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热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热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药药性;寒热药性;物质成分
中图分类号:TM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45-01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先民在疾病预防、诊疗以及养生保健领域逐渐发展形成,且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完善的医学知识。药性理论作为中医诊疗的根基,是中药的最核心学术特征,它在目前的临床用药中有着积极指导作用。寒热药性作为中药药性的根本,对其进行物质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一种能调治不同层次寒热症状的响应中药,并分析该类药物基础的共同性、规律性,从而为医学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做贡献。
1、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症状的起效途径
众所周知,药物的寒热药性是决定药物疗效的关键,也关系到药物的组成成分与内在物质。在具体研究中,寒性、热性药物是调整人体寒症、热症的主要举措,因此需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不但包含了中药固定的物质成分,也包含了一定的代谢物质成分。对于不同的寒热症状而言,药物寒热药性的调治作用也不尽相同。
在中药物质成分中,调理寒热症状是一个系统、综合的流程,它包含了中药整体成分、中药煎煮前后的物质成分、中药代谢物成分、肝脏代谢物成分以及组织成分等多种不同内容。由此可见,在中药有效物质成分的研究中,这些成分的起效途径主要包含有:首先,某些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经过消化、代谢之后便能被机体吸收,从而发挥诊疗作用。其次,某些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经过消化酶和肠道产生一定的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便会被机体吸收,从而发挥诊疗作用。再次,一些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经过肝脏等特殊部位的代谢酶作用后,会产生一定的代谢物,从而被机体吸收发生诊疗组作用。最后,某些特殊的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无法直接被机体吸收需要通过血液、肠道等多种不同器官和组织代谢之后方可被机体吸收,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就上述诊疗方式进行分析,中药物质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到发挥药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容易涉及到多种不同的干扰和调节因素。当机体分别处于正常状态和寒热状态的时候,中药物质成分经过代谢物分泌之后便会被机体吸收,并且产生一定的物资组群。当然此时的物质族群中正常机体和寒热机体的组群数量、种类以及存在方式有着显著的变化,也就说明同一种中药在不同功能的状态下,所发挥的诊疗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一标准在目前已经被人们所证实,比如在黄芩、穿心莲等药物的应用中,对正常人使用该类药物并没有降低体温的作用,但是对于发烧的患者来说,降热作用非常的明显。这种药物使用方案说明,黄芩与穿心莲在正常人与热症患者的作用存在很大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导致这些中药在人体机体发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2 关于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病证机制的共性特征
广义上的中医寒热证候应该各自存在一种具有共性特征的机体功能变化,从而表现出本质相同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在这一变化的背后,存在着一组导致这一功能变化发生的靶反应群。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这一靶点群的功能作用发生变化,表现出一系列症状体征,人们才据此辨识其为寒证或热证的。而寒热属性中药就是通过干预这一靶点群中的部分甚至全部靶点,促使其功能复常,使机体异常寒性或热性症状体征消失,而表现出有效性的。寒热属性中药的这一功效作用肯定存在相应的物质基础,其调节上述靶点群的原始物质群无疑来源于其本身。
因此,可以调节这些靶点的寒热属性中药的物质基础,在存在相异之处的同时,也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特征。存在共性特征的理由是存在共有靶点;存在相异特征的理由是靶点不同,起效的物质基础也应不同。虽然存在同一种或同一类物质成分可以调节多个靶点的客观现象,但实践证明,前者仍是主要方面。
3 关于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重点方向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开展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必须重点围绕以下几方而系统开展,方可由博返约,从大量科研数据中发现共性,寻找规律。①基于相同类别中药组群,探寻其可能存在的相对统一的可有效表征中药寒热属性的物质成分组群。这种物质成分组群的种类、含量、存在形式、配比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固有的寒热药性属性。②同一种或同一类中药表征寒性药性的物质成分组群和表征热性药性的物质成分组群的总体比例关系与寒热药性的相关规律。这种比例关系可能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药的固有寒热药性属性。③炮制、配伍等制剂过程对中药寒热药性属性的影响及其规律。从根本上讲,炮制、配伍等制剂过程也是通过影响中药固有物质成分的种类、含量、存在形式、配比关系的变化,最终导致其寒热药性属性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4 应采取分层研究、逐步深入的工作思路
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物质层级状态均可能存在一定的物质一药性表达规律的可能性。因此,应采取分层研究、逐步深入的工作思路。
首先,立足于相同类别中药组群(如活血化瘀中药),探讨其物质成分与寒热药性的相关规律,在此基础上,渐次扩大,逐步上升到整个研究群体。采取这种方法学研究路线,既不会影响研究进程与结果,还能最大限度地从整体层次和次级群体层次分别探讨物质成分与药性间可能存在的规律。
其次,进行初生物质成分研究时,也应注意研究的层次性。中药所包含的蛋白质、糖类和脂肪成分,其在体内的代谢均存在一个共有过程,即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小分子量的氨基酸、小肤、寡肤和多肤成分(小分子链糖或单糖、脂肪酸等),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这些代谢产物,有的作为原材料参与构成机体的骨架结构;有的作为调节因子调节机体的代谢变化;有的成为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表达;有的成为免疫因子调控机体的免疫状态。其中,有些调节使机体趋向于能量合成和能源物质的积累代谢状态;有些调节使机体趋向于能量分解和能源物质消耗状态。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药物的寒热药性是作为药物药效的主要特征,它用于机体的共性靶标而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同时,寒与热作为一个统一、对立的病症规律,利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来对其进行研究,能达到应用生物效应参数识别药物寒热属性的目的,从而为药物寒热属性的判定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拓展中药新资源提供策略。
参考文献
[1] 肖小河,郭玉明,王伽伯,等.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1):9.
汉语热论文范文2
关键词:第二外语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对比
一、引言
随着近些年我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我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了解一个国家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掌握该国的语言与文化。自1992年中韩建交后“汉语热”在韩国持续升温。作为中国一衣带水近邻的韩国,同属于亚洲圈,和我们享有极其相似的历史文化,受汉字及汉文化的影响深远。韩国第二外语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这对同属亚洲圈的我国第二外语课堂教学会起到启示作用。
二、韩国汉语课堂教学特点
笔者作为2014年CPIK项目志愿者教师之一的身份,赴韩国大田广域市公立高中任教一年,切身感受了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韩国学生喜欢以集体为单位活动,而且对新鲜事物的模仿力强。韩国汉语课是由韩国教师和中国教师共同教学的,课堂上十分轻松自在,与国内的高中课堂完全不同。对韩国高中生来说,汉语是第二语言的首选,但因为课时安排不多,学生在非目的语环境中无法集中的学习第二语言,所以课堂教学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赵金(2008)强调“树立培养学习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贯彻’用中学’的教学原则,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1]笔者所在学校包括汉语在内的所有第二外语课均不设置繁复的家庭作业,而是通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知识输入。这就要求汉语课堂教学要将重点放在有效输入的方法上。
1.重新整合。如何提高语言内容输入的效率,就在于有选择性的选取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改变顺序。例如,在一开始生词教学时,教师就应将课本中出现的生词重新整理PPT中出现顺序,选择便于学生记忆或者能够在看到一词想二词的效果。在复习生词的过程中,生词卡片也要重新改变复现的顺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2.游戏设置。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环境中没有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实际需要,使得学生内在动机不足。这就需要课堂教学趣味性至上。在整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每节课都安排设计了相关的游戏环节,通过分组比赛,奖励积分累计制等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运用和内化知识。再例如,改编学生熟知喜欢的流行音乐,只要韵律相同,将汉语句子或词汇加入,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3.交际模拟。除掌握词句法以外还应教会他们得体的使用语言,即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学语言。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让学生有阶段性的成就感[2]。很多学生能说单词能认读课文,并不等于他们已经拥有沟通能力,只要拿掉课本或者换个语境,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往往会大打折扣,必然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加入了每天一句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无压力的情况下掌握各情景下地道得体的口语表达,并利用韩国学生“集体主义”特点将全班分组,合力完成交际情景剧的编写和表演。
4.文化教学。语言教学少不了文化教学,在文化了解的辅助下,有助于学生对句法理解掌握[3]。在韩期间,教师组织开展了期末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剪纸,折纸粽子,书法,旗袍,包饺子等活动,上下学期中的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度过语言学习的枯燥期。
三、国内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现状及思考
同属与亚洲圈的我国,对外汉语教育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在国内大多数高中都选择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相对于韩国高中学生汉语的零基础水平,我国学生是有优势的。但国内第二外语课堂上却呈现了一种由“感兴趣”到“不得不”转变的学习气氛。
英语属表音文字,与汉语不同。适用汉语本身的教学法,不能简单套用于表音文字。但同样作为语言教学,就都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发现目的语的实用性。
韩国汉语课堂独特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的国内第二外语课堂教学思考和借鉴。笔者借在韩汉语教学的感受和总结来谈几点启示。
1.语音教学更加标准化。国内第二语言教学通常由母语国教师或目的语国教师单独授课,语音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韩国于2012年实施CPIK项目,开始普及中小学汉语教育,由本土教师和中国教师共同进行汉语教学。搭档教学在语音教学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母语国教师的讲解基础上,目的语国教师可进行及时准确的纠音,帮助学生掌握特殊的语流变化,让学生语音学习更加标准。
2.词汇教学更加多样化。国内学生学习生词时往往都是通过多遍的抄写和听写来完成,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倦怠和无趣感。丰富多样的词汇输入方法和游戏性质的测试,这样学生虽然面对同样的词汇但每天都有“新鲜感”,并且增加了学习兴趣。
3.句法教学更加实用化。语法学习通常是学生最头疼的部分。枯燥的讲D记式教学使学生不得不被动的学习,最后成为了课本和试卷的奴隶。单纯的机械训练很难给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在正确的场合得体的表达。在语法教学中增加情景交际训练,或通过每天一句常用口头语积累的方式,让学生在说中消化。
四、结语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来说,培养学生兴趣是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机的唯一手段。相较于过去,现今的第二语言教学,已由传统的教师输入为主,转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4],因此所有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后都必须落脚于趣味性。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黄秀坤.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的汉语语段训练探索[J].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A].
[2] 白建华.主题式教学在21世纪的发展和应用[J].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A].
汉语热论文范文3
【关键词】汉语;辩论;汉语教学
1988年9月,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在北京联系召开了“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以后的工作目标和要认真做好的几项工作。其中包括:“加快发展汉语本科专业,扩大招收研究生和高级进修生”,“提高教学质量,拓宽课程范围”这两项工作。拓宽课程范围,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增设一些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特色课程。
而随着我国对外事业的飞速发展,汉语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关注汉文化。而随着“汉语热”的兴起,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涌入到了中国各所高校来学习汉语以满足他们实际的交际需求和了解汉文化的愿望。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所有民族文化构建的基础。也就是说,想要真正触碰到某个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深入该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正是其需要掌握的不二法门。所以,在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国各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在这样一个宏观的、广阔的大背景中截取一个点来更好地、迅速地构建起外国留学生与汉语文化之间的桥梁呢?在这方面,我校紧抓教学改革重点,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来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国际汉语文化传播的优秀生源。我们做了一个系列的尝试,发现开展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正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汉语主题辩论不仅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提高高级语言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借助“中国式”的辩论主题还可以帮助高级语言生更详细、更深刻地了解汉语文化,从而推动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
1.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的课程设置
1.1课程设置的背景和目的
1.1.1课程设置的背景
将汉语主题辩论引入到外国留学生留学生高级语言班的课堂,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2012年下半学期,我们根据高级语言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成绩统计与观察,发现由10名外国留学生组成的高级班在口语方面依然存在着欠缺。同时在汉语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着些许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他们在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方面的障碍。
1.1.2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为了帮助外国留学生克服学习第二语言的种种障碍,我们就以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的形式,引起大家对学习汉语的兴趣,让大家在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的过程中获得第二语言综合能力上的提升。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众多外国留学生更多地信赖新闻媒体,没有真正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史实,在部分真实内容上存在误解。因此,通过有意义的辩题来纠正他们原有的错误观念,吸收正确的中国文化理念,也是我校引入并实施开展中外大学生主题辩论特色课程的注意目的意义。
1.2课程的具体安排与实施过程
1.2.1课程的具体安排
按照对外汉语特色课程的教学计划,每个学期,我们安排10周的对外汉语特色课程,即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课。在每周两学时的课程当中,我们会以当今的中国社会出现的热点话题和热门的新闻事件作为基本材料,根据该材料的内涵意义来拟定该次汉语辩论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每周的特色课上都会邀请到本校中文系的专业辩手对留学生们进行专门的辩论辅导。其优势有二:其一,专业的辩手可以指导留学生学习正式的汉语辩论的形式、制度、理念、逻辑思维以及辩论技巧;其二,中文专业的辩手都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和汉语言文化素养,避免了在指导过程当中出现低级的错误;其三,我校中文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也会接触教学方法类的课程,在沟通教授过程中占有很大的优势,更利于留学生的学习和接受。
1.2.2课程的实施过程
举例来说:2012年度下半学期,第一周的汉语主题辩论课,时逢雷锋纪念日。我们就以“雷锋精神”为引线,展开话题,带领大家共同探讨了“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当今社会,雷锋精神对人们所造成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为之后引出本堂课的辩题“当今社会,应不应该宣扬雷锋精神”做好了铺垫。
在中国学生引导外国留学生做好对于辩题相关资料查阅,提出基本观点的讨论之后,留学生们便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当大家的意见出现分歧时,我们就组织大家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双方各持相反的观点,利用之前带领大家分析过的素材,来驳倒对方的观点,以达到让对方觉得自己所提出的论据根本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样的目的。
在10周的课程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从最初相对容易一些的,一对多,多对多的自由辩论模式,渐渐引入正轨,逐步限定汉语辩论的形式与制度、注意强调了汉语辩论的规则以及对辩手礼仪的培训。至第十周结课时,我们采用相对古典的奥瑞冈辩论赛制,安排了相对正式的留学生汉语主题辩论赛,以检测留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验证一下,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这种新引入到对外汉语特色教学中的方式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李元授.辩论训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黄晓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汉语热论文范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社交―语用失误、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一、前言
(一)选题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推动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众所周知,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仅关注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习者运用汉语语用的能力,即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合理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现状
语用失误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已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如何自然,何兆熊等学者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试图在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现象的基础上,探讨语用失误的表现形式,分析语用失误的种类及产生的原因,总结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防止跨文化语境下语用失误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二、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概念和现象
(一)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因文化差异,而不能准确地根据语境理解和使用所学的隐含意义,因语用差异而导致的误解、不合乃至冲突,或偏离交际目的的语言行为。跨文化语用失误是由于语用规则迁移造成的。跨文化交际中的种种语用失误,常会给处于交际中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带来误解和烦恼,甚至还会阻碍人们之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现象
英国语言学家 Jenny Thomas :“社交语用失误源自于不同文化对恰当语言行为构建的不同感知”。“这种失误由不同文化对于影响语言选择的参数的不同评价的错配造成,这些参数包括:损益观点、社会距离、相应的权利义务等”。
何自然认为社交语用失误指的是在交际中,因为不了解或者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它与会话的语域、谈话双方的身份、话题的熟悉程度等等诸多因素有关。
1、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遵守合作原则上的差异
合作原则这一概念是 Grice 在 1975 年发表的演讲《逻辑与会话》中提出的,合作原则包含四条准则,分别是:相关准则、方式准则、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
在中国社会,社会关系和社会距离较为固定,地位较低者对地位较高者有服从性、依赖性,所以中国人在遵循这四种准则的时候会有所侧重。在中国的很多场合,更注重的是“方式准则”,有时甚至可以为了“方式准则”而可以牺牲“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以求得中庸、和谐,并保持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关系。这与等级、身份观念淡薄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如:在称呼语方面,中西方有着很明显的差异。仅以俄汉来对比,中国人称呼别人的时候往往会说出对方的职业表示尊重,比如:张老师、王总经理、李大夫等。在俄语中老师、总经理、大夫等职业不能作为称呼对方的方式,俄罗斯人对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和对自己尊敬的人直呼对方的名字和父称。由于这些原因,俄罗斯学生到中国之后如果不了解中国人的称呼习惯就会造成交际上的阻碍。
2、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遵守礼貌原则上的差异
礼貌原则由 Leech 提出,它共包括六个次则,分别是:一致准则、谦虚准则、赞美准则、慷慨准则、得体准则和同情准则。
人类遵守普遍的礼貌原则,但是众多文化对礼貌原则中的取舍各有所不同。如,英美文化强调得体准则,中日文化则更为偏重谦虚准则,地中海文化是以谦虚准则为次,以慷慨为主。
如当赞美某人时,中国人通常会以 “哪里,哪里”、“不,不” 来作答,这时候,西方人则会以“谢谢”来回答。
3、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礼貌策略上的差异
“面子理论”即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具有面子的理性人,交际者的面子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得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一般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这里提到的积极面子指的是交际者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喜爱和赞同;消极面子是指交际者不希望别人干涉或阻碍自己的行为,更不希望其他人将他人的意识强加于自己。
由于文化的不同,每个国家的人都有自己表达礼貌的策略,汉语文化中则更重视“面子理论”,一般采用的是消极的礼貌策略。
如,加入你希望别人让路的说法便体现了不同的礼貌策略。很多留学生会先说“对不起”或者直接说“让一下”,而不是“劳驾”。中国人在打扰到别人,并请求别人让路时,常说“劳驾”、“借过”等,采用消极礼貌策略中的“尊重对方”以示礼貌。而西方和日韩的留学生则习惯采用消极礼貌策略中的“抱歉”性言语行为以示礼貌,如常会说“对不起”来尽量减少对方的损失。
三、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笔者根据留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社交-语用失误进行分析,认为造成这些语用失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本篇论文中重点从主客观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主观方面
1、母语文化的干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传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化具有民族性,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整套的价值系统、社会习俗、道德观念、是非标准等。在学习第二语言汉语时,话语中必然会流露出母语文化的取向,如果母语文化与汉语的化传统、价值取向相悖时,就会发生语言冲突,产生语用失误,从而母语文化的干扰就成为可能。
如,中国是一个崇尚集体主义和伦理道德的国家,人们注重团结合作,讲求集体力量,在衡量个人品性时,也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人人平等,认为自己是不依赖于别人而存在的独立个体,他们不会想要融入集体,而是会努力把自己从集体中突出出来,以求能充分地展示自我。
2、文化认同矛盾
有些学生出现语用失误并不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不了解,而是在自知的情况下,不认同中国的某些特有文化。
如对“吃了吗?”、“去哪儿?”等打招呼方式,部分外国学生表示这种表达很别扭,一般不会用。还有在中国以称呼语作为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外国学生也明确表示,中国的称呼语太复杂,在打招呼时,用“你好”等代替同样能达到交流的目的。由于母语文化在人们思想中的根深蒂固,导致了这种文化认同的矛盾,从而使语用失误的出现不可避免。
3、自身的语言能力
克拉申(1977)指出,学习者在缺乏第二语言规则的情况下,直接使用第一语言形成句子,然后再将第二语言的词汇替换第一语言的词汇,同时通过控制调节系统进行一些小型调整。
当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很多外国学生都选择这样提问:“老师,我有问题。”这显然不是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也不符合汉语的规则,而是学生将母语中的表达直接翻译成汉语形成的。所以,语言能力的限制也是外国学生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之一。
(二)客观方面
1、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教学的空白
吕文华、鲁健冀(1993)指出:“我们的教学还没做到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充分地反映汉语语用规则和文化,这片教学中的空白地使学生的母语干扰成为可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在如何使用某些表达方式的讲解上不够全面和明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2、中国人对外国人语用失误的容忍
在跨文化交际中,本族语者对第二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水平不足通常都有一种心理准备,即使对方出现语用失误,或者违反了各种语用原则或不符合本民族的文化规约,通常都能够对其宽容和迁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外国学生在出现语言失误时不能觉察,或者“屡教不改”。
中国人事事讲求和谐,重礼节,讲求大度,在对待外国人出现语言失误时,通常采取宽容的态度。在交际中,充分考虑外国文化的特点,在心理上,时刻做好接受异文化冲突的准备。
如,当外国学生在中国朋友过生日时,送给朋友一个钟表作为生日礼物,中国朋友也不会因为中国有“送钟”和“送终”的忌讳而拒绝,当然也不会向外国朋友指出这一错误。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只讲究遣词造句的正误,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语言使用是否合适、得体。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第二语言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他们不断地提高文化水平,逐渐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交际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在交际中避免交际双方因文化差异而造成跨文化语用失误。就如何减少对外汉语教学中快文化交际社交-语用失误,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就必须让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平日就有意识的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容易地排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清除跨文化交际的误会,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做到更为得体地运用所掌握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该得到特别的重视。
(二)注重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社交-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文化差异,因此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把文化带进课堂,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师须有计划、有目的的在课堂教学中插入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隐性的文化内涵,有意识的渗透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于汉语文化的敏感性,减少跨文化交际社交-语用失误。
五、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不断地深入,不同的文化之间必将发生相互的碰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随之出现,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一定的阻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帮助留学生不断分析和改进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帮助其成功的运用汉语进行交际,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本篇论文着重从对外汉语的角度来分析社交-语用失误的现象和产生的原因,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联系,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由于学识有限,本篇论文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希望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年
[2]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3]牛明哲 外国学生汉语语用失误探析―以礼貌语为例[D],硕士论文
[4]马树华 语用失误与对外汉语教学[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0卷第一期
汉语热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语言文字除了需要规范、标准之外,还必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没有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规范就只能是僵死的、停滞的条条框框,也就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无法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服务,因此,任何规范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在发展,科学在发展,文字语言就必须是动态发展的,对规范标准应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这就是文字规范、丰富和发展的记辩证关系:规范是发展的基础,丰富是发展的渠道,发展是规范的前进,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1我国文字规范的形成及现状
汉字产生之前“上古结绳而治”,自然是没有规范的。后世从图画和契刻受到启示,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约定俗成”便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也就是早期不成文的规范。
汉字规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规范。旧中国长期以繁体字为正体,那么,以繁体字为代表的正体字也就成了当时的规范字。虽然当时以繁体字作为规范,但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手头字、俗字已经开始流行。这便是对汉字的丰富和发展。
两表的调整表明我国语言文字规范的一个立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也没有终止的时候,需要从语言文字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成为积极引导规范而又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研究了目前作为字形规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认为此表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在把我们的意见提出来。
1.1笔形的变化规律不够统一
①末笔是横的部件作左偏旁的横变成提,“车”和“牛”作左偏旁时改变笔顺把横变成了提,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革”字作左偏旁时也应改变笔顺把横变成提。另外“黑”字作左偏旁时末笔不是横,四点上面部件的横不应该就提。
②末笔是竖的部件用作左偏旁时,竖变成撇,如:翔、邦、等,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韩、郸、韧等字也可以变,特别是“”变“艳”字,左边部件与“邦”相同,理应变撇。
③“月”字用作下部件时撇变成竖,如:肖、胃、能、俞等,但在筋、崩、葫、萌、旅等字中却没变。
④“木”字做底时,如果上部是撇捺对称且覆盖“木”字的部件,要把捺变成点,如:条、茶等。如果上部不与撇捺对称的部件为邻,则不必改变捺的笔形,如:桌、梁、棠等。可是“杂、亲、杀”三个字本属后种情况,却按前者的规律把捺变成了点。考查这三个字的来历,原来它们在繁体字时代只是该字的左边部件,简化时把右边简掉,却没有把作为整字时“木”字该有的捺恢复过来。与此相反本应根据避重捺的原则把其中的“米”字的捺变成点,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乘”字却设计为两个捺。
1.2笔顺的规则也不够统一
汉字的笔顺基本上是按人体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点和视觉审美要求约定俗成的,这叫作自然笔顺;规范笔顺是在自然笔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制订出来的。规范的笔顺主要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外到内和先外后内再封口等几条,除此之处,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但一般都应该符合人的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性。
汉字的历史太久远,形成的因素太复杂,要想通过几条规律把它们统一起来,简直是办不到的。不过,作为汉字的规范标准,是文字继续丰富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有规律、越容易掌握,推广起来就越有效率。我们应该从“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原则出发,尽可能地使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的现状得到改善,使汉字构形及组合时的变化规律趋于统一,为语文教学、社会应用和对外汉语教学开创新局面。
2文字规范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汉字喜逢盛世,必须抓住机遇,尽快适应世界汉语热的需要、中国加人WTO后因交际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速度。
2.1调动国家与民间两个个积极性,加大汉字研究的力度
国家“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民间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充分。汉字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如果只有国家主管部门的研究而没有民间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只盯着民间用字出现混乱现象的消极因素,而忽视人民群众使用和创造文字的积极因素。语言文字的政策应该适当放宽,鼓励民间建立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并积极征求汉字使用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意见,吸收民间汉字研究的成果,使语言文字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
2.2制定对内汉语汉字考试等级制度
汉语热论文范文6
关键词:汉语水平考试学习;中文语音识别技术;移动学习;字体动画;移动终端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024-02
Design of Mobile Terminals China MHK Minority-based Learning System
LI Xiao-fang , YU Jiong, Wang Xiao-yang, LI Chun-yuan
(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bile terminal Chinese MHK minority-based learning system. The system is based on mobile terminal, server selection Tomcat, select JavaEE server technology and related software technology, mainly from th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four aspects for development. Which make up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many drawbacks, they only get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knowledge from books and teachers there, expanding the way minority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learning Chinese at the same time reducing their cost of capital and time costs, so that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has become more interesting.
Key words:HSK learning; Chinese speech recognition technology; mobile learning; font animation; mobile terminal platform
1 概述
在全球经济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汉语热开始席卷全球,学习汉语并报考等级考试也成为热门。同时在少数民族比较多的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和升学考试中,对学生汉语水平的考察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如今在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的年代,传统汉语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少数民族考生学习汉语的需求,我们开发的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学习手机app尝试更好的解决在传统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从培养软件使用者的听、说、读、写四个能力入手开发该学习系统。
1.1 汉语水平考试介绍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拼音缩写为HSK,简称“汉语水平考试”)。1995年引入新疆,新疆各高校都把HSK考试取得的级别都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升学和从预科进入专业阶段学习的重要标准之一,HSK对新疆的少数民族汉语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我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快速发展,HSK(初、中等)考试中没有口语测试和写作测试,越来越制约和限制了我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汉语拼音缩写为MHK,简称“民族汉考”)是为专门测试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置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考试成绩可以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应试者的实际汉语水平。通过考试获得的相应等级证书是一个人实际汉语水平的证明。
1.2 目的
汉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中书本知识、轻汉语应用能力,特别是轻视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倾向;传统的汉语教学无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显得结构过于单调,缺乏活力;教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对新的教学理念把握和理解不够,使得弱化了对语言的联系和使用,未能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同时挫伤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该系统丰富了学习汉语的途径,降低了学习汉语的成本。基于移动终端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学习系统设计就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更方便的学习汉语,让汉语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2 系统的设计
2.1 设计思想
MHK学习系统主要分为学生学习模块和教师管理模块,以不同的角色可以登录不同的模块,学生和教师是通过中间的服务器进行沟通的,各自把信息传到服务器来进行管理以及存储。
学生角色:学生通过MHK学习系统注册后登录到移动终端。在该系统中进行相关的学习主要包括练字秀秀,语音功能,模拟实战三个方面。设置了离线文件,更加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教师角色:老师登录到系统,可以管理试题,监测数据(包括学生提交的考试答案,对其进行批改)该模块实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不只是对着应用学习,还有相关的老师为其批改作文给予指导。
管理员角色:管理员可以登录到后台对整个系统的信息进行管理以及一些修改维护工作。
2.2 功能设计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学习系统的具体功能大致分三大模块,分别为“练字秀秀”、“语音能力”和“模拟实战”。
2.2.1 练字秀秀
2.2.1.1 电子字帖
该模块旨在充分利用移动智能手机,让学生可以方便快捷、随时随地进行字体的临摹,系统会相应的给出分数。电子字帖既可以让学生欣赏汉字书法的魅力,同时让学生真正的手上拥有写好汉字的真本领,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练习写字的问题;还设置了分享模块,可以分享自己的练字成果截图给好友。
2.2.1.2 字体动画
该模块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汉字并以正确的方式写出汉字。学生如果要写好汉字,就必须了解汉字的形体特点,从笔画入手来进行汉字学习。按笔顺书写汉字有 助于汉字的匀称书写和快速书写。字体动画通过动画的形式一步一步地显示汉字的正确笔画顺序加深学习者的印象。
这部分我们首先是对汉字笔画种类都编上序号,让序值与笔画对应,如:1)表示“一”(横);2)表示“丨”(竖);3)表示“丿”(撇)[1]。然后将所有的汉字与它的笔画顺序的序值一一对应,建立笔画顺序表。选择文字后,会根据笔画顺序表中的序值来顺序显示笔画从而达到字体的动画效果。
2.2.2 语音能力
该模块培养的是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听”,考察学生是否听得准确;“说”,通过技术手段对考生说出的汉语进行中文语义的解析[2],综合考察和评估学生说出的每一句汉语是否标准,并给出评价和建议。系统后台使用第三方讯飞中文语音服务,进行高效和稳定得语音数据分析和处理[3]。
2.2.3 模拟实战
学生可以选择往届的MHK考试真题进行模拟考试,并对学生的提交的答案进行打分,同时系统根据对学生测试的结果进行评估并给予考生相应的应考建议。
学生还可以选择分类专项模拟测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训练达到预期的应试能力的目标。
3 结束语
基于移动终端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学习系统完成之后对系统进行全面集成测试、修改和完善,整个系统功能测试之初,对系统的软件进调试,查出和排除程序中的错误,直到系统的功能全部调试完成。生成可运行的apk文件,并上传至各大APP应用商城。本系统不仅能满足新疆少数民族对汉语学习,也能为那些想要学习汉语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吴建国, 俞庆英, 吴海辉. 汉字笔画若干数据的统计方法研究与应用[J]. 安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3).
[2] 曹卫峰. 中文分词关键技术研究[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