一部分观众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主频道常规节目的观众流失,收视率下降。以伊拉克战争为例,2003年3月21日伊拉克战争爆发,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央台四套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调整节目播出,此后全天候滚动播出伊拉克战争最新战况,同时制作了相应的专题节目对战争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深入报道,吸引了大量观众。从图七可以看出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中央台四套在北京地区的全天平均收视率由原来不足0.5%快速上扬,在短短的几天内就飙升至3%,随后一周的平均收视率一直维持在2.5%左右,成为北京市场收视率最高的频道。与此同时,原来北京地区收视最好的北京卫视、北京二套、北京四套等其他主要频道的收视率都呈现出不同幅度的下降。 4.竞争频道改版 竞争频道的改版是主频道/节目收视率波动的另一个原因。前面提到的竞争频道精品电视剧和突发事件的播出对主频道/节目的影响通常是短期的,电视剧播出完毕或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结束后,主频道/节目的收视率还有可能恢复到原有水平,但如果频道/节目收视率由竞争频道改版引起,这种影响很可能是长期的,所以应该引起特别关注。
在多频道时代的电视市场竞争中,频道和节目数量的激增并不意味着观众的收视率时间也会随之增加,或者说将自己的收视时间平均分配给各个频道,而是在总体收视时间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观众锁定几个能够提供最大满足的频道进行收看。因此对于频道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除了注重节目的内容和质量,提供满足观众兴趣、爱好节目之外,还必须合理地编排节目。是否能依据观众的收视习惯,结合市场的节目竞争状况科学、合理地编排节目成为频道能否取胜的关键。这也是时下各类频道为什么纷纷改版、调整节目的主要原因。竞争频道的成功改版后实力增强常常是主频道/节目收视率下降的又一个原因。
2004年5月1日,浙江卫视全新改版,在对各时段电视剧观众特征和收视习惯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推出了《热播剧场》、《青春剧场》、《假日剧场》、《黄金剧场》和《点播剧场》等五大剧场,五大剧场针对不同的推出不同类型的精彩电视剧,同时在剧集之间通过电视剧“下集预告”和“精彩回放”等小板块进行连接,最大限度的维持了观众的连续收视。改版一周内便实现收视率的快速提升。改版后“五一”期间浙江卫视在全国的全天收视率提高了115%,增长幅度在31个省级卫士频道中排名第二.跃居全国卫视收视率前五位。在浙江省内,改版后的浙江卫士收视率增长也十分明显,与2004年1~4月份相比,全天平均收视率上升43%稳居首位。浙江卫视改版后的实力显著提升给其他频道带来很大的压力,表一可以看到省级频道C的收视率在五一期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注:竞争频道浙江卫视的改版只是影响C频道收视的原因之一,而非全部原因。)
三、收视率调查方法的改变
调查方法的改变是造成频道/节目收视率波动的另一个原因。在日常连续性收视率调查过程中,日记卡和测量仪是两种最常用的调查方法。两种方法共同的特点都是样本相对固定,提供的都是连续性的观众收视资料,便于纵向分析观众收视行为的变化。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记录的方法不同。日记卡采用人工填卡方式,因而存在一些缺点,如人工填卡带来的填屠误差、时效性较差(从访问员每周上门收取卡片、数据录入、净化到处理,通常需要3~5天的时间)、准确性较低(日记卡以15分钟作为记录单位,在同一个15分钟内采用8分钟记录原则,即该15分钟收视记录的是累计收看超过8分钟的频道)等缺点。测量仪采用的是仪器记录的方式,通过仪器记录,一方面可以尽量减小人员误差,提高数据精度(测量仪以1分钟作为记录单位),通过数据可以准确地反映只有几分钟的短节目的收视率,甚至可以准确地体现广告时段的收视波动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提供速度(通常第二天就可以获得前一天的收视率数据)。
随着电视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电视媒体的经营者和广告公司和广告商对收视数据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数据无论是时效性还是准确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测量仪方法具有以上几个突出的优点,尽管测量仪调查方法的成本大大高于日记卡方法,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由原来的日记卡调查转变成测量仪调查。调查方法的改变,结合日记卡和测量仪两种调查方式的特点,同一地区相同频道的收视率在调查方法改变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根据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CSM过去数年来先后调整的十几个地区的收视率数据对比,从日记卡转变成测量仪调查方法后,不同频道/节目收视率波动存在这样的普遍特征:该地区主要频道的收视率下降,次要频道的收视率下降主要节目收视率下降,次要节目收视率上升;黄金时间段播出的节目收视率上升,非黄金时间段播出的节目收视率下降。
四、观众收视习惯的变化
观众收视习惯的季节性变化也可能造成频道/节目的收视率波动。通过对全国七大区域观众全年的收视率走势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东地区还是经济较为落后的西北和西南地区,观众全年的收视水平并不是平稳、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七个区域在春节、五一、十一长假都出现明显的收视率高峰,春节以后随着天气转暖,观众其他休闲娱乐活动增加,电视收视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观众收看电视的时间逐渐减少,十一以后进入冬天,观众的收视时间逐渐延长, TTV的收视率也呈上升趋势(参考图八)。在观众电视收视总量下降的前提下,各频道/节目即便在其他竞争情况完全不改变的情况下。收视率都会仍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下降。由于观众收视总量的季节变化而导致频道/节目收视率绝对数值下降与频道/节目自身的质量无关,与其他频道的竞争也没有关系。
五、其他因素
波动率范文2
关键词:线损率;原因;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TM714 文献标识码:A
线损率是供电企业工作质量考核指标之一,反映了电网规划、生产技术及运营管理水平。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十分重视线损管理。线损统计过程中,线损率出现一定的波动,在季节交替或逢长假的月份尤为明显。本文研究分析线损率波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现象分析
在电网运行过程中,线损率存在波动的现象。如图1所示,为某地区2014年~2015年的月度线损统计情况图。
图1中可看出,该地区2014年~2015年月度线损统计,存在较为明显的波动,而且变化趋势类似,每年的第一个季度,线损率较为剧烈变化,而每年的4~8月,线损率保持稳定,每年年底线损率上升。
2.原因分析
2.1 供售电量不同期
供售电量不同期是线损率波动的主要因素。供售电量不同期,主要因用电客户数量庞大,部分计量表计需现场抄表;现场抄表采用分时段分批次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月供电量每月1日通过远程自动采集并生成数据,售电量的统计需现场抄录,抄录时间为当月1日至20日,当月月底生成数据。因供售电量的统计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线损率出现波动。
2.2 电网运行方式改变
电网运行方式改变,导致线损率出现波动。技术线损由众多电气设备的电能损耗构成,电能损耗主要由固定损耗和可变损耗两个部分组成。固定损耗与电流的变化无关,与电压的变化相关;若电气设备的电流发生变化,电压保持稳定,电气设备的固定损耗不变。可变损耗由电流通过电气设备电阻产生的,可变损耗的大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2.3用户用电情况改变
用户的用电情况改变,导致线损率出现波动。用户用电情况改变主要包括用户构成变化、用户负荷变化及用户数量变化3种情况。
用户构成变化即售电结构的变化,电压等级越高,线损率越低。大型工业用户其电压等级高、电量多,其所在线路的线损率较低;居民用电其电压等级低、电量较少,其所在线路线损率较高。某省2015年分类售电量占比变化情况,见表1。表1中可看出,大工业电量所占比重呈增长趋势,居民电量所占比重持续降低。
用户的负荷波动,在同一用电周期内,供电量相同的情况下,负荷曲线波动越平坦,线损率越低,负荷曲线波动越剧烈,线损率越高。
同一电压等级,用户的增加与减少,导致线损率波动。
3.改进方法
3.1 建立同步抄表机制
一是同步抄表,有效地消除因抄表时间差引起的线损率波动。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较容易实现同步抄表, 10kV电压等级在工作量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同步抄表;0.4kV电压等级,因抄表工作量较大,仍实行分时抄表,配变终端电量每月抄表两次,差值计入当月线损电量。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抄表路线以及抄表时间顺序,抄表员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抄表时间及抄表线路抄表,对于电量较大的用户,必须按抄表例日抄表。
3.2 加强用户负荷管理
一是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避免因用户负荷变化引起的线损率波动。二是推行峰谷分时电价以及季节电价,通过采取可中断负荷电价的激励政策,使用户的用电科学合理,消峰填谷,用户的负荷波动程度有效降低,有效控制线损率波动。
3.3 合理确定关口表抄表日
在进行电量馈线线损的计算时,往往对于用户售电量是不能够同时进行抄录的,但是馈线的购电量关口电量是只有一个数值的,因此所计算出来的线损率往往也只能够尽可能地接近真实线损率。所以为了尽可能保证计算的准确,就要求购电量关口电量的抄录时间应该为馈线各个用户售电量抄表时间段的平均中点。在对电网关口电量抄表日加以确定时,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要合理地选择等价集中抄表日,通过选择合理的等价集中抄表日,能够有效防止由于供售电之间所存在的时间差而导致的线损率出现波动的情况,简而言之,就是要尽可能地将大用电客户的电量集中在相同的时间来进行抄表;第二,在电网中经常会存在购电关口的电量差值,在对线损率加以计算时,应该将其列入线损电量,并且对于差值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确定其是否是由于抄表日的不合理而引起的;第三,电力企业的实际购售电量之差即为线损值,如果将电力企业视为一个大端口元件,那么每一个月实际的购电量和售电量之差就是这个大端口元件在该月的线损电量。但是购电量往往又会与计算系统的抄电量存在差异,而这部分差异往往也是线损电量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结语
线损率是供电企业工作质量考核指标之一,反映了电网规划、生产技术及运营管理水平。线损统计过程中,线损率出现一定的波动,研究分析线损率波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波动率范文3
不少理财师表示,此前大量客户首选外币定期存款,因为这种方式既没有风险,又最为稳妥。但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强,国外市场外币走势极不明朗,不少持汇投资者前来咨询,外汇理财的算盘如何打。
外币区别对待,避免盲目结汇
自希腊危机爆发以来,欧元、英镑身价不断缩水,人民币却变得越来越值钱了。
自去年11月底开始至今的7个月时间里,欧元对人民币汇率由10.32附近下跌至8.30一线,这意味着1万欧元持有在手,大约已缩水2万元人民币。伴随着欧元快速下跌的还有英镑,自去年12月初以来,英镑对人民币汇率贬值约9%。
半年多的时间里,手中持有欧元和英镑资产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为此,专家建议,在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的情况下,欧系货币一两年内基本是烫手山芋。不过,对目前手中尚持有欧元者而言,如果不急着用钱则不必急着结汇,可以等欧元反弹时再结汇,以减少成本。
越来越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也让不少人考虑将手中美元换成人民币。2005年7月21日至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超过20%。渣打银行日前的一份报告预计,在今年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折年率为3.23%。从当前时点开始的未来一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为3.67%,未来一年半时间的升值幅度为4.99%。
对于手中持有美元者,北京银行理财师赵博华建议,现在每人每年有5万美元的因私购汇额度,出国留学或旅游探亲购汇十分方便,手上不需留过多美元,不如趁早结汇。
理财产品合理配置是关键
对于那些有外汇使用需求者,结汇并不算上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研究员太雷表示,有外汇使用需求的人一般是出国旅游、留学两种情况,鉴于当前外币走势比较复杂,外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幅度较大,可以配置短期的外汇理财产品,也可以将一些走弱的外币转换成人民币,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
当前,外汇理财产品市场持续低迷,人民币理财产品备受追捧。人民币理财产品优势在于其预期年化收益可达4%,而美元理财产品仅为2%。而澳元理财产品也比较惊艳,目前澳元6月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可达5%。记者注意到,多家外资银行网站上主推的外币理财产品都以澳元理财产品居多 。
某股份制银行理财师建议,手中持有美元的投资者,可以考虑换成澳元,做一些短期澳元理财产品,但一定要选择短期收益率较高的产品,以规避风险。“同时,也可以考虑做些像挂钩石油、能源等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外汇理财产品,可以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上述理财师建议。
外币存款仍可行,银行选择有说法
当前市场不明朗,很多持汇者处于观望状态,既不想结汇换汇,也不想购买理财产品,觉得存在银行最踏实。而外币存款利率的浮动性很大,各家银行可以在符合规定的范围内定出竞争性利率。所以,办理外币存款时,需要选择利率高的银行储存。同一种外币,存入不同银行,利率可能相差数倍。如果资金量大,收益差距就会更加明显。
虽然存款不如理财产品灵活,但是客户可以提前支取,兼顾汇率波动,随时进行调整。据记者了解,不仅中资银行外币存款利率各有不同,外资银行的外币存款利率的差距更大、变动更频繁。据统计,某些外资银行澳元半年期存款年化收益可高达6%以上,美元半年期可高达2%。如果定期存款利率如此可观,存银行坐享收益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究竟哪家银行存款利息最高,还需持汇者货比三家。
货币升值是利是弊
历史的轨迹表明,汇率升贬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虹吸全球财富的惊人作用。在繁荣时期,霸权国家货币汇率的同步升值,不仅起到了吸引外部资本助力的作用,还增强了本国居民的对外实际购买力,给消费狂欢奠定了基础。而在衰退时期,霸权国家货币汇率的同步贬值,则不仅起到了削减外部债务负担的作用,还给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
波动率范文4
出于对汇率价格短期内过度波动的担心,央行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改革之后,采取了不亚于以前的市场干预措施,包括通过数量手段干预外汇市场、举办吹风会稳定市场情绪、强调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等。但这些措施具有临时性特点,不足以掩盖央行推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改革初衷。
仅凭中间价报价机制改革还不足以完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两个主要渠道:中间价,央行在外汇市场上数量干预措施。中间价市场化程度提高以后,改革的重点就落在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数量干预措施。
针对数量干预措施改革,一方面要坚持把汇率定价权更多地让渡给市场;另一方面要防止汇率价格脱离经济基本面的严重超调,防止汇率价格剧烈波动对企业带来过于严重的冲击。
宽幅波动
兼顾以上两方面考虑的合理方案,是引入人民币宽幅区间波动。把货币当局完全控制下的固定汇率作为左端,完全交给市场的浮动汇率作为右端,货币当局不同程度的干预规则对应于左右两端的中间方案。左端会带来短期稳定,但积累未来的不稳定并恶化资源配置效率。右端会带来长期的稳定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从左端向右端的改革过程会面临不同中间方案选择,以及相应不同程度的过渡成本。人民币宽幅区间波动能够有效兼顾市场化改革前进方向和有限过渡成本。
人民币宽幅区间波动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按照已经宣布的中间价规则行事,货币当局不干预中间价的形成并保持中间价与上一日收盘价的基本连续;(2)明确宣布人民币汇率波幅实施年度波幅上下限管理,人民币/美元每年上下波动幅度不超过7.5%;(3)明确宣布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加权汇率每年上下波动幅度不超过7.5%;(4)当且仅当人民币/美元汇率或者是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加权汇率突破年波幅7.5%的时候,央行才通过量价配合的方式干预外汇市场,除此以外,人民币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自发决定。
设定上下7.5%的波幅主要是出于两个考虑。其一,扩大波幅不会显著放大汇率波动对实体经济体的冲击。由于中国的出口和进口贸易伙伴分布广泛,汇率对出口竞争力和进口成本的影响主要是来自真实有效汇率的变动,而不是人民币/美元双边名义汇率的变动。从国际经验来看,频繁干预外汇市场并不必然比浮动汇率体制带来更加稳定的真实有效汇率。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小于日元、韩元和墨西哥比索,但和采取浮动汇率体制的美元、欧元以及印度卢比大致持平。换言之,即便中国转向市场导向的、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的波幅提高的幅度也很有限,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也相对有限。
其二,明确宣布上下波幅为7.5%,能更好地引导市场参与者的预期。给定央行有足够的政策手段和外汇储备规模,这一承诺具有可信度。一方面,7.5%的波幅本身是最好释放升值或者贬值压力的手段;另一方面,7.5%的强有力承诺会使得市场让步,消除持续升值或者贬值预期。
关于汇率目标区的相关研究证明,如果央行的承诺具有可信度,汇率会在目标区间内相对平滑地波动。特别是在美联储加息威胁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的背景下,设定汇率上下波动目标,有助于抵御冲击并减少汇率的过度波动。
宽幅优势
宽幅区间波动方案较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较好实现了汇率定价权从央行向市场的让渡,央行只是充当救火员的角色,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出手干预外汇市场,汇率绝大多数情况下由市场供求自发定价。
第二,活跃外汇市场交易,合理反映市场供求,进一步贴近均衡汇率。连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交易价格降低了由于频繁干预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盈利机遇,这会激发市场交易热情,促进相关规避汇率风险机构和产品发育。更重要的是,外汇供求预期不再频繁受到外汇市场干预的影响,有利于更加合理、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贴近均衡汇率。
第三,更充分地利用汇率价格杠杆调节市场供求,进而起到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宏观经济稳定和优化实体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
第四,为国内金融体系改革、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渐进开放奠定了更好的制度环境。
第五,赢得国际社会的欢迎,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中国在很长时间都被国际上汇率实现市场化定价的国家认定为操纵汇率,因而在国际贸易上常遇摩擦,承受较大的交易成本。而宽幅区间波动有助于缓解这一状况。
人民币汇率上下波幅7.5%的方案,符合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和改善经济结构的中长期利益,但不能不考虑迈向这个新方案过程中的过渡成本。实施宽幅波动方案过程中,最大担心是极端情景时人民币迅速贬值,逼近波幅7.5%的上限。需要对于出现这种情景的成本进行更细致分析。
最突出的成本是较大幅度贬值会增加前期背负较大外债水平的企业的债务压力。从行业上看,企业外债主要集中在金融、房地产、煤炭、钢铁等行业的企业。
其中,金融行业外债规模虽大,但是利率很低且资本和收入状况尚好,引入较大波幅后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汇率波动带来的新增业务盈利机会,外债负担损失总体上被外汇资产收益抵消。房地产等行业的借债成本较高,资产负债表面临严重的货币错配局面,汇率贬值对部分企业带来的损失较大。相关部门应积极提示风险,帮助企业更多利用汇率风险规避工具减低损失。
如果出现这种情景,上下波幅7.5%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会退化为近似于人民币贬值以后重新钉住的汇率形成机制,央行的外汇市场干预再次介入。无需过度担心这种局面。
波动率范文5
关键词:ARCH类模型;股市收益率;尖峰厚尾性;波动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107-03
现如今全球市场经济与金融市场高速发展,股票市场也随之逐步兴起。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股票市场相互影响、相互牵制,股市是一个国家甚至是全球经济的一个指示灯。当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充满信心时,股市会涌入大量的资金给资本市场带来所需的资金支持,从而扩大市场的生产力,导致经济繁荣的出现。而当人们察觉到经济萎靡的开始,便会逐渐失去投资信心,股市低迷,进入熊市,由此产生股价下跌、资金撤离等一系列骨牌效应。
由此看来,对于股票市场的深入研究是加深对资本市场及全球经济动态发展的前提步骤,中国股票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扩大,吸引着众多经济学家和投资学家的目光,导致在股票价格波动及收益率方面的研究与预测日益深入。通过对股市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于股市中风险控制及风险分散机制的理解,同样可以通过一系列数理统计方法将历年数据进行模型量化,对前景的预测及分析产生一定的帮助作用。
股市价格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不会给股票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然而当股票市场价格波动超出了人们预期的范围时,我们通常将此视为危险信号,会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降低了股民入市的信心。股价波动的影响因素颇多,当局到股价大幅度波动时,我们往往会从其影响因素着手抓住根本原因,从宏观角度来讲,国家经济政策、GDP增长率、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国际金融市场等都会对股票价格产生一定影响,另外一个行业的周期、突发性灾害、企业内部调整等也是影响股价波动的原因。因此股票市场作为社会经济的“晴雨表”,其波动性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股价波动性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股市波动特点
1.1 尖峰厚尾性
当外部冲击对股票价格产生持续性影响时,通常表现为一个大波动后紧跟着一个大波动,而一个小波动后则会紧跟着一个小波动,这种波动率时而较高,时而较低的频繁变化现象称为波动率集群性。股票收益率往往不符合正态分布,而出现尖峰厚尾特征。
对于这种特征理论研究解释其一是因为股市信息的出现和传递不平稳,是以成堆的方式出现的,另一种解释为投资者对于信息的反馈具有滞后性,因而新信息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当信息不断丰富扩大时,被忽略的信息遭到大多数投资者的重视,从而导致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使得股票价格集中性波动,产生收益率的尖峰厚尾性。
1.2 非对称性
国外学者Black、Christie研究发现股票收益率与未来波动性存在负相关关系,这就是股票的非对称性波动。目前对于该波动特征的解释有杠杆效应和波动反馈效应。杠杆效应将现象解释为股票价格的下跌使得公司价值减小、债务/权益比率增加,波动性因此增强,持股风险也由此加大。相反的,当股票价格上升时债务/权益比率降低,波动性相应减小。而波动反馈效应则认为,外部“利好”消息影响因素使得股票价格波动性增大,投资者对于该股票的预期回报率提高,需要降低股票价格削弱“利好”消息对于股价波动的影响。而经研究表明,同等强度“利空”消息对于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明显大于“利好”消息带来的影响。
2 模型介绍
在传统的经济计量模型中,我们通常假设模型拟合后残差的方差保持不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金融市场中经济计量模型的应用常常会遇到方差随着时间而变动的情况,即条件异方差现象。股票价格研究、汇率及利率的波动问题都需要对异方差性进行处理以提高模型拟合的精确性。
1982年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经济学家恩格尔教授提出了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以更好地解决方差波动性及集群性问题,使得计量经济学在金融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运用。ARCH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模型扰动项ut的条件方差依赖于前期扰动项的大小,ARCH(1)即表示时刻t的ut条件方差与t-1时刻的扰动项平方的值有关。
随着应用的推广与研究的深入,继ARCH模型之后又出现GARCH模型、EGARCH模型、ARCH-M模型、TGARCH模型等,这些推广的模型是对ARCH模型不同方面应用的不断补充与完善,使得ARCH类模型在金融市场的应用逐渐扩大,使用效果也不断增强。
在运用ARCH模型时发现,有些残差序列异方差函数具有长期自相关性,使用ARCH模型会产生较高的移动平均阶数,使得参数估计难度增大而影响模型拟合精度。因此Bollerslov在1985年提出GARCH模型,增加考虑了异方差函数的P阶自相关性。在GARCH模型中,随机误差项方差不仅受到前期随机误差项影响,还会受到前一期方差影响,特别受和在金融时间序列波动性和相关性方面进行建模研究。GARCH模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均值方程,还有一部分为条件方差方程。
3 实证研究
3.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从2000年1月4日至2014年5月22日间共3474个上证综合指数每日收盘价Pt的样本数据进行股票市场波动性研究。为了更深层次地探究股票市场波动状况,本文选取股票收益率作为衡量指标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股票收益率大体分为两种:简单收益率和对数收益率。其中简单收益率rt=Pt-Pt-1,即当日股票收盘价减去前一日股票收盘价,而对数收益率Rt=ln(Pt)-ln(Pt-1),即当日股票收盘价取对数与前一日股票收盘价取对数之差。在卢方元的《中国股市收益率波动性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比沪深股市简单收益率和对数收益率得出使用对数收益率不仅能够在计算多期对数收益率时简便计算,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序列的相关性及非平稳性,因此本文将采用对数收益率作为全文的衡量指标。
3.2 统计特征描述
图1为选取的3474个指数的对数收益率散点图,如图所示收益率波动簇堆出现,较高的收益率往往紧跟高收益率,而较低的收益率则和低收益率扎堆出现,这种波动随时间而变化的特征在前文中有所提及,称为波动聚集性,可以显示出收益率的时变方差性。
图1 上证指数对数收益率散点图由表1和图2可得对数收益率为尖峰厚尾分布,其偏度S为-0.085744,表现出向左偏斜的特性,即收益率出现负值的概率大于出现正值的概率,另外峰度K为7.267535,大于正态分布的峰度3,表明对数收益率的后尾性,即样本中存在很多很大或很小的数据,样本间差异较大。
其中n为样本容量,S为偏度,K为峰度。当统计量的值接近于0时我们认为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此处Jarque-Bera统计量的值为2640.423,表示样本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
图2 上证指数对数收益率分布图为了更直观地观察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特征,通过图3我们可以看出Q-Q散点图上端略向下倾斜,而下端则略向上倾斜,表示上证指数对数收益率分布具有尖峰性,且尾部比正态分布的尾部厚。
图3 上证指数对数收益率Q-Q散点图3.3 平稳性检验
在对序列进行回归时,我们需对样本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要判断某一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可通过判断它是否存在单位根来分辨,这一方法为单位根检验。考虑到序列可能存在异方差,因此舍弃ADF检验而采用PP检验作为单位根检验的一种提出原假设:H0:γ=0,即存在单位根,序列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备择假设:H1:γ
由表2可看出,检验统计值小于临界值,即拒绝原假设,该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与前人研究结论所得金融市场中股市收益率为平稳序列相一致。
3.4 随机性检验
通过Eviews对样本数据进行纯随机性和自相关性检验我们发现虽然上证指数Q统计量后期逐步增大,具有长期相关性。同时通过Q统计量对序列随机性检验,如表3所示,延迟6期及延迟12期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表明该样本序列为非随机序列,具有继续研究的价值。
通过观察上证指数自相关偏自相关图系数大小可以发现,自相关系数与偏自相关系数均呈现拖尾现象,因此我们可以采用GARCH类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
3.5 均值方程建立
为了更好地拟合均值方程,采用前期对数收益率数据对原序列进行拟合效果较差,现引入同期深证成指对数收益率,与上证指数对数收益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相关系数为0.937,表明两沪深指数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因此将深证成指作为拟合自变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模型拟合效果。此外同样作为解释变量的还有前期上证指数。利用Eviews软件拟合所得结果如下:
其中Rht为上证指数对数收益率,Rst为深证成指对数收益率,Rhs-1为前一期上证指数对数收益率。
图4 上证指数对数收益率回归残差图由残差图4可以看出,回归后残差波动情况表现出时变性、突变性及集簇性,第2000个数据周围波动性明显增大,说明误差项可能存在条件异方差。
3.6 ARCH效应检验
为了提高模型的有效性,运用ARCH-LM检验及残差平方相关图检验两种方法对残差做异方差性检验。通过Eviews操作实施ARCH-LM检验可发现LM统计量与F值均很大,故拒绝原假设。同时对残差平方做相关图观察得Q统计量值很大,且自相关与偏自相关系数显著不为零,即残差存在异方差性。由此,我们需对均值方程参数估计结果以ARCH类模型进行处理而拟合这种异方差性。
3.7 GARCH模型建立与检验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0年至2014年上海综合指数收盘价数据为样本,并对该样本进行处理得出对数收益率,通过构建ARCH类模型对对数收益率波动状况进行拟合得出具体估计模型。经分析表明:首先,上证综指的对数收益率波动幅度较大且具有尖峰厚尾性,不服从正态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波动聚集性。其次,我国股市完全尚未成熟发展,上证综指对数收益率的波动具有明显的ARCH效应,运用ARCH类模型对其进行拟合效果较为显著,其ARCH效应同时是非对称的,即收益率的条件方差对于正、负冲击的反应是非对称的。最后,我国股市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具有着与世界上成熟股市所不同的独特特点,由于我国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市场资源配置因此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使得股票价格与公司实际价值不对等,股市波动易受外部因素影响。
目前中国股价市场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政府干预,作为一个不是非常成熟的市场,中国股市极易随着各种政策的出台而大幅波动,这种政策影响过度的特征被称为“政策市”。在对中国股市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对于股市投资工具较为匮乏,风险管理途径较少,加上股市金融产品单一,诸多问题使得目前中国股市形成了主体行为不规范,法制建设滞后及做庄行为严重等缺陷,正是因为股市未能达到良性互动,阻碍了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的发展。现如今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丰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善股票交易机制,促进中国股市往成熟健康的道路上前进是社会各界人士迫切的需求,也是所有人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方元.中国股市收益率分布特征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04).
[2]王敏,张萍.初探我国沪市股价波动性――基于ARCH模型和GARCH模型[J].科技创业月刊,2010,(01).
[3]刘宁.对上海股票市场波动性的ARCH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4,(06).
[4]彭亚,闫克锋.基于ARCH类模型的中国沪市股指波动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
[5]卢方元,李成钰.中国股市指数收益率的时间跨度特性[J].系统管理学报,2008,(04).
[6]吴燕萍.沪市股票收益率波动性的研究――基于ARCH和GARCH模型的分析[J].时代金融,2010,(11).
[7]万军,熊一鹏.股票市场收益序列尖峰和非对称特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3).
波动率范文6
关键词:利率波动 寿险需求 实证研究
一、引言
自1980年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其中人身保险就是通常说的寿险。寿险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安全保障,但同时也随之暴露了许多问题,比如产品结构的合理性不够、市场结构还有待优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同时,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市场的不均衡发展和产品结构的欠缺使得现有的保险产品受众多因素影响而存在多种风险,阻碍寿险业的稳定发展。
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很多方面,人均收入、预期寿命、利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受教育程度、城市化水平和储蓄水平等对寿险需求有较大影响。利率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多次被央行用来调节经济,从而产生连续波动。保险行业作为受利率影响非常大的行业,通过不断的改进产品和管理结构,规避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本文主要研究利率波动对寿险需求的影响,从而得出相对有效的控制方法,这将有助于减少双方的损失并控制需求的大幅波动,保持寿险行业的相对稳定,并提出了促使寿险行业更加稳定发展的建议。
二、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国外对于储蓄的需求较之国内要低,因此国外对于利率风险的研究不多,主要以研究年龄、收入、价格弹性、受教育程度等为主。Beck和Webb(2003)研究发现经济指标、宗教和机构的指标三个因素是对寿险需求最为有效、可靠的预测因子,教育、预期寿命、抚养比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小对寿险需求影响不大。Kyal Berends等(2013)研究了在2007年末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利率急剧下降且长久稳定在低利率水平对人寿保险业造成的冲击。
国内对寿险业利率风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利率风险的来源和产生上。许多学者认为寿险业的利率风险来源主要是:寿险产品的定价机制的关键因素预定利率确定不当,即因为资金运用渠道方式主要以银行存款为主,且对寿险产品理解上存在偏差等原因,所造成的预定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联合变动结果(樊国昌2000,王2002,张祖荣2006);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不匹配、短期资产与长期负债无法匹配,从而产生的投资风险(杨义卿2002,王2002,王娜2004,沈洋、钱林义2007);使用保单嵌入选择权所带来的风险,即随利率波动,投保人频繁使用选择权,例如保单借款、退转保等。总的来说,弹的增加给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从数额上、期限上的匹配等方面,使保险公司的利率风险增加(王2002,王昕2006)。
三、利率对寿险需求的影响机制
利率影响寿险需求的根本原因是寿险成本的预估性、寿险产品的长期性及利率本身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期性。利率波动对寿险需求的影响机制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改变寿险产品与其他同质性产品的相对收益而产生的替代效应;二是通过改变寿险产品的价格而产生的价格效应。同时,这两种机制还会共同作用,在它们共同影响寿险需求时,由于两种机制的效果相互抵消,会出现最后的相关性不明显的情况。利率风险的产生,本质上是由于寿险定价时的预定利率和国家名义利率以及实际利率之间存在差异而产生利损的可能性。
四、利率波动对寿险需求的影响研究
我国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主导,银行法定利率特别是定期存款利率,对国民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不同期限(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的定期存款利率的变化作为衡量利率波动的变量。由于利率在一年内可能经过数次调息变动,所以在多次调息的年份,当年利率通过加权算术平均法确定。实际利率受到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本文将同时分析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在选取寿险需求的替代变量上,本文主要选取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和寿险保费收入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变量。
(一)利率波动与寿险需求的相关性分析
由于我国寿险业起步较晚,我国从1980年开始恢复保险业务,1982年推出首项人身保险业务产品。从1982年开始到1988年这几年中,我国的人身保险业一直处于初期的飞速增长和扩增阶段,因此保费收入的增加主要是由业务扩大引起的。在研究利率波动对寿险需求的影响时,为了避免更多的外界干扰,本文选取1988-2012年的保费收入数据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是避开人身保险业初期的快速增长阶段,使得数据分析更加有效可靠。具体分析数值结果见下表1。
表1 1988-2012年保费收入年增长率与银行利率波动的相关系数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二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0.36\&-0.37\&-0.41\&-0.42\&寿险保费收入\&-0.35\&-0.36\&-0.40\&-0.41\&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0.37\&0.36\&0.35\&0.36\&健康险保费收入\&-0.23\&-0.27\&-0.28\&-0.28\&]
通过上表可知,寿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与寿险保费收入与定期存款利率的相关性基本一致,可以看出二者与利率的相关性都为负;人身意外伤害险与定期存款利率的相关系数为正,证明二者正相关;健康险的保费收入与银行利率波动的相关性较小,ρ
(二)利率波动与寿险需求的灰色关联分析
在确定了利率波动对寿险需求的负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已知负相关性的两个变量进行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数据序列几何关系以及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的特点,对利率波动与寿险需求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更加精确的定量分析。
在进行相关系数测定时,前三年(1985-1987)的数据因具有较大的干扰性且其干扰无法排除,所以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只分析了1988-2012年25年间的数据。但由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可以通过弱化算子,从而起到排除干扰的目的,因此在以下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的过程中,将对1985-2012年28年间的数据进行统一分析。
表2 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年增长率与利率波动的关联度
[\&灰色关联度\&相对关联度\&绝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一年利率波动率\&0.73\&0.82\&0.74\&0.78\&二年利率波动率\&0.82\&0.54\&0.54\&0.54\&三年利率波动率\&0.72\&0.99\&0.63\&0.81\&五年利率波动率\&0.68\&0.87\&0.63\&0.75\&]
表3 人寿保险保费收入年增长率与利率波动的关联度
[\&灰色关联度\&相对关联度\&绝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一年利率波动率\&0.73\&0.82\&0.73\&0.78\&二年利率波动率\&0.82\&0.54\&0.54\&0.54\&三年利率波动率\&0.72\&0.98\&0.63\&0.80\&五年利率波动率\&0.68\&0.87\&0.62\&0.75\&]
通过表2和表3可知,在对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原始数据进行算子弱化后,大大降低了由于变量受其他因素(寿险业初期的快速发展,GDP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等)干扰时所表现出的离群值对整体数据相关性的影响,使得所得的各关联度的结果大大改善,更明显的体现出利率波动对寿险收入增长率的影响程度。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寿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和人寿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率基本相同,健康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的保费收入增长对总保费收入的影响不大。同时,两表格中的不同关联度ρ均大于0.5,说明利率波动与寿险收入增长率的关联性很强,其中银行定期存款名义利率和寿险收入增长率的关联度ρ均在0.7以上,且在不同算法下得出的不同关联度的结果比较稳定,说明一年期银行存款名义利率对于寿险收入增长具有比较稳定和显著的影响。同时,灰色关联分析的测定结果也从定量关系上说明了利率波动对于寿险需求的显著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准确定义和衡量利率波动对寿险需求的影响,有助于保险公司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也是整个寿险行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本文系统分析了利率波动与寿险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历史数据范围和合理分析离群值的方法,比较准确的得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结论
利率风险对寿险行业的发展有较强的阻碍作用,尽量减小利率波动对寿险业的影响是寿险公司必须不断探索的发展道路。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利率波动对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影响,利率波动主要通过影响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精算价格和保单价格,使得替代效应和价格效应两种机制对寿险产品产生作用,进一步改变寿险需求。
从目前我国的寿险市场来看,整个市场并未饱和,因此供给均衡主要由需求大小决定。在相关性分析中,得到相关性为负且相关系数ρ>0.4的结果。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得到利率波动与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和广义关联度,各种关联度模型计算所得的关联度ρ均大于0.5,且多在0.7以上,尤其以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名义利率最为稳定和显著,证明了利率波动与寿险需求有较为明显的关联性。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利率波动和寿险需求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
(二)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寿险市场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为了规避寿险产品销售中公司将会面临的利率波动风险和促进寿险行业的全面稳定发展,提出几点可行的政策建议:加大利率敏感性产品的创新或降低利率敏感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设定合理的预定利率,进一步推进保费利率市场化;开发相应金融衍生产品,对冲风险;加强监管力度,注重利率波动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沙伶娜.利率变动对寿险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10(9):39-43
[2]冉戎.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GMDH模型[J].求索,2011(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