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鞭炮的来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鞭炮的来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鞭炮的来历

关于鞭炮的来历范文1

小朋友们期盼已久的寒假就要到了,那么大家知道广西中小学生们的寒假放假时间是什么时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广西2022年中小学寒假时间安排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2年广西中小学寒假时间:寒假从2022年1月22日(星期六)至2月18日(星期五),共28天。

提醒家长寒假安全注意事项假期将至,为了让孩子平安度过一个安全有意义的假期,提醒各位家长注意以下一些安全问题:

1、注意通行安全。

(1)会走行横道和人行道,过马路时会看红绿灯,会跟着大人走,过马路时不疯打、疯跑,不独自一人横穿马路。

(2)认识一些简单的交通安全标志。

(3)教育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玩耍嬉戏,不独自横穿马路等,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4)家长喝酒后不驾驶私家车或摩托车,特别是不能带幼儿乘坐在上面。

(5)假期带幼儿外出游玩,要乘坐公共汽车,不要坐私人车。乘车时,幼儿不可将头、手伸出车外。不玩弄车门和车窗。

2、注意用电安全。

(1)认识电源插座,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

(2)要注意防火用电的安全。教育幼儿不玩火、玩电,遇到危险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增强幼儿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

3、要注意活动安全。

(1)教育幼儿不玩危险的游戏,如:玩火、弹子枪、烟花爆竹等。注意燃放烟花、爆竹安全。

(2)不自己燃放烟花、爆竹,不用鞭炮玩打“火仗”的游戏,这样很容易伤人。

(3)在大人燃放烟花、鞭炮是,站在距离其远些的安全地带。

4、注意饮食卫生。

(1)不吃过分油腻的食物。

(2)不暴饮暴食,特别是不能吃太多的冷饮,要学会节制。

(3)不吃过分的零食,要保证一日三餐。

(4)不吃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防止食物中毒。

5、加强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特别是对肠道传染病等的预防。

6、玩具安全,避免危害幼儿安全的玩具,如边缘锋利的玩具、容易破损或断裂的玩具、用有毒材料或涂料制成的玩具等。

广西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首府南宁市。与广西相邻的省份有湖南、广东、贵州、云南。“桂林天水甲天下”,是对桂林乃至整个广西美景的浓缩。桂林天水甲天下的来历:南宋时桂林地方官员王正功(1133-1203)在嘉泰元年(1201)宴请桂林中举的学子时所作诗中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

广西旅游景点都有哪些?桂林的景色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特点是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比较热门的有:印象刘三姐、桂林芦笛岩、七星岩、桂林象鼻山公园、漓江、阳朔西街、龙胜龙脊梯田、北海涠洲岛、柳州大龙潭风景区、北海银滩、南宁扬美古镇、贺州黄姚古镇、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桂林古东瀑布景区、巴马长寿村。

关于鞭炮的来历范文2

元宵节花灯的来历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看花灯的由来关于元宵节赏花灯的由来,民间有一个说法,故事很有趣。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祝福短信1、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元宵节巧遇情人节之际,我的祝福与你同行,愿你早日找到一路同行的知己伴侣,生活美满如意,节日快乐!

2、情人节里闹元宵,闻着玫瑰吃汤团,正月十五元宵节和情人节喜相逢,在这个特别浪漫的节日里,祝福朋友好事成双,好运双至,日子甜甜蜜蜜,事业红红火火!

3、从20xx年1月31日到20xx年2月18日,有两个立春;一生难逢闰九月:本世纪只有这一次闰九月,下次是2120xx年;元宵节恰逢情人节,下次是2033年;共计384天,比鼠年多29天。好年景,行好运!今日佳节,双节快乐!

4、真神奇,元宵情人碰一起。节日气氛更浓郁,满街鲜花花灯比。双双对对捧玫瑰,共品汤圆共赏月。月圆之夜人团圆,开开心心露笑意。父母看见也欢喜,忙忙碌碌无累意。只愿早日成婚配,好事成双人成对!祝双节快乐!

5、你发现了吗?今年的元宵节与西方情人节同在2月14日。代表浪漫爱情的西方情人节与代表亲情的中国元宵节“喜相逢”,“洋玫瑰”和“土元宵”也将共舞齐飞。甜甜蜜蜜的“2.14”,祝你和亲爱的家人和亲密的爱人节日快乐,幸福甜蜜!

6、元宵节要到了,祝愿您的家庭像汤圆一样“团团圆圆”,爱情像汤圆一样“甜甜蜜蜜”,事业像汤圆一样“越滚越大”,财源像煮汤圆一样“滚滚而来”,朋友像汤圆一样“实实在在”。祝朋友你元宵节甜甜美美,圆圆满满!

7、圆圆的汤圆还未品,圆圆的灯笼还未点,皎皎的明月还未圆,红红的鞭炮还未燃。我抢在花灯的前面,抢在满满的祝福前面,抢在举国欢庆的前面,抢在铺天盖地的短信前面,抢在正月十五佳节前。心中的祝愿总提前,预祝你元宵佳节快乐,好运连连!

8、一碗汤圆一份甜,一份情谊在心田;一杯佳酿抒豪情,一份温情御风寒;一盏红灯情似火,一条短信心中暖。在又一个元宵节来临之际,祝您阖家康安!

关于鞭炮的来历范文3

春节守岁来历我国民间历来就有除夕之夜守岁的习俗。说起“守岁”,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了。关于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蜀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而散,称为“分岁”;大伙儿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可见,守岁习俗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经成型。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所谓“守岁”,就是除夕不睡觉的习俗。“守岁”又叫“熬年”。春节为什么要守岁?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年三十晚上都要出来作祟。凶猛无比的“年”生性嗜肉,从飞禽走兽到活人,都是其吞噬的对象。为了对付“年”,人们逐渐摸索出其生活规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年”便会趁着夜色,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肆虐一次,等到鸡鸣破晓之时即返回山林中。于是,人们把这一夜视为恐怖的“年关”,想出种种招数来对付“年”,比如守岁、燃放鞭炮、给孩子“压祟钱”等,以驱鬼辟邪。

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吃完晚饭,熄火净灶,把猪圈牛栏全部拴牢,宅院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熬夜守岁,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直至新年黎明的到来。守岁,渐渐成为人们过年的习俗。

守岁时燃放爆竹、张灯结彩等,同样是为了驱鬼魅除凶灾。旧时有“三十放鞭,初一放炮”的说法,就是说三十晚上用燃放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赶来人间吃人的“年”。

注意事项1、娱乐适度。春节电影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大年三十,亲友欢聚守岁,玩牌打麻将其乐融融,这往往打破平时建立起来的生活规律,对身体健康不利,若通宵达旦地娱乐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脑皮层过度兴奋,造成失眠,精神紧张,血压升高,建议还是以不打破生物钟规律,按时睡眠休息为好。

2、情绪稳定。春节喜事多,久别亲友相聚守岁,电视节目的逗笑,极易使人兴奋激动,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动脉痉挛,血压上升,导致脑溢血、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因此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3、饮酒适量。亲友相聚,饮酒守岁时,适当饮点葡萄酒、啤酒、米酒或低度白酒,可以助兴,增加节日气氛,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对老年人是有益的。但过多则对胃、肝脏、心脏、肾脏及神经系统都没有好处,对原来患有血压、心脏、肝脏、肾脏病的人来说危害更大。

4、饮食要少。有些地方大年三十守岁,零点以后就开始煮水饺,吃完水饺后睡觉。这样对身体不好,因白天大多已食用了丰富的晚餐,一些油腻食物已不易消化,如果再多吃一些不易消化的水饺,对胃、胰腺都没有好处。

守岁前可以做一些准备:守岁前要多吃一些热的食物,多喝白开水,年夜饭不要吃得太饱。在熬夜的过程中最好休息半个小时左右,可以喝杯咖啡或浓茶提提神,并要随时深呼吸,增加大脑需氧量。

熬夜后要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补充睡眠;起床后利用冷、热水交替洗脸,刺激脸部血液循环,补充皮肤水分的流失;加强饮食补脑,应多吃豆类制品、鱼类、牛奶、各种动物的脑以及新鲜蔬菜、核桃、大枣等。

春节习俗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春节文化。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春节文化。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关于鞭炮的来历范文4

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除夕守岁的来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除夕之夜讲究一见人团圆,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有的家庭一桌年夜饭有时候能吃一夜。但大部分家庭会在在吃过年夜饭后,将茶点瓜果摆满一桌,全家人围桌谈话。

关于守岁,有三个不同的传说。一个为,迎接灶王奶奶。相传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从腊月23开始,“灶王奶奶”便开始收集年夜饭所需东西,直到除夕才收集齐,为了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连夜赶回人间,人们守岁就是为了迎接她。

还有一个传说为“守岁熬年”。这也是人们最常听说的一个传说,即为了一年来一次的年兽,每到除夕之夜,人们把“年”肆虐的这一夜,视做关口来熬,为消磨时光,一家人团聚交谈,有祈求平安度过这一夜的意思。时间长了后,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就形成了。

守岁还有驱走邪瘟病疫之说。传说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灯光、火光,因此人们在除夕之夜灯火通明,放鞭炮等,就是为了驱走对人们不利的邪瘟病疫。

关于鞭炮的来历范文5

采花节的来历

关于采花节的来历,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大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采花节。

又说很久以前,博峪山寨里有老两口,膝下有6个女儿,家境贫寒,日子过得很艰难。一年端阳,按规矩该最小的六妹上山采花、背药水,医治全家病痛。六妹肩负重任上山采花寻药,不慎摔伤,疼痛难忍。忽然来了一位姑娘,给六妹治伤,并背她回到了家。老两口见这姑娘举止文雅,相貌俏丽端庄,便收养了她。这个自称“达玛”的姑娘能歌善舞,心灵手巧,每天侍奉二老,纺线织布,耕地播收。达玛姑娘率领六姐妹,踩遍博峪山山水水,寻药配方,治愈民间病伤,受到人们的爱戴。一天,七姐妹上山采花,突然狂风大作,黑云压顶,雷电交加,暴雨倾泻。七姐妹慌忙背起药兜觅路回家,中途却迷失方向,雨后失散的六姐妹回到了家,然而久久不见达玛回来。众人连夜寻找,发现达玛紧闭双眼,静静地躺在一棵常青树下,六姐妹与众乡亲悲痛欲绝,把达玛安葬在花山上。六姐妹以她为榜样,为解除乡亲们的病痛,继续爬山采药,救死扶伤,赢得了人们的永久崇敬。之后六姐妹也相继谢世,安葬于花山上。当地众乡亲为了永久留住七姐妹的芳迹,将博峪的7座山冠以七姐妹的名字。

每年端阳,人们上山载歌载舞,植树采花,怀念七姐妹。人们的敬仰感动了七姐妹的魂灵。一次,一个小伙子经过达玛坟场,隐隐约约听到墓内悠悠地唱:“我是小仙,能唤风下雨,除病平灾,永远给你吉祥。”小伙惊魂未定,接着又传来同样的歌声,他急忙采了两束最香的花,一束插在达玛姑娘的坟墓上,一束插在家中花瓶里。这一年,他家万事如意,多年不生养的媳妇生了个活泼的胖小子。消息不胫而走,年轻的人们在吉祥的端阳这天,结伴上山祭扫七姐妹坟墓,聆听达玛姑娘唱歌,采吉祥花带回家。久而久之,采花、插花成了山乡民间的节日活动。

采花节的庆祝活动

采花节的节日庆祝活动大致可分为“抢水”、“采花”和“祝福”3个部分,其中“采花”和“祝福”都与民族歌舞相结合。

节日由“抢水”活动拉开序幕。节日第一天,人们便纷纷到附近的山上抢泉水。抢到水后,有的人捧水痛饮,有的人背回家用以洗发、净身。相传这一天日出之前的山泉喝了可消灾祛病,沐浴可给人带来吉祥。然后,各家父母便将女儿尽善尽美地打扮起来。博峪藏区素有甘肃的“西双版纳”之称,山清水秀,藏家女儿大多长得美貌秀丽,加之精心打扮,个个美如天仙。她们在节日这天头顶叠成数层的青色新头帕,并用彩色饰带扎着;宽袖子的花裙层层相套,层层露出,有的达到7层之多;胸前穿由红珊瑚串成的胸衣,佩以汤盒大的玛瑙银盘;耳带银耳坠,头发梳成数十条细辫;穿红绸裤,小腿缠以洁白的“缠子”,脚蹬绣花鞋。女子服饰穿着必须有人协助,即便如此尚需花费近半个小时,服装颜色艳丽,民族风味浓厚。

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村寨的乡亲们盛装来到寨口为上山的姑娘们送行。节日期间,出嫁在外的年轻媳妇都要回娘家,同娘家寨子的姑娘们一同由哥哥、弟弟陪同上山采花,没有亲兄弟的姑娘可由堂兄弟陪同。上山的姑娘们在寨口先在“奥老”(领队)的带领下向前来送行的人们唱《告别歌》,大意为:“花神”在召唤,我们上花山,采回鲜花献亲人。人群也随之歌唱,吹唢呐,放鞭炮,送她们出村庄……途中,过小桥向花山走去时,姑娘们还互相唱歌问答一些有关山花的知识,唱起《上山歌》。

采花地点一般选在本地区最高、最负盛名的神山“刺儿坎”上。翻山越岭进入百花盛开的花山上后,姑娘们支锅做饭,小伙子们便来到山峰祭祀“花神”的地方,插上象征保护“花神”的新的木刀、木斧、木箭等,祈祷“花神”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在气候温湿的博峪藏区,“花神”充当了村寨、部落“保护神”的角色。 采花开始后,姑娘、小伙们结伴而行,一边唱着山歌看美丽的山景,一边采摘各种艳丽的花朵,直到姑娘们鲜花满头。晚上,大家围着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通宵达旦。第二天拂晓,采花姑娘和小伙们整理好头顶的花环,唱起《离别歌》 ,离开采花坪回村。当他们到离寨不远的博峪桥头时,早已守候在那儿的村民们便鸣竹欢迎。

寨里由人们推选出来的3名中年妇女手捧斟满美酒的小龙碗,边唱边向采花人敬献。采花姑娘接过酒,唱起酒歌。按风俗,3位敬酒妇女要在桥头用歌唱形式向姑娘们提出一些关于上山采花的问题,采花姑娘一一答上后,才放采花人过桥回寨。人们将采花姑娘们拥向打麦场,大家手拉手,围成大圆圈,随着领头妇女摇起马铃声,跳起极富民族风格的圆圈舞,这就开始了祝福活动,人们边舞边唱,祈望吉祥。

采花节的今天

现今的采花节,所有15岁以上、30岁以下的女子都必须参加歌舞集训。五月初四一早,每家至少派一男一女去拜敬神山,适龄妇女未到的必须重罚。每位女子需由一位至亲的男子陪同。男人们背着刀枪干粮,举寨约集山上。

关于鞭炮的来历范文6

【关键词】渗透 本土文化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知道,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地里、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作为高中英语教师而言,让学生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必须的,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实现跨文化的交际。然而,现在不少教材尤其是中学英语教材注重西方文化的输入,不注重中国文化的输出,对中国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浓郁的风土人情却很少介绍。学生学了这样的教材,对西方的事物和文化有了一些了解,对自己国家的东西却说不清道不明。比如说,许多学生知道“万圣节”来历[1],却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知道情人节的确切时间,却不知七夕节是阳历还是农历的七月七。只注重学习西方文化和思想,在缺失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的去突击英语的表层学习,其结果只能是两种语言都一知半解。究其原因,英语教师一味地强调英语文化教学,单向地导入英语文化,片面的理解和吸收英语文化,对母语文化一直很少涉及,使母语文化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轻视和冲击,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视状态。

我们在大肆宣扬说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同时,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将本土文化渗透在各个方面,并且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当然,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是在仔细分析和研究现行的教材的前提下,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渗透中国的文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的同时收获中国本土的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正确有效地将本土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立足教材,渗透熏染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人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healthy eating”的教学中,我巧妙的将中国的常见的饮食名称进行文化渗透[2]。如tofu(豆腐)、soybean milk(豆浆)、clay oven rolls(烧饼)、fried bread stick(油条)、(boiled)dumplings(水饺)。egg and vegetable soup(蔬菜蛋汤)、tomato scrambled eggs(番茄炒蛋)、rice-meat dumplings(肉丸)等等。这样,课堂中学生除了知道西方的汉堡等饮食外,还清楚的记住了我们自己吃的东西该如何表达。

2 英语表达中国古典诗词与格言谚语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见这样的情况,学生会背诵出很多西方的谚语格言,而对中国的很多名言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中国有许多谚语、格言,把它们翻译成英语后也朗朗上口,而且与英语的一些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hours in the evening. 一日之计在于晨。It is dogged that does it.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There is no ending to learning. 学无止境[3]。So said, so done. 言出必行。同学们拓展了英语知识面,而且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同时,对于古诗词的翻译,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英语课堂上如果能尝试把好的古诗翻译成英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古文的兴趣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比如, 人日思归 Home Thoughts on Man’s Day(人日思归)。让学生大胆尝试翻译,适当加以引导,必然能一举两得,既能复习古文,又能中西文化结合。

3 渗透节日渊源,传承民族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魅力独特。在中国人心目中占重要位置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4]。在人教版必修三U1“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一文中讲述世界各地几个国家的主要节日,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春节是放在文章的最后,而且只是寥寥几句。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机会巧妙地将关于中国新年的历史文化渗入其中。尤其是要说到为什么中国人过新年要吃饺子以及饺子的来历,为什么要放鞭炮,等等。

4 让中国的艺术大放异彩

在人教版选修六U1“Art”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我们的国粹之一国画的认识是少的可怜,更不用说用英语表达了,比如中国的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国画的画技等等。如果我们将这些渗透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国画的认识,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自豪感。

将本土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既能够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意识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而这正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结合各种富有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践自己的所学内容,激发兴趣,获得学习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张 兰:《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西南民族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八期

[2]陆 全:《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4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