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1
享誉世界的美国作家海明威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老人与海》帮助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小说凸显出来的文学价值和生态观念为文学评论家和读者提供良好的鉴赏基础。以往对于《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研究只局限于对大海的象征以及老人的硬汉精神等层面上,完全忽略了以大海为自然代表的生态意识问题。本文从小说情节出发剖析作者海明威的生态观,提出作品中在对待自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上的差异观念,而人与自然共生、互生的情况似乎并不乐观,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人类中心主义者的广泛加入使得生态系统失去了原有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海明威童年的经历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而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所基于的生态位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观念,还是停留在原始社会的丛林法则上。只有人类意识到自然环境对自身的重要性以及采取限度获取和保护的措施,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一、自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完美统一
工业社会在不断前进的历程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随着人类欲望的膨胀,从大自然中获得更多资源的行为越来越激烈,对大自然实施百分之百的控制似乎成为轻而易举的工作,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使得这一切行为成为大自然对人类无声的报复。自然所带来的外在价值是一系列人类中心主义者最为看重的一点,但是人类真正意义上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却在不断退减。实际上自然并不会受人类任何的主观意愿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自然所凸显出来的内在价值是由这种实质性所赋予的。有关生态哲学家曾经阐述过自然的实质,它是对其内在和外在价值的协调统一。真正剖析自然的内在价值,它拥有固定的机制和规律,和人类所赋予的意志不会发生任何的粘连关系。自然生命所带来的生生不息正是对其内在价值的凸显,人类的文明或多或少会出现野蛮、贪婪的一面,当我们开始对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开始漠视时,那么这种统一和谐的局面将会打破。
小说《老人与海》讲述了老人对广阔大海的尊敬之情,海明威并没有将大海作为一种地理形态而赋予简单的描写,他眼中的大海就如同亲和而耀眼的美丽女性一般,人类与大海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和微妙。老人开始并没有秉承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而是一直对大海怀着无尽的尊重。当大海如同一个鲜活的形象存在于老人心目中时,这种感情便变得更加深厚和坚固,它超乎于任何被人类控制的自然景物。大海所带来的无尽财富中包括老人所需要的大鱼,它能够给老人带去实际的经济回报,所以大海和他之间所谓的坚固感情开始变得不堪一击,老人观念里面自然价值的内在和外在并不相同,而他所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便是自然的最大存在价值。大海里面各式各样的生物实际上都有自我恢复和生长的周期,而老人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这点,海洋吸引着他不断航行。老人对待困难和大海的勇气与执著完全来源于生活和经济对他的压迫。贫困的生活使得老人出海捕鱼,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就是他奋斗的理由。海明威在描写老人为了保住大马林鱼而和鲨鱼之间的激烈场面运用了大量的片段。表面上老人为了保住捕获的鱼而誓死抗争,但是他的内心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斗争。工业社会所覆盖的人类中心主义者中老人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他们所塑造出来的价值评估系统开始发生着变化,当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被强制性分离时,自然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成为驱动人类追求外在价值的不竭动力。从内在开始审视老人的所作所为以后不难发现,老人对待自然的方式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当自身需求出现危机时,他会毫无犹豫地做出野蛮式的掠夺行为。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宇宙提供给了自然衍生的环境,这种关系使得生态系统的变化更加有规律,追求生态平衡是宇宙万物的必经之路。在生物中人类是作为重要的一员应该维持和自然共生和互生的和谐关系,使得整个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更应该意识到其他生命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在生态平衡观念的影响下,人类应该停止对自然的大规模掠夺,充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创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老人在小说《老人与海》里面只是一个典型代表,作者将自然浓缩为大海及其里面的生物。大海对于人类而言就是无尽的财富和生活的保障,甚至于说人类离开海洋将无法生存。老人通过捕鱼来维持基本的生活,然后他却经历了84天都没有捕到任何鱼类的困境,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再次出海。当捕到一只巨大的马林鱼时他兴奋至极,因为这将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老人所居住的房屋是用沙滩上的椰子壳建造而成的,他依靠鱼饵和渔舟来维持生计,从广义来说是自然提供了生存的条件给老人,从狭义来说老人就是依靠大海来保证衣食住行。从小说中可以很明确地知道老人和大海的关系不是对等平衡的,大海一直给予老人生活所需物质,但是老人却没有对大海有任何回报和贡献。环境阻力所带来的困难更是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形成的平衡局面。近海区域的过度捕捞使得老人要到更远海域去寻找鱼类,但是海洋恢复的过程却漫长而艰难,但是以老人为代表的人类却为海洋带去更大的环境阻力。作品《老人与海》完整地凸显了生态平衡遭遇巨大困境的问题,老人的失败经历实际上是无数人类中心主义者所遭遇的。人类应该意识到自然或海洋只能提供我们有限的资源,而我们务必要保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三、家庭教育与自然的融合
海明威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使得他获取了更多的创作源泉,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恶劣影响使得他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解脱人生。海明威对周围事物的判断通常是根据个人经历来完成的,他记忆中最深、最浓重的一段就是和家人生活在密歇根北部半岛的经历,在岛上的小木屋上他学会了父亲教他的狩猎和捕鱼技术。所以说猎人的准则深深埋藏在海明威心中。海明威的父亲在捕猎方面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虽然他还是一名教师。但是他对待孩子的方式是蛮横而粗暴的,海明威和兄弟姐妹们都需要熟练地掌握捕猎技术,对于任何猎物也得完全吃掉。如果他们不按照父亲的意愿去实行将遭受严重的责罚。正是因为父亲所教授的这种对待自然的方式,使得海明威在之后的创作中贯穿了这些思想和观念。作品中的主人公必须依靠捕杀猎物而生存,而将猎物作为盘中餐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原始社会,人类就是依靠捕猎来维持生命,然后那时候的人类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准则,那只是历史发展的过渡期,但是发展至今的人类和原始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对待宇宙的一切事物时人类会有善恶之分,同时要考虑到和周围环境的统一和谐问题,而不是像原始人那样仅考虑生存问题。丛林法则只适合于自然界的兽类。如果人类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和掠夺会加快很多动物的灭绝速度,物种数量的减少务必会引起自然的失衡局面。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所造成的自然破坏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人类对于自身的行为应该开始有更清楚的认识并采取防治的措施。当整个地球只剩下满目疮痍的自然和人类这一种生物时,人类所存在的时间也会剧减。海明威在创作《老人与海》时受到了很多自身生态位的影响,他传统的生态观和童年的经历及家庭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阅读作品《老人与海》可以发现其独特的生存之道。
四、结语
现代社会的生态观相比于20世纪以前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单体现在其社会实质和精神内涵等方面上,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出来的生态问题对历史或现代社会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文艺批评家在审读文学作品时会深入挖掘其潜在的生态意识。作品《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从小说的情节和文字上可以知道作者将大海的内在和外在价值完全分离了。主人公老人依靠大海的生物而生存,这也是他所看到的外在价值,而关乎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内在价值却全然不顾。以大海为代表的自然环境提供了许多资源给老人,老人认为这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并且丝毫不考虑资源使用度的问题,使得生态环境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局面。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已经深藏于海明威的观念里,他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优良互动并不关注。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质需求越来越多,而这种物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向自然索取的基础上,生态危机问题开始进入人类的视野,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环境的维护成为整个地球共同关注的焦点。正是因为文学作品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才使得人类更早地觉醒过来,对于自然内在和外在价值的统一更加关注,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敏.解读《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文学观[J].作家,2011(12).
[2] 黄淑琼,姚达婷.超越悲剧的哲思——《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3] 陈春生.人与自然的和谐:《老人与海》的生态伦理读解[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03).
[4] 高青.海明威自然观的双重性及其悖论——生态批评视域中的《老人与海》[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4).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2
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大家,也有诸多作家获得了文学至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可谓大家中的大家。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作家像他一样对美国文坛甚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如此深刻的影响,他俨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他本人、作品以及与他相关的研究也成为后世作家、学者膜拜与研究的对象,他的出现与离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附近郊区的一个医生家庭,1961年自杀于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在其戏剧性的一生中,海明威积极投身世界,体验生活,为以后的辉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生笔耕不辍,成果颇丰,单是经典成名之作就有多部,如《太阳照样升起》(1929)、《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过河入林》(1949)、《老人与海》(1952)。这些作品均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反映了海明威不同人生阶段对社会的冷峻观察与思考,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海明威独特的自然观。其中,发表于1952年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称得上是其经典中的上乘之作,也是其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助推器,在世界范围内更是风靡。截止到2012年,《老人与海》中文译本近40个,小说中桑提亚哥的英雄形象也成了人们永久传唱的经典。
二、《老人与海》故事概述
作为一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就是一个渔夫和鲨鱼搏斗的故事。海明威通过这个朴素简单的故事,像一则人性寓言一样告知世人在人生追求当中“永不放弃”的宝贵精神,不可过分计较物质财富的得与失,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故事的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已经坚持了整整84天还是一无所获。刚开始,一个敬佩老渔夫的小孩曼诺林跟着他捕鱼,可是40天过后,因为老渔夫仍没有任何收获,在父母的强硬命令下,小孩离开了这个没有好运气的老渔夫。失去小孩陪伴的桑提亚哥孤独地在大海上继续寻找目标,可好运依旧没有到来,直到第85天才有了转机。这天一大早,老渔夫就把船划得很远很远,鬼使神差地竟然钓到一条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但是鱼太大,钓不上来,鱼居然拉着老渔夫和船一块儿走,坚毅的老渔夫也没有放弃,和大马林鱼大战两天,最终用叉子击中它。悲剧的是,被击中的大马林鱼流血不止,引来一群鲨鱼的蚕食和攻击,老渔夫依然不放弃,转而和鲨鱼群搏斗,坚强的老渔夫终于回到了码头,但带回来的只是大马林鱼的一副骨架,他自己也累得轰然倒在地上。小孩曼诺林来看老渔夫,依然充满敬佩的眼神,并鼓励他说他并没有失败,在随后的梦里,老渔夫梦见了狮子。
三、《老人与海》——海明威自然观的展示
海明威出生于芝加哥郊外,从小就与大自然亲近无比,酷爱玩耍的海明威经常缠着同样热爱户外运动的父亲出去打猎、骑马、捕鱼等,这种从小与大自然结下的亲近情结有助于他成人后自然观的形成。从心理学层面来说,童年时期或青年时期经历的野外生活,对孩子成长中生态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强的潜移默化作用,成年后的生活习惯都有以前野外生活的影子。早年创作之前当记者的经历,使海明威有机会穿越各地的河河山山,接触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这为后来海明威创作时体现的自然观埋下了伏笔。同时,对社会满怀热情,使海明威积极投身于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体验了世界各地的自然风情,更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及其对人性的摧残。骨子里对自然的向往,使海明威畅游世界,非洲的草原、中国的绿水、欧洲的高山、美洲的大河都成了海明威心灵震撼的触发点,让他对自然有了一种深刻的理解。
其实《老人与海》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战结束后移居古巴的海明威爱上了出海捕鱼并结实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一次海明威乘船出海遭遇暴风雨,老渔民救了他,从此二人结下不解之缘。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捕鱼,一天出海很远,结果捕到一条以前没有碰到过的大鱼,由于鱼体过大,无法拖动,耗时几天才运回来,但是回来时发现就剩下了一副鱼骨架。这个故事对海明威触动很大,因而他开始结合自己的经历,凭借对大自然的透彻理解,运用超强的艺术处理,让这个小故事成了一个文学经典。小说中涉及诸多自然意象,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同时反映了海明威内心隐藏的朴素自然观。
小说一开始就是对大海环境的热情讴歌,显示了海明威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其中有这样的描写:“陆地上空的云块像山冈一般耸立着,海岸上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呈深蓝色,水中穿梭地闪出点点红色的浮游生物,阳光在水中变幻出奇异的光彩。”寥寥数句,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海天景象,显示出自然的平静淡雅,没有唯心的一味盲目刻画,海水的蔚蓝纯净,天空云朵的气势,清晰地呈现眼前。同样,背后的山是灰青色的,并不是常见的“唯美式”描述,这样反而更加真实,这正是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平静对待而不去过分造作美饰,这不由让我们想到爱默生、梭罗的超验主义自然观。而后面出现的闪闪而动的红色浮游生物更是令景观有了灵动的气息,自然显得更为和谐动态。这种描写算是海明威纯景式的描写,只涉及自然景物,但依然反映了他的自然观,那就是显示自然的平静淡雅本性。
而对人和自然的融合描写,海明威有所区别地对待。一种是人物只是自然的衬托,比如这样的描述:“他划到海里的某一片水域,看见果囊马尾藻闪出的磷光,渔夫们管这片水域叫‘大井’,因为那儿水深突然达到700英里,海流击在海底深渊的峭壁上,激起了漩涡,种种鱼儿都聚集在那儿。这里集中着海虾和可做诱饵的小鱼,在那些深不可测的水底洞穴里,有时还有成群的柔鱼。”这是老渔夫桑提亚哥一出海时作者的一段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冗长的语言,这也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体现形式。通过这段描述,我们看到了海面上闪闪而动的马尾藻,不是很漂亮,只是以本色的朴素形式在那里闪耀,更显质朴之美。这会儿自然界中的动物——鱼儿也出现了,它们在海中自己的空间自由地穿越,似乎与世无争,最多被当做渔夫们的鱼诱饵而已。通过这种情形,作者有意让我们思考自然界中个体的角色问题,在自己的空间位置里自由活动,与邻为善乃本质追求。这段描述顺便带及了人类的身影,当然只是自然的衬托而已,提到了渔夫,提到了渔夫曾经在这片水域有所活动,才有了所谓的对水域的命名。这种意境没有联系到自然界的对抗与杀戮,依旧阐释着自然的和谐,也可以说是对抗的和谐。鱼儿成了渔夫的鱼饵,成了杀戮的对象,但正如小鱼吃水草一样,成为彼此共生共存的链条。而这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最淳朴的关系。另外一种描写就是,自然成了人物活动的衬托。在渔夫桑提亚哥与鲨鱼对抗搏斗的过程中可以明晰感知。小说中有这样几句:“它选择是待在黑暗的深水里,远远地避开一切圈套、罗网和诡计。我选择的是赶到谁也没到过的地方去找它。”这完全成了人类和自然界对抗的写照,显示出彼此的对立。人类的诡计与动物的智慧在博弈中对抗,而“黑暗的深水”等自然意象则成了对抗的背景衬托。这是数百年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浓缩体现,它并不是海明威宣扬的主题。相反,在与鲨鱼对抗的过程中,老渔夫桑提亚哥体现出的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意识令我们深思。在与大马林鱼对抗的一天夜里,老渔夫曾经说出这样的话:“我很高兴,我们不必去弄死那些星星。”他把大马林鱼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对大马林鱼他有这样的感慨:“在海上过日子,弄死我们自己真正的兄弟,已经够我们受的了。”从桑提亚哥对待星星和大马林鱼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无奈与庆幸。作为渔夫,他的使命或职责就是捕鱼,然而他却把鱼类当做自己真正的朋友,可以想象他内心的苦楚,也许是生活的无奈才致使其去捕鱼养家。而只有对星星发出庆幸以表达对大马林鱼的悲悯情怀,他是多么希望大马林鱼能像星星一样继续点缀我们的星空和海洋。在与自然对抗的过程中,人类体现的悲悯意识正是海明威通过老渔夫桑提亚哥之口告知人类的。
四、结语
永恒的经典之所以千古不朽,不仅在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慧眼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高超运用,更在于作品永久的社会辐射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老人与海》这个取材于真实生活经历的中篇小说,用笔不多,题材也不新,海明威却能把它打造成为一个传世经典,就在于作者运用了简练的语言,融合了大自然的内在潜质与人性世界的真美,一方面,展现了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面对困难的积极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展示了在大千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不是社会的主宰,鲨鱼之类更不是人类的主宰,人类应该告别陈旧的“人类中心主义”,冷静平等地对待自然中的万物。人类和世界万物都是大自然的有效组成部分,不可诋毁、对抗另一因素,相反,大自然应当朴素、平静地存在。作为曾经宣称“大自然主宰”的人类,切忌再用所谓的“理性主义”来理性地对待这个世界,那样大自然必将失去“理性”。当今人类内心那片久违的宁静以及对自然的悲悯意识,正是我们应当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动力源泉。《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朴素自然观或许正是我们“只知其名不知其真”的追求理念。
[参考文献]
[1] 鲁枢元.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M].海口: 南方出版社,2002.
[2] 高青.海明威自然观的双重性及其悖论——生态批评视域中的《老人与海》[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 余箐,王桃花.生态批评视野中的《老人与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2).
[4]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3
关键词: 《老人与海》 海明威 象征意义
一、引言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美国著名作家,是二十世纪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老人与海》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获得1953年的普利策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奖。文章讲述了老渔夫圣地亚哥一人出海捕鱼,在海上漂流84天一无所获,后经过两天两夜的生死搏斗,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但在归途中被群鲨围攻,老人拼死搏斗,回岸时,鱼只剩下一副骨架,但他并未绝望,重整旗鼓,准备再出海。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老人体现和完成永不言败这一主题。
二、“硬汉式”人物圣地亚哥、海明威的象征
故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笔下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他“象征着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是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极限挑战并超越它。老渔人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圣地亚哥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是“打不败的失败者”,海明威的硬汉品格铮铮依附在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上,这便是海明威式“硬汉”精神的象征,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自觉或不自觉,都作为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有力体现。圣地亚哥是一个“独自在湾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生活和岁月给老人的折磨,令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这双眼睛透露着老人绝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特征。正如海明威一样,纵使被评论界认为已江郎才尽,仍然尽全力写出了《老人与海》证明自己。作品一开始,老头儿正赶上“背运(那是形象倒霉的一个最坏的字眼)”。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都没有捉到,这对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渔夫来说,那真是再倒霉不过了。老渔人的悲惨命运正是海明威自身遭遇在艺术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自《丧钟为谁而鸣》之后,整整十年没有什么重要作品,而1950年出版的《过河入林》又遭到舆论界的一致批评,这个情形与圣地亚哥一开始的情况是多么相似,老渔人在捕鱼上受挫正是海明威写作上瓶颈的象征。
三、小说中其他象征意义
《老人与海》中的各种形象都有其象征意义,“大海”是生存环境的象征,是老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抗拒命运、抗拒自然的角斗场,老人对海有依赖性,更有征服欲望。在海明威的意识里,人生就是每时每刻同自己作战、向孤独开战的过程。从美学角度来讲,“大海”是一幅“意味着许多东西的写意画”。大马林鱼象征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理想是美好的,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人们会历经苦难,正如圣地亚哥捕鱼过程一样艰苦,但是人终究会实现理想。“鲨鱼”是挫折和磨难的象征,鲨鱼是实现目标中遇到的厄运和苦难,代表着一切破坏的力量:被蔑视、嘲讽及悲观失望等,通过描写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展示人与自然斗争时的勇敢,歌颂人类的伟大。“狮子”是力量的象征,对其反复强调烘托了老渔夫对力量的向往和对黑暗与厄运临危不惧的精神。狮子是权力、强盛、力量的象征,更是男性的象征,小说结尾“the old man was dreaming about the lions”是个颇具深意的描写,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即永不言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老渔人虽然只拖回了鱼骨架,但他在精神上是胜利者。孩子是未来和希望的象征,是人类未来生命延续的维系物,也是硬汉不向命运低头的源泉,孩子的归来昭示着孩子走向成熟,给人一丝光明和希望。当我们读懂文章后,会发现文章中具备象征意义的意象还有很多。
四、结语
《老人与海》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是作者创作的一个总结,老人的硬汉形象具有浓厚的哲理意义和象征意义,《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最高体现,让读者从八分之一的故事处领会到作者的潜台词: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精神,这种含蓄的表达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著.吴劳译.老人与海,2007.5.21.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4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忧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作为初中生的我,对于他的一生,只能感慨!“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没错,这句话就是出自于海明威着作《老人与海》中的一句经典语句。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几乎都是在写老人桑提亚哥出海钓那条大鱼的故事:好几天,老人与那条大鱼在海上,有风、有浪、有小鱼,没有淡水,没有食物,只有鱼。有点恐怖,有点枯燥。可它就是那么真实,那么让人难忘。是的,是这样叫人难忘,这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魅力。也许,我就是被这画面给吸引住了。而且,小说里的那个老渔夫,海明威并未刻意用笔墨诉说他的善良,而老人从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话语反而更能让人看到他的灵魂深处。他心的善良如同重重掩在岁月幔帏后面明亮的灯光,偶尔透出一缕光线,让人猜想到是何种饱经沧桑的善良在后面闪亮。
如果你看了关于海明威这个成功人士事迹,或许,你也会质疑,究竟是什么会令他有这么伟大的成就?其实年少的我也不知道,但我觉得大概是一种精神,一种硬汉的精神吧,也有可能是别的。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5
关键词:海明威 《老人与海》象征手法
海明威是小说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并凭借其独特的文风和文学魅力一举夺得诺贝尔文学大奖,在美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其“海氏”风格也令读者着迷。《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小说,是他现代小说的犀利代言,其中塑造的老人形象是勇敢、不畏艰险且锲而不舍的。通过对《老人与海》主线的树立,能够看到小说中体现出的内涵和主旨,进一步分析《老人与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可以在彰显小说魅力的同时体会作者象征手法使用的意图和内涵,对我们进一步理解《老人与海》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借鉴。
一、小说《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由海明威于1951年完成,1952年出版。就整部小说的情节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讲述了老人在捕鱼过程中做出的种种挣扎和斗争,涵盖了老人不服输、勇敢不羁的精神,系统地诠释了海明威的“硬汉”理念,展示了一种“硬汉”的心态与形象,令人叹服和敬畏。
二、《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谓是典型而丰富的,有老人、大海、鲨鱼、大马林鱼,以及最后出现的梦中的非洲狮子等等。这些物体都具有了一定的象征含义,使得整部小说达到了更巧妙的效果。
(一)大海与社会百态
小说中,大海是海明威选取的一个宏大的象征事物,它的茫茫无边实际上象征了人生社会的百态。大海的特点是无边无际又充满了惊奇与新鲜,时而平静时而包含了人生百态。作为人生社会的缩影,大海在小说中呈现出来的无边无际,象征着社会的宽泛无边,是人生奋斗和搏击的地点,就如老人在大海中试图捕捞大马林鱼一样,大海也如人生社会一样,包含了各种生活的元素。而大海不是一直平静的,大海就如社会一样,包含了各种元素和人,有善良的为理想打拼的人,比如老人,也有邪恶的力量和强大的实力,比如鲨鱼和其他凶猛的动物等等。而这一系列的力量和生物实际上都是生存在大海中的,在小说完结后,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可以进行进一步拓展思考,进一步探究出大海的平静,即社会的安稳之处,和大海的波涛汹涌、恶劣、难以预料,即社会的不可完全参透性以及随时出现的各种意想之外的情况。这种大海的意象是人生社会的浓缩,巧妙地揭示出了社会的本质。
(二)鲨鱼和弱肉强食
鲨鱼是小说《老人与海》中出现的凶猛动物,在老人花了巨大的精力捕到了大马林鱼之后,却被一群鲨鱼分享了大马林鱼,最后只剩下一具残骸。鲨鱼在小说中实际上象征了人生中的邪恶力量和外部势力,这些势力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邪恶的势力会通过不规则的手段获得他们所想获得的,亦如小说中的鲨鱼是在老人付出了劳动捕获了大马林鱼之后才成群出现并瓜分了老人捕获的大马林鱼的,其行为和社会上通过非规则手段谋取利益的人群不谋而和。鲨鱼对马林鱼的吞噬实际上也从侧面体现出了社会中弱肉强食的现实生存问题,也映射了社会中不平等的生存和竞争机会。当海明威在设置鲨鱼形象的时候,实际上也突出了海明威本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担忧,通过在小说中有意设置鲨鱼的形象,很好地诠释了社会中人的现实生存问题,鲨鱼的象征运用到位,也为其他形象的设置作好了铺垫,起到了相辅相成的巧妙效果。鲨鱼的象征作用实际上可以说是为整篇小说体现硬汉精神起到了催化作用。
(三)大马林鱼与美好理想
小说中海明威设置了大马林鱼的形象,这个角色并非普通的小鱼,而是个头巨大肉质丰美的大马林鱼,作者有意安排这样的场景,实则是使大马林鱼象征了人类美好的人生理想,小说中主人公渔夫与大马林鱼搏斗了两天两夜,象征了人类美丽理想的不可多得和不能轻易实现。大马林鱼的出现与大海的象征意向得到了很好的呼应,顺应了大海象征社会万象的包容性;同时,大马林鱼的出现也与鲨鱼的象征形象形成呼应,即人生的美好理想往往与社会的现实残酷以及邪恶势力或参差不齐的困难是一同出现的,它阻碍我们去寻觅和追寻得到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即使马上将要得到和实现了,又往往会被现实冲击得粉碎,也许最后只剩下如马林鱼残骸一样的瘦弱躯干。作者海明威在这里其实是独具匠心用心良苦,用一尾大马林鱼来做美好理想的象征,正是既映射现实又符合小说情节的安排。同时,老渔夫苦苦在海上努力了80多天,还没有捕到大鱼,也说明这尾马林鱼十分的难捕。而后鲨鱼的出现,其实是和人生做追寻的美好理想相互排斥不能共存的,有了鲨鱼就不会有大马林鱼,最后小说情节的发展也倾向了鲨鱼啃噬了大马林鱼,使得老渔夫的美好愿望即使经过了艰苦的努力与搏斗还是不可逆转地落空了。
(四)老人与硬汉
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特色的象征形象其实是老渔夫这个形象的塑造。小说中作为一个老渔夫,老人其实是拥有娴熟的捕鱼技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正如在社会上打拼多年的老者。而难能可贵的是,老人虽然经历了人生的大部分岁月,依然保持着一颗追求理想的心和信念,这是十分可贵的,也是作者海明威想要极力赞扬的。海明威自己在父亲的影响下十分喜欢冒险性的活动,如打猎、自驾直升机等等刺激性的运动和活动,其实老人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映射了作者本人,并将作者渴望即使老去也要追逐人生没有实现的理想以及和各种恶劣的因素和阻碍做殊死搏斗的胸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出来。
老人和大自然殊死搏斗,通过各种方法和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抵抗和搏击,实际上也象征了人生中坚韧者凭借自己已有的阅历和经历,通过付出努力同社会中的各种阻碍和恶劣的社会环境做出抗争,争取美好理想。在象征的同时,作为作者,海明威的赞美之情无疑也很好地表现在了对老渔夫这个形象的塑造上,老渔夫的成功塑造,也使得读者在阅读此篇小说时结合了自己的经历,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效果,从而达到了作者想要达到的特定的审美共鸣和感人效果。
(五)非洲狮子和美好愿景
其实与大马林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小说最后部分出现的非洲狮子的形象。老人在和鲨鱼殊死搏斗的过程结束以后,实际上已经精疲力竭十分疲惫了,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去。睡着的时候,老人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梦到了非洲的狮子。其实这个情节是十分简单的,且相对来说,对狮子这个形象的塑造并没有像塑造大马林鱼时那么费心和详细,但是这个意象却有力地冲击了读者的思维,让读者忍不住去联想它究竟象征着什么。其实和大马林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在于,非洲狮子也象征着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和理想,而不同的是,这只非洲狮子短暂地出现在了梦里。相比马林鱼,狮子是一种更为凶残、难以征服的动物,也象征着人们未来希望实现的理想可能更加艰难和充满了阻碍,虽然出现在梦里,但是像一缕启迪的光,照亮了人的生命,使人在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中不断向往着实现更加宏伟的理想。同时,非洲狮子的出现,其实也很好地体现出了作者渴望征服更多具有挑战性的人生目标的远景,进一步升华了“硬汉”这个作者一直推崇和想要表达出来的潜在形象,使得读者对作者以及小说中的老渔夫都充满了敬畏之情。
四、结语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重要的现代小说代表作品,其主旨和内涵主要突出了对硬汉形象的赞美和对硬汉生涯的向往,通篇体现出硬汉对生命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生的奋力拼搏,可以说是作者海明威本身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期许。整部小说中,作者用到的象征意象不在少数,几乎所有出场的人物角色和动物都有其特定的象征,包括广阔无岸的大海、老人、鲨鱼、大马林鱼以及梦中的非洲狮子等等都暗示着象征了不同的事物和人生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作者通过小说折射现实,反映现实,赞美硬汉精神与拼搏欲望,加之跌宕起伏的捕鱼过程,生动描绘人物性格和动作神情,使得小说《老人与海》在细节上把握得十分到位,这为小说增添了不少魅力。同时,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得大部分读者通过对小说的自我揣测和小说象征的自我想象,结合自身经历和人生理想,产生不同程度的共鸣。《老人与海》不仅成功塑造了硬汉和搏击人生的形象,也通过象征手法使整部小说起到了主题升华的作用。语
参考文献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6
关键词:自然观;《老人与海》;生态批评
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文坛的风云人物之一,其创作的作品风格独特,文字质朴却富含深意,思想蕴意深刻,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无法替代的影响。其创作的《老人与海》更是深得世界文学爱好者的一致好评,很多文学专家更是深入研究这一作品。在这一作品中,人们将焦点集中在海鸣威塑造的桑提亚哥这个硬汉形象上,体会到了作者想要传递的人们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但是海明威是一位思维独特、经历丰富的作家,同时他创作作品都会用到“冰山原则”,对《老人与海》这一作品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其隐藏的精神[1]。这里我们从自然观的视野来解析《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思想。
一、人类依附于大自然而存在
《老人与海》中硬汉桑提亚哥出海的目的,就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桑提亚哥与其他渔夫相同,出海捕鱼的动机是为了生存,由于他们的生活与生存都需要依靠捕鱼来维持的。桑提亚哥迫于生存的压力与无奈,只能离开自己温暖而又简陋的小窝棚,不顾生死毅然前往茫茫的大海,历经风险,捕捞大鱼来买个好价钱,维持生计。海鸣威在这里想要表达的重要思想是:像母亲一样的大自然孕育着人类,一个人无论多么坚强,多么聪明,多么强大,多么坚强,离开大自然孤立存在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人类通过战胜自然伟力来实现自我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不仅崇尚、热爱大自然,而且也表现出人类通过战胜大自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桑提亚哥老人想通过战胜凶恶的鲨鱼、捕获大马林鱼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实现自我。在那场人与鱼激烈斗争中,老人信心满满,他将对大自然的抗争当做人的尊严来维护,好比作品中讲到的老人杀死鱼是为了向人们和自己证明“你是最棒的”,也想使得大自然明白“人类的能耐有多大,人类能够忍受多大的磨难”。桑提亚哥默默地鼓励自己“我必须征服它,......上帝保佑,它们没有要想杀死它们的人类聪明。”桑提亚哥将大鱼视为自己的对手,他承认 “也许只是我的武器比它强”。同时,桑提亚哥老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2]。”这句名言被广泛用于人们被社会背景严格限制下表现出来悲剧性的英雄精神,然而这句话之所以意义重大显然是由于它针对的仅仅只是个别人,如果以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角度来审视,其荒谬性不言而喻:人类已经被毁灭了,又从何而谈不败呢?我们必须牢记,自然可以被破坏,然而永远不会被征服。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就必须被大自然规律所限制。
三、妄想征服大自然的悲剧性结局
人类同自然之间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生存与生活依赖自然,人类必须遵守自然规律,敬重自然,只有这样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共同生存。凡是以自我为中心,藐视自然法则妄想征服大自然的愚蠢想法和行为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都是以悲剧收场。这便是海明威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生态观念,给人类敲响了生态警钟。
在《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出海84天都是无所收获,很长一段时间都没钓着鱼,没有钱购买鱼饵和食物,小男孩和饭店老店长期以来都照顾着他,然而这位硬汉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同情。同时,老人受到了其他渔夫特别是年轻渔夫的藐视与嘲笑;另外一些年级较大的渔夫对他充满了怜悯,同时一直相信和崇拜他的小男孩也被父母送到了其他渔夫船上。为了改变这一窘状,他只能钓上一条大鱼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依然决定冒险。在85天,桑提亚哥在距离大陆600英尺的大海深处,成功钓到了一条尤为罕见的大马林鱼。他与大马林鱼搏斗了整整两天两夜,最终打败了大马林鱼,老人将鱼绑在船边。但是在回程路上遭遇了鲨鱼的袭击,在回到陆地上时,仅仅只剩下一些鱼骨。三天三夜的生死搏斗,却以这样一个悲剧性结局收场。在大马林鱼被鲨鱼吞噬后,老人心中充满内疚和负罪,内心深深地自责。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规律是不能被破坏和征服的,捕杀是赠予与回报的循环,大马林鱼被鲨鱼吞噬是它对大自然的回馈,然而这也是对大自然的毁灭和破坏,对自然界生物的过度捕杀,这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巨大的毁灭和破坏。这好像是个悖论似的难题,所谓过犹不及,人类在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却需要更加珍惜和爱护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老人与海》中体现出海明威深邃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在强调与肯定人类生存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处理好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绝对不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肆意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同时,人类也应该珍惜生态体系中其他成员的内在价值,尊重他们的情感与尊严,尊重他们神圣的平等的生存权。海明威的生态批评思想既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寻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正确位置,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健康的关系。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重新解读海明威的作品,探究海明威生态批评思想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