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回顾与展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范文1

一、回顾:2016年主要工作

2016年,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杂志社同仁克服人手少、任务重、事情杂等困难,超负荷运转,快节奏工作,按照年初制订的工作思路及要点,顺利完成以下工作并取得不俗的成绩。

第一,编辑出版工作。全年共完成“理论版”“实践版”“教育家”各12期共36期480多万字的编辑任务,编发文章1000多篇。做到了按时出刊(每月定时出刊,保证读者能及时收到刊物),尽量不错(差错率明显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低于全国同类刊物),不断出新出彩(每年、每版、每期都有新意,都有亮点,都有“看头”,都有产生较大反响的栏目和文章),受到主管部门、作者、读者和同行的普遍好评。

据统计,2015―2016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江苏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72篇,转载量在教育类期刊中排第15位。其中,“小学语文教与学”“小学数学教与学”专题转载排名分别为第5名和第8名。

第二,宣传发行工作。在杂志发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认真召开年度通讯工作会议,加大杂志宣传力度,积极调整征订、发行策略,在确保重点订户的基础上,努力消灭空白点,不断减少薄弱点,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千方百计稳定订数。2016年杂志订数和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全国同类刊物领先地位。

第三,催款清欠工作。由于体制和财务等方面的原因,部分订户的发票一直无法及时、足额开出,加上部分地区通讯员轮岗、换人,导致部分杂志款拖欠。2016年,杂志社积极配合院财务部门,加强对欠款的核查、清理,不断加大催款工作的力度。除专人经常性催款之外,采取“盯人战术”,建立重点联系人制度,把催款工作分解、落实到人。每个编辑不仅有编稿任务,还有发行和催款任务。由于采取了多种措施, 2016年杂志款清收力度加大、效果明显,总体情况好于往年。

第四,评估年检工作。2016年8月,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开展了首次“江苏省社科类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共4大类12小类37项指标。这次评估的主要目的,一是“以评促建”,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二是“优胜劣汰”,警示甚至淘汰不合格期刊。这个评估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到杂志的未来发展。我们高度重视这次评估,认真组织学习《评估指标体系》,统筹安排填写《自评表》,撰写自评报告,按时、保质报送评估材料,自评分与他评分基本一致,受到省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好评。今年4月初,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布了评估结果,《江苏教育研究》在“教育研究类”全部期刊中名列第4,基础教育“教育研究类”期刊中列第1。另外,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每年都要对杂志进行年检,杂志社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顺利通过了2016年的年检。

第五,网站平台工作。根据工作需要,2016年启动“江苏教育研究网”的升级和重建工作。“江苏教育研究网”既是作者的投稿平台,也是杂志社的日常工作平台,每天都要使用,因此非常重要。@项工作历时一年,现在网站已经开通。同时,杂志社按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要求,高度重视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江苏教育研究微信平台”已经成为宣传、推广杂志和广大校长、教师推送、分享原创作品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很多教育工作者。

第六,其他各项工作。主要是院领导、院综合部和其他部门交办、安排的工作,大致有以下几项:一是配合院综合部、招标办组织并完成杂志印刷招标工作。二是相关人员参加江苏省期刊协会组织的全省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编辑人员继续教育学时全部达标。三是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论坛暨学术评价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第三届北京教育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16年年会、2016年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院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

二、展望:2017年工作思路及要点

2017年杂志社的工作思路,我们经过认真、反复研究,提炼出下面这段话来表述:坚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办刊方针,不断强化学术性与影响力、理论与实践、立足江苏与面向全国紧密结合基础上的创新,贴近实际,贴近读者,努力使刊物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不断扩大刊物的学术影响。

这段话里有几个“要点”和“关键词”,需要作一些说明。

第一个要点和关键词是:服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个服务”――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这是我们的办刊方针。长期的办刊实践证明,“三个服务”的办刊方针是正确的、有效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当然,要根据杂志社的工作特点,找准服务的重点和抓手,更加精准、有效地搞好服务。要通过服务提高质量,通过服务扩大影响,通过服务留住作者读者,通过服务稳住订数。

第二个要点和关键词是:质量。在质量问题上,我们一直都说两句话。第一句话,质量就是生命。一本杂志,没有质量,就是死路一条,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生存下去。第二句话,质量就是形象。《江苏教育研究》是省教育厅主管、省教科院主办、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一本学术期刊。从某种意义上看,它就代表了出版单位、主办单位、主管单位的形象。所以,在办刊质量方面,我们一直都抓得很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事求是地说,目前的《江苏教育研究》是一本有质量的学术期刊。一本杂志的质量,可以从它的发行量、覆盖面、转载率、引用率、认同度、影响力等方面作出评判。我们在有些方面是相当不错的,比如发行量和覆盖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覆盖全省基础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比如转载率,从2011年起,它就一直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类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再比如认同度,2014年,《江苏教育研究》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为学术期刊(当时省教育厅主管的基础教育类综合刊物中,《江苏教育研究》是唯一首批被认定的学术期刊)。另外,这本杂志在江苏,在基础教育界,在教育学术期刊这个行业,在广大作者读者那儿,认同度是很高的,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可以说,《江苏教育研究》在发行量、覆盖面、转载率、认同度及编校质量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同类杂志的前列。我们也有短板和不足,但总体来看,《江苏教育研究》是一本有质量的杂志。当然,质量提升无止境,质量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对杂志社来说,年年都应该是质量年,月月都应该是质量月。2017年,我们要把更多精力和注意力聚焦于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

第三个要点和关键词是:特色。特色是一本杂志的风格,也是一本杂志的“名片”。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江苏教育研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比如学术性、专业性、地方性、实践性等等。2017年,我们既要注意原有特色的保持,又要注意新的特色的形成。特别要注重三个结合:一是院领导最新提出的学术性和影响力的结合,二是多年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三是省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质量评估标准中提出的立足江苏与面向全国的结合。在三个结合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特色。力求做到《江苏教育研究》一到手,就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本学术的刊物,这是一本江苏的刊物,这是一本与教育实践贴得很紧的刊物,这是一本十分注重教育实践问题探讨和研究的刊物。

回顾与展望范文2

关键词:共享领导;团队绩效;团队互动;团队过程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6.18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079-04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shared leadership. It found out the main three kinds of measurements of shared leadership, there were the questionnaire evaluation,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the behaviors anchored coding evaluation. And then, it studied on the antecedents, outcomes, mediators, and moderators of the shared leadership could focus on its causes, influences and system models, especially under the multilevel and crosscultural contexts. Finally, it put forward the prospects of the Shared Leadership.

Key words:shared leadership; team performance; team interactive; team process

以往关于领导力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个体领导来构建领导理论的框架[1,2]。然而,随着知识集成创新时代的到来,虚拟型、自我管理型的团队成为重要的工作单元,团队任务的复杂性和责任性也随之增强,只靠单个团队成员执行团队所需的所有领导功能,变得越来越困难[3]。因此,在团队任务复杂化的要求下,团队互动过程中涌现出的共享型领导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共享领导(Shared Leadership)指的是团队成员为了达到团队目标,引导其他成员共同承担团队责任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4,5],具有团队成员之间集体协作、共享责任和为结果负责的团队属性[4]。2001年Pearce和Sims对共享领导理论进行介绍[6],随后关于共享领导的研究层出不穷,Nicolaides等人基于大量实证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探索了共享领导的影响机制[7]。众多研究者都广泛认同共享领导与团队有效性的紧密联系,及其对团队的积极影响效果[7~9]。本文从共享领导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实证研究结果等方面对共享领导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展望共享领导研究的未来方向。

1共享领导的概念

Gibb早在1954年就提出在团队成员之间共享领导力有重要意义[10]。较早的共享领导的概念是由Locke与Schweiger[11]于1979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共享领导的团队、成员之间的地位或等级是没有区别的,成员间共享权力、相互影响[3]。随后,Grady等人认为共享领导是基于责任的,是所有成员都为提升团队绩效而进行的一种领导实践[12],其核心包括问责制、伙伴关系、平等和互动性。此后,Avolio等人强调共享领导是团队层面的概念,并提出共享领导是团队内部成员对彼此的集体影响,领导行为的效率取决于团队成员数量而不是团队内的单一领导[4]。随着共享领导研究的日渐成熟,Pearce和Conger 2003年提出目前较有影响力的定义[5],共享领导是团队成员之间产生相互的、动态的影响过程;领导职责广泛分布于团队成员之间,而不是集中于某个领导手中,其目标是团队成员彼此引导,实现团队成就或达成组织目标。

纵观共享领导的概念,本文认为团队领导具有以下特征:团队成员间的权力平等、共享;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团队所有成员有共同的目标,集体协作,并共同承担团队责任,为团队结果负责。

2共享领导的测量方法

21问卷评价法

问卷评价法是共享领导实证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共享领导的问卷最早由Avolio等人以学生为样本基于多因素领导问卷改编而成[13]。随后,Pearce和Sims自行编制5个维度的共享型领导行为问卷[14]。并在虚拟团队和变革管理团队的研究中删减了厌恶型领导维度,保留了变革、授权、交易和任命4个维度。

后来,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开发了共享领导的问卷。Hiller从简明角度开发了只有10个条目的共享型领导行为量表[15],Cronbachs α值为089,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也有学者针对社会与健康系统下的管理团队设计了共享领导问卷[16]。近年来,Hoch从新的视角出发,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维度来测量共享领导[17]。该问卷的信度较好,3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92、087和087,其测量结构新颖,为共享领导的测量开辟了新思路。

22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

Mayo,Meindel和Pastor较早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共享型领导行为的结构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18]。随后,Carson等人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社会网络密度(Social Network Density,SND)对咨询团队中涌现的共享领导行为进行分析评价[9]。社会网络密度是对群体中影响关系的总体水平的测量,是对团队中存在的所有关系数(或联结数)的总体反映[3,9]。因此,团队的总体分数随着成员间相互影响的紧密程度而升高,也就是说网络密度越高团队影响关系的总体水平越高,表明了团队中涌现的共享领导程度[3,9]。共享领导的社会网络结构图(见图1)能够形象地反映成员间的影响关系与共享领导程度。图1共享领导的社会网络结构图

Carson等人[9]在实验时采用影响力他评的测量方式,获得团队成员的评价得分,根据社会网络密度公式计算出团队成员间影响关系的水平[3],用公式可以表示为:社会网络密度(SND)=所有成员评价总分(Q)/所有关系数(R)。其中,所有成员评价总分(Q)为每个成员影响力评价分数之和,所有关系联结数(R)等于N×(N-1),N为团队人数。社会网络密度的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也很广泛[3,9]。

23行为锚定评价法

行为锚定评价方法是由研究者按照行为锚定评价量表(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BARS),依据实验目的进行编码评价的方法。BARS与传统依据数值或形容词锚的评定量表不同,是根据实际行为来划分评价等级,往往伴随着量表、数字或形容词锚一起使用[8]。行为锚定评价量表能够给评价者提供锚定行为的详细描述,并对不同程度的行为锚赋予不同的效价,评价者依据行为锚对其行为进行判断,能够确保评价的有效性与一致性。Bergman等人采用锚定评价获得方法,对团队涌现的共享领导的典型行为进行锚定、评价,最终获得共享领导行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即共享领导的涌现程度[8]。

总之,共享领导的测量方式各有优缺点,问卷法施测方便但信效度参差不齐;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能够整体把握团队互动,却容易混淆其他变量的影响;行为锚定评价法虽然能捕捉团队互动中的关键细节但却忽略了认知情感等因素。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相应的测量方法。在一个研究中,也可多种方法同时使用,如采用行为锚定评价法获得共享领导的行为指标,使用问卷法获得影响共享领导的内在认知和情感变量,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交叉验证。

3共享领导的实证研究结果

31共享领导的结果变量

研究者们对共享领导的大量研究表明,共享领导不但对团队水平的结果有重要影响,而且能够跨水平地影响个体以及组织水平的结果变量。

从个体水平的结果变量来看,共享领导不但能够促进成员的满意感[8],提升成员个体学习的效率[19],还能够激发成员工作动机、发展意愿[16],增强成员的情感承诺[17] 。从团队层面的结果变量来看,众多研究已经证实了共享领导能够影响团队的直接绩效。如共享领导与团队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能有效地预测团队绩效(销量、质量等)[4,7,14,16],提升的团队学习效率[19],并对团队水平的创新行为产生积极影响[20,21]。此外,共享领导还会影响团队的周边绩效[22],Wood发现共享领导能够减少团队压力,提升团队的工作满意感[23];Bergman等证明共享领导涌现的团队能够减少团队冲突,获得较高的团队内部信任、满意感与凝聚力[8]。共享领导不但能够影响团队与个体绩效,还能够跨水平影响组织绩效,Ensley等在新型高管团队的研究中证实共享型领导行为对企业绩效的解释能力要显著高于垂直型领导行为[24]。

纵观以上总结,有关共享领导的结果变量的研究,大多从个体或团队层面上表明了共享领导能够影响直接绩效与周边绩效,尤其是对直接绩效的研究较多,可见共享领导对绩效的重要意义。但却忽略了共享领导对团队过程的影响,以及对个体成员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者可以继续加强对这些方面的关注。

32共享领导的前因变量

鉴于共享领导的积极效果,研究者对共享领导的前因变量也展开了研究。首先,团队构成和垂直领导对共享领导的影响受到较多研究者的关注。Wood证实了授权的团队行为、团队水平和团队结构都能够促进共享领导涌现[23];Hoch发现变革型、授权型领导能够促进团队共享领导的涌现[20]。此外,领导―下属交换关系也能够影响共享领导的涌现,并且团队成员的自我管理特性、内控性和积极的个性以及人格构成等也是影响共享领导的重要因素[20]。

另外,Carson等的研究证明共同目标、组织支持、发言权与外部指导是影响团队共享领导的前因变量[9];Hoch的研究认为,感知团队支持、信息和奖励等因素都能够影响团队中的共享领导涌现[20]。此外,团队中的集体主义和内群体信任也是影响共享领导涌现的重要变量[16]。这些研究大多通过问卷来验证共享领导的前因变量,因此,未来可以关注共享领导的实验性验证。

33共享领导的中介变量

随着共享领导相关研究的发展,共享领导的影响机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共享领导作用机制的中介变量。

Day等证实了共享领导通过团队社会资源(如知识、技能、团队信息加工与学习等)的中介机制影响团队绩效[25]。而Wood等人在管理团队中证明,共享领导通过减少成员间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促使团队成员减少工作压力,增加工作满意感[23]。此外,研究者发现共享领导能通过知识信息分享作用于团队绩效[17,26]。一项跨水平研究证明,共享领导通过团队心理安全感影响团队与个体的学习绩效[18]。近年来,共享领导的元分析研究也受到了关注。Wang等人对多组以往研究的数据进行元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共享领导对团队有效性的促进作用,并且发现共享领导通过团队过程与团队涌现状态(认知、情感状态,如团队凝聚力、成员间信任等)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27]。随后,Nicolaides等人的元分析研究验证了团队信心的部分中介作用[7]。

对于共享领导的中介变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研究团队过程中成员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状态上,并没有从团队互动过程的动态视角去探索其中介机制,未来可以在研究认知、情感的基础上,增强从动态视角关注团队互动的过程(行动过程、转变过程、人际过程)和状态(认知、情感状态)。

34共享领导的调节变量

近年来,陆续有研究者尝试寻找共享领导影响机制的边界条件。表1从不同视角,总结了近年来与共享领导的调节变量有关的代表性研究。

表1共享领导的调节变量及其相关研究

研究角度调节变量重要贡献重要研究举例团队属性年龄多样性在46个项目团队中验证了共享领导与团队绩效的关系受到年龄多样性的调节 Hoch, 2014[17]团队规模与

团队异质性在共享领导与团队学习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共享领导与团队学习之间的关系受到团队异质性与团队规模调节Huang, 2013[26]任期多样性在46个团队中证明了人口学多样性,如任期多样性调节了共享领导,通过信息分享影响团队绩效的中介机制Hoch, 2014[17]任务属性工作复杂性在元分析研究中发现工作复杂性调节共享领导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工作越复杂,共享领导与团队绩效的关系越紧密Wang等,2013[27]工作多样性工作多样性调节共享领导,通过心理安全感影响团队学习绩效与个体学习绩效的中介作用Liu等,2014[19]任务依赖性与

团队绩效对共享领导影响机制的元分析研究验证了任务依赖性与团队绩效指标(客观/主观)的调节作用Nicolaides等, 2014[7]其他团队协作在管理团队中证明团队协作调节共享领导,通过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影响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的中介模型 Wood,2007[23];Hoch,2013[20]外部指导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评价共享领导的研究发现,外部的指导训练调节了团队内部支持与共享领导之间的关系Carson等, 2007[9]注: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整理

综上所述,共享领导的调节变量的研究,大多从团队属性和任务属性角度关注其对共享领导的调节作用。未来可以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从任务属性(如任务时间压力)、团队属性(如信息多样化和虚拟化),以及组织环境(组织公平与价值观)等视角探索更深层次的边界条件。

4评价与研究展望

虽然共享领导及其与相关变量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共享领导的理论及影响因素与影响效应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共享领导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的研究与系统模型的构建。已有有关共享领导的研究大多数侧重探讨共享领导与其他变量的相关关系,且多集中于在不同团队类型中验证共享领导对团队绩效的作用,而对其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且大多较为分散、不成体系。此外,研究者忽略了共享领导是在团队互动过程中涌现的特性,时间可能是影响共享领导发展的重要因素[28],研究者可以从动态视角出发,探索团队中涌现的共享领导是否会随时间变化对团队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二,开展共享领导的跨水平研究。共享领导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团队层面,还会影响个体水平以及组织水平。近几年,尽管有学者已将共享领导的研究从团队水平扩展到个体水平与组织水平,但有关共享领导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还十分匮乏。因此,未来对共享领导进行跨水平研究对共享领导理论的建构与在实践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关注共享领导与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跨文化比较。共享领导的概念最初源于西方,且目前的多数研究都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展开的。尽管共享领导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但是其影响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差异,影响机制也可能不尽相同。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共享领导的效应究竟与西方有何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对共享领导及其路径机制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Yukl G.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6.

[2]赵新宇, 尚玉钒, 席酉民, 等. 领导权力研究回顾与展望 [J]. 软科学, 2015,29(9):81-84.

[3]刘苗苗. 共享型领导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作用[D]. 第四军医大学, 2012.

[4]Avolio B J, Sivasubramaniam N, Murry W D, et al.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 Team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M]. Shared Leadership: Reframing the Hows and Whys of Leadership, 2003.143.

[5]Pearce C L, Conger J A. Shared Leadership: Reframing the Hows and Whys of Leadership [M]. Sage Publications, 2003.

[6]Pearce C L, Sims H P. Shared Leadership: Toward a Multi-level theory of Leadership [J]. Advances i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Work Teams, 2001, 7:115-139.

[7]Nicolaides V C, LaPort K A, Chen T R, et al The Shared Leadership of Teams: A Meta-analysis of Proximal, Distal, and Moderating Relationships [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14, 25(5):923-942.

[8]Bergman J Z, Rentsch J R, Small E E, Davenport S W, et al. The Shared Leadership Process in Decision-making Teams [J].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2, 152(1):17-42.

[9]Carson J B, Tesluk P E, Marrone J A. Shared Leadership in Teams: An Investigation of Antecedent Conditions and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5):1217-1234.

[10]Gibb C A. Leadership[M]. G Lindzey (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1954.877-917.

[11]Locke E A, Schweiger D M.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One more Look [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79, 1(10):265-339.

[12]Porter-OGrady, T. Quantum Mechanics and the Future of Healthcare Leadership [J].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1997, 27(1):15-20.

[13]Avolio B J, Jung D I, Murry W, et al. Building Highly Developed Teams: Focusing on Shared Leadership Process, Efficacy, Trust, and Performance [M]. M M Beyerlein, D A Johnson, S T Beyerlein (Eds).Advances i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Work Teams: Team Leadership, 1996.173-209.

[14]Pearce C L, Sims H P Jr. Vertical vs Shared Leadership as Predictor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hange Management Teams: An Examination of Aversive, Directive, Transactional, Transformational, and Empowering Leader Behaviors [M].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2, 6.172-197.

[15]Hiller N J.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Shared Leadership in Work Teams[R].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Park, PA,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002.

[16]Konu A, Viitanen E. Shared Leadership in Finnish Social and Health Care[J]. Leadership in Health Services, 2008, 21(1):28-40.

[17]Hoch J E. Shared Leadership, Diversity,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in Teams[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14, 29(5): 6.

[18]Mayo M, Meindl J R, Pastor J. Shared Leadership in Work Teams. A Social Network Approach[M]. C L Pearce, J A Conger (Eds). Shared Leadership: Reframing the Hows and Whys of Leadership, 2003.193-214.

[19]Liu S, Hu J, Li Y, Wang Z, Lin X. Examining the Cross-level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red Leadership and Learning in Teams: Evidence from China[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14, 25(2):282-295.

[20]Hoch J E. Shared Leadership and Innovation: The Role of Vertical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Integrity [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13, 28(2):159-174.

[21]梅会英. 共享领导风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22]罗培. 领导模式对团队决策绩效的影响研究[D]. 中南大学, 2012.

[23]Wood M S, Fields D.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Shared Leadership on Management Team Member Job Outcomes [J]. Balt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 2(3):251-272.

[24]Ensley M D, Hmieleski K M, Pearce C L. The Importance of Vertical and Shared Leadership within New Venture Top Management Teams: Implication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Startups [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6, 17:217-231.

[25]Day D V, Gronn P, Salas E. Leadership Capacity in Teams [J].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4, 15(6):857-880.

[26]Huang, C. H. Shared Leadership and Team Learning: Roles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Team Characteristic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Studies, 2013, 8(1).

回顾与展望范文3

一、2013年中国产业发展情况与总体特征

(一)农业保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产品贸易逆差有所减弱

农业生产克服南方高温干旱和北方洪涝灾害的等多种灾害考验,2013年实现增加值增长4.0%,比2012年下降0.5个百分点,农业增长稳定。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十年增产,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粮食总产量60193.5万吨(12038.7亿斤),比2012年增产1235.6万吨(247.1亿斤),同比增长2.1%,虽然较前三年的增速稍有回落,是自2004年来的第十年保持增产。土地生产率提高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原因。2013年,我国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5376.8公斤/公顷(358.5公斤/亩),比2012年增长1.4%,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为68%。油料、糖料等农产品实现全面增产,畜牧业在经历H7N9禽流感冲击后企稳回升,渔业稳步发展,主要“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稳定。与此同时,受国际农产品供应充足、国内农产品出口价格上升等因素影响,2013年农产品贸易逆差同比减少1.1%,农产品贸易逆差增速显著降低。

(二)工业保持持续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有所改善

工业生产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持续较快稳定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虽然比2012年增速下降0.3个百分点,仍然增长9.7%。从全年具体情况看,受本轮“换届效应”启动较慢、企业“去库存”周期拉长和“去产能”进度迟缓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并没有延续2012年三季度后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下的持续性反弹,工业增速前低后高小幅波动。从主要行业月度同比增速看,烟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工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下半年上升势头明显,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上游资源类行业工业增加值仍然持续走低。与此同时,工业企业效益有所改善,但上下游行业分化明显。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2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同期减少,2个行业由上年同期主营活动亏损转为盈利。利润总额负增长的行业主要是采掘类等上游行业,其他一些下游行业如汽车制造业(增长23.7%),医药制造业(增长18.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2%)等,都有较快增长。总体来看,工业行业大致形成了上游亏损、下游盈利的局面。

(三)服务业实现强劲增长,服务进出口贸易较快增长

受工业较快增长、居民对服务业消费不断增长等因素影响,2013年服务业实现强劲增长,增速首次同时超过GDP和二次产业增速,同比增长8.3%,较2012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是三次产业中唯一止住连跌势头的产业。服务业内部增长存在较大差异。2013年1—3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实现较快增长,但住宿餐饮业发展速度较慢,各行业的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2%、10.4%、10.4%、7.3%和5.1%,住宿和餐饮业垫底第三产业内增速。部分新兴服务业迅猛发展,以文化产业的电影业为例, 2013年电影票房收入高达21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8%。受惠于“营改增”政策范围的扩大、《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出台,信息服务业、非传统金融业、健康服务业发展迅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也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服务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服务进出口总额比2012年增长14.7%,其中,出口总额比2012年增长10.6%,增速比上年提升6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同比增长17.5%,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

(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推进,产业转移继续有序推进

2013年是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最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高达46.1%,比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高了2.2个百分点。工业领域,继续加大对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治理力度,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推进。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继续在结构调整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2013年1—11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7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科技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深入融合,实现互补发展。以新通信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国家积极引导产业转移有序推进,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日益缩小。2013年,国家发改委在前期6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基础上,批复甘肃兰白经济区、四川广安、江西赣南等3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通过区域差别化政策引导产业转移。2013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为10.7%和11%,分别比东部地区高了1.8和2.1个百分点。

二、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耕地污染等农业资源安全问题凸显,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多发

我国长期奉行数量主导型发展模式,不惜代价提高产量,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农膜、超采地下水、侵占湿地,导致地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安全成为影响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据2013年环保部的《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显示,我国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中有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另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超过5000万亩耕地为中、重度污染。在河北等小麦产区,部分农业灌溉机井已经打到几百米深,而灌溉方式依然是大水漫灌,过度开采和浪费严重。在当前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滞后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多发。2013年我国农产品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超标、非法加工制售肉制品等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加重了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的担忧,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数量型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

(二)产能过剩问题依旧存在

2013年,国家加大化解产能过剩的治理力度,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下发了《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发改产业([2013]892号),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但产能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除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煤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产能大量过剩外,一些近年来政府鼓励发展的新兴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日显突出,已经引发企业破产倒闭等严重后果。数据显示,2013年1—6月,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6%,是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其中,电石、焦炭、水泥、平板玻璃、粗钢、风电设备和造船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0%,光伏与电解铝的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突破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藩篱,呈现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双过剩的新局面,不同于2000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周期性产能过剩”,也不同于2003—2004年和2006年前后在经济过热下产生的“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既是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落后产能和一般水平产能占较大比重的问题(“结构性过剩”);又有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投融资体制改革不彻底遗留下来的“体制性产能过剩”;还有因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导致的局部产能过剩问题。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尽管服务业在2013年实现了数量上的快速发展,但传统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占据服务业主体地位,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大发展的基础仍然不稳固。长期以来,房地产业占服务业比重高居在13%左右,传统服务业中的餐饮、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占服务业比重高达40%左右。传统服务业一方面存在过度竞争问题(可以经常看到商场打折销售等),另一方面受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影响大(今年以来受国家政策影响,餐饮业影响比较大);现代服务业如电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信息技术、中介服务、文化产业、研发设计业等对服务业的贡献仍然不高。生产业发展较快,但总体占比仍较低且服务质量仍不高。现代服务业对服务业的贡献偏低,一方面是传统服务业的基数大,另一方面则是存在制约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许多因素(有些因素也制约了整个服务业的发展),除了我国工业发展素质有待提高,从而对部分生产业的需求拉动有限外,服务业税负较重,体制机制还不健全,部分服务业行业进入管制和垄断问题较为突出等因素,制约了服务业大发展。

三、2014年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一)影响因素

1、外贸需求相比2013年有所好转

2014年,各机构的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将延续2013年的缓慢复苏态势。联合国报告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0%;IMF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59%,比2013年的2.9%高出0.71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2014年我国外贸需求相对乐观。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已经有所恢复,预计2014年还会继续加速。同时应该看到,2013年以来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疲软放缓,需求偏弱。我国过去5年出口增量的43%来自新兴经济体。预期2014年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仍将不容乐观。结合来自国内的劳动力、环境、汇率等成本的压力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抬头、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偏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需求相比2013年有所好转,但整体上仍然难以有大的提高,部分出口拉动型产业如纺织、电子、机电等产业的增长相比2013年能够保持更快增长态势。

2、国内需求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投资需求有望保持2013年的增长水平。2014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动的背景下,我国公共投资包括在城市轨道交通、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城市排水、保障房(包括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着极为迫切的需求,多种公私合作模式的推广运用将极大地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城市交通运输、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服务业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目前投资基数已经较高,国家正在实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措施,而新的增长点长期技术储备不足,而且国家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投资成本上升,整体上看,实体经济的投资领域的需求并不强。具体来看,新型城镇化建设(轨道交通、绿化安防、供气供水和污水处理、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管网等)、服务业(铁路运输业、邮政和物流业、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等)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消费行业、光伏产业等)等领域投资空间较大,明年有望实现较快增长。而受制于产能过剩(《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部署)、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等三大关键问题,一些制造业、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将有所减速。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仍将保持平稳态势,但增速和2013年基本相当。

消费需求相比2013年将有所加快。2014年,我国就业形势比较稳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财政支出不断向社保、公共卫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领域倾斜,有助于推动消费稳定增长。而且,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消费需求增长和居民消费升级将进一步加快。具体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信息家电等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和旅游等服务类需求增长迅猛,住房汽车等消费持续增长。网购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则有力地促进消费潜能的释放。201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发挥,消费需求总体保持旺盛态势,相比2013年有所增长。

(二)产业发展态势

整体上看,2014年的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相比2013年有所好转,产业发展形势将更为乐观些。

1、粮食增产难度加大,农业增速小幅回升

在连续十年增产后,我国粮食产量基数已经很高,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当前没有全局突破性、区域带动性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2014年全年粮食不具备大幅增产的基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果不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年粮食产量与2013年可能基本持平。与此同时,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势必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果不发生全局性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全年农业经济有望继续平稳发展,增速也将有所回升,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实际增长4.2%左右。

2、工业增速将在下移中寻找新平衡,将保持8%左右增长

2014年外部国际形势有望逐步回暖,但外部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出口对我国工业增长拉松作用将较为有限。国内需求增速有一定增长,但也非常有限。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矛盾彻底化解尚需时日,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凸显使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仍需等待时机和时间。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条件下,工业经济效益和增速阶段性下移的趋势逐步形成,综合判断,2014年工业增长速度和2013年相当,或将在8%左右增长。

3、服务业发展空间较大,将实现 8.5%左右增长

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为标志,国家大力促进服务业改革,逐步开始探索“负面清单”的投资管理模式,并积极培育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信息消费等新的增长点,为服务业进一步大发展奠定了基础。2014年,随着国家通过逐步放开服务业的管制以及“营改增”政策覆盖行业的增多和实施范围的扩大,服务业有望进一步优化内部结构,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力量。预计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约为8.5%左右。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以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为重点,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研究制定农村土地质量保护和管理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尽快全面开展耕地污染治理,建议提取土地出让收入等筹集资金,建立土壤生态补偿基金,专项用于指导农民恢复和提高土壤功能、对污染的农村土地进行补救治理等。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土壤保护意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农艺措施,积极发展农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分和分级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排放限制,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快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另外,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综合施策,根治产能过剩问题

治理产能过剩,需要分业施策、多管齐下,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的“组合拳”,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一是对部分新兴产业的过剩问题通过采取完善消费环境等方式来扩大需求以缓解过剩问题。二是对于大多数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治理,则主要从供给角度加快推进“去产能化”来缓解。三是进一步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尤其是跨区域的重组,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使得相关产业在并购重组中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过剩产能。四是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尽快建立落后产能退出的补偿机制及其实施细则,建立激励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五是要加快完善政府考核机制。把反映能源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程度、社会全面发展情况的指标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六是要加强信息预警制度建设,加大产业信息的频率和范围。定期公布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各产业的单位生产成本、各类资源价格差异以及相关的政策等信息,来引导和调节市场供求。披露行业的经济技术指标以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情况,来促使产能过剩行业加快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以淘汰落后产能。

(三)加强体制创新,推动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

回顾与展望范文4

指数型基金方兴未艾

截至2006年12月1日,我国有20只指数型基金已初具规模。其中,既有完全复制目标指数的基金,也有为数不少的增强型指数基金;跟踪的目标指数既有上证50、上证180、深证100、沪深300等常见的交易所编制的指数,还有新华富时中国A200指数、道琼斯中国88指数等国外机构编制的指数;既有股票指数,也有债券指数。从交易机制来看,覆盖了封闭式、开放式、LOF、ETF4种形式。如表1所示。

除3只封闭式指数基金外,大多数指数型基金自设立起就处在低靡的熊市之中,惨淡经营。到2005年底,股票型指数基金一年内跌幅超过15%的不在少数。就在指数基金快要被投资者“抛弃”的时候,指数基金终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06年,指数基金取得了全面丰收,特别是9月份以来,股市在招商银行、万科A、中国联通等大盘蓝筹股的带动下持续攀升,指数基金的回报率普遍高于积极管理的股票型基金,除封闭式基金外的股票型指数基金最近3个月的投资回报率达到了30%,令人刮目相看。

基金兴和、基金普丰、基金景福3只封闭式基金在最近3个月的回报率非常惊人,平均涨幅超过了75%,2006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超过了120%,这不只因为它们是指数基金,也因为赶上了2006年8月份以来封闭式基金的大行情,一直以来的高折价率、封转开、分红、股市大盘的持续上涨等因素,推动封闭式基金,均在2006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如表2所示。

指数型基金何以成功

在投资指数基金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指数基金的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从中可以看到指数基金赖以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

有效市场假定

指数型基金采用被动的投资策略,理论基础是上世纪60年代法玛等人关于市场有效性问题的系统阐述。有效市场假定认为证券的价格已经反映了市场上所有有用的信息,因而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都是没有意义的。但如果这个假定不成立,则在市场上,信息对资源的配置就会起到主导作用,积极的研究分析并跟踪个股,就能够战胜市场获得超额收益。我国股市早期小道消息满天飞的状况,就说明股市还不够成熟。事实上,2006年以前,我国的基金业中,还没有哪只指数基金的业绩能够达到业界平均水平,直到现在,积极管理型基金仍然占据着我国基金市场的绝对主流。

市场投资环境

指数型基金起源于美国,在美国取得辉煌的成就,与美国的市场环境紧密相关,是以股指的持续上涨趋势为背景的。而我国的股市自创立以来股指起起伏伏,2001年6月上证指数突破2200点,此后持续走低,2005年6月一度回落到1000点以下,直到2005年底股指才又回到上升通道。可想而知,我国的指数基金在发展的初期难有理想的业绩。

我国股市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还不是很成熟,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熊市。但2006年以来我国股市已经演绎了近乎100%的增长神话,进入了长牛行情,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内保持较高的增长。指数基金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得以改善,指数基金投资的时代正在到来。

市场理论基础和心理基础

投资组合、资产的有效配置等理论被广泛地接受,投资者趋于理性的时候,在众多的聪明人士寻求所有可能提高投资业绩的超额收益机会的过程中,市场将会趋于有效市场,股票的价格几乎可以包含所有有用的信息,指数基金就成为明智的投资选择。

指数型基金投资原则

普通投资者在选择指数基金时,需把握如下原则。

把握好投资时机

对投资时机的把握是难之又难的,即使是专业的投资分析师也难以对时点进行准确的判断。但投资指数基金时,仍需对大势作出判断,如果判断为牛市行情,即可选定一个相对低的点位买入并长期持有,将会获得与市场相近的回报。但如果只是想做短线投资,则需更为慎重,低吸高抛的目标无法达成时就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损失。

选择实力强的基金公司

2006年发行的指数基金有6只,同期发行的开放式基金还有80多只,基金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基金公司的实力与基金业绩之间的关联度也越来越大,各类基金排行榜中排在前列的基金基本都出自实力雄厚的基金公司。那些有着良好的股东背景与治理结构的、管理资产规模庞大的基金公司,操作更为规范,投研团队的实力也更强大,选择这些基金公司的基金,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投资回报。

选择合适的目标指数

结合市场行情,看指数有没有很强的赢利能力,是否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从表2中可以看出,今年下半年以大盘蓝筹股为主的行情中,跟踪上证50、深证100、沪深300等权重股组成的指数的基金部取得了可观的回报,但跟踪中小板指数的中小板ETF的收益就相形见绌,仅为平均收益的1/4。投资者必须对指数基金跟踪的指数有所了解,结合市场行情选定合适的目标指数。专业一些的投资者还可以从每股收益水平、净资产收益率、定价水平等方面去考察指数的赢利能力。表3为沪深交易所编制的主要股票价格指数回报率。

选择对指数跟踪效果好的指数基金

投资者投资指数基金,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与指数相当的收益。选定目标指数后,就需要选择对目标指数拟合的较好的指数基金。也就是说,要对指数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进行考察,看它的跟踪误差有多大,是否在拟合指数收益的同时也抓住了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专业地评价指数基金跟踪效果的指标有跟踪偏离度、信息比率等,普通投资者可以通过查阅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获知,也可以简单地将指数基金的收益情况与所跟踪的指数的收益情况进行比较,选择跟踪效果好的指数基金。

作者现供职于北京展恒理财顾问有限公司

指数型基金的概念与分类

指数型基金是一种以拟合目标指数、跟踪目标指数变化为原则,实现与市场同步成长的基金品种。和其他类型基金相比,指数型基金有成本低、费用低和人为风险小等特点。

按其对目标指数的复制方法分为2种

1.完全复制型指数基金 即采取完全被动的投资策略,100%复制指数;

2.增强型指数基金 这种类型的基金在被动型投资的基础上加入积极型的投资管理策略,旨在复制指数业绩的同时抓住超额收益的机会。

按其交易机制分为4种

1.封闭式指数基金 这类基金规模固定,不能申购、赎回,只能在二级市场交易;

2.开放式指数基金 这类基金规模不固定,在规定的时间,随时可以申购、赎回,但不能在二级市场交易;

回顾与展望范文5

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年底统计,全国桑园面积11240.9万亩,同比增长1.8%;去年蚕茧产量66.1万吨,同比增长2.6%;桑蚕茧收购均价1697.6元/担,同比增长11.9%;生丝产量10.8万吨,同比增长8.7%;绢纺丝 2.8万吨,增长1%;蚕丝被2046万条,同比增长19.3%。

总体来看,2011年的特点是出口形势不是很好,但内需有很大成效。从商务部的市场监测体系的监测数据显示,所监测的48家国内品牌企业,去年的销售额是18.6亿元,同比增长42.5%,说明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迅速。

2012年茧丝绸行业预测

从2012年分析看,我国茧丝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方面:一是世界核心经济体欧元区的债务危机从公共财政预算向银行体系扩散,在拖累金融系统的同时也打击了市场信心;二是传统市场外部需求持续减弱,使得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缓慢;三是个别国家为转移民众视线和国内矛盾,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倾向日益明显,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必再次抬头。另外我国丝绸主导市场——印度的新财年预算尚未出炉,生丝进口关税是否再次调整依然悬而未决。国内方面,煤、电、油、运、气等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据调查,2011年丝绸企业一线操作工人工资年平均增长幅度普遍达到15%~20%、 劳动力成本不断加大,企业利润增长空间不断挤压。

但排除上述不利因素,我国茧丝绸行业也面临很多有利条件。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扶持“三农”和扩大消费者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实施,将为茧丝绸行业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衣着材料像蚕丝等天然纤维的回归成为趋势,茧丝绸行业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以及丝绸制品天然舒适的特征将进一步满足新型消费需求,相信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指导下,在稳定的外贸政策支持下,经过各部门的大力配合,2012年我国茧丝绸将继续较快平稳地发展。

对于公证检验的建议

回顾与展望范文6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 多元化 人民币“亚洲化”

国际货币体系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本文将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与分析,并提出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展望,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命币的国际化问题。

纵观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金本位制时期。在这一时期,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流通、自由兑换,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金币内、外币值的稳定。“黄金输送点”规则也使得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由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从而保证了各国货币之间汇率的稳定。但是,随着黄金生产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缺乏严格的国际监管机制,加之黄金充当货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源,20世纪初,国际金本位制不可避免的面临瓦解。

(2)金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并存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参战国实行黄金禁运和纸币停止兑换黄金,金本位制崩溃。除了美国实行金本位制度外,英法等国家实行金块本位制,其它大多数国家实行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是一种“虚金本位”,使得本国对外贸易和财政金融受到金本位制国家的控制和影响,是一种附庸货币制度。1925年、1933年英、美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各国组成相对独立的货币集团,各货币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加强外汇管制,对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

(3)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4年在美国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了关于汇率安排和对成员国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一系列规制制度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但又与金本位完全不同,这种体系是英美货币主导权之争的结果,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国家货币以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实质上使美国几乎独占了货币金融领域的游戏规则。但是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存在,即若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金融市场美元短缺,势必影响全球经济的正常发展;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国际间将对美元的信心下降。所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美元危机,并宣布放弃维持黄金和美元的比值义务,其它国家纷纷宣布不再继续履行货币平价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4)牙买加体系时期。这一体系的特点在于:一是货币的大量黄金化为既定事实,美元成为未制度化的主要本位货币;二是全球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汇率调节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三是大国之间缺乏制度化的货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国际放任自由制度。这种既无本位及其适度增长约束,也无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体系的存在导致了如今世界性通货膨胀和区域性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

由以上对于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历程的简单总结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国际货币体系也必须随之相应改变。那么,在现如今所面临的新的经济形式,即欧美经济增长放缓,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的今天,什么样的国际货币体系才能适应当今经济发展呢?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种:恢复金本位制、创立单一世界货币、创建超国际货币、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在以上几种改革方案中,本文认为结合现实状况以及实施难度,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McKinnon(2002)所指出的,如果主导的中心货币的本身价值稳定,其作为单一的国际货币的自然垄断功能将得到加强,由于经济惰性和网络外部性,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突出作用将长期存在。①多支柱国际货币体系事实上是当前的默认选项,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改良方案,从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将大体遵循市场化发展的路径,其所遭遇的经济和政治阻力也会相对小很多,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也是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

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途径是实行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所谓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又称货币集团化,它是在战后国际金融权力日益分散化、国际货币关系趋向区域化的背景下,一定地区的国家为建立相对稳定的货币区域而进行的货币协调与合作,其最终目标是组建一个由统一的货币管理机构发行单一货币、执行单一货币政策的紧密的区域性货币联盟。②目前,欧元区的成立,美元区的开展都说明为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区域货币合作建立亚洲货币区是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人命币“亚洲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时机,而这一构想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保障:

1.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亚洲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亚洲各国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都有数倍的增长, 其速度大大超过其他经济体之间出口依存度的增速, 这表明中国在区域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对于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而言, 这一趋势意味着中国在未来的区域合作中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同时,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于亚洲, 这也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区域产业循环的重要一环。以上均说明东亚的货币合作必然要求中国的积极参与。

2.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力量。对于区域货币合作而言, 无论是政策协调还是汇率制度合作, 如果参与者经济波动幅度过大,必然导致货币合作机制缺乏稳定性, 甚至招致恶意攻击。在这个意义上讲, 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性, 使其有条件成为未来任何区域性合作的一个核心力量。如下图所示,中国经济的波动幅度远远小于亚洲的其它经济体。③

资料来源: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

3.中国丰厚的外汇储备有助于解决亚洲地区外汇储备不均衡的问题。如下图所示,随着中国出口能力的提高和对外商投资吸引力的增大, 国际储备逐年增加。虽然外汇储备的增速有所下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总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有大幅跌落的,而这巨大的外汇储备也将弥补亚洲各国外汇储备不均的问题。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综上所述,人命币的“亚洲化”是有一定的保障基础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现阶段中国在区域货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的发挥仍然面临着不少障碍,如中国尚未成为区域中心市场、国内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与外汇管制降低了人命币的公信力等问题的存在还是阻碍了人民币“亚洲化”的前进步伐。所以,针对目前的形式,人命币“亚洲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通过对不利因素的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命币在亚洲,乃至世界中都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李稻葵,尹兴中,国际货币体系新架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0(2).

②李勇辉,吴朝霞,区域货币一体化下的亚洲货币合作机制研究[N],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③李晓,丁一兵,新世纪的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中国的地位与作用[N],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参考文献:

[1] 李稻葵,尹兴中,国际货币体系新架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0(2)

[2] 李勇辉,吴朝霞,区域货币一体化下的亚洲货币合作机制研究[N],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3] 李晓,丁一兵,新世纪的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中国的地位与作用[N],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