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哲理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哲理诗范文1
对着中断的水流一再抱怨,
没有想到,
挡住渠道通路的,
恰恰是石头自己。
海的沉思太深邃吗?
海的笑声太震撼吗?
海的惊涛太高猛吗?
海的蕴含太丰富吗?
――海,是伟大的,
敢于搏击海的人,也是伟大的。
公园里的几朵小花静静地绽放,
人们并不知道,
它们的种子已经历了太空的旅行,
它们带来了太空最新的讯息。
――辉煌,原也并不需要特别炫耀的。
飞速的时光,
在一切有色彩和音响的地方,
都留下了它的足迹;
它说:
“这是对珍惜生命的人们,
最好的慰藉。”
扣子,
当它穿过纽孔时,
是用尽了全身力气的;
而当它穿过纽孔、
在张望这个世界时,
它又变得懒散了。
当你面对着失望
正要哭泣时,
希望其实已悄悄地
站到了你的面前。
白色的杜鹃花,
独自绽开时平淡无奇;
但当它与红的、粉的、黄的杜鹃花为伍,
与它们交谈得兴高采烈时,
就显出了它独具的高洁与美丽。
美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
微笑着走开了;
丑恶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
大喊着:“那不是我……”
迷雾在山间游荡,
以绮丽的面纱蛊惑人;
当你痴痴地迷恋它的外貌,
却不小心钻入了它的罗网。
藕粗大的孔,
诉说着:
高洁的荷花
曾经历过的
来自泥土的
并不轻松的洗礼……
冬夜的流星,
在寒冷中瑟瑟发抖;
夏夜的流星,
在温暖中脉脉含情。
同样的流星,
只是季节带给了人们不同的感受。
快乐的心,
对昨日的眼泪发出微笑;
快乐的人们,
对迷失过的踪迹发出警醒。
蝴蝶的生命只有一个夏天,
于是,
它加倍展示自己的斑斓,
就在低矮的灌木从中,
也不停扇动双翼的彩焰。
光明帮助黑暗,
在阴影中站了起来,
把它翼下深藏的一切,
放到了白色日光之下。
黑暗帮助光明,
学会隐蔽自己,
哲理诗范文2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论里最基本的观点。在讲解“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知识点时,引用了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那点点孤帆,覆盖白云,碧澄江水,名楼仙迹,交织了一幅美丽的黄鹤楼画面,仿佛把人们带到绿树红花、风光旖旎的江南,亲眼看到了柳如烟、花似锦的扬州。试问:是这般良辰美景在先,还是李白的创作在先呢?学生回答是:“先有景,后有诗。”只有上述客观事物的存在,才牵动了诗人的万般情思,也才产生了这首诗。诗属于意识范畴,这样层层推进,学生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和接受“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知识点。
2 古诗中的辩证法
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而且其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一原理要求人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知识点时,学生比较难理解联系的内涵,可将苏轼的《琴诗》引入课堂:“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乐曲是一个由许多部分、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而构成整体的各部分、要素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如果光有琴,没有弹奏这的演绎不会有美妙的乐曲,反之光有弹奏技巧,没有琴,也不会有动人的乐曲。所以琴、弹奏者以及弹琴者的情感、弹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构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基本内涵,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如果把弹琴者包括在内,那么,弹琴者的情绪和技能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它是产生音乐的根据;琴、手指则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它是产生音乐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例如在讲完“事物发展是前进与曲折性的统一”时,借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诗句来说明所有的事物都处在运动过程中,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最后结课时可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为结束语,起到画龙点睛、升华课堂的作用。说明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应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课堂上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来加深学生对“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等哲学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唯物辩证法中另一个重要原理是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涵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正确解决问题,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学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可借用南北朝诗人王籍在他的五言诗《入若耶溪》中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句,里面包含了两个对立统一关系,分别是 “噪和静”“鸣和幽”。王安石将其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让学生讨论前后的改动是否合适。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假若山中人欢马叫,鼓炮起鸣,就不会有“蝉噪”和“鸟鸣”了。“蝉噪”、“鸟鸣”将山林的沉寂突显。把“蝉噪“、“林静”、“鸟鸣”、“山幽”放在一起对比,以动衬静,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既陶醉于诗中美好的情境,更折服于诗中蕴涵的哲理。
3 古诗中的认识论
实践的观点是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例如在讲授“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章节时,可以引用罗隐的《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这首诗包含哪些历史故事?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历史有其发展的规律,吴国亡国的真正原因是夫差的穷奢极侈导致国家民不聊生,如果将原因归结在西施身上,称其“红颜祸水”的认识是肤浅的。经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认识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之分,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 运用古诗,树立价值观
哲理诗范文3
我们的谈话中突然来了一个停顿――我们常常有这种不愉快的一刹那,就是当我们坐着,带着固定的微笑,苦心搜索一些话来填满不合式的沉默。不过停顿了一会儿――“可是假设,”我带了可怕的好奇心暗自思忖,“假设我们中谁都找不到一句话来说,而我们已经继续沉默地坐下来了呢?”
是因为怕发生什么事情,什么不可知而可怕的事情,我们才竭力使谈话的微焰不灭的。正如旅人在夜里,在一个不知名的森林中,长使火焰熊熊,为的怕野兽伺候在黑暗里,随时预备扑上他们去。
(卞之琳/译)
有各种各样的散文:有的是鸿篇巨制,洋洋洒洒;有的是三言两语,意味深长;有的精骛八极,着眼于宇宙、社会的感悟;有的就地取材,着眼于世态人情的探究。英国作家史密斯的哲理小品大体属于后者。在片段的生活场景和零星的内心思绪中,他往往能开掘出隽永的意味和独特的内涵。这篇《恐怖》即是一例。
人们在聊天、谈话当中有时突然间卡了壳,出现了停顿――这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在那些不太投机、聊以打发时光的谈话当中,更是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说,这是司空见惯,小事一桩。然而史密斯却捕捉到了生活中这不愉快的一刹那,通过这种尴尬的、“不合式的沉默”,悉心体察和省视人性与人际关系中的某些隐秘之处。
作者并没有向我们指出,如果持续这种“不合式的沉默”将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但他却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暗示出了其中的潜在危险,使你忍不住去作进一步的思考:那隐藏在谈话双方内心黑暗中的野兽究竟会是什么呢?是厌倦、冷漠,还是憎恶、嫉妒?
这里,作品的容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篇幅。
无常
戴了又扔掉的玫瑰,忘却的朋友,消失的音乐――从人世间以短促著称的一切中,我得了一个格言或教训,意谓愚蠢的是只看一个面孔,尽听一个声音,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据我所知,毕竟满是迷人的声音呀。
可是总一样,我永远也不能完全忘却往日的热诚,小时候我常带了那种心情读颂扬坚贞,颂扬真爱,颂扬北极星的话呢。
(卞之琳/译)
《无常》是作者对现代社会风气的一种冷静的思索。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唯新是求,竞相追逐时髦。世间一切事物的生命似乎都变得短促了,像“戴了又扔掉的玫瑰,忘却的朋友,消失的音乐”等。一时之间,变化本身好像也已成为一种时尚,于是,“只看一个面孔,尽听一个声音”无疑变成了“愚蠢”的注脚。
作者并未对上述时尚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世上确有许多美丽的面孔,的确“满是迷人的声音”,然而,变化之中毕竟还应该保留一些恒常的东西。作者强调不能忘却“往日的热诚”,不能忘却当年对“坚贞”、“真爱”、“北极星”的颂扬,这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广大读者来说,应当是很有启发的。
白杨
塞塞克斯有一株大树,一树疏朗的叶云高高地浮动在夏日的空中。画眉在里边歌唱,还有八哥,它们把傍晚适于装饰的阳光注满了一片金声的璀璨。夜莺在那里觅到了它的绿廊;在那些树枝上,有时候,像一只大果实,挂一轮柠檬色的月亮。在八月天的光耀中,当全世界热昏了,在那个清凉的幽深处总有一股微风,总有一阵声音,像流水的声音,在它轻轻地挂在上面的树叶间。
可是这株树的主人却在伦敦,读书。
(卞之琳/译)
《白杨》以极短的篇幅、精练的文字写出了一株白杨树的美和它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这种意蕴,虽然是浓缩在一个小小的段落中,但作者还是分了四个层次(总写大树之美,夕阳中树上的鸟鸣之美,夜间闻莺望月之美,八月天树间的风声之美)来表达。
这株白杨树确实太美了,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享受,一种陶醉,一种满足。而正当读者的视觉、听觉和感觉交融在一起,仿佛已经来到这株树下,亲自享受着这一切的时候,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道:“可是这株树的主人却在伦敦,读书。”这里,作者显然是在为树的主人未能享受到这一切而表示由衷的遗憾。同时,在对比之中,也更加鲜明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热爱。
单调
喔,成天停顿在一个玻璃的静海上;成天听屋顶上的雨,或松间的风;成天坐在一个瀑布前,读精致的、雕琢的、单调的波斯诗,由它们讲一个绿洲园,那儿永远是春天,那儿玫瑰盛开,情人嗟叹,夜莺不停地悲歌,白衣人三三两两,坐在流水边,成天,一天又一天,讨论人生的意义。
(卞之琳/译)
篇中短短的文字中写的几乎全是极其风雅的事:“成天听屋顶上的雨,或松间的风”;“成天坐在一个瀑布前”,读精致、雕琢的波斯诗。向往着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永远如诗如画的绿洲园,那里,“白衣人三三两两,坐在流水边,成天,一天又一天,讨论人生的意义”。
哲理诗范文4
关键词:文学作品;哲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117-01
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1591年出生于伦敦,是英国辟时期的骑士派诗人之一。他的诗以优雅、热情、精心雕琢的语言而著名,主题一般是爱情、乡村生活或宗教,诗歌多具有清新的田园气息和浓郁的民歌色彩。他最著名的诗作是抒情诗《致少女:珍惜时光》(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他的大部分作品被收录在《金苹果园》(1648年)中,共有1200首诗。
这首《致少女:珍惜时光》的主题是提倡要及时行乐,是一首构思巧妙、意境飘逸、主题明晰的短诗。诗中反复吟唱的主题在于劝诫那些妙龄少女“莫负好时光”。整首诗韵律整齐,格式优美。共四节,每节第一、三行,二、四行分别押韵。
诗的第一节以花为喻,从催促人们摘玫瑰花开始,说明青春短暂、花容易逝。一般来说,玫瑰一直是美好和甜蜜的象征,在这里也可以看做是一切的美好事物,“今天在含笑,明天就会残凋”,预示了美好事物的珍贵,时间的紧迫。
以太阳为喻,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是一天的开始和结束。一天的时间也是匆匆而过,同样来说明时光一去不复返,从侧面催促少女要抓紧时间。抒发了作者对少女殷殷劝诫的情感。
在我国古代也有人生苦短、韶华易逝之说。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进入主题,直接说明豆蔻年华的美好和短暂、时间的稍纵即逝。希望少女们可以珍惜时光,充分享受青春岁月。
最后一节,劝少女们不要害羞,努力嫁给自己的意中人,因为韶华易逝,岁月难留,一旦错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就再也回不去了。应该直率、大胆地对青春与欢爱进行歌唱。
诗的后两节直抒胸臆。在诗中,玫瑰、时光、太阳等意象烘托“青春易逝,抓住时光”的主题,尤其是“含苞的玫瑰”作为美和爱的象征,极为贴切形象。青春有如春天的玫瑰,鲜艳美丽,但是很快就会凋谢;又像早晨的太阳,很快就会下山,所以年轻人要趁早找好心上人结婚,免得错过良机。“及时行乐”的主题以结婚结尾。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
Gather ye rose buds while ye may, 要摘玫瑰得趁早
Old Time is still a-flying;岁月在催人老: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 day,花儿今天在含笑,
To-morrow will be dying.明天就会残凋。
The glorious Lamp of Heaven, the Sun,太阳是天上华灯,
The higher he’s a-getting, 它正冉冉升空。
The sooner will his Race be run,越高越快到终点,
And nearer he’s to Setting.越高越近黄昏。
That Age is best, which is the first,豆蔻年华最美好,
When Youth and Blood are warmer;青春热血方盛。
But being spent, the worse, and worst 虚度光阴每况下,
Times, still succeed the former. 时间永不停留。
Then be not coy, but use your time; 抓紧时机别害羞,
And while ye may, goe marry; 早嫁个意中人,
For having lost but once your prime,青春一去不回头
You may forever tarry. 蹉跎贻误一生。
这首诗使读者强烈的感受着时光的飞逝,而且还感到死亡逼近的威胁,从而突出了“及时行乐”的哲理性:告诉我们不必犹豫,要大胆地享受现实生活。看似简单的一首英文小诗,细细品味,却可以尝出如此深刻而有哲理的寓意。
参考文献:
[1]Brooks, Cleanth. An Approach to Literature [M].Englewood:Prentice--Hall, Inc, 1975.
[2]刘炳善. 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哲理诗范文5
春,是一年中的使者,她带来了水彩盒,用彩笔给这棵树画上了绿叶,显得那么生机勃勃。在春风的嬉闹中,他摇晃枝丫,摆动着身子……这样,就渐渐的过去了,来到了下一个季节。
夏,是四季中最炎热的一个季节。他命令太阳神发出强烈的光芒,大地上的人们被晒得汗流浃背,娇艳的花儿也低下了头,但是,他并没有向着炎热的夏季屈服,反倒长得更加茂盛了!
终于到了下一个季节:秋。秋是一个微凉的季节,她是丰收之神,她是快乐之神。秋风一刮,树木都掉头发了,一年的生命也要结束了,可他却还是没有屈服的意思,仍然屹立在那里。在这个季节里,他又是胜利者。
经过了三个季节的洗雨,来到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冬。冬命令风狠狠的刮着,可它依然没有认输,在风中挺拔着。雪呼呼的下着,落在他的头上,仿佛给他带了一顶白帽子,又给这雪白的世界里增加了一片色彩……
就这样,他经历了一年又一年,有胜利了一年又一年,这就是它,胜利的属于者——松树。
哲理诗范文6
在很多人眼里,“领导”与“管理”之间的含义是画等号的,领导即意味着管理。但实际上,在领导者的口袋里,这是两把不同的钥匙。管理就是把团队整合好,分解任务,分配工作,评估阶段成果,建立奖惩制度。而领导的内涵,则远远超出这些――它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指明发展的方向。如果组织是一辆汽车,领导是确定目的地,决定到哪里;而管理是确定步骤和过程,决定怎样到达目的地。显然,只有先“决定到哪里”,后面的工作才可开展。
那如何做合格的领导?古今中外名家论及管理哲学的学说、著作汗牛充栋,各施各法,却都离不开用人之道。在我的理解里,领导者更应该关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相信他人,也相信自己”。当组织还在发展阶段时,领导者尚可事必躬亲;但是当组织越做越大时,领导者的事必躬亲就有问题了。我们常说,领导一个百人团队,领导者要像战士一样冲锋陷阵;领导一个千人团队,领导者要像宣传队一样为大家鼓劲;领导一个万人团队,领导者则需要建立一种组织文化,来影响团队的发展,直至有一天领导者缺位,团队也能在组织文化的引导下正常运行。
现实中的很多组织都是由弱变强,由小到大,从“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开始慢慢到数百人上千人,而组织的领导者也随着团队的变大,职位越来越高,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一种风险,即领导者把过去领导小团队的经验运用到领导大团队中,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夙兴夜寐。如果是这样,那么他只能是一名管理者,而不是组织的领导者。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建立组织的人才培养体系,挖掘每个人的潜力,然后放手让他们去干。
二是“智者采其智,武者任其勇”。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禀赋迥异的众多成员组成,他们或性格不同、或经历不同、或年龄不同、或能力不同,对于领导者来说,一定要慧眼识人,用其长防其短,使人各尽其才,能够在特定的背景下发挥其特别的作用。
“知人善任”,短短四个字,看似简单,却是对领导者最大的考验。一个人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超凡脱俗,既有其长,必有其短。谋臣长于策划,短于武功;武将驰骋疆场,但难以洞悉全局。领导者的任务就是熟悉手下人才的长短之处,使背景、需求皆有不同的组织成员能在同一个环境下工作,,为同一个目标共同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