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资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王勃的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王勃的资料

王勃的资料范文1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作者: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译文: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简析:与王勃诗同席而作。人意北归,鸿雁偏又南飞,不正加重人们的情感?祈福的花酒正用来浇愁。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他席他乡送客杯。(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作者: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作者: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作者: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作品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食,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与你品酒看。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引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重阳节诗句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 文森《九日》

南雁归时更寂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 文森《九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 杜甫《九日寄岑参》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 杜甫《九日寄岑参》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 文森《九日》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 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 —— 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 —— 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王勃的资料范文2

(一)

四大名楼,在记忆中排序,岳阳楼当数第一。这源于范仲淹老先生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以我的行程前后排序,可巧,岳阳楼也数第一。

挎着行囊,风尘仆仆,按图索楼,终于伫立在慕名已久的古代名楼面前。当我终于投入她的怀抱时,心弦嘈嘈切切。

古仁人曾经登临的岳阳楼,在“波撼岳阳”,浩瀚的八百里洞庭之滨。红墙,黄瓦,苍柏,处处笼罩着、渲染着浓重的古朴氛围。古木衬托着三重檐的“南极潇湘”牌楼,一楹联: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融会范老气势非凡的文句,好不亲切!

岳阳楼高20余米,三层,金黄飞檐。在饱览了四大名楼之后,我觉得,论外观,论气势,岳阳楼并不算显赫。然而,它的文化内涵好丰蕴!登临岳阳楼,我好像回到了风流叱咤的三国时期,亲见东吴大将鲁肃点将阅兵。我又偕同唐三大诗人,以及孟浩然,李商隐,唐宋散文家之首的韩愈,到此一游!我啧啧称道他们登临岳阳楼,吟诗属文,深深沉醉在浓厚的古代文化氛围中。使我意想不到的是,据岳阳楼工作人员说,撰出赫赫有名《岳阳楼记》的范老先生,并没有亲临岳阳,没有登过岳阳楼!归来后,我翻检一下老先生“履历”,江南人,在江南、江北为官,确实没有关于到过岳阳的记载。我不能不惊叹于老先生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文史地理知识。

登上岳阳楼,那平平常常的、风剥雨蚀的木质条凳,一纹一理,弥漫远古的气息。我深情地触摸着,那里似乎还残留着古仁人的体温。让我的指纹也留在那里吧,让我的第六感官和他们交相呼应。我扶槛凝望,天地浩淼。“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先生笔下洞庭湖气势非凡。既然先生未曾一见,那么此佳句描绘,应该是根据完备的“前人之述”了。岳阳楼临洞庭,于是先生又酝酿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佳句。至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或是依据当时的地理资料,或是依据前人诗文了。多会于此的迁客骚人,范老先生也定有耳闻。我再次吟咏文章的后两段,内容完全是对洞庭湖的浪漫想象和作者的抒情之笔了。作者宦海沉浮,感慨万千,便留下:“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脍炙人口的佳句。作者豁达,境界高远,便借题抒写人生之忧之乐的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浩然博大的情怀,后人不得不拜服啊!

到岳阳还满足了我临洞庭的愿望。暑期,差不多是“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的时节。登上快艇,穿过洞庭,真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啊!不由得想起苏轼的《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又想起老杜的诗句:昔闻洞庭水,今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快艇在洞庭间飞驰,我心随湖水荡漾!遥想孟浩然诗句中,古代著名的云梦泽,不知在何年何代干涸了。有些怅然,然而,刘禹锡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闻名遐迩的君山秀姿,倒映湖中,映入眼帘!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我来到湘妃庙前,我抚摸枝枝斑竹,那点染千滴泪的斑竹,又不能不让我的思绪飘飞,湘妃啊,湘妃,屈原吟咏你,千古流传你,真是可歌可叹啊!

范老先生笔下的“衔远山”,莫非就是秀美的君山了?

啊,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洞庭湖,酿造了岳阳楼;巧夺天工,文化浓郁的岳阳楼,点缀了洞庭湖,真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二)

岳阳楼面洞庭,黄鹤楼面长江(或者说是长江,汉水合流之处),我沉醉于岳阳楼的古朴,我惊诧于黄鹤楼的壮观!

步入黄鹤楼景区,天下佳处,别有洞天!迎宾赞礼的是胜象宝塔。传说诸葛孔明,为指挥东吴水军夜战而设,俗称孔明灯。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三楚一楼”牌坊,背面赫然入目的是苍劲的“江山入画”。

重檐欲飞,金瓦殷柱,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巍峨矗立,楼高五层!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给黄鹤楼蒙上神奇浪漫色彩。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黄鹤楼明丽旖旎、开阔雄壮的背景。进入景区,参天的古木,合抱的树干,蓊郁的枝叶,无声地承载着历史。或许宋人树之,或许元人栽下?哦,坡《古柏》诗云“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青苔”,可信,抑或不可信?

谁说黄鹤已去,它们赫然屹立呢!窃窃私语,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那负荷着黄鹤的神龟,还在讲述着源远流长、绵亘千古的故事!我徜徉在古代名楼之下,蓝天白云,丽日朗照,那檐牙高啄,层层凌空的黄鹤楼,似乎飘飘欲飞。洞天石扉,轰然中开,天上人间,景致如此绮丽!

触摸着白玉栏杆,进入楼内,“气吞云梦”匾额气势非凡。其他三面匾额分别是“势连衡岳”“云横九派”“浪下三吴”。黄鹤楼真是欲囊括吴楚,包举江泽,并吞天地!

今人把现代设施――电梯,装进楼内,方便了游客,但不知老祖宗是否诧异。不论如何,我先乘梯飞至楼巅,体会仙人的缥缈吧。登楼俯瞰,不尽长江,浩浩汉水,在此交织。龟蛇静,风樯动, 其势磅礴浩淼。江汉交流波滔滔,晋唐遗迹烟渺渺,环顾三楚风云水,无限诗情涌心潮!

东西南北,风光各异。最爱那穿越武汉三镇的长江,天堑变通途的大桥,那是湖北人的骄傲!望江城,楼宇林立,一片盎然生机;望碧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仙佳句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千秋黄鹤楼,万古长江水,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黄鹤楼为江之骄子,江系黄鹤楼之摇篮!江楼相依,风光无限!

五层四方檐下,各悬笔力遒劲的匾额:“黄鹤楼”“南维高拱”“北斗平临”“楚天极目”,与底层匾额遥遥相应。阶阶步下,细细品味,层层楼内,装饰各异,均典雅华丽。楹联、书法、绘画、雕塑,令人目不暇给。

我再次惊叹不已的,是黄鹤楼的夜景,真如天宫仙境,璀璨夺目!与武汉三镇变幻的霓虹灯,流动的汽车灯,闪烁的万家灯,交相辉映。万点星光,朗朗明月黯然失色。真是千秋携手,古今合璧!

(三)

若说黄鹤楼临长江参天而立,滕王阁面赣江气势也不凡!若说《岳阳楼记》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更是惊世杰作啊!“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所建,唐高宗时,洪州都督重修此阁,并于675年重阳,宴饮宾客。唐初四杰王勃即席赋诗,并写序文,使我们身临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宴。两个月后,王勃溺水身亡,英年早逝,呜呼哀哉。

临滕王阁,似乎不是暑天,天高云淡,气爽神怡,高阁突兀,格外亮丽。若论布局,四大名楼中,我看滕王阁当属第一。正如王勃的文句描绘,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岗峦之体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进入东门,是三重檐的牌坊,它像一个特写镜头,收入了碧瓦重檐,雕梁画栋,白槛丹柱的滕王阁全景。东西蓊蓊郁郁,浓密树阴簇拥下的滕王阁,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格外端庄,肃穆。滕王阁主殿,巍峨挺拔,左右各有南北两园,经压江亭,进入南园。穿挹翠亭,便到北园。北园中,王勃汉白玉雕塑,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潇洒飘逸,伫立清澈碧池之中。池水涟漪,弹拨着诗人无尽的才情;垂柳轻抚,传递着后人不尽的爱慕。北园北的思贤楼有仿古演出。我们欣赏了“唐宋风韵起歌舞”,屏幕中编钟奏起,歌女灵动的舞姿,柔美的笑靥,使观众在盛唐帝国漫游。北园东是《滕王阁序》印谱碑廊,历代印鉴,金草隶篆,神韵洋溢,一展风采。

登上主楼的台阶在正面,不同于黄鹤楼。那台阶开阔,级级拾上,有一层楼高吧。进入阁内,我尽享古代璀璨文化。一楼王勃塑像,隽秀翩然;二楼壁画《人杰图》,巧夺天工;三楼壁画,临川四梦,提醒人们,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是江西人,他的著名传奇《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四梦,对后代戏曲家,文学家,影响深远。在那里,我还看到著名的唐《霓裳羽衣舞》壁画,那舞曲曾引起后人多少浪漫想象,我急忙拍摄下难得的文学资料。提起临安,又想起临安人,唐宋家之一,著名改革家王安石,正如王勃所云,人杰地灵啊!五楼有壁画《百花百蝶图》,六楼是滕王殿。花10元钱,便可逍遥于滕王坐榻之上,过把风流倜傥的王爷瘾。

下临无地,滕王阁西临赣江,滕王号,正驶出码头。我第一次注目赣江,那宽广,那气势,不减长江。凭栏远望,一览江山,赣江横空,汇百川脉。楼镇江中,歌舞升平,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韩愈云:“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度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四)

论壮观,滕王阁、黄鹤楼难分伯仲。论神奇,非蓬莱阁莫数。论地利,岳阳楼临洞庭,黄鹤楼濒长江、汉水,滕王阁面赣江,蓬莱阁傍黄海、渤海,均不同凡响!

进入蓬莱景区,翘首企盼江北名楼,我的四大名楼最后一站――蓬莱阁。我渴望着,脚不点地,一步登顶,一览天下小。当我拾级而上,一睹蓬莱阁真面目时,有些失落。两层,木质结构,除了立柱四根,“蓬莱阁”三字,几乎没有璀璨夺目的色彩。蓬莱阁内大概只存放一些诗文字画,且不对一般游人开放。与其他三幢名楼显赫、伟岸相比,真是迥然逊色了!既不宽阔,又不高耸,犹抱琵琶半遮面,以致拍摄全景竟不可能。站在阶下,不见顶部;站在级上,不见侧边。左右两株柏树,遮蔽半阁。使穷浑身解数,尽可能地选取最佳角度。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江北名楼么?我凝望,深思。

啊,蓬莱阁可瞻观,而不可登临;可顶礼膜拜,而不可亵玩焉!柏后一副楹联隐约可见:万顷青天登梯得路,三千碧海破浪乘风。蓬莱阁,它是清高的,神秘的。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是一张黑白老照片,是陈年佳酿,又是古典歌曲。它没有粉饰,没有迎合,她的风采,她的神韵,只待慢慢咀嚼品味。

我终于豁然开朗。原来蓬莱阁的妩媚,在于它的整体。蓬莱阁景区,融庙宇、园林一体。由弥陀寺,吕祖殿,三清殿,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八仙过海,田横栈道,戚继光故里,水城等组成。有的古迹在丹崖山巅,有的景点在山下四围。真如颗颗瑰丽明珠,点缀在黄渤海之滨。

蓬莱阁对于我,是神话传说的扑朔迷离,田横栈道的惊心动魄,黄海、渤海汇合的磅礴气势。

八仙过海的故事,渤海三座仙山的传说,始自2000多年前始皇年代,世代流传,令人心驰神往。史迁记载,始皇“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而去,终莫能到”。不知太史公如何考证,笔下如此虚无诡谲。

蓬莱有“人间仙境”美誉,不知招摇多少文人前来,撩拨多少骚客心弦。《长恨歌》云: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钟情的玄宗,苦思冥想,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贵妃,莫非隐居仙山?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在濒海广场,八仙雕塑栩栩如生。相传八仙曾在蓬莱阁聚会饮酒,酒致酣畅淋漓。汉钟离向大海抛却手中扇,霎时蒲苇编就成席,漂浮海面,他跃身卧于其上,向远方飘去。何仙姑不示弱,便抛出荷花,花愈张愈大,璀璨夺目,馥郁飘香,仙姑亭亭于花间,随波漂荡。其余六位仙人,岂能善罢甘休,纷纷使出解数,各显神通,遨游万顷碧波之上。这八仙的传说,又使多少文人雅士,挥毫泼墨。

古话古韵风味犹存,今人诗文又如朵朵海浪花,吐露芬芳。我想到杨朔的《蓬莱仙境》、《海市》。大概是游人如织,那虚无缥缈的梦幻,被惊醒了,如今蜃楼已不多见。

田横山是黄渤海天然分界。在黄渤海分界处,块块礁石,海水漫过、石经嶙峋崎岖。时而一股海浪喷涌,三分险峻,七分惊诧。前来的游人,忘却了年龄,忘记了性别,待风浪过去,磕磕绊绊,穿过曲径,登上礁石极顶。人们感慨不已,向黄海,向渤海,挥手致意,似乎此生再无憾事!是啊,有渤海、黄海两龙王护驾,人生的航船会平稳一些吧。

总理著名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曾激励多少韶华学子。末句“难酬蹈海亦英雄”,用了壮士田横的典故。关于田横,《史记》中早有记载。 秦末田横起兵,与刘邦争雄,兵败于蓬莱丹崖山,傍山依海,安营扎寨。田横重伯夷之义,绝不食汉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拔剑自刎,舍生取义。所率部下500壮士,遇难不苟,跳海身亡,惊天地兮泣鬼神!太史公不禁感叹:横之志节,宾客慕义,犹不能自立,岂非天意。

峭崖嶙峋,“田横栈道”红色标志赫然 。走在漫漫栈道之上,当年铁骑蹄痕,似乎清晰可见;铮铮铁索,铿锵着金戈呐喊。粗犷坚毅大汉,直视远方,神采俊逸,手持刀戟斑斑血迹,向后人昭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任海涛翻卷,撩湿我的衣衫,任思绪飘飞,凝神屏息,深味历史积淀的分量。百感扼腕,说不清的感慨,诉不尽的震撼。

心怀怆然,又步入戚继光故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山苍苍兮海茫茫,备倭终生保国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戚家军雄风犹在;戚家父子兵器陈列室,擂鼓声声,猎旗飘飘。

王勃的资料范文3

重阳节是夹杂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主题诗歌语录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诗歌一

1、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3、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4、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5、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6、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7、秋明白鹭双飞处。——《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8、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9、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0、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1、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12、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13、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4、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15、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16、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17、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18、翠微高处,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阳。——《惜黄花慢·菊》

19、露浥初英,早遗恨、参差九日。——《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20、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潘希白《大有·九日》

诗歌二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

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5、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6、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7、四时佳节惟重九,况接君家鸿雁行。——赵蕃《寄周愚卿昆仲》

8、茱萸菊蕊年年事,十日还将九日看。——黄庭坚《鹧鸪天·万事令人心骨寒》

9、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

10、燕台九日罢登临,节物萧条入楚吟。——杨慎《丁丑九日》

11、九日若无诗与酒,人生如此定凡人。——方回《重阳后绝句五首·九日若无诗与酒》

1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13、老去悲秋人转瘦,更异乡重九。——赵长卿《醉花阴·老去悲秋人转瘦》

14、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5、浪说闲居爱重九,黄花应笑白头翁。——黄庭坚《戏答王子予送凌风菊二首·病来孤负鸬鹚杓》

16、无钱持蟹对黄花,又孤负、重阳地。——方岳《一落索·瘦得黄花能小》

17、留得典刑传菊圃,别篘新酒待重阳。——范成大《王正之提刑见和茉莉小诗甚工·南花宜夏不禁凉》

18、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19、明年九日知何处,世难还家未有期。——韦应物《九日》

20、岁岁登高,算难得、今年美景。——吴潜《满江红·岁岁登高》

古诗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无。

九日(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龙山歌(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送别(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杜甫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示大圆洪智(宋)陈与

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赋诗。

王勃的资料范文4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所以现今的各套高中语文教材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供学生学习。但是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阅读量小,积累也少,难以理解、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各种形式上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表演法、视频辅助法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但是经常使用也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尤其是面对学生不能理解文本的现实问题,很多老师又不得不进行讲解,然后又陷入被动听讲、容易疲倦、逐渐失去学习热情的恶性循环中。在保持好的做法的同时应该怎样改进古诗文教学,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有兴趣学又学得多、学得好呢?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看来在古诗文的教学内容上可以动些脑筋。不过现今的语文教科书已经规定了相应的古诗文教学内容,在编排上绝大部分都是古诗和古文分单元的编排体例,而且这些古诗文相对缺乏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完全按照这种编排进行古诗文教学很容易导致审美疲劳。该怎么办呢?根据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一栏“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阅读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等文字的指导启发,笔者试着在古诗文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一些补充筛选、搭配、调整,使诗文配合,相互辅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不揣冒昧举例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诗以文辅

不少语文教师喜欢在读解诗歌之前做个简单的作者介绍,笔者觉得补充一些古文中有关作者介绍的段落比如作者的传记、轶事、传奇等更好。一方面既介绍了作者,又培养了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还因为这些补充的材料有不少故事性的因素,能唤起并维持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能为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提供背景,给学生提供作文材料,甚至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比如很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都节选了屈原的《离骚》,作为一首政治抒情诗,本来就难以理解,再加上文本中较多的楚地方言,“香草美人”的托物比兴,使得这篇诗歌的理解难度又增大了不少。学生对于屈原的了解,也就停留在端午节吃粽子的地步,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况且语文考试中还有对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教学《离骚》时,就补充司马迁《史记》中屈原传记的相关内容,文字艰深的地方加以注释或讲解,让学生对屈原创作《离骚》的背景以及屈原的人格加以了解,有效地促进了这篇诗歌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也加入了元代辛文房写的《白居易传》和学生一起阅读,了解到白居易因为尽职尽责反而遭到诬陷,因而被贬到偏远的江州,同学们对于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慨叹和他“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不寻常的表现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文以诗佐

与古诗相比,古文相对有多一点的情节因素,尤其是传记类叙事类的古文,比如《段于鄢》、《鸿门宴》等等,文本里面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学生读起来也有兴趣。但是像《滕王阁序》、《兰亭集序》这样偏重于描写抒情的名篇,因为华丽的辞藻或深刻的人生感慨,让平日热衷于读娱乐新闻、过快餐式生活的学生觉得理解上有难度。而且考试中除了考古文的理解还会考古诗的鉴赏,如何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古文又能兼顾古诗鉴赏的训练?笔者发现可以补充入这些文章的相关诗歌来帮助达成这一目的。于是在课程进行时就加入了王勃的《滕王阁诗》和王羲之的《兰亭诗》。王勃的《滕王阁诗》:“融情于景,寄慨遥深,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相互参看,相得益彰。王羲之的《兰亭诗》中“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一首虽然文字上稍显艰深,但其中表达的回到自然、享受自然的畅快心情与《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如出一辙。这些诗歌的加入,让同学们对所学课文有了更深的印象。

三、诗与诗伴

除了诗文相伴,在读解古诗的同时补充入相应的诗歌也能为学生鉴赏古诗词提供较好的帮助。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有七首,大部分教科书只选了其中的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首诗主要抒写身经百战的将士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读来让人热血奔涌,豪情满怀。确实易于血气方刚的高中生理解并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怀。不过同组诗中暂未选入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中结句“无那金闺万里愁”运用曲笔,不直接写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而从深闺妻子的愁怀反映出来,非常独特。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虽然也是表现边愁,但只是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结句“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以此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的入木三分,也别出心裁。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表现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情等等。这些同组诗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边塞生活,既互相补充,又有很独特的表现手法。补充入这些诗歌,既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边塞诗的内容,也能使他们了解到一些古诗词独特的表现手法。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四、文与文参

学习古诗,可以补充作者的古文传记来提供背景帮助鉴赏。学习古文,也一样可以加入相应的传记帮助理解,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为学生解读古诗文打好基础。比如在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时补充入《杜牧传》参照阅读,在学习《师说》时补充入《韩愈传》,学习《逍遥游》时补充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庄子的记述等。另外,也可以补充同作者同题材的文章或者不同作者同题材或者其它相关的文章。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前赤壁赋》时顺带引入《后赤壁赋》,在学习《劝学》、《师说》时引入《进学解》,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引入《石钟山记》等等。补充这些文章,使学生接触到的古文材料增加了不少,接触到了更多的文言基础知识,也了解到更多的古文表现手法,对学生古文理解、鉴赏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益的。

王勃的资料范文5

关键词:非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改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高校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完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从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爱国情操,提高文学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对于中文系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史与作品选两部分,早年汉语言专业既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又设置《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然而,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涌现,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行,《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被截然分开。以笔者所在的院系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新闻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

教师给此类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授课,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一是庞杂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的矛盾。比如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新闻班于大学一年级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时两个学期,每学期五十课时,学习内容从先秦文学至清代文学。如此庞杂的内容,如此有限的课时,如何在规定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目顺晌教师授课的难题。二是对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并非他们的专业课,在学习时,一方面学生存在轻忽之心,不肯尽全力,布置的任务不易落在实处,另一方面新闻专业的学生相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古代文学方面的知识毕竟要薄弱一些。文学史教学的缺失,亦增加了作品选的授课难度。另外,本院为新闻专业选择的教材为韩传达、谢孟、严冰编订,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三册,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材之一。教材内包含了大量学生中学已学习过的经典篇目,以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为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蜀道难》《行路难》等皆是学生中学学习过的名篇,如何让这些学生早已熟悉的诗歌焕发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难题。三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属于传统课程,如何让传统与现代结合,如何让古典文学与新闻专业融合,成为值得授课教师思考的问题。结合本课程特点,我们提出融合文学史与作品选、注重新闻专业特色、重视多媒体教学等方案,力图解决以上问题。

二、融合文学史与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史》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评析各时期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作品,重视古代文学史的梳理与理论的归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则重视作家,汇集经典文学作品,详加注释,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予以配合与辅佐。前者宏观,后者精微;前者史论结合,后者则鉴赏擅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须将文学史与作品选融合,以便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深入学习。比如初唐文学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选择了初唐四杰、宋之问、张若虚、陈子昂等人的经典名作。倘若脱离了文学史空讲作品,教学容易浮在表面,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因此,在进入初唐诗人作品之前,笔者主要为学生讲解唐代诗歌的繁荣、唐诗史的分期、初唐诗坛概况三部分内容。在唐代诗歌的繁荣方面,笔者特别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1](P255)引发学生兴趣,并顺势将《唐诗杂论》推荐给学生。在唐诗繁荣的原因方面,笔者特别介绍了科举考试对唐诗的影响。举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为例。此诗如一副精美的双面绣,善用比体,以“洞房花烛夜”对“金榜题名时”。全诗以新娘自比,新郎比张籍,舅姑比主考官。整首诗委婉含蓄,一方面涉及唐代婚俗。新娘必须要在次日清晨在丈夫的陪伴下拜见公婆。如《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另一方面涉及唐代的行卷。举子及第,不仅看卷面文章,还会考虑名流推荐。朱庆余以所作之诗询于张籍,含蓄巧妙,韵味无穷。学生亦加深了对唐诗繁荣,诗赋取士的感性认识。在唐诗史的分期方面,笔者引明代高《唐诗品汇・总序》将唐诗的发展分成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并梳理各段代表诗人及作品,使学生能俯瞰唐诗,掌握大局。在初唐诗坛概况方面,笔者提醒学生读唐诗不止应关注盛唐诗歌,还应明白盛唐诗歌的繁荣实有初唐百年的铺垫。初唐的前五十年,是宫廷诗的时代,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魏征、上官仪等人在内的宫廷作家群。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使得学生了解唐诗之来龙去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不少篇目是学生中学学习过的篇目,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品出旧诗篇中的新含义,值得授课老师深思。笔者认为在作品选解析之时,融入文学史相关知识,亦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篇经典之作学生可谓耳熟能详,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名言警句,其中究竟是 “见”还是“望”更是令人琢磨思量。笔者讲解此诗时,立足于对陶诗平淡玄远境界的开掘。“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为东晋开国功臣,外祖父为风吹落帽之名士孟嘉,贵胄之家的“穷”实与平民的“穷”大有差别,因此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状值得玩味,“心远地自偏”则让疑问豁然开解。“远”不仅是魏晋玄学中的普遍概念,魏晋风度的重要表现,而且此句亦影响了宋代苏轼的词作。《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为远谪岭南的王巩与柔奴所作,特别赞美了柔奴的恬淡与静美。“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实与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关于“东篱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史中最早描写的作品。屈原《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并拓展开去,唐代黄巢《咏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宋代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南宋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甚至《红楼梦》中的“诗社”、《聊斋志异》之《黄英》。张潮《幽梦影》评价“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2](P5)自陶渊明之后,“东篱菊”成为了隐士之花,代表着士人疏野淡泊、清高傲世的情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为尾联,很容易让人忽视。笔者引入《庄子・知北游》,知北游而求玄,问于黄帝,不能得道,问于无为,无为不答,非不答,不知答也,知又问于狂屈,狂屈则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细细品来,陶诗之“欲辨已忘言”实滥觞于《庄子》。作品选与文学史的融合,拓宽了作品选的容量,加深了作品选的深度。又如在学习陈子昂的作品之前,笔者了解到学生对陈子昂的认识主要在于其《登幽州台歌》。笔者在课堂上板书杜甫《陈拾遗故宅》“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推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并进一步提问,诗圣宽容,但韩子严谨,为何他们同时把陈子昂推到盛唐诗歌启蒙的地位?难道仅仅在于这首《登幽州台歌》吗?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学习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领会陈子昂反对齐梁诗风,推崇汉魏风骨,呼唤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盛唐诗风,在唐代诗歌坐标上给予陈子昂恰当的定位,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三、注重新闻专业本色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活动、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研究人类新闻活动的历史、现状以及反映其本质特点的规律,研究包括报纸、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在内的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和普遍规律,以及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等。”[3](P11)新闻工作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实践性。笔者给新闻专业学生授课,努力将古代文学作品选与新闻专业特点相融合。

一是立足作品选,联系当下。新闻之“新”在于时效,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人须密切关注现实,联系现实。笔者在给新闻班授课时,努力将作品选的专业性与新闻专业的时效性结合起来。比如在讲唐诗繁荣的时候,笔者向学生介绍《全唐诗》,有意避开一系列艰深而专业的论文,而是挑选了自媒体红人六神磊磊的《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有多幸运吗》。在梳理了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康熙皇帝对《全唐诗》的搜集和编订后,请所有同学一起读文章的结尾“因为他们,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唐朝的伟大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晓汲清湘;看诗人们记录下千里莺啼、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雨;看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来。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何等的幸运。”[4]学生反响良好,一方面对于唐诗繁荣有了诗意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同行六神磊磊的例证也使得学生颇有亲切感。又如学习《世说新语》时,笔者讲到了《世说新语・品藻》中一则,“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桓温英武善战,权倾朝野,事业上如日中天,婚姻上尚南康公主,可谓人生赢家。殷浩则因北伐失利,被贬为平民。对话就是在这样鲜明的背景下展开,桓温的疑问也是我们的疑问,无权无势,落魄潦倒的殷浩{什么与人生赢家桓温争锋?最喜欢的是殷浩那句缓缓的答语“我和我做了这么久的朋友,我觉得还是宁愿做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原来人可以跳出功名权势、金银富贵,甚至儒家三立的期许,如此纯粹地欣赏自己。笔者扩展开去,联系当下,引入澎湃新闻《当读书人遭遇土豪饭局》,“读书和经商,并不矛盾,求知和求财也并不对立。两者不可通约,我们没必要将它们预先捆在同一根价值链条上比个高低胜负。”结合古今,与学生共勉,欣赏自己,自信从容。

二是融入体验式教学,注重实践。新闻专业具有高度的实践性,涉及到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方面工作,对于新闻人自然提出了能说会写、敏锐大胆的要求。笔者采用体验式教学,尽力将新闻专业的实践性与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笔者多采用吟诵式体验教学与话题式体验教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收录了大量的诗、词、曲,它们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音乐性,特别适合吟诵。吟诵关涉到旋律、节奏、音律,是对诗词曲最美的呈现,更可以加深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王力《诗词格律十讲》就说:“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5](P1)在教学时,笔者有意播放叶嘉莹、霍松林等大家的吟诵,希冀学生在吟诵声中获得对诗词亲切的体会,在润物细无声中领略古典诗词的美好。在课堂上,笔者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在讲到李白的《将进酒》、高适的《封丘作》时,特别邀请班上个性豪迈、嗓音雄浑的男生起来吟诵,并请其他同学点评,同学们气氛热烈,在不知不觉中既提高了吟诵水平,又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意境的感悟。除了吟诵式体验教学,笔者还有意识地引入话题式体验教学,启发学生思考,点燃学生辩论的热情。比如在讲到“三曹”中曹丕、曹植的作品时,笔者将兄弟两人的诗歌对比鉴赏,并特别引用了王夫之的评语激起论辩。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云:“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学生对才高八斗的曹植非常熟悉,因此此论一发,引起大家浓烈的兴趣,笔者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力挺曹植,一组支持曹丕,在阅读原典,查阅资料后予以论辩。在论辩中,学生一方面了解到王夫之的评价有其特定的时代与审美背景,但也有一些偏颇之处,另一方面学生对曹植、曹丕的诗歌成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笔者另外补充了曹丕的《与吴质书》“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舆轮徐动,宾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凄然伤怀。”曹丕出身富贵,与曹植相争,终得帝王之位,并得以迎娶甄后,事业和婚姻皆可谓圆满,但曹丕个性中有一种特别的“锐感”,能于尘俗的圆满中感受到人生的终极悲哀,禀之气质,不可复制,难怪王夫之目之为仙。比如此书怀念与吴质一起的南皮乐游,妙思六经,弹棋博弈,食瓜品李,何其乐也,但曹丕却听悲笳微吟,顿感乐往哀来。另外,笔者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得上讲台鉴赏作品,至少一次,作为平时成绩,不拘形式,或一人主讲,或两人合作,或多人访谈。比如有学生讲解《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两人搭档,一人播放PPT主讲,一人则在黑板作画,给予大家耳目一新的感受。

四、重视多媒体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的传统模式为“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此种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实与新闻专业的活泼、生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努力将多媒体引入教学,希望利用多媒体的光影声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件处理方面,笔者坚持用PPT授课,在制作课件时,既囊括教学要点,又考虑课件美观,并尝试与学生合作,将学生新颖活泼的创意吸纳进来,使得课件尽善尽美。在图片的运用方面,笔者在教学中,引入大量直观图片,使得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比如在讲解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时,学生大部分为南方人,见惯了杏花春雨江南,但对于大漠孤雁塞北实有隔膜。为了让学生领略到边塞诗歌的真意,笔者特别放出了几张敦煌鸣沙山的照片,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有秀雅清澈的月牙泉,有沉默强健的骆驼,笔者一边放照片,一边和学生分享自己游览敦煌的感受。学生表示,看完图片,他们引发了很多联想,既有“平沙莽莽黄入天”的豪迈,又有“大漠穷秋塞草腓”的苍凉。图说古典文学,使学生受到了文学与艺术的双重陶冶。在音频的运用方面,笔者在教学中,重视音频材料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最早文学的形态即是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乐府能歌,曲子能唱,诗词能吟。比如学习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笔者为学生播放《甄执》插曲《菩萨蛮》,并向学生提问,这首词安置在这部描写深宫后妃的电视剧中合适吗?学生反响热烈,从词中女子形象、心境、艺术形式等方面予以探讨分析,对温庭筠词的温深密丽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另外,笔者多次播放叶嘉莹先生、霍松林先生等大家的吟诵,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诗词的境界。在视频应用方面,笔者积极插播视频文件,以此传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致精微。比如在学习《西厢记》时,笔者在课前播放茅威涛、何英主演的越剧版《西厢记》,在悠扬婉转的声腔中,在精彩绝伦的表演中,营造婉约缠绵的艺术氛围,帮助学生们提前进入《西厢记》的世界。又如讲解王勃的《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笔者特别播放了刘小锋主演的《王勃之死》中王勃创作《滕王阁序》、吟诵《滕王阁诗》的片段,美轮美奂的画面,一波三折的剧情,慷慨激昂的吟诵使得学生兴趣大增,不仅站在同行的角度高度评价这部影视作品,而且加深了对王勃作品的认识。笔者也以剧情做结,与学生共勉。也许我们缺乏天才,做不了王勃,但我们可以做剧中的那位童子,初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居然跑掉了鞋子,希望我们在生活中永远保持着那种对美的既惊且喜,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要之,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存在传统与现代脱节等问题,笔者试着从融合文学史与作品选、注重新闻专业本色、重视多媒体教学三方面予以探讨,希冀有益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

注释:

[1]闻一多著,蒙木编:《闻一多说唐诗》,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年版。

[2][清]张潮著:《幽梦影》,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

[3]新华社北京分社主编:《中外新闻知识概览》,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王勃的资料范文6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集视频、图片、声音等于一体,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李清照《一剪梅》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一开始上课就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学生很快就会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甚至那些熟悉这首流行歌曲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小声跟着唱起来。再如,在讲授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投影滕王阁的图片,就能激发学生对滕王阁景色的想象和阅读兴趣。再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当学生聆听了豪放、雄浑的歌曲后,自然对苏轼笔下的英雄人物产生了探寻的欲望。

二、运用多媒体扩充学生自主学习材料

新课改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相关的素材或资料,并引导学生自己去领会文章的深意。而多媒体正好可以提供这种便利。

如在指导学生学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南宋偏安江南的历史资料以及赵明诚去世的事情,有利于学生理解《声声慢》中所包含的国家破灭之愁,故园丧失之愁,晚年孀居之愁。在指导学生探究《将进酒》中李白的情感由豪放向狂放转变的原因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李白八年前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历史资料。

三、运用多媒体创造性整合教学内容

对语文教材进行创造性整合可以最大限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知识点变得系统且完整,而多媒体这一信息化技术手段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

比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了《李凭箜篌引》,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对音乐的描写有何异同。再如在讲授杜甫的《蜀相》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陆游的《书愤》,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的异同。在比较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两位诗人都提到了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典故,用这一典故来抒发壮志难酬之情是两首诗歌的共同特点,但又略有不同。杜甫面对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成显得格外伤感,而陆游在年老功业未成时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

利用多媒体整合教材内容的事例还有很多,如鲍照的《拟行路难》和李白的《行路难》就可以放在一起教学。两位诗人在面对森严的门阀制度时,都发出了抗争的心声,前者消极,后者乐观。

四、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吟诵古诗词

诵读是古诗词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多媒体的出现为诵读环节的开展提供了许多便利,康桥、孙道临、濮存昕、胡乐民等名家的朗诵音频或视频材料,可作为学生练习朗诵的范本。

比如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可以为学生播放胡乐民的朗诵视频,学生会一边欣赏一边跟着朗诵起来,为声情并茂的朗诵所吸引,为李白诗歌中所洋溢的豪情所震撼。朗读的热烈氛围营造出来后,学生都举手渴望一试,在学生尝试朗诵环节,为学生播放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使他们在教学中深切感受到朗读古诗词带来的快乐。在杜甫的《兵车行》教学中,选用孙道临朗诵该诗的视频,抑扬顿挫的曲调以及投入的朗诵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的使用要适合于教学内容,即使是网上下载的课件也应该带着批判性的精神进行创造性整合。色彩搭配、图片选择、音视频链接等需要精心设计,以简单、直观、实用为原则,尽可能不要妨碍到学生的思维活动。

课件容量要坚持度的把握,过多的内容设计只会加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负担。问题的设计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多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思考与表达的空间。多媒体的使用只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而非破坏思维活动。

教师应淡化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传统教学中教师优美的黑板字或者迷人的声音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吟诵是学生学习并体会古诗词魅力较好的方式,这是多媒体所不能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