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学结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范文1

关键词 中职物流专业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教学模式

0 引言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越来越重视将学习与工作、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并且这种教育模式成立已经有一段历史了,最早是在英国桑德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与土木建筑系中兴起的。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么久,主要还是因为其在教学过程中符合实践性的教学理念,它不仅以职业要求为教学引导方向,同时,它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并且还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运作平台,也就是说,其是一种将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

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1 中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下,要及时的关注区域性范围内的物流企业市场用工信息

当前,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其试用工作很难安排,因为,有大部分的企业都不愿意让一个在校中职学生进入到企业中学习,而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不过,在实际中,大部分区域性范围内的物流企业会出现业务量增大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由于区域性范围内的物流企业业务的进一步增大,因此,无法找到合适的员工。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时间上出现了差异性。通常,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对于学生实习实践所设置的时间是在六月份至七月份,而对于区域性范围内的物流企业而言,刚好处于物流淡季,它的物流业务量增大的时期都是在春秋两季,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夏冬这两个淡季中保持较少的员工数量,这样在春秋两个旺季需要员工时就会很容易,这种方式与中等职业学校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实习与实践性教学短时间安排的要求相符合,同时也很好的为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与实践机会。当前,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下,笔者觉得,在必要时,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可以将学校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全新的转变,及时的掌握物流市场的用工时间,对学生的实习与培训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那么,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能够到区域性范围内的物流企业进行实习与培训,这样做可以让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毕业后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物流专业工作具体需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从而有效的掌握了技能,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意识,进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得到了提高,规范了自己所要学习的目标。通过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物流专业的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问题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有效的帮助了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时顺利转变角色,迅速适应各项物流工作的能力。这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与实践环境,而对于区域性范围内的物流企业而言,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因旺季找不到临时工的需求,同时还节省了一大批用工成本费用。

1.2 中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必须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经验

当前,全球职业教育发展呈多元化的趋势,教育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由当地政府和企业及行业共同引导全局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的重视企业与行业具有的主体地位,直到现在,国家在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上,依旧是以一种鼓励的方式让企业积极的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基本要求上来。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这一情况,必须在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中融入企业、行业的主体地位。当前,怎样才能将物流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怎样发展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点与难点,其不仅关系到当前职业教育制度,而且还牵涉到了当前所制定的相关法律与政策,因此,这样的改革模式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法律与政策作为后盾才能不断的推进中等职业物流专业持续发展。

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带来的三方共赢局面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弥补了课本知识的不足,让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共同俱进,从而使得企业积极的参与到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计划之中,对于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各个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才、技术方面的竞争,如果生产工人不具备高素质,那么,企业就难以生存。而企业与学校合作之后,就不会发生人才缺失的现象,企业的实际经营效果就会得到提高,从而巩固了物流企业的市场地位。

另外,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是很有帮助的,它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同时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不仅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另外,工学结合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选择是很有利的,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因此,当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不仅让其物流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与社会需求同步,而且又帮助到了区域范围内物流企业找到合适的员工,即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与实践机会,同时又为学校弥补了课本知识的不足,可谓是学校、学生、企业同时获得了较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订单式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新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姚自平《职教论坛》2003.14.

[3]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工学结合范文2

关键词:化工单元操作;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

《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是化工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且与化工生产过程及化工设备的构造和操作紧密相连,工程实践性很强。近年来虽已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建立起了项目教学法为主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但项目的内容设置与企业真实的生产案例仍有较大区别,实训室内的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的真实设备也有较大区别,且生产中多是大型设备,很多操作的技能训练无法在实训室内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与企业联合,建立“工学结合,学用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通过对用人单位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专业课程以工学交替为主旨,以突出实践技能为主线,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辅以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配套教改措施,形成了“工学结合,学用一体”《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新的教学模式。

一、工学结合,学用一体,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

工学结合,学用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它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的要求,突出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引导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教育教学发生了根本变化。

(1)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课题的研究,对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实习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参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下厂带队或指导学生实习,促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培养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能促进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适应岗位要求,成为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3)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青岛美高集团、新硕化工有限公司、青岛碱厂等十多家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充分考虑了专业教学对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建成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专任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且聘请多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他们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的指导、课堂教学、项目开发等工作任务,为课程“工学结合,学用一体”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工学结合,学用一体,创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场所为中心的职教理念,结合化工专业教学实际,通过对化工单元操作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仿真实训――企业实习的课程教学模式,制定出化工单元操作课程“工学结合,学用一体”的教学方案。经过不断对方案的组织实施、研讨、修改、提高,形成了化工单元操作课程“工学结合,学用一体”教学模式的一系列成果。

(1)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构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工学结合,学用一体”的技能培养模式。

(2)优化教学内容。为使课程内容更符合职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要求,对周边地区化工企业进行了专业调研,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修订与调整。根据岗位要求,将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内容进行增删,突出生产实践技能,降低理论及工艺计算的比重,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将企业的生产案例引入到课程内容中,使课程内容的设置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如流体输送机械,让学生现场操作,了解输送过程的规范操作;并让学生拆卸组装常见设备,了解设备结构及维护。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和切身体验,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会了在合作中学习;促进了学生确立合作意识与树立团队精神。

(3)将生产性实习引入教学。学生到企业进行一到两个月的生产性实训,很解决了在实训室内无法完成大型化工设备项目实训的难题,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学生步入职业生涯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4)建立多元的考核体系。增加了对每个学生的项目操作的评价考核、仿真操作考核和企业生产实训的考核,用过程化考核代替单一的卷面考试。以技能知识点为考核重点,以基础理论、作业、实训报告、仿真操作成绩、企业实习成绩、学习态度为综合考评,形成以日常教学知识技能的考核+仿真操作+企业实训考核的过程化考核模式。

总之,“工学结合,学用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生加深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亲临现场操作,真正得到了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出了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职业素养,大大缩短了职业岗位和社会适应周期,为行业和社会节约了成本。同时,学校与企业联合,很好的解决了化工行业大型设备的单元操作无法在实训室内进行训练的难题,让学生可以在企业的大型生产设备上完成实训,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经历和经验,从而具备一定的职业初步上岗能力,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和社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也为化工专业其他课程提供了课程改革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功祥,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6(2):48-50

[2] 高庆,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5-17

工学结合范文3

关键词:哲学;工学结合;课程

作者简介:应金萍(1970―),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党委副书记,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8-0019-03

课程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那么工学结合的课程的本质、价值究竟是什么?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对“工学结合”的定义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著名教育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中,把“对学习者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视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因此,对学习者的研究、对工作岗位的研究、教育专家和技术工人的建议同样成为“工学结合”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在这三个向度中既有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确定,如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体现了学习者独立的存在价值;又把企业的要求、工人的技术经验经过教育专家的整合,使教育在社会中有主体地位,使高职教育是个主动选择和建构的过程,避免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依附,使企业、学校成为教育的共同体。由此可见,从哲学层面考虑工学结合课程问题,可更深入对工学结合课程的内容形式、学校工厂主客体利益的冲突与一致性、工学结合课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工学结合课程管理上的严肃性和灵活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工学结合”课程体现的哲学思想

(一)工学结合课程体现的是人的自主性、社会性的统一

哲学认为,人的自主性是人的自我认同感、自我体验、自我价值感等诸种自我意识或个人主题意识的整合,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诸种社会品质不断发展的过程,正是在社会中,人具有了个体的完整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这正是寻找自主性与社会性统一,在企业中学生得到体验,在实践中学生有了自我认同,在反思中学生的社会品质得到发展。

(二)工学结合课程实现了实践理性和技术理性的统一

现代社会的基本内涵就是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现代教育的基本追求是科技理性(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德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哈贝马斯在其名著《知识与人的兴趣》中区分了人的三种基本认知兴趣:技术兴趣、实践兴趣与解放兴趣。实践理性就是主张问题应从具体情境出发,工学结合中的工就是学习者对各种实际需要、问题进行探索;于是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工学结合中的学习者在企业、工厂中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有了经验的积累,在经验基础之上采取行动从而获得对环境的控制,于是学习者有了技术和技能,有了技术理性。在杜威时代,他的课程哲学观也是工具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合金。那么工学结合课程现在提出来,是对杜威哲学观的阐述还是有所超越?笔者认为现在提出的“工学结合”所体现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理性的统一有更深刻的内涵,它更注重自我反思,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对“工学结合”的定义中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就深刻地蕴涵着解放兴趣的核心:自我反思。“科技时代的人不再和自然做获益匪浅的对话,他只知和自己的产品做无意义的独白。”在工学结合的情境中已不再适用。

(三)工学结合课程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感觉所提供的材料,二是理性所提供的形式。经验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理智与情感的对立、知与行的,理论与实践的对立,身与心的对立往往是传统课程与教学的矛盾。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贯穿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永恒的张力,工学结合就是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作的探索,就是进步。十六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于是工学结合课程尝试不再割裂主体与客体,把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进行了融合,把企业生产车间与课堂进行了融合,也就是融合了主体与客体、经验与理性。

二、工学结合课程实施应注意的哲学问题

如上所述,工学结合课程在课程开发的维度、在课程评价和课程的终极价值取向等哲学问题上都体现了科学哲学的思想,但在现实高职教育中,建立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管理坚持的原则是兼顾够用原则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兼顾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兼顾岗位知识的针对性与可接受性;兼顾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兼顾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关系。如何才能把这种哲学思想得到真正体现,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哲学问题。

(一)学校工厂主客体利益的冲突与一致性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指导的执行上是有选择的,学校与企业的价值取向也是不一致的,在人的全面发展与企业利益最大化当中怎样找准合作点是给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目前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应承担的教育义务不明确,目标不一致等情况下,校企合作中企业冷,学校热,双方的合作肯定会有利益的冲突。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就更要自己有所作为,发挥优势,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中,使学校、企业做到双赢,促进共同和谐发展。

我院在2004年9月与宁海县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在宁海模具城与当地政府一起共同建设宁海机电产学研基地。宁海模具城已经建成标准厂房27万平方米,综合大楼6000平方米,入城企业260多家,我院的产学研基地既依托宁海模具城和宁海的经济特点建立的,为把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优势集中起来。又利用我校师资参与到宁海模具业开发中心、宁海县模具产业培训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发挥高校优势,同时也为地方模具产业培养人才。

我院与生命力模具企业的合作就是其中一例。生命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是2005年成立的集团公司,以塑料模具为主要产品,是集设计、制造、服务为一体的企业,具备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领域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我院给公司出一定的培训费,教育经费由学院按照学生人均经费的一定比例拨给企业,公司划出约500平方米的场地与学院共同建设模具实训车间,使学生在全真环境中了解了塑料模具的整个设计、制造过程,亲身参与实际产品的制造流程。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会碰到多种矛盾,学校的利益、学生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找到一个共振点才是最重要的,在冲突中寻找一致。

(二)工学结合课程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除了基本规律之外,还包括了一系列的基本范畴,内容和形式就是其中之一。它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的结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特定的内容只能有一种特定的形式,一种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所以工学结合课程不是单一的形式,由于专业不同,教学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方案是不同的,核心能力素质要求也不一样,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教学实施中的形式方式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学习者的情况、企业的情况、学校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工学结合课程。如以前的职教课程中有三段式、双元制、CBE、MES等,工学结合课程根据不同情况要吸取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人本主义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优势开发出在工学结合的理念下的多种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体现技术教育、体现文化教育、体现素质教育,使技术、知识、思想融为一体,真正服务地方经济。

(三)工学结合课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

矛盾分析法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方法,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是要分析该矛盾与其它矛盾的质的区别,其次是分析该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特点,第三是分析该矛盾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具体地把握事物所处的位置,这不仅是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出发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如宏观课程、中观课程、微观课程的设计原则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一致的,如何把工作与学习结合,如何提供真实的环境,如何进行反思等,但这三类课程具体设计的原则又会有所区别。宏观课程的原则以能力本位开发专业课程;设计中观课程的原则则是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链路课程;设计微观课程的原则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根据工学结合要求,可以有问题中心课程、训练中心课程、任务中心课程、体验中心课程、培训中心课程等五种范式。

(四)课程管理上的严肃性和灵活性问题

工学结合课程编制、实施等需要多方参与,是个严肃科学的过程,按照系统性、封闭性等原则事先都做好规划,以确保课程实施。但工学结合课程管理比普通课程管理难度更大,要协调的因素从校内到校外,学生的观念需要引导、家长的观念需要引导、企业工厂需要沟通、技术师傅与带队教师需要磨合,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进度等对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等都可能需要改动。教育管理中需要严肃性,但同时根据弹性原则和最优化原则,及时适应市场、企业的变化、技术的更新,管理应当有灵活性,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变化来行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三、结语

从哲学视野看工学结合课程对课程的价值有了全面的认识,它的价值在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本文仅从宏观层面讨论工学

结合课程问题,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哲学思考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2]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

[3]陈红英.核心能力理论的哲学方法论意义[J].忻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4.

[4]彭治民.哲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研究[J].唐都学刊,2007.7.

[5]童学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思考.省略/ldbzb/xwzx/ylpl/19316.shtml2007年5月30日.

工学结合范文4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教学变革 应具条件

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少职业学校开始推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何谓“工学结合”?有专家解译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句话讲了两个意思:其一,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是工作”,与“工作”无关的东西就不应当是学习内容;其二,怎样去学习,“通过工作”的完成过程来学习工作。其实,这一教学模式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中职学校的教师提出来过。当时的设想是“利用职业学校的专业优势,成立校办企业,由学员担任企业的领导及员工,教师作为师傅及业务指导,协助学员在完成工作中去学习,掌握做好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然而,因当时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不同故未能实施。但职业教育要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出真正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工学结合”是其唯一的发展方向。

一、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必然给职业教育带来以下的变革

第一,教学内容的再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即除完成某项工作必需的学习内容外,其他的内容一律不得纳入教学范畴。过去的职业教育更多地考虑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除专业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外,相关知识与理论学习占据了不少的教学资源。“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的核心即要求职教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再造。对教学内容的再造,一、要求各专业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的专业,分析研究做好一项专业工作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完成这些任务必须掌握哪些关键性技能;二、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瘦身”,通过梳理,删除与完成“工作”无关的教学内容,节约教学资源;三、改革与完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明晰技能体系内各关键技能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为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打下基础。教学内容的再造不仅会增加专业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也对备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教学时间的变化。学习内容的精减必然带来学习所需时间大大缩短。过去的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需要三年时间才能毕业,是因为学习内容里包含了太多基础学科内容和专业理论的阐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的实施,必然要求删除大量基础学科及专业理论的讲授,从而减少学员所需学习时间。学习时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体学习时间不再需要三年之久,二是各学期未必需要用二十周的时间进行专业教学。三是专业不同、“工作”任务各异,教学实施所需时间亦存在差异,每次二学时,一天上三门不同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再适合。教学时间的变化,给学校教学秩序的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第三,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而需要这些“工作”的不是教师而是学员。所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而是教师提出工作任务,由学员对任务进行分析、制订工作计划、选择工作方法、实施工作方法、工作总结与评价,教师在整个学员的学习过程中只起一个辅助引导的作用。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全方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作和总结提高等方面的学习与工作能力。教学主体的转变,对专业教师的“工作”任务制作能力、教学现场的掌控能力、教学引导能力及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教学场地即工作场地。“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要求学员应当是在工作现场而非教室学习专业技能。“工作现场”的职业氛围,会使学员们认识到“现在是在工作”而非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员们的学习激情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要取得以上效果,用于教学的工作场地一是要有“工作情境”,建筑、设备、灯光、办公桌椅乃至标识均应与真实工作场地一样;二是要有“工作对象”,学员们要完成的工作不外乎“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当这些“工作”完成后,其“工作对象”应当具备必要的使用价值或能够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三是要有“工作工具”,必要的专业工具既是学员完成“工作”的手段,同时掌握这些工具的正确使用也是学员们学习的内容。只有具备了“工作情境”、“工作对象”和“工作工具”的教学,才能真正“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推广与实现具备条件

第一,学校有自己的实体企业。学校没有实体企业,“工学结合”的“工”最多只能是模拟而出,学习任务与要求难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如此完成的“学”的结果则难以被用人单位所接受。既是将学员送到有关企业去“顶岗实习”,“工”有一定的保证,但因企业师傅在“教”上不如学校教师,而学校教师又难以做到“顶岗教学”,因此“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实施“工学结合”的职业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实体企业,学员“工作”出来的最终产品必须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工”与“学”才能真正实现有机结合。有压力才能动力,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认真钻研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而学员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过工作实现学习”,通过学习学会工作。

第二、拥有能做学生的师傅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工学结合”要求“工”的结果能接受市场的检验,那么传授技能的教师就必须同时是本行业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师傅,有“强将”是“无弱兵”的技术保障。教师与师傅区别何在?教师要能讲明白道理、循循善诱,而师傅则能亲自动手完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生产或劳务工作。什么样的职业教师才称得上是有资格传授专业技能的师傅呢?不应是只拥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用书面资料考出来的某些证书的教师,而更应当是能生产或提供市场所需、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产品或劳务的教师。职业学校的授业者不仅应当具有较好的表述能力,更应当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拥有一支具有真才实学的师资队伍,职业学校才有立足与发展的根本。

第三,小班教学。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职业学校的办学观念必需要转变。仍然采取四、五十个学员甚至七、八十个学员一个教学班的大班教学方式,只能达到目前“挣钱”的目的。大班教学,工作场地不能容纳下这许多学员,工作设备与工具数量也难以满足众多学员同时工作的需要,教师也根本无法对学员的操作进行个别指导,教学纪律的管理也有相当的难度,这种办学方式对传授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十分不利,与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是相悖的。在坚持大班教学情况下谈“工学结合”,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方便写工作报告罢了。

第四,教师开发的专业工作任务、题库等教学材料。以往的专业教材主要是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角度进行编撰的,很显然,已不再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各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及其要传授的专业技能的需要,开发、编撰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工作资料、任务清单、学习要求及评价标准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料。而这一工作的完成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专业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企业与市场调研,长期的教学与实践经验的积累而成。“厚积”的资料与经验才能“薄发”成实用的专业教学材料。

工学结合范文5

(一)民办高职院环艺专业“工学结合”的现状

以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校内采用订单培养制的有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埃森哲定向班”;采用校内模拟训练制的有2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金蝶ErP实训室”;采用顶岗实习制的有3个:酒店管理专业的“清山酒店实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装饰公司实习”、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的“沃尔玛工学交替”;采用现代师徒制的1个:艺术设计专业的“核雕专业班”。而环艺专业的“工学结合”采用了校内模拟训练与顶岗实习制,主要体现在效果图制作、CAD施工图绘制、模型制作上。

(二)民办高职院环艺专业“工学结合”现状存在的原因

当前“工学结合”形式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与学校的侧重点不一样是主要原因,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宗旨是盈利,是商业行为,而学校侧重的通过“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不能提供给企业较高的顶岗实习费用,再加上企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效益及安全生产的需要,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并不高[1]。2.数量不对等,相比其他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设计类的行业,非流水生产作业,单个企业需求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需求。3.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诸多制度制约,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及教学任务的安排现阶段难以突破,师生“工学结合”的意识还有待提高。4.环艺专业毕业生首次工作周期不长,人员流动性较大,使得企业在对接的时候顾虑太多,影响了“工学结合”的正常运行。

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民办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与创新

我国在七十年代末才开始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一词,近几年,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常规的教学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过渡,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太空教育通信卫星系统的发展,视、音频压缩技术和媒体流技术的应用,形成较大规模的网络教学,使网上虚拟实验室、虚拟大学等得以现实。未来的教育将集成全社会范围内的知识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形成集全球之大成的“知识生产系统”,人们的教育观念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3]。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影响与作用是明显的,可有效推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发展。

(一)修订专业教学标准

课程问题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高低和培养目标的实现[4]。在“工学结合”这一新时期下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不是一般概念上的课程内容更新和调整,而是要对整个专业技术平台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学年制的制约性明显增强,必须打破现有学年制,逐步推行学分制,在学制时间上,适当放宽部分专业课程的修学时间,为“工学结合”提供条件。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上有很多优势,民办高职院校教学条件均已具备,联合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实行多种课程教学方式。多媒体演播式教学,即:老师演示学生听讲的“一”对“多”的方式还是占了多数,教师采用教学系统,在局部范围内教师在演示的同时能与学生进行音频、视频文件进行互动,但远程传输功能尚未开发利用,一些课程可直接网络技术直接将企业案例作为课堂教学案例,学生完成课程要求后,直接反馈给企业负责人或设计师,通过网络即时分析、讲解。实行异地同步教学。

(三)因材施教兼顾方向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录取方式多元化,生源多元化等特点,学生电子产品从低端向高端过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而软件操作的实践能力却有下滑。通过对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不完全统计,30%在做设计,20%在做销售,15%在做绘图工作,其他的基本改行。学生的个性差异越来越明显,因材施教的同时采取“合纵连横”,“横”指的是相邻专业,“纵”指的是跨专业,学生在修完本专业的专业群技术平台专业课程和专业技术技能平台的专业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将从事的岗位进行跨平台或跨专业的学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主要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较好地解决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针对性问题[5]。

(四)建立多元化考评体系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性,实行分阶段进行分段考评,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考评打破传统单一的试卷考评,采用“五代考”和“一附加”:以“展”代考,以“赛”代考,以“案例被企业采用”代考,以“模拟成果案例”代考,以“职业资格证书”代考,措施的采用,旨在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应变能力和拓展能力;附加考核的内容:团体的沟通协作能力、工作过程、执行力等,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五)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工学结合范文6

社会企业需要的是计算机应用型专业人才,而当前的计算机教育教育却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失业率很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工学结合是促进学生综合技能提升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和途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及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保障,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高职计算机教学坚持以工学结合为宗旨,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比如,为企业开发网站或者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以此为工学结合的主要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感受计算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避免单一地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去感知理论,在操作中提高应用技能。

二、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高职计算机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快速熟悉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外来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培养现代计算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技能型人才,也能够让学生在仿真或者全真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毕业以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适应工作环境,成为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关键人物。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高等院校通过实施工学结合的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企业实习实训中培养他们的岗位意识和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当中熟悉相关技能和操作程序,更好地感知工作环境,培养他们的企业文化素养,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的感知职业品质,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和职业观,培养社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强化校外实训内容,做好企业实习指导

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叫校外实训内容,在学生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了解校外实训的基本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企业实习,也能更好地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熟悉工作环境,不断地加强学生的校外实习指导,真正地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联系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展示平台,同时也有一个更好的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加大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通过设置校外实训教程内容,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校外实习;通过构建较为完善的指导团队和和实习管理制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实习基地感知计算机知识,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