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金申请理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助学金申请理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助学金申请理由范文1

【关键词】 国家助学金;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高校助学金发放是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一项惠民工程,通过补贴方式减轻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基本符合国家期望的目标,即教育部提出的“不让一名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但助学金后续教育目前未能有效利用,特别是与道德教育结合度不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能把助学金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有责任、有奉献的合格大学生,是我国培养新世纪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高校助学金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助学金工作中,普遍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科学公正评选助学金,防止助学金被挪用、贪污以及虚报人数等各项工作上。在国家的严格监督下,助学金评比基本没有大问题,发放对象覆盖绝大多数的贫困生身上。但在如何使用助学金上,国家采用办法是不经学校直接发放到学生银行卡上,等发放金额完毕后监督学生防止出现违规行为。而对受资助学生再教育工作没有统一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学生对受资助的认知态度,产生错误的认识。如何纠正错误认识,利用受资助教育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目前这种重评比轻教育的资助方式,让部分大学生对助学金产生一些错误的看法和行为,主要问题如下:

1、受资助学生不懂得回报和感恩

很多大学生认为国家资助是因为学生家庭贫困国家有义务帮助,因此自己获得助学金是应该的,不需要付出和感恩,并以这样的目的去申请助学金。如果申请上了,则认为自己的贫困程度受到大家认可,获得资助是应该的且不用付出回报。如果没有申请上,则会与其他同学对比,信息的不对称与私利心让自己心理产生失衡甚至影响日常学习生活。如果不采取教育方式,长期注重评比发放助学金,会让助学金资助目的产生误差,学生会因助学金而产生思想波动。受资助学生的无回报而享受资助让个别学生心理偏颇,最终造成集体关系失调和个人因资助问题与其他同学关系变差。

2、获得资助同学不懂得如何补贴自己生活

获得资助同学通常将资助用于非学习非生活的事情上。目前发放现金的方式让学生短期内获得大量金额,面对如此金额学生可选择余地比较多。通常有:存起来每月取出消费;存起来不消费;一次性消费购买物品;短期内多次消费掉。前两种情况比较普遍,因为资助学生大多是家庭贫困,懂得如何利用资助,但后两种情况也普遍存在,因为随着校园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学生除了校园学习还可以选择课外报班学习、参加校内外社会活动、个人兴趣活动等各类活动均需要财力支持。虽然国家和学校严格要求学生不能用于非生活学习等各类高消费行为,但信息不对称性让学校并不能及时掌握学生资助资金使用状况,使学生高消费依然行为存在。

3、采用虚假方式骗取资助

现在采用的助学金评比方式,主要采用学生书面申请、口头阐述、提交各类贫困证明材料,经由贫困小组讨论并确定拟资助名单,公式无异议后正式确定。部分学生为了能顺利评选上,就虚构家庭经济情况,想各类办法从家庭所在地开各类虚假贫困证明材料,虚构自己经济情况并为个人高消费行为寻找借口。碍于同学情面很多评选小组成员不能公正评比,让个别本不能获得资助学生获得资助,而应该获得资助学生却没获得。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国家资助政策,是各级学校严格禁止的。要消灭这种不正之风,除了各级政府学校严格要求按照以贫困程度为唯一标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国家资助政策是给经济困难学生上学用的,如果个人占用让其他学生可能失学。只要教育学生充分理解才能引导学生如实填写并选取最贫困学生。

4、不理解国家资助的目的和意义,评选程序有失公正

助学金评选最重要的是各级评选小组评议,目前主要评选小组分别是二级学院级评选小组、各年级评选小组和各班级评选小组。每级评选小组都是由教师担任组长,辅导员和部分学生代表作为评选小组成员。在评议过程中,碍于同班级、同宿舍和同学关系情面,评选小组学生代表存在隐瞒申请者情况现象。通常对于不符合评比条件可以指出问题,但对于两个情况相差不大申请者,则通常采取非经济标准来衡量,如以个人关系好坏、学习好坏等方法衡量。与他人关系不佳的申请者会因为没申请上而更加脱离集体,学习差的学生会因此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所以助学金评比科学公正对学生工作和学生生活有着巨大影响。

5、存在“贫困一切优先”的错误认识

相比各类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发放金额大、发放面广,因此在学生中有着巨大影响力,个别学生甚至放弃奖学金而申请获得助学金。助学金的评比是以经济情况为依据,学生以家庭困难为申请理由获得资助。这样对学生产生影响认为自己家庭贫困是所有资助优先获得的一个理由。目前各类学生奖励资助评比条件基本集中在三个标准:家庭经济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和集体活动参加情况,很多社会资助对学生社会活动予以要求,而学生申请则通常仅有家庭贫困以理由。一旦没有申请上,轻则质疑学校评选标准,重则产生心理影响对学校抱不信任感。

二、国家助学金资助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国家资助政策的作用十分明显,不让每一名学生因经济原因失学,现在已经达到。如果能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学生思想工作,将会更大限度的发挥国家资助政策,为我国提供专业知识基础扎实、道德行为高尚的合格大学生。从目前国家资助政策实施以来情况看,可以提出以下几点来提高资助目的和意义。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认真积极对待助学金评选

对学生教育从申请助学金开始全程伴随,在评选之中边评比边教育,让学生通过全程实际参与来理解国家资助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讲解教育,各级学校可以通过统一培训的方式充实教师该方面内容,领会国家资助精神,并要求全程教育学生,以班会座谈和个别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国家资助精神,教育每一位同学按照国家资助要求进行助学金评选。

2、要求受资助学生撰写思想心得,通过与教师交流认识资助意义

通过教师教育后,每一位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都有自己的认识,通过每位学生撰写思想心得,既可以考察学生认识情况,也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国家资助政策精神并提供个人看法。教师则可以通过点评思想心得方式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教育。通过多次的这种方式让学生彻底明白资助政策,并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3、对学生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调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资助资金

助学金申请理由范文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思想政治教育

1 高校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资助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贫困生的界定不够明确

高校对贫困生的界定不够明确,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住宿费及其相关费用,或支付相关费用十分困难的学生。”高校贫困生的评定是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它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准确性,影响到学生受资助机会的公平性。然而,各个地区划分家庭经济水平的标准不一样,学生真实的生活状况得不到了解。学生仅凭一张自己填写的个人家庭经济情况表到所在民政部门加盖公章,就可以作为判断贫困生的依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贫困生界定的不科学,不严谨的现象,甚至导致很多人对贫困生认定结果的真实性的质疑,随之衍生出一个特殊的群体“伪贫困生”。各高校在制定贫困生资助评定体系中也存在一些漏洞,导致有限的资金没有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而使不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了资助。

1.2 部分高校学生资助评定过程充满了主观色彩,缺乏科学性

教师尤其是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在对学生贫困档次的划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师在具体落实资助的过程中却没有将一碗水尽最大可能端平,难以保证资助金评定工作的公正与有效。就目前来看,各高校根据总的要求下发总的评定标准,各个院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再制定一些规则,然后再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评选出应该资助的学生。但是,由于这个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和不严密性,班主任或辅导员仅根据相关证明或班干部的一面之词就判定某个学生是否贫困,甚至存在十分严重的暗箱操作行为,这就出现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班干部之间拉关系、走后门现象。

1.3 高校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存在种种复杂的问题

有的学生在资格认定中弄虚作假,出具假证明;贿赂领导和老师,拉关系走后门;有的学生一旦被评为贫困生就请老师、同学、舍友出去大吃大喝,买名牌就是不交学费;还有的学生的确很贫困,但由于虚荣心很强不去争取而自愿放弃机会;以及目前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一切向“钱”看,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更甚至有的学生获得资助后觉得他理所应当得到资助,不知道感恩社会和国家,不去回报社会和国家等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在资助过程中表现的诚信意识缺乏,责任感不强严重影响了资助和教育效果。

2 不良现象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致使资助工作举步维艰,就目前来看,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原因也最为复杂,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2.1 道德滑坡,诚信教育投入不够

一般情况下,学生申请贫困助学金必须如实填写贫困申请表,然而,学生在填写申请理由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资助,不惜想尽一切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编故事感动老师,甚至背着良心说自己的亲人已故,可谓不择手段,道德滑坡。这些问题足以看出,大学生在申请资助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更甚者,有些学生一旦获得资助就请同学老师出去大吃大喝,唱歌跳舞,挥霍浪费,而那些正在为学费而发愁,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学生就是因为不会巴结老师,不会在老师面前表现才得不到资助。这样,很难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严重影响了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

2.2 学生自身公平公正意识不够

部分学生缺乏追求公平、公正意识,严重影响了资助的公平、公正性。具体表现为:有些贫困生并不认为自己贫困或并不想公开自己的贫困身份,因而根本不去申请;一些学校在认定贫困生时,不仅需要学生提交申请,而且要在班级当众宣讲自己及家庭的贫困状况,然后让同学评定,评定结果还要在学校公开。这无疑会使一些敏感、自卑的贫困生感到难堪;而一些并不太贫困的学生反倒不以为然,更有可能去申报。这就造成有资格的人不能获得资助,而获得资助的人却不是真正的贫困生。学校在资助方式上应注意一些细节,如保护申请人的个人信息与隐私,维护其自尊等。

2.3 自私自利,个人利益至上思想观念的冲击

一定程度上讲,道德滑坡的根源在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泛滥。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重要性。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它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等形式。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有的学生自己没有获得资助,就对那些获得的学生出言不逊,针锋相对,心生怨恨,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从此僵化,极其不和谐,严重影响了资助的育人目的。

3 解决对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为了解决其经济困难的问题,也是通过有效的途径和积极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创造必要的条件。

3.1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应该坚定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由于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公民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自私自利的贪婪在蚕食人们的良知。孩子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等。在高校资助过程中,表现为获得资助的学生不知道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因此,在资助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刻不容缓,让学生明白“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才有大学生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今天。

3.2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荣辱观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

针对大学生在资助过程中诚信严重缺失和弄虚作假的现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势在必行。首先,加强诚信教育,应以教育为先以奖惩辅之,各高校应该将“诚信为本”的做人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和诚信教育,促使大学生提高诚信意识,提高自身境界。奖励学生诚实守信行为,惩罚违背诚信的行为。为了提高资助过程中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素质,学校可以将诚信的具体规定写人到相关的制度中去,并在资助过程中严格考核,从而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其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真正把其内涵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风气,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来引导大学生,让学生学会在利益面前知荣辱,以大局为重,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从而保证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高校资助过程中出现了资助评选评定的不公开公正问题,体现了高校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它严重地影响了资助的效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十分重要。民主法制是解决社会不公和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根本性保障,当代大学生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主力军,大学生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与否对高校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加强大学生的民主法治知识学习,使其在积极思想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同时,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只有增强自身的民主法治意识和观念,并积极践行,才能使高校资助过程中对贫困生的不合理评定不再发生,才能保证高校资助的有序高效开展,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总之,资助育人工作是各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虽然目前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资助育人效果。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他们的观念,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继续推进资助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公正、合理、高效的大学生资助体系,达到资助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