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森林报全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森林报全文范文1
关键词: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食性;营养生态位;湖北
中图分类号:Q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3-2696-03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Diet of Bufo gargarizans in Daguisi National Forest Park,Hubei Province
DUAN Cheng,PAN Ying,MA Zhi-guang,LIU Jia-wu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The diet of Bufo gargarizans in Hubei Daguisi National Forest Park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eed fillness in stomach of B. gargarizans was 3~4 level. The feed blonged to 3 phyla 4 classes 7 orders 18 families and the insects of Isoptera, Coleoptera and Orthoptera accounted for 91.94%. The feed diversity index and the trophic niche width was 2.141 4 and 8.489 3, respectively.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B. gargarizan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agricultural pests as its helpfulness index was 80.65%.
Key words: Bufo gargarizans; diet; trophic niche; Hubei province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隶属于无尾目蟾蜍科,在国内外分布广泛,种群数量大,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对防治农林虫害具有重大意义。针对中华蟾蜍的食性研究,目前仅有其对花生害虫、马尾松毛虫和中华稻蝗的捕食以及黑龙江省中华蟾蜍食性分析等初步研究的报道[1-4],尚未见华中地区中华蟾蜍食性研究的相关报道。对湖北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的中华蟾蜍进行了食性分析,旨在为该地区林业害虫的防治提供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地概况
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北省广水市北部,地处桐柏山脉南麓、大别山脉西端,属低山丘陵地带,地理坐标113°45′3″-113°59′23″E、31°45′6″-
31°51′25″N,面积2 466.7 hm2。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5.6 ℃,降雨量1 100 mm。有大面积的天然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林分布,森林覆盖率达97%,具有丰富的植物及动物资源。
1.2样品采集及处理
2009年7月12~18日,于晚上19∶00至23∶00,在杉木林、灌丛、果园或草丛中,采用手抓和网捕的方法捕捉中华蟾蜍,每晚只捕捉3~5只,其余放掉(为减少对当地野生中华蟾蜍资源的破坏),总计捕捉27只。将采集到的中华蟾蜍在1 h内毁髓处死,解剖取胃,分别放入盛有80%酒精的塑料瓶中保存,并记录生境。在实验室取胃内容物后用溢水法测胃的体积[5]。再将胃内容物在解剖盘中展开,在解剖镜(10×4)下鉴别食物种类并计数[6],尽量将其划分到最小分类阶元,并记录其生活史阶段(幼虫和成体)。
1.3数据统计分析
中华蟾蜍的摄食率=实胃数/总胃数[7];食物数量比K=n1/N1×100%,食物频次比P=n2/N2×100%。式中n1和n2分别表示该类食物在胃中的数量和出现次数,N1和N2分别表示各类食物在胃内出现的总数量和总次数[8];有益系数U=(n-u)/t×100%,式中n为胃内有害种类个体数,u为胃内有益种类个体数,t为胃内容物个数;胃肠充塞度参照盛和林等[9]衡量鱼类消化道充塞度方法;食物多样性指数H=
-Σ[Pi(ln Pi)],H为科的多样性指数,Pi为第i科在胃中的比例,未鉴定到科的食物每目按1科计[10];营养生态位宽度B=1/ΣPij2,Pij为同一时期某类个体或同一个体在某个时期的i科食物频率[11]。
2结果与分析
2.1中华蟾蜍的食物组成
经初步研究,中华蟾蜍的摄食率为74.07%,胃充塞度为3~4级,体积平均为(2.53±0.44)mL。中华蟾蜍摄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隶属于3门4纲7目18科,包括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等,其中节肢动物包括2纲5目16科,其数量比例和出现频次最高,分别为98.39%、96.67%,是中华蟾蜍的主要食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均仅1纲1目,其数量比例和出现频次分别为0.81%、1.67%。食物组成结构、数量及出现频次具体见表1。
食物多样性和营养生态位的宽度能够体现动物繁殖种群食物的丰富程度以及对食物资源的利用情况。依据表1的统计数据,求得中华蟾蜍的食物多样性指数(H)为2.141 4,营养生态位宽度(B)为8.489 3,说明该地区中华蟾蜍的食物丰富度较低,但是对食物资源的利用较充分。
2.2中华蟾蜍的益害评价
中华蟾蜍的有益系数为80.65%,捕食的有害种类个体数有110只,占食物总数的88.71%,主要为白蚁科、螽斯科昆虫;而有益种类个体数则较少,共10只,占食物总数的8.06%,主要为萤科昆虫;益害兼有的种类更少,仅4只,占食物总数的3.23%,主要为平唇水龟科的昆虫等。在有害种类中,既包括作物、果树、森林害虫,如丽金龟科、螽斯科、蜍蝽科、天牛科及薪甲科等种类,也包括仓库害虫,如粉蠹科、皮蠹科昆虫等。
3讨论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华蟾蜍的摄食率为74.07%,胃体积平均为(2.53±0.44)mL,充塞度为3~4级,表明中华蟾蜍的个体捕食率高,其捕食量也大。其摄食以昆虫为主,其中等翅目昆虫的数量比例最大,推测为当地的优势种;鞘翅目昆虫出现频率最高,推测为中华蟾蜍的喜食物种;多数个体的食物类别都涉及至少3个目,说明中华蟾蜍的食性较为广泛,这有利于它的生存与繁殖。
生物多样性既反映群落中种数多少,又体现各种之间相对丰富度,是种数和均匀度相结合起来的一个单一的统计量,生态位宽度是物种利用或趋于利用所有可利用资源状态而减少种内个体的相遇程度[11],中华蟾蜍的食物营养生态位分析结果显示多样性指数偏低(H为2.141 4),说明园区中华蟾蜍的食物丰富度不高,而营养生态位宽度较高(B为8.489 3),表明对食物资源的利用较为充分,但是如果营养生态位宽度过大,会引起食物资源竞争强度加剧。中华蟾蜍的有益系数为80.65%,比李江霖[12]记载的新疆南疆绿蟾蜍有益系数83.72%低,比何海晏[13]记载的广州三元里地区黑框蟾蜍有益系数77.25%高,说明中华蟾蜍对当地林业害虫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Hirai[14]研究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食性时发现,伴随个体的生长发育,其食性发生一定的变化,本试验对中华蟾蜍的食性研究,是针对该区不同个体某一特定时期开展的,没有对中华蟾蜍在个体生活史中是否存在食性变化进行探究,这些研究尚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 胡淼,姜同先.中华大蟾蜍捕食花生害虫的调查[J].动物学杂志,1983,18(3):23-26.
[2] 王溪林,马万炎.中华大蟾蜍捕食马尾松毛虫的初步观察[J].湖南林业科技,1988(3):37-38.
[3] 魏朝明,廉振民.中华大蟾蜍对中华稻蝗的捕食功能反应的初步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6(1):121-122.
[4] 金志民,杨春文,刘铸,等.中华大蟾蜍的食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510-3511.
[5] 朱曦,唐陆法,宣子灿.浙江省食虫鸟类食性分析[J].动物学杂志,1999,34(3):1-9.
[6] 郑乐怡,归鸿.昆虫分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 李旭,周伟,杨颖,等.滇蛙的性异形与食性[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26(1):47-51.
[8] 王伟,程立生,符瑞敏.海南岛稻田饰纹姬蛙的食性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3):241-248.
[9] 盛和林,.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107-108.
[10]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高中信.动物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方法[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2.
[12] 李江霖.绿蟾蜍的繁殖与食性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1993, 19(2):7-9.
[13] 何海晏. 某些两栖类食性及广州地区黑眶蟾蜍食性的初步观察[J].四川动物,1995,14(3):123-126.
[14] HIRAI T. Ontogenetic change in the diet of the pond frog,Rana nigromaculata[J]. Ecological Research,2002,17(6):639-644.
森林报全文范文2
关键词:城市环境;湖泊变异;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105-03
1 引言
城市湖泊泛指已经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围或半包围的一切原生态水体或城市建设早期开挖的湖泊、河渠、水库等人造水体。这些湖泊、水体已经被“城市化”,一般不具有自然河湖的岸线、床底、水体、生态特征,我们统称其为“湖泊变异”。城市湖泊变异概括起来有水体污染、湖泊生态系统破坏、湖泊岸线缩减及容水量减少、湖泊的基本环境功能不能发挥等。本文所指的城市湖泊治理与发展主要针对以上几个方面,有关具体问题以中国亚热带中部沿江特大城市武汉为特例。
2 武汉市湖泊治理现状分析
武汉市不仅具有长江和汉水交汇的得天独厚的水优势,而且城市湖泊众多,现有湖泊166个,其中中心城区有40个大小湖泊。借2009年11月第13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召开的东风,已经或正在实施一系列的大手笔(构思)、高强度(投资)的城市湖泊治理与发展工作,如构建汉阳地区“6湖连通”工程、建设武昌地区“大东湖”城市生态水网工程、将污染特别严重的320hm2沙湖水域抽干掏泥晒底、在月湖引汉入户换水种植挺水和沉水植物、建设湖泊截污工程等,取得明显成效,市民对城市湖泊环境有了比较好的认同感。
2.1 让湖泊水体“动起来”
作为国家“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02年9月,武汉市与科技部签订汉阳地区“6湖连通”工程协议。2003年投资近6亿元的“6湖连通”工程开工。规划连通6湖的共有12条明渠,汉江水将在汛期由汉阳琴断口闸导入,经龙阳湖、墨水湖、三角湖、北太子湖和后官湖,最后由南太子湖连接长江,形成一张“两江6湖十二渠”的动态水网。2009年,武昌地区的“大东湖”城市生态水网建设工程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该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引江济湖、湖泊连通和增容疏港。当年初夏,沙湖治理改造工程启动。
武汉市利用江河“活水”之利改造城市湖泊是个成功的尝试,具有一定科学性。城市湖泊变异的突出表现和起因就是“死水一潭”。借用长江、汉水的河流优势促使城市湖泊水体新陈代谢的思路跳出了传统“湖泊”水循环概念的约束,让死水活起来、让静水动起来,进一步突出城市湖泊的“水体”功能。这实际也是城市发展中的城市水体再造工程。
2.2 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城市湖泊的任何变异都是要付出成本的。治理湖泊变异需要加倍偿还那些“看不见”的成本积累。武汉市的几个大手笔湖泊治理工程,比如“6湖连通”工程预算已达19亿元,“大东湖”水网工程仅启动项目的沙湖治理改造的投资就是118亿元。还有大量循环治理、前治后污的控制和处理污水排放、修建岸线亲水景观工程等项目。因为湖泊水体污染和岸线侵蚀是城市湖泊与城市发展的不断较量过程,污水和岸线治理工程不是一劳永逸的,容易反复,其投资也要不断投入,常态化。只有这样,对湖泊水体污染治理、对防止岸线侵蚀和发挥湖泊功能才具有一定作用和意义。
2.3 联合行动推行“湖长制”
湖泊是一个自然综合体,而政府机构设置却是“职能化”的,行政区域划分也经常以山体、水域为分界线,这就造成了城市湖泊及其要素权属复杂、责任不清的状况。武汉市在湖泊治理工作中经常推行联合行动,由湖泊涉及的行政区域和部门的上一级政府综合机关出面协调、督办。但这种协调、督办虽然有一定效果,但难以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因此设计出“湖长制”,对行政区域范围的大小湖泊实行行政首长任“总湖长”,单个湖泊单设“湖长”。不过,“湖长”其实与联合治理是一个意思,只是进一步明确了“湖长”是联合行动的召集人,是联合行动制度化了。
3 城市湖泊治理的创新模式
3.1 城市湖泊治理思维模式创新
通常治理城市湖泊的出发点主要有2个,即恢复湖泊生态环境,使城市居民有一个极目观景的开阔地并提供安全水产品和保持湖泊的岸线与容量,能够调节小气候、消解雨雪积水。但是湖泊不是城市的必然产物,人类“逐水草而居”的历史就是使生态环境适宜人居的大量湖泊“被城市化”的历史,这就注定使“被城市化”的湖泊逐渐消失其功能。因此,在城市湖泊治理中,“恢复或还原”的思维模式必须给予纠正,代之以“改造或更新”的思维模式。因为,湖泊与城市一样,也有其生命周期,我们不能希望湖泊与城市永远相伴,但通过“获得新生”,湖泊区域继续可以为人类集聚的城市造福。城市湖泊治理的改造模式需要大力提倡和深入研究。
3.2 城市湖泊治理管理模式创新
(1)依法治湖。在政府机构改革不适应城市湖泊治理需要的情况下,必须健全城市湖泊管理法制法规。应以湖泊涉及行政区域上一级立法机关统一组织“涉湖部门”或“第三方”进行湖泊管理立法,防止和消除立法过程中的地区、部门利益干扰。
(2)打破部门管理模式,将上规模的城市湖泊建立“湖区”管理与执法协调制。建立相关法制法规后,建立直属于涉湖行政区域上一级政府的“湖区”管理与执法协调机构,有益于法规与管理工作的监督、保障。
3.3 城市湖泊治理技术模式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湖泊治理技术与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但是,从整个治理技术体系来看,依然是单一技术模式。这种技术模式忽略了2个基本问题。其一是自身技术局限问题,很多物理、化学、生物的治理技术一般是沿着“现实问题――实验尝试――选择与优化方案――小样试验――推广应用”这种路径得来的,其中就忽略了实验室工作的理想(简化)状态与湖泊污染的实际状态有一定距离,它的治理效果不能达到实验室或小样试验结果是完全可能的。其二是忽略了湖泊变异的历史性与复杂性。一个湖泊的变异不是一种因素、一个时期发生的,是长期、多因素侵害的结果。所以必须改革城市湖泊治理的单一技术模式,向多技术协同治理模式转变。多技术协同治理模式有以下几个基本点。
(1)治眼前看长远,即把眼前最严重的湖泊变异问题加以遏制,但不能局限于眼前,要分析眼前污染问题的复发性。
(2)顾此及彼,即在治理排污问题时要及时考虑生物净化湖水问题、在采取化学手段消除污染成分时要考虑治理工作带来的二次污染或打破污染平衡后新的污染问题。
(3)立足于自然方法,不要过分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解决湖泊变异问题,湖泊不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现代技术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湖泊变异问题。
3.4 城市湖泊发展模式创新
纵观当今的城市湖泊治理,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湖泊治理工作与城市发展路径相悖,或者说城市湖泊之所以需要治理,是因为城市发展给湖泊的自然生态带来反自然规律的结果。因此,从根本上讲,城市发展是主流,湖泊治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而不能阻碍城市发展。特别是我们这样城市化程度还不高的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这就要求明确城市湖泊治理的发展模式。这是以前很少被引起重视的一个方面。城市湖泊治理发展模式包括2个基本内涵。
(1)治理工作的持续有效。在城市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国家,城市湖泊治理任务与代价并不高。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加快城市发展提速初期没有全面关注和考虑城市环境因素,仅从生产企业建设成本、道路建设(硬化)、小区建设、市政工程等单个方面规划立项。结果是生产、生活污水直排附近湖泊、城市积水不能迅速宣泄或渗透。因此,无论是新城区的扩建还是老城区的改造,在对待湖泊治理问题上必须全方位给予长远发展考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治理与改造相结合。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湖泊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必然经历产生――变化――消亡的阶段。湖泊引来人类居住,说明这个湖泊的生态已经发育成熟,能够为人类提供各方面的生存需要。而大量人类集聚、“被城市化”了的湖泊,其生命周期已经居于后半段,城市化使其衰亡的速度相对于自然环境下还会加快。因此,从城市发展的不可逆转性来看,城市湖泊治理一定要与改造相结合。特别是像武汉这样湖泊、河流水体众多的城市,对于污染特别严重的湖泊应该用改造模式来代替这样或那样成效并不显著、持久的治理模式,通过严格控制岸线范围来制造城市湿地、森林。
4 城市湖泊治理模式创新的基本分析
4.1城市发展与湖泊存在的对立性
湖泊是地质变化在地表留下的自然遗存或为了生活用水、农业灌溉而人工筑坝拦蓄而成的自然水体。这种水体及其水中、周边的生态系统是与原生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因此,城市湖泊与其说是大自然对城市的馈赠,不如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历程中“逐水而居”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与城市湖泊变异是一对矛盾关系。城市的诞生是以消耗或损害河湖水体、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没有城市化,就不会有湖泊的严重变异。认识这种城市与湖泊的对立关系是决定现代城市湖泊治理思维模式的基本前提。所以,像武汉市采取让湖泊“连起来”、让湖水“动起来”是一个超越社会发展思维、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思维模式,以变应变,以变促变,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和持续价值。而“回复湖泊原生态”是一种不符合城市湖泊演变实际,也不符合城市发展趋势的思维。当然,对于仅被养殖污染、围湖造田等侵害的非城市湖泊变异,这种治理思维模式或许有效。
4.2 城市湖泊环境污染的复杂性与功能蜕变的长期性
城市湖泊环境污染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地下水污染与变化、城市垃圾污染、湖泊水量变化等。这些复杂的影响因素即是同步作用于湖泊的,又各自有其不同的作用。因此,城市湖泊治理绝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行政管理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问题。
城市湖泊蜕变是城市湖泊治理的关键性问题。湖泊水体变异导致诸多湖泊功能的减退甚至消失,湖泊结构变异导致活水变死水、大水变小水。这些变化除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形态的隐蔽性,在长期的不知不觉中蜕变的。仅就生活污染来说,从第一个人居住于湖泊边就开始了――取用清洁湖水,排放生活污水。这就是城市与湖泊之间的关系,即使再大规模人口的城市,关系依然如此,只是取水与排放距离更远了。
4.3 城市湖泊改造的功能更新。
湖泊与城市的关系决定了一些久治无效的城市湖泊必然走向消失。应在原有岸线范围内通过回填或自然淤积建设城市湿地、城市森林。城市湖泊改造、更新是一个自然演化过程,不是几年规划或某届政府任期的目标,要把它置于该城市所处大区域环境下来实施。应确定湖泊的改造范围,比如面积相对较小、污染相对严重、治理效果不佳等。确定改造方案与规划,比如以原先的岸线为基础确立改造湖泊区域,永久不得作为城市开发用地;先期改造成湿地进而再向人工森林发展;改造实施方式的确定,比如经费的筹集可以使用公共财政、社会集资、纳污(主要接纳建设、生活垃圾)收费、经营权转让(30年为起点)等。
武汉被称为“火炉城”,原因不在于水体少了,而是水体偏多、夏季水面蒸发量、空气湿度大以及城市建筑辐射、人流密度、车辆尾气排放等造成的严重城市“热岛效应”。相反,假如利用难以治理的湖泊区域来建造城市湿地、森林,其结果与保留湖泊(即使不污染)给城市宜居指数带来的效率要大。有研究表明,每公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每年固CO2 10.5×108t、固C2.9×108t,产生O2 7.7×108t,吸收SO2 10.6×108kg、滞尘量1.2×108t。城市林地空气含菌量为城市居民区的3.35%,40m宽林带可减低噪音10~15dB。一棵胸径2cm、绿量209.3m2的槐树每天可蒸腾吸热30.2万kJ(相当于3台1 100W功率空调24h工作降温效果)。这些正是城市发展中减少S、C排放,净化空气环境所迫切需要的。而湖泊在以上功能方面,即使没有受到污染等功能变异的湖泊也远远不及。所以,把城市污染湖泊改造成同等面积的城市湿地、森林对城市的环境优化美化作用更大。
5 结语
实施城市严重污染湖泊的改造可以收到单纯治理、保护湖泊更大的城市效益。减少了原来的治污成本开支。一个百来亩水面的小型湖泊就是城市纳污池,治理工程投资非常之大。同时湖泊能够合理消化城市垃圾,一个污染湖泊就是一个现成的城市垃圾填埋场,在城市生活、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各种垃圾结果适当处理后就进填埋比在城郊农村选择低洼地开设垃圾处理场更加便捷。因污染湖泊水面蒸发量的消失,湿地植被或人工森林更有利益消解武汉这样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而湖泊的保护加强了“城市之肺”功能,相同面积的城市湿地或森林比湖泊具有更大的增加空气含氧量、消化空气中的C、S气体以及城市常有的噪音污染、光污染等。
致谢:感谢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王正祥教授、华师一附中段彬江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注:有关武汉市湖泊污染及治理资料来源:武汉晚报2009.7.29(2)、2009.8.16(4)、2010.1.29(2)、2010.5.21(29)、2010.5.28(10);湖北日报2009.8.4(10)、2009.12.1(6);长江日报2009.8.18(5);楚天金报2009.10.20;楚天都市报2010.3.25(3、4、5);武汉晨报2010.5.21(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N].光明日报,2010-02-10(11).
[2] 张修蜂,刘正文.城市湖泊退化过程中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演变评估――以肇庆仙女湖为例[J].生态学报,2007,27(6):2 349~2 354.
[3] 李 雁,赵 坤.城市湖泊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以武汉东湖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3):229~233.
[4] 郑华敏.论城市湖泊对城市的作用[J].南平师专学报,2007,26(2):132~135.
[5] 汪常青,吴永红.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治理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99~502.
[6] 张 毅,邓宏兵.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及开发利用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4):559~563.
[7] 孙丽娜,孙铁珩.提高沈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81~183.
[8] 王 欢,马小凡.城市绿化的结构和生态环境功能[J].环境科学,2005,26(4):205~208.
森林报全文范文3
关键词甘肃鼢鼠;树种;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340-01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 Lyon),为仓鼠科,华夏温湿型动物,俗名瞎瞎、地老鼠、瞎老鼠、罗氏鼢鼠、洛氏鼢鼠[1],主要栖息于高原与山地的森林、灌丛、草甸和农田。甘肃鼢鼠分布区较狭窄,其海拔分布范围1 000~3 900 m,西达岷山,东至大别山,北到秦岭,南抵长江,是我国特有鼠种,对农牧业的危害较大。春季挖食种子和越冬植物,如苜蓿的根,为害幼苗。秋季储粮期,将大量的粮食和作物搬入仓库,马铃薯、豆类的损失最为突出[2],一个洞系储存的马铃薯可达几到几十千克。在冬季啃食树根。
甘肃鼢鼠在宁夏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分布很广,危害严重[3-4]。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不断增加,退耕还林地不再耕作,造成退耕还林地中鼢鼠危害特别严重,有成灾之势。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给今后补植补造提供依据,现就甘肃鼢鼠对不同树种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1调查地点与方法
1.1调查地点
宁夏西吉县硝河、兴平、苏堡、偏城和沙沟5个乡的10个村。主要树种有山杏、山桃、杞柳、柠条、沙棘、白榆和油松。
1.2调查方法
2010年6月10―26日进行调查,鼢鼠分布数量及对幼树的危害程度按造林作业设计小班采取随机抽样和设置标准地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标准地大小为20 m×20 m,标准地内分树种逐个调查统计。主要调查鼢鼠对退耕还林地幼林的危害程度和鼢鼠分布数量。危害程度分为严重(+++)、中等(++)和很轻(+)。
2结果与分析
经过对150 km2的5 980株幼树调查,其中被害株数2 930株,平均危害率为49%,主要危害树种及危害程度见表1、2。
从表1可以看出,山杏、沙棘和油松被害程度严重(+++),山桃、杞柳和白榆被害中等(++);柠条被害很轻(+)。
从表2可以看出,各地鼢鼠分布数量不均,最多达56.7只/km2,最少的仅有25.0只/km2。对鼢鼠分布共调查75 hm2,发现鼢鼠32只,全县鼢鼠分布的平均分布密度为42.7只/km2。
3结论与讨论
(1)不同树种受鼢鼠危害程度不同。山杏、沙棘、油松危害最重,山桃、杞柳、白榆等危害较重,柠条基本没有受到危害。
(2)鼢鼠密度增长的原因。退耕还林工程的大面积实施和封山禁牧的开展,使林草植被得到迅速恢复,为鼢鼠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生存场所[5]。天敌数量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也是其数量增长的原因之一。
(3)防治方法。①推广补栽抗鼢鼠树种。大力宣传抗鼢鼠树种的好处,动员广大退耕户在补植补造中选用抗鼢鼠树种,如柠条、山毛桃、白榆、杞柳等,确保退耕还林地苗木保存率达到65%以上。②教育群众保护天敌。广泛宣传教育群众,爱护、保护天敌。严厉打击捕杀、贩卖重点野生动物的行为。③加大人工防治力度。通过人工捕杀鼢鼠,既防治退耕林地内鼠害,又可增加退耕农户收入,还可保护环境[6-7]。政府加大投入,提高收购鼢鼠的单价,调动群众捕杀鼢鼠的积极性。
4参考文献
[1] 张洪峰,王开锋,靳铁治.宁夏宁南山区红庄林场甘肃鼢鼠分布密度与危害研究[J].四川动物,2006(4):870-872.
[2] 王开锋,王艳,刘楚光,等.宁夏南部山区甘肃鼢鼠种群状况及危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145-149.
[3] 曹川健,许效仁.宁夏固原市甘肃鼢鼠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3(1):17-19.
[4] 王登亚.退耕还林地鼠害发生成因及综合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08(2):96-97.
[5] 李英武,竺学伟,李永桂.固原市退耕地甘肃鼢鼠发生现状及综合治理探析[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61-64.
[6] 李英武,李永桂,张莉,等.固原市退耕地甘肃鼢鼠发生特点调查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06(2):53-57.
森林报全文范文4
其实,除了中国辽宁海城地震(1975年)的那次正确的短期预测外,至少还有三次中期地震预测被检验是正确的:印度柯钦大学的戈普塔教授所预测的1988年8月6日发生在印缅边界印度一侧的一次强烈地震;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汤斯・麦克维利与加州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伯克、阿兰・林德所预测的1992年6月28日发生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市以东160千米处的一次强烈地震;笔者(曾在电力部华东勘测设计院、苏州环境保护局工作)所预测的1993年2月7日发生在日本海中部海域的一次强烈地震。
现将那次日本海浅源强震的成功预测过程公布出来。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地震预测实例的最详尽的解剖,读者完全可据此对地震预测问题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大约4000万年前,由于日本海的张裂,导致日本脱离了亚洲大陆。毫无疑问,这种分离必然形成一条线性的近南北走向的扩张裂谷。当日本海达到现有规模后,该裂谷停止活动,熔岩冷却胶结,并被江河从大陆上携带而来的泥沙深深掩埋,成为日本海海中一条隐伏的巨大疤痕――日本海古裂谷。
在最近的地质历史时期,日本列岛沿着这条古裂谷以绕曲形式向西极其缓慢地俯冲着,造成日本西海岸在最近2000年里就下沉了20米,导致西海岸海岸线后退10米,并在日本西海岸的大陆架上形成了古老的海底森林。这样古老的海底森林在世界其他地方还不曾发现过,不少科学家也已指出,日本海的热流值非常高,显示出该处地幔正处于一种非常状态。
现行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日本地震几乎全是太平洋板块沿日本海沟向西俯冲的产物。然而有关震源数据表明,其中有两次日本海地震仅发生在30千米深处,它们显然不能用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来解释。因为向西俯冲所导致的构造地震在日本海海盆之下至少必须深于200千米!
如此看来,这三次浅源强震必定由另一种机制所造成。在日本海海盆之下,除了上述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运动外,一定还存在着人们目前还远未认识的另一种强大的构造运动。这三次浅源强震的震中又恰恰落在日本海古裂谷上,证明了这条早已胶结了的古裂谷的北端已被撕裂!换言之,这三次浅源强震恰恰是日本海古裂谷从北向南重新撕裂的地质反映。
这三次浅源强震具有以下特征:它们的震中皆位于从鞑靼海峡到朝鲜海峡的连线上,也位于日本海古裂谷上;它们的震源深度都仅为30千米一40千米;1983年5月26日那次强震,据报道属于逆断层型,其他两次可能也属于同一类型;都伴随海啸;具有明显的沿古裂谷向西南的迁移规律。
据此,在1983年笔者完成了预测论文《日本海中部海区浅源强震预测》,文中预测:在1993年年底之前,有浅源强震将在靠近日本富山县的日本海中部海区的古裂谷沿线再次爆发;这是一次伴有海啸的发生在30千米深处的7级强震!
1983年10月20日和22日,笔者将这一地震预测分别寄给了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地质系的罗伯特・迪茨教授和英国萨里海洋科学研究所的西勒教授,并都收到了他们的回复。他们都建议我改寄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于是,在当年的12月10日,我又将该预测挂号寄给了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备案。
1987年8月,笔者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这篇预测论文。该预测论文被收入该讨论会的论文集。
终于,在1993年2月7日22时27分,日本海海域发生了一次伴有海啸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的6,6级强烈地震!与笔者10年前的中期地震预测在发震时间、震中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甚至有无海啸等5个方面完全相符。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虽是地震频繁的国家,但在日本海范围内,从1933年远东有地震记录以来,震级大于5,5级的浅源强震连同这次浅源强震一共才4次。此外,能登半岛日本海海域在最近几十年间,在地震上一直非常平静。
1994年,日本权威地震刊物《测地学会志》全文刊登了我用英文写成的论文,确认了我的预测成果。能登半岛浅源强震的正确预测也得到了《苏州日报》、《解放日报》和江苏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报道。
森林报全文范文5
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本局《2013年度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我股按照“方案”中对法制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中心,遵照《县林业局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以下简称“责任制”)》的各项工作措施,以优化林业行政执法环境为主线,落实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林为中心,始终把规范执法程序、履行执法监督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探索行政执法责任制常态化管理,全面提升行政处罚的公正性和行政执法的社会公信力,切实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分项汇报如下:
一、优化学习型的林业法制工作机制
学习是增加政治素养、增强法制水平、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热情、添加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效率的“催化剂”;学习也是培养思想作风、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道德素养、树立文明形象的“助推器”;学习更是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林业服务技能的“发动机”。
㈠、转变学习方法、学习先进理论。
创新学习方法、增长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巩固学习成果,是我们学习的综合目标。积极、主动、自觉学习,是达到“事半功倍”学习效果的努力方向,关键是做到自我约束、从严律已。
1、积极参加局机关中心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深对党的纲领性政治理论先进性的理解和认识,逐步提高全股室同志的政治敏感度和法制工作的政策理论水平。
2、按照局机关中心组指定的理论学习命题。一是在规定时段内完成规定命题的全文通读和重点研读,同时撰写结合命题的学习心得体会。二是坚持参加专家导学的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学习,并积极参与专题讨论。三是带着问题重点学,通过学习转换心智模式、通过学习追求自我超越、通过学习学会系统思考、通过学习提升思想认识;重点是把新形势下的政治敏感性问题带进学习之中,通过对问题属性的系统分析,在先进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
3、突出重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一是根据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突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理论以及林业法规的具体条文;在研读科学发展观先进理论的同时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深入研读,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功底。二是更新思想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强化与时俱进和带着问题学的方法,做到学以至用。
㈡、转变工作思路、增强业务能力。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结合实际工作任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带着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实事求是地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1、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全员参加林业法律法规的“两法六例两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省封山育林条例》、《省森林采伐管理办法》、《省木材经营加工运输管理办法》”的学习、考试。以“两法六例两办法”的主要法律责任为核心,
展开对“两法六例两办法”的全面宣传工作。一是以“两法六例两办法”相关条款为中心的学习内容,编撰学习、考试卷(四版)和模拟答题卷,印发试卷(四版)200份向各部门、各站场分发。二是组织法制工作骨干参加改卷、评分199份,经统计,全系统“两法六例两办法”的学习、考试成绩平均96.7分。
2、参与对全系统各项工作制度汇编的合法性审核,通过逐条逐款的核对,全面完成了5章、40项制度的合法性审核和印发工作。
3、配合县委组织部举办的两期“新一届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素质培训班”的林业篇的教学任务。
4、配合省林业厅产业处和省林业产业协会对全省各地(市)的木材检验员培训承担教学任务,在7个地级市的16县(市、区),共举办木材检验员培训班15期,授课培训学员1150人次。
5、按照县政府“治理公路三乱联合工作组”的工作要求,完成了配合“联合工作组”对我局的公安森林分局、林业资源管护大队和三木材检查站,防止公路三乱现象反弹为主题的专项检查,共审核了行政处罚文书69份卷宗,并现场提出三项非原则性的整改(措施)意见。
6、完成了县政法委“610”办公室的工作要求,对塘联村进行“反”宣传教育和家庭“反”承诺的进村入户调查任务;完成了县政法委“禁毒”办公室的工作要求,参与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制订了全系统“禁毒宣传月”工作方案和实施防毒禁毒宣传工作。
7、按照县局的“三打两建”工作部署,完成了木材加工企业为主的“遵规守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8、遵照县法制局的工作要求,草拟了《林业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报县政府法制局,并通过合法性审核,我局获准制订《林业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全面完成从草案编撰、送审和修正文稿、印制文本,并发放到各部门和各基层单位人手一册。
9、积极参加县局“林木采伐许可证发放程序会审小组”的会审例会,对全系统己作采伐设计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的“林木采伐许可证”发放程序的合法性会审工作。
㈢、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
森林报全文范文6
关键词:野生;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004-03
1 浙南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1.1 地形地貌
浙南山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以中山为主,间有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
1.2 气候
浙南山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影响显著,总的特点是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山脉,海洋、地势的不同影响,形成的山地气候与地带性气候特征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在光、温、水等方面重新组合造成全市气候具有较明显的水平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年平均气温17~19℃,年均降水量1300~1500mm。
1.3 土壤
土壤种类多,主要有黄壤、红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黄壤分布在海拔800m以上的中山上,地表植被好,土层层深厚,有机质积累量大,分解慢。红壤广泛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土体红色和黄红色为酸性土。岩性土零星分布在盆地低山上,这些土壤含矿物质养分较高,碱性或中性反应。潮土分布在河畔及溪流谷口洪积扇上,这些土壤质地疏松,砂粒含量多。由于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特点,决定了野生植物的多样性、复杂性。也就决定了丰富的野生园林植物种类。
2 调查方法
调查地点的选择以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丰富、受人类影响小的地方为调查地点。主要有松阳的箬寮原始林、遂昌九龙山、龙泉凤阳山等。调查的范围包括野生状态下园林植物资源,也附带调查民间种植的园林植物资源。调查的内容为野生植物的园林观赏特征,包括形态、花、果、叶、香味等。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丰富的野生园林植物资源
浙南山区森林覆盖率为79.1%,素有林海之称,物种资源丰富。据统计,已知种子植物、苔藓植物和大型真菌38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165科,852属,2556种;苔藓植物58科,132属,295种;蕨类植物41科,88属,325种。初步调查统计,有一定观赏价值,可供园林建设利用的各种木本、草本、藤本植物达20%以上,其中木本植物占60%以上。主要集中在木兰科(Magnoliaceae)、樟科(Lauraceae)、蔷薇科(Rosaceae)、壳斗科(Fagaceae)、桑科(Moraceae)、榆科(Ulmaceae)、豆科(Leguminosae)、芸香科(Rutaceae)、大戟科(Euphorbj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兰科(Orchidaceae)、山茶科(Camel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茜草科(Rubiaceae)、木犀科(Oleaceae)、禾本科(Gramineae)、胡桃科(Juglandaceae)、卫矛科(Celastraceae)、槭树科(Acer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
按各种野生园林植物的观赏特征分类,初步统计为,以观花为主的占总种数(包括同一种植物观赏重复的给予重复统计,后同)的35%,以木兰科、杜鹃花科、虎耳草科、兰科等植物较集中。以观树形为主的总种数14%,以樟科、木兰科、壳斗科、冬青科较多。以观叶(包括色叶)为主,兼观花、果的占总种数25%,以槭树科、漆树科、杜英科(Elaeocarpaceae)较多。以观果为主,兼观花的植物占总种数21.8%,以冬青科、紫金牛科(Myrsinaceae)、芸香科等植物较多。攀缘植物占总种数12%,以葡萄科(Vitaceae)、豆科、木通科(Lardizabalaceae)较多。地被植物占总种数14%,以鸢尾科(Iridaceae)、石蒜科(Amaryllidaceae)、唇形科(Lami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较多。
3.2 野生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分析
浙南山区丰富的野生园林植物中有很多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特征值得大力推广开发利用,见表1。
表1 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野生植物
树种植物分类特征园林应用
亮叶腊梅
Chimonanthus Nitens腊梅科 、蜡梅属 常绿灌木,秋季开花,花青白繁多 用于假山或花丛背景树
浙江楠
Phoebe chekiangersi樟科、楠木属常绿乔木 树干通直行道树、庭荫树
钟萼木
Bretschneidera sinensis钟萼木科、钟萼木属落叶大乔木 总状序顶生蒴果大孤植树、园景树、观花观果
厚朴 Magnolia
of ficinalis rehd et wils木兰科 、木兰属落叶乔木 花大而美孤植树、风景林、行道树
白兰花
Michelia alba DC木兰科、含笑属 落叶小乔木一年开花三次有浓香观花植物 从植 列植 盆栽
深山含笑
Michelia maudiae木兰科、含笑属常绿乔木 花大白色有芳香孤植树园景树行道树观花树
香果树
Emmenopoterys henryi茜草科、香果树属落叶乔木 树干通直 树形优美花白色孤植树、庭荫树、观花植物
大叶冬青
I.latifolia.Thumb冬青科、冬青属常绿乔木 果密集 深红色 经冬不落观果植物、孤植丛植列植
拐枣
Hovenia acerba Lindl鼠李科、枳木具属落叶乔木 果梗肉质肥大扭曲 红褐色观果植物、孤植丛植列植
细柄蕈树
Altingia.gracilipes Hemsl金缕梅科、蕈树属常绿乔木 树体高大 枝叶茂密 树冠庞大行道树园景树庭荫树
小叶蚁母树 Distylium
buxifolium(Hance)Merr金缕梅科、蚁母树属常绿灌木 叶似雀舌黄杨 树体扁球形列植群植配置于乔木林下或作地被植物
披针叶茴香
IlliciumlanceolafumA.L.Smith木兰科、八角属常绿小乔木 树形优美极耐阴 花与果美丽奇特 有香气观果树 配置于树林景观的中层 孤植 群植
百日青
Podocarpus neriifolious D.Don罗汉松科 罗汉松属常绿乔木 树型高大 树形优美孤植树 风景林 庭荫树
茵芋
Skimmia reevesiana芸香科、茵芋属常绿灌木 花白色 极芳香 秋冬满树红果配置于林缘 草坪边缘 群植
乐东拟单性木兰
Parakmera Lafungensi木兰科、木兰属常绿乔木枝叶茂密树体高大 花洁白芳香庭荫树 孤植树 行道树
三裂叶蛇葡萄
A.delavayana葡萄科 葡萄属藤本植物 果白色,醒目美观栅栏、矮墙 、点缀假山、 地被
南蛇藤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CelastrUSorbic卫矛科、南蛇藤属藤本植物 枝叶繁茂 叶片经霜变红篱笆、 栏杆、点缀假山、室内装饰
4 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提倡野生园林植物的优先应用
目前,野生园林植物的开发利用还不多,只要少量的植物被利用,如乐东拟单性木兰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公路行道树。丰富的野生园林植物资源是丽水的资源优势,应引起各级政府、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重视。加快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挖掘出一批经济价值高,园林观赏特性强的种类,丰富园林建设的植物材料,为当地的园林建设服务,为美化人民的生活环境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应大力提倡野生园林植物在当地的园林建设中的应用。野生植物抗逆性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利于降低园林建设的成本。野生园林植物最能体现园林的地方特色,能改变目前园林建设中植物种类单调的现状,丰富园林植物种类。选用野生园林植物资源,有利于保护当地物种多样性。
4.2 科学地引种栽培
野生植物引种到园林中,必须尊重科学。应调查了解该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特别是主导生态因子满足原则及其对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的要求。引种栽培有不同生态因子(生态类型)的试验地,观察该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选择适应性强的种类在部分园林中先试种,对引种成功的野生园林植物进行推广。
4.3 加强对野生园林植物资源的保护
要合理地开发利用野生园林植物资源,引种栽培,防止乱采乱挖,浪费资源。加强野生园林植物资源的调查,收集工作,建好种质资源收集库,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对观赏价值比较高的种类进行人工驯化、繁育、推广,在积极开发利用的同时,利用各种种质资源,采取有性杂交等各种繁殖技术,不断发现培育新品种。
参考文献:
[1] 陈 植.观赏树木学[M].北京:北京林业出版社,2006.
[2] 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省植物志[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93.
[3] 丽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丽水年鉴2005[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4] 戚继忠.城市植物景观功能的研究与分类[J].世界林业研究,2006,19(6):23~26.
[5] 杨永川,达良俊.上海乡土树种及其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3):28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