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物流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贸物流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贸物流发展

商贸物流发展范文1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一体化

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其所对应的商业运作模式也不尽相同。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例,当时的一套模式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各地方经济的创新变革,的确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然而,时代不断变化、社会不断进步,在当今全速发展下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传统的商贸流通模式早就不再适应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具体要求。以先前几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商贸流通发展差异来看,也恰恰体现于此。包括像物流仓储、交通运输、零售批发等,由于现行体制的束缚,均无法将效应度发展到最大最优状态。与此同时,又必须要深化对商贸流通产业的认知,尤其是要肯定其对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和农村物流体系成熟建设的重要性。因为商贸流通业是整个商贸市场的中间环节,是联结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关键口。

一、二元经济结构下推进城乡商贸流通物流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首先,推进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这是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首要前提。众所周知,无论是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均是围绕着经济而来的,包括政治、文化、地域行政等,也均是以经济发展程度为中心[2]。同理,无论是在上世纪还是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或者是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村镇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差距都将是全方位的,但却有规律可循,即区域经济。反过来解读思考,通过加快经济间的双向融合,并不单单以缩小经济差距为主,而是以持续扩大和增加不同区域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为准。基于此,综合比较之下会发现,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理所应当继续发挥和施展出这种整体带动效应。通俗点来理解,就是在城乡区域一体化的经济趋向之下,想方设法破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3]。因为城乡与乡村之间所进行的一切商品交换活动,主体是商品,载体则是商品流通市场。相对于城市,农村商品市场则更需要城市这一合作平台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特别是在国内部分地区农村经济比较落后、艰苦的条件下。总之,城市为农村提供相应的技术与理念上的服务,而农村市场又可以反哺城市市场,最终有助于破解城乡商贸流通二元经济结构。其次,加快推进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进程,不仅是我国在新时期“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占到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但是农村消费市场却只占到了城乡总消费的15%-20%(可能更低,详见下述表1)。在这种情况下,其中的问题显而易见,总的来评价就是农村市场消费力不足。正如第一条所言,归根到底还是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性。所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这才是最关键的。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先导性地位的商贸流通业,只有做到城乡商贸一体化的新格局,才能重构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平台、环境,最终才有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4]。在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与实现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缩小或者在计划期内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下存在的城乡差别,破解城乡二元经济机制,建立并完善城乡一元经济发展结构。

二、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具体来看,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全国各地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阻碍性因素,重点呈现为两点:其一,城镇化发展的滞后性。简单来理解,城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性的发展历程,即以城市为中心,周边的村镇地区紧紧围绕在外,形成一体化的城乡经济体。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这一问题弊端非常显现。正是由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滞后,直接限制了城乡商贸双向流通、经济一体化和统筹发展。正如前文所言,这种差距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全方位差距,包括收入差距、产业差距、市场差距等,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包括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副产品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等多方面。其二,滞后的经济体制下各项保障机制失灵严重。各阶段、各节点的缺陷被不断暴露出来,且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由此也可直接认清并肯定城乡商贸双向流通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其市场目标旨在改善、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恶性为良性,变被动为主动,将原本对立分割的城市与乡镇两个商贸市场重新统一起来。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从源头上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消除“大生产和小市场”现象。当然,当下现实困局还是非常显现的,因为农村市场始终处在一个绝对的劣势,不但不能将预期目标实现,反而会持续加剧城市与农村间的这种差距[18]。

三、实例探究——以山东西部地区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为例

(一)现状概括

截止到2014年,山东西部六市(聊城、菏泽、枣庄、临沂、德州、济宁)人口达到了4500万,占到了全省总人口的47%左右,该区域面积为67179平方公里,占到了全省总面积的43%。在2013年和2014年,山东西部六市生产总值占到了全省的29%、31%。首先,我们来看一些该区域产业布局、经济结构等,当前区域内整体性发展布局比较合理,包括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城乡就业、社会福利、商贸零售等基础配套设施等,均逐步同步提高。目前在发展商贸流通以及农产品物流模式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县城、乡逐级分层的阶梯式、错落式的发展布局。再加之当前该区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可以预计,在“十三五”发展期间,区域内商贸流通业基本可以保持一个稳固而又持续的发展态势。但是,在该区域内存在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即城乡商贸流通市场之间的隔阂问题,具体呈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与农村市场之间就会过多的被隔离开来,不利于当地城乡协同发展。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农业物流体系建设

1.完善城乡商贸双向流通制度

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正如前文所言,区域经济的发展、商贸流通体系的建构,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有目标、有策略,也需要一个大环境。只有将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及农业物流体系革新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建设链接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增强这种保障性。即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统筹发展机制方案。对于当下最现实的问题,在上述也多次提及阐明过了。虽然近十年间一直被关注、改造,可是现实始终是现实。今后需要做的就是,挖掘出问题矛盾的本源,从浅到深逐层探寻。以近几年为例,城乡一体化进程受阻,这是最前沿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以经济为中心的各项机制建设与推进实践,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即本质还是在于现存的城乡商贸二元经济结构。在实际推进革新中,立足于本地实际,虽然无法完全确保市场平台的公平公正性,但至少要保证在新环境下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机制作用是同等性的,即所能够获取到的发展基础及其市场发展空间。因此,相当程度上可使得农村地区形成规模化生产,继而最大限度降低农户生产的分散性,方能加速实现双向可循的农村物流体系。总的来看,对于该领域的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更全面、更具针对性依据并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借此采取一系列的践行举措,想方设法增强城乡商贸市场一体化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所以,能够带来的最直接改观,即降低商贸流通和物流配送服务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消耗,而成本控制则是商贸物流管理活动中较为核心的一个控制节点。

2.优化农村农产品流通体系

农村商贸市场发展的滞后性,直接限制了城乡商贸双向流通、经济一体化和统筹发展。正如前文所言,这种差距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全方位差距,包括收入差距、产业差距、市场差距等,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包括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副产品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等多方面。但是,在笔者看来,农村商贸市场的这种滞后性,并不能完全归咎在农村自身。关于其中的缘由,在这里暂不多加累述。总之,农村市场几乎一直处于一个劣势的位置,这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物流配送常出现缺陷的根本原因。因为经济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着的,传统的一套商业运作模式显然不再适应新市场经济环境的内质发展性。同理,无论是在资本、人才、技术等层面,在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建构中,抛开固有的差距,值得肯定的是农村生产各领域的进步。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等等,在多方的共同作用之下,也使得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再者就是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农产品流通的联动效应,因为城市居民对于农产品需求日益扩大,包括消费规模以及产品质量等多方要求,均变得越来越严格。当然,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体现。不过,这些只是人们的构想,或许在今后短短的几年内可以实现,也许是未来五年、十年都无法达成的。但当下的棘手难题必须要正视和解决,即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缺陷性。因为正是由于这种缺陷性,间接使得农产品生产处于分散状态,最终造成社会上农产品消费品与过度集中的城市商业需求矛盾尖锐化。故此,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要优化调整,而作为与上下游两个始端联系最直接的物流配送服务,则成为了最前沿的改革内容。在具体推进建设中,地方政府部门应当持续强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引导但不主导,适当行政放权,将市场机制作用尽情发挥。如此以来,各行业各企业可从集中生产环境下的商品市场分散开来,健全各物流中转环节。例如“生产者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

3.始终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为中心,有效衔接各产业价值链

众所周知,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所针对的恰恰是城乡发展差异。正如前文所述,这种差异是全方位的,但是却可以从局部差异入手,即从经济这一视角。联系到本专题探究主旨,即城乡区域商贸一体化建设。具体来看,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内,这些同时也是以往城乡商业贸易中比较失衡的局部位置。故此,通过建立各商贸市场双向流通体系,坚持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为破解模板,是实现区域商品贸易与流通一体化、物流服务一体化的关键突破口。譬如。截止到2016年以及2017上半年,在全国各省市地区基本都完成建立了相关的物流服务体系。从城市到村镇,从村镇到城市,区域内各行政地区单位强化合作机制。首先,依据着双向流通理论来开展,立足于当前互联网信息社会的发展实际,在城市周边、也就是各村镇地区,建立能够覆盖整个城乡商贸市场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对于这一点,尽管前文在问题现象的总结梳理中并没有指明,但也可以预料得到。因为村镇与城市相比,是以经济发展巨大差距为核心的全局性差异,而新发展过渡而来的互联网物流新模式,也是其一。其次,进一步强化各级主管部门对城乡物流信息系统的监督控制效力。当然,更多应当关注各项政策与法规的执行和落实度,因为其直接关乎着农产品市场秩序的重构,农产品商贸市场不同于单一的城市商业模式,短期内过渡转型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就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独有优势,譬如像特色农产品等。完善、优化城乡双向市场的物流配送服务机制,加快信息化管理的全覆盖。

商贸物流发展范文2

物流成为支柱产业

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自然和旅游资源的富集之地。除自然资源丰富、城市官居外,同时还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这也使得贵阳市的物流节点作用更加突出。与相对闲适的城市人文生活不同,作为物流集散中心和中转地的贵阳,城市运转的节奏要快得多。

目前贵阳市已初步形成以铁路、公路、民航为主,水运为辅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发达的交通体系也极大地促进了贵阳物流业的发展。记者从贵阳市商务局物流处了解到,贵阳市政府自2008年召开加快服务业发展大会,并把物流业确定为重点服务产业以来,全市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业已初步确立_,在贵阳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成为贵阳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2009年贵阳市被列为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2010年被商务部列为全国流通领域物流示范城市,2012年被商务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试点城市。荣获“2009年物流中心城市杰出奖”、“2010年物流中心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奖”、“2011年全国城市配送先锋奖”等奖项。

目前,贵阳全市物流业总收入从2007.年的138.47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88.76亿元,年均增长20.2%;物流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59.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30.43亿元,年均增长21.5%,占全市GDP的比重达7.7%,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14.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以商贸物流为主导

作为贵州省省会城市,在成为全国物流节点城市的同时,贵阳市本身就是一座商贸物流城,承担着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和职能。而为了实现国发[2012]2号文件提出的“将贵阳市打造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目标,贵阳市也从方方面面不断完善自身,抢抓机遇,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区位优势。“十三五”期间,随着长沙至昆明客运专线及贵阳至广州、成都至贵阳、重庆至贵阳、贵阳至南宁、贵阳至郑州、贵阳至兴义、河口等铁路的建成及通车,将为打造以贵阳为中心、贯穿东西、沟通南北、便捷对接周边各主要城市群的“米”字形快速客运网及大能力区际通道主骨架,形成贵阳至周边省会城市及全国主要经济区2小时~7小时交通圈提供坚强支撑。

贵阳机场是国内重要的干线机场。贵阳龙洞堡机场是贵州省唯一的4E级国际机场,现已完成改扩建工程,具有接纳年1550万人次的吞吐能力。贵阳市区域集聚潜力巨大,该市在南北东西四个方向分别与大珠三角、成渝经济圈、东盟自由贸易区、华中经济圈及长三角构建起通畅的枢纽格局。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新交通体系的建成,将创造出更大的流通需求,物流集聚力也将大大提升。

夯实产业基础。近年来,贵阳市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壮大特色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大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已初具规模,煤及煤化工发展前景广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汽车零部件、橡胶制品、装备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与相关地区企业的联合、合作或配套,开拓省外、海外市场。规划建设十大工业园区,拓展发展空间,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奋力发展服务业,被列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出台扶持政策发展旅游业,金融会展业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都为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

不断推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2008年以来,贵阳市先后出台了《贵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措施》、《贵阳市重点物流企业和重点物流项目认定暂行办法》、《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贵阳市物流业振兴和发展实施计划》等政策文件。严格按照规划布局,优先保障物流用地,物流用地按照工业用地性质对待,减免重点物流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相关规费、奖励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外包业务给予补贴、成立物流产业招商组等政策备受好评。

这一系列举措也使贵阳市的商贸物流得以快速发展,全市相关的商贸物流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壮大。2012年全市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854家,通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A级认定的物流企业13家,年收入超过亿元的物流企业有5家,其中贵铁物流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家5A级综合物流企业,2012年收入达38亿元。全市5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87个,年营业额超过291亿元,一大批包括商业综合体和批发市场在内的大型商业网点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政府力推稳步前行

据记者了解,为进一步提升物流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贵阳市政府在科学规划、创优政策环境方面也不遗余力。

贵阳市于2012年6月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首批9个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试点城市之一,这为促进城市商贸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技术平台和有力的国家支持。贵阳市委、市政府为此成立了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工作领导小组。据贵阳市物流处负责人介绍,小组的试点工作正从几个主要方面陆续展开,即优化城市配送空间布局;组建城市专业化配送车队;实施现代物流技术运用推广工程、实施商贸物流模式创新工程、实施商贸物流设施改造提升等工程。

目前,《贵阳市城市配送体系规划》即将完成。贵阳正在构建以重点物流园区分拨中心、公共及专业配送中心、城市末端配送站点组成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三级网络。关于配送车队,将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形式,以“统一外观标识、统一车辆要求、统一车辆调度、统一信息服务、统一管理”的模式组建低碳节能环保城市配送车队,2013年确定10家物流企业参与组建了首批150台车辆城市配送车队,计划2015年达到500辆。

此外,在设施改造方面,将建设统一的贵阳智慧城市配送信息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计划于2014年5月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支持商贸、物流企业以联盟、共同持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共同配送,提高统一配送水平;加大对物联网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研究制定《城市配送服务规范》等服务标准。支持“两港一中心”、“马上到”云服务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开展标准化配送中心、立体化仓库建设;支持流通末端共同配送点和卸货点建设、改造;实施重点配送企业培育工程,引入具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对于贵阳市符合试点项目要求的物流企业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商贸物流发展范文3

【关键词】港口 商贸物流 发展

一、我省商贸物流产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河北地处华北平原,北接东三省、内蒙,南邻河南、山东,西邻山西,是联通中原与关外的咽喉,源源不绝的人流、物资在此中转贸易,同时坐拥北京、天津两大消费市场,具有深厚的商贸基因。河北一直是辐射三北的重要商贸集散地,连接西部资源产地与东部制造业基地的分拨集散地和南北货物中转地,集聚和连接着全国近35%的物流资源。河北东临渤海,拥有秦皇岛、唐山(曹妃甸)、沧州三地大型海港,并内环天津港,具有十分突出的海运优势。

(二)功能定位

按照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功能定位,我省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根据《河北省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规划》,河北将打造“一环、两通道、多节点”商贸物流空间结构,“一环”即环首都商贸物流产业聚集带,“两通道”即东西向大宗商品物流通道和南北向综合物流通道,“多节点”包括各设区市重要物流枢纽、100个县域特色物流市场和100个商贸交易中心。河北将谋划实施空港海港、大宗商品、制造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递等商贸物流工程,到2020年,物流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优势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三)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自2010年我省谋划物流园区建设以来,省政府陆续批准设立了32个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物流项目投入达到3000亿元左右,占用土地20万亩左右。我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长期徘徊在35%左右,物流业作为服务业的生力军和“压舱石”,权重占服务业的20-23%。我省通过聚集区建设,充分挖掘物流业“第三方利润源泉”的潜力,达到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

二、我省商贸物流的发展规划与政策支持

(1)发展规划。河北港口群积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服务产业群、城市群发展,加快培育以第四代港口为标志的全国知名大港,重点建设以唐山港为中心,黄骅港、秦皇岛港为两翼,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绿色环保的现代化综合性港群体系。

(2)方向性政策支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我省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快速推进,我省《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发展规划》已经出台,经了解,在政策支持方面主要表现三个层面:一是扩大省现代物流专项资金规模,与我省物流发展态势相适应;二是适度增加土地供给面积,为重大物流项目做好土地储备;三是对物流企业降低部分税负或予以补贴。

三、港口开展商贸物流的优劣势比较

(一)优势

(1)行业先导:港口作为现代物流环节中的重要节点,是多种货物尤其是大宗货物中转的存储、集散的分拨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天然具有行业优势,理论上容易迅速展开商贸物流业务。

(2)运营平稳发展:港口主营业务包括港口运营、物流服务、投资金融、综合服务等几大板块,近年来运营平稳,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资金充足:港口核心业务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唐山、秦皇岛港口均已上市,积累了充足的自有资金。同时,经过多年资本运作,已经具备一定的融资能力。

(二)劣势

(1)业务结构单一:港口目前的核心盈利业务较为单一,产业链条较短。目前港口现有物流业务主要都是围绕港口经营货种来开展,发展商贸物流业务起步阶段可能遇到的困难较多。

(2)区位不占优势:唐山、秦皇岛、黄骅港与天津港相比处于区位劣势,地域上与京津并不接壤,较保定、廊坊、唐山等城市相比没有物流运输优势,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经验不足:港口发展商贸物流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缺少经验,需要不断摸索。

四、港口集团开展商贸物流的建议

(1)确定商贸物流业务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发展以大宗货物物流为主导的商贸物流业态。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在巩固煤炭、矿石等传统物流业务同时,大力发展外贸进出口中转货物保税物流业务,提升港口物流业务的附加值;发展以冷链物流、临港产业产品物流、外贸进口商品物流为主导的商贸物流业态;发展以跨境电商物流港口综合服务为主导的商贸物流业态。

(2)集团开展商贸物流初期基本原则。集团开展商贸物流业务初期必将面临发展面临外部阻力大,业务拓展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竞争激烈等因素的挑战,可能存在运营不稳定而产生的经营风险,因此,建议采用以下原则进行有效规避。渐进式投入原则;业务逐步展开原则;以参股为主原则:依托大型物流企业或政府主导大型物流项目,起步阶段以参股为主。

(3)积极消化政策需求,根据国家《京津冀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及省级《指导意见》(或《规划》),探索适合港口商贸物流持续发展的路径,切实谋划一批操作性强的商贸物流项目。

(4)积极寻求与大型物流龙头企业合作机会,不断加强学习锻炼,为项目开发、运营创造有利条件。

五、商贸物流业务模式与项目构想

(一)建设跨境电商港口保税物流基地

在秦、唐、沧三港建设以跨境电商进口商品为主,符合跨境电商要求的保税仓库和物流设施,形成辐射京津冀、东北、内蒙、山西等地域的跨境电商港口保税服务物流基地。

(二)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展示销售基地

通过构建商贸物流一体化展示平台,促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在平台支持下实现有效互动,从而能为客户提供及时和准确的商贸服务。展示平台主要展示集团线下实体店实际服务操作全程,包括电子下单、保税业务办理、货物进离港分拨、全程物流监控、电子信息结算等全部内容。

商贸物流发展范文4

关键词:商贸物流;现状;问题

商贸物流是指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商贸服务业及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服务活动。构建高效、安全、通畅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一能降低商贸企业成本和流通费用,二能促进城市商业业态多元化发展,三能优化与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四能增强城市聚集力及其综合功能,五能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与繁荣。“十一五”期间,武汉市商贸物流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武汉市商贸物流发展现状

1、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乡商贸物流服务体系。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武汉市做为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乡商贸物流服务体系,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流通网络不断完善,城市商贸物流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为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通过功能再造和制度创新对批发市场进行了改造,大大延伸了其加工、配送功能,缩短了供应链流程、提高了流通效率。

2、加强了商贸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从多方面支持商贸物流发展,武汉市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一是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近十年来年增幅显著,形成了通用仓储与专业仓储、常温仓储与低温仓储、普通仓储与立体仓储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连锁零售企业加速了各类商品配送中心的建设,同时一批商品集散地、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经过建设改造,货物集散、配送能力也不断增强。三是冷链物流设施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有力保障了商贸物流的高效和安全。四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在商贸物流活动中得到广泛运用,有效地改善了物流信息的共享服务,促进了物流资源的供需衔接。现代化的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对促进我市传统物流模式转变、以及提高城市配送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3、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现代商贸物流企业群体迅速发展。随着我市商贸物流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商贸物流服务主体迅速成长,先进物流服务方式推广速度加快。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现代商贸物流企业群体迅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现代企业。这些大型商贸企业、物流企业通过积极推广共同配送、供应商管理库存等服务模式,以及广泛应用信息科技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商贸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的服务能力和供应链管理水平,而且满足了现代零售企业小批量、多频次、快周转的物流服务需求。

4、内需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武汉市商贸物流发展带来巨大潜力。“十一五”期间,市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消费层次稳步提高,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市场流通规模增长迅猛。2010年,武汉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3.20亿元,增长19.5%,零售总额超过“十一五”规划的2010年目标500多亿元,增幅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商贸物流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其总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重庆,在全国排名第六。就总体水平而言,武汉市商贸物流比较靠前,仅次于上海。内需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市商贸物流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5、武汉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 国家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并明确武汉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批准武汉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批准“中国光谷”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聚焦武汉,同时明确了武汉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中部物流区域中心城市、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战略布局和定位,武汉在国家物流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商贸业一直是武汉的优势产业,“十二五“期间,武汉将巩固提升全国性商贸中心功能,着力打造中部地区消费中心,这为我市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营造了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

2 武汉市商贸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贸物流的理念不适合现代物流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市场掀起了物流配送热潮,各地政府与相关机构纷纷开展对发展现代物流的探讨,一些企业也宣布涉足现代物流业,但是,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人思想观念仍旧没有脱离旧体制的束缚,对现代物流的理解不深,对物流配送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2、商贸物流潜在

需求有待开发。目前城市的绝大部分商场(或市场)仍采用自营物流和供货商物流的方式,这种物流配送的模式既不利于提高商贸企业整体运作效率,又不利于发挥商贸企业核心业务优势。因此,城市在引导企业剥离自营物流功能,彻底释放商贸企业潜在物流需求,并使之走向产业化、社会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3、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道路运输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物流运输与配送的需求,相当一部分城乡道路的运输能力已经趋于饱和。部分商业仓储设施陈旧,多年来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更新改造,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绝大多数商场或企业没有物流信息系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管理软件的企业更少。 企业之间缺乏共同的物流信息平台,缺乏物流信息交换、车辆跟踪与定位的共享服务等。

4、商贸物流服务方式、物流技术与应用创新有待加强。我国商贸服务业正面临一场深刻变革,连锁经营由传统业态向社区便利店、大型折扣店等多业态、多业种延伸,同时网络购物增长较快,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流通方式的变革急切需要物流服务方式创新,而我市商贸物流企业的发展机制和服务模式还比较落后,创新力度不够,不能满足现在新形势的需要。另外以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正在形成,我市在物流技术与应用创新方面也需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我市商贸物流业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5、城市配送体系不健全,“三低三严重”现象突出。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物流配送体系不够健全,企业大多使用传统的运输配送模式,致使城市出现了物流“三低三严重”的现象,即“企业组织化程度低、运输车辆档次低、物流服务质量低;城市污染严重、安全隐患严重、无序竞争严重”。

6、传统物流企业仍未完成转型,整体竞争实力差。 目前正在运营的大多数物流企业竞争实力较弱,具体表现在:规模偏小、功能单一;缺少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撑,物流管理水平、技术手段和装备设施还比较落后;企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物流资源利用率不高,粗放式经营仍占统治地位;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成本控制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增值服务还未全面展开。

7、物流市场管理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市还没有协调城市物流发展的专门机构,缺乏对物流业的宏观管理与统筹协调,不能充分发挥其对物流市场管理与规范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有关物流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物流市场的准入缺乏科学性,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市场管理混乱,物流运作效率低下,企业参差不齐、运营车况差、服务质量低、恶性竞争严重等现象。

参考文献

[1]王姌.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付新平.整合是湖北物流强省的必由之路[j]. 中国水运2011(3):40-41

商贸物流发展范文5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服务商贸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为主线,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拓展市场,扩大内需,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努力开创全市商贸流通服务业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实现商务经济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及主要指标

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消费、发展现代化流通业和物流业为主线,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配送为支撑,建设好现代商品市场、现代流通方式、市场运行监测、商业信用四大体系。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50亿元,年均递增15%左右。培育一批龙头商贸流通企业和连锁经营企业,重点发展一批区域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培育规模物流企业。到2020年,限上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到80户,培育成熟专业市场5家,大型商贸综合体4家,建成规模物流企业3家,形成特色商业街5条。休闲娱乐取得长足发展,新增大型休闲购物超市3家。社区服务业网络健全,建设10个标准化商业社区,新增成品油加油站点7家。着力抓好农贸市场改造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等民生工程,实现零售商业、住宿、餐饮、成品油、再生资源等行业健康发展。

(三)发展重点

1、走培育发展商贸专业市场之路当前,我市商贸流通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做大做强,我们要通过以商招商,大力培育赣东北商贸城、XX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再生资源市场,汽车城等商贸专业市场,积极制定和落实商贸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建立商贸发展资金,扶持商贸专业市场,确保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以提升我市商业核心竞争力。

2、走大力发展现代电子商务产业之路坚持把推动电子商务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一项战略性工程。以电子商务融合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人才集聚为支撑,凝聚工作合力,激发企业活力,加快形成产业政策完善有力,管理体制合理高效,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公共服务基本完备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生态圈。

3、走引进现代知名商贸企业之路依托新建的翥山天城、万尚广场、新时代广场和光和广场等新型商贸设施集聚区,建设大型专业卖场,加快建设城区核心商圈,力争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4-5家。以商贸服务业招商为载体,引进国内外理念新、服务优、品牌响的商贸企业,发展大型商业网点,改变现行散、小、乱的商业格局,努力打造赣东北区域商贸中心。

4、走规划兴建现代商贸物流园之路根据制订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大力引进大型物流企业、物流整合商和物流地产商,建立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2-3家,对商业网点规划中中规划的物流园区,围绕专业市场物流配送、商贸集聚区物流配送、特色农业农资配送、特色工业产品配送,做到尽早规划,科学论证选址规模,确立立项,加大招商,积极引进,早日实现建设运营,实现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5、走构建现代商业网络体系之路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提高城市商业竞争力为目标,依托全市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建成服务于生活生产的区域性商品贸易中心、消费购物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商务信息中心,找准突破口,按照商业网点规划,做好与工业发展、农业产业经营、城乡建设有机衔接,构建城乡同步发展,共同繁荣的现代商业网络体系。

(四)主要措施

按照建设大市场、开展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流通管理职能,积极整合流通管理资源,加快流通现代化建设,构筑完善的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鲜明的旅游业特色的新型流通体系。

1、优化商业网点布局严格执行《XX市商业网点规划(2010-2020)》,老城区要发挥现有商业服务网点的辐射作用,以健全网点设施为主;新城区以建设和完善大型专业市场和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主;对于新开发的住宅小区,要加强规划,以社区商业中心和便利型商业为主。具体为两个方面。一是“点”的培育。要加强培育新型商贸综合体成为流通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好新城区农贸市场,培育做活新建专业市场,壮大现有小商品市场和蔬菜批发市场。二是“面”的建设。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主题,实施社区便民工程。积极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等方式,到社区建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餐饮店、洗衣店和维修店等各类网点,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的城市社区服务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2、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围绕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着重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购物环境。利用新建和改造现有商贸综合体,改善购物环境,丰富购物特色产品,规范购物商店经营行为,为居民和游客购物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二是大力发展住宿业。支持星级宾馆建设,改造现有中低档宾馆、酒店,鼓励建设经济、卫生、舒适、方便的大众旅馆、商务酒店和经济实惠型旅店,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进一步拓展网上预订系统,实现线上预订。三是进一步发展餐饮业。重点培育10家大型餐饮企业,开展名菜名店评比活动,推出一批名菜、名店,不断提高餐饮名牌知名度,大力发展XX特色菜。四是规范发展洗浴、美容美发业等休闲行业。壮大洗浴、美容美发业规模,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和档次,促进成立行业协会,规范行业经营行为。

3、重点加强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争取“十三五”期间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化水平达到全省县(市)区领先,模式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配套支撑服务进一步完善,各项主要发展指标和管理服务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全市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80亿元,力争培育2-3家注册用户超过1万户的本土第三方平台,实现全市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85%。

4、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充分利用206国道、景鹰高速、德昌高速、皖赣铁路等综合交通优势,依托本市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集中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培育和打造我市物流龙头企业,促进我市商贸流通业经济发展。

5、重点培育品牌商品走出XX大力发展农产品基地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扶持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和服务促进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发展桃酥、狗肉、洄田排粉、洺口蔗糖、高家豆腐乳、香烟糖等特色产品走出XX,走向全国,形成品牌。

6、规范我市成品油零售网点建设“十三五”期间我们着重加强县乡道路加油站点的设置,按照对人口在3万人以下的乡镇设立1-2家加油站,3-8万人的设置2-3家加油站,8万人以上的设置3-4家加油站的规定,我市农村拟规划新增加油站6家,具体分布在110县道临港镇辖区,107县道洪岩镇辖区,091县道塔前镇辖区。城区拟在XX大道与迎宾路交界处规划新增1家加油站点。

商贸物流发展范文6

随着张掖立体交通枢纽的形成和经济通道作用的日益凸显,我们要紧紧抓住“居中四向”、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及新疆、青海、内蒙、等国家和地区的交通枢纽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重要历史机遇,按照“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基本思路,加快建设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和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营造宜商宜业更宜人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把张掖建设成为丝绸之路城市发展示范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丝路明珠金张掖”。

一、搭建河西走廊物流集散平台,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甘肃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将张掖确定为地区性物流中心和甘肃省六大物流集聚区。在张掖建设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和保税区,可以为南、北两大高原资源交易和中东部工业品走向中西亚诸国搭建中转、集散和贸易平台。充分利用张掖立体交通枢纽和经济通道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张掖工业园区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出台《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为契机,把张掖国家工业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基地“玉水苑”作为发展生态工业的战略平台,面向内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采取设立“项目特区”、开辟“园中园”等方式,积极推进跨行政区划建立“飞地”经济合作区。以货物集散、中转和商贸服务为中心,把物流园区建设成为具有货物集散功能、商品中转功能、物流配送功能、流通加工功能、物流信息服务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及特色商品展示功能、旅游文化展示功能为一体的的大型综合物流中心,为高原腹地资源加工外运和国内外产业转移搭建平台。

二、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

顺应绿色安全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充分发挥张掖国家级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建立生态保护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建立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与持续保障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增收体系,培育壮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在建设物流园区别注重工业品、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资料、能源物资等集中外运、加工销售和中转、集散、配送,建设丝绸之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和输出能力,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