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网之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漏网之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漏网之鱼范文1

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大家的作业本,问:“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网之鱼吧?”

有位学生怯怯地说:“老师,那条鱼明天来自投罗网可以吗?”

■量词

老师:“有不少名词,同时又是量词。有哪个同学能举个例子?”

学生:“比如‘屁股’这个词,平时是个名词,但是赌徒输了钱,欠了一‘屁股’的债,在这里它就成了量词。”

■侵权

考试结束后,一学生闷闷不乐。同学问其原因,他说:“老师侵犯了我的隐私权,爸爸侵犯了我的生存权。”同学很奇怪,又问:“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学生解释道:“因为老师把我的成绩告诉了我爸爸,我爸爸揍了我一顿。”

■补课

老师:“这作业是你自己做的吗?”

学生:“不,是爸爸帮我做的。”

老师:“回去对你爸爸说,星期天他也要补课。”

■题目有问题

老师:“一台电视机1500元,一斤苹果5元5角钱,请问,用一台电视机的钱可以买多少斤苹果?”

学生:“老师,这道题有毛病。谁会那么馋,要把电视机拿来换苹果吃?”

■反应

某日,乔走进教室,所有的头发都高耸直立。老师问:“这是怎么回事?”乔说:“这是发胶的反应。”

第二日,乔走进教室,脑袋光光,光可鉴人。老师又问乔是怎么回事。乔说:“这是我父亲对发胶的反应。”

■单数和复数

老师:“尼克,你懂得单数和复数了吗?”

尼克:“懂了。”

老师:“那你说说看,裤子是单数还是复数?”

尼克:“上面是单数,下面是复数。”

■被谁吃掉

老师给学生们讲述一只小羊如何独自离开羊群而最终被狼吃掉的故事。讲完以后,她问一个学生:“如果这只小羊老老实实待在羊群里,它就不会被狼吃掉,你说对吗?”学生回答:“对的,这样它就会被我们吃掉。”

■生日

老师:“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男孩:“12月30日。”

老师:“哪一年?”

男孩:“每一年。”

■老师不肯说

母亲:“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不会的地方应该问老师。”

孩子:“我问过了,老师不肯说。”

母亲:“你什么时候问的?”

孩子:“就在昨天考试的时候。”

■有口皆碑

老师:“‘有口皆碑’是什么意思?”

学生:“凡是杯子,都有口,如酒杯、茶杯等。”

■准确

老师介绍完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的主要作品,却看见一位学生坐在座位上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就提问道:“汤姆,看来你对这位作家已经很了解了。那么,你是否可以为我们简略地概括一下这位大文豪的生平呢?”汤姆毫不迟疑地回答:“已故。”

■造句

老师:“请各位同学以‘目的’这个词造句。”

小强:“您是我所见过的最漂亮的女士。”

老师:“谢谢,但是‘目的’呢?

小强:“我今天希望早点回家。”

■含笑九泉

有一次,上语文课时,老师为了了解一位外国留学生的中文程度,就随口问他一些成语。“你是否可以说出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很开心的样子?不过,这个成语中最好能有个数字,比如一、二、三、四……”这位留学生想了想,很高兴地说:“我知道了,含笑九泉!”

■动物

老师:“你脚上穿的是什么?”

学生:“是皮鞋。”

老师:“那皮是从哪儿来的?”

学生:“是从牛身上来的。”

漏网之鱼范文2

关键词: 楼宇网络建设综合布线问题

Abstrac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network change human life. Modern buildings in network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of the integrated wiring is mainly reflected in an entire building or between buildings, so early in the wiring requirements of our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below the main talk about network cabling between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problem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Keywords: building network construction, cabling, issues.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楼宇网络建设中的综合布线,就是指在通过科学技术及现代设备的前提下,用一套网络布线适用于建筑物内,或者建筑群之间,从而为通信设施、计算机、为监控系统预先设置的信息传输通道。这项工程的直接目前的就是把语音,数据,图像等等的设备一次过连通起来,使得彼此相通相连,相互工作。正是这些设备发挥的作用,才让家家户户有效的与外面的通信数据网络相连接,优化大楼设计,并且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众所周知,每个网络的建设首先就是从最基础的网络布线开始的。这也是当下的楼宇为之能实现智能的开始。而在建筑楼宇之中,电缆是网络线号传输的载体,也是网络的基础,所以要保证网络的健康通畅,首先就要保证建筑楼宇之间的布线施工的质量。我们要从既能提高质量,又不降低施工进度的情况下,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保证布线施工的质量,并且通过理想的安装过程,使得楼宇间的布线安全有效。

1前期网络布线和前期措施

1.1布线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由于布线要求考虑整体性以及系统性,所以这要求我们施工技术人员在布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尽力收集正确无误的有关布线资料,比如需要布线的建筑物的设计图纸,布线所需要考虑的事项以及细节等,还应该考虑布线的施工进度,应用需求或者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内容。若是建筑物在建筑之中进行布线的话,布线就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建筑设计要求,建筑物对布线,走线的具体需求来进行实施方案和实施了。比方说提出上下楼梯间走线的通道规格,预埋一些管道等等。这些有关要求都需要在建筑物的设计图中体现出来,以便在施工的时候就把布线的大部分前期工程完成,以免除许多后期再施工所造成的弊端,而且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合理易行。若是在已经建好的建筑物基础上,进行室内装潢工程同步进行的综合布线的时候,就更要根据实际观察和分析,在掌握现有建筑物的资料以及装潢设计的情况以后,再进行综合的布线。

1.2布线需注意的问题

网络线禁止一线两用。不少设计者在布置网络线的时候,为了节省费用,常常会用一根网络线来同时连接多个设备,比如从双绞线分出一对线来连接电话,也有可能把两对线联结到两个网络接口的模块中,这样虽然看似提高网络线的利用率,其实却是一线多用的做法,这是不可取的。而布线的时候也要严格看重施工的质量问题。对一个规模比较大型的建筑物或者通信网络系统进行布线的时候,单靠电脑技术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不少的单位都请了建筑施工人员来参与整个布线工程的施工,而这些施工人员却大多数对于网络或者电脑的各方面知识都不太精通,因此这些工人在具体的布线当中,不会考虑到一些网络布线中的细节,比如网络线与接口模块之间的连线,网线与水晶头之间的连接,或者网络线当中各电缆线的绞接等细节,若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不及格,或者不注重这些细节的处理的话,将会对网络线的传输性能造成极大的影响。总的来说需要特别注意总线的接入点和各汇聚点的确定,总线的接入点应该考虑到周围的楼宇群的分布情况以及施工的易操作性,用来适应将来的网络拓展和升级。而各汇聚点和连接信息点的线路走向,则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物理位置和施工难易度来确定。

1.3设备做好防雷措施

近年来由于雷击所造成的网络设备损坏从而导致整个局域网络瘫痪的故事频频发生,其中有自然的原因,也有因施工时没有做好防雷措施从而造成了故障。防雷措施需要从户外布线防雷以及楼内网络设备防雷两个方面做起。而由于户外布线大多采用光缆,电缆,经由钢绞线引入楼内转接处,户外布线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整座楼宇的布线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安装必要的电气保护装置。而为了避免雷电等强电流进入楼宇,从而破坏网络设备,所以我们有必要安装防雷的过流保护装置,用以保证楼内综合网络布线系统处于绝对安全的环境之中。非屏蔽双绞线在采用穿钢管或者走金属壳铺设的时候,各个钢管或者金属桥架必须保持电气连接并且进行接地,把接地引至大楼并且使之相应接地级。

而楼内的网络设备的防雷,主要是在网络交接箱的地方做好防雷保护措施,比如安装接地线,电源部分实行防雷过压保护等等。垂直布线则应该考虑线缆的自重问题了,要防止因为重力原因而造成的线缆接触不良。

2综合网络布线中后期解决楼宇影响

2.1选择屏蔽电缆和非屏蔽电缆

非屏蔽双绞线(UTP)电缆和锡箔双绞线(FTP)都是两种被认为可为铜缆结构化布线网络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而从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当的屏蔽技术,并且确保这些技术的正确安装和运行,都远比两者的选择更为重要。

在安装系统的时候,真正的问题之一就是——数据的完整性。屏蔽系统的根本目标就是防止数据受到潜在的电磁干扰(EMI),如工业设施和机场或者运行关键系统的地方,比如军事基地还有医院等等。设计精良,安装正确的FTP布线网络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非屏蔽系统上的信号完整性。然而为了有效的解决问题,更有效率的进行工作,屏蔽必须进行正确的接地。而事实上,这不是很容易实现的,接地不良的屏蔽系统实际上会比开始的时候,提供更为差的性能水平。在最坏的时候,可能会成为一个辐射源,造成电流接地环路,或者接受周围的辐射,向相邻的数据电缆发出有害的干扰。

2.2抗电磁干扰措施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规定,双绞线应该穿钢管或者金属线槽铺设,与电力导线平行铺设的时候,间距应该大于0.5m。综合网络布线的时候,采取抗干扰措施是必要的。在高速双绞线网布线里面,按照现行规范采取的措施可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对干扰源进行屏蔽的措施,即对所有的动力以及照明线路都采用穿钢管铺设的方式。如此一来,网络双绞线就无需再穿钢管或者金属管来铺设,可以从配线架整根直接分配到各个信息点,施工也方便。这样有几大优点,就是成本低;施工方便,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直接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减少环境污染,这也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3结语

要将一个优化的综合网络布线方案完美的在建筑中实现,就需要在布线的前期中期乃至今后发展中,作出相应措施,把各方面对其的影响降至最低。就算再好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如若没有好的技术工人进行施工,没有好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质量上不过关,没有好的团队进行施工配合,那么楼宇对于综合网络布线的影响这个问题,就将会一直存在。

参考文献

[1]王协瑞.网络布线与网络构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漏网之鱼范文3

现场执行层可以采用直接硬连线方式(通过电流或电压信号完成控制器与设备间的信息传递)、网络连接方式(以太网方式连接控制器和设备,控制器与设备之间根据某种通信协议完成信息交换)等不同的网络接入方式连接设备。②现场控制层:主要包括区域控制器和专用控制器,这些控制器可以独立处理、控制数据,各个控制器之间以太网或其他网络连接方式连接,根据某种通信协议完成交换信息。③信息管理层:主要负责所有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统一管理,各个信息管理工作站之间会用计算机广域网或局域网进行连接。

2.无线网络技术应用于智能楼宇控制的可能性与挑战性

在现代无线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的背景形势下,以太网为主的连接方式以及组网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经大量的市场研究调查分析,现场执行层以及信息管理层可以无线网络技术来替代有线的连接方式的可能性最大。因为现场执行层的传感器节点较多,有线连接的布线部署比较困难,工程难度较大,而且像旧大楼、工厂生产车间以及博物馆等地方根本无法布线,采用无线连接的部署非常方便,传感器节点可以增加,位置也可以变换。在信息管理层应用无线连接的方式可方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控制、管理整个信息系统,信息的管理以及维护比较便捷。但是无线网络会由于楼宇内部环境的特殊性,经常受到多途径的传输干扰、障碍物反射以及传输冲突等问题,从而影响无线网络技术的可扩展性以及可靠性,使宽带通信数据的吞吐量受到影响。而有线网络拥有巨大的网络宽带资源,信息受到保护,因此比较安全、可靠,这是无线网络技术所欠缺的很重要的一点,因此无线网络技术无法完全取代有线网络。目前智能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的信息管理层基本都采用的是无线网络连接技术,并且受到广泛好评,然而在现场执行层的无网络应用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

3.现场执行层的无线网络技术应用分析

漏网之鱼范文4

    关键词:楼宇自动化控制网络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以太网 楼宇自动化系统

    目前日益流行的智能建筑(InteUigent Buidings)是建筑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智能建筑主要由楼宇自动化系统(Buiding Automation system,缩写为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三大系统组成。其中,楼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构建的高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将大楼内部各种设备连接到一个控制网络上,通过网络对其进行综合的控制,这些设备包括空调、照明设备、电梯、消防设备、安防设备等等。它确保建筑物内的舒适和安全的办公环境,同时实现高效节能的要求。

    2 现场控制系统FCS的出现以及在楼宇自控中的应用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可靠性提高,价格大幅下降,出现了由多个计算机递阶构成的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System,简称DCS)。DC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的一种综合控制系统。它的测量变送仪表一般是模拟仪表,因此它属于一种模拟数字混合控制系统,这种系统较以前的各种控制系统有了较大的进步。DCS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也开始应用到楼宇自动化控制领域。但是DCS存在如下一些缺点:

    (1)安装费用高。采用一台仪表、一对传输线的接线方式,导致接线庞杂、工程周期长、安装费用高、维护困难;

    (2)可靠性差。模拟信号传输精度低,而且抗干扰性差;

    (3)系统封闭。各厂家的产品自成系统,系统封闭、不开放,难以实现产品的互换与互操作以及组成更大范围的网络系统。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FCS),FCS克服了DCS的缺点,它是一种全数字化的、全分散的、全开放、可互操作和开放式互连的新一代控制系统。目前,现场总线技术已经成为自动化技术中的一个热点,备受国内外自动化设备制造商与用户的关注。FCS极大地简化了传统控制系统繁琐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布线工作量,使其系统检测和控制单元的分布更趋合理。与传统的DCS(分布式控制系统)相比,FCS具有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好、成本低、实时性好、实现了控制管理一体化的结构体系等优点。现场总线的出现,为工业自动化带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从而开创了工业自动控制的新纪元,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鉴于FCS的许多优点,控制专家们纷纷预言“FCS将取代DCS成为2l世纪控制系统的主流。”现在,FCS已经被应用到楼宇自动化控制领域。

    2.1应用于楼字自动化领域的几种现场总线

    由于诱人的市场商机和不同的应用领域的存在,世界一些大公司或公司联盟纷纷提出自己的现场总线协议标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际上有40种宣称为开放型的现场总线标准。这些协议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计算机网络开放式互连系统的OSI参考模型来制定的。大多数现场总线只是用其中的一、二和七层协议。于是现场总线呈现杂乱纷呈的局面。在这些现场总线中不乏优异的现场总线,如CAN、Modbus、Profibus、Lonworks、BAC

    net、DeviceNet等等。其中Lonworks、BACnet、CAN、EiB等现场总线在楼宇自动化领域获得了、较广泛的应用。尽管基于现场总线的Fcs克服了DCS的许多缺点,但还是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最明显的缺点:多种现场总线并存而互不兼容,导致FCS的可互操作性只能在同一种现场总线系统中实现。后面将对FCS的缺点做进一步说明。

    (1)LonWorks

    美国Echelon公司1991年推出了LON (Local 0penation Networks)技术,又称Lonworks技术。它得到了众多计算机厂家、系统集成商、仪器仪表以及软件公司的大力支持,已经在楼宇自动化、工业自动化、电力系统供配、消防监控、停车场管理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具体地说LonWorks具有以下优点:

    ①网络结构灵活、组网方便。它支持多种网络拓扑形式,包括总线型、星型、树型、自由拓扑型等,这样可适应复杂的现场环境,方便现场布线;

    ②支持多种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电力线、光纤、无线射频等;两种传输速率:78bps和1.25Mbps,最大传输距离由网络拓扑形式和传输介质决定,一般可从500m到2700m。可接人的节点最多为32385个;

    ③完善的珏发工具。提供完善的系统开发环境,采用开放的NEURON C语言,它是ANSI C语言的扩展;

    ④无主的网络系统。LonWorks网络中各节点的地位相同,网络管理可设在任一节点处,并可安装多个网络管理器;

    ⑤开发LonWorks网络节点的时间较短,也易于维护。LonWorks采用的LonTalk协议固化在Echelon公司的Neuron芯片中,这样可以节省开发LonWorks网络节点的时间,也方便维护。

    同其它现场总线一样,LonWorks也有自身的缺点。首先,LonWorks的实时性、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有些欠缺;其次,由于LonWorks依赖于Echelon公司的Neuron芯片,所以它的完全开放性也受到一些质疑。尽管LonWorks存在一些不足,但是LonWorks的FCS还在楼宇自动化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世界上有2万多家OEM厂商生产LonWorks相关产品,其中种类已达3500多种。目前世界上已安装有500多万个LonWorks节点,LonT~k协议也被接纳为欧洲CENTC247、CEN TC205的一部分。自1996年以来,LonWorks也开始在国内获得大量的应用。在建设部的支持下,国内一些研究所和企业开始陆续开发出基于LonWorks的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并在一些新建智能大厦和建设部智能化小区试点工程中得到应用。

    (2)BACnet

    BACnet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楼宇自动控制网络的数据通信协议。它代表了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BAcnet不是软件或硬件,也不是固件,严格地说,BAcnet并不是现场总线,而是一种网络协议,即通信规则。为不同商家产品的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提供平台和支持。BACnet详细阐述了系统组成单元相互分享数据实现的途径、使用的通信介质、可以使用的功能以及信息如何翻译的全部规则。BACnet采用了Etherent、ARCNET、MS/TP、PTP、LonTalk五种网络技术进行通信。可根据系统通信是和通信速度选择不同的网络技术。相对其它现场总线,BACnet标准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与Etherent、LonWorks等网络进行无缝集成。不过BACnet主要为解决不同厂家的楼宇自控系统相互间的通讯问题设计,并不太适用于智能传感器、执行器等末端设备。BACnet标准已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球生产和经营楼宇设备和楼宇自控设备的主要厂商均支持BACnet标准。BACnet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就从一个行业学会标准迅速成为楼宇自控领域中唯一的ISO标准。虽然我国是WTO和ISO成员国,但是BACnet在我国建筑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还是相对较小,而且在工程中采用的BACnet产品和技术也基本上全部是从国外引进的,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BACwWw.LWlm.comLWLM.com编辑。net相关产品。

    (3)CAN

    CAN总线最初是德国Bosch公司为汽车监控控制系统设计提出的,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标准,在电力、石化、空调、建筑等行业均有应用。CAN具有以下优点:

    ①采用8字节的短帧传送,故传输时间短、抗干扰性强:

    ②具有多种错误校验方式,形成强大的差错控制能力。而且在严重错误的情况下,节点会自动离线,避免影响总线上其它节点;

    ③采用无损坏的仲裁技术;

    4 CAN芯片不但价格低而且供应商多。

    CAN缺点是:CAN总线上最多可挂接110个节点,这不完全能满足整个智能建筑的需要。不过可以通过利用中继器进行扩展,相对其它一些现场总线,CAN总线技术比较简单,CAN相关产品的开发费用也远远低于其它现场总线技术产品的开发费用。因此,很早国内就有一些企业推出了基于CAN总线的楼宇自控的相关产品。如狮岛、索龙集团开发出了$2000楼宇自控系统。

    (4)EiB

    EIB是欧洲安装总线(European Installation Bus)的缩写。它在1990年被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欧洲最有影响的建筑智能化现场总线标准,在欧洲得到了进300家厂商的支持。1999年EIB被引进中国的智能化建筑领域,并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立了EIB认证技术培训中心。在短短的几年里,国内的会展中心、博物馆、办公大楼、别墅等场所的灯光、窗帘、空调等控制和安防系统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如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大连国贸中心、浙江人民大会堂等。国内的EIB项目基本上被ABB公司和SIMENS公司所垄断。

漏网之鱼范文5

解释:从网眼里漏出去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出处:晋·陆机《五等诸侯论》:“六臣犯其弱纲;七子冲其漏网。”

近义词:丧家之犬、亡命之徒、漏网游鱼。

漏网之鱼范文6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楼宇智能化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结合现代建筑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智能楼宇正在勃然兴起,其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发展势态相当迅猛。而物联网的优点由于给人们带来很大便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喜爱,所以被引入到建筑智能化技术中,这也必将是另一个新型的科技发展方向。

二.物联网应用概述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互联网的纵深发展,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传感网技术、通信新技术等,便出现了物联网。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无线通信技术之后的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物联网能把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通讯网络进行互联互通,从而形成无所不有的庞大网络,以实现实时数据采集、远程监测、全球定位、调度指挥、安全防范、联动报警、远程控制等管理和服务功能,最终实现信息无处不在和智慧地球的目标。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与物、地球、建筑等联系到一起。小到家用电器,大到汽车、建筑物,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和相互影响及控制,物联网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因此,物联网技术将带来划时代的技术革命。

“十二五”期间,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主要分布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卫生、智能家居、智能电网、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其中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智能楼宇及其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告诉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在智能建筑的设计和应用上。建筑搭配智能化硬件设施并不是智能建筑的内涵,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等的综合运用大大的降低了建筑的日常运行和维护成本,也成为现在到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建筑必然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能够为我们提供舒适生活功能、安全服务和便捷服务功能。其中舒适生活功能包括为居住者提供温度调节(空调)、新风系统、空气质量智能调节、闭路电视监控、可视电话、停车场管理等;而安全服务功能则是指建筑的智能防盗系统、多媒体交互系统和安全智能卡系统等;便捷服务是使智能建筑附加值最大的功能,包括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商业服务、高级管家等。

智能建筑是信息社会特有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镌刻着现代社会深深的烙印,集成了高科技和建筑艺术。智能建筑随着人类的想象力的不断丰富,使得人类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舒适、更便捷,有效的节省沟通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也能及时地、全面地实施商务交易,使人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信息时代龙头产业的智能建筑,在今后的几年内将会有一个更大地发展。

四.物联网在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技术与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所出现的智能建筑(包括智能大厦、智能小区)在世界各地迅猛发展。智能建筑提升了建筑物的功能,改善了环境,能适应高效率管理的要求。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通信、安全防范、办公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和高效管理等方面。智能楼宇能够在节能降耗的基础上,提供安全、舒适、信息通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智能楼宇的安全性主要由安全防范等系统来实现。包括出入口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广播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

人居的舒适性主要由楼宇设备自动化等系统来保证。包括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电梯、空调与供热系统、给排水系统、电视系统、背景音乐系统和多媒体音像控制系统等。

智能楼宇的信息通畅主要由智能化信息系统来实现:综合布线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智能办公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用于向用户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通信服务。

建立智能化大厦,可对大楼内的机电设备者统一管理和协调控制,使楼宇中各类设备的运行、保养、维修更趋自动化,使物业管理更加科学化。并能实现能源的科学和合理消费,达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目的,以最终提供先进的信息处理能力,构建楼宇内舒适、安全和高效的办公环境。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式为在机房设置中央操作站(包括高性能的计算机显示终端,打印机及UPS电源等).直接数字控制器(DDC).现场传感器及执行器.操作系统、控制软件包、管理软件包及工具软件包.楼宇自动控制系统采用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系统,由现场控制级及中央管理级两级组成。现场控制级采用数字控制单元(DDC分站),实现数据采集及就地显示与控制;管理级即监控主机对整个大厦内各系统进行集中管理、显示、打印、存储、报警处理。

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以太网是未来智能建筑的必然趋势。随着以太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国内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用于信息领域的交换机产品,使得以太网不仅能够有效的满足信息领域的要求,还能在工业控制领域一显身手。目前,以太网已经开始在智能建筑控制系统领域被使用,用来实现楼宇自动化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以太网在用于本项用途时,既可以用于控制系统的监控层,也可以用于系统的现场设备层。

五.系统组成模块的实现

1.数字监控系统

通过智能视频,实现无人值守监控,对重要物件和重要区域自动监控,发现有人闯入等行为时,可实现联动报警。

2.信息系统

系统由文件服务器,系统管理软件以及播放终端构成。其中管理软件可以安装在文件服务器上或者网络上任意一台PC,负责管理服务器和播放终端及内容的下载、播放、控制等。出于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考虑,建议本服务器系统运行于Linux上,也可以运行在windows平台上。

3.一卡通管理系统

针对物联网社区的建设需要,采用远近兼容型门禁系统;此系统对出入口进行安全管制,每个门禁控制点由现场控制器负责信号输入输出控制,可以与安防系统进行报警或监控的联动控制。通过这套系统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管理区域内的安全程度。

此系统经过后台管理系统可进行远程识别、身份判断、信息记录、报警、联动控制、考勤等工作,保障对网络内的每一个人员进行识别、出入控制。

六.结束语

物联网是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战利品,物联网技术可以将自然与人类的生活所结合在一起,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利益,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物联网的重要性了,为了物联网更好的得到人们的青睐,各国人民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努力。即使现在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是其在楼宇智能化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其一定会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

参考文献:

[1]黎连业,朱卫东,李皓.智能楼宇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周洪,张世荣,郭爱文.智能建筑控制系统概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甘志祥.物联网发展中的问题初析[J].北京:中国科技信息,2010(5):85-87.

[5]尤廷平.智能楼宇监控系统—自控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