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化学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范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学生间的议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甲:向硝酸钾和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继续振荡试管,直到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为止。师: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我们可以试一试。除了增加溶剂之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实验中,注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大约5min实验结束]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师:对。加热是操作方法,升高温度是加热的结果。升高温度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给硝酸铵饱和溶液加热,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好。大家的实验结论是一致的。实验说明,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可以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饱和溶液中的水分蒸发掉,或者使较高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降低到原来的温度,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师:对。也就是说,如果将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减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可表示如下:[教师边讲边板书如下内容]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实验证明,各种固体物质,例如硝酸钾、硝酸铵、食盐等,在相同的条件(相同的温度,相同质量的溶剂)下,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各种固体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们要用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必须规定哪些条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查阅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齐]: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齐]: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甲: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师:他回答得是否准确?

生丙:应该说:在2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能溶解31.6g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下面,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写在胶片上的下列练习题]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时,碳酸钙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0.0013g。所以,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教师提问以上各题,学生都能指出1~3题中的错误。特别是第(3)题。学生认为,既然某物质全部溶解于100g水中,没有剩余的固体物质,溶液就不是饱和状态。所以,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不是20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高一化学教案范文2

知识目标

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与、、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与反应只生成氧化物,与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的活泼性,应该是。分析了碱金属与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碱金属元素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原子半径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学习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节碱金属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相同点:硬度小,熔点低,只能放入石蜡或煤油中保存。

不同点: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比Na小),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依次减小。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等非金属反应

(1)与氧气反应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过氧化钾、淡黄色)(超氧化钾)

(2)与反应

(白烟)(剧烈)

(爆炸)(剧烈爆炸)

2.与水反应

(轻浮、热球、氢游、烈叫)

(剧烈、轻微爆炸)

3.与酸反应

(剧烈、发生爆炸)

(更剧烈、强烈爆炸)

4.与盐溶液

要点:先与水发生置换,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溶液由蓝色变无色,并有蓝色沉淀产生,还有气体生成)。

(溶液由棕黄色变无色,并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还原气体生成)。

[小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即:

(四)焰色反应

高一化学教案范文3

【关键词】乐学善学素养;教学案一体化;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9-0053-03

【作者简介】张玉荣,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常熟,215500)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市学术带头人。

依据2016年9月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乐学善学素养是学会学习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该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方法、习惯、方式、能力、意识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指明了学校培育学生学会学习的方向,明确了学生学习发展的目标。普通高中承载着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责任,乐学善学素养的养成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案一体化”文本是教案和学案的统一体,它具有教师的教案、学生的预习探究、课堂笔记本、课堂演练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思考订错等多重功能。该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流程为主线,突出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流程是:“教学案一体化”内容的设计、编写――课前使用――课堂使用――课后使用――校园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下面以化学学科为例,谈实施“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培育学生乐学善学素养的几点策略。

一、“教学案一体化”文本的设计指向乐学善学素养

1.“教学一体化”文本的设计要激发学生“乐学”。

乐学善学素养的培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案一体化”中设计了“预习自主探究”栏目。依据所学内容,在此栏目中提供对应的课外资料,例如氯气的发现实验、晨雾中的丁达尔现象、氯气漂白自来水、侯氏制碱法的简介、金属铝的冶炼史、神奇的光导纤维、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生活生产中钢铁的腐蚀,等等。在课前将“教学案一体化”的文本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这样就创造出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达到养成乐学善学素养的要求,激发学生“乐学”。

2.“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养成学生“善学”。

乐学善学素养中要求: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案一体化”中设计了诸如教学目标、预习自主探究、典型例题精析、课堂小组讨论、小组成果分享、教师答疑、课堂检测、课后探究与拓展、课后问题反馈以及学生自我归纳与反思等栏目。随着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栏目设计,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掌握了知识的应用、领会了思考问题途径、了解了小组合作、锻炼了质疑能力、提高了学习反思意识、养成了积极主动的“善学”素养。

二、在“教学案一体化”文本的应用中培育乐学善学素养

1.课前应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案一体化”的“预习自主探究”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同学交流等手段来进行。“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预习学习行为,把口头预习变成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在上课的前一天发下讲义,上课前教师将“教学案一体化”收起,批改“预习自主探究”内容,并在上课时进行点评。刚开始学生有些不习惯,甚至有少数学生不完成这部分内容,但是通过一段时间教师的督促、教育和训练,学生就慢慢养成了预习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学会了如何主动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另外“课前思考探究”“课前拓展思考”提出的问题不仅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分析、归纳、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2.课中应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

“教学案一体化”设计了一些由基础知识引发出的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教师点拨、引导,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有了初步认知;再通过“教师追问”“小组思考讨论”“小组交流回答”“学生总结分享”“学生提问”“学生评价”“当堂练习反馈”等环节的教学,达到将认知逐步转变到知识的理解、知识的简单应用和知识的延伸应用上。此外也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思维展现问题、发表自己见解。如下列教学片段中的“课堂演练”:

【教学片段1】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0-41有关内容,2分钟后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然后各学习小组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

1.工业生产氯气(氯碱工业)的原理是________,电解过程中,与电源正极连接的石墨棒称________极,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与电源负极连接的铁棒称 极,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总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电解过程中,电解液(NaCl)中离子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向________极移动,________向________O移动。电解后阴极区产物是________,阳极区产物________。因此在阴极区滴加酚酞溶液后的现象是________,检验阳极区产物的方法________。多余的氯气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相应的方程式________。

这部分是氯碱工业的基本知识,通过实验演示和知识归纳让学生了解氯气的工业制法,促使学生完成对基本知识的认知。

【教学片段2】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1有关内容,3分钟后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然后各学习小组解决下列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气的收集实验)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________________;

(2)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当浓盐酸的浓度下降,反应就会________,因此尽管二氧化锰足量,浓盐酸中的HCl也不能________。

教师追问1:比较下列两种情况下产生的氯气体积大小________:①用含有HCl 146克的浓盐酸和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②用87克二氧化锰和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同况下进行反应)

(3)发生装置中的仪器:________________;

(4)氯气中常见的杂质是________,除杂方法是________用________除,________用________除,除杂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

教师追问2: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中最常见的杂质是如何分析的?除杂质的原理是什么?

(5)氯气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教师追问3:①气体收集方法常见有几种?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②如果已知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是难溶的,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收集氯气?

(6)氯气的检验是用________________;

教师追问4:检验气体的依据是什么?根据你的预习,你了解到有哪几种检验氯气的方法?

第二部分是本课的核心,通过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介绍实验室制法的有关知识,延伸出4个思考问题,将学生从对知识的认知引入到对知识的理解;利用问题导入形式触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分组讨论”的学习形式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提出疑问”给学生充分发挥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教师追问”将学生追进了知识的应用层次。

【教学片段3】

师:请同学们回忆初中制氢气和氧气的原理、发生装置,各小组完成下列表格。

知识回忆: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________,发生装置________;

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对应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___;

比较填表:(中学化学实验室制气体三种典型代表发生装置比较,表内容略)

学生总结分享:

(1)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不同的依据是……

(2)启普发生器装置是属于上述 类;

(3)制取气体的整套完整装置包括________装置、________装置、________装置、________装置和________装置,其中________装置和________装置的顺序不能交换。

第三部分是升华课堂知识,将中学中类似的知识进行对比总结,让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对比学习法;“学生总结分享”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本课学习的高点。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到,我们的教学是利用栏目中的问题引导和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使学生对基本知识从认知―理解―应用―延伸拓展不断升级,期间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即乐学善学素养的培育得到了落地。

3.课后反馈,养成学生学习反思、自主整理意识。

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不同,我们在“课后巩固提高”栏目选题时有不同层次的题目:基础题、理解应用题、能力展示题等。前两类题是全体学生都需要完成,能力展示题是自选完成。课后练习学生必需独立完成,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总结到作业后的“本课总结反馈表”中,该表中还可以写入上课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或自己提出的疑问等内容。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将自学和上课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应用、提升、归纳,自主学习反思能力和自主整理意识得到提高,也促进了学生乐学善学素养的养成。

三、校园师生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是“教学案一体化”深度应用的保障

要充分发挥“教学案一体化”的作用,真正让学生“乐学善学”,离不开师生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依托校园网,与软件公司合作,构建了校园师生网络学习平台。我校的校园师生网络学习平台分为教师平台、W生平台和师生互动平台三个部分,各学科平台负责教师将上课的“教学案一体化”内容、课件、资料等上传到相应的栏目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平台进行活动。

教师平台包括“教学案一体化”内容、练习题内容和答案、学习方法指点、重难点突破、知识拓展、信息提示、相关的学习资料等内容。学生可以进入教师的平台,查看教师提供的资料。目的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

学生平台有各任课教师按学科提供的学习资料、上课内容、相关练习等内容,也有学生自己的天地:同学间的交流、学习心得和总结、学习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探究和拓展等栏目。在这里可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也可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平台的应用,养成了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

高一化学教案范文4

一、背景分析

(1)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概念界定。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谓传授式教学,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所学习的内容只需要经自己加工后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再现或直接加以应用。研究者在对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进行了八个方面的对照分析之后,又从四个侧面来论证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通过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辨析,纠正了一部分人对探究式教学的片面理解,从而促进了探究式教学的进一步实施[1]。

(2)实验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化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在我国,关于探究式教学依旧是基础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要求教师逐渐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素质、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参与和体验;关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坚持把学生看作教育活动的真正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从现行的化学教材来看,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其相似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模式1: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问题――实验事实――讨论――结论――应用。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根源,是学生通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实验事实是学生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然后根据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得出结论、进行应用。实验模式1是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模式,它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的教学。

模式2:实验探究教学模式2可以概括为:问题――实验事实――推断――论证――结论――应用。模式中的推断是指根据已知的知识和规律,对未知的知识和规律进行推断和解释。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的推断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通过实验验证推断的合理与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验证包括实验验证和理论验证,其中实验验证是最直接、最可靠、最有力的方式。

(4)通过化学实验实施探究教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做法可有如下几种。

①改进演示实验,实施探究教学。改进或增设教师演示实验[2],是恢复光大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最好的契机。这是因为教师演示的不仅仅是实验操作的本身,更是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示范。同时,又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具体过程。

②通过随堂实验,实施探究教学。随堂实验的设置[3]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因其方便、快捷、手脑并用、兼顾教育功能等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中“钠的化学性质”内容的教学为例,谈谈其通过改进化学教学的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对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的几点收获与感受。

二、教学案例描述

情景1: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比如铁、铝是如何存放的?可钠在常温下却只能这样存放(展示盛放金属钠的试剂瓶),这是怎么回事?

【展示】金属钠样品

【实验探究】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教材P47实验3-1),见图1。

图1 钠的切割

实验改进:

(1)为了让学生看清钠的切面为银白色且有金属光泽,用玻璃管切割金属钠,这样钠与玻璃界面能较长时间保持光泽,现象明显。

(2)为了让学生理解钠很软,选择两片玻璃片,在玻璃片之间放一小块金属钠,让一个学生用手指轻压玻璃片。

【板书】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设计意图: 由此让学生认识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钠在常温下与氧气的反应、钠在常温下的保存方法,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因为钠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

4Na + O2 2Na2O(白)。该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情景2: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出钠的化学性质)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2.钠的原子结构:

【学生活动】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应该容易失去,体现还原性。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4Na + O2 = 2Na2O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7实验3-2(让学生动手实验并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见图2。

图2 钠在空气中的燃烧

现象: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说明钠的熔点比燃点低),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4:(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活动】讨论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点、线、面上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使学生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且通过实验探究使知识更立体化。)

情景3:

【探究】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设问】如果把钠投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我们来预测一下。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9实验3-3,见图3。

图3 钠与水的反应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板书】5: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归纳】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响、游、红

浮: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钠熔成一个光亮的小球(熔点低;反应放热)

响:有“嘶嘶”的声音(产生的热让水气化;生成气体)

游:小球四处游动(产生的气体推动小球)

红:生成物是碱性的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设计意图: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通过亲自动手探究,按照“问题――实验事实――推断――论证――结论――应用”的研究程序[4],能自主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再通过设计实验进行论证,使得知识更清晰,掌握更牢固。)

三、教学反思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当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被激发时,课堂的活力就会闪现出来。趣味性实验、多媒体展示、身边的事物等元素的引入,能使课堂上同学们兴致高涨。

(1)注重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个思维联想的课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于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高一化学教案范文5

今天是4月30日,下午全校停课,初中部教师进行集中教研,随后便是“五一”大假。为了使全体师生能度过一个愉快的“五一”,特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学生“五一”期间,班主任老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家长,学生回家完成应该完成的作业。

2、因为天气逐渐变暖,很多*学生喜欢到河塘去游泳,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行为。据统计信息,2006年我省中小学校非正常死亡学生中,因溺水死亡的人数约占死亡总人数的42.3%。在此,我要求全体学生不要随兴下水,特别是不能在野外随兴下水,必须到有救生员及合格场所游泳,游泳时禁止与同伴过份的开玩笑。

3、广大师生要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增强交通法制观念,自觉遵守交通秩序;往返乘坐交通工具时,一定要乘坐有营运资格的交通工具,以防出现意外。另外,需格外强调的是,同学们都不得驾驶机动车辆,根据新交规,对于无证驾驶者要处以15天的刑事拘留;而且一旦遇到交通事故,处理将更加严厉。

4、“五一”期间可以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当前,全市正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我校正在创建市“平安校园”,大家要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参与创建当中。同时要求大家不要进入营业性网吧、游戏室、录像室、桌球室、卡拉ok厅、舞厅等。不良网站对同*学们危害极大,坚决不能利用“五一”假期外出见网友,我校也曾出现过类似现象。出远门会网友是一件非常危险而让家长十分担心的事情,因为见网友受到伤害,甚至死亡的事件也是经常发生。

5、注意食品卫生,严防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事故发生。春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希望广大同学不要到无食品卫生许可证、无从业人员健康证的地方吃饭,堵好疾病入口关;“五一”期间,同学们的正常聚餐是可以的,但都不能饮酒,因饮酒致死、致残的案例很多,请同学们务必引以为戒。

高一化学教案范文6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都有重要意义和优势。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化学案例教学的意义和优势,为案例教学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一、开展高中化学案例教学的意义

( 1)案例教学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案例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承认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化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体现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3) 案例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化学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哪些知识,忽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多花费在配合教师的展示,被动地掌握教师所教的具体内容上。而案例教学十分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案例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不受教师权威和教授行为的太多干预。案例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案例教学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高中化学案例教学的优势

《高中化学课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 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中化学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如经济、社会、科技、生产、生活等问题,这样才能够保持化学课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应用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1)联系学生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包含着化学的影子,因而学生的实际生活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活素材。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化学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 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社会、人类、生产的密切关系。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较为熟知的生活事物着手,例举生活案例,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课氯气的性质时,就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讲述了2004 年重庆天原化工厂的氯气外泄事件和2011 年江苏南通江山农药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的氯气泄漏事件。这两个生活中的情境立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接着,笔者以此情境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事故现场,你该如何自我保护和逃生?要想正确逃生,首先就得对氯气的性质有充分的了解。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给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有的谈到了氯气的颜色、有的谈到了气味,有的谈到了密度,还有学生提到了氯气与碱的化学反应。这样,通过对这个生活中的实例的讨论,学生很快总结出氯气的一些性质,并结合氯气的这些性质谈到了不少正确的逃生方法。可见,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不但能更快的吸收知识, 同时还能深刻感受到学习化学的用处,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2)明确的目的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化学事件,让学生在化学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3)客观真实性。强调应用化学原理会有其相应的后果。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由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4)深刻的启发性。化学案例教学,重视化学基本原理而不是事实材料。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突出实践性。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化学案例教学从应用中衍生出基础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三、结语

面对新的教育目的和课程改革以及新教材教学的需要,在对比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图示法、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后,认为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解决高中课程改革中化学学科为什么教、怎么教和怎样教的问题,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蜜.高中化学案例教学的优势和意义[J].知识经济.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