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之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黛玉之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黛玉之死范文1

其实,从健康的角度来看,林黛玉还真得同“结核病”结下了不解之缘呢!

林黛玉,我国古代著名作家曹雪芹笔下的主要人物之一,是《红楼梦》中家喻户晓的“美女+娇女+弱女”的形象,如书中第二回交代林黛玉从小就“过于哀痛,素本怯弱”,不良的情绪,“弱不禁风”的身体,给疾病留下了可乘之机。书中第三回又这样描绘:“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瞧,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娇、弱”及多愁善感的美女子吗?

黛玉一生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连她自己都说:“我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

林黛玉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呢?在书中第三十四回,作者详细描述道,当黛玉神痴心醉、余意缠绵,研笔蘸墨,写了三首诗后,只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真合压倒桃花”云云,这种午后潮热,在苍白的面颊上两腮潮红,面如桃花的境况以及文前通过短短的“弱、喘、病、药”等文字介绍,我们便可联想到林黛玉患的是肺结核病了。

悠悠一曲《汪凝眉》在倾诉林黛玉的华年早逝,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肺结核病,在古代称为“肺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肉痛引肩项,身热”。在隋代出版的《诸病源候论》中已经提出痨病是一种传染病,书中说:肺痨“死后复易旁人,乃至灭门。”因为那个时代对此病无特效疗法,得了这个病,也就等于得了“不治之症”、“绝症”。

那么,结核病为什么最易侵犯女性呢?由于社会地位、落后的风俗、经济困难以及家务事情多、负担重等原因,女性患了结核病常常不易发现,因而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有资料显示,至少有1/3死于结核病的女性患者在生前没有诊断出结核病。

另外,育龄女性比同龄男子受结核侵害的几率要大。青春期少女、怀孕期妇女的激素变化、营养、产后哺乳等生理原因,使得女性的免疫系统被削弱,也使得结核感染率升高。女性一旦患上结核,不但给家庭的经济带来负担,而且还会危及孩子的健康。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结核病的丧钟是从摇篮里开始敲响的。

黛玉之死范文2

文明的发展,除了内在自生动力以外,相互间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而文明间交往的实质,是人类智慧的交流。欧亚非大陆中国以外的几个文明中心,即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与印度河古文明之间距离较近,易于互相往来。而以中文明为代表的东亚大陆,在交通条件落后的古代,实际上处于相对封闭的位置,与其他文明中心交往,需要跨越漫长的海陆路道途,耗费更高的代价。既然如此,古代“丝绸之路”为什么能够发展繁荣起来呢?

人类皆有追求新知的好奇心。公元前14~15世纪,东亚大陆的发展速度突然加快,而地处东亚季风带的充沛降水与华北、江淮与江南的辽阔冲积平原的优良宜农条件,使其繁荣维系了近三千年,很早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规模巨大的人口―经济―文明复合体。

中华文明的独创性与高度发展水平,使古代中国人有很强的自信心与包容性,不畏惧开放,乐于与其他民族交往,并学习其优秀成果,也没有跨洋越海侵夺他人国土财富、划分势力范围的弱肉强食传统。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各国人民不畏旅途艰险,梯山航海往来于东西之间,“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我个人理解并非要与哪个国家对抗,而是要在现有的国际规则下和平发展,寻求新的生长空间。从中国的情况讲,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四十年中,形成了极其巨大的生产力。而过去那种靠投资、出口,不计资源、环境与劳动力消耗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从国际条件讲,既往一二百年中,世界形成了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与多数发展中国家对立的局面,西方国家从未真正关心过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福祉。这些国家若能选择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对接,合作共赢,不但能改善其本国的经济,也创造了更大的社会需求,因而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成长空间。

那么,当代的“一带一路”与古代的“丝绸之路”有什么区别呢?我觉得有两点最重要的差别:

黛玉之死范文3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社会 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尤其是强调社会教化和自身修养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其方法是为古代统治者服务,但对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源远流长,尤其是儒家的伦理方法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在诸多方法中,一直较为受统治者推崇的主要是社会教化方法和自身修养方法:

1、社会教化方法

原始社会的口耳相传,观察模仿,奴隶社会周公倡导的“化民成俗”、“以礼正俗”,孔子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集大成者,他特别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后天培养,希望通过后天的教育,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都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贤人君子。

1.1理论灌输

古代统治者为了系统地传播、灌输有利于统治者自身的伦理道德,除了在课堂上对这些伦理道德进行系统地讲述之外,还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让统治者的伦理道德思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1.2教化百姓

各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制定乡约民俗,推进化民成俗。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清朝在全国乡村广设乡约,集中宣讲《上谕》,最后进行评比鉴定。通过这样的方法,在乡民中普及统治者的思想,在百姓中形成风俗,以顺利达到教化的目的。

1.3重视统治者和教育者的言传身教

儒家特别重视统治者的师范作用,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统治者必须做好道德和伦理的表率,做万民心中的贤者,这样在百姓心中起到模范作用,才能教化百姓,开启民智。

1.4重视环境的陶冶作用

古代道德教育特别重视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近君子,远小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他们都看到了客观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的德行方面的差异是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影响的。

2、自身修养方法

2.1学与思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强调,个人在修身的时候,既要重视学习,又不能忽视思考,将学与思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将前人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修为。

2.2积善成德

个人要通过学习和践行圣贤的优秀品德,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得以提升。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人非圣贤,只有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才能达到社会道德的要求。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但是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近段时间以来,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被弱化;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等等。

三、如何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重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当代中国,课堂依旧是进行国民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抓住课堂。要针对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升国旗、唱国歌、播放爱国主题教育视频、参观红色革命胜地等等。

3.2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一个好的教育者能对受教育者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随着大学不断的扩招,大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主阵地,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要想提高教师素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要制定严格的教师选拔标准。与此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各项待遇,真正把教师培养成社会的高端人才。

3.3重视榜样的力量

对于民众中德先进事迹,模范典型如要加大宣传力度,达到家喻户晓。在民众中形成人人争做模范,个个争创典型的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利用榜样的力量对民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3.4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不仅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介,还要充分利用微博、论坛、网页等新的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

言而总之,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东西,我们要真正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顺应时代潮流,让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2010.12

[2] 刘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继承、借鉴与创新研究.2010.6

黛玉之死范文4

预算管理与控制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与控制的质量和效率都有待提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本人对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预算管理与控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旨在推动我国现代企业提高预算管理与控制水平,发挥预算管理与控制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企业存在的预算管理与控制方面的问题

1.对于预算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预算管理控制是一种现代的企业管理方法,通过实施内部控制来达到优化内部资源配置、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其本质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效益[1]。然而,当前我国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对预算管理与控制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足,不了解预算管理与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工作。很多企业经营者甚至认为预算管理就是企业经营计划,企业的预算管理和控制就是组织安排好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将管理者的意志灌注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这种错误的认识弱化了预算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在企业战略发展中不能正确的运用预算管理,使预算管理与控制的作用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2.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控制机构和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预算控制机构和预算管理制度,难以进行规范的、健全的企业预算管理与控制。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都比较片面,没有将企业一段时期内的全部财务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囊括进来,导致预算管理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预算控制机构的不健全,导致在执行预算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体现出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往往出现企业的预算目标与企业的预算执行结果不相符的情况。

3.不能很好的执行预算管理目标,考核力度不足

企业应该将预算管理目标作为指导,来进行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然而当前很多企业都存在预算管理目标执行不力的情况,预算目标考核和预算执行不能很好的完成,预算管理的作用难以发挥。企业经营者往往不能主动思考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环境变动,对于预算管理只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主义。一旦发生重大变化,又不能随机应变,导致预算管理目标屡屡落空。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考核力度不足的情况,预期目标与预算考核的结果往往相去甚远。

4.监管体系和预算审批体系不健全

企业要对预算草案进行审批,预算审批体系决定了企业算管理预案的科学性与完整性。然而很多企业都缺乏健全的预算审批体系,预算审批的过程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根据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和实际情况来进行预算审批。由于缺乏健全的监管体系,企业的预算管理战略目标往往难以实现,甚至滋生腐败。

二、现在企业预算管理与控制的可行性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预算管理与控制的重视程度

企业的经营者首先要从认识层面上对预算管理与控制予以重视。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盈利性组织,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内部管理能力。预算管理与控制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要将预算管理与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在整个企业内营造重视预算管理与控制的浓厚氛围,对所有的机构和员工普及预算观念,将所有的机构和员工都囊括到预算管理与控制的范围中来。

2.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企业要进一步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将预算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科学的预算编制能够对企业预算执行的效果进行提升。企业要积极总结语算编制的经验和教训,在分析预测与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地把握市场行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盘考虑,做出正确的预算编制决策[2]。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预算管理人员要能够正确的使用公式和分析方法,将企业预算的正确指标数确定下来,将企业的费用和预算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的预算编制要与市场动态密切的结合起来,根据市场变化来进行资源配置。

3.理清企业年度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战略的区别与联系

企业经营者既要将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战略区分开来,又要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要通过预算管理在货币上进行具体的体现,因此企业的预算管理要与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保持一致的方向,统筹资源、优化管理。在进行预算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要与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相结合,保持企业发展的步调一致。

4.建立完善的预算控制机构和预算管理制度

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控制机构,使用专门的预算控制人员来完成相关的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工作,以提高预算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企业还要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特别重视对奖励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这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使企业员工能够自觉地参与到预算管理中来,在整个企业中营造出重视预算管理的良好氛围,使员工能够支持和参与预算管理工作,从而使预算管理与控制的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提高预算管理与控制的执行力度。预算管理的目标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在完善奖励机制的同时也要制定惩罚机制,规范员工的行为,避免超预算情况的发生。

为了打破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强的,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进行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并对预算审批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不能由企业领导的个人意志来决定企业的预算审批。

黛玉之死范文5

现代学徒制则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2005年9月,按照企业分离社会职能要求,学校由武汉铁路局移交省劳动保障厅管理,学校立足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订单就业为抓手,内强管理,外拓市场,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铁路和地铁运营人才培养基地。

一、完善现代学徒制设计,及时适应市场需求

学校在校学生近6000人,年均培训在职职工3000多人次。生源地域广泛,与武汉地铁、南京地铁、广州地铁、成都地铁等28家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及武汉铁路局、中铁、中铁建等铁路运营和建设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学生就业率在98%以上,85%的学生在入校第一年就落实了毕业后的工作单位。

1.为企业定向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学校依据企业订单,面向社会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学生,年均招生2000人以上,全部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学生高考成绩在高职高专一批线以上。在校培训3年,经企业验收考核合格,进入公司工作。

2.开展企业培训

与武汉地铁集团、南京地铁公司、杭州地铁公司等共同开发职工培训体系。针对南京地铁公司、杭州地铁公司对驾驶员和检修员的基本要求,制定了全套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及考核办法。

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充分利用学校在培养地铁驾驶员方面的丰富经验以及校内完善的综合演练基地,为校内学生积极开展地铁车辆模拟驾驶技能鉴定工作,真正实现学生“双证书”毕业。同时与地铁公司联合为企业员工和准备入职的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年鉴定人数超过500人。

4.开展技术合作

以专兼职教学团队为主体,长期进入地铁公司顶岗实习,协助地铁公司培训人员制定和修改考核题库,协助地铁公司建立资料库,配合地铁公司完成职工心理素质培训和驾驶技能的提高。

二、现代学徒制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1.科研兴校,建立校本研训层级管理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成长日益成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根据我校的校情和定位,建立校本研训层级管理体系,同时构建了“分层?研训?师导?定向”发展型校本研训模式。将学校教师分为4个层次: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然后,在此基础上,组建培训小组,开展研修培训。

2.适应课改需要,学校管理重心适当转移

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由学科带头人牵头编写适应企业要求的教材及教学计划。组织专门的小组编写相应教材的多媒体课件。各科目积极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

3.以企业标准,进行半军事化管理

通过调研和学习各个地铁公司的管理制度,制定了独特的半军事化管理制定。学生全部安排住校,周一到周五严格控制出校时间。由校长牵头积极协调各部门严格管理校园秩序,做到有条不紊。课间由教务科专门小组负责巡视课堂情况,晚自习期间组织校学生会成员定期巡查班级情况。由学生科负责二十四小时值班,不定期对校园进行巡查。

三、符合成长规律,改革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围绕行业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人才提供为己任,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分析,跟踪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 既要确定直接就业目标还要确定岗位发展目标, 专业岗位操作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统一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2.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职业岗位能力

在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即就业岗位的基础上, 进行职业岗位分析, 着手分析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明确岗位的业务范围、工作任务和素质要求。按照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目标, 构建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形成定位准确、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能力体系, 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3.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

学校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为核心,组合教学内容,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使教学内容对目标能力的培养具有更直接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实用性。同时,还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实现职业资格“直通车”。

4.围绕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定学习领域,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原来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解构,重构知识和课程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同时, 设置见习、实验、实训、实习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

5.围绕课程设置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 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的选择应根据课程来确定, 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 有机搭配。

黛玉之死范文6

案情

2009年5月15日,云南籍女工张娣进入深圳恒优达厂打工,日常工作是用多种液态化学原材料清洗、喷涂工艺品,无有效防护。

2010年6月开始,张娣身上常出现水泡样皮疹,奇痒。

2011年2月22日,张娣在车间里突然瘫软倒地,被紧急送往龙岗区人民医院并诊断为“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左侧颈内埃及狭窄”。

2011年9月开始,张娣额头开始逐渐变黑,脸上也开始起泡,洗脸时一擦泡就会破。

2011年7月8日,张娣向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申请职业病诊断获受理,但恒忧达厂拒绝提供诊断所需相关材料。

2011年8月26日,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做出粤职诊字[2011]397号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以下简称“诊断书”),其依据GBZ76-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结论为“不能诊断为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

张娣不服,随即向广州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申请首次鉴定。该委迟至2012年3月29日才做出粤(穗)卫职鉴(2012)013号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以下简称“鉴定书”),其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和GBZ71-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 总则》,结论为“不能诊断为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张娣放弃了再次鉴定的申请,转而选择持续向多级多家监管部门投诉。广州市卫生局、广东省卫生厅先后于2012年7月16日、2013年5月13日两次回复张娣,称其所指皮肤病变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针对的脑部疾病为不同部位,可另行申请职业病诊断。但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于2013年5月31日书面回复称不能对张娣“进行重复诊断”。

问题

与其他职业病诊断鉴定障碍不同的是,张娣的鉴定遭遇属于另一种更为隐蔽、又更让患者难受的情形。以现有案情分析,如张娣本人所述,其工作中长期接触正己烷、三氯乙烯,而其身体也出现了皮肤及神经系统两种病变,从临床数据及职业病诊断鉴定标准对照来看,正己烷及三氯乙烯均可能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而三氯乙烯还可能造成人体皮肤伤害。因此,张娣能否鉴定为职业病,需要考查的两个关键因素在于:一是其工作中是否接触正己烷与三氯乙烯,二是其有无其他非职业危害因素导致皮肤与神经伤害的可能。虽然《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修订时将“排除其他致病原因”予以删除,但实务中,若患者存在明显的职业危害因素的伤害时,诊断鉴定专家不可能不考虑。

诊断书载明:“职业接触史”方面,张自述其工作中接触正己烷、三氯乙烯,而恒优达厂则未能提供张的职业危害接触史资料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也未提供张工作期间,所在工作场所历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也就是说,单纯依据双方提供的资料,显然无法直接判定张娣工作中是否接触正己烷、三氯乙烯,该诊断书也没有进一步描述。而“临床表现”部分,则仅引用张娣于2011年2月22日至3月4日在龙岗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病历记载。根据该病历,张娣存在神经系统症状,皮肤方面则完全正常。“依据的诊断标准”为GBZ76-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而鉴定书载明:“职业危害接触史”部分,在诊断书基础上加了一段,龙岗区疾控中心2011年11月19日检测显示恒优达厂使用三氯乙烯,但含量不超标。“临床表现”则与诊断书完全一致。鉴定标准则为:《职业病防治法》与GBZ71-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

对比诊断书与鉴定书,不难发现,二者在“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完全一致,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二:

一是有关职业危害接触,较之诊断专家,鉴定专家们注意到了张娣工作环境中有含量不高的三氯乙烯。需要注意的是,鉴定书所关注的三氯乙烯检测数据来源于2011年11月19日,此时距张娣发病已过去半年;

二是诊断依据,诊断程序采用的是GBZ76-2002,鉴定程序采用的是GBZ71-2002。

但综观上述异同,可以发现,无论是诊断还是鉴定程序,均忽略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张娣的皮肤病变,二是张娣接触有正己烷。而这两项信息,张娣自始至终都在强调,但两次诊断鉴定均未对此做出回应。

问题:对于职业病诊断疏漏的患者疾病种类与职业危害因素,职业病鉴定机构能否直接查明并做出鉴定结论?还是只能让患者另行诊断?

律师说案

职业病鉴定,是针对患者既有疾病及职业危害接触展开全面鉴定,还是围绕并局限于诊断结论进行鉴定?

首先,制度设计决定职业病鉴定应当对职业病诊断进行全面鉴定。

笔者以为,关于职业病诊断,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职业病诊断机构系由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具有相应诊断资质且负有法定诊断义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诊断则是由前述医疗卫生机构,针对劳动者的病情是否符合法定职业病名录诊断标准,做出判断的一种综合了临床医学技术与职业卫生判断的法律技术行为,其以临床医学为基础,同时综合考虑职业危害接触、劳动卫生防护等职业卫生管理因素,从而在明确患者病情、职业危害接触、因果关系三者基础上做出是否构成职业病的诊断结论。

而关于职业病鉴定,《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可以向做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该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第一款规定的异议对象是“职业病诊断”,第三款规定的异议对象则是“鉴定结论”,两者表述明显不同,完全可以理解为,立法者根本无意将鉴定的对象局限于诊断结论,更不可能局限于诊断证明书,而只能是对诊断所涉及的全部事实。换句话说,职业病鉴定乃是对职业病诊断所调查的职业危害与接触事实、所检查的患者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核查,在此基础上做出独立的、更进一步的判断。

对比职业病诊断,职业病鉴定既然是基于患者对职业病诊断的异议而启动,由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并由其指定具体的办事机构来承办,且组织机构方面,与职业病诊断中单纯的医疗卫生机构不同,职业病鉴定系由当事人或当事人委托有关卫生行政部门,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专家库中抽选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因此,无论是从鉴定程序的设置,还是从鉴定专家的组成,职业病鉴定理应承担起对职业病诊断的全面审查与纠错职能。

其次,现行职业病保障制度需要职业病鉴定更慎重,需要对诊断进行全面审核把关。

结合我国职业病保障制度的设计,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职业病鉴定,远非简单地临床医学诊断,它关系到劳动者能否享受到最基本、最紧要的治疗与生存待遇的保障。如果说职业病诊断尚因存在后续救济而犹可容忍某些疏漏,那么职业病鉴定特别是再次鉴定则必须对诊断疏漏实行零容忍。

事实上,我们判断一个劳动者是不是患有职业病,并不单纯考量其病情轻重,而更多的是考查患者所接触的职业危害与患者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疾患的种类、职业危害的有无与多少,完全依赖专家去查明(包括委托有权调查的机关去调查),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自身知识能力,还是外部制度设计,患者对能否鉴定上职业病基本上难有作为。因此,作为职业病鉴定专家,在决定一个劳动者是否构成职业病,后续生活能否有政策保障时,理应保持最高的职业良知与职业审慎,严肃彻底查明,保有对生命所应有的尊重。

职业病诊断鉴定障碍

事实上,与疾病的错判(如张海超“开胸验肺”即属此类)、劳动关系的证明和职业危害因素的调查等障碍相比,本文所讨论的职业病诊断鉴定障碍,仅为现实诸多障碍中不太为人关注的一种。

现如今,劳动关系的证明,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正,其界定责任已明确不在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

职业危害因素的调查问题,会因为用人单位的配合程度、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安监部门”)乃至诊断鉴定机构的主动性程度而相去甚远。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调查权归属安监部门,而安监部门是否启动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调查,法律只明确赋予了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的提请权,劳动者能否直接申请安监部门调查?法律没有规定。实务中,虽不乏劳动者直接向安监部门提出申请并获支持的个案,但更多的则是安监部门以劳动者无法定申请权而不予理睬。

如此,诊断机构尤其是鉴定机构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查明就尤显重要。职业危害因素不明,鉴定结论自然难以逾越而凭空得出。然而,没有制度上保障,总是指望诊断鉴定专家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偶有清明尚可贺,长使公正未敢期。

至于既有疾病的误判(包括错判与漏诊),情形则较为复杂。就专业能力而言,经历了诊断而复起的鉴定程序,相对不易出现漏诊,尤其是那些比较明显的漏诊。所以,某种意义上,技术上的漏诊即使不能说绝对不存在,至少也不会成为常态。更大的可能,则是基于技术之外的因素。这种情形的漏诊,与很多疾病错判一样,因为裹着技术的面纱,再辅以程序的封闭,外人极难去评价,更不要指望来自绝大多数患者的纠错。而果真如此,现有制度下的鉴定,多会因为诊断鉴定专家库高度同一,而很难从程序上保证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