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小时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小时的故事

一小时的故事范文1

关键词:束缚;死亡;自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74-01

一、引言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1851-1904)在《一小时故事》故事中,通过女主人公情感转折的深入刻画加之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揭示了父权社会中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心理的压抑与扭曲,以及这类向往自由的女性为了摆脱束缚所做出的挣扎与尝试.

二、为现实所伤

凯特・肖邦在《一小时的故事》中如何展现玛兰德夫人的心理变化是情节最出彩的部分。玛兰德夫人在听到丈夫死亡的消息时绝望地倒在姐姐怀里哭泣着。表面上玛兰德夫人的表现的确是合情合理。事实上却远不至此。当她渐渐适应这种突如其来的悲伤时,才慢慢地缓过神来,走向自己的房里。然而作者写道:“这种疲惫,折磨着她的身体,似乎也正侵入她的灵魂。”这句话正是全文的一个转折,作者开始由人物的外部行为转入对其内在心灵的挖掘。如:“她看到了屋外广场上,充满了新春气息的树梢是那么的兴奋。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雨的气息。窗下面的街道上,小贩正在叫卖他的器皿。远处传来缥缈的歌声,数不清的麻雀也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唱个不停。”玛兰德夫人的潜意识领域开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凯特・肖邦把这种情感变化集中在窗外事物的描写上。在她的笔下,人物不可见的感情是通过她对事物的感觉来传达的。树梢的兴奋、芬芳的雨的气息、小贩的叫卖声、远处的歌声、麻雀的叽喳声,这是一幅生命的赞美图。暗示着此刻玛兰德夫人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欢愉,美好的生活在等待着她,眼前的事物也明亮了起来。可在得知丈夫死亡后的短暂时间里,她的这种喜悦兴奋的心情在旁人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的。

随着这种感觉的肆意发展,这种情感即将达到饱和,因此片刻后,她完全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由,自由,自由!”此时的玛兰德夫人已经与先前的她判若两人,她的目光由原来的茫然呆滞变得炯炯有神,身子由原来的疲惫不堪变得身心轻松,情绪由原来的悲痛欲绝变得心情欢愉。她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这种反应在此场合中是否恰当。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更显示出玛兰德夫人情感的复杂性,暴露出她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秘密,此时的感情如水中鱼儿般自由自在,酣畅淋漓,而这才是她最最真实的自我。然而,就在玛兰德夫人的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的时候,丈夫突然归来,而这位刚刚且置身于自由中的玛兰德夫人已经死亡。

三、回归自由

在故事的结尾,对于玛兰德夫人死亡的原因,他们(指文章中玛兰德夫人的姐姐及丈夫的朋友)说她死于心脏病――死于无法承受的兴奋。按他们的看法,当丈夫意外平安归来,并没有在车祸中丧命,对其夫人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玛兰德夫人看到丈夫欣喜若狂,也是情理之中,鉴于她心脏衰弱的毛病,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大喜悦,玛兰德夫人无法承受,以致心脏病发而死亡。仔细分析一下,难道玛兰德夫人真的是因为见到丈夫重新归来,极度幸福而心脏病猝死吗?玛兰德夫人的死因恰恰不是兴奋的刺激,而是极度失望的刺激。玛兰德夫人刚刚还沉浸在自由之身的无尽的喜悦中,丈夫的瞬间出现,又让她跌回了残酷的现实,两种极端相互碰撞,让玛兰德夫人的精神世界彻底崩溃,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和谐景致与自由心境。已经自由的她与又进笼里的她发生了极其强烈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已经是这微弱的生命已无法承受的了。玛兰德太太的死亡,也恰恰成为她重返自由的必选之路。她和丈夫,必须存在于两个世界,才能打破这一切的枷锁和束缚。既然丈夫在现实中回来了,换个角度想,玛兰德太太也算获得了自由。

四、结语

《一小时的故事》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故事,更让我们体会到那个时代的女性在父权社会和婚姻枷锁下的真实心态。自由的丧失使得玛兰德夫人选择了死亡,不免让人心生怜悯,大悲大喜的心路历程完全贯穿在这一小时的故事里。启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最终还要看到事情的本质。品读经典时更需要我们用艺术的眼光看生活,看人性,看自由。

参考文献:

[1]陈三元.自由幻想的破灭――论《一小时的故事》空间场景的象征意蕴[ 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花城出版社,1984.

[3]刘敏,张瑞.瞬间的极致――再读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 J ].小说评论,2010,(1).

[4]彭贵菊.《真实的束缚,虚幻的自由――试论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 J ].外国文学评论,2003,(1).

一小时的故事范文2

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旁,早先有过这样的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河岸树木郁郁葱葱,更值得一提的是,河水供应了旁边一个化化工厂有一根排污水管,污水都从排水管里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污水处理厂。

几年后,那个排水管破了几个洞,部分污水流入了厂前那条美丽的小河,给小河穿上了一件脏兮兮的“衣服”,日积月累,这件脏“衣服”越来越厚。工人们常从河岸经过,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工那个炎炎夏日,一连一个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很多的水井、溪水都干枯了,唯独那条小河仍就水流不息,但水位已变低,水流很脏,村民和工人们无法用水洗衣做饭,浇菜灌花,工厂也停止了生产,他们后悔莫及。

小河,还是那条小河,只是河里的水不再清澈,散发着臭味。

一小时的故事范文3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大雅·大明》。

在陕西渭河以北、岐山脚下,是一片黄土高原。

三四千年以前,这里是周国的发祥地。

周国人热爱这片国土,在这里划土田,设官吏,筑城邑,营宗室,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的国家,姬昌在周国的历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国君,很有作为。

《诗经》上说他做事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完全按照上天的旨意去治理国家,因而上天也格外保佑他。

他改革周国的内政,努力发展生产,励精图治。

几十年过去了,周国终于繁荣兴盛起来,邻国老百姓见到周国富庶,纷纷携儿带女来到周国。

周国的富强使姬昌理所当然成为西方诸侯各国的盟主,商朝只好封他为西伯,统一北方。

后来商王对周国势力的扩大感到非常不安,一度把姬昌抓起来,因禁在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境内)。

由于其他诸侯和商朝的一些大臣说情和搭救,商王又不得不释放了他。

由于纣王荒无道,杀戮功臣元老,欺压百姓,引起朝野一致反对。

一小时的故事范文4

大家好!我是一颗小巧玲珑的水滴,住在一个小水坑里,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去最大的地方看看,可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有一天,天上云雾迷蒙,不久雷电交加的晚上又下起了倾盆大雨,我被不知不觉的流到了一条小溪里,过了一会儿,天上阳光明媚,我顺着小溪水流走。突然,我看见一条条可爱的小鱼,原来我流到了河流里,我和小鱼交了朋友,一起向前走着,我想这应该是最大的地方吧?一只鱼说:“不,最大的地方是大海,那是鱼儿和小水滴地乐园,我听妈妈说的。”我一听,飞快的往前游,游到了长江,“这就是大海吧?”我说。“不是,这是长江,下一站才是美丽的大海。”小鱼说。我兴奋极了,边夜游到大海,一到大海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不愧是水生物的乐园,有许多活蹦乱跳的小鱼、有庞大的章鱼、还有一只只懒洋洋的海龟,我仿佛来到了一个梦幻仙境。

我敖游在这美丽又神奇的大海里。心想:啊!我的那伟大的梦想终于现实了!

一小时的故事范文5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他们是人类最大的宝藏,陪伴着我们,安抚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与感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动物的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动物的小故事1我大伯家里有一只苏格兰牧羊犬。它全身长着毛茸茸的白毛,漂亮极了。大伯可喜欢它了,把它当成自己的宝贝一样,于是取名叫做贝贝。

刚领回来的贝贝只有几个月大。大伯给我看它的照片,它全身毛很短很少,眼睛是杏仁形的,清澈而明亮,耳朵尖尖的,而且他的嘴巴长长的,表情聪明而好奇,活像一只小狐狸。

转眼间,贝贝已经有13岁了,已经是一只老年狗了。毛色也没有以前那么有光泽,眼睛经常看着一个地方,好像在想心事。它的尾巴常常往下垂,很少再抬起来。见到人以后,它也不会像曾经那样活蹦乱跳的“汪汪”大叫,欢迎我们,只会看我们一眼,就趴着休息了。它的牙齿也快要掉光了,还有两颗犬牙都已经开始往外翻。现在,它连最爱吃的骨头也啃不动了。

曾经活泼好动的它还特别喜欢在沙发上蹦来蹦去。高兴的时候,还会摇着尾巴,吐着舌头蹲在大伯身旁卖萌。可现在,老了的它可没有那个上蹿下跳的本事了。爬到沙发上以后就会躺着休息。从沙发上下来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慢慢地从上面走下来。

虽然它年纪大了,但是它依然很喜欢黏人,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一样。

那一次我到爷爷家吃饭,它一听到门铃声,就走过来等着欢迎我。当我走进来时,贝贝就抬着头看着我。等我坐到沙发上的时候,还没开口,它就乖乖地坐在我面前,把它的长嘴巴搭到我的大腿上,希望我能够挠一挠它的脑袋。我刚走到厨房,回头一看,只见贝贝一直紧紧地跟着我,摇着它长长的尾巴,不停地吐着舌头看着我。那样子,好像在担心我不管他自己就走了。那一天,贝贝就像我的一个“小尾巴”一样,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

我知道贝贝因为太老了总是会离开的,但是我们跟它相处了那么多年,像朋友一样玩耍,像家人一样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虽然以后它会去世,但是我跟它之间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有趣的事情,我会记得牢牢的。

动物的小故事2乡下的老猫生了一窝小猫。爷爷笑得合不拢嘴,便松了我一只。听爷爷说,这只小猫十分调皮,常常给他捣蛋。哈哈,拉登这个名字不由自主就冒出了我的头脑!真酷!

“拉登”很快就“移民”了。来到我家,它东瞧瞧,西看看,摆了摆头。咦?怎么都是不熟悉的东西呀!我低下头,仔仔细细打量了“拉登”一番。身上长着雪白的毛,两个可爱的小爪子是要亮得多,像打了摩丝的。最有特点的是它头上的一撮灰白色的毛发,它常常来个潇洒地甩头。起初,刚想摸它,它突然警惕地向后退,张开嘴巴,露出锋利的牙齿,还不住地“呼呼”出声好像在说:“你是什么人?”我难过极了!爸爸安慰我说:“小动物来到新地方,很陌生,得处一段时间才行。”

大约一周时间左右,拉登不再躲我了,目光变得友好起来。常常依偎在我身边。看到它已经接受我了,我大方地加大饭量。看到它乖巧的样子,我高兴地想:为能和它变得更亲,我要好好努力!

每天带“拉登”出去遛遛看它吃饭和抚摸它是我的必修科目。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呀!“拉登”渐渐开始依赖我,不停地在我的视线下调皮。有时竟然爬在我的身上舔几下我的脸呢!

“拉登”有时会惹得我火冒三丈,可到时候,我总会原谅它。有一次,“拉登”竟爬在我身上大小便,我生气极了!它低下头,慢慢地回到自己的窝,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一把抱住它。它看着我好像在说:“小主人,我再也不敢了!”

我十分喜爱“拉登”,我们的感情与日俱增,它好像成了我的亲人。

动物的小故事3前不久,爸爸从外地给我带回来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我给它起了个名字——米兰。当时,我高兴得直跳,心想:这下我放学可有伴了。

米兰全身雪白,没有一点杂色,看上去就像用无暇的白玉雕刻成的。它趴着的时候,像一个棉花团儿;跑起来,像一个雪球在往前滚。(描写形象!)它的眼睛红红的,像两颗红宝石,小鼻子总是一扇一扇的。小嘴上唇有个豁口儿,下唇像个“一”字,俗称三瓣嘴。它的嘴总是露出洁白如玉的小牙儿,好像永远也合不拢嘴似的。它吃东西时,总是发出“啧啧”的声音,真有意思。米兰的前腿短,后腿长,跑起来特别快。它跑时,前腿一弓,后腿一蹬,就能蹦出很远。它那短短的尾巴,好像是挂在屁股后面的小绒球,蹦跳的时候一撅撅的,很逗人。

有时米兰可可淘气了,它整天东窜西跑,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有时,它还给我家找点儿麻烦。它不是把装大米的袋子咬破了,就是把沙发啃了个窟窿,再不就是弄倒了油瓶。每当我批评它时,它就一下子蹿到沙发后面躲起来,来个拒绝接受。为了让它出来,我只得用白菜叶哄它。看到它想吃白菜叶,我就将白菜叶一点一点往后撤,米兰不知是计,就乖乖地从沙发后面跑出来了。你看,这招多灵!

我真喜欢淘气的米兰,因为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动物的小故事4那天下午,我坐在门外的石板凳上吃面包,目光被一群朝我这个方向涌来的蚁群所吸引。

只见蚂蚁侦察兵小心翼翼地走来,小脑袋左右张望了一下,随即,目光锁定在我身上。它好奇又警惕地盯着我,小短腿不住地往后挪。一会儿,见我不去伤害它,又勇敢地朝前走了几步,慢慢地朝我掉下的面包屑“进军”。这时,它完全放松了警惕,招呼起同伴们,那群小东西飞快地奔来,三五成群地搬起面包屑。只见它们把这些大过身体的东西扛在肩上,迈起整齐的步伐,吃力地朝家中走去。

我的目光追随着那群蚂蚁,来到了隐藏在草丛中的小村落,守卫兵一看,急忙让他们进屋了。这时,不速之客——螳螂出现了。螳螂挥舞着大爪子,龇牙咧嘴地朝蚂蚁们示威,娇小的蚂蚁可不怕呢,叫出几个兄弟,于是,一场“世纪大战”开始了。只见蚂蚁们先发制人,飞速跑到螳螂面前,又啃又咬,胆大的还爬到螳螂身上。螳螂用力抖抖身子,几只蚂蚁立刻摔了个嘴啃泥。但他们不气馁,马上爬起来,猛地一扑——在螳螂脸上啃呀、咬呀,就像一只猛虎。发疯的蚂蚁似乎咬到了螳螂的眼睛,螳螂大喊一声,甩下身上的蚂蚁,有气无力地挥挥大爪子,灰溜溜地逃了。蚂蚁们看着落荒而逃的螳螂,开心地欢呼起来。

突然,一只小蜗牛出现在我眼前,它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慢慢地朝前挪动。可怜的小蜗牛似乎迷了路,东转西转,却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但它并不慌张,静下心来,看看没有留下粘液的地方在哪。啊,在这儿!小蜗牛开心极了,朝那个地方挪去,速度似乎也快起来,一步,两步……终于,隐约看见了家的屋顶。一只稍微大点儿的蜗牛从屋里出来了,小蜗牛伸了伸脖子,似乎在开心地向妈妈汇报一路上所发生的趣事呢!妈妈怜爱又有些责备地看着小蜗牛,便和它一起进屋了。

瞧,忙碌的西瓜虫东爬爬,西爬爬,一会儿把这些石块搬过去,一会儿又把那块石头搬过来。他们在干什么呢?也许在建房子,也许在忙着搭建婴儿房,也许……

太阳落山了,我伸了伸腿,告别村里的伙伴,走回了家。

动物的小故事5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我就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小狗“可乐”。

小狗“可乐”身上的毛黑白相间。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酷似两颗黑宝石。鼻头总是湿乎乎的,滑润润的。嘴巴被长长的白毛盖住,只在吃饭时才会露出大大的嘴巴和白白的牙齿。

“可乐”是我6岁生日时,表姐送给我的。“可乐”现在已经4岁了。

想知道小狗名字的来历吗?那我就讲给你们听听。有一次,妈妈的同学请我们吃饭。我也想让带小狗去。妈妈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了。小狗似乎明白了什么,尾巴摇得可欢了。

该上菜了。香味弥漫在整个房间。小狗蠢蠢欲动,“呜呜”地叫着,像个饿狼似的,随时都可能扑上去。我赶紧示意它不要乖乖的。我取了个纸杯,夹了些菜,放在地上让小狗吃。吃“噌”地窜过来,“吧唧吧唧”一阵狼吞虎咽,一眨眼,菜被吃了个精光。吃完,它舔舔嘴巴,伸伸舌头,做了一个跨腿动作,长长声音地“哦”了一声。我立刻明白了——他渴了。

我看见桌子上只剩下饮料可乐了,就往纸杯里倒了半杯。小狗闻了闻这黑乎乎的东西,吐出鲜红的舌头尝了尝,然后,闭了闭眼睛。那样子,好像很享受似的。叔叔阿姨们被逗乐了。妈妈瞧了瞧,转过头来对我说:“它既然这么喜欢喝可乐,就给它改名叫'可乐'吧。”

一小时的故事范文6

弄清楚谁是留学的受益者

当我们去评估留学现象的获益情况时,首先需要思考的是:留学会让谁受益?如果用一句“谁留学谁受益”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是过于简单了。因为留学问题牵扯到不同的国家,有人才输出国,有教育接收国,有个人、有组织、还有国家参与,究竟谁在受益呢?

这里,首先涉及到的是国家层面概念――留学的输出国和接收国。田玲分析说,回顾中国留学的历史,从解放前的第一代、第二代公派留学生,和建国后的第一代、第二代公派留学生,他们几乎百分之百地回国。那时的留学生是抱着富裕国家、改变中国古老落后的面貌这样的愿望出去的。改革开放后,90%为自费留学的。面对大量的人不回来的现象,还要不断地往外派。国家又鼓励和支持自费留学,所以要想清楚从国家层面留学究竟是谁受益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是,通过留学,教育受益的主体在一个国家内部又涉及到个人、机构,也涉及到政府。机构可能是派出的企业,可能是大学,可能是研究机构。有些单位的人出去后不回国了,损失的是国家和单位。单位派出的人不回来,或者回来后不回原单位,又牵扯到单位的利益问题。

总之,通过留学教育受益所涉及到的问题是非常跨学科的,国家之间的互派留学受国际关系、世界形势的影响,需要从国际关系、政治学的角度去探索;个人和单位、机构的关系,就需要组织理论、管理理论去研究和探索;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可能又是一个哲学领域探讨的话题。

因此,研究留学领域的受益主体,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学者在做留学现象的研究时,每个学者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很可能难以看周全和到位。

引入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概念

一般来说,考虑任何行为和现象是否受益都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价值观。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社会现象时,会发现很多非经济的因素也是一种资源,具有价值。田玲说所有人类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方面的东西,都可以纳入到这个基本的概念里面,这个基本的概念就被扩大了。

这个基本概念不仅在内容扩大了,从经济扩大到了社会,在时间上的理解也不同。比如,讲经济资本时,可以讲一夜暴富,可以用一种即时换进行经济资本的交换。但是留学教育是需要花费时间的,所以文化资本的积累就没有经济资本的积累那么快。经济资本它可以马上迁移,如果你有一个很富有的父亲,可以马上把资产转成自己的;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很博学的父亲,他不能把他的才学马上转移给你,你必须从小跟着他学,才能够习得这种文化的资本;所以文化资本的获得与经济资本的获得有很大的不同。

这里引入的第三个概念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含义是那种社会的网络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和社会关系。这种纽带有它内在的特质,比如说人的品质、诚信、合作力,即以人的精神品质作为先决条件的。社会资本的发展和建立比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是一种更隐蔽的方式。比如私人之间交朋友需要花更长的时间,而且双方都不希望是那种互相利用的关系,所以私人的交往表面上是以一种非功利的方式进行的。国家之间的交往比几个人之间的往来更大胆一些,比如换汇。可以说,在留学上的社会资本方面,还没有被个人认识到,即没有被做决策的人认识到,因为它的隐蔽性更大些。

应该说,在观察留学现象的时候,资本的概念扩大了,时间的周期也会延长。

三种资本之间的相互转化

众所周知,国家要投一大笔钱公派留学生,教育部也向财政部要更多的钱去奖励自费留学的人。留学出来的产品是人才,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为什么国家要掏这个钱呢?田玲分析道,在留学输出国与输入国的国家之间无意中建立起了一种社会资本、一种联接、一种纽带的关系。他们之间在教育上投入的是经济资本,所产出的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据了解,国外大学的校友工作做得很好,一般有一个专职的副校长来负责校友的工作,校友工作就是一种社会资本。中国在制定留学政策时,也会考虑向哪个国家派留学生是与哪个国家人民发展友好的关系,这也是属于社会层面的问题。

这三种不同的资本,性质是不一样的。中国非常之大,属于发展中国家,整个国力还很落后。从个体到国家决策人,在衡量留学的效果时容易把重心放在经济资本上和某一部分的文化资本上。比如会强调中国现阶段需要WTO的人才,这是比较偏实用的。因此,无论从个人还是国家决策,对社会资本的留意还是不太够。

留学要更注意社会资本

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它能够产生无形的社会资本――增加社会的团结、增加社会的凝聚力、增加社会的联接。我们总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所形成的小农意识,以及社会没有分工时大家没有联接。现在,不仅国内要分工,整个地球也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所以中国跟世界也要进行广泛的联接。就需要通过留学的途径获得更多的资本,包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于是,派什么样的人去留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就成了国家和个人会通过留学获得什么样的收益的重要考虑。

因为中国落后,所以我们最希望发展我们的经济实力,派出的人才都是属于理工科的、实用的、技术性方面的。1997年的数据是:所有在美的中国留学生专业领域的分布,大量集中在工程、计算机、物理、生物科学,这些学科在知识结构里,是属于人类知识结构的基础层次的。根据2007年的统计,国外来中国学习的70%是文史哲专业,他们所关注的恰恰是我们所忽略的。他们的关注反映了另外一个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出去留学学的是技术,技术已经发达的国家的人为什么要出国?为什么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留学很频繁?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人还要到不发达国家去留学?他们去学什么?他们所学的就是文化的问题,学习我们学科中比较上位的东西、精神层面的东西。从长远来看,一个社会要保持平稳持续地发展,需要更多关注的是人文的学科、精神方面的学科。而我们留学的学科在精神方面的价值重视得还不够。

留学效益与现代化

从现代化层次上来讲,现代化分三个层次: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精神现代化。看现代化作用时,物质现代化阻力是最小的,我们学美国,学洋车洋房学得最快。中国现在在着力进行制度现代化,但是制度现代化有很多的阻力,这个阻力来自哪里呢?应该说是来自精神层面。所以,无论是国家的发展也好,还是留学的动机也好,需要关注在文化层面上,关注在制度建立的精神基础问题。

西方那种好的制度是来自于他思想的论证和支撑,这是今天中国社会在建立现代制度时非常缺乏的。制度的思想支撑不仅需要学者致力去研究,而且需要把这种思想传播到社会上,传播给大众,能够让大众在思想上来支持这种现代制度。

同样,一个国家的发展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精神发展和心理发展,目前我们较多关注到的是经济发展,田玲提出发展的是政治和社会两个层次,但是精神发展、心理发展没有提出来。

在北大清华学生中进行一项留学研究时,问:你为什么要出国?你从出国经历中想要得到什么的时候,排在前面的6项都是属于文化资本,说明中国学生出国的动机都在文化资本上。第7个属于经济资本,改善经济状况。社会资本都是排的比较靠后的,认同的比例相当低。说明中国学生在留学时对社会资本的忽视。

教育部在进行留学效益评估时也是把焦点放在了文化资本上。田玲说:“不少人要求我们,做这个课题时要算一算留学究竟能够带来多少经济收益?我们觉得这个问题提出的本身就很有问题,也是一种不可能。资本不是全部可以量化的。”

田玲的结论是,我们的留学动机影响我们的留学效果,如果我们的动机很低很偏的话,我们的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所以,要考虑怎样提升我们的留学动机,扩大留学效果,她考虑的角度是:

第一是知识结构角度。国家需要从整体的知识结构角度来考虑社会发展从长远来说需要哪些学科领域,个人也需要有眼光去看所学的东西,家长经常会追求当前的热点专业,没有考虑从长远哪些是有生命力的学科。

第二是从现代化层次。以前提的四个现代化,都是属于物质现代化。今天在考虑现代化时,就应该是考虑三个层次的现代化,并协调发展。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