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产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作为全国经济相对落后,地方经济欠发达地区,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目标。试图通过构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平台,抢抓发展机遇,增创发展优势。然而,很多地方在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上走了弯路,付出了沉重代价,主要是布局不合理、特色优势不明、规划建设随意变更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经过调查和分析,针对经济开发区在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优势以及在规划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定位
1.工业园区的规划
首先要详尽地收集分析各种基础资料,同时要注意到由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周期性较长,生产的产品易受市场经济的调节,因而规划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周密的市场需求分析,研究当地的产业配置状况以及相关的劳动力来源,以决定投入园区的产业形态。具体考虑如下:以产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并贯彻近期集中、远期、由近及远的建设方针,既要便于投资开发商短期内即有开发建设的可能,又要有利于分阶段地成片开发建设,进行弹性规划,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应变能力,实行宏观控制灵活掌握,使总体规划适应于工业园区连续滚动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讲,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宏观上需要预测其10年、2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后的开发内容、开发强度与环境质量往往是十分困难的,如果轻率地提出一个终极的发展模式,其结果只能是几年后规划方案的大调整,结合工业企业的性质(园区内工业大多为合资、合作、独资的来料深加工企业),合理配置用地规模,确定街坊式的土地划分,赋予土地批租一定的灵活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为先导,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置,为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既使工业园区与当地区域相互联系,有机协调,又应自成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工作、生活、生产、娱乐区域,促成区域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利用地块的级差价值,合理有益地进行功能分区,保持工业园区内道路结构和运输系统与功能分区的协调,重点研究物流与交通的规划布置,合理配置用地平衡,节约用地,保留自然景观,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空间意向规划,力求突出工业园区的特色以利招商引资。
2.工业园区的人口规模
预测工业园区用地规模大小不一,性质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小区和居住组团,其人口规模的预测很难把握,亦难以用劳动平衡法来估算人口规模,而这种恰恰是后续配置用地平衡、编制营运纲要的关键,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一般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预测人口规模,经过实践运营与相关的用地平衡,其结果基本能满足要求.按照建设部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即Ⅰ级为60107510 m2/人,Ⅱ级为75119010 m2/人,Ⅲ级为901110510 m2/人,Ⅳ级为10511120 m2/人,国标规定经济特区城市及新设城镇采用Ⅲ和Ⅳ级等较高标准,工矿城镇和综合性工业城市则可以采用较低指标,工业园区也属城市人口密集性用地(现阶段大多企业仍维护在劳动力密集型阶段),似可相应套用工矿城镇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即Ⅰ级或Ⅱ级指标,如占地为100 hm2的工业城,若我们采用Ⅱ级标准,即人均建设用地为80 m2,则预期人口规模为100 hm2÷80 m2/人=12500人,总之,人口规模往往左右整个工业园区的用地平衡,由于开发项目的模糊性,开发建设的周期性以及生产变动的不可预见性,它的预测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切性,也没有可信的理论依据,所预测的人口规模又很难具有说服力,因此,如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定量的量化计算,是工业园区规模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3.工业园区的用地区划分
3.1用地块划分工业园区产品结构向有着高新科技、高度附加值、高额投资效益的名牌产品发展,所有制形式均系来料深加工的合资企业,它们的占地面积都不会很大,根据国内一些已建成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经验,作为象贵州这样一个工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地区,20-50亩左右的地块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投资规模.我们可以以20-50亩左右的地块作为一个小单元,成方形的200亩左右的地块作为一个大单元,其四周开通运输车道,既保障每一生产企业至少两边面向道路,便于企业生产运输,又能节约道路运输用地,使投资企业在选址上富有较大的灵活性,当企业规模大时,可将2-5个小单元或整个地块合并建设使用。
3.2功能分区与用地平衡,工业园区为一独立的区域,它的功能划分可分为工业生产区、工业生产辅助区、生活区及管理服务中心四个区域,各分区的布局应根据地块的级差价值及自然地况、地貌明确合理地安排,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方便于生产.
一是工业生产区,工业生产区为工业园区主要用地,含厂区道路绿地及各生产企业之间必要的绿化缓冲带,一般要占总用地的70 %-80 %.为吸引不同类型的厂商投资开发,并结合产品特点,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工业生产区内可分别设立专业性强的自建厂区与通用性的标准厂房,后者主要提供给小型投资者租赁用,以减少初期投资成本负担,促进工业园区近期开发.自建厂房规划以其有效的生产线路为空间规划的重点,配合大规模的开放空间设计,塑造一优良的劳动环境,并较注重厂房本身的形象设计.两者比例应与投资开发公司协商,在设计时还应考虑日后标准厂房转变为自建厂房使用的可行性.
二是工业生产辅助区,包括各工业生产企业的公用工程如园区内变配电站、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及供气站等,必要时还应包括快餐配送中心(即工业园区内职工就餐在规定的用餐时间内统一由快餐配送中心提供)约占工业生产用地的10 %。
三是生活区,包括工业园区一般职员的集中宿舍,高级行政主管人员的公寓楼,以及相应的商业配套设施、学校、医院等其用地比例则可由预期规模人口推算。
四是管理服务中心它是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的指挥中心及员工文体娱乐的综合场所,为区域内产品展示、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创造便利条件,这一特定功能客观上需要它有着园区内最好的视觉环境,最便利的交通条件,并使外部交通“近而不进”。
4.基础配套功能服务的规划
4.1生态环境
工业园区的生态设计必须体现在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以所在地区或附近区域的形象特色为基调,树立空间意识,考虑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相结合,住宅单体设计要注意日照和穿堂风、保温、隔热、遮阳、节能等生态问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应从绿化面积大小、绿化树种搭配、住宅日照通风、废水废气处理等方面考虑。我省工业园区目前与很多省的园区相比虽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在废水、废气排放与处理问题上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厂区和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自然资源的占用,达到生产与生活的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
4.2视觉环境
视觉环境是指景观设计、整体色彩的协调、构件的空间有序等,必须在视觉环境上满足人们对环境产生舒适的心理感受,厂区内的厂房、办公楼,生活区内的住宅、公建、小品和绿化设施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以追求要简洁为主,创造宁静的气氛,良好的比例及和谐、明快的色彩。
4.3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邻里交往、社区活动、安全措施等问题,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人文环境上,满足邻里交往、儿童教育、安全措施以及住区活动等功能要求,生活区内融合居住文化、教育文化、饮食和娱乐文化,在居住建筑组群、公建、绿化乃至小品建筑方面均要具有文化品位,使人们感受到一种高雅的文化环境的氛围.要从环境的内涵塑造,使居住者能够潜移默化地在心灵深处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从而得以陶冶情操。
二、产业规划定位方面原则和措施
1.要端正建园理念,抓好统筹布局。要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首先必须端正园区规划建设的理念,不能为建园区而建园区,要有全局乃至整个地区一盘棋的思想,将园区规划、产业定位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中谋划,不搞盲目规划,盲目建设,合理进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点,对于城市旧区改造、地域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变都是一个很有利的契机,把过去旧区零星点状的工业布局逐步调整为成片开发的块状安排,并通过城市综合开发集中供热、供气,可以有效地防止重复建设,减少浪费,强化城市环境的保护。在企业地块确定方面,考虑成片配套的功能,同时,将产业形成相应配套的上下游的产业链,可以节约运输成本,达到共赢。
2.实行因势利导,搞好产业规划。针对本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历史形成的产业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然后因势利导,放大自身优势,与其他地方展开错位竞争。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2
基于人民意志的宜居型战略
自然中最普遍最有生命力的颜色就是绿色,绿色代表了和平与友好。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看来,绿色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首先就是共生观念,强调物种之间互相紧密互联互利的关系;其次要强调循环,世界上其实并没有垃圾,所有的物质其实都可以再生利用,都可以资源化;此前学习英美国家为代表的现行发展路径――开始大量使用化学煤料,城市蔓延扩张后,垃圾越来越多地进行填埋处理――这样一条高污染、高能耗的道路是不可持续的,如今,我们更要强调以自然为本,多样循环的发展道路,城市的生活环境应该是幸福美丽的。
李迅将城市发展战略概括为两条主线,一是基于国家意志的竞争力战略,希望城市发展更多发挥其政治、经济中心的作用。第二是基于人民意志的宜居型战略,城市发展能够更多发挥其环境和文化保护等作用,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城镇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改变过去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费,变成新的绿色的、循环的、生态的发展道路。我们不仅强调开发建设,更要强调控制和保护。 绿色、智慧、人文逐渐成为当今城市主题。
大数据助推城市规划发展
如今,我们已不知不觉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我们拥有的手机、Pad和可穿戴智能设备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流动的传感器,而这也让我们的城市变成了移动的城市传感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党安荣针对大数据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三方面的探索,第一,借助于大数据可以识别目前的城市病;第二,在具体的规划过程当中,大数据可以怎样支持规划师们开展工作;第三,规划工作实施一段时间后,怎样来评估这个规划起到的作用,对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如何。比如,通过一张小小的公交卡,就能大概知道城市中人们每天的出行规律。党安荣举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通过北京公交一卡通的刷卡情况,得到公共交通的大数据,由此分析出北京市民的出行状况。从人们从哪里出发、用哪些交通工具、哪些公交和地铁站的刷卡频率比较高、地铁和公交之间哪些转换的节点会有什么样的人群等数据便可知道,北京市民在工作日以及节假日大概的出行规律,然后与城市的交通容量或运载能力进行比对,便能分析得到城市交通潜在的问题以及涉及到城市吃住之间的平衡。
然而,“怎样把数据模型、分析的技术,一条龙地串起来,让规划师很好地利用是眼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党安荣表示,“城市规划师们需要把规划从过去以地为本的规划,变为以人为本的规划,利用实时数据获取分析,要由原来的静态规划变成动态过程的规划。我们不是关注20年后的某个结果,而要关注每个时间段上应该做什么。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实现各部门间的协同和融合。”
优化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
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作用是巨大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苏雪串解释,这是因为文化产业有三个优点。第一,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高。如此而言,文化产业自身的增长,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会更强;第二,文化产业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第三,文化产业具有高辐射力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时,产品的竞争力更依赖于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传统的文化渗透力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曾说,“市场经济总是沉浸在文化环境的大海中”,他强调,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生产组织的方式在1970年代前是福特主义,这种方式强调标准化生产。此后,后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成为主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后,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也相应提高了,这表现为,消费需求变得个性化。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的时候重视产品的文化属性或者说符号属性。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3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基于文化资源基础上的,传媒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建设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文章从传媒产业中文化资源的定义出发,归纳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从合理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形成独特优势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等方面入手,以期加强传媒产业园的建设。
关键词:
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设计
1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体现
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媒产业园区域内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内涵。地域差异化以及地方发展史成就了多元化的文化知识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涵盖地方特色的习俗和当地市民日常生活特点。因此,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这两者作为重要标准,也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和设备等。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着力点放在文化资源链上,实现区域化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内容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优势的文化内涵,同时,传媒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着土地价值的增加,通过所获利润平均分配到子区域,以此改善城市环境,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文化资源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广泛、丰富等特点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性文化资源包括环境、人文以及人力资源等自然元素,也涵盖经改造开发后的人为元素。因此,高效率将文化资源置于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是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如:影视文化基地--浙江横店,它已成为浙江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传媒产业园中文化资源体现。但当前国内也存在者很多“变味”的传媒产业园区,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泛滥化开发利用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各区域使出诸如“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元素,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开采自身文化资源库,让“文化”这一定义泛滥化。同时,观念滞后、创意缺失以及落后技术手段等因素导致文化产品附加值降低,只能获得较小经济效益。泛滥化开发利用在极大程度上失去了绝大部分具有潜质的文化资源,甚至失去二次开发利用的机会。
2.2缺乏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从某种程度上属于投资见效慢且资金周转周期长的产业。文化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的特点导致能够用于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不多。当前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只有部分企业会有少许资金投入。若在短时间内未获得相应利润,便撤掉资金投入,从而导致文化资源不能完整开发利用。此外,不完善的文化产业融资体系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资源开发资金的获取。
2.3零散分布的文化资源
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零散性特点打乱整体规划布局,未能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并且未能注重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把握。在文化产业发展快速的大环境下,部分区域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全面评估与盘点。同样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盲目规划设计项目,最终却得不偿失。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竞争力分散等因素导致文化产业不能全面发展。
2.4缺乏文化创意
某一区域文化的成功为其他区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效仿机会。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产业园景观设计中呈现严重的文化资源同质化现象,不具当地特色。比如横店发展起来后,国内各大城市都构建很多影视文化基地,如安源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等。在未实地调研的情况下,只注重数量,造成大多数景观趋向泛滥化。文化景观的同质化现象分散了文化资源,再加上本身不具特色,无法吸引更多消费者目光,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
2.5缺乏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传媒文化产业园严重缺乏专业并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文化部门缺乏专业文化管理经营人才的配备,同时缺乏当代企业管理领导班底参与。专业文化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文化资源滞后不前。
3解决对策
随着新型创意产业对中国文化的显著影响,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加强其文化资源建设是更好建设景观设计的主要路径。针对当前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合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
合理挖掘文化资源是当前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对于区域文化资源的获取可从多渠道入手,如对具备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完备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具品牌优势的文化产品的挖掘,从本质上与其他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划分。同时,更新观念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此获取更具潜质的文化资源,实现二次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应把握其全面性,对规划有序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计真正具备前景的文化项目,合理资源配置,集中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3.2形成独特优势的文化资源
传媒产业园应在现代企业相关领导精英的培养下,形成一支具备专业、创新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推动文化资源的快步前进。相关管理团队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制定独特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方案,组建实地调研项目组,重质重量,打造具有本土特色优势的文化景观。因地制宜的文化景观不仅集中公共区域的文化资源,也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目光,为产业园带来经济效益。
3.3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
在传媒产业园充足并开敞公共空间内设立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此空间内包括:广场、休闲区、公共绿地等。由于传媒产业园的主要使用群体是青年工作者以及部分办公人员和外来参观游客。因此,园区公共空间应该以主要群体需求为核心,进行人性化设计,凸显出人文关怀。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高层面原则即是人文关怀,它是理性和感性的双向融合。所以,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是至关重要的。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是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最好体现,应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传媒产业园的景观设计。
4结束语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文化资源上。各区域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利用各自特色发展文化资源,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
作者:张越衡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恩样.大力发展文化产业[J].新,2005,(1).
[2]邓晓辉.新工艺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6.
[5]鲍繁.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的现状、借鉴与思考[M].北京:中国传媒科技,2012.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4
“小产业”蕴含“大潜力”
政策环境将迎来重大机遇。从目标导向看,十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入未来重点发展目标。从政策支持看,中央和省市正密集出台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传递出用文化产业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强烈信号。从市场需求看,我国人均GDP已达7000多美元,江苏和南京超过1万美元,栖霞区接近2万美元。按照国际经验,这个发展阶段的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群众文化消费支出将大幅上升。从发展空间看,“十二五”期间栖霞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4.6%的速度增长,2016年将超过80亿元,按照2020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12%~13%测算,未来五年还有80多亿元的增长空间,文化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
特色资源正形成叠加优势。近年来,栖霞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着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同步提升、集聚发展。当前,以深圳华侨城、仙林万达茂为代表的大型主题文化,以栖霞山、燕子矶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文化,以栖霞寺为代表的佛教历史文化,以龙潭金箔为代表的非物质遗产文化,以休闲农庄为代表的现代乡村文化等,共同构成了栖霞特色文化资源的基本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资源都分布在栖霞新一轮城市化的重点区域,随着片区整体大开发大建设,文化资源优势将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在这个过程中,龙头项目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全国文化旅游第一品牌深圳华侨城、全国文化产业投资额最大的企业万达集团,2016年分别在栖霞区投资200亿元、150亿元建设新一代航母级文旅项目,为全区文化产业新一轮发展搭建了框架、拉开了布局,将极大地撬动区域产业整体升级,助力栖霞打造成为省市乃至全国新的文化产业高地。
产业融合已显现放大效应。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本身就是多种要素相互融合的产物,如果融合得好,往往能产生快速增长的倍增效应甚至乘数效应。近年来,栖霞区产业发展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文化+科技”上,我们在液晶谷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分基地”,光电显示产业为全区贡献了88.8%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6,成为文化装备产业新增长点。在“文化+创意”上,我们依托紫东国际创意园等平台,集聚了200多家工业设计、动漫网游等创意企业,其中一年前引进的游族网络,已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缴纳税收2500万元,孵化了13个小团队,形成一股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在“文化+金融”上,我们重点扶持的南京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产品上线仅两年,今年交易量已超过6000亿元,缴纳税收1.2亿元,有力带动了文化消费、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栖霞区文化产业蕴含的潜力和后劲,更加自觉主动地抓住机遇,用好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老空间”拓展“新路径”
面向“十三五”提升文化产业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栖霞特色文化强区,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和创新驱动作用,把握“文化+”和“互联网+”发展机遇,着力打好旅游牌、创意牌、底蕴牌“三张牌”,进一步构建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提高规模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走好三条路径:
以点带面辐射,做大综合性旅游经济圈。从国内外发展趋势看,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休闲度假旅游正在快速兴起,并将逐步取代一般的观光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导产品。栖霞区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体量较小,目前每年营业收入仅1.5亿元、游客200万人次,亟须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加快发展各类休闲度假旅游业态,推动全区旅游业整体升级。这就要求我们跳出栖霞看栖霞,强化“大景区”思维、“大旅游”理念和“大项目”战略,全力推动栖霞山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以栖霞山、华侨城、万达茂为核心板块,带动全区、引领全市、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旅游经济圈,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此过程中,将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相结合,充分挖掘八卦洲、龙潭、西岗等地资源,发展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景点,鼓励发展餐饮、购物等配套产业,加快形成适应多元化需求的现代旅游产业格局。
从低向高提升,做强创新型文化产业带。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在创新发展理念中强调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落实这个要求,全区新建的一批文化产业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产业类型侧重娱乐经济领域,在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一步,要大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比重和层次,做好“三篇文章”,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带。仙林地区要做好“育苗造林”文章,依托紫东国际创意园、南大科学园等平台,引进培育更多优质项目,积极争取江苏电视台等资源布局,打造动漫游戏、现代传媒产业集聚带。栖霞山地区要做好“腾笼换鸟”文章,利用江南水泥厂等老工业区、闲置厂房场地,引入保利集团、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等战略合作方,打造工业遗存、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带。燕子矶地区要做好“见缝插针”文章,抓住新型城市化快速推进机遇,在楼宇中、老街周边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创新载体,打造文创楼宇、设计服务产业集聚带。
由浅入深挖掘,做亮体验式传承示范区。一个地区的文化魅力不在于文化资源多寡,而在于文化特色是否鲜明,能否让人们清晰体验和感知。栖霞拥有59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批宝贵资源,构成了栖霞文化的独特底蕴。由于发展基础、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原因,文化挖掘尚未紧紧跟上时展步伐。面对新一轮文化竞争发展,我们既要用好文化资源优势,也要顺应传承发展趋势。下一步,要聚焦栖霞区独有性、稀缺性文化资源,运用市场和产业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大力推进金箔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用接地气、可触摸、体验式的载体,赋予金箔、龙舞、折扇等传统资源新的时代内涵和展现形式,让文化鲜活地走到人们身边,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要抓住文化旅游大发展机遇,加快开发具有栖霞特色、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出一批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和活动,提高文化吸引力和生命力。对适宜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要分类建立质量标准,有些由街道组织居民进行家庭式作坊制作,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更好地把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硬功夫”提升“软实力”
要把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与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要求结合起来,把握好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同步提升栖霞区的文化软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和城市影响力。
提高思想认识,让文化自觉“强”起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自信和担当。深圳是曾被称作“文化沙漠”的移民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没有先天条件和资源禀赋,但却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创造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0年增长10倍的奇迹,不仅转变为“文化绿洲”,还将资源输出到全国各地。我们从深圳引进了项目,更要引进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建设文化强区。在政策支持上,栖霞区委、区政府近3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资金,2016年将增加到5000万元,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确保栖霞区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领先地位。在组织运作上,强化区委宣传部组织协调、区文化旅游局等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政府与民营企业合资的文化产业公司,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掀起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热潮。
加快项目建设,让空间载体“立”起来。未来几年,栖霞山、华侨城、万达茂三个项目总投资额达700亿元,还有一大批中小文化项目也将开工建设。可以预见,“十三五”将是栖霞区历史上文化产业投入最大、项目最多的时期。这其中,栖霞山将用3年时间,完成规划区19.18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核心区的功能提升;华侨城在3900多亩土地上建设的欢乐谷等项目,将于2年内实现一期开业、4年内二期建成开放;万达茂将在3年内建成122万平方米综合体,并在2018年初正式开业。制定全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跳出文化看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衔接融合。要强化服务意识、执行意识,按照为万达茂服务的模式组建重大项目工作组,倒排计划和时间节点,全力突破拆迁、建设中难点问题,早日展现栖霞文化产业新的布局和形象。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5
郎溪县委书记邵建华表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在文化赶超的征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相结合”。近年来,郎溪县已按照“全域统筹”的理念,将顶层策划、规划覆盖到每一寸土地。“九德郎溪”等系列人文策划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九德郎溪”的文化主题和概念是2010年南京大学张鸿雁教授在《郎溪城市景观品质提升及城市泛园林化概念设计》中首次提出的,获得了郎溪县政府的高度认可,推广到全县。其以《尚书·皋陶谟》中“为政九德”的概念为思考,创造性地提出“郎溪九德”,即仁、义、礼、智、信、静、清、趣、善。其中,“仁义礼智信”5个字是儒家伦理文化的“五常”,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处世法则和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静清趣善”4个字则体现了国人对理想生存环境的向往。建设“九德郎溪”,就是把“九德”的内涵植入城市建设和人文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张鸿雁教授还指出:“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元素,“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中国根柢在“九德”。 “九德”作为郎溪城市文化的核心,具有独特性,并有望成为中国根柢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大文化郎溪”发展战略在秉承原有定位的基础上,以创新文化郎溪特色县域定位为出发点,系统打造“九德郎溪”的主题县域空间和主题文化发展战略,以软实力和特色竞争力的构筑促进县域的整体提升,打造中国文化根柢示范区和创新区。
通过“文化郎溪”建设,重新构建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实现历史文化价值,以地方性文化崛起整合区域发展与富民效益,创造县域经济与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实现示范标杆价值;郎溪农、文、旅、工、创联合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打造,可以拓展“文化郎溪”产业覆盖半径,实现经济产业价值,创造郎溪社会全员的文化福祉,实现文化礼仪递进共享机制,实现民生福利价值,进而创造出文化层面的 “郎溪现象”。
整个“文化郎溪”建设目标,是实现由6个方面组成的系统目标体系,即以“一核九区”为特色县域文化主题,建设中国根柢文化创新试验区;以文化富民、文化福民为导向,建设民生文化的先行区;以文化设施的高质量建设为基点,建设安徽省高品质人文县区及人文循环示范区;以发展“5+1”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为重点,构建郎溪特色全文化产业链实践区;以“九德”文明行为普及和居民素质提升为亮点,建设“九德”文明素质典范区;以全面实施12大工程为抓手,力争建成中国特色文化先进县。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字]客家文化;地域特色化;特色旅游;绿色产业
Abstract: : Meizhou Hakka cultural base of the build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of Hakka culture, enhance the cultural and industrial scale, intensive, professional level, to carry forward the fine cultural industries to explore the city cultur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construction, Meizhou,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e of the citysignificance. The concept design has made some prominent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explor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Hakka culture, natural landscap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solve the base of the general character of outlook to create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utilization,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layout of the service facilities, so that the base functions more reasonable, more prominent geographical features.
Keywords: Hakka cultur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special tourism; green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文化归纳起来有:客家话、客家文教、客家艺术、客家文物、客家民居、客家学术流派、客家餐饮、客家服饰、客家习俗等。随着梅州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日益繁荣,城市建设中的客家特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但是,目前梅州大部分地区的城市建设来看地域特色越来越不明显。基于此,本文以梅州客家文化基地概念规划为例,对城市重点地区的地域特色化建设进行探讨。
1项目背景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粤东北的中心城市,是客家人集中居住之地,素有“客都”之称。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着力推动客家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客家文化产业基地所在的东山片区已经具备开发文化与教育旅游产业的良好基础,只要全面整合资源,围绕做活山水文章,产业发展大有可为。基地的建设为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注入新的活力。
2地域特色文化分析
2.1梅州文化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文化独树一帜,梅州地域文化主要有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宗教文化,其中以客家文化最为典型。
2.2客家文化解读
客家文化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与周边文化相互区别的移民文化。其文化主要体现在客家语言、建筑艺术、餐饮文化、传统文化、山歌文化、客家服饰等方面。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兴盛的文教,造就了一批光耀中华的历史文化名人。
2.3梅州客家村落建筑与布局特征
梅州山地丘陵广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梅州客家先祖创造性地构筑了客家民居山地建筑模式。客家村落、建筑选址布局,是对中国传统择居选址思想继承与发展,探索适合山地村落布局形式与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功能要求的结果,是客家民系智慧的结晶。
3基地现状、swot分析
3.1本项目基地处于梅州城区边缘,面积约3.72平方公里。梅江从从项目基地两侧蜿蜒而过,项目基地可俯瞰梅江与整个梅城。现状基本上处于原生态状态,区域内以丘陵、沟谷与水库为主,地形起伏较大、比较复杂。
3.2综合分析
3.21优势
区位:与城市中心区关系密切,是梅州黄金旅游线上必经之地
交通:具有方便的陆、空交通条件
资源:具有丰富的原生态的山、水资源
文化氛围:周边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与名胜古迹
3.22劣势
如何规避场地自身不利因素对项目的影响
场地山地多,平地少且分散,大部分平地为水库的泄洪区,开发难度大
场地本身文化资源匮乏,场地的特色与知名度不够
场地内有一定数量的民房和公墓,拆迁难度大
3.23机遇
国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绿色崛起的政策支持
作为世界客都,具有广大海内外客籍市场资源
梅州旅游定位:梅州明确以“塑造世界客家之都,打造客家文化精品、热泉康体休闲特品和山水休闲度假名品的旅游发展定位
3.24威胁
如何在各地都打“客家牌”的形势下,在周边众多项目当中脱颖而出
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成为梅州旅游重要的一站?如何在地块山地多,平地少,不利因素多的场地条件下,化不利为有利
如何促进梅州旅游业发展,引领新梅州文化旅游新模式
4主题研究
4.1旅游市场分析
梅州拥有全球1.2亿客家人的潜在客群,梅州市旅游消费市场主要以国内为主,境外为次,已初步形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并存的市场格局。现状旅游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有一定的旅游品牌,因交通的限制和没有珠三角发达城市的有效辐射,外地高消费客群比例较少;市场旅游产品初级,无法实现强有力的持续吸引;本地客群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能力有限。
本项目旅游功能站位需要跳出区位困局,把旅游过路站变成旅游目的地。针对市场,通过走差异化路线、对客家文化深入发掘和体验,吸引海内外广大的客籍消费群。
4.2商业及商务市场分析
梅州现状城市商业落后,城市缺乏休闲类商业项目;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高端消费功能缺失,导致城市的高端消费外溢;经济发展将催生商业向综合业态方向发展,休闲娱乐将在未来商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补缺角色。
本项目商业依托区位条件,与项目邻近构筑新的城市核心商圈。选择街区商业形态,与项目旅游和自然资源结合,打造城市休闲商业和旅游目的地商业,营造集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等多功能多选择消费空间。
5设计定位与设计理念
5.1定位
(一)战略定位:
“融汇世界的客家,展示客家的世界”“客属地区文化传播中心”“客都新文化产业改革示范项目“
(二)市场定位
以梅州地区、国内客籍地区为主要客源市场,港澳台及海外地区为次要客源市场。
(三)目标客户群定位
海内外客籍华侨、客籍年轻人、客籍成功人士、其他热爱客家文化人士。
(四)项目功能定位
打造以“客家文化”为主线,集文化旅游、文化创意、运动休闲、养生度假、生态体验、健康人居的绿色产业链。
5.2定主题
宜文、宜游、宜闲、宜居、宜绿
6地域化特色的概念设计
6.1布局要点
在功能空间布局上,紧密结合项目场地“一山三谷”的地形地貌特点,并融入易经思想、五行说及风水理论,将功能、形式、寓意三者有机结合。注重生态保护、文化体验、景观打造、经济效益四者的有机结合。
6.2地域文化传承与发扬客家精神
通过挖掘客家文化精髓: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崇文重教,文武兼备;尊福敬宗,敦乡睦里;谦和处世,与人为善四大特征。以客家精神为源,演绎文化产品:如文化产业、名士园;终身教育、养生、健身;客家风情小镇;特色教育、退休示范社区。通过产品设置,传承客家文化之灵气,弘扬客家之精髓,为项目主题策划开拓途径。
6.3现状场地景观元素―湖、山、溪、谷、江
整体布局以现状景观为核心,东西两翼展开,分别以湖、山、谷、溪,江为主题打造不同的版块:旅游休闲版块、山林公园版块、溪谷田园版块、养生休闲版块、旅游集散版块。
7结语
梅州文化产业基地概念规划设计在突出地域特色化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基地以绿色生态为本,以客家文化为魂,将山、水、人文全程演绎,实现以生态促旅游,以文化提升旅游档次。项目以客家文化为主线,通过客家风情小镇、城市商业综合体、客家祭祀广场等重点项目的打造,地域特色更加突显,形成梅州客家文化展示平台与城市形象展示窗口,对于提高梅州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影响力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智敏,对梅州传统客家民居保护与利用的思考.山西建筑.2006,(9):39
[2]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4]房学嘉等.客家文化导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5]杨赐文.论围龙屋与客家居住文化[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