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生论文范文1
1.1主观、保守的认知
一般来说,中职生是由那些中考无法考上理想高中的或者成绩低根本无法就读普高的初中毕业生组成,他们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差、厌学等特点。而“90后”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更是不利,到处都是电子产品、虚拟网络。网络的虚拟性、理想化使本就认知薄弱的“90后”中职生更加沉迷于幻想世界,变得主观、保守、自我。
1.2冷漠、忧郁的情感
“90后”中职生由于年轻缺少生活经验,又对长辈的意见有所抵触,所以对待一些突发的事件往往表现出不冷静、悲观绝望、忧郁不知所措的一面。当生活中出现一些激进事件时,因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而情绪波动过大,产生紧张焦虑、悲观忧郁的情绪。所以说“,90后”中职生通常容易受环境支配而心神不定,不能妥善应付生活上所遇到的阻挠和挫折;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引发对现状的不满,对未来也缺乏应有的自信心;他们情感淡漠冷酷,忽视感情与文化修养。他们通常是三分钟热血,做事缺乏耐心,不能保持平和的心境总是情绪不宁、紧张忧郁、情感冷漠。
1.3肓从、失调的人际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直接适应社会的“需求型”人材。然而“,90后”中职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过分自我的认知特点,冷漠、悲观的处事风格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各企事业单位所需求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并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职业人“。90后”中职生虽然生性好动,喜欢群体活动,但遇事过分计较个人得失,总会想“为什么我和他不一样?”从而造成人际关系失调。决策时,又不愿承担责任,喜欢附合众议,盲目跟从。
1.4好强、敢为的意志
绝大多数的“90后”中职生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父母过度溺爱纵容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形中促成了“90后”中职生性格固执己见,争强好胜。他们喜欢控制他人意愿,不愿被支配,遇事胆大敢为,藐视权威。
2对“90后”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探索
2.1抵制校园低俗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均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德观念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因素将给本就思想不成熟的“90后”中职生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抵制低俗文化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正确校园文化气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从爱国主义教育做起。我校经常利用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事情对学生们进行实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例如:每周一举行全校升国旗仪式,并且每周选派一名优秀党员干部或优秀教师进行国旗下讲话;每学期还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周大扫除,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不易,珍惜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已成为“90后”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2.2战胜消极因素影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90”后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公开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思维影响已经势在必行。消积思想不仅对“90后”中职生的思维方式有所腐蚀,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所以,我校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同时,校团委设置心灵驿站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进行心理输导。
2.3融入集体生活模式,接受团队协作教育
针对“90后”中职生喜欢群体生活,但又不愿为集体付出、不愿承担责任的性格特点,我校经常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诸如体操比赛、拔河比赛等集体性质的活动,并由班主任安排一些学生成为团体的负责人。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亲身体会得失,得到成长,更深刻的领悟到“团结就是力量,协作才能共赢”的道理。
2.4撕掉低素质标签,加强道德素质教育
中职生论文范文2
中职学校德育的生活化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道德所“行”问题,即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问题。学校德育中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与非学校的社会人的道德生活实践的主要区别在于:非学校的社会人的道德生活实践完全是道德主体的自我行为,是一种非他人指导的道德生活实践;而学校德育中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道德生活实践。这种师导性道德生活实践是经过学校和教师的设计和安排的,是在学校和教师道德要求的总体框架下发挥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自主性、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期间通过开展有限的道德生活实践获得较为系统的道德实践经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积极的道德行为转化和道德境界提升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现实生活道德中的主人,则必须让学生用自己的道德思维和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自己的道德生活实践进行自我设计和反思,能自主、自愿、主动地做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具有道德性的事,用自己的“道行”提高自己的“德性”。学生道德生活实践中的师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是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即教师对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导师作用不是替代学生进行道德生活实践,而是在发挥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适宜的“导行”;同样,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自主性也不是要放弃或摆脱教师必要的、适当的“导行”,放任自我道德生活实践,而是在教师的“导行”中自主地开展道德生活实践。因此,中职学校只有将德育的课程性与德育的生活化有机结合起来,即实现学校德育的“理实”一体和学生道德生活的“知行”统一,才能使学校德育在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中发挥整体育人的作用,而轻视德育的课程性学习或忽视德育的生活化实践,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校德育教育。
二、中职学校德育的课程性教学和生活化实践的有机结合
1.在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性上,既要突出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其他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
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这是由德育课的地位与性质决定的。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和主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学校的办学方向,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它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发挥着学校其他课程和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就是通过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所以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全面落实国家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开展以生命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和廉洁教育为重点内容的专题教育。另一方面,要挖掘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德育内容,发挥其德育渗透作用。全面挖掘其他课程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将内隐的、零散的德育内容显性化、系列化,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文化课教学中既注重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挖掘文化课的德育因素,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教师在把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讲精彩的过程中,还要用德育因素自然而然地润泽学生的心灵,真正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笔者学校是涉农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人才需求,而且还应根据学校涉农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职毕业生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学好涉农职业技能对改变三农现状、提升三农水平、推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德育渗透的内容。
2.在德育生活化方面,既要注意学生德育生活实践的师导性,更要注重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主体性
中职生论文范文3
在中职学校,有不少中职学生存在着心理偏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厌学与学习压力较大并存;(2)交往困惑增多;(3)任性、偏激、冷漠、孤独,以至于很多时候情绪调控不当,做出让人“想”不明白的事情;(4)自私、嫉妒,以至于不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岗位,缺乏韧劲与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5)自卑心理严重,以至于严重缺失健康成长与前行的信心与动力。
二、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潮与矛盾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竞争加剧、高校扩招、就业状况与学初预期心理差距较大等,使中职学生无所适从,形成心理压力。
2.学校原因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缓解较慢,甚至停滞不前。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大多是习惯缺失、方法缺失、成绩较差,大多数人是在轻视、埋怨、斥责声中过来的,加之中考残酷竞争的失利、失败,使其原有的自卑心理更是雪上加霜。而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弊端,以及部分教师忽略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特点、教育教学方法失当,致使学生没能在中职学校这一新环境中重树信心,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中职学生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诸如偏激、人际关系敏感、失望、自卑、忧虑、孤独的现象尤为普遍。
3.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自身行为不够检点、家庭结构的破碎与重组、父母不和等等,致使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持久,缺少温暖与爱,使学生性格出现扭曲现象。而且,家庭条件的好与坏、宠爱与粗暴,均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4.中职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自身行为失当、自控能力较弱,加之学习习惯缺失、方法缺失,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进而不断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1.以关心关爱为前提
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与点滴进步,助其消除自卑心理。可以说,中职生大多是在批评声、埋怨声、指责声中“成长”起来的,由于习惯受批评、受斥责,使其慢慢地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己很难发现自身有什么长处与优点,使自卑心理逐步产生并“扎根”,致使严重缺乏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丧失信心、缺乏勇气,很难抓住接受中职教育初期环境转变的机遇,心理需求中自尊的需要很难得到满足,逐步产生自卑、逆反、戒备、对抗、自暴、自欺等心理。而关心关爱、发掘其闪光点与点滴进步是助其解除自卑心理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优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社团、竞赛等活动,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都有展示自身阳光、健康一面的机会,从而培树其在其他方面向上、进步的信心与勇气。
2.注重关怀、鼓励
抓好批评教育这一环节,助其逐步消除戒备、逆反心理。中职学生大多成绩较差,使其无论如何也是经常得到家长、教师的指责、批评,甚至人格侮辱,即使有进步、做好事,也不能及时得到肯定和表扬,受表扬成为自身遥不可及的奢望。日积月累,学生对家长、教师的帮助教育产生猜疑、不信任的态度,其心理经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你说东、我偏西”的逆反心理逐步产生、越来越严重。虽说戒备、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孩子思想活跃、自主自立意识增强的表现,但绝非健康心理状态。在此,我们十分注重充分运用关怀、鼓励的方式方法,更多的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其在各方面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肯定,即使批评教育,也是更加注意方式方法与途径,力求做好批评教育的善后工作,使其排除戒备、逆反心理,进而提升教育的可操作性、可接受性与实效。
3.建立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
增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延续性。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成长记录、考核记录、班主任工作记录、心理辅导记录、体检表等。完善、客观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工作中,吸纳学生的参与、评价,一方面强化其心理素质与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增强其自我教育和自省自励的意识与能力。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使用,促进了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机制的完善,不断增强家校教育合力。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源于个体自尊的呼唤与激发,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正面激励、“闪光点”扩充与裂变,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其进取的信心与动力源。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重视教育结果的评价,更注重教育过程的导向功能、强化功能、激励功能与调节功能。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与载体建设
中职生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中职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心态不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而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习惯的培养,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中职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上不了高中才读中职的,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当中学习差、品德差、行为差的不在少数。将这一群体成功转变为社会的有用之材,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笔者在对某中等职业学校的72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及观察了解基础上,分析了他们的学习心理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职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
(一)缺乏学习动机,不愿学
学习动机是唤起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对此种学习活动加以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一种内在历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以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调查表明,有63.41%的学生感到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且有54.74%的学生忽略老师授课过程中所提出的具体教学要求或教学目标,学习没有目标,就会失去动力。此外,不少中职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认为学了没有用,结果学习缺乏动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愿意学习。
(二)缺乏学习兴趣,不好学
调查显示,65%的学生不喜欢本专业二门以上不想学的课程,90%左右的学生有讨厌理论课程的倾向,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公共理论课。中职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因学习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失去学习兴趣。进入中职后,各专业都有系列的专业课,专业课中抽象的理论多,能力要求高,部分学生由于原来基础差,开始时没有足够的重视,学习跟不上进度了,学习中的问题也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也越来越少,学习兴趣逐渐减弱。其次,因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差,不适应课程难度失去兴趣。一些专业理论课的课程难度比较大,不容易理解,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学生缺乏,加之在学习中见效慢,时间长,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再次,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导致学习兴趣降低。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在报读时不是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该专业,结果不喜欢所学专业,从而失去兴趣。
(三)缺乏积极学习情感,不乐学
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种种情感称为学习情感。不少中职生对学习不热情,缺乏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调查表明,64.37%的学生常有学习焦虑紧张,怕测试考核,情绪惶恐多思、抑郁沉闷等不良学习情绪体验;52.65%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情绪紧张,常担心被教师喊到回答问题。此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体验到消极的情绪,如有的教师上课习惯于“注入式”、“满堂灌”,使许多学生雾里看花,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影响学习效果。长时间消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不乐意学习。
(四)缺乏学习意志,不勤学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表现在学习活动中的种种意志就是学习意志。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近70%的学生缺乏恒心,学习没有顽强拼搏的毅力,坚持性差,遇到困难就退缩,屈服于面临的困难,以致学习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总体来说,由于意志力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是失败多于成功,造成恶性循环,越学不好越没毅力去学,对某些知识的学习不能坚持到底,结果学习效果不佳。
(五)缺乏良好的学习性格,不善学
性格是人对现实性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并对之发生影响的性格称为学习性格。在这方面,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据调查,当问到“你是否善于质疑或多发问”时,有54.57%作了否定回答,遇见问题不问,不懂装懂,不求甚解,无学习责任,把学习当成休闲;62.08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表现为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结;65.34%的学生不善于安排和调整学习时间,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无措施;68.83%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74.71的学生不关注老师平时授课时强化的内容与例释,课内不做笔记,或根木不知如何听课;有62.23%的学生不会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等等。这些说明他们学不得法,不善于学习。
二、中职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
中职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严重阻碍了其学习潜能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影响其就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如何帮助他们超越学习心理障碍,促进健康学习心理形成呢?
(一)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水平低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学习动机是一个关键。一是帮助学生确立个人目标,并将他们的个人目标与学习目标结合起来。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目标的重要性,确定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就可以避免无目的、无方向的生活,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比如: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时可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目标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确定个人目标的意义,然后以班集体或小组活动的形式确定学生的个人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达到个人目标的途径,将个人目标与学习目标结合起来。二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激发学生动机中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但教师应担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掘学生潜能的责任。教师首先应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目标,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置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教育目标和活动,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次,教师要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掌握自己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注重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创设,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个人的成绩、个人的独特方法和能力上,而不要强调与别人进行比较,应突出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而不要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再次,教师要树立有进步就是成功的新理念。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表扬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即使有点滴进步也要自我奖励,这样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最后,帮助中职生实现角色转换。初中阶段,在有些师生的眼里,他们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的角色,影响着他们的自尊、自信,对课堂学习反感、敌对。进入中职学校后,让他们改变过去的处于不利地位的角色,如担任班团干,学生会干部等,让他们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等实现积极改变。
(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在传授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时,教师要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变为津津有味的学习。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要求学校在抓理论教学的同时,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三是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要尽量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产生学习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就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此外,培养学习兴趣,要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项活动,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才能与爱好的机会,激活他们的成功欲望。
(三)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不少中职生当中,有的学生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遇难而退,或转向教师、同学寻求答案。教师要帮助他们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学校里的学习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还要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检查作业的方法,使之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四)帮助他们排除消极情绪影响
中职生对学习有某些情绪或情感问题,这些情绪、情感问题往往是由于学习而产生,再反过来又严重地影响、阻碍学习,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手段设法克服学生的焦虑与恐惧情绪,还要有效帮助他们减少逃避或回避心理,尽量防止和消除对抗或抑郁情绪的产生。
(五)塑造他们的良好个性
在塑造良好个性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教师、长辈要特别注意关心、鼓励他们,要善于发现中职生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们有成就感。二是增强意志品质。要鼓励他们积极地迎接困难,鼓起克服障碍的勇气,懂得怎样去排除障碍,征服挫折。要经常为他们创造问题情境,不断克服困难,以培养其意志品质。三是提高适应能力。不少中职生在个性及性格上有问题,如内向、孤僻,行为幼稚、不成熟,不愿意与同伴和教师接触、交往,在学校活动中退缩等,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与学习,学习效果差。教师要帮助他们积极、主动、愉快地适应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鼓励他们与同学交往,为他们提供独立办事的机会,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集体温暖等。四是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中职生就业难”是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要消除这种悲观消极的心理,就必须有计划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工作,及时向学生公布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导向,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鼓励学生树立敢于竞争、勇于拼搏的雄心。
当然,中职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并非只有上述的表现,其解决对策也有其多样性,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正确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坚信,只要立足实际,齐抓共管,就一定能够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中职生论文范文5
近年,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春天”,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国家对职业教育基本实行了农村学生免学费、补助生活津贴等优惠政策,使职业中职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高晓兵周小霞王增祥学校的学生规模大幅度增长,但受“普高热”的影响,学生生源仍较有限,生源质量未能得到保证,有不少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常常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出口成“脏”。部分中职生在说话时常会使用一些不文明的语言,有的学生甚至将脏话当成口头禅,在任何场合都不避讳,这有损学生和学校的形象。2.烟雾弥漫。在教室、校道等公共场合,经常能看到抽烟的学生,尤其是在卫生间、宿舍等场合,抽烟的学生甚多。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已经有3~5年的抽烟史了,有的学生一天抽两至三包烟,这些学生的抽烟行为使得学校烟雾弥漫,学生精神涣散,无心向学。3.手机乱响。学生使用手机已成为不少学校的一个大难题,学生的手机都是不离手的,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接打电话,手机铃声经常响起,既影响自己和其他学生的学习,又扰乱了教师的课堂秩序。4.损坏公物。一些中职生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损坏门、窗、路灯等行为时有发生,导致学校的公物损坏较重。5.乱扔垃圾。在学校,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将牛奶盒、饮料瓶和塑料袋等随手丢在校道上;在晚会或集会过后,原本清洁的广场变成了垃圾场;在教室,也经常看见地板上有很多纸屑和塑料袋等杂物。
二、案例实践
为了纠正中职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笔者在日常工作中采取了相关管理措施。本文例举一个实践事例:每当看着电视银屏上环卫工人在搞清洁的画面,看到大街小巷的环卫工人打扫城市卫生,想着高速路上与垃圾赛跑的环卫工人,笔者想象着:会不会有一天环卫大哥穿着西装革履、环卫大姐穿着巴黎时装“美容”城市?能不能让学生尽可能少扫地?对此,笔者于2011年春季学期在2010级计算机3班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宿舍和教室卫生争取一周只清扫一次”。这一想法在一个班级进行实践,具体做法是:首先,在班级向学生提出上述想法,说明缘由,指出实现策略——保洁,而后达成共识;其次,班级督导学生要养成将垃圾放置于指定地点的习惯,做好保洁工作,并约定“我捡三次地面垃圾后,谁制造垃圾谁值日”;再次,三个星期后,教室实施“一周只清扫一次”计划,由女生委员检查教室走廊卫生;最后,在宿舍进行“一周只清扫一次”计划,男女生宿舍各安排一名班干部检查宿舍走廊卫生。通过这一次实践发现,学生在实施过程中都能遵循“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规律,在反复督导的过程中,学生的保洁意识得到明显提高,自觉养成了“不乱丢垃圾”的文明行为习惯,学生养成教育有较明显的效果。
三、中职生行为养成教育的策略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单位载体;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在班级中起着枢纽的作用,是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者和引导者。要进行中职生行为养成教育,班主任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身体力行。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江苏省南通市海晏小学的陈建华老师撰文指出,“教育,度人者先度己”,他认为,成功的教育多系自己先做出来,再教育别人,正可谓“正人先正己”,这就要求与学生有接触的教师(包括班主任、副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等)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言传身教,以自身的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文明行为习惯目前较常见的现象主要有:(1)衣着不得体,如男教师穿休闲短裤或背心在校园内转悠,女教师在课堂上穿着露背装、透明装和超短裙等;(2)用语不规范,如有些教师不分场合地说脏话、讲粗语等;(3)行为不优雅,如部分教师用手指头指责学生或者翘着二郎腿讲课等行为。因此,教师要克服以上不良行为习惯,要做到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2.开展主题教育。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实施德育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平台。班主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主题教育,充分挖掘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素材。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三种形式开展主题教育:(1)依托学校多媒体设备,借助PPT课件,让学生在听讲述、看图片、观视频、共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明白文明行为习惯的作用和不文明行为要承担的后果;(2)组织学生观看《窈窕绅士》等电影,并围绕主人公的言行撰写观后感,然后在班级开展观后感交流活动;(3)让学生列举身边的某些不文明行为进行讨论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照镜子”,从中查找自己或别人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从而增强学生判断文明行为规范的意识。此外,其他任课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3.渗透情景教育。教育需要情景,教育需要入境,需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为了增强中职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效果,班主任应想方设法让他们到“第一现场”接受教育和洗礼。在渗透情景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1)利用情景。教师要教会和鼓励学生,如果在校内看到一些不文明行为,如乱丢垃圾和讲脏话等,学生可以对这些不良行为进行“点评或谈感受”;(2)想象情景。与学生在看电影或新闻时,看到一些不文明行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想象,如提问学生“如果你是那个人,你现在看到了是啥感觉”,由此启发学生对自身行为习惯的反思,以及对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考;(3)还原情景。还原情景可以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增强集体意识;(4)情景剧表演。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围绕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编排一些小品等,在班级活动课或班会课上表演,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编剧、表演和观看中自觉提高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职生论文范文6
在一次媒介素养教育研讨会上,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瑞奇博士(Dr.Rich)展示了一张图片:“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背靠沙发坐在电视机前的地毯上,耳塞MP3耳机,腿上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左手边的地毯上放着电视机和影碟机的遥控器,右手边的地毯上放着精美的手机……”如今,这张图片已成了孩子们的生活现状。特别是智能手机普及以后,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学习压力相对较轻,空闲时间较多,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互联网、手机等各类媒介,并且可以利用手机跨越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只要一打开手机,各种媒介信息就会接连不断地撞进他们的生活。不可否认,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海量的媒介信息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但是有利也有弊,在这个泛传播时代,媒介信息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所以很多学校就强制性地禁止学生上网、带手机,只可惜效果并不理想,治标不治本。因此,一味的“堵”还不如有效地“导”,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疏导,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媒介信息的自主批判意识,才是更切实可行的措施。所谓媒介素养,概括地说,就是人们对传播媒介及其传播信息的认知、解读、评判和利用的整体素养及实践能力,包括人们对传播媒介及其所传播信息的基本看法及人们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反映了个人和社会传播机制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正在引导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哪怕再棘手的问题,只要有媒体介入,都会迎刃而解。同样,一个正处于青春骚动期的中职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媒介素养,就很容易被误入歧途,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和应用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语文课程中做了明确规定,把“媒体观看”和“媒体表达”(medialiteracy)与“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放在同等地位,在课时安排上也占到一半的分量。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实施。其次,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来看,决策层已经为我们腾出了空间。2009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结构”中,把中职语文教材分为三个模块:第一学年基础模块,课时安排160~180课时;第二学年职业模块,课时安排32~36课时;第三学年拓展模块,任意选修,课时安排机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组合,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设提供了可能性,使中职语文课改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再次,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中职语文《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面对大量的媒介信息时正确地选择、理解、质疑以及思辨的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甚至一生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处理媒介信息的方法,这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比如,在搜集信息时,可以提高他们的信息筛选能力;在辨别信息时,可以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在分析信息时,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归纳、判断能力;在信息时,可以提高他们的交流、表达、写作等能力;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中职媒介素养教育的粗浅尝试
都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既然中职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媒介信息,那么,作为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有意识地将各类媒介信息纳入教学计划,并且在教学中予以实施,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职语文课堂。虽然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但我们不妨先做一些粗浅的尝试,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一)转变观念,引进媒介信息目前,中职语文教材在单元编排体例上分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模块。我们可以把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信息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也可以开设“影视欣赏”之类的选修课,先从内容上充实我们的语文课堂。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时下仍然时髦的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让学生去收集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学评论、相关作品等信息,并在课堂上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媒介信息检索能力。连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表现得非常热情,而且小组之间还很注重信息的保密工作,以期引起冲突,而一旦有了争议,那场面就无疑进入了语文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洛阳诗韵》这篇文章的教学中,笔者在预习的环节中布置学生利用各种媒介去搜集关于洛阳的信息,在课堂上予以展示,并且指导学生对他们搜集来的信息加以归类和选择,选取有助于课文学习的信息;在学习鲁迅的文章之前,先让学生借助媒介查阅当时的背景和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还可以了解当时与鲁迅站在对立面的文人们在文章中是怎么样来评说鲁迅的,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鲁迅的“尖酸”,解读文章也变得更轻松,学习的过程不再那么令他们头疼;在欣赏教学中,像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和话剧《雷雨》的人物语言都十分尊重原著,把观看影视和剧本结合起来,应该是戏剧欣赏的最高境界。在培养学生诗歌和散文的欣赏能力时,电视散文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中,学生对电话交流、短信交流、QQ交流情有独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对手抄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也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学生是乐意接受并运用媒介的,就看我们教师的态度了。此外,笔者还经常在班上开展“社会热点大讨论”活动,针对学生或者社会热切关注的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在语文课上进行交流,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为什么会以接近爆炸的方式迅速蹿红?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对犀利哥在网络的迅速走红,被誉为“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现象的讨论,则能提高学生冷静反思的素质。
(二)抓住要害,培养主动质疑能力中职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关注一些毫无意义的媒介信息,不一定就是本身的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而有可能是他们对接触的媒介信息缺乏判断能力,对负面信息缺乏防御意识和抵抗能力,在认知上处于被动地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网络成瘾都源于对网络本身缺乏足够的认识。当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些媒介背后隐藏的信息和商业动机之后,对网络和那些负面的信息就会形成一种自发的防御力和抵抗力。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主动质疑的态度和习惯是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当我们面对任何媒介信息时,都要冷静地从多个角度去看待,比如到底是谁制造和了这个信息,他为什么要制造和这个信息,这个信息的哪些方面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大家对这条信息都有哪些方面的理解,我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判断能力。对一些大众热切关注但有争议的信息还可以等风头过去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在网络上查找一下有哪些信息被删除了,并分析被删除的原因。在中职语文课上,还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明白媒介的运作过程,清楚媒介信息是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的,进而把握“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首流行歌曲、一部热门影片、一场引发众人关注的冲突等,挖掘隐藏在媒介后面的信息。比如在中日对峙持续升温之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参与探究隐藏在军事冲突背后的经济利益,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媒介信息有一个全面而理性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获得正确的媒介信息,独立判断信息产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不致于网络成瘾、盲目模仿、迷失自我、误入歧途。这种质疑能力和独立判断意识同样适用于文本阅读教学。如,学习《项链》这篇课文时,在对文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品质进行定性的时候,我们不要先下结论,但可以亮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是相反的看法,再发动学生借助媒介查询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从中选取辨别,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全面看待主人公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利用媒介的习惯和质疑媒介信息的学习态度。教学《雷雨》(节选)时,可以让学生在欣赏1984年孙道临自导自演的《雷雨》的同时,比较欣赏张艺谋的大制作《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搜集各界对两部影片的评论,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指导学生归类整理对两部影片正面和负面的评论,并在他人评论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落实到文字上。
(三)争取主动,尝试,媒介信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应用,因此,语文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个人都既是媒介信息的接收者,又是媒介信息的制造者和者。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媒介信息能力,就是最好的语文运用和实践。笔者所任教的班级都建有自己的QQ群、微信群,设立班级论坛,把网络作为一个学习语文、交流心得、讨论问题的场所,根据发贴数、评论数和点击率对学生进行打分,计入语文学习成绩,并让平时最爱上网的学生来担任管理员,借此减少他们玩游戏的时间,事实证明他们都有很强的管理能力,也很有创意,像我班是幼师专业,她们的QQ群就叫“幼儿班”,管理员就自称“小盆友”。学生个人的QQ空间也都按照老师的要求作了个性化改造,有的结合专业,如一个旅游专业的学生把自己的空间取名为“纵情山水”,各路风光尽收眼底,还不断地介绍本地的风景;有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发挥特长,有主题地经营空间,有个男生喜欢军事,他的空间里各种武器应有尽有,足可以再发动一次“世界大战”。在班级博客中,除了收集有关学习的资料外,我们还开展了“佳作欣赏”“同题作文”“流水作文”等活动。班级论坛则经常会成为学生唇枪舌战的场所,虽然有时显得很幼稚,但这正是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对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好时机,教师的片言只语,若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就会令学生茅塞顿开,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所以,让学生主动媒介信息,可以培养他们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扫去了课堂的枯燥,充实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