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文艺术签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文艺术签名范文1
封面是装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音乐的序曲,是把读者带入内容的向导。在设计之余,感受设计带来的魅力,感受设计带来的烦忧,感受设计的欢乐,而色彩在封面设计的所有艺术行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封面设计中的用色好比人的面色,人的面色就能够反映出他们的健康及精神状态是否良好,因此说封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其重要的一关。得体的色彩表现和艺术处理,才能使书记在读者的视觉中产生夺目的效果。
色彩组和表达的思想
比如做为书籍封面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传递书籍的内容,而内容中表达的思想在封面的设计中就要有清晰的表现,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在封面上就能体现不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色彩本无确定的感情内容,而人们的想象、习惯又给色彩创造出了独特的情感体系。如红色含有政治色彩,象征热烈奔放,代表着革命;其次还有职业的标志色,又如:军警的橄榄绿、医疗卫生的白色等;另外,各个民族由于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色彩的喜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色彩的这些情感内容赋予了色彩分离、张力、冲突、过渡等象征情感信息的语言,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情绪、意境的感染力。封面设计中根据需要充分运用色彩使我们的设计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从而提升书籍的文化品位。
封面设计中色彩的使用模式
好比文艺书封面的色彩不一定适用教科书,教科书、理论著作的封面色彩就不适合儿童读物,要辩证地看待色彩的含义,不能形而上学地使用。一般来说,文艺,雅致性的的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色彩应单纯、简洁,少用色彩种类或用色相、明度、纯度都比较接近的色彩搭配,能够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品位,如用一些白色、灰色、绿色与金黄、白色搭配。小说《洛丽塔》在色彩的运用就上独具匠心。该书的主体色即底色为鹅黄色,花和英文签名为白色,吸管和可乐瓶为橙色,其余文字部分为黑色宋体。书名以白色英文字母连笔的书写,显得飘逸,鹅黄色表现出了年轻的朝气蓬勃、活跃和俏皮,橙色则突出了吸管和可乐瓶,也体现着年轻的活力,白色的花朵象征了纯洁无瑕。经济管理类书籍色彩要端庄、严肃、高雅,体现权威感,不宜强调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如红色、黑色等。科技类书籍的色调要强调科技感、神秘感,如蓝色、绿色等。由于色彩不仅对读者具有视觉上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心理的暗示作用影响读者在心理上对于该图书的认可及内容的认知,因此正确地使用颜色转非常重要。这一大类书籍的封面通过形式、颜色的单一来形成一个视觉整体。此类书籍阅读群体年龄普遍较轻,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逻辑思维强,相对理性,能很好的理解抽象的艺术形式,所以此类书籍设计风格形式要简约、抽象、典雅,图案和色彩要力求单纯、鲜明并具有标志性特征。还有一大类的具有不同的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书籍在封面设计中的色彩具有相对固定的搭配用色,其主要体现在,中国绘画、汉字、书法、篆刻、印章、图腾、祥云图案、中国结、秦矶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化竹简、文房四宝、风筝、如意纹、中国刺绣、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石狮、唐装、筷子、金元宝、如意、八卦等能成为现代书籍设计的运用素材。书籍设计中的承传、应用以及创新这种方法后,在设计领域的体现以及在设计审美上所追求的自然、意境和神韵的书卷气设计风格就是中国这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除了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中的不同色彩的搭配组合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外,在期刊杂志中的封面设计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一般来说设计幼儿刊物的色彩,要针对幼儿娇嫩、单纯、天真、可爱的特点,色调往往处理成高调,减弱各种对比的力度,强调柔和的感觉;2.女性书刊的色调可以根据女性的特征,选择温柔、妩媚、典雅的色彩系列;3.体育杂志的色彩则强调刺激、对比、追求色彩的冲击力;而艺术类杂志的色彩就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有深度,切忌轻浮、媚俗;4.科普书刊的色彩可以强调神秘感;时装杂志的色彩要新潮,富有个性;专业性学术杂志的色彩要端庄、严肃、高雅,体现权威感,不宜强调高纯度的色相对比。
封面设计中色彩运用存在的误区以及一些注意问题
封面上没有色相冷暖对比,就会感到缺乏生气;2.封面上没有明度深浅对比,就会感到沉闷而透不过气来; 3.封面上没有纯度鲜明对比,就会感到古旧和平俗。我们要在封面色彩设计中掌握住明度、纯度、色相的关系,同时用这三者关系去认识和寻找封面上产生弊端的缘由,以便提高色彩修养。
英文艺术签名范文2
摘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名著,同时也是荒诞文学的经典之作。然作者在最初创作时是为一十岁的小女孩作,因此该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语言上均符合这一阶段儿童阅读。本文从原著中荒诞表达入手,探讨不同译本对荒诞表达的处理方式,在原文基础上是否进行了创造性叛逆,分析其是否适合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阅读,以期对这一阶段儿童文学中荒诞表达的翻译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
关键词:荒诞性;创造性叛逆;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文学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自其1864年诞生以来,成为英国最畅销的儿童读物,到19世纪中叶,该书已出版300多次,目前全世界已有八十多种语言的译本,数量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剧本。该书作者为了引起儿童的兴趣,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荒诞的想象,及文字游戏,让读者读起来忍俊不禁。赵元任在其译者序中指出,笑话的种类很多,而“《爱》这本书的笑话是特别的一门,它的意义在乎没有意思。”赵的话中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作者不是用它来做育人的寓言,而是纯粹当做一件美术作品来完成。第二,所谓‘没有意思’就是英文的nonsense,中文译为‘不通’。‘不通’的笑话,妙在听听好像成一句话,其实不成话说,看看好像成一件事,其实不成事体。这派的滑稽文学其实是很少有的,有的大都也是模仿这书的。所以这书可以算‘不通’笑话文学的代表。”从赵的序中,我们不难看出《爱》这一著作在荒诞文学中的领军地位。吴钧陶也在其译序中指出,《爱》一书把荒诞文学的艺术提升到最高水平,对20世纪50年代西方兴起的“荒诞派”文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爱》文本中的荒诞性体现
荒诞首先是一种哲学观念,是对人的存在以及周围世界的评价。荒诞观念认为:世界是无意义的,也是不可理解的,它显得混乱和缺乏逻辑。荒诞文学与西方传统文学中宣扬的“理性”观念强烈背离,明显的表现在有悖于情理而显得滑稽可笑。
(一)语言的荒诞
作者利用名字的谐音,在作品中跟自己的朋友,甚至跟自己开玩笑。事情起因于1862年的一个夏天,30岁的卡罗尔和他的同事带了三位小姑娘去划船,被缠着讲故事,卡罗尔最喜欢10岁大的爱丽丝,就把她的名字编到故事里去,作为主角。同时把妹妹伊迪丝(Edith)的名字变作“小鹰”(Eaglet);把姐姐萝琳娜的名字(Lorina)变作“吸蜜小鹦鹉”(Lory);把他同事得克沃斯的名字(Duckworth)变作“母鸭”(Duch);把自己的名字道奇生(Dodgson)变作“渡渡鸟”(Dodo),自嘲因唤口吃而念作Do-do-dodgson。.不仅是名字上的游戏,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文字游戏。书中有大量的俏皮话,双关语,故意的语法错误等,有许多被广泛引用,成为英语文学典故。例如阿丽思说过的语法错误curiouser and curiouser(应是more and more curious),至今人们还在文章里引用。又如,疯帽匠问阿丽思是否和“时间”谈过话,阿丽思说,“没有,可是我上音乐课时要打时间”(beat time――打拍子),帽匠说,怪不得你和时间交不上朋友,因为你老是打它。
(二)内容的荒诞性
《爱》的整个故事都是建立在荒诞的体系之中。从爱丽丝掉进兔子洞那一刻开始,她所经历的遭遇的一切都是荒诞的。例如吃了能变大变小的毒药和蛋糕,在眼泪的池子中游泳,向毛毛虫请教,随时都吆喝着要砍头的皇后及用火烈鸟作槌球棒,活刺猬作槌球的槌球比赛。作者还借用荒诞不羁的内容表达了其对政治的不满。在第十二章“爱丽丝的证词”里作者嘲弄了某些荒诞的似是而非的歪理和强词夺理。在那次荒唐的审判中,被告被指控写过一封可以作为罪证的信。被告分辩说这信不是他写的,因为没有他的签字。国王象抓住了把柄似地得意地说:“你没有签名,那就更证明你心里有鬼,要不然你就会光明正大地签上你的名字。”这样的荒诞“逻辑”,也多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英文艺术签名范文3
“只要有用户,
有情怀就好了”
2012年,张小龙把微信做成“全民沟通工具”后,同样在互联网打拼多年,奇虎360公司的创办人周鸿t很疑惑:“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做出了微信呢?”
张小龙和周鸿t相识于“微时”。那时的张小龙只是一名程序员,周鸿t则是方正集F软件研发中心的一名副主任。两人因工作关系而相识。第一次相见时,周鸿t对张小龙的印象是“这个人话少又有点木讷,穿着普通的T恤牛仔裤,头发乱乱的,常和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破办公室内,一屋子的烟雾缭绕”。
后来,两人偶尔一起去买盗版碟,已经在广州生活了五年的张小龙不会讲粤语也不会砍价,一直被当“水鱼”(指容易被骗的人)宰。“他经常买之前刚刚买过的碟片,惊得你无言以对。”周鸿t提起来往事就一脸忍俊不禁。
不过,这样一个个性沉闷,看起来呆头呆脑的张小龙,却爱好广泛:围棋、桌球、网球、保龄球、电脑游戏……样样拿手。
真正让周鸿t对张小龙“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是他的“一根筋”。张小龙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被国家电网公司相中,这在20世纪90年代初是令人垂涎的“金饭碗”,张小龙却直接说了“不”,原因是“机关氛围沉闷、死板,不喜欢”。再后来,他一扭头一转身,斗志昂扬地奔赴广州,投身国内刚刚起步的互联网大潮。
张小龙这样的“无知者无畏”让周鸿t心生敬佩。但后来,这样“心性上的愚钝”又让周鸿t对其“恨铁不成钢”。
到广州后,张小龙先后在两家公司负责程序开发,尽管都做得不错,他却希望“在天马行空中找到存在感”。于是,他一边在大公司做“小齿轮”,一边熬夜敲击键盘,想做出“证明自己的作品”,邮件客户端Foxmail就这样诞生了。因为轻便灵活、运行稳定,Foxmail一经推出便大受追捧,《电脑报》曾这样描述当时的盛况:“只要你站在路口,大喊一声,我是Foxmail设计者张小龙,一定会有一大群人围上来,让你签名。”
拥有几百万国内用户、英文版用户遍布20多个国家的Foxmail没能给张小龙赚到一分钱,因为它完全免费。更要命的是,用户越来越多,让后期维护负担越来越重。作为知心兄弟,周鸿t毫不客气地批驳张小龙:“没有商业模式谈何为继?Foxmail要生存,就必须加广告。”可张小龙的回答永远小声细气:“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
到后来,为了维护Foxmail,张小龙竟然直接将工作辞了。这不仅让周鸿t生气,连《人民日报》也开始为张小龙忧心,刊登名为《免费软件饿着肚子挥洒冲动》的文章,称他为“互联网大潮涌动下的悲剧人物”。
在“生存”与“情怀”中挣扎一年多后,张小龙将Foxmail卖给了博大公司,又因为不放心,他自愿“陪嫁”,领缨出任首席技术官。宣布消息的当晚,周鸿t第一时间发来贺信,张小龙却写下了一封充满伤感的回信:“从灵魂到外表,我都能数得出它的每一个细节……在我的心中,它是有灵魂的,它的每一段代码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时的意识。我突然有了一种想反悔的冲动。”
那年夏天,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价飙升至122.54美元(约合843元人民币),而张小龙则带着博大公司给他的收购款,买了辆车,去了一直想去的。
“怎么说呢,小龙这个人,太单纯。”多年后,已成为奇虎360董事长的互联网大佬周鸿t,如此评价还大一岁的张小龙。
“把微信做成
一个生活方式”
很多人知道张小龙是因为微信。连微信的产品总监也承认,价值5000亿元、估值占腾讯资产1/3比重的微信,不过是张小龙崇尚技术、苛求细节的表现形式罢了。
进入博大公司的5年间,张小龙在江湖上几乎“销声匿迹”。与他同一时代的很多程序员已成为互联网大佬,他却始终默默地坚守在“产品经理”的位置。5年后,腾讯公司整体收购Foxmail,而之所以相中这家小公司,只因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看中了张小龙,认定他为腾讯公司除自己以外的“第二号产品经理”。
张小龙“嫁进”腾讯后,对他寄予厚望的马化腾将振兴QQ邮箱的重任交给了他。那时的腾讯邮箱用户体验实在太差,连马化腾都不愿使用。
2006年年初的一天,张小龙指着迪拜帆船酒店的画对团队说:“我们要做一个最好的邮箱,七星级邮箱。”他说完后,会场传来了一片笑声。但两年后,全面推倒重来的QQ邮箱获得巨大成功。
同样的经历在5年后再次重演。2012年年初,张小龙在他的微信事业部例会上提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时,所有人都在笑,觉得他是“马云附体了,鸡汤灌得凶”。
确实,包括张小龙在内,大家都不知道要把微信做成什么样,更何况这些成员中还有一半是毫无经验的实习生。有三个团队同时在做微信,为了突出重围,张小龙和十几个成员挤在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房间,同十几台计算机为伴,白天靠零食度日,夜晚叫外卖果腹。人人一张行军床,累了苦了躺一会儿。
张小龙不听汇报,拒绝使用“二手货”,每天必花费6~8小时上网逐条浏览用户关于产品使用的帖子,因为他觉得“从被别人提炼过的内容中无法体悟出用户真正的感受与需求”。张小龙不容许产品出现任何瑕疵,大到一个按钮应该放在哪里,小到一个图像差几个像素,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千锤百炼。他曾问微信的产品经理:“微信3.1版和3.0版的会话列表有什么修改?”大家都没有注意到,会话列表每一行的高度减少了两个像素,这两个像素差很难用肉眼分辨,不放大根本看不清,但他看了出来。
那个阶段的张小龙状态并不自信,但却始终偏执。为了推广微信,他在聚会中将几十年的腼腆内向抛到一边,红着脸跑去和陌生女孩说:“你们装一下微信吧,可以免费发短信、图片,可以说话,还可以摇到附近的人和他们打招呼。”那时,他时刻关注着各社交平台上对微信的各种反馈,为了给一位陌生网友解决将手机通讯录导入安卓平台微信的问题,他在凌晨工作了两个小时。
终于,偏执成就了微信。在8个月里,微信就大获成功。2012年11月11日,腾讯公司创立13周年庆典上,马化腾第一次放弃写公开信的惯例,给1.2万名员工发了一条微信,以此表达对张小龙团队的敬意。
“放下手机,
将时间还给父母和孩子”
在国内,张小龙是为数极少的能够将个人风格投射于产品中的移动互联网人。他会特意向海子家人买下版权,将海子的诗挂在QQ邮箱入口:“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许巍的歌曲《蓝莲花》、同事小女儿的涂鸦画……QQ邮箱界面的文艺元素,许多都来自有文艺气质的张小龙。
他在大学时代遭遇过失败的社交经历。在那所男女比例高达7:1的工科院校,孤独是张小龙和室友们的常态。经过琢磨,他开发了QQ漂流瓶,通过陌生人交友这一方式嘲弄自己的过去,缓解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在工作交流中,张小龙喜欢谈哲学、心灵感悟,却很少谈产品。他不认为产品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社会和一个世界。他对微信的阐释中也不时冒出宗教词汇。比如做产品要了解人性,满足用户的贪、嗔、痴。“贪是贪婪,嗔是嫉妒,痴是执着。”他解释道。
微信3.0版本登录时,每个用户都看到了他心爱的美国歌手迈克尔・杰克逊,以及杰克逊的那句名言:“如果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那时,外界ξ⑿诺呐评如大潮汹涌,说他“一直在模仿,从来没超越”。
更多的时候,张小龙选择坚持。当产品初心与商业利益发生激烈碰撞时,他顶住压力。为了防止微信刷屏频繁以及广告水军泛滥,他硬性规定每个营销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次信息,并且坚决要求每次“朋友圈”的广告费要在1000万以上,他认为有实力的公司才能做出漂亮的广告。了解他的同事们解释说:“他不是不能接受广告的植入,而是不能容忍生硬的植入,因为生硬会破坏‘完美’。”
加入腾讯公司后,张小龙每周都要从广州去深圳总部参加例会,他总是以“起不来”为借口不去。后来,马化腾说:“以后让我的秘书叫你起来。”张小龙又推:“路上太堵,怕赶不上。”马化腾答:“我让秘书上门去接。”于是,马化腾真的每星期都派车来接,直到他再也找不出任何借口。
这个尝试走出的过程,张小龙是有些不情愿的,他从不主动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2016年1月1日,他首次公开演讲,一次性公开15年来关于产品的所有经验和心得。他一直滔滔不绝地讲,从哲学谈到艺术,从性谈到暴力,从对人性的理解,谈到“做产品就是要让用户感到满意”,但到演讲结束,他却说:“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英文艺术签名范文4
曼彻斯特市政厅上面古老的大钟。
超级影迷的隐秘仓库
在圣彼得广场的中央图书馆里,我寻到一个巨大的宝库――曼彻斯特(Manchester)的城市档案被分为工业、环境、地名、族群、极端思想等多种类别,通过触摸屏,参观者可以查阅历史图片及其背后故事,也可以把自己对一条街、一次游行、一场关键比赛、一轮破产、失业的记忆输入到系统里,进一步完善这个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式的档案库。
英国电影协会(BFI)在中央图书馆设立了一个西北分部,找馆员领一个号码,就可以在电脑上免费观看百年来的上万部影像资料,对我这个超级影迷来说,简直如同进入一个隐秘的天堂。这些视频资源都有清晰的分类,比如搜索once upon a time in the northwest(西北往事),就会看到一百多部关于曼彻斯特及周边城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我输入Manchester,第一条记录是关于1961年曼彻斯特的穆斯林社群,记者采访城中重要的穆斯林人物,对白是阿拉伯语,有滚动条可以查阅相应的英文。接下来是1957年伯恩利和曼联队的比赛录像,前者1:3失利,这套不起眼的彩色影像,据信是曼联的“巴斯比男孩们”(20世纪50年代初一批优秀的年轻球员,其中8人在1958年的一场空难中遇难)在慕尼黑空难前的最后留影。我又搜索了一下我的家乡云南,跳出一部拍摄于1928年的人类学纪录片,片中印度东北部纳加山区的两个猎头部族,是从云南迁徙过去的。
接连三天,我黄昏时必到中央图书馆的这个角落报到,坐在电脑前,有一种久违了的对爱慕之人表白的幸福的灼烧感。汉弗莱・詹宁斯的《倾听不列颠》,约翰・格里尔逊的《夜邮》,林赛・安德森的《如此运动生涯》……这些年少时曾挂在嘴边却无缘得见的经典黑白作品一一出现在眼前,熟悉的导演与演员,以及诸如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自由电影运动等名词瞬间从记忆中流出。这和吃货们在巴黎吃到期盼已久的某家马卡龙而感激涕零应该是差不多的感觉吧。
曼彻斯特姑娘Emma是一个资深电影人,长期混迹于中国独立电影圈。在她的微信“导航”下,我来到曾经凝固了她许多欢乐时光的Cornerhouse,一家运营了30年的艺术影院。这是该影院在牛津路火车站营业的最后一天,此后它将搬去新址,在不远处的一座商业中心里重生。影厅照常放映着档期内的金狮奖作品《寒枝雀静》,以及讲述涅乐队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的纪录片《烦恼蒙太奇》,墙上贴满纸条,写着观众们对这座艺术天堂的寄语,老朋友们在咖啡厅里相聚叙旧,Emma在我发的朋友圈信息里瞥见了熟人:“那张照片里,前面那个秃头的家伙,是最早和我一起搞电影的。” Tips 曼彻斯特时光机
1896年,电影诞生仅仅一年,不列颠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有据可考的电影学术流派――布莱顿学派,因其主要艺术/科学家都来自南部海港城市布莱顿而得名。作为工业中心的曼彻斯特,在电影史上未曾有过什么重要影响力,但英国电影协会西北分馆还是为iPhone推出一个APP:Manchester time machine,狂热影迷可以用它的GPS功能,遍寻一百多年来市中心的影像和现实之差异,最早保存的影像可追溯至1911年,那是一小段市场大街的步行片段。 圣彼得广场与中央图书馆
圣彼得广场和阿尔伯特广场分别位于市政厅的南侧和西侧,是曼彻斯特绝对的中心点。85米高的市政厅塔楼也是老城的制高点。位于圣彼得广场的中央图书馆,建筑效仿罗马万神殿,建于1934年,随即成为全英最大的市政图书馆。
中央图书馆(Central Library)及其电影资料库开放时间:周一到周四,9:00-20:00;周五及周六,9:00-17:00;周日闭馆。
4条免费的Centre Line公交线路,完全覆盖了曼彻斯特的市中心,平均每10分钟发一趟车,可以去市政厅里的旅游信息中心拿一份班次地图。大多数公交的起点站都在Piccadilly花园。 约翰・莱兰茨图书馆
于20世纪的第一天正式开放,有着宏伟的哥特式外观和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内饰。午后,跟着免费向导来到装点着昂贵天花板和彩色玻璃窗框的阅览室,在各朝名人雕塑的注目下,可以转入藏有价值连城的《谷登堡圣经》的书架下,掏出自己的书或是笔记本电脑,感受一下高格调的工作环境。它比布拉格那座只能远观的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图书馆要亲民得多,不过,要想使用馆内Wi-Fi,还是得借一张曼彻斯特大学的学生证。
球迷朝圣的伟大殿堂
曼彻斯特的景点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还是与足球密切相关的部分。这里有一支历史战绩卓著的球队曼联、一支现实财富状况顶呱呱的球队曼城,英国的国家足球博物馆也建在这里。
国家足球博物馆原来位于曼彻斯特附近的普雷斯顿市,但门可罗雀,经营惨淡。2012年,曼彻斯特建起一座更具收藏能力的异形玻璃建筑,作为这座国家级博物馆的新址。
博物馆大厅的名人堂里,乔治・贝斯特、博比・查尔顿、贝克汉姆、斯蒂夫・达利等足坛名宿关于足球的最初记忆被铭刻于墙上,凝固了那些与竞技和金钱还毫无关联的短暂的“初恋时光”:帅气的老贝追忆着“我的技艺源自老爸带我到公园玩耍的那些年”,斯蒂夫・达利语重心长地说:“在冲突不断的北爱尔兰长大,踢球有机会让我远离那些麻烦。”
BBC体育频道收集了不少关于解说中意外事故的资料存放于此,老式收音机带人穿越回尚无影像的旧时光,有的解说员在激情澎湃时被大喇叭催促着去楼下腾车位,还有的目睹自家球队被虐成0∶7,精神错乱,打砸电台。
博物馆的14万件藏品中,除去记载荣耀的奖杯、合影,还有不少有趣的物件:粉丝收集的签名照、球星卡、绝版球衣、球场会员卡;足球流氓被没收的匕首、棍棒甚至枪械;球队的各种战利品,包括1966年英格兰夺得世界杯冠军时的那只皮球(此前它一直被德国队的败军之将哈勒私藏,30年后才赠予在那场比赛中完成帽子戏法的射手赫斯特);足球巨星们被做成了玩偶,其中最可爱的是满脸横肉的恶尼・琼斯和加斯科因,和赛场上的那个著名瞬间一样,前者正狠狠捏着后者可怜的蛋蛋。参观者们还可以尝试“改变历史”――视频播放着足球史上富有争议的判罚片段,裁判吹哨,视频暂停,此时可以通过触摸屏施展你的“上帝之手”。
曼彻斯特最耀眼的巨星,始终是“国王”坎通纳(曾任法国国家队队长,1992-1997年在曼联效力)。纪念品商店里,他的签名球衣价值349镑,远高于其他球星固定的299镑。在博物馆的出口附近,球迷画家迈克尔・布罗尼以名画《基督复活》为蓝本,为坎通纳创作了一幅“重生”的油画,他就像一个得胜的高卢帝王,高举着被其降服的英格兰国旗,贝克汉姆、内维尔兄弟、巴特、老爵爷也都有亮相。这幅画是为了庆祝坎通纳因飞踹球迷而被禁足9个月后的复出时刻。
来到曼彻斯特,无论是不是曼联的拥趸,甚至是不是球迷,曼联的主场老特拉福德都是一个必游之地,而曼城队的主场伊蒂哈德就没有这般荣耀,谁让他们还是个手握“New Money”的暴发户呢。
我在老特拉福德碰到两位来此“朝圣”的北京球迷,系着红黄色围巾,穿着曼联的正版战袍,手持摇杆GoPro、脖挎沉重单反,带着“终于等到这一天”的表情。博物馆的入口绘满了足球史上第一位偶像球星乔治・贝斯特(1946-2005,15岁时被曼联的球探发现)的玉照和名言,自称跟“爵爷”弗格森(世界上最著名的足球教练之一,1986-2013年执教曼联队,创造了长达27年的“弗格森时代”。因其对英国足球的巨大贡献,1999年被英国王室授予爵士爵位)很熟的老导游,把连同我在内的20多人带进了能让粉丝们舔墙的球队更衣室,7号迪马里亚、18号阿什利・扬、10号鲁尼、20号范佩西……这些大牌的球衣就这么挂在座椅前,甭管比赛日他们穿不穿,大伙儿冲进去就用闪光灯和脸颊伺候。走到球员入场通道,导游让我们分成左右两拨儿,一队荷兰初中生排在左边,“领头那孩子,现在你就是鲁尼(2004年至今为曼联效力),跟你右边的对手握手。”曼联的队歌Life is high澎湃而起,我们昂首走进老特拉福德,拥有75635个座位的全英第三大球场(仅次于伦敦的温布利和加的夫千禧),像一个刺激的足球欢乐谷,在眼前铺天盖地地展开。
老特拉福德的博物馆与国家足球博物馆的内容毫不重复,能让球迷逛上一整天。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参军球员,到1958年慕尼黑空难中丧生的8名天才的“巴斯比男孩”,人们能够感受到,苦难和悲剧是如何塑造出真正的王者。球场出口处播放着一部振奋人心的球队宣传片,最后,从一而终、将整个职业生涯都奉献给曼联的伟大球星吉格斯说:“希望你在这儿的感受,和我第一次迈进球场时一样,顺祝你安全回家。” Tips 曼联与曼城
众所周知,曼彻斯特有两支相互敌对的老牌俱乐部――曼联与曼城。中国球迷接触英超相对较晚,常根据近年两支俱乐部的状况,将曼联视为贵族,而将曼城贬为暴发户。其实,这两支队伍都历史悠久,第一次交手要回溯到1881年。 音乐节的乐迷们。
唱片店的陈列。
石玫瑰(The Stone Roses)乐队的演出。
绿洲(Oasis)乐队的主唱Liam Gallagher。
在当地,曼联球迷时常取笑曼城长时间未夺得过重要锦标,而曼城球迷则称曼联根本不是来自曼彻斯特市――因为其主场老特拉福德刚好位于曼彻斯特市的边界之外。双方在城中的拥趸各半,东部居民较多支持曼城。因曼联在电视直播和足球商业化的近30年战绩突出,其球迷遍布世界各地。 老特拉福德球场
除比赛日闭馆外,每天9:40-16:00开放参观。
球场导览历时80分钟,价格18英镑。
主题活动:
①巡航之旅(Leisure Cruise Tour),从曼彻斯特Salford口岸搭乘游船,抵达球场附近码头,25镑。
②贵宾体验之旅(The Old Trafford Experience),在Red咖啡参与一次家庭晚宴,25镑。
③传奇之旅(Legends Tour):由入选曼联名人堂的退役球星率领的怀旧旅程,120镑。
以上活动均需提前在网上订票:
http:///en/Visit-Old-Trafford/Museum-And-Stadium-Tour/Unique-Tours-Experiences-and-Events.aspx 摇滚乐迷的24小时狂欢派对
19世纪末,马克・吐温曾经吐槽这座煤云蔽日的工业之都:“如果我愿意住在这儿,原因只能是,曼彻斯特与死亡之间的转变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可谓是这句话的最佳实践者。这个不断在舞台上发作癫痫病的天才创作歌手,在20世纪70年代末组织了最具代表性的后朋克乐队――快乐小分队(Joy Division),乐队仅发行了两张录音室专辑后,他就将自己的生活彻底搞砸,1980年5月18日,离婚不到一个月,他在屋内循环播放着伊基・波普(Iggy Pop)的《偶像》,将脖子悬在厨房的屋梁上……成名和自杀,这个23岁的年轻人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两大夙愿。他被埋葬在曼彻斯特城郊Macclesfield小镇的一座墓园里,旁边一块几十厘米见方的石砖上,刻着乐队最有名的那首歌《爱将我们撕裂》(Love will tear us apart)。
或许是曼彻斯特难见晴天的糟糕气候,孕育出Ian Curtis及其同道中人的阴郁性格。总之,以Joy Division为代表的曼城之音,曾两次挽救英伦音乐,并深刻影响着世界摇滚乐的格局。
无论是当代音乐史专著,还是迈克尔・温特波顿2002年那部“伪纪录片”《24小时狂欢派对》,都把曼城发音的起点定在1976年6月4日。当时,来自伦敦的朋克宗师“性手枪”乐队(Sex Pistol)在Anarchy俱乐部首演,台下一共只有24名观众,却包括了随后成就曼城之音的中坚力量――伊恩・柯蒂斯组建了华沙乐队,随后变身为Joy Division。伊恩死后,乐队其他成员组建了新秩序乐队(New Order),成为New Wave风格祖师爷;Shaun Ryder玩起了俱乐部舞曲风格的“快乐星期一”(Happy Mondays);苏格兰人Mick Hucknall回家乡后组织了一点都不摇滚的Simply Red;还有主导了城中声音景观近20年的电视主持人Tony Wilson,他在节目里将这场冷清的演出夸张地称为:“继埃尔维斯迈进孟菲斯太阳录音棚并成为猫王以来,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时刻。”
城市在迅速衰败,重工业在加剧凋零。Tony Wilson找来一家旧厂房,创办了拨弄起后朋克骚动的Factory唱片厂牌,一封被半吊子乐手们逼着写下的血书“所有的乐队都拥有他们的音乐,以及随时滚蛋的自由”,让他成为一个永远赔钱的资本家。录音制作人Martin Hannett羞辱技术差劲的Joy Division乐手:“你穿的真像个音乐家,但能给我演奏点他妈的音乐吗?”然后把鼓手锁在屋顶上独自操练,竟成就出乐队独具特色的冷漠节拍。伊恩・柯蒂斯死后,曼城之音才算振聋发聩了。欢庆财富的时刻,有人雀跃道:“这简直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佛罗伦萨。”刻薄而愤怒的Martin Hannett说:“放屁!这里是黑暗世纪的曼彻斯特。”
就我的听觉教育而言,曼彻斯特远非如西雅图一般深刻影响并塑形了我,这或许该怨史密斯乐团(The Smiths)和石玫瑰(The Stone Roses)在我国打口碟走私市场出现得实在太晚。不过,作为一名受西方音乐“毒害”颇深的摇滚青年,我还是虔诚地走到Whitworth西街的The Hacienda大厦前,瞥了一眼那个纪念牌,上面写着“1982年11月,James乐队在此首演”。
与大厦同名的庄园俱乐部(The Hacienda Club),是主持人Tony Wilson最烧钱的玩具。某次现场演出中,Shaun和他的Happy Mondays在舞台上玩着新鲜的电音,一个叫Bez的家伙跃上台,手舞足蹈,下面的观众也跟着跳动起来,从此,Happy Mondays多了一个不会演奏任何乐器的跳舞小丑。从此,波及全球的锐舞文化从这里喷涌而出。从此,在吉他制造着Wacha-Wacha噪音效果中,摇滚和其曾经鄙视的跳舞音乐相亲相爱。从此,如果你是来自曼城,全世界的青年都巴不得跟你一个样。1991年,曼彻斯特市长激动地说道:“庄园俱乐部之于曼城,就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之于佛罗伦萨。”遗憾的是,不到一年,一分钱没赚还饱受暴力、之苦的俱乐部就关门大吉,赔钱的老板Tony Wilson在散伙派对上宣布:“在你们离开前,我要大伙儿去看看办公室。进门后可以随便拿东西,电脑、音乐设备……统统不留,希望以此培养出成千上万的曼城音乐家。”
Tony的理想也算是实现了,随着石玫瑰、绿洲(Oasis)和化学兄弟(Chemical Brothers)的接连登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曼彻斯特又一次振奋并成就了英伦摇滚并且曾经影响了中国的一代文青。
周五晚上,我走进隶属于曼彻斯特大学的演出厅,倾听来自斯诺文尼亚的老牌工业金属乐队Laibach的滚滚电音。军鼓的稳定节拍,前任主唱的自杀历史,理应吻合这座阴郁的前工业化城市的气质,然而,整个现场竟看不到任何观众疯狂跳跃撞击的Pogo,嗅不到一丝大麻的违禁味道,和他们的父母辈所经历的电音时代相比,这简直不可想象。穿着军装的主唱吹起口哨,低沉地吼着,大屏幕上播放的科幻片中跳跃出大写的口号:“Freedom of speech go to Hell!(言论自由见鬼去吧!)”
那些骚动的青年都去哪儿了?回酒店的路上,我走进乔治亚风格的“全国连锁大型演出场所”――阿尔伯特大厅,DJ台散射出勾引心跳的重拍,电动灵魂在周末的汗水中升腾而起,寻觅着同样寂寞的肉身。在曼彻斯特,24小时狂欢派对从不落幕。 Tips 曼彻斯特摇滚简史
如文中所述,第一波曼城之音肇始于1976年6月4日性手枪乐队的一场冷清演出,从此激起了这座城市弥漫整个20世纪80年代并波及全球亚文化的后朋克和跳舞音乐。第二波“音潮”,或可算作1989年石玫瑰乐队发行的同名专辑,中国乐迷所熟悉的、结合了传统吉他流行风格和独立摇滚气质的英伦摇滚(Brit Pop)从此席卷全球,之后可以算作在1997年绿洲乐队走进唐宁街10号与布莱尔握手那一刻终结,从此,辣妹、罗比・威廉姆斯的糖水歌曲,成功取代了年轻人曾经的愤怒表达。
曼城重要乐队推荐:快乐小分队(Joy Division)、新秩序乐队(New Order)、史密斯乐团(The Smiths)、James乐队(James)、快乐星期一(Happy Mondays)、石玫瑰乐队(The Stone Roses)、绿洲乐队(Oasis)、接招合唱团(Take That)、化学兄弟乐团(The Chemical Brothers)。 曼彻斯特音乐之旅
包括以石玫瑰、绿洲、史密斯、快乐小分队等四类乐队的过往踪迹为主题的线路,以及一条综合性的徒步之旅。
根据所需交通工具和距离的远近,价格从10镑到25镑不等。
参考网站: 重要的艺术节庆
户外电影节(Screenfields)
每年4-7月,周四晚20:00,Spinningfields都会播映伴随野餐的露天电影。
参考网站:
Future Everything电子音乐和媒体艺术节
英文艺术签名范文5
谁都不能熟视无睹:电视,在20世纪人类文化舞台上的醒目到场和隆重出演。所以长期以来,舆论界和学术界对电视这一客观的文化存在及其文化身份给予了种种感性或理性的界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云云。于是,有些文化人开始忧心忡忡、煞有介事地指责、质问和呼吁:“弱智的中国电视”、“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等。所有这些议论,必然会导致我们对电视文化身份及其本质特征、学理层面的深入探讨。
在文化学视域里,文化身份一般被建构为一种社会构成现象,它标识着相关文化的存在位置及其话语的成立方式与作用力度。对文化身份的探究和判断,意味着在其所属领域文化本体论推导的结束和对其社会历史成因多元化的认可。文化身份研究所能给予文化观察者的实验条件,主要在于多维度的视角和对其所在系统生命性联系的提示。因此,诸多看似互相矛盾、各执一端的说法,并非区分理论是非的简单依据,表象的混乱状态往往更能见出电视文化身份研究必然存在的多维度的合理性及其关联的复杂性。
本文试图从俯视、后视、外视、侧视、内视、前视几个角度,对电视文化身份予以全息式观照和审视,进而尝试让观照的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推导的方法,以期电视文化身份的本质在纷呈的现实表象中渐渐浮出。
俯视:在人类文化学的整一系统中审视电视文化身份。
文化,是人类留下的痕迹,是人类特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从区域的大小而言,文化一般隐含着三种意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以及思想、信仰、风习、艺术等;三是指与政治、经济并列的一种形态,并由此又派生出一种更狭小的含义,即指认字与学习。”(注:参见张崇琛著《简明中国古代文化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文化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双向的动态过程,即“人化”与“化人”,其驱动力源自人类的创造精神。
从文化的本体概念出发,则不难认同,讨论“电视有没有文化”、“电视是高级文化还是低级文化”等问题只能降低我们理论研究的水准。任何一种文化的价值,首先在于其形态的存在而非身份的高低贵贱。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我们需要相对确定“电视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而非对其莽撞地取消或意气用事地贬损抑或盲目膜拜。
电视,作为20世纪科学技术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现代文化形态之一,它可以成为文化学研究的素材,但不是目的。在这个视域里,所容易发生的偏差往往在于:研究者将各类文化形态作为既有的方法以推论电视文化,从而通过衡量其中他文化的各种成分与含量是否全面和饱满,来确定电视本体文化的性质,使研究的出发点与归结点发生倒错。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电视文化作为一种技术的出现与存在,其技术性能塑造了其身份的与众不同。它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形态:
首先,它不能像任何一种文化形态,边界较为清晰地归属某一文化区域,但它自身大于人类自然力量的技术整合力,又使它在文化的任何一个区域得以兼跨。亦即文化系统所包含的三个区域的内容,都可能与之轻易结合,从而成为其文化构成。政治文化、经济文化、艺术文化等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有机会在电视文化的身份证上签名。
其次,它不能像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由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思维方式来支撑。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时间性思维和空间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经验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等。但语言出现以后,各种思维方式大体为语言思维方式所整合,纷纷融化于语言思维的海洋,亦即语言已成为人类基本的思维媒介。语言思维是人类基本的文化思维方式。电视文化的出现,将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王国。基本拿到理论“护照”的界定:电视思维是“可闻可见的四维思维方式(立体的空间+时间=视听的运动)”。(注:周传基著《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第4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这个界定,有其技术分析的可确定性,但未能留出文化思维中模糊思维可能存在的余地。电视文化,宣告了一种全能思维方式的出现:如果说,视听是其思维的主要构成部分,那么数字式(点式)思维、以“语言”方式积淀在人脑中的“原型思维”,就是电视文化创造与接受过程中无法离析但又与视听思维同在的模糊思维构成。我们应该避免袭用“单一思维方式”支持下的电视思维界说,才能允许电视对各种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开掘、互动和使用的事实进入我们的理论视野。
第三,电视文化不能像相异文化形态那样具备相对稳定的某一种属性。断定电视文化是大众文化,显然过于笼统。大众文化属于现代文化的范畴,是随一系列大众传媒的崛起而登场的。大众文化以“文化大众”为旨归,宣告了文化消费时代的垂临。“大众文化研究所分析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往往必然地与当代资本主义密切相关),并且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注:戴锦华著《隐性书写》第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它意欲消解文化的阶级性、阶层性和垄断性,是一切现代文化形态均有的属性。即使是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也只有千方百计地搭乘大众文化快车,才有可能传播到位。大众文化并非精英文化的二元式对立存在,其胸襟具有吞吐一切文化形态的气象,所谓文化的终极必然趋向大众。因此,在大众文化的疆界内,电视文化一方面更多地体现着大众文化精神,同时也以大众文化的豁达,熔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高雅文化与娱乐文化于一炉,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姿态。
后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审视电视文化身份。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东方伟大民族史性存在的见证,又是我们现代文化的根底。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诸家兼容,以儒为主;多神并敬,无神为常;德能统观,以德为重;述作共倡,述为号召”(注:参见张崇琛著《简明中国古代文化史》第11-20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的本体特征,既标识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所到达的文化高度和所拓展的文化广度,同时又作为民族文化心理的厚重积淀,以“神来之手”,不可遏止地参与到了我们对现代文化灵魂的塑捏中。
从这个视角把握电视文化身份,其理论眼光必然充盈着殷殷的怀古忧思,所展开的文化研究则更多地罗织着批评的维度:一方面,其固化自身文化本体地位的心理诉求,促使其素朴地以自身的特点来限定电视文化身份,如,从文化集权观念出发设定电视文化机构严格的行政等级制度、为电视文化增设划一的评判标准,对电视作为大众文化意欲突破文化等级、展开文化自由竞争的冲动予以约束;另一方面,则以自身为比照基准,止于对电视文化中传统文化特质的缺失或变异的指指点点,从而推断出电视文化身份缺席的结论。这种批评,徘徊于对电视文化功能的客观解析与主观期望两相矛盾的游离地带,表现在对电视文化的内部研究上,就有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传统文化鸿沟置换为电视屏幕上“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高雅文化”与“娱乐文化”的争执不休;表现在对电视文化的外部研究上,则出现了“电视文化应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工具”的呼声,从而强调对电视文化身份的“介质”性理解与使用,而忽视了其文化本体的存在与特质。
在这个视角观照电视文化身份,难能可贵之处应在于对传统文化中既有的历史发展眼光的择取。传统文化并不特指某一既定的过去时段,其存在本身蕴含着过去、现在、未来纵向发展的脉络,是一种动态的存在过程。就传统文化而言,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主体形态,就像岩画——戏剧——诗——小说出现的秩序那样,明摆着石器——青铜器——甲骨、竹简、羊皮纸——造纸术——印刷术的文化生产链条;机械时代只能创造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而信息时代必然酿造大众文化的甘醇。如果从这种发展的路线上延展开去,也许走不了很远,就会有人将电视文化视为传统文化来审度。“人类文化总是处于创造与消解之中,一切貌似永恒的本质总是受到挑战”(注:参见1999年3月11日《文艺报〈文化本真性的幻觉与建设〉》),因此,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电视文化身份必将是传统文化发展链条上现在时段主体形态的显现者,它在完成“传承文明、沟通未来”(注:CCTV-1频道形象广告词)的使命中凸现自我,更多的体现出对文化发展纵向度的聚合:一,它聚合了文化时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使文化时间的不同维度得以自由流淌,极大地体现出了文化时间来龙去脉的连贯与不可分割,亦即电视文化对文化时间的自由把握与自由使用;二,它聚合了传统文化已有的多种形态与特征,亦即电视文化的出现不是空中楼阁的出现,它必然在其技术构成的基座上,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予以现代性的重构与诠释,在电视文化的每一种构成上总是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泽,同时也衍射着未来文化的辉光。所以在这个视角,电视文化身份表现出了聚合文化的形态。
外视:从社会化生存系统审视电视文化身份。
社会生活,意指人类群的生活方式。“群”是文化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文化的生成与存在是以“群”的内部关系为前提的。“群”是人的社会化生存系统,小至家庭、大至民族,“故人生不能无群”(《荀子·王制》)。在一定范围的“群”中,人们会在调适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过程中结成形态相对稳定的“同文化群落”:政治(党派、社团)群落、经济(企业、财团)群落、“文化”群落(狭义的文化艺术性组织、机构)、宗教群落,个人自组织群落(个体的人对属群的自我定位)等等。如果说社会是人类生存的“公共空间”,那么,任何一个“同文化群落”都是在抢占“公共空间”份额的过程中建立自身的话语权力和话语方式的。
在这个视角,可以看到“电视”是各个“同文化群落”走向“公共空间”、抢占“公共空间”份额的现代化武库,电视的文化身份无疑被塑造成了一个“千面人”,具有很强的可易性和复杂的多面性。亦即电视文化身份不是一个单纯的现象性存在所能影响和决定的,而是由整个社会系统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使得电视文化身份由“实物决定论”走向“关系决定论”。存在于社会生活巨系统中的电视文化,各个“同文化群落”的力量会让它发展的方向发生变动或转移,如:政治群落希望它是政令、解释政策、传播政见的“喉舌”;经济群落则希望它姓“商”、成为塑造企业形象、营销商品的“自由市场”;文化群落则希望它属于纯文化,成为人类精神品格的塑造者、思想道德的完善者和崇高情感的激励者;而作为个人的个体自组织群落则可能希望它有一个“百家姓”,是千里眼、顺风耳,又是表达个人意志与精神的喉舌;是其精神追求的寄托、又是文化娱乐的场所;是信息人,又是生活的向导和侍者。因此,电视文化身份在社会系统中由整合力最强的要素(群落)来决定,但同时,会在其他要素(群落)的干预下,以合力运动的方式合规律性的变化与发展。亦即,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内,其身份具有很强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而从长远看,则与社会的进步力量同向度、共属性。
用系统解构的方法,可以将各“同文化群落”对电视媒介的作用力,大致分为三种:1)投入者;2)媒介自组织者;3)接受者。投入者,由权力投入(政府行为的支持、含政策与财政投入)、纯财力投入(企业、财团的经济行为)以及纯文化投入(文化界学术界的智性投入)组合而成。这部分作用力,对电视文化身份的影响最直接、最具干预性,它支配着另外两种作用力。媒介自组织者,包括媒介经营者(所有者)的利益及意志、从业者(制片人和一般工作人员)的利益及价值观念,以及创作者(编、导、摄、主持人等)的价值观念。这部分作用力是以媒介主体形式存在的,是对投入者与接受者两种力量的贯通与遇合;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机构文化色彩,会以隐在的方式,借投入者与接受者的力量阐发机构意志。接受者,则层面多而人数众,其力量的体现是通过投入者与媒介自组织力量的实现与否来表达的。从表象看,它具有被动性并缺乏凝聚力,而实质上它是前两种力产生的原动力,既是其出发点又是其归结点。前两种力的发生以到达它为目的。因此,接受者的作用力以回馈的方式成为衡量前两种作用力实现程度的标准,从而成为三种力中无形的最大作用力。这三种作用力的施放不是均衡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各种力的向度与强弱会发生相应的游移、遇合与分解。如在意识形态垄断社会一切文化形态的前提下,政治投入就会变得强而有力,会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使电视文化成为政治制度的替身;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前提下,纯财资投入则会对电视文化发挥强势干预,会使其属性倾向于商业文化色彩,倾向于经济利益的取舍;同样,在讲求民主、崇尚人文精神的社会条件下,纯文化力量和媒介自组织力量中的精神品性则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会影响权力投入者、财资投入者以及媒介经营者的价值观念,接受者也不会被当作商品信息与精神产品的简单“货仓”,而会焕发出参与媒介活动的自觉力量,从而形成三种作用力同向度的合力运动,使电视文化的身份在各种关系的运动中突现出来。
所以,在这个视角,电视文化更为明显地体现出了对多元文化的综合与兼容,其身份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形态。
侧视:在各种文化形态的横向队列中审视电视文化身份。
“在报纸、杂志、电视这三大媒体中,电视群体的文化素质最低。这其实很好理解。首先,报纸杂志有其漫长的历史承传、有规矩、有氛围、有熏陶;电视不然,它是在走进寻常百姓家的短短十几年中一下子暴发起来的”(注:参见1997年1月24日《南方周末〈学者与电视〉》)。长期以来,电视文化就是这样被相邻的姊妹文化侧目而视。这种视角下发生的理论成见不言自明。其实,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成熟与发达抑或所表现的文化素质的高低,都不能简单地以其形成时间的长短来测定。在文化形态的生成速度上,时代愈演进,其生成与发展速度则越快。从前文字时代到文字时代,人类走过了千万年,而从报刊文化出现到影视文化的出现不过百年而已,报刊文化的真正成熟与发达几乎是与影视文化同步的;其次,“因为报刊有文化,从而电视无文化”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且类比失当,就像指责玫瑰为什么不具备洋葱的辛辣那样;再次;报刊文化传承的是文字文化的血脉,而电视文化是电子时代视听文化的创新。电视人掌握的是另一种全新的知识体系,否定者只能明证其对电视文化的视觉盲点:报刊文化是文字文化的大众传播方式,而电视文化在大众传播方式之外还创造出了新的语言体系,比方小说、诗歌,被报刊登载依旧是小说、依旧是诗歌本身;而进入电视则小说非小说、诗歌非诗歌,是具有诗性或小说性的电视艺术。
因此,这个视角的占踞者应该是拥有独特语言方式、堪与电视相并列的文化形态,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电影等。这几种文化形态的语言方式是艺术的语言方式,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视角来审度电视作为艺术文化形态的特征。艺术,文化区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文化精神。如果说,大量的文物、遗址以凝固的方式保存了人类文化成果,那么艺术则以鲜活的生命方式滚动着人类文化的成果,使人类的文化之树果实常新。占踞这个视角的各类艺术,在审视电视时目光多少有些不安。这种不安,长期以来一方面被归结为电视作为艺术,其语言、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则被归结为电视艺术对其他艺术的技术性掠夺。但这两种归结前者止于冷静的技术分析,后者则止于激情的笼统印象。任何一种艺术,都因拥有独特的语言方式、表达方式、传播方式才得以确立而且被认同。就像文字不对绘画的线条造成威胁,雕塑的造型并不消解诗歌的表现,音乐的时间联想并不会冲击戏剧的空间再现那样,电视声光色的语言成分及其语法规则,并不能动摇任何艺术形态固有的“树形结构”。而电视对各类艺术的技术性掠夺,毋宁说是各类艺术对电视技术的使用。电视弥合了其他艺术传播方式中时间传播与空间传播的堑濠,改变了间接传播与直接传播之间的两相分立,成为“间接传播中的直接传播”。这种来自技术的魅力,终成各类艺术突破既有风范的谷口。这似不应给各类艺术带来不安,而应该额手称庆。
不安,实则来自电视对既有艺术理念根本的摇动。首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人类对世界的四种掌握方式:科学的、实践-精神的、宗教的、艺术的。这是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电视出乎意料地横空出世,使这几种把握方式面临重写或重新理解的格局,它一方面模糊了四种掌握方式的边界,一方面提出了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多维度把握。其次,黑格尔美学思想中关于艺术发展规律也有以下的结论:艺术的发展过程是精神不断压倒物质、内容不断冲破形式、理念愈益充分显露的过程,并把艺术归纳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种,其中物质的比重由大到小而精神的比重由小到大,如建筑——雕塑——诗歌。但电视却使这一被普遍认同的线路出现了波折。电视艺术中,物质的成分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精神对物质的依赖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内容不仅无法冲破形式而且形式大于内容,理念不是愈益显露而是愈益隐蔽。再次,电视以外的各种艺术,其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作品的独一无二和审美意识对作品产生环境的先天依赖。亦即它追求艺术作品个体的“惟一”价值和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特殊语境。如宫廷艺术审美的前提是宫廷的“语境”;宗教艺术审美的前提是宗教的“语境”;所谓“红楼十二钗”也只有在大观园的语境下才得以生气灌注,具有独到的审美价值。艺术的个体作品不是放之四海而皆“美”的。但电视不然,它技术性地使艺术作品的复制具有了合法性,真品与膺品的差异走向了零度,并且使艺术美感赖以产生的语境获得了重构。它将其他艺术所依赖的纯粹审美空间推至纷扰迭起的世界:开放的意义即为家庭日常生活空间;封闭的意义则指电视机“机体”空间,即相互间并无多少关联的各类节目所连缀的假定性空间。对此,德国美学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发出了“阿乌拉”(AURA)(注:本雅明把传统艺术称为有韵味的艺术,认为有韵味的艺术具有鲜明的独一无二性。对它无法进行复制,即使勉强复制,复制品也不能与原作相媲美,因为即使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现时现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并且认为复制艺术的出现让有韵味的艺术崩溃了。)不复存在的叹息。
因此,这个视角审视下的电视文化,是又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对世界的多维度把握;同时,它在逃逸出传统美学范式的前提下,以复制的合法性,将传统美学加以现代美学意义上重建,其身份必然呈现出重构文化的姿态。
内视:从电视文化本体来审视电视文化身份。
从内部解析开来,电视文化有三大组成部分:机构文化、成员文化、节目文化。机构文化,在经历了微波传输时代行政式逐级到达观众的阶段以后,目前正进入卫星时代,通过制、播分离,由“生产文化型”向“消费文化型”转轨的阶段。电视机构由政府和纳税人供养的生存机制也正在向机构产业化的自造血机制转换。这个转换,必然带动电视文化向“产经”文化和“商经”文化发展,电视文化身份本位也开始发生易位,从单一的宣教式存在走向多元的宣教经营式生存,成员文化,往往因为电视从业人员的职业身份过多的依赖其他文化艺术从业人员的名称:如:编辑、编剧、导演、剪辑、录音、作曲等,在身份称谓上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包括专业技术职称也是如此;加之电视从业人员对自身以及电视文化身份的塑造缺乏行为上的自觉,要么把自己装扮为“政府发言人”;要么把自己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知先觉者;要么从高处弯下腰来俯视芸芸众生做出平民化的平视姿态(骨子里在说我是贵族);要么就是为不知其内里的商品做了营销员;并且由于规约电视文化行为的法规法度不健全或不成立,致使违背电视文化建设的个体操作和群体操作大行其道:如推崇“大投入大制作”的背后隐藏的是机构或个人牟取暴利的私欲;“平民化通俗化”的背后潜藏着对文化大众作为市场的利用,从而引发了社会对电视成员各种不满与指责,导致了电视与文化无关的言论。在这个层面上,公众心目中的电视人和电视机构因为是一种技术的掌握者与垄断者,所以变得高高在上甚至有些跋扈,这也助长了电视人对扭曲电视文化身份的现象视而不见。但是,电视成员在这种驳杂的表象背后,还是在走一条有序而必由的发展之路:从编导演中心制到制片人中心制到策划人中心制,大致勾画出了其由创作型向生产型、由作品型向商品型、由局部意志型向群体意志型演绎的总向度。
关于节目文化,理论的热情较多地止于电视文化的语言学分析,对其语言的构成元素、构成材料及其使用的语法规则和技巧以及解读方法作出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尝试将之与其他文化语言区分开来,特别是电影文化语言。这方面的努力,对于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是重要的,而且所取得的成果也颇为斐然。但是,这个层面的局限也是明显的,它使电视节目文化倾向于技术性的构成,而忽略了对其文化特质的整体性把握。诚然,电视本体首先是一种技术的存在。在这个层面,技术大于人,是技术赋予人相对的思维自由和行为自由,同时又限定了其思维与行为的绝对不自由:在电视文化中不存在离开技术的思维与行为。首先,技术让电视文化拥有了时空上的相对自由、电视文化突破了通约几千年的文化创造与传播规则而得以自由地把握时空;但电视文化因技术的限定,又都是“拍出来”、“编出来”、“做出来”的,在技术的客观存在以外,其文化形态及内容都是假定性或虚拟性存在,如建筑文化使我们可以生活于其中而电视文化只给我们以氛围化生存,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地生活于其中,而只能生存于电视文化的氛围中。前不久,CCTV-1在晚间新闻中播报:世界第一位由网络制造推出的电视虚拟主持人已经诞生。这意味着“人类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上帝”的时代真正到来了。技术使电视文化有了生命,但缺失了有实感的肌体。其实,技术给予电视重构文化的可能,但同时限定了其文化属性的非独立品格。人,“是从事构造化活动的动物”(注:参见刘xīn@①著《电视重构论》第3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人类文化的进步在于其不断地向理想的构造渐近。任何文化终究都是对人自身及社会生活的“同质异构”。电视的技术魅力,打破了其他文化形态固有的边界,启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文化整合运动,但任何文化形态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无衰减无变异地通过电视而抵达受众,即电视不是一个无机通道,而是一个有机通道。在电视的“场”中,所有的文化形态获得重构成为电视文化的本体组织。
因此,从这个视角解析,电视文化体现出来的本质是各种文化艺术的综合特征与边缘特征:一方面,电视因技术而获得的文化重构“场”,具有极大的宽容度和兼容性,它可以将文化艺术的时间流和空间场综合起来,也可以将各种文化艺术综合为一体,从而体现出时空的综合和各种文化艺术的综合特征;另一方面,综合意味着取舍而非杂凑,如果从文化艺术的时间特征来审视,电视则是以空间来表现时间,体现的是时间与空间的边缘特征;如果从文化艺术的空间角度来审视,电视又不单纯是空间文化,而是通过时间的流动实现空间的扩展与建构,从而体现的是空间与时间交错的边缘特征。用艺术做譬:电视可以表达戏剧,但从戏剧的角度来审视,它只体现了戏剧的边缘特征而非本质特征;电视对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的使用与表达都是如此,它不可能体现各种艺术的本体特征而只能体现其边缘特征。到此为止,所有言说电视在糟蹋各种文化艺术的误会应该结束了,其怨言来自用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取代电视文化本质特征而必然发生的失落感。试想,如果文学电视表现出的是“文学”的本质特征,让“文学”满足的话,那么电视的身份就彻底不复存在了。因此,在这个视角的审度下,电视文化身份所体现的是综合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形态。
前视: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未来审视电视文化身份。
在20世纪最后的几年中,“网络”,以毋庸商量的霸气从未来世界幻影迷离的天幕上磅礴升起;而与此同时,“传统电视”这样的词汇出现在了文化的卷宗上。也许电视自己也未曾料想:现代与传统之间的距离竟如此之近,近到只有70年。
理论的慌乱,从对“网络时代电视的身份将会如何”等等的预测中略见一斑。这也是文化理论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理论不再意味着“过去时”,而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正式进行时”和“将来时”。
1999年岁末,在地球的西方发生于一件关乎媒介文化的大事:美国在线以184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华纳兄弟影视集团。这似乎是一则预言:人类的“全媒体”时代即将莅临。
有理论将20世纪出现的媒介文化排了座次:印刷文化、广播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但网络是否可以被称作“第四媒体”目前还争执不下,难见端倪。争论的表面似乎是其作为文化是否已经成熟,实则是双方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简单排列。问题并不在于媒体的序号性存在,而在于媒体文化本体性状的存在:任何一种文化形态,较之其他文化形态都有空间上的组合关系,较之本文化脉系则都存在着时间上的聚合关系。就像电视文化曾对(我们对电视开始使用过去时态)横向的其他文化进行组合,创造出杂志性电视栏目、报纸性电视新闻等等;在纵向度上,今天的电视已非20世纪30年代贝尔德实验室里的电视,但它却纵向聚合了电视文化演进过程中的每一个优秀环节:如更清晰、更直接、更便捷。目前显示的状况也是如此,并非各种媒介安分守己地排队出行、轮番坐庄,而是纷纷抢滩网络。网络也在施展自身的魅力以期吸引更多的文化成分,从而造就自己的文化品格。这犹似当年的电视。今年4月,在中国电视文化转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东方时空”栏目,在7周年庆典之际,举行了中国电视的首次网上直播。如果说美国在线与华纳兄弟公司正在以“机构”方式走向“全媒体”时代,那么中国电视则正在以“节目”方式轻轻地点击“全媒体”的门环。
英文艺术签名范文6
西方在圣诞节常互赠礼物,举行欢宴,并以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增添节日气氛,已成为普遍习俗。圣诞节活动总结怎么写你知道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圣诞节活动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1年圣诞节庆祝活动总结最新范文1岁末年初的圣诞节活动,对_这样一个崭新的社区来讲,带来了久违的愿望与情愫。邻里间打破了"似曾相识"的无言局面,在这样一个自娱自乐的舞台环境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祈盼已久的"近邻";物业经过这一年多的锻炼,和业主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面面的锦旗中提及的不再是"管家",更多的是"亲人"的称谓。
本届活动得到了分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段总曾经两度亲临现场指挥督促工作。对于我们地产开发商来讲,业主在房产销售环节的带动举足轻重。本次活动开展后,很多业主朋友非常踊跃的索要活动的照片和光盘,目的是提供给没有参加活动的亲友,或者是网友等关注社区的群体。
他们脸上洋溢的那份自豪与喜悦,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业主对群岛项目的热爱。这份动力也鼓舞着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开展活动将更加有信心。
本次活动的开展发起源于业主,活动的筹备、策划等环节都是业主为主,所有的节目都是本社区内业主自编自演,是一台纯粹的业主联欢会。活动当天到访的业主约有150余人,参演的演员约有50余人,除了维护秩序和现场拍摄人员外,均为业主的义工。
本台晚会是_社区入住以来,第一台业主自发自演的"双旦"晚会,晚会得到了社区业主的大力支持,整台晚会围绕着"和谐-关爱-成长,与您共建群岛人文大社区"的主题,充分体现了社区岛主们支持群岛、热爱群岛、共建群岛的美好憧憬。
非常感谢公司领导和同事及广大业主的大力支持,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一定会把群岛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更加完善!
2021年圣诞节庆祝活动总结最新范文2圣诞晚会圆满成功了!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但是,这中间的心酸与泪水是所有人都体会不到的。我们文艺部很强大,这不容置疑!
记得一开始学姐们对我们说圣诞晚会有我们部门主办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因为一场大的晚会的筹办是极具挑战性的,这包括宣传、节目的征集、节目的审核、场地的审批和布置、服装、评委的邀请、现场的秩序与人员安排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不仅需要耐性和冷静的头脑,更要求我们临危不乱并且能掌控全局。这虽然很难,但我们做到了!
从征集节目的宣传单贴出去后,我们11个人就开始忙碌起来了,不停地接收来自各个学院同学的报名短信,而同学们的热情与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让我们更加有热情和信心为大家呈现出一台高质量的晚会!学姐将工作划分到人,我们开始盯节目并且和各个节目的负责人联系,我相信从中我们都学会了怎样和别人沟通才能收获最好的结果。一审和二审都比较的粗糙,这是实话。但是,最大的问题不是出在我们身上的!说实话,真的很感激参加节目的表演者,不管他们上还是没上圣诞晚会,他们都是很棒的!到三审的时候,就比较正规了。是在表演场地-艺术学院的报告厅进行的。留下来的节目我相信都是很棒的,虽然有些更棒的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上,但就让我们相信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
那天晚上,现场是真的有点混乱。但主要是因为想看节目的人太多了啦!节目场地的限制让很多同学都不能进去看,虽然很遗憾,但这正说明了我们的节目有吸引力呀!接连不断的掌声和阵阵不绝的笑
声是对我们所有工作人员的肯定更是对我们莫大的慰藉,我们知道,将近一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我们获得了肯定。还记得当主持人宣布"今天的晚会到此结束"时,我们11个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们相拥在一起,感受着属于我们的荣耀!晚会一结束,感觉身上卸下了一个大包袱,真的体会到了浑身轻松的感觉。之后,我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考试的准备中,希望自己能考好了回家过寒假。
而现在想想,虽然圣诞晚会搞得我们身心俱疲,但是收获也是很多的。我们学会了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大的收益;学会了怎样和别人友好的沟通,怎样抓住别人的心理;学会了面对突发状况,要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办法而不是着急的跺脚或者哽咽;学会了面对不会的东西要自己去主动的去学,因为没有人总等在那里等着为你解决问题,只有自己学会了才是正理儿。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明白只有自己掌控全局了,你才能让自己独当一面,才能做到面对任何事情都不慌乱!
希望我们主持的活动能够给大家带来欢乐!好了,这些就是我从这次圣诞晚会的经历中得到的。我想下次,我、我们会做得更好,我们等着下一次的挑战!文艺部的各位,一起努力吧!
2021年圣诞节庆祝活动总结最新范文3这次圣诞节的活动所有学生会同学参与热情很高,对工作很积极,每一位成员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办好这次活动。所有成员间相互帮助,相互配合,使这次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这次活动内容较丰富,比较受同学欢迎,参加游戏的同学玩的都很快乐,我们开展的游戏很受初中同学的欢迎,参与热情很高,是这次活动比较成功的地方。
圣诞老人在活动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及时调整各个游戏项目间的参与人数。
所有组织人员都能安排同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游戏。
学生会成员之间配合灵活,在游戏中调动活动气氛,使游戏更有趣。
很多同学喜欢大厅的圣诞树等布置,有圣诞节的气氛。
但这次活动也有不足的地方。
个别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到游戏项目地点组织活动。[在以后的活动要加强监督]
操场活动的秩序不是很好。[设置警戒线,引导参加活动的同学]
参与游戏的大多是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多选择看视频。[在选择游戏上应注意兼顾不同年龄]
及早准备有关活动的创意,才能提高效率,尽可能把活动前的准备作周全。[平时关注相关的活动,学习经验]
圣诞节活动的目的在于为同学们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增添节日的气氛,总体来看这次活动比较成功。
2021年圣诞节庆祝活动总结最新范文420_圣诞节已成为过去,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虽过去但却不能忘记,在过去的圣诞节活动中,我们究竟做过哪些具体有利于酒店和广大消费者的工作?又有哪些工作做的还不完善,又从那些实践中得到启发等等?为了在下一年的圣诞节活动中开创一个好的局面,更为了比20_工作做的更有进步,做到未雨绸缪,总结20_圣诞节活动经验,吸取教训,更好的推动下一年的活动开展。今年圣诞活动总结:
一、拟定活动方案和现场布置
由于圣诞节在我国南方城市是一个比较盛行的节日,其重视程度一点都不亚于过农历春节,所以在酒店餐饮行业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卖点,许多家庭在忙碌了一年就想找一个地方好好聚在一起吃上一顿别在风味的圣诞大餐。为了增加酒店的经济效益和扩大_酒店在酒店行业中的知名度,特准备在24日晚平安夜和25日晚圣诞举办大型的自助餐活动,并根据前两年圣诞节经营情况,依照领导指示精神,由餐饮部出《关于酒店圣诞活动方案》,市场营销部出《圣诞布置方案》,并于12月1日开始筹备和布置,历时一个月。
二、活动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各部门清点去年保存的圣诞布置物品,作出今年的物品采购计划;
2、由于部门和仓库配合不力,存放时无单无据,导致去年的一些圣诞装饰品丢失和损坏无法使用(建议今年由自己部门保存,并指定一名责任人向总办上交一份物品清单);
3、按领导指示精神统一下单给市场营销部,再由市场部汇总后递交给采购部,然后各部门派一代表去广州统一采购物品;采购回的物品由各部门领回;
4、除娱乐、康乐是自行布置以外,中餐、西餐、客房、公共区域在市场部指导下进行布置,但在些部门不是很配合,不主动,使得布置工作在人员调动上脱节。
三、活动建议以及总结
我们要求每个部门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并将总结结果迅速传达给每个员工。哪个部门上传下达得最快,哪个部门做事执行力就最强。聪明的人不是不摔跟头,而是同样的地方不犯两次错误。除此之外这次活动,也是我们承上启下,辞旧迎新的时期。在18年末,我们从这次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接下来的活动会一个接一个,我们将在业内树立起自己酒店的品牌。
2021年圣诞节庆祝活动总结最新范文5这次圣诞节活动圆满结束了,总体感觉还是很不错的。首先是孩子的表演很好,孩子们都很尽力的表演好自己的节目,其次是家长们的积极配合使得整体氛围特别好,最后就是孙明月老师的舞蹈把整场活动的气氛带到最高点,使得家长们欣赏节目的兴致意犹未尽,赞叹不止。然后就是篝火晚会,伴随着圣诞节的音乐,小朋友和家长们围着篝火拍手、转圈,气氛也很不错,随后就是拔河比赛,由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又把游戏的气氛带到另一个最高点,活动各个环节连接较为连顺。最后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使得整场活动圆满结束。
不足之处:
1、人员安排不明确,比如物品准备的详细事宜,具体到谁准备什么物品?确实准备好了没有?
2、班级安排的节目有点紧,有时候一个班级一个节目结束后,就要准备下一个节目。
有些孩子表演休息时间不够。
3、篝火活动时,围成小圈时,部分家长和孩子在外圈看不到。
4、夹气球游戏,气球准备不够,与家长距离较远,听不见游戏规则。
总体来说,整个活动气氛一直挺好,老师之间配合不错,家长也很配合,希望下次活动会更好。
2021年圣诞节庆祝活动总结最新范文6圣诞节总是伴随着雪花的轻盈和圣洁而来。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人们总是互相传递快乐。圣诞节原本是西方人的传统节日,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庆祝圣诞节。其实假期与国界和地域无关。人们只需要一个节日作为给生活增添快乐和传递祝福的纽带。所以,当学校宣布要举办“传递圣诞礼物”活动时,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21班的许多孩子展示了他们的创造力。在准备礼物的过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手小心翼翼地包装礼物,每份礼物的精美装饰不仅展示了他们敏感的动手能力,也展示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不仅得到了动手操作技能的训练,还获得了情感认知的收获。俗话说:“不劳无获。”在这个活动中,只有给其他孩子准备了礼物的孩子才有资格从别人那里领取礼物,没有给别人准备礼物的孩子自然不会得到别人的礼物。我相信这种实际的课堂比老师道德课上枯燥的付出与收获的口头关系更有说服力。付出就没有收获,不付出就没有收获。有些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抽礼物,还会问:“为什么老师有彩票纸,我没有?”当我看到孩子们渴望礼物的眼神,我不能批评他们没有为别人准备礼物,但我不能更好地安慰他们失去的没有礼物的感情。我不得不说,“希望你下次准备好交换礼物,这样你就可以把其他孩子准备的礼物画出来。”二年级的孩子大概不太懂“付出”和“得到”。他们索取多于给予。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斥责他们。但我相信,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可以明白,除了付出,没有任何收获。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的一些优秀高尚的品质也得到展示。准备多份礼物,可以获得多份抽奖礼物的资格证书。我们班有一些有多个资格证的孩子,把自己的资格证给没有准备礼物的孩子抽奖。这不仅体现了孩子无私的分享精神,也体现了她能照顾别人想法的高尚品质,这也让他们在其他学生眼中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好感,拓展了他们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同时学生也能更好地体会到分享的快乐。礼物相互传递后,学生们在展板上张贴自己的信息,并向送他们礼物的学生和老师致以深深的祝福和感谢。在小音符上,充满了纯净真实的声音,大部分是感谢和祝福的语气。与此同时,一些学生对收到他们不喜欢的礼物感到抱歉。虽然他们表示遗憾,但她附上的感谢,足以显示你孩子的美好和真实。在这次活动中,在这次“传递圣诞礼物”的活动中,我们也发现学生也有一些不好的问题。不愿意付出,想要别人的礼物却不愿意为别人准备礼物。即使准备好了礼物,也不是包装精美,只是用旧纸包着。俗话说“礼轻情意重”,再贵的礼物,即使包装了一颗便宜的糖果,意义也不一样。可见我们学生这样做可以做的更好。另外,有些儿童礼品盒只是空盒子,里面什么也没有。这些现象揭示了一小部分学生对人类正确普世价值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这也印证了我们学校提出的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圣诞节,而且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不知不觉地意识到了一些潜在的社会价值。这样的娱乐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校园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片段中体验到一些生活感悟。人们相信这种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和学校的双向发展。
2021年圣诞节庆祝活动总结最新范文7此次活动,本着丰富孩子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孩子、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为目的。总体而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水平,活动现场工作很好。工作总结
一是节目内容丰富精彩,编排得当,引人注目;本次活动,从发起到演出共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有如此好的预期效果已经是很不错了。
二是大家分工明确,团结一致,积极努力,力求将活动做到最好;从场地的布置、器材的准备、物品的发放等一系列工作都做到了精心准备。为了不让活动出现一点点闪失,各个环节都考虑的非常周全。
三是在未安排的情况下,能够对现场的突发事件作相应处理,整个表演比较流畅,节目精彩异常;这次节目表演,我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节目的报名。然后再到舞台上进行表演、展示,同时对在市场的小朋友没有进行节目的报名和参加,我们会在活动的现场临时加上由孩子自愿上台进行才艺展示,活动反应非常的活跃。
在这次活动中,我班孩子表现棒极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兑换了自己喜爱的玩具及奖品,好开心。通过这次的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了自己,体验到努力就会成功;通过活动,让师生们共同感受到了朗训大家庭的温暖。我在对我的班级进行感恩回放时,我真心的有感而发,在与我的孩子这一年的相处中,我真的感觉到非常的难能可贵,孩子的点点滴滴都铭记于心,与孩子的相处是快乐的,他可以让自己忘却很多的烦恼,让自己成为一个孩子,天真而又无邪。孩子总是可以给自己到来无尽的惊喜,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优秀,他们的节目每个都那么的完美,在做这一年的总结的时候,我发现家长朋友们要比我的付出多很多,孩子今天的成功离开父母的辛勤劳动,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孩子多感恩父母,做个好孩子,做个乖孩子。
在这次的圣诞节,我真的要衷心的感谢我的家长朋友们,在我的工作过程中,他们给了我很对的帮助,不管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还是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孩子们在这一年真的长大了很多,由原来的小不点,长成了现在聪明懂事的孩子。其实我真的想在这里对我的家长朋友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真的非常的谢谢你们"把您最宝贵的宝贝送到我的手中,让孩子的童年有我的陪伴,让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学习。
一年一度的圣诞活动又结束了,在这次活动中我觉得我有意外的收获。总而言之,在以后的生活中,要不断的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的教学手段,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寓教于乐,给孩子最大的展现空间,进行自我展现和学习。
2021年圣诞节庆祝活动总结最新范文8今年的圣诞节目真是别具一格,和众多的家长和宝宝一起在_幼儿园大联欢。一直很期待可以全面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全貌,想不到今年的圣诞节可以如愿了。
一大早,园方安排了盛装的小朋友在门口迎接,红毯和签名板透出园方细节上的创意和趣味。
来到香梨二班教室后,就看到老师忙碌的身影。她们细致地安排小朋友的营养早点,接着还邀请家长参与到第一个应景的节日小活动中制作圣诞礼物袜。礼物袜的制作小材料多种多样,细看下才发现是老师利用日常小物加工而成,不由地体会到老师的独特巧心思。这种对工作的投入、对学生的关注,在接下来的小活动中处处体现。
比方说“世博订票”小活动,既于时事结合,让小朋友了解当前的社会时事;又穿数字教学,让小朋友学会了不少的数字;还添加了一些生活常识的普及,例如几个常用应急电话等。这是真正地寓教于乐,让小朋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随后的小朋友分小组表演,也是相当的丰富多彩。
有儿歌、绕口令、英文歌、古诗,还有十分有趣的分角色表演故事:老师带领着扮演成不同小动物的小朋友,做着夸张而又充满童趣的动作,边表演边讲述一个动听的小故事。
在接下来的户外活动中,不仅本班小朋友跟着老师蹦蹦跳跳,还与邻班的师生进行了热切的互动,在友谊第一的户外小竞赛中,小朋友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也同样学到了知识。小龙鱼的老师在游戏与学习的相互融合方面一直做得相当好。
一上午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但也是十分紧凑充实的,这让我想到平时小朋友在园里的每日生活,应该也是如此的生动趣味、丰富多彩吧!
洋溢欢声笑语的圣诞大联欢结束了,但小朋友的欢乐与笑声还没有结束,他们在这里生活学习,这里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2021年圣诞节庆祝活动总结最新范文9此次活动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小的感动,大家不仅能在圣诞节尽情的表达自己的祝福,还能写下自己小小的'愿望。同学们祝福自己的亲人、老师、朋友,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开心幸福;大大的梦想,小小的愿望,都写在卡片上,并对自己的愿望充满期待。
我们借圣诞节为由,征集满满的祝福跟愿望,和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挂满圣诞树,希望圣诞老人能把我们的愿望跟祝福带走,帮助我们实现跟送到。此次活动寄托了我们对同学们的节日美好祝福,促进各位同学们之间的感情,让大家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无限的温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同学们因期末考试的不安紧张情绪,帮助同学调试心情,帮助同学们健康向上。让大家在这过去的一年里不再有遗憾,在连连不断的惊喜中迎接新的一年。并以此引出我们的元旦游园晚会,也对我们元旦游园晚会的宣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做完这次活动使我们之间感情更加深厚,了解的更多了,都找到了自己投缘的好朋友;分团委学生会各部门之间更加团结,更具有凝聚力,配合得更加默契,各位干事也都得到了锻炼,相信我们的元旦游园晚会一定完美。在此,非常感谢,感谢这段时间来为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而努力工作的同学们,为本次活动做过宣传的同学们,我们分团委学生会的主席、副主席,以及所有为此次活动有过努力的人。以及感谢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在此,向你们说声,谢谢大家的帮助,此次活动的圆满落幕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大家辛苦了。
2021年圣诞节庆祝活动总结最新范文10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圣诞节在_x举行。本来以为活动中会出现各种混乱,现在看来并没有发生。因此,这将结束这一事件的圆满结束。
一项活动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一个人的力量,还取决于所有员工的积极合作。从各个游戏环节的人员分配,到班主任和英语老师对该班学生活动的实施,都出现了一些摩擦和延误,大部分工作人员的认真投入是不可或缺的。
活动期间主要是派发游戏领导,购买一些资料。初期规划方案没有具体的人员安排,导致实工作量过大,其他人员无事可做。每场比赛的负责人确定后,大家各司其职,领队只需提醒,统筹安排,工作流程更加有序。在材料采购方面,由于预算审批较晚,采购非常仓促。然而,卖家和快递员都尽力帮忙,对活动没有太大影响。不过,如果时间能提前就更好了。
活动中遇到的大摩擦是初二举行的圣诞活动,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和改进的问题。作为报乙以外的实习老师,我们有义务与一年级的实习老师合作计划圣诞活动。但作为初二的实习老师,我们并没有提前与导师沟通,告知他们初一举行的圣诞活动。结果活动前两天,教官不小心跟我提起我圣诞节要在班里办一个活动,然后第一天我就跟她说了即将到来的圣诞活动。
令我惊讶的是,高二的英语老师不仅不担心课时紧张,而且乐于举办活动。他们认为高二学生整天学习,活动少,难得有这个放松的机会。另外,看到一年级学生有游戏玩,没有活动,再加上之前网上的传言,很可能会对学校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老师们希望学生们能参加这次圣诞活动。但是由于场地和时间准备的问题,和一年级学生在体育馆举行活动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讨论了是否可以在每个班举行。第七节或第八节课之前,由见习老师负责组织比赛,教官帮忙维持秩序。另外,老师利用中午练习英语的时间,教学生唱一首关于圣诞节的歌;下午社团活动最后一节课,给留在教室的同学播放视频;周六周日回去做关于圣诞节的手写报纸。虽然高二的学生不能在体育馆打游戏,但是每个班打游戏的情况都不错,尤其是发糖和南瓜灯,学生们都很兴奋。从上午的第一节到下午的第六节,每节课的圣诞活动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虽然活动在初二成功举办,但个人感觉下两个年级举办活动还是互相通知比较好。
因为初二年级领导和实习老师开会,强调有什么活动要及时通知他们,我们就聊到了即将到来的初一配音大赛。他们仍然很高兴让高二的学生参加这场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