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传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龙之传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龙之传人范文1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凌。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不睹人行迹,单见狐兔兴。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自从上帝创造了人类、女娲补天,尧、舜的出现以后,至今已有几千万年的历史。我们都必须的承认咱们都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都是母亲??黄河一手抚育大的儿女。

我们的母亲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她的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为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依赖她的乳汁繁衍生息,而黄河母亲则以她博大的胸襟和温柔的情怀孕育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不仅如此,她还用她那灵巧的双手缔造出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每一件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都可称之为大自然不朽的艺术之作。然而,近十几年来,由于黄河河川径流量大幅度减少,使河流的净能力严重降低,黄河纳污量在本世纪初达44亿多(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2倍),目前,黄河IV类以上污染程度的河长已占总评价河长的10%,尤其是V类以上污染河长的比例一直呈上升势头。近几年来,黄河潼关以下河段水质几乎常年处于IV类,最近则经常维持在V类或劣V类,也完全丧失了利用功能。根据数据统计: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9。12亿立方米。“葱山沦外域,盐泽隐遐亏。两源分际远,九道派流长。未殚所闻见,无待验同章。流连磋太史,惆怅践黎阳导。波萦地节,疏气耿无潢。悯周沈用宝,嘉晋肇为梁。”如果长此下去,黄河此等的气派将荡然无存。

风萧萧兮易水寒,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春秋至今,两千余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曾多次迁徙。古人都认为这是造化所促成的灾难,可谁又会想到自己正是这厄运的源泉。

龙的传人们,醒来吧!为了地球的生命,为了世界上的每一个生灵,醒悟吧!到时你肯定会感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让“黄河清、圣人生”成为永远的传说吧!

龙之传人范文2

中图分类号:R28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66-0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根据调查显示,在呼吸道疾病中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在四川地区居首位,发病率约35%~45%之间。笔者自拟麻龙苏葶四仁汤治疗支气管哮喘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0年9月门诊患者120例,符合诊断的依次编号,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50岁,平均35.2岁;病史最短1个月,最长49 a,平均31.3 a;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47岁,平均36.1岁;病史最短6个月,最长41 a,平均28.7 a。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

1.3 纳入标准 ①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②呈反复发作性,常有诱因;③听诊双肺一侧或双侧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音;④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⑤胸片或可见肺气肿征。

1.4 排除标准 哮喘持续状态或合并心脏疾病。

1.5 临床分级 ①轻度:痰鸣气急,能平卧;②中度:痰鸣气急,不能平卧;③重度:痰鸣气急,张口抬肩,端坐呼吸。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自拟麻龙苏葶四仁汤为主方治疗,处方:麻黄10 g,地龙10 g,葶苈子10 g,杏仁10 g,枳实10 g,紫菀15 g,车前子15 g,冬瓜仁30 g,甘草3 g,桃仁10 g,苏子15 g。随症加减:风寒外束,恶寒发热加桂枝9 g,陈皮10 g;兼夹内饮,背冷、吐痰清稀如水者,再加法半夏12 g,细辛6 g;风热犯肺,发热,咳吐黄痰加桑叶9 g,连翘12 g;伴面赤口渴,痰黄胶粘浓稠加石膏30 g,黄芩12 g,桑白皮15 g。用法:水煎服,1日1剂,每剂煎取300 mL,1次50 mL,昼夜服6次。哮喘缓解后改为1次100 mL,每日服3次。对照组:不分型,均以氨茶碱片[2]口服,每次0.1,1日3次,温开水送服。2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治愈:哮喘症状完全消失,哮鸣音消失,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显效:哮喘症状消失停药1 w后未复发;有效:哮喘症状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无效: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4 典型病例

罗某,男,16岁。自幼患哮喘,逐年多次发作时需静脉滴注氨茶碱和激素方能平喘。此次因受凉后诱发。症见咳喘气急,不能平卧,喉中痰鸣,痰粘色黄,咯痰不利,双肺听诊有哮鸣音,舌红苔黄,脉象滑数。证属痰热雍肺之哮喘。投麻龙苏葶四仁汤加生石膏30 g,黄芩10 g,桑白皮、桑叶、连翘各10 g。服4剂后,哮喘大减,改为1日1剂,连服1周,哮喘平复,2 w后哮鸣音消失。投益肺滋肾方善后。

5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3]。易感者对此类炎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临床表现为气急、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肺内可听到哮鸣音,尤其是呼气时哮鸣音更加明显。刘春平[4]认为本病与过敏性体质有关,提倡治本和调节免疫功能治疗。本病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反复交替出现,难于痊愈。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约40%的患者有家族史,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本病属中医“哮病”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内有雍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5]。痰与瘀结致肺失宣降,发为哮喘。如反复久发,气阴耗损,可见正虚与邪实相互错杂。发时以攻邪治标,平时以扶正治本为主。麻龙苏葶四仁汤中枳实、紫菀、冬瓜仁、苏子、车前仁理气化痰;桃仁、地龙、杏仁、麻黄活血平喘。风寒束表加桂枝、陈皮,夹内饮,再加细辛、半夏、五味子;风热犯肺者加桑白皮、连翘;痰热壅肺者,再加石膏、黄芩、桑白皮。对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病机甚为合拍,故疗效明显。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王微.氨茶碱的临床应用与用药安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140~141.

[3]许银姬,苗姝,佟金平,等.Vγ1+γδ T淋巴细胞对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调节[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8,25(7):617~620.

[4]刘春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2):208~215.

龙之传人范文3

[关键词]金塔县;小叉庙塔;陈来全;全真道;龙门派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39-04

小叉庙塔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古城乡上东沟村西,属金塔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叉庙遗址的组成部分。①其形制为土坯砌筑的喇嘛塔,相传塔内葬有道士陈牙机之躯,②应属道士墓塔。经查阅资料和现场核对发现,金塔县两次参与文物普查的同志对小叉庙塔题记砖存在误读。现撰此文,以期对甘肃河西全真道龙门派传播情况研究有所帮助。

一、小叉庙塔塔主为道士陈来全

有学者将此塔塔主定为陈牙机,依据是塔体上发现的两块题记砖或塔主牌位砖,砖上文字为“仙翁长来字通真执皇清遇恩师全城真人之仙迁。陕西省同州府学门徒王连城”。③经检对实物与照片,发现他们所录文字并不准确,“长”、“遇”、“迁”实为“派”、“羽”、“逝”的误录,所谓“牙机”可能为“来祝”二字,而且第一、二行中文字窜行混淆,第三行后六字缺录。

该砖为两块,磨光拼接,砖上文字为楷体阴文,共三行四十二字:“仙翁派来全字通真号来祝 皇清羽恩师陈真人之仙游 陕西同州府府学门徒王连城复城 姓名赵复明立。”首行十一字揭示塔主身份:属道教“仙翁派”,名为“来全”,字“通真”,号“来祝”。中行十一字稍大,表明塔主亡故,同时揭示了三点重要信息:一为清代人;二姓陈;三因是高道,故称“真人”。可知塔主为清代仙翁派道士,名陈来全,字通真,号来祝。第三行十八字略小,表明与道士有关的两人:一是门徒王连城(法名复城),二是赵复明,均为其弟子。

持上述观点的学者认为,塔主牌位砖中“羽恩师”即“遇恩师”,也就是说“羽”为“遇”的误写。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实际上,“羽”字是道教中常用且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字,有飞升成仙之意,唐宋以来诗文中习惯把道士称“羽流”、“羽衣”、“羽客”、“羽人”、“羽士”。道教著作也爱用“羽”字,以示与俗有别。如元至元十四年(1227),安西王授李道谦提点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兼领重阳万寿宫事令旨中说:“高真人(高道宽)率所属道众,修醮告天,屡获灵就,故尝赠以金冠锦服,于今五载。今已羽化,继传者必选其人。”④闵一得在《金盖心灯》中说:“昔我长春真君于元世祖时广行戒法,流演太上清静律宝,心心相印,祖祖相传,皆守静默而厌有为,单传秘受,不能广行,是以羽流道师鲜睹威仪,几不知玄门有戒矣。”⑤许多与道教、道士有关的金石文字或碑刻中使用“羽”字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最值得注意的是“羽化”一词,其意义较特殊,是专门用于称呼逝世道士的,如“乐天师(姜善信),年七十八羽化,其夜有青虹贯斗,后葬龙门山左麓”等。⑥词组“羽化恩师”、“羽化先师”也见于部分道徒为其师所立墓碑上,是清代龙门派道士墓碑题记中惯用的称呼方式。因此,笔者以为小叉庙塔塔主牌位砖“羽恩师”中间可能少了“化”字,应为“羽化恩师”。不过题记中“仙游”也是对道士弃世的另一说法。“羽恩师……仙游”与“恩师羽化”意义相同,故少了“化”字。

二、陈来全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三代传人

笔者认为陈来全为全真道龙门派传人,有两个依据:一是小叉庙塔主道士陈来全采用塔葬方式,与清代甘肃全真道龙门派传人塔葬风气一致;二是陈来全的名字与全真龙门派传人字辈、命名法相符。

龙门派是全真道最主要最兴盛的一个支派,创于道教衰落的明清时期,承袭了全真教法。道教龙门派传人使用佛教塔葬方式,意在表明他们是兼修佛教,同时也是道教不断吸收佛教某些教义的结果。全国各地全真龙门派道观中普遍存在龙门派道士墓塔。作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北京白云观是明代以来道教全真教派的第一丛林,也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建筑。据1931年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考察,该观塔院内有住持、监院、律师的墓塔等。⑦陕西楼观台现存有道光四年(1824)龙门正宗第一十六代刘合衣钵塔铭,其中记载刘合为羽化律师张本悟(本名张寿山)建塔立碣、庐墓三载之事。⑧据笔者所知,目前甘肃也存在几处龙门派道士墓塔:其一,两当县张家乡太渠村天心道人塔;其二,榆中兴隆山新庄湾山顶的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刘一明及弟子冯阳贵、康阳全墓塔;其三,平凉崆峒山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杨永龄墓塔、第十九代传人雍元兴墓塔、第二十五代传人李信和塔(即映雪山人塔);其四,白银四龙镇剪金山刘道塔;其五,敦煌莫高窟龙门派第十九代传人王圆墓塔;其六,临夏万寿观右侧塔院中的道士塔群,其中有龙门派第十二代传人杨阳旭、杨阳克、王阳宏“三仙塔”等。本文探讨的金塔县小叉庙塔即为第七处,应是新发现的一处龙门派道士墓塔。

小叉庙塔题记砖所记陈真人有名、字、号,其名与清代全真龙门派传人“来”字辈命名法相符。龙门派在传承中,形成了传人命名的《百字谱》,即传人法名均按此谱中选定的字为辈分。关于全真道的宗谱,目前在甘肃所见最早的是白银市平川区福寿山石刻中的清雍正四年(1726)“太上混元宗派图”,全图后落款明标“雍正四年三月初三日给付巩昌府靖远卫人氏龙门派……发心弟子住持吴阳正号尘清”。该文书后列全真七宗立派概况中,首列丘真人一系是按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传承的,这就是全真龙门派的字辈。可惜的是,由于文字泐蚀脱落,图中全真七宗的字辈已不全。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中有完整的《龙门百字谱》,即“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住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⑨这一相当于偈语的百字诗句。按谱,第一代为“道”字辈,第二代为“德”字辈,依次类推,至第十三代即“来”字辈。由此可知“太上混元宗派图”正是龙门派字辈诗。以此分析小叉庙塔题记砖,陈来全当属“来”字辈,为龙门派第十三代传人,而其法徒王复城、赵复明当属“复”字辈第十四代传人。

综合前面的分析,小叉庙塔产生、龙门派真人陈来全羽化时间应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35~1763)。乾隆四十年(1775)纂成的《甘州府志》记载了全真道龙门派在河西传播的情况,其中提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道人易一元募建道德庵,{21}乾隆十一年(1746)道会司魏阳洞、于阳海建修甘州城紫阳宫,{22}易一元应属龙门派“一”字辈,魏阳洞、于阳海应属龙门派“阳”字辈。樊春光先生统计分析,西北地区龙门派平均传续年份每代约13.7年。{23}若以康熙五十三年(1714)有“一”字辈传人为基准,按樊先生的推断,经13.7年左右河西地区当有“阳”字辈传人,而“太上混元宗派图”后确有时任福寿山道观住持的吴阳正为证。从雍正四年(1726)再经13.7年即乾隆四年(1739)左右当有第十三代“来”字辈传人,复经13.7年即乾隆十八年(1753)左右当有第十四代“复”字辈传人。若以乾隆十一年(1746)有“阳”字辈传人为基准,经13.7年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左右当有“复”字辈传人。两种结果均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35~1763),间接证明小叉庙塔的产生、龙门派真人陈来全羽化时间应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35~1763)是可信的。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对金塔县小叉庙塔及其塔主可得出三个基本认识:第一,小叉庙塔塔主为道士陈来全;第二,陈来全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三代传人;第三,小叉庙塔产生和陈真人羽化时间大约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35~1763)。

基于这三点认识,我们认为包括小叉庙塔在内的小叉庙遗址可能是清代早中期全真龙门派在肃州即今酒泉地区传播的一处重要遗迹。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其一,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酒泉地区尤其是敦煌全真龙门派的源流存在争议,以前仅知酒泉地区最早有“永”、“圆”、“明”、“至”、“信”、“崇”、“高”等字辈的龙门派传人。况且发现敦煌藏经洞的王圆早在酒泉时曾“以盛道人道行高洁,稽首受戒” {24}而成为龙门派传人。王圆的法徒赵明玉称其在莫高窟“积卅余年之功果,费廿多万之募资,佛像于焉庄严,洞宇于焉灿烂”,以此推理王圆大约是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至莫高窟的,而跟随盛道人并受戒当在光绪七年(1881)前后。盛道人大约是嘉庆至光绪间人,属“永”字辈第十八代,而小叉庙塔塔主陈来全为“来”字辈第十三代,其法嗣王复城、赵复明是“复”字辈第十四代,明显比盛道人早许多年。其二,王圆在酒泉时随盛道人受戒,表明酒泉存在龙门派律宗传戒活动,可能与陈来全一系有关。陈来全的门徒王复城原籍在陕西同州府,似乎表明师徒们来自陕西。如果陈来全师徒确来自陕西,则很可能受戒于在陕西陇州景福山传戒三次的第十二代律师袁清举,也就是说酒泉地区全真龙门派可能与龙门派律宗有渊源关系。因此,小叉庙塔、小叉庙遗址对研究全真龙门派在肃州即今酒泉地区的发展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注 释]

①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下),测绘出版社2011年版,第287页。

②桂发荣、王鸿国:《金塔史话・轶闻传说》,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③梁世林、陶玉乐:《金塔文物志》,金塔文物志编委会2009年版,第101~102页。

④{14}{21}{22}清・钟赓起纂:《甘州府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550页、第442页、第180~183页、第646页。

⑤清・闵一得:《金盖心灯》,《藏外道书》第31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

⑥清・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6,《藏外道书》第31册,巴蜀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页。

⑦日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中国道观志丛刊》,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2页。

⑧王忠信编:《楼观台道教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页。

⑨李养正:《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438页。

⑩张广保:《明代全真教的宗系分化与派字谱的形成》,赵卫东主编《全真道研究》第1辑,齐鲁书社2011年版,第213页。

{11}陈显远:《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12}张江涛:《华山碑石》,吴钢主编《陕西金石文献汇集》,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陈显远:《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196页;王忠信编:《楼观台道教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185页、第190~193页。

{13}樊春光:《西北道教史》卷6,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72页。

{15}{20}{23}樊春光:《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全真道主要宗派梳理》,赵卫东主编《全真道研究》第1辑,齐鲁书社2011年版,第219页、第223~226页。

{16}明・杨道宾:《李赤肚传》,见宋在衡辑《历代神仙通纪》第20册,第667~670页。

{17}明・伍守阳:《天仙正理真论增注》,《道外藏书》第5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782页。

{18}清・陈鼎:《留溪外传》卷17《心月道人传》,《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12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97~798页。

龙之传人范文4

“图腾者”,一个部落、民族、国家所崇拜之标志性吉祥图案也。“龙”者,古谓华夏,今谓中华之图腾也。龙乃中华民族发祥及文化肇端之象征。中国大地谓“龙之大地”,中国人谓“龙之传人”。非但全球华人皆熟悉“龙”之形象,各种肤色之外国人亦由“龙”标志中知其与中国之密切关系。自殷契甲骨文出现结构完整之“龙”字,迄今已3000余年之久,而出现“龙”之图案与传说便愈加早矣,可上溯至史前文化。

小叶女贞,木樨科,女贞属,较耐水耐寒,适壤及根蘖性强,枝节短,叶极小,碧绿有蜡质,常绿灌木,寿命长,山里人谓“长不大”,可见生长增粗之缓慢,堪与松柏类比寿,有传世价值,为制作盆景之上好材料。

2001年春,我于河南内乡一山区住宅旁,见旺长一簇小叶女贞。据年龄七十有六的户主人言,其曾祖父时迁居于此,时年护宅栽之,算来约百五十余年树龄矣!

我求得户主人同意,将其挖出,但见一块毛细根团,不见其真面目。带回后,细心除去部分毛细根,缘生存环境所限,根之主体蜷曲蜿蜒,干却细短,根干甚不匹配,且相拗。如何利用,一时难定,便暂让主根于外,以备代干,它根入土,以沙壤埋之,让其成活。待7月13日,主根通身发芽已稳定。我复审视,见根之主体竞正似一龙之身躯,犟脖回首,细短且与主根相拗之干恰似龙之嘴巴,仅少拖尾部分。然此处恰有一芽,甚壮矣,可培养弥补。此时,《华夏图腾》之创作理念立闪脑海。我为炎黄子孙,龙之传人,祖国历经众多磨难到改革开放,国力日盛,尤其巧于此日2008北京奥运申办成功,于国际间愈显得独具影响,此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科技高速发展,经济日益繁荣,综合国力空前强大之太平盛世景象,何异于“龙”之腾飞?我何不因材施艺,因势象形,创作出一件《华夏图腾》盆景,讴歌祖国盛世?将其“嘴巴”处高培土让其生根,待生根后将留作龙须二根继续下引入盆,将选留之芽培养成枝片,尤其是拖尾枝,注重以不断修剪及摘心为主,吊扎为辅。换盆时,取首高尾低之势,使其更富生机。经八年培养与艺术制作,终于形成枝条老嫩有别,整体比例得当,高低错落有致,枝片聚散合理之盆景,使“天人合一”之“龙”,盆景形、神、意兼备,潜腾于“碧云”中,给人以叱咤风云,威力无穷,扶摇直上之感。盆景形成之时又适逢2008北京奥运举办之圆满成功,尤其中国夺得51金,21银,28铜,总奖牌100枚雄居世界第一位之骄人佳绩,愈加深刻领悟到华夏“龙”图腾缘何能在中国乃至全球传播数千年而不减其影响力之内涵。随赋诗曰:“善隐能升华夏龙,风云叱咤力无穷。方今八月惊雷震,寰宇扶摇上九重”。

龙之传人范文5

“遥远的地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世界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相信这首歌我们一定耳熟能详,但我还是每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总是激情澎湃,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骄傲。千年前,一条巨龙从东方土地上升起,千百年的辉煌,千百年的劫数,千百年的伤疤,今天,千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共同期待巨龙的觉醒!

我想,世界上第一个下地直立的古猿一定来自中国;我想,世界上第一束火把一定是从中国冉冉升起;我想,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一定是中国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创造力,有思想的伟大民族。

人类真正征服海洋,是因为有中国的指南针;人类真正使文化普及,是因为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人类之所以攻破封建的堡垒,是因为中国的火药!

我骄傲,我自豪,皆因我是中国人。

我想,中国人民定皆血气方刚;我想,中国人民定皆顶天立地;我想,中国人民定皆智勇双全;我想;中国人民定皆宅心仁厚。

中国人民爱国,爱家,为此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

曾记否,文天祥同国并存亡;曾记否,郑成功收复台湾,令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曾记否,铡刀的底座已被鲜血染红,无数仁人志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我骄傲,我自豪,皆因我是中国人。

黄河是我们的血脉,长城是我们的脊梁,申奥的成功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

黄色的土地给我的肤色打上了烙印,黑头发,黑眼睛,向世界宣布:“我们是中国人!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看!新时代的火炬要在我们的手里传承!中国复兴的重任落在我们双肩!未来出现在我们的双哞!

小时候,大人们总是跟我讲龙的传说,如”画龙点晴”、“叶公好龙”、“屠龙之技”……总是令我入了迷。心中的龙变得无所不能,威力无边,龙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翻搅起四海云水……长大了,小时候脑海里清晰的龙变得模糊起来,直到现在学了一个单元的有关龙的知识,我才记起小时候对龙的无比崇敬,也知道了龙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上。

尽管龙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它还是存在于我们的心目中,长江从三峡大坝上喷涌而下,那是龙在轰鸣;列车在京九线上呼啸而过,那是龙的身影;西昌基地火箭直冲云霄,那是龙在飞腾……

龙的子孙万”、“龙的传人”,这表示了中国人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因自己是龙的传人而为整个中国感到自豪。愿意中国能像龙一样腾空飞速前进!龙啊!曾觉醒又沉睡的龙啊!定将再次觉醒在我们这一代!

龙之传人范文6

一、尹派八卦掌

代表人物尹福,字德安,号寿鹏,生于1840年,卒于1909年6月28日,享年69岁,河北省漳淮村人,自幼好武,精于弹腿,后带艺投师拜董海川习八卦掌。在董先师悉心指导下,将其所学弹腿、罗汉拳融于八卦掌中,苦练数年,自成风格,名震京师,其门下成名弟子很多,如居庆元、门宝珍、马贵、李永庆、宫宝田、女婿何金奎及子尹成璋、尹玉璋等。大总管太监崔洳贵是他的弟子,光绪皇帝也跟着他练掌,故北京人尊称他为“帝师”。因具所传之掌法与南城的程廷华先生有所不同,故称之“尔城派”。

尹派八卦掌的特点是,在掌形上呈牛舌掌(或称蛇头掌),手臂伸得较直,四指并拢,拇指内扣,掌指向前,掌心含空,掌背形成瓦垅;在劲力上,以干、冷、刚、直见长,讲求冷、弹、硬、脆、快,善爆发、顿挫和弹抖,人称“硬掌法”;在进手寸破进盲穿,即冲进、挤进、靠进、滑进的总称;在速度上强调“打闪穿针”,瞬间爆发;掌法以穿、搬、截、拦、削、撞、砸为主;在步法上,走寒鸡步,强调小步、快步、续步,在走转时有如寒鸡行走之态,步步贯穿含,稳、续三劲,含即欲进步先抽胯、提膝、蓄劲,要体现出听察蚁呜之神态,稳即快速行进要轻灵稳健,落步有方,不盲日轻率,要体现出万籁俱寂的意境,续即前衔落地时后脚要蹬拔,使前脚落地的瞬间,在后足蹬拔之力和丹田鼓荡之气的催动下,继续再向前尽力伸进,如鸡踏雪,要体现出神气达足尖而不弱之气势:在战术上强调以我为核心,以逸待劳,通过调整角度迫使对方绕我而行,我则随心所欲,伺机进攻;在身法形象上强调鸡腿、虎坐、龙身、鹰爪、猴相;在拳术套路上,以掌式为主,即穿掌、塌掌、推掌、托掌、劈掌、削掌、双合掌和钻掌,连环多变,丰富多彩。另外,还有十八趟罗汉拳法和十二连腿法。

二、程派八卦掌

代表人物程廷华,字应劳,生于1848年,卒于1900年8月14日,终年51岁。他是河北省深县城南程家村人,自幼入京学徒,后在崇义门外开设眼镜店,人称“眼镜程”。从小习摔跤,后将摔跤等技艺有机地融入八卦掌中;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感悟不断充实完善,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程式八卦掌,亦称“南城派”八卦掌。当时武林中慕名与他较技者甚多,但无不败在他的乎下,因而“眼镜程”名冠京师。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四处乱窜,杀人放火。一天,程廷华先生从家中(崇外河泊厂46号)一出门,正碰上十多个德国兵巡逻。德兵要对程先生进行检查,程因语言不通又痛恨外敌而不应允。德兵欲动手打他,却被他一个个打倒在地,程悠然上房欲遁,没想到发辫卡在瓦缝间,起纵不得,想蜕开二次再纵,拖延了时间,被德兵开枪射中,倒在血泊中,一代武星陨落。

程师门下成名弟子众多,除孙禄堂外,成名弟子较有影响的还有刘斌、杨明山、李文彪、程有龙、张永德、姬凤祥、刘振宗,林、冯俊义、张五奎、高义盛、何金奎,郭凤德,李梦瑞等。

程派八卦掌的特点与董先师原始结构接近,在掌形上是龙爪掌,拇指外展食指十竖,四指微拢,掌心内含,掌背呈瓦垅状,掌心朝前,掌根前预;在掌法上讲推,托、带、领、搬、扣、劈、进、掖、撞,削,塌;在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沾粘连随,拧旋挣裹,沉实圆活,注重腰力,寸劲爆发,也有人称之为揉掌法;在步法上强调行步趟泥,换式摆扣;在腿法上注重下盘,注重桩法,多用暗腿;在技法上讲究游身绕进,斜出正人,走化沾仃,脱身化影,背身击敌;在形象上讲究行走如龙,回转若猴,换式若鹰,三形兼备,且演练动作较大,大开大合,舒展大方;在套路编排上以掌为主,即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转身掌,磨身掌、翻身掌、回身掌,连环变化,拳械套路颇多。

三、粱派八卦掌

代表人物是梁振普(圃)。梁振普(圃)先生字昭庭,河北省冀县城北后冢村人,生于1863年5月20日,卒于1932年8月13日。他自幼好武,7岁拜本村秦凤仪老拳师学弹腿,13岁到北京,在前门外“万兴估衣庄”学徒,以贩估衣为生,故人称“估衣梁”。由于身材矮小,体弱多病,经掌柜介绍拜董晦川为师学习八卦掌,是董海川先生的小弟子。梁先生入门较晚,但由于天资聪颖,练功刻苦,勤思善悟,深受苇先师喜爱,得八卦掌之真髓,且虚怀若谷,尊师敬长和众师兄关系甚好,经常虚心向众师兄求教,善于博众长,技术比较全面,以功犬精湛成名。

梁先生性格豪爽,好济人急,有古侠之风。成名后,除卖估衣外,还在北京前门外珠市口南“德盛居”黄酒馆传授八卦掌,弟子很多,除北京外,河北保定,冀县、东鹿,山东等地均有众多门徒,可谓桃李满天下。梁先生以“八卦纯功艺服冀县”“四霸天”,“大闹马家堡鞭毙恶棍赵六等数十人”,“腾步走荷叶”,“三掌毙驴命”,“劫匪还包袱”,“徒手拔钉子”,“以艺服徒教训马车夫”,“技胜镖师教训炊事员”等八卦掌神功绝技的轶事,威振武林,传为佳话。

梁派八卦掌的特点:在掌法上以穿,带、挑、塌、推、捋、掰、劈等法为主;在身法上以拧、坐、揉、抖、旋、翻、颠、撞等身法为长;在步法上以扣、摆、挫、跺、趟,踢、蹬、踹等为主;在形象上以猴头、蛇眼、豹背、龙腰、鸡行,虎步、鹏展、鹰旋等为尊;在战术上以善趋其后、以正击斜,声东击西、出其不意,避实击虚、借力发人,刚柔和济,以变应变,以巧制拙、以捷制疾等战术为主;在理论上以“简易、变易、不易”之易理和云盘转掌“三十六歌”、“四十八法”之规则为准,在武德上以海纳百川之精神,炉火纯青之功夫,见义勇为之正气、尊师重道之美德为训。

梁派八卦掌第二代传人中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郭古民、伞子鸣二位先生。

四、史派八卦掌

代表人物是史计栋。史计栋先生,字振邦,生于1835年,卒于1908年正月二十六,享年73岁,因排行居六,人称“史六”,系河北省冀县小寨村人:他早年开设冥衣行,后于北京

朝阳门内开没义和木器厂,所以人亦称“史六掌柜”:史先习弹腿,后练连腿,和尹福是同乡又是好友。尹福拜董海川为师学八卦掌后,史六经尹福先生介绍,也拜在董先师门下学八卦掌。史先生为人谨慎、忠厚,秉性颖悟,颇受董先师器重,史六之妻后义拜董公为义父。茧先师曾在史六家住过一段时间。有一次董先师在教史比手时。蹬史一腿,被他闪过,茧先师笑骂他是“贼腿”,因此后来人们又称他为“贼腿史六”。

史计栋在董公门下,朝夕追随,苫练多年,受董公悉心传授,尽得八卦掌真睹,并在董师指导下,把原来擅长的精妙腿法有机地融于八卦掌的走转之中,形成了快速善尘、发腿击人出乎意料的八卦掌腿法;,史派八卦掌门内特别注重腿法,强调单操实作,要求把腿法练得刁钻贼快,踢无不中,做到使被踢人不知我之腿是怎样踢出来的。

史派八卦掌的特点:在掌形上为钩镰手,即食,中二指并拢,虎口撑开,拇指内扣,其余二指内抱微屈,此掌形便于上刁下扣,前截后捋;在基本运动形式上,表现为趟泥步和鸡行步绕圈摆扣走转;在基本战术原则上,表现为“避正打斜,以正驱邪”;在基本运动法则上,表现为“以动为本,以变为法”;在技术内容上。除了经董海川先师改编而成的八卦腿法外,还有白成体系的掌、六十四掌的刀、剑、钺、杆、枪等器械;在技击时强调不招不架,眼从客观,不主观妄动,不拼力量,要求以转移闪让、引进落空的战术,使对方的动作不能自控,被动挨打;在理论上表现为在易理指导下的八卦聿“三十六歌诀”、“四十八法诀”和以上式练腿,用腿为核心内容的,从实践中悟出来的体会要诀;在掌法形象上讲究八法五势(形),八法即推,托,带、领。搬.拦、扣、截,五势(形)为龙、虎,猴、蛇、燕,八法每沾为一段,共八段,每段八掌,每掌多势,五形贯穿其中,左右沿圈换练。

史计栋高徒韩福顺精通八卦刀法和实战技术,技击九敌手,搭手就能把人击出两三丈外。韩的主要传人吴俊山,精六合拳,后从韩福顺学习八卦掌,得其真传,后又得董先师高徒“大枪刘”刘德宽指教并授予八卦掌谱,艺业更精,多年执教于国术馆,颇负盛名:后中央国术馆迁居云南,史派八卦掌得以在云南发展,传人很多,现健在的江苏狄兆龙老先生即是史派八卦掌的第三代代表人物。

五、张派八卦掌

代表人物是张占魁:张占魁先生,宁兆东,河北省河间县后鸿雁村人,生于1859年,卞于1935年,享年76岁:先生性情温和,聪颖过人,酷爱武技,一学就会,一会便精,幼年曾拜木村一拳师习少林拳、迷踪艺,后拜在形意拳名家刘奇兰门下学形意拳,苦练多年,技艺精湛,有“闪电手”之称:张占魁先生曾先后任天津营武处出班首领、天津第一国术馆馆长、天津黄年会武师、河间武术会名誉会长和监考,冯国璋卫队队长等职。张占魁先生轻财好义,喜欢结交江湖豪杰。程廷华先生当时在天津经商,与人发生纠纷打官司,张占魁先生知程先生为八卦掌名家,便多方奔走,百般周旋、关照,使程光生官司得以胜诉。当时,张先生欲拜程先生为师学习八卦掌,程先生道:“我们交个朋友,介绍你到董老师那里,你拜他老人家为师吧:”待张先生进京时,董师已逝世。于是,秆先生代师传授张先生八卦掌。后来李存义去天津,成立中华武士会,张,李二位先生又一见倾心,遂结为异姓兄弟、张得李存义先生之武学真谛,练功五十年如一日,融形意、八卦之大成,独创形意八卦掌一支,在京津一带颇具盛名,晚年寓居天津专事授徒,成名弟子很多,如韩慕侠、姜容樵和赵道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