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体验;反思;回归;新课改;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33-02

2001年课改以来,我们发现:课程内容充满了生活性和情趣性,满足了多元发展的需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的教研氛围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异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新课改,带给我们的是新理念、新方法、新探索。

一、体验:乱花渐欲迷人眼

课改实施之后,各级培训使老师们更新了观念。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和谐统一”等观念深入人心。新的理念,新的追求,使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百般变化”,教学方法“花样百出”,课堂讨论“百家争鸣”……然而,我们在为“百花竞放春满园”而欣喜的同时,也为“乱花渐欲迷人眼”而感到迷茫。

1.多媒体课件成为主角。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多媒体课件成为了很多老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或者唯一手段,有些课,由始至终都利用多媒体课件。结果,一堂课下来,课件完全取代了教师,取代了板书,取代了对文本的阅读,成了课堂的主角。

2.合作学习成为时尚。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地引入课堂。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就必须迅速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

3.自主学习成为潮流。课改以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喜欢谁的做法”成了课堂“流行曲”。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学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没了主见,教学没了主次,忽视了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

除此之外,课堂上还出现了大量的延伸拓展、跨学科的整合渗透和鼓励性评价,出现弱化工具性、凸显人文性的现象……

二、反思:山重水复疑无路

《礼记·学记》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知自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新课改实验中边思考边实践边反思,反思多媒体课件是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还是令人眼花缭乱?反思合作学习是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是仅仅是赶潮流?反思自主学习是让学生自我习得,还是放任自流?课堂评价语言是对学生的成长起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影响?拓展的资源是提升了文本价值,还是舍本逐末?语文教学是工具性放在第一,还是人文性放在首位……一路走来,我们仍然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徘徊。

三、回归:柳暗花明又一村

针对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倾向,语文界对“本色语文、简单语文、返璞归真”的呼声逐渐高涨。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提出,“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一些语文名家的呼吁,对语文教育的回归,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使我们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经过不断的反思、修正,我们走出了许多误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开课已经回归了常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不是架空的楼阁。

1.教学过程简化、清晰。回归后的语文公开课去掉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整体架构文本,或以课文中的感情变化、或情节发展、或人物行为、或文章结构为主线,抓住一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教学;或从课文中找出一处或两处最能折射全文的语段,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如有位老师在预设《搭石》一课2~4自然段的教学时,紧扣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设计了两个板块。板块一:“景美”。通过朗读、感悟句子,理解“搭石”所展现的看得见的美的画面;板块二:“心灵美”。通过找找、读读、说说等方式体会村民们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美好心灵。这种教学设计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这样的板块设计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

2.教学媒体简便、实用。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多媒体的使用,只有服务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而不是让学生远离语言。因此,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愈来愈趋向于简约和实用,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原则,努力实现“教师—媒体—学生”之间的互动。

如笔者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战争的资料,引导学生理解“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无限向往和对战争的无比憎恨之情,进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交流对战争的看法。

3.合作学习有价值、有成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合作学习的效果逐渐由低效走向高效。课堂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合作交流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显得有价值、有成效。

4.自主学习与引领相得益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借助读、问、评、画、写等形式,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从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课堂评价从教师一元评价转向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不仅限于知识、能力上,而且还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合作质疑精神及对美的感受程度等方面;抓住“学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有效的拓展;语文教学“得意”“得言”又“得法”,真正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2

一、什么是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与学生已有经验对接,兼顾学生的课堂生活和日常生活,将促进迁移的发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为使学生达到“课堂上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理想状态,生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的思想应运而生。其中“生活视域”是指以聋生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来探索语文教学的视角范畴。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是指回归聋生生活实际,引导聋生在一定情境中学习和理解语文,在体验场域里练习和运用语文,构建真正满足聋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语文学习生活。

二、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强调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要立足于聋生学习语言文字。设计教学要做到:(1)深析学情,科学选择聋生的认知起点;(2)活用教材,恰当处理教学文本;(3)定准目标,激发聋生主体意识;(4)善用方法,注重发展聋生思维;(5)精理思路,弹性设计教学流程。举例谈谈第2点和第3点:如《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教师设计了 “( )见到这么( )的花,黄莺心里就感到很( ),于是就想( )。”的说句练习。体现了挖掘普校教材的语言亮点,在体验场域里练习语言。又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四课时,教师确立了“学习课文2―4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为教学目标和重点,引导聋生在多种方式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悲痛心情,培养聋生主体意识。

(二)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如何充分发挥聋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使聋生真正成为习得语言文字的主体。聋校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包括:(1)创设情境,激发自学。如《y的教学》中,设计可爱的卡通人物依依,并图文并茂地营造出“拼音王国寻宝”的学习情境,通过层层闯关将声母y的读写、整体音节认读和与声母y相关的音节认读等内容融入活动,使聋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2)图文结合,促进理解。如教学《斑羚飞渡》时,聋生在理解斑羚如何飞渡的情节时模糊不清。通过初读感悟、勾画关键动词,再运用交互式课件,使聋生直观感受斑羚飞渡的全过程。图文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同时培养复述能力,加深了情感的体会。(3)引发共情,加深感悟。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将“体会、欣赏、共情”与朗读灵活穿插,使聋生逐步走进人物内心,产生共鸣,从而总结出小女孩为什么有这样的幻想,体会小女孩所处现实的残酷。教师以饱满情感,借助读、写、演等多样化的体验,让聋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和思想的熏陶。(4)渗透导学,习得方法。如《中国石拱桥》教学中着重围绕“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两个典型”展开讨论,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领会文本的示范指导,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考。(5)读写并举,提高能力。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让学生在朗读人物描写片断后感悟人物形象,再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作者描写的方法仿写自己熟悉人的外貌。教师抓住课堂中的黄金时间,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机会。(6)顺应认知,锻炼思维。如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从抓住关键词语到表演对话,紧密联系文本,再自然过渡到聋生的家庭生活谈感受。在贴近其生活体验与原有认知时,有效激发了聋生的表达愿望。

三、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实现途径

(一)明晰教学任务。首先,依据聋生缺乏口语基础和“依文学语”的特点,客观认识聋校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聋生掌握语文的可能,贴近聋生的生活实际,转变“以书本为中心”向“以聋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其次,教师要着眼于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尊重聋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语言积累和思维发展,注重实践性的语言活动,打通聋生语文的学用通道。

(二)重组教学内容。目前聋校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尚在研制,不少聋校选用普校教材。需要以聋生的已有经验和认识水平为起点,围绕语文核心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主要原则有:一是遵循规律,保留突出教学特殊性的内容;二是紧跟时代,适当删减聋校教材的内容;三是科学引进,适度增加普校教材的篇目;四是有效优化,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和顺序。如围绕“春天”为中心进行课文选编和材料补充,形成主题教学内容。

(三)营造语言环境。聋校应运用校园软硬资源,积极创设校园生活语言的环境。一是词语标签,如物体、场所、物品和道具名称等;二是校园文化长廊、宣传栏的运用,如校园文化长廊为聋生提供表达心声和展现才艺的小天地;三是营造阅读氛围,建设电子阅览室;四是在教室里开辟“读书角”和“写话角”,“读书角”在于激励学生自发阅读,“写话角”重在展示聋生日常生活用语或优秀习作;五是开设创意沟通板块,如“问题墙”,充实聋生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六是校园常规管理突出文字化,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运用语文。

(四)加强实践活动。第一,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可分为三种模式:(1)“读―写”模式。以语文教材为依托,联系具体生活事件,形成以读写为主的训练模式。确定训练层次,制定训练步骤,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2)“演―说”模式。以课文或身边的故事为素材,引导聋生借助手语、口语和体态语进行复述,使聋生在动态地阅读过程中训练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发散思维。(3)“问题探究”模式。可以以某个知识点为核心,也可以选取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主题设计。结合互动游戏或模拟情景,整合语文技能解决问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综合能力。第二,开设课余实践活动,如借助语文趣味竞赛来培养兴趣和语用能力,加强聋生与亲友的书面交流,鼓励聋生与他人借助书信与之联谊等等。

综上所述,语文不等于生活,但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的根基。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价值追求。聋校教师应积极探索,帮助聋生有效地形成语言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自如沟通,以阳光心态拥抱生活。

(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3CZXX033。)

参考文献:

[1]张宝萍.实施课堂生活化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研究[J].成才之路,2016,(1).

[2]陈建军.聋校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15,(1).

[3]屠超霞.试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J].成才之路,2015,(8).

[4]王思军.聋生语文能力的问题分析及提高途径[J].现代特殊教育,2011.

[5]相薇.聋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