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媒介融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媒介融合范文1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加速了各个行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而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传媒产业的变化更是令人目不暇接。融合媒介是近几年数字化侵袭传媒产业引发的一种媒介发展趋势,它“不是不同媒介形式一般意义上的互动和合作,而是在同一个经营主体内打破各种不同媒介的界限,将不同媒介、不同形式的内容产品拿到一个平台上去策划、组织和生产,然后再由不同的媒介去传播”。①融合媒介给传媒产业带来的不仅是媒体业务的改革,而且是运营方式和经营格局的深刻变化,认识到这一点,将传播技术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变为媒介产业的现实经营方式才是我国融合媒介发展的必由之路。2006年10月18日正式上线的凤凰新媒体如今已成为我国新媒体、融合媒介发展的样板,地缘和文化上的相近,相信对于我国(内地)融合媒介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个案分析
2006年10月18日正式上线的凤凰新媒体是当今我国融合媒介成功的典范,凤凰卫视、凤凰周刊、凤凰网、凤凰新媒体无线台、凤凰手机报,凤凰宽频,既有传统媒体的电视、杂志,又有新媒体的宽频、手机报、无线台,这只飞入中国新媒体天空不到三年时间的“凤凰”,在如今的融合媒介领域却是业界翘楚,屡获殊荣。原因在于凤凰新媒体深深领悟到了媒介融合这一产业发展趋势的精髓,并将技术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变为媒介产业的现实经营方式,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实际运作都做到了真正的创新。
延续传统媒体优势,坚守内容为王。毋庸置疑,受众基于内容的需求关注媒体,即使新技术让受众这种需求的满足不费吹灰之力,没有内容需求的受众缺乏媒体发展所需要的注意力资源,这在融合媒介发展领域更是可怕的。在当今媒介融合领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技术均等原则不断削弱着电视等传统媒体原有的技术、资金等优势,唯有以内容为王才能提升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内容资源仍然是融合媒介趋势下传媒产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凤凰新媒体一方面充分依靠凤凰的品牌化的短头资源专业制作,包括凤凰卫视的音视频节目、《凤凰周刊》的平面媒体资源②,还有凤凰明星主持人的博客等,充分发挥其在高端资讯领域稀缺性的内容资源的优势,向产业链提供高品位的坚强的短头内容,保持与高端受众的黏着度;另一方面凤凰新媒体自身也进行原创节目的制作,如网络视频访谈节目《凤凰非常道》、《性情解码》、与PPLive联合出品的中国第一部网络互动栏目剧《Y.E.A.H》等,推动精英娱乐。这两个方面既延续传统媒体上的内容优势,又以内容创新让媒体保持了活力,极大地增强了凤凰新媒体的竞争力。
发挥技术优势,拓展传播渠道。融合媒介是传播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传媒产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能不能充分利用最新技术发挥技术优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介融合的成败。
2006年由凤凰网升级后的凤凰新媒体融合了互联网、网络视频和无线通信网三大平台,全方位整合多种媒体形式、内容资源、传播渠道,实现了多媒体、跨平台、全方位的传播。同时,凤凰新媒体还与众多的其他媒体进行合作,如与新浪宽频、PPLive、悠视等P2P视频网站进行联播等。这样,通过多种媒介的有效组合,不仅为内容资源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扩大了凤凰新媒体的影响力,而且通过与关联产业的合作整合了产业链,增强了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为融合媒介的创新经营提供了新的思路。
先进经营理念,创新营销模式。受众定位与市场细分:新媒介环境下受众面对的信息是海量化的,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则形成了不同的细分市场,传播者把握住了这一点,对目标受众进行准确定位,品牌的发展或许将进入一片蓝海,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在同质化竞争之下,任何新的创意也难免会像青菜萝卜一样沦落到价格战。凤凰新媒体一方面凭借其高端性、稀缺性的内容资源延续凤凰卫视高端主流人群的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对新媒体巨大发展潜力的洞察,将20~30岁的年轻消费群纳入其目标受众。这样就使得信息的精准化、个性化推送得以实现,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同时也可培养忠实的用户群。
开展媒介公关,树立组织形象:传媒市场的竞争早已是一片红海,要吸引受众注意力赢得市场,除了推出优质的符合受众口味的媒介内容产品之外,还要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积聚品牌效应,这就需要开展媒介公关。凤凰新媒体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媒介公关。例如1999年8月的“千禧之旅”,2001年5月支持北京申奥的“北京――莫斯科申奥远征活动”,2003年开始举办的“中华小姐环球大赛”等。这些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媒介公关活动树立了凤凰在受众心目中健康、高雅的媒体形象。这种形象就是一种无形资产、一种品牌效应,可保证融合媒介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融合媒介为当前传媒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凤凰新媒体的成功则为业界提供了一个融合媒介如何成功运作的范例,相信这将会对刚开始觉醒和尚未觉醒的传媒人有所启发和裨益。
注释:
①赵志立:《网络媒体的蓝海战略――兼论新媒体的经营之道》,《当代传播》,2008(3)。
②凤凰资讯:《李亚凤凰新媒体――长尾经济时代的凤头》,http://news.ifeng.com/itsociety/l/200612/1206_347_44607_1.shtml.
参考文献:
1.凤凰时尚:《凤凰新媒体携手PPLive试水娱乐制造》,http://fashion.ifeng.com/777/200805/0512_1740-535026.shtml.
2.高山冰:《从凤凰新媒体看电视的多媒体融合》,《中国电视》,2008(4)。
3.王侠、王雨佳:《从凤凰卫视的成功看电视媒介公关的策略》,《中国电视》,2007(5)。
媒介融合范文2
【关键词】跨媒体 媒介融合 媒介集团
跨媒体发展已成为战略课题
当今,金融风暴横扫全球,报业生存举步维艰,全球报业面临历史性阵痛。在西方,包括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内的数家百年大报被迫停止出售纸质报纸,并以网络版全面取代,几十家报业也向政府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在我国,报业虽无生死之忧,但生存之境已陷危机。来自《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手机网民达2.33亿,去年一年增长1.2亿。较高学历者读报时间明显缩短、中高收入者和高学历者的比例在网民中迅速上升、报业广告和网络广告此消彼长。在此背景下,报业集团面临从传统报业走向现代传媒产业集团的战略课题。报业集团如何实现转型,积极实施全媒体战略是缓解危机、参与竞争的必要路径。
跨媒体发展早就存在,国外的许多媒体集团建立初始,就尝试投资广播、电视和出版业。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已出现媒体兼并与重组的热潮,国际大型新闻集团都是跨媒体、跨区域的多元媒体集团。2008年12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回答媒体关于新闻出版改革下一步怎么走时强调,要在未来几年,允许其经营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业务,打造强大的跨媒介集团。到2010年,形成5-10个经营收入超过10亿元的报业集团。
跨媒介集团在国内报业发达的地区已风生水起,目前杭报集团已初步建成以报刊为主业,兼具广播、电视、互联网、数字出版、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1+6”的现代跨媒体产业格局。通过与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战略合作,投资数字电视,共同运营移动电视频道,投资交通经济广播电台,共同出资组建数字出版社、杭州网络传媒公司、杭州演出公司;与移动通讯运营商合作,创办省市县三级手机报;与中国手机阅读基地合作开发数字阅读产品;与浙江文艺出版社合作组建图书工作室。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发展户外阅报栏和“LED”,完成了跨媒体发展的构建工作,去年收入已达到9亿多元。
从去年开始,尚在筹办中的合肥晚报集团通过整合合肥在线网站和合晚传媒资源,组建新媒体事业部,积极筹建网络视频直播间。同时把多元发展延伸传媒产业链列入自己的发展战略,围绕主业延伸产业链,避免集团的发展过分依赖报纸,从而降低市场风险,给非报产业提供强大的基础。今年以来,对SP、便民服务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商务印刷、代购代销新闻纸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目前正在谋划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如教育广告参与社会力量办学、汽车广告参与汽车经销,平面广告向户外、楼宇、风景区广告、高架广告以及DM杂志延伸等。推出系列美食、旅游、文艺、经贸活动,积极谋划在集团框架内承担非报产业拓展工作的报业投资发展公司的上市等。
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变革
何为“全媒体”?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等各种表现形式,全方位地、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信息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在我国,全媒体实验是从报业(传媒)集团开始的,报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结构也因此得以重构,视频报道业务逐步从传统业务结构中独立出来,全媒体记者逐渐成长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2008年7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宣布国内首家全媒体采编系统正式运营,“报业集团各媒体发稿取消‘日报记者’、‘晚报记者’等称谓,一律称为‘YMG’记者 (YMG为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英文缩写)。YMG记者不再局限于向哪家媒体供稿,而是由集团统一调配。YMG记者的稿件也向多个全媒体终端――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户外视屏等。”这就意味着报社将逐步从“报纸社”转型为“报道社”。国内其他媒体也尝试在部分领域内资源整合,比如浙江《嘉兴日报》及其子报《南湖晚报》,成立统一的视觉新闻中心;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建立集团层面的视觉中心,向集团内各媒体提供图片。2007年,南方都市报摄影部首次设置视频记者岗位,鼓励记者采访音视频新闻;2008年底,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组建了由10人组成的“全媒体记者”队伍;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他们以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为依托,以视频多媒体为主要报道方式,标志着视频记者的专业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全媒体时代,记者采访的新闻文字、图片、录像等在第一时间先到达受众,随后在报业网站上事件的实时进展情况,然后是报纸上的全面报道,最后是新闻事件的图文视频深度报道和分析。全媒体探索首先触及的是媒介融合的一个基本层面,那就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其复杂程度显然要超出任何传统媒体,对于从业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是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必然选择。因此,美国许多新闻院系都在开设“媒介融合”专业,希望给予新闻业未来的从业者更全面的技能训练。
这种思路没错,但是,要让每一个记者编辑都能精通所有类型的信息采集、加工工作,又是不现实的。要求技能的全面,也许是以牺牲技能的精通程度为代价的,是以降低报道的专业水准为代价的。业界有关专家认为:“全媒体的训练,也许并不在于让新时代的记者编辑总是身兼数职,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更多的是要让他们形成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作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并且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报道,到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成立的报道,合报集团充分调动麾下的“四报一网”,实现多媒体协同作战。回视过去,可以看到,举凡重大题材的报道,并不能依赖一两个所谓的“全能”记者,而仍然是一个分工与合作的过程。这种分工与合作甚至可能会比传统媒体时代更细。“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的记者和编辑像是在进行乒乓球、羽毛球这样的个人竞技项目,他们的个人能力是制胜的惟一要素,那么,全媒体时代的记者与编辑,则更多的是在参加足球、篮球这样的集体竞技项目,每一个人既要有个人的角色定位和与此角色相适应的精深技艺,又要有集体配合意识,能认识到自己在每一次进攻中所扮演的角色。”
媒介融合,报业集团未来发展方向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李建国社长在 《拥抱全媒体时代――2010年中国城市报业传媒高峰论坛》上的演讲中认为:“坚持‘内容为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发挥内容生产的强大优势,我们可以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内容供应商。但数字技术和网络时代是‘渠道为王’、‘终端为王’的时代,拥有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介质更为重要。不能拥有多元的媒体格局,报业集团就可能会‘被融合’。坐失媒介融合时代,进行传统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
报业集团没有跨媒体的发展,就没有媒介融合。媒体融合其实是信息技术进步推动下的一种传媒产业的升级和重组。对合肥报业传媒集团这些在全媒体时代“出生”的报业集团来说,在保持报纸主业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如何推进内容产业战略转型,构建起现代传媒产业格局乃是最为紧迫的任务。这意味着不仅仅是传播渠道及介质的再造问题,而是要引发采编、、管理、架构、技术、运营等一系列的变革。
对未来的合报集团来说,首先要做的是创新传播理念。从报道“已经发生的事件”,向报道“正在发生的事件”转变。依托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集团拥有的多种传播渠道和介质,发挥各媒介的优势,实现即时报道、滚动报道、互动报道、深度报道的立体化、多元化、全天候。
其次是创新组织架构。建设全媒体编辑部和数字记者队伍。在各子报组建网络中心、即时新闻中心、滚动报道部,部分记者、编辑24小时在线值班。为一线优秀记者配备笔记本电脑、录音笔、小型摄像机、数码照相机,使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同时采集图文、视频、音频信息。
有了全新的传播理念和组织架构,创新内容产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那时的多媒体,将不再是报纸内容向互联网和手机的简移,而是根据不同传播渠道和介质的技术特点、形态、受众需求,制作成新的内容产品。
最后,还需创新信息技术。这就要求集团信息技术中心从技术引进与服务向研发机构转型,加强与技术供应商、通讯运营商的技术合作,打造适应多媒体、立体化的平台。加大技术投入和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对采编人员全面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
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驱动下的跨媒体的重组,是技术进步引发的传媒产业革命。从平面媒体到报业传媒集团,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对传媒集团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①彭兰,《新一代互联网:再次改写的新闻传播景观》,《传媒》,2005年第12期
②郜书锴,《视频新闻:数字报业竞争的新趋向》,《新闻记者》,2009年第1期
媒介融合范文3
关键词:媒介融合 媒介经济 社会变革
媒介是人的延伸。作为全球传媒业发展的重大现实和重要趋势,媒介融合正在并进一步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它广泛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
一、经济影响
1.媒介融合改善了媒介市场的供给结构,增加了媒介产品的有效供给。媒介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市场格局,让原本互不搭界的传统媒介有了竞技的舞台。竞争范围和强度的大大提高,有效改善了媒介的市场供应结构,激发了媒介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提升了融合媒介的生产效率和有效供给,对传统媒介也有所带动。
我国“十一五”期间,从传统的广播影视产业到数字网络视听新媒体产业,均借媒介融合发展之东风,创出产量加速增长之业绩。就媒介内容产品的生产、供给情况而言,我国“十一五”期间广播影视产业有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介平台的加入有了更为突出的平稳增长态势(见表)。
表 “十一五”期间中国广播影视内容产品供给情况
以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为例,CNTV已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网络视频数据库,直播频道100个,节目存储总量约达24万小时,日均节目制作量超过500小时,各终端日均视频量5000余条。除通过自主生产、版权购买和商业合作等渠道提供媒介内容与信息服务外,用户生成的内容(UGC)同样构成了视听媒体内容产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媒介终端产品的开发、供给情况而言,各具特色的视听终端层出不穷,并以支持移动性的手持终端类型最为丰富。据工信部统计,2011年1月至11月,中国彩色电视机产量为10936万台,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达29455.1万部(笔记本电脑21935.7万部),移动通信手持终端产量则高达104259.6万部,同比分别增长6.3%、32%、20.7%。可见,在媒介融合的影响下,媒介终端产品的供给量大幅增加,多功能一体化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增速尤为明显。
2.媒介融合调动了媒介消费者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了融合媒介的市场需求。媒介融合具有“双向互动”“产消合一”“去中心化”等特质。基于此,媒介消费者参与信息生产与传播过程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体验”成为新型媒介消费特征,消费者对媒介信息内容、服务,以及接收终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达到5.38亿,手机网民为3.88亿,网络视频用户达3.5亿,用户使用率继续保持在65.1%的水平。微博用户为2.74亿,较2011年底增长9.5%,微博用户规模已进入平稳增长期。数据表明,媒介融合激发并拉动了媒介信息消费的市场需求,使我国逐步成为融合媒介的需求大国。
综合而言,媒介融合带来了传媒“注意力经济”与“影响力经济”的“乘数效应”,推动了媒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媒介市场增添了运营活力与发展动力。
二、政治影响
1.媒介融合拓宽了党政信息自上而下的传播渠道,确保了公民的知情权。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央与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的政策、政务信息均已不再仅仅通过传统媒体来,而是综合利用各类融合媒介作为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有效载体,以确保公众能够随时随地了解相关信息。这表明,媒介融合拓宽了党政信息自上而下的传播渠道,推动了政务公开化的进程,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公民对党政信息的知情权及对公权部门的监督权。
但值得注意的是,媒介融合在拓宽信息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传播的裂变效应,导致公众非理性情绪扩大,这就使政务信息的及时公开显得更为重要。在给党政部门的舆论引导带来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从侧面推进了政务的公开。
2.媒介融合拓宽了社情民意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保障了公民的表达权。相对于传统媒介时代人民群众在表诉民意时处于被动的局面,媒介融合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平台,从而拓宽了社情民意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更加充分地保障了公民的话语权与参与权。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加快公民社会的构建。
3.媒介融合搭建起党政部门与人民群众双向互动的沟通平台,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媒介融合让党政部门与人民群众双向互动的电子沟通平台得以实现,产生了非同凡响的效果。从现实来看,党政部门与人民群众基于此类平台而展开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有:
(1)论坛问政。论坛问政是指通过网络论坛,党政部门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互动的问政方式。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2009年和2010年2月,总理先后两次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此后,网络论坛大量涌现,论坛问政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
(2)微博问政。这是党政机关、通过开通微博以实现与社会公众平等、深入交流的问政方式。截至2011年7月,全国共有5114个政府机构、3432名政府公务人员、438名全国及地方两会代表开通新浪微博。据统计,在全国微博(新浪)十强中,官员级别既有基层,也有高层,其所从事的职务也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如今,微博已越来越成为党政机关及体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媒介融合范文4
媒介融合的现实意义
媒介融合,又被称为媒体融合,简单地说,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形态所呈现出的一种全新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莱恩・布鲁克斯教授在200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讲座中解释说,“媒介融合”是一个新闻学上的假设,其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①
这一设想最初是源于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兴媒体时的竞争压力。比如报纸受到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其市场不断被侵占,出现了发行量下降、广告收益滑坡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传统媒体势必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与新兴媒体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融合,从而更好地占有媒介市场。例如,1992年美国的《圣何塞信史新闻报》就创办了全球第一份电子网络版报纸,中国的《杭州日报》也在1993年成为国内第一份拥有网络版的报纸,这些都是传统媒体自觉融合网络媒体的最早尝试。而开办于2002年3月的北京“千龙网”,则首次以产业的形式实现了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的融合,随后上海九家单位联合成立的“东方网”、广东报业集团与广播电视、出版单位联合打造的“南方网”,都成功地实现了跨媒介的融合。
如果这些还只是媒介融合的浅层次尝试,那么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新闻中心则是媒介融合的典型案例。它是由《坦帕论坛报》、坦帕电视8频道和省略新闻网站组成,这三家媒体同属于Media General公司,在同一写字楼同一平台上办公,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实行资源共享。②它设有一个“多媒体新闻总编室”,统管三类媒介的新闻报道,这样同一新闻信息就可能通过不同的形式,被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从而使三种新闻媒介在新闻采编方面实现了联动。
从目前全球范围内媒介融合的实例来看,它具有明显的存在优势。各种大众媒介从独立经营转向联合运作,这样在新闻信息的采集上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闻生产成本,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并且,各种媒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也能凸显自身的特点,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同时,各媒体间的强势联合又会牢牢占据市场,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正如莱恩・布鲁克斯教授所指出的:“媒介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潮流。③
媒介融合的限制因素
政策限制。由于我国目前的政策体制,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进行跨地区、跨媒体的新闻采访时,除了少数中央级媒体外,多数媒体仍然要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绝大多数的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报道权,同时也不允许兴办电视台、报纸杂志;而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但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台。在这种情况下,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多媒体平台往往搭建不起来,至多成为报纸加网络或电视加网络的简单模式,这就抑制了我国新闻媒介融合向纵深化和多样化的尝试和发展。
管理模式简单,融合深度不够。就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各自为政的层面上,如央视与央视国际网站、人民日报与人民网等媒体,类似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新闻中心这样的融合媒体在我国尚未出现。
人才匮乏。媒介融合需要的是能够进行跨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在作同一个报道时,他们既要为报纸提供文字报道,又要为广播电视提供音响报道、音像报道,还要为网站提供网络报道。而目前能够胜任这种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还极其匮乏,新闻院校也往往停留在单一类型新闻人才的培养上,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新闻从业人员或在读的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多方面培训。
公众素养有待提高。媒介融合使得新闻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是新闻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也主要依靠职业新闻工作者。而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兴媒体的不断介入,使得普通公民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等手段自由新闻,例如在东南亚海啸和伦敦地铁爆炸事件中,第一时间发出的现场新闻报道都是出自普通公民而非职业新闻记者。这表明新闻传播的主体正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而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原来单一的传受关系也将随着这种公共交流平台的建立而改变。因此,对参与新闻传播的公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要能熟练掌握新兴媒体技术,提高对新闻信息的识别和采集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良好的法律观念和道德意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倡导规范的社会伦理道德,从而营造出更好的媒介环境。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
打破政策限制和行业壁垒。推进媒介融合,做大做强我国的媒介集团,必须加快推进我国新闻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向新媒介授予新闻采访报道权,扩大新媒体在我国新闻采制和传播中的主动性和话语权,使其具备传统媒体的部分特点,并将其与自身的优势结合起来,逐步向集团化、融合化的媒介组织发展。其次是要逐步打破现有新闻体制区域限制和行业限制,推动现有传媒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特别是要鼓励传统传媒向多媒体经营,因为只有在多媒体的经营过程中才能使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得到复合性使用,才能使传统媒体的品牌产生更大效益,④从而打造一批具备一定示范作用的媒介集团。
强化媒介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资源整合。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内部的体制与管理也提出了挑战。传统新闻业务以单一媒介形态为基础,它所运用的技术手段也相对有限,如报纸新闻以文字和图片传播为主,电视新闻以图像和声音传播为主,在此基础上,各媒体形成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和新闻采编流程。而媒介融合就是要打破这种限制,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从而产生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媒介生产流程。新闻信息的采编不再是一报一台各行其事,而将变成一种跨媒介的团队合作。在这一背景下,新闻报道小组不再是单纯的报纸记者或电视记者,而是为媒介集团中所有媒体采集新闻的专业记者团队。新闻报道也将以网络、电视、文字等多种形式,依据不同媒介在时效性和受众互动方面的优势以不同的时间和形式,从而全面反映新闻事件全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也使得新闻采集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了,很难严格区分某一次新闻报道是从属于某一个单一媒体的,而是从新闻传播效果最优化的角度,运用尽可能多的技术手段来完成新闻的制作和。这也就是说,新闻采集是一次性完成,新闻的加工方式与渠道却是多元化的,新闻信息资源由此得到了全方位的深度开发,新闻产品链由此形成。⑤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动媒介融合的分工重组。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新闻体制很难在短期内产生类似于美国坦帕新闻中心这样的融合媒体,即便将来产生也只能是少数巨头式的多媒体集团。现有媒体仍要立足于自身的既有传统和优势,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与不同媒介进行分工合作,尤其是要通过利益的合理分配促进分工的专业化,使各个媒体包括单一媒体在这种大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正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向全国39家党报集团发出的倡议:组建全国报业内容联盟,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合理利用价格杠杆,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让新闻内容回归自己的价值。⑥由此可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是媒介融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放日报的呼吁既使我们看到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现有的分配机制是不尽合理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加快“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媒介融合对职业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能够同时为报纸撰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这类人才的培养通常有两个渠道,其一是对现有新闻工作者进行再培训,如对文字记者进行摄像技术的培训,让报纸编辑学习一些音频视频编辑技术等;其二是对目前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进行相应改革,多借鉴国外一些优秀新闻院校课程设置的经验,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从而成长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而对于一些专家所提到的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则必须在媒介融合的实践过程中自觉地锻炼产生。
注释:
①③《聚焦媒介融合和公共新闻――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Brian Brooks教授系列讲座》,《国际新闻界》,2006(5)。
②④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7)。
⑤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新闻战线》,2007(1)。
⑥肖景辉:《报业巨头羊城“论剑”》,《传媒》,2006(3)。
媒介融合范文5
新闻信息源的无限化和新闻采编的合作化使得新闻表达的多元化得以实现。过去,新闻报道模式被传统媒介所垄断,而新闻表达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在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不同的媒体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这样就使得新闻报道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也更有利于给受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新闻信息。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学识修养
(一)具备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新闻策划能力是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从业能力,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对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当新闻编辑在面对一个新闻事实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该新闻事实是否适合通过多种媒介综合报道,在报道形式上是否符合多角度制作的要求,怎样让该新闻事实的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等等。作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编辑,不仅要具有多媒体策划的理念,还要具备多媒体策划的能力。新闻编辑在制作新闻策划书时,不仅要有相对完善的总体任务,还要将总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并对子任务有清晰明确的标示。一份优秀的新闻策划书除了要包含受众调查、制作周期、预期效益等基本内容外,还要将各个子任务所需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等一一列出。对于各种传播媒介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成本,新闻编辑都要十分熟悉,并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将新闻策划做成适合多个媒介的形式。新闻编辑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能够实现各媒介之间的完美对接,降低协调成本,并提高新闻编辑自身的工作效率。
(二)优秀的海量信息掌控能力在网络时代之前,人们所能掌握到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逐渐地增多起来,而在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之后,整个世界都处于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随着信息的泛滥和媒介融合的发展,新闻编辑获得新闻素材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记者采访后完成的新闻稿件,网民的博客、微博,以及作者投稿的邮件等都变成了新闻编辑的素材来源。信息量的增大所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不同的媒介对新闻素材的要求也不同,基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新闻编辑在素材选择和编辑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求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够识别出信息的真伪。
(三)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编辑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工作不再具有独立性,而是会与其他媒介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产生交叉,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新闻编辑除了具备基本的编辑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使自身转变为全能型的新闻编辑人才。新闻编辑所需掌握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几方面: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图像编辑能力,视频剪辑能力,音视频混编的能力等。新闻编辑只有努力地将自己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的编辑,才能更适应媒介融合对新闻编辑的要求。
(四)具备产品形态创新的能力媒介融合之后,新闻编辑在稿件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自,但是相应的,新闻编辑的稿件处理能力要求也就提高了。新闻编辑在对稿件进行处理时,要具有异常敏锐的判断能力,并且还要具备思维创新能力。在实际的稿件处理中,新闻编辑要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对稿件进行符合要求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编辑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创新能力,对新闻产品的形态进行创新,为受众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
三、结论
媒介融合范文6
【摘要】数字技术、互联网以及移动智能手持终端的出现改写了人类历史的传媒进程。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困苦不堪,然而,带领传统媒体走出阴影谋求更广阔发展途径的恰恰是与新媒体的融合。现实说明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它带给传统媒体方方面面的改变和提升,但是在我们看到曙光和希望的时候,也不要忽视了媒介融合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媒介融合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是拯救与挑战并存,既是一个脱胎换骨的重塑过程,也是一个伴随着阵痛的煎熬过程。
关键词 媒介融合传统媒体重塑
互联网以及数字化技术对生活的渗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生活习惯甚至思维习惯,新媒体迅猛的发展势头是传统媒体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媒介融合正是传统媒体突出困境的渠道。然而在各大媒体已经或即将大刀阔斧融合的过程中,一些失败的教训让人们意识到了融合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目前中国还没有一家传媒集团真正实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媒介融合,大部分仍然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慢下来不是坏事,可以让人们更冷静的思考、更慎重的决策。机遇与挑战并存是媒介融合这枚硬币的两面,也是传统媒体不能回避的现实。媒介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对传统媒体的整合与配置必将颠覆现有认识上的媒介常规,把媒体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媒介融合不是不同媒体形态之间的简单拼接,这种融合是全方位的融合。媒介融合过程首先要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技术整合,第二步是针对信息生产流程的重组和采编机制的调整,第三步是管理层和市场营销之间的调整,最后是不同媒体之间文化及价值观的融合,经过了这四个基本步骤才算完成媒介融合的过程。由此我们也感觉到了媒介融合的艰辛历程和曲折复杂性。融合后的最终目标是让各种资源达到最合理的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技术平台的统一化、内容生产的协作化、资源共享化和市场开放化。
一、对技术架构的重塑
就纸媒、广播、电视三种传统媒体来讲,与广播电视不同的是,各种纸媒与数字化技术之间的鸿沟最大,也正是因此才导致现在众多的纸媒面对新媒体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不知道该如何融入数字化时代。媒介融合首先的一步就是打破技术壁垒,实现技术平台上的兼容与整合。
目前,传统媒体基本经历了新旧媒体融合和三网融合阶段,虽然有喜有忧,但在媒介融合领域内算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横向比较来看,纸媒与新媒体之间的新旧融合没有广播电视网、通信网、互联网之间的三网融合效果好。毕竟纸媒在技术上确实不具备优势,处理好新旧媒体之间的技术兼容性,构建面向未来的具有服务功能和渠道功能的交互式技术体系迫在眉睫。媒介融合过程也是纸媒赶超技术潮流、对技术架构进行重塑的一次机遇,这关系到纸媒未来的生存战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对传受角色的重塑
社交新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传受关系、信息获取门槛的降低让传播者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些都促使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角色的转型。传播者将由单纯的信息加工者者向媒体运营及社交活动策划者转变,未来优秀的传播者首先应该是优秀的社交家,才能适应互联网语境下受众提出的交互性、体验性需求。“对于媒体人而言,他们的角色已不仅是信息的经营者,还将转变为人和人的关系的经营者。”①而传统的受众角色将会从简单的阅读者向数字化媒体用户和信息消费者转变。这意味着传受关系中,受众市场将发挥更大的主导权,彻底改变以往传者主动受众被动的局面。
三、对采编流程的重塑
媒介融合后各种媒介之间的介质壁垒被打破,内容生产环节要统一配置信息资源实现新闻的协同生产,因而实行按需生产的大编辑部运作机制呼之欲出。大编辑部制度是一种统一配置人财物进行新闻内容生产的机制,这将有助于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有助于实现内容生产的定制化需求。
内容统一生产不意味着内容上的同质化,也不是所有新闻都要统一生产。“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决定了融合的层次和类型,报道团队的大小以及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多媒体编辑决定哪一种是最适合的报道媒体。”②合作是基于某些重大需求配置资源的需要,目的是达到新闻生产对资源的有效调配,从而生产出最好的新闻产品。大编辑部机制的原则是:独立性是合作统一的基础,要做到“有分有合”。
采访环节只有全能型记者(亦称背包客记者)才能胜任大编辑部机制下灵活机动的采访要求。全能型不意味着可以单打独斗,恰恰相反,全能型记者一专多能的性质决定了一名记者要身兼数职,他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以单纯采访为目的的“记者”了。融合后的记者将与编辑部之间处于实时联络沟通状态,在配合报道方面会更加依赖于编辑部的统一调度,因此,新型全能型记者要不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四、对市场营销的重塑
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最大的短板就是没有建立起与互联网环境相匹配的市场营销机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新商业模式,这是目前众多传统媒体在融合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互联网消费模式的冲击已经对原有媒介资源彻底洗牌,传统的媒介功能发生了分化和裂变,按照不同的服务功能和市场类型重新定位媒介出现了:以内容为核心的媒介,APP/订阅号就是此类;社交性质的媒介,微信/微博属于此类;消费媒介,淘宝就是典型代表。
“可以预见,未来的‘媒’将不再只是信息媒,而且是商品媒和服务媒。在服务模式上,从信息服务向平台服务发展,信息内容和交互方式更加多样化;在应用领域,从以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社会化领域延伸,是一个重大的转变。”③互联网环境下,媒介的营销理念要实现依赖广告获利到提供信息服务甚至向社会化服务型集团的转变。广告不再是主要创收形式,社会化服务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甚至实体公司才是未来媒介的市场出路。媒介融合对于传统媒体营销的重塑就是要让其实现从信息提供者到社会服务型集团的蜕变。
五、对媒体文化的重塑
“不同媒介平台之间的旧有产业流程和管理模式,也是造成不同媒介之间文化差异大的主要原因。”④文化隔阂是媒介融合最大的挑战,不同的媒体有各自的报道风格,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价值观。媒体单独发展的时候,这些独具特色的不同媒体文化为媒体多样性增添了很多色彩,也是同类型媒体之间加以区别的重要标志。但是,媒介融合后,不同媒体之间固有的文化造成了文化隔阂,将是融合中最大的精神壁垒。
解决不同媒体间的文化差异性,要在继承发扬优良特色的媒体文化时抛弃不适宜媒介融合的旧观念、旧思想,破除精神壁垒,多学习其它媒体的优秀文化做到兼容并蓄,从思想上积极主动适应融合带来的新的文化价值观的重组。媒介文化的重塑是媒介融合高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对传统媒体来讲是一个去旧迎新的过程。文化隔阂的消除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媒体人主动适应新环境,调整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适应性。
此外,学者们对融合后是否会带来媒介垄断导致新闻观点单一的担心不无道理,媒介融合确实存在这样的风险。“加西环讯集团是加拿大最大的跨媒介集团之一,它在推行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就引发了此类问题。”⑤解决观点单一与言论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针对不同的新闻进行选择性的融合报道。该如何选择将是融合后编辑部的工作职责之一,也是大编辑部面对新的新闻生产形势下处理能力的一种考验。“在媒介融合的新闻部门内,由于采编共用集团内的同一批新闻人员,媒介产品势必有逐步单一化的风险。其实,媒介融合从整体上看是对内容生产链的整合,但从微观而言也强调不同媒介之间的内容差异化。对媒介融合的理解应当看到合中有分,只有有序的分,才能最终建立起稳固的合。”⑥
结语
作为一个由浅入深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媒介融合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这场里程碑式的变革已经给现有的传媒业带来了深刻影响。对传统媒体而言,这是一个从技术到思维观念到文化都要接受洗礼和改造的过程,既是一个脱胎换骨的重塑过程,也是一个伴随着阵痛的煎熬过程。但唯有如此,传统媒体才能抛弃过去陈旧的外衣,轻装上阵,才能构建起适应互联网模式的新一代媒介形态,而不至于被先进生产力所淘汰,这就是媒介融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最大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①③杨溟主编:《媒介融合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