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色龙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色龙课件

变色龙课件范文1

一、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信息技术展现出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真实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兴趣。《变色龙》的重点要使学生了解其变色特点,学生很少见过变色龙,更加不了解它的变色过程,为了平缓教学坡度,突破难点,更好地激活学习气氛,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信息技术,让学生观察变色龙变色,并辅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变色龙随环境变色的特点。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方面的困难,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也因形式新颖、画面精彩而兴趣大增。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故事情节,可以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可以达到其他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的效果,学生能直观感知学习内容,并插上想象的翅膀,准备进入梦想的世界。

二、运用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

传统语文教学处理教材中的故事情节,完全靠教师口头描述,而运用信息技术“演”给学生看能节约教学时间。针对许多学生怕写作文这一现状,我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产生写作欲望,就能用心作文,以此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妇女节前,让学生写《妈妈,我要对您说……》,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声中,让学生观赏《懂你》,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纷纷拿起笔,将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不断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丰富写作素材,使“巧妇”能为“有米之炊”。实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合理整合,辅助教师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帮助学生接收大量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注入飞翔的力量,向着梦想出发!

三、运用信息技术,反馈教学效果

使用信息技术课件能因材施教,随时调出需要重新讲解的内容,重点剖析,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边用电脑演示边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学生说:“狼往前扑的时候,掉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立即演示狼掉进陷阱里的样子,同学们看了高兴地直拍手,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小羊一躲,狼撞在大石头上了。”学生突破了思维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小羊活下来的愿望和自己的想象结合在一起,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对文本的解读体现出个性。这得益于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面对生动的画面形成鲜活的印象,学生在梦想的海洋中尽情畅游,像鱼儿在宽阔的海洋中自在地跳跃,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将心中的梦想展现出来。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的出发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如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而恰当运用录像能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的意思?诗人为什么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此环节中,通过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效整合,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很好地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天空,让梦想成真!

变色龙课件范文2

一、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语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或相关内容设置一系列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导入:父爱如山,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伟大的父爱,大家回忆一下,父亲平时的哪些举动体现了对我们的爱?你对父亲的爱最感动的是哪一件?通过学生回忆,有的学生的眼圈都发红了,流露出悔恨之意;有的同学低头不语,沉浸在自责之中;有的同学面带微笑,徜徉在幸福之中;有的同学目光明亮,尽显感恩之情……这种富有情感的导入,把学生首先带入到对伟大父亲的深深思念回忆之中。

二、迁移导入法

这是一种从旧知向新知过渡的导入法,是一种传统的导入法。如我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作者在诗中遭受政治打击,长期被贬失意的愤懑,而且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尤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表达出诗人对世迁的豁达胸襟。而《陋室铭》一文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和节操?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悬念导入法

创设悬念,恰当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就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教材内容的兴趣: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对孔乙己的认识几乎都在心中留下了“苦人儿”的形象。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才能回答。

四、音乐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教《乡愁》时,我让学生欣赏歌曲《高山情》,让学生沉浸在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之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五、设疑导入法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六、诗词导入

我在教学《春》这课时,在课前布置学生寻找有关春的诗句,上课时请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景仿佛一幅幅画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这样导入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七、课件导入法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许多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根据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的特点,我制作了几幅课件,美丽漂亮的苏州园林映入了学生眼帘,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

八、图片导入法

图片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图片,导入自然,利于理解。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展示了核舟的图片,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九、故事导入法

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兴趣很高。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用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解题导入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从分析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例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我对学生说:“变色龙是一种动物,这篇课文写的是动物吗?”学生回答说课文是写人的。我接着因势利导:“既然写人,为什么要用‘变色龙’来作题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听了这个导语后,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变色龙课件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情景 创设

语文学科是一门富于学生想象和智慧的课程,而语文知识则是学生进行一切想象、创造活动的前提。“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结合新《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生想象和思维能力出发,学着创设适合学生知识能力相应的教学场景,采用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议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知识教学接受的瞬间,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创新的欲望,让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真正被激发出来,思维的认知也会被不断刷新。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每堂课都存在着个体认知领域的新发现,因此,学生在发现中就潜藏着创新的可能,而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用创设语文教学情景的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感悟。

一、投之一石,溅出一池涟漪

常言道:“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语文课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开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氛围,教师教得起劲,学生也学得用心。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联系八年级所学的《变色龙》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那我们为什么称他为变色龙?当学生回答之后,又适时提出让他们找找我们今天所学的文章中有没有类似于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变色龙”?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又如在讲授名著专题《水浒传》时,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刘欢唱的主题曲《好汉歌》,随着高亢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学生们情绪激昂,有的甚至跟着“吼”起来,显然他们已沉浸在歌曲的旋律中,思绪已飞向那充满侠肝义胆的剧情当中,这就创造了一种情境。播放之后,我故意问:知道这是什么歌吗?它出自哪里?谁唱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淹没了课堂,显然他们已被带入情境当中了。这样就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气氛的活跃就可想而知了。

二、倾之声情,感动几多情愫

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三峡》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三峡的记录片,直观感受三峡的壮美风光,使他们产生一种心灵的愉悦和自豪。再通过与学生课前搜集的一首郭沫若的诗《蜀道奇》相对比:“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让学生更深切领会到课文中有关三峡绵长、陡峭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这样一来,学生由对三峡壮美风光的喜爱、向往进而产生了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学习效果相对于一上来就由教师来对文段进行泛泛的串讲、分析而言要好得多。

又如教《听潮》,预习前,我让学生请教音乐老师,搜集以大海为主题的音乐资料,欣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海之恋》;在教《狼》这一课时,我叫了几位学生在教室里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愚公移山》时,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编写一个课本剧,同样学生也非常乐意参与其中。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携之试水,徜徉无边学海

师生换位,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

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其效果可想而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种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

在学习《白鹭》一文时,我准备一幅白鹭图,先让学生欣赏白鹭图,并说说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兴趣来了,七嘴八舌地在下面说开了,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郭沫若笔下白鹭的美。优美的散文自然要多读,学生深情地朗读,用心品读,找出自己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同学的优美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白鹭“被人忘却的美”。教师引领学生的灵魂沉浮于作者的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思路与情感,让心灵浸染墨韵书香,与作者互动,激起学生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激发学习的欲望与热情。于是,学生争先恐后抢读,好不热闹。再让学生分成小组互动品析课文,从不同角度赏析,探寻美在哪里?这样,整个课堂始终把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仅做课堂的驾驭者,一切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四、敢试牛刀,享受创新快意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绿》等写景优美的文章时,我让学生动手画出文章中所描写的“春”,学生有些画的是草,有些画的是花……有些学生就从网上搜集符合文章描写的优美图画,再配上文字,真可谓“春意盎然”。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现有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抽象美,又可以通过图片欣赏来领略直观美,这样就使文章内容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另外,对有些“电脑小高手”,鼓励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在学习《都市精灵》这一课时,我让班级中的一位学生制作了相应的课件,在班上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学生反响热烈,且都跃跃欲试。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为语文教学烘托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学生的学习中,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现代教育涌现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着让学生享受在愉快教学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也使本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着师生和谐教学交流带来的充实人生。

参考文献

变色龙课件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创设情景;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38-02

正文: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时刻关注的问题,现在,随着多媒体教学设施在我们中学的配备形式多样,表现力强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其特有的优势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若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视野,启迪学生思维;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去年,我校全面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年来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带给我全新的感受。下面我结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一下个人肤浅的看法。

1.运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我们都明白它的内涵。同样,课堂导入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来说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彩的导入可极大激发学生本课时的学习兴趣,可促使他们尽快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初中的学生尽管不像小学生那样好动,但他们对于课堂上音响、动画等听觉、视觉方面的感受还是相当强的。所以我们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的需要来设计一段精彩的导入,如"一首歌曲""一幅图片""一段动画"将生硬的文字描绘创设成一种声情并茂的意境,这样的导入就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对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情境起到十分有效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时,因这篇文章距今时间较长,学生在把握文意方面有一定难度,在品味读移山的内涵时就更难把握了。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曲,再把"太行、王屋"二山的图片展现给同学们。听着《爱拼才会赢》,看着高耸入云的"太行、王屋"二山还有辛勤移山的愚公一家几辈人的图片,学生好似身临其境,这样就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情境氛围。尽管文章还没有开讲,可学生对于愚公敢于迎难而上、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这堂课的内容及思想内涵的领会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导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前,不论是使用黑板还是投影仪,课前,我们都需花大量的时间来写字而且受面积限制,课堂容量不能过大,在初三复习阶段,这种弊端尤显突出。一堂语文课,应该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而实际上学生把好多的时间都放在了观看教师的板书上,收效极差;教师本人也忙于板书没有过多时间进行讲析、检查,往往事倍功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让师生能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上。

比如:我在复习文言诗句默写时,若在课堂上板书出问题再写出答案的话,占用时间会很长,复习内容就会压缩,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而我使用多媒体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每复习一句,我先展示问题,让学生抢答,随后就出示答案。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节省了许多板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留下了许多的学习、思考的时间,更主要的是:把原先枯燥的复习变成了快乐抢答。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减轻了老师课堂上的压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3.运用多媒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形象化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形象、直观,将许多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看后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其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思维,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读九年级下册第七课《变色龙》时,首先想让学生了解一下变色龙是如何变色的?我解释了好多遍,可学生的脸上还是一片茫然,不知道它是怎样的"龙"?更不知它是如何"变色"的。在教另一个班时,我吸取了教训,在课前,我准备了有关"蜥蜴皮肤的颜色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在课上展示给学生看时,学生脸上的表情由惊奇到大悟,甚至有的学生尽能归纳出这是蜥蜴的伪装,是一种保护色。在后来领悟文中"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的形象时,对其围绕"狗的主人是谁"而反复脱、穿军大衣的动作描写来揭示其虚伪的性格领悟起来就非常容易了。学生领悟起来容易了,这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就自然很很轻松了。这都应归功于多媒体的帮助。将原来很繁琐的过程简化了,深奥的内容形象化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优化作文课堂教学

大家都明白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每位语文教师都想尽快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学生也明白其重要性。尽管如此,可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畏惧情绪--怕写作文。因此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我的作文教学体会中,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是怕;其次是无材料,或者说有了材料而不知如何去用。故学生面对作文课往往手足无措,应付了事。若能恰当地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将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材料相整合,实现教学资料课堂的优化组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作文训练《大爱无声》时,我首先展示文字:这是一个爱的世界,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父母对于子女拳拳的爱;子女对父母眷眷的爱;老师对学生殷切的爱;学生对老师纯真的爱;朋友之间诚挚的爱;邻里之间融融的爱……紧随这些文字将相关图片(特别穿插了四川地震中感人的图片)展示出来给学生看,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一片议论。于是我就引导大家去谈对图片的感受,你对哪幅图片感受最深?为什么感受最深?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段文字呢?学生触图生情,真正做到有感而发,很流利顺畅的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在作文讲评课上,我把学生作文中较感人的片段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共同体会感受,互相学习、借鉴,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更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了作文不再是那么可怕,只要我们面对话题有感而发,有情就抒,就有话可说,也就能写出较不错的作文了。

参考文献

变色龙课件范文5

营造激发兴趣的氛围

在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能使教学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在导入新课之前或是进行拓展延伸时,我喜欢让学生听一些歌曲或是音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小说时,我先让学生听《水浒》的主题曲,再来学习小说,把握人物形象就比较容易了,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创设释疑解难的突破口

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为此,我时常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巧设突破口。

例如,《智取生辰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文章均已截取视频片段,授课时,教师就可通过播放视频,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进行理解和欣赏。又如,很多教师在讲八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时,把故宫的图片放到课件中,按照故宫的中轴线从南向北介绍故宫,这样做确实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要好得多,但是学生究竟又能了解故宫多少?为此,我在上这一课时,也把传统语文的教学媒体——故宫建筑群沙盘模型,通过大屏幕放给学生看,这样做使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呈现生动形象的细节内容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对比鲜明,细节描写很成功,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就可以通过幻灯片来突破难点。例如,在讲《变色龙》时,我依据奥楚蔑洛夫对待小狗的不同态度,设计了几幅图画,重点突出他的动作、神态、表情,并在课堂中依据相关的情节放映。这样,学生眼中的奥楚蔑洛夫丑态毕露,文章脉络也显得清晰,达到了教学这篇小说的理想效果。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其教材内容选材广泛,特别是一些说明文和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文章,学生的知识面无法触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

但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仍需要把握尺度。正确处理好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

变色龙课件范文6

一、语言幽默生动,增加课堂吸引力

调查材料显示,学生普遍希望“老师上课幽默、生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生动的课堂语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化解尴尬、窘迫局面,保护孩子的自尊,也可增加老师的自身魅力。作为语文老师,拥有这个优点尤为重要。例如上课铃响了,学生不情愿地回到课室,这时身为老师的我故意东寻寻,西找找,并大声地自言自语:“在哪儿呢?”有的学生会问:“老师你找什么?”我答:“找你们的心。”如此,学生自然马上将“野心”收回,把注意力放在课堂,兴趣盎然地听课。当学生课堂兴致不高时,我就故意对着手机大声地喊:“喂,110吗?”学生会惊讶的问:“老师,您打110干什么?”我答:“报警呀,你们苦瓜着脸,不是刚刚掉了十万吊钱吗?”学生纷纷乐呵呵地说:“不是。”我又因势利导:“那应该怎么做?”学生的心绪又收回了。人们常说要以不变应万变。我却认为教育学生,应该以万变应不变,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通过幽默、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初中语文课堂的吸引力。

二、多媒体教学,乐学语文

“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落伍,严肃、古板的老师会直接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从形式枯燥的教学中跳出来,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益。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却蕴含渊博的知识。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某一知识点,老师几乎需要向学生介绍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或天文地理知识,但单凭老师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会常常让学生昏昏欲睡,这时多媒体就可助我们一臂之力。初中学生,自控力弱,注意力难集中,而多媒体技术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声音,永远对学生有着巨大吸引力。通过把必须传授的知识制作成课件,图、文、音乐、视频搭配,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象,突出重点,淡化难点,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知识,加深记忆,放飞想象,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教授《水调歌头》这首词时,不仅可以在课件中介绍作者、词作的相关资料,还可以将FLASH动漫和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歌曲组合在一起,引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又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因南方学生多数没有看过雪,我就通过网络搜索下雪的图片、盆地图片和“冰皮始解”垂柳照影的画面,加上配乐朗诵做成PPT在课堂上播放。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济南冬天的阳光、山、雪、水之美,自然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轻而易举地掌握济南冬天的特点,也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量体裁衣,培养能力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应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量体裁衣,选择不同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

对于富于情节、戏剧性的课文,可在教学过程中选取最精彩的文段叙述,让学生把情节搬上舞台,进行表演,这叫小品法。如学习《变色龙》时,让几个学生饰演奥楚蔑洛夫等不同角色,把主人公凭“狗的主人是谁”为依据,进行判案的过程表演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变”的原因,从而悟出作者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