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范文1

笔者习中医数年,从起初之坚信至迷茫、怀疑,再至后来之崇拜,近年笔者对中医有所悟,临床治疗急症颇有心得,下面谈一谈自己对中医治疗急症的认识,望对后学之人学习中医坚定信心。

 

树立中医治疗急症的信心

中医能不能治疗急症危重病,中医治疗急危重病的疗效到底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学中医的你,该如何回答此类问题,是认为西医在现代医学处理急症危重问题处于主导地位,还是认为中医在处理急危重病中大有作为,到底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不是临床接触中医治疗急症的资料,笔者会认为西医在急诊危重方面占主要地位,中医只是从属地位,但是接触到中医治疗急症的经验,笔者改变了原有的想法,如在临床治疗1例食入即吐,日呕吐7~8次,伴口腔溃疡者,即用大黄甘草汤,5剂即缓解,其中大黄用量至30g,又治疗1例头痛难忍,伴恶心呕吐,吐痰涎,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即处方吴茱萸汤,吴茱萸20g,生姜30g,5剂头痛即缓解,还有高热者用九味羌活汤合麻杏甘石汤,急性腹痛者有用大柴胡汤者,有用小建中汤者,我的观点多用原方,辨证准确,量亦可偏大,效果才突出,多临床,多用中医治病,这样才能树立对中医治疗急症的信心,有信心才能使中医在急危重病中大有为,并可以和西医一争高下,并不是处于从属地位。曾听一位名老中医说过一句话,“作为中医,急诊拿不下来,你就永远处于附属地位;作为中医,失去了急症,你就失去了半壁江山”。细细回味这句话,说的真是实在。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想西医承认你,认可你,就得拿下急症这个难题,尽管西医对急症的处理有一套系统,但是这个系统还不成熟,还有自己的缺陷和无法克服的问题,我们中医就要从这个缺陷和问题入手,拿下它不能处理的问题,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而不是中医是“慢郎中”的意识。

 

中医急症与慢性病的关系

中医急症与慢性病到底是什么关系?中医急症与慢性病在处理上有何不同?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认识,中医急症和慢性病其实是分不开的,二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说区别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急症的基本特点主要是大实大虚,邪正消长多变,多脏同病,但有主次先后,同中有异。病机要点主要有内外合邪,因果夹杂;病理因素责之风火痰瘀毒,常转化并见,邪盛酿毒,毒邪性质多端,外受内生有别,邪实机闭是阴竭阳脱,气血消亡的基础。病性多实,虚实夹杂病机演化转变,多证相关。对于急症的治疗,我们应该辨清外感与内伤,脏腑的病位,病理因素,标本主次,病次传变的顺逆,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应该急则治标,综合救治(针、灸、药并配合心理治疗),证病合治,祛邪扶正,防传杜变,严密监护。这和慢性病的虚实夹杂,气血亏虚有别,所以辨证是治疗的关键。

 

中医治疗疾病的用药用量

对中医急症的治疗,我们应该用什么药,怎么用,我们该如何把握药量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一些名医对药物认识。先说下国之四维和药之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而明代名医张景岳把大黄、人参、熟地、附子称作药之四维,言乃治病保命之要,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唯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面对临床上的急症,我们大多数都会使用这些药,但一般的剂量不能起死回生,那么我们怎么把握药量问题,试举附子一药简单作答,火神派医家祝味菊称其“为百药之长”,一语道出附子的重要性,但附子大热,药性峻烈。而且有毒,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其应用指征。黄煌教授对于附子的认识比较深刻,总结出“附子证”和“附子脉”,对于初学者,颇感切当,主要如下:①精神萎靡,嗜卧欲寐。②畏寒,四肢厥冷,尤下半身,膝以下清冷。③附子脉-脉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无),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细弱(脉细如细,无力),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黄煌以“微(脉微细)”、“萎(精神萎靡)”、“畏(畏寒)”三字概括之。当我们面对这些症状,就可以大胆用附子这味药,而且剂量可以使常规剂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在用大量附子时候,我们应该注意煎煮的方法和药物配伍的问题,如江苏省中医药呼吸科史锁芳教授见哮喘久治难愈,或急性发作,或久用激素哮喘仍难控制,而又有附子证时,便大胆运用超大剂量附子常获意想不到之效,最大剂量用至250g左右,且把握运用指征,注意久煎方法,掌握去毒配伍,重视特殊服药方法,笔者在临床曾用大剂量的白芍60~80g通便,亦用大剂量生白术50g通便,都取得一定疗效。综上临床大家经过千锤百炼,经验丰富,所以用药量大力宏,但临床用药一定要抓住用药指征,不可盲目跟风,以致误诊,酿成大错,需慢慢总结经验,多读书,多临床。

 

在处理急症的过程中,临床常见的外感高热、流行性出血热、暴喘、急性吐泻、急黄等病种,还接触很多其他的急危重病,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机会治疗急危重病,如果有机会,我们有没有信心治疗这些急危重病,这需要多临床,多学习,多总结经验,只要我们树立中医能治疗急危重病的信念,我们就能拿下急症,就能使中医在急危重病的治疗中绽放灿烂之花。

笔者习中医数年,从起初之坚信至迷茫、怀疑,再至后来之崇拜,近年笔者对中医有所悟,临床治疗急症颇有心得,下面谈一谈自己对中医治疗急症的认识,望对后学之人学习中医坚定信心。

 

树立中医治疗急症的信心

中医能不能治疗急症危重病,中医治疗急危重病的疗效到底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学中医的你,该如何回答此类问题,是认为西医在现代医学处理急症危重问题处于主导地位,还是认为中医在处理急危重病中大有作为,到底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不是临床接触中医治疗急症的资料,笔者会认为西医在急诊危重方面占主要地位,中医只是从属地位,但是接触到中医治疗急症的经验,笔者改变了原有的想法,如在临床治疗1例食入即吐,日呕吐7~8次,伴口腔溃疡者,即用大黄甘草汤,5剂即缓解,其中大黄用量至30g,又治疗1例头痛难忍,伴恶心呕吐,吐痰涎,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即处方吴茱萸汤,吴茱萸20g,生姜30g,5剂头痛即缓解,还有高热者用九味羌活汤合麻杏甘石汤,急性腹痛者有用大柴胡汤者,有用小建中汤者,我的观点多用原方,辨证准确,量亦可偏大,效果才突出,多临床,多用中医治病,这样才能树立对中医治疗急症的信心,有信心才能使中医在急危重病中大有为,并可以和西医一争高下,并不是处于从属地位。曾听一位名老中医说过一句话,“作为中医,急诊拿不下来,你就永远处于附属地位;作为中医,失去了急症,你就失去了半壁江山”。细细回味这句话,说的真是实在。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想西医承认你,认可你,就得拿下急症这个难题,尽管西医对急症的处理有一套系统,但是这个系统还不成熟,还有自己的缺陷和无法克服的问题,我们中医就要从这个缺陷和问题入手,拿下它不能处理的问题,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而不是中医是“慢郎中”的意识。

 

中医急症与慢性病的关系

中医急症与慢性病到底是什么关系?中医急症与慢性病在处理上有何不同?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认识,中医急症和慢性病其实是分不开的,二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说区别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急症的基本特点主要是大实大虚,邪正消长多变,多脏同病,但有主次先后,同中有异。病机要点主要有内外合邪,因果夹杂;病理因素责之风火痰瘀毒,常转化并见,邪盛酿毒,毒邪性质多端,外受内生有别,邪实机闭是阴竭阳脱,气血消亡的基础。病性多实,虚实夹杂病机演化转变,多证相关。对于急症的治疗,我们应该辨清外感与内伤,脏腑的病位,病理因素,标本主次,病次传变的顺逆,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应该急则治标,综合救治(针、灸、药并配合心理治疗),证病合治,祛邪扶正,防传杜变,严密监护。这和慢性病的虚实夹杂,气血亏虚有别,所以辨证是治疗的关键。

 

中医治疗疾病的用药用量

对中医急症的治疗,我们应该用什么药,怎么用,我们该如何把握药量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一些名医对药物认识。先说下国之四维和药之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而明代名医张景岳把大黄、人参、熟地、附子称作药之四维,言乃治病保命之要,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唯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面对临床上的急症,我们大多数都会使用这些药,但一般的剂量不能起死回生,那么我们怎么把握药量问题,试举附子一药简单作答,火神派医家祝味菊称其“为百药之长”,一语道出附子的重要性,但附子大热,药性峻烈。而且有毒,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其应用指征。黄煌教授对于附子的认识比较深刻,总结出“附子证”和“附子脉”,对于初学者,颇感切当,主要如下:①精神萎靡,嗜卧欲寐。②畏寒,四肢厥冷,尤下半身,膝以下清冷。③附子脉-脉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无),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细弱(脉细如细,无力),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黄煌以“微(脉微细)”、“萎(精神萎靡)”、“畏(畏寒)”三字概括之。当我们面对这些症状,就可以大胆用附子这味药,而且剂量可以使常规剂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在用大量附子时候,我们应该注意煎煮的方法和药物配伍的问题,如江苏省中医药呼吸科史锁芳教授见哮喘久治难愈,或急性发作,或久用激素哮喘仍难控制,而又有附子证时,便大胆运用超大剂量附子常获意想不到之效,最大剂量用至250g左右,且把握运用指征,注意久煎方法,掌握去毒配伍,重视特殊服药方法,笔者在临床曾用大剂量的白芍60~80g通便,亦用大剂量生白术50g通便,都取得一定疗效。综上临床大家经过千锤百炼,经验丰富,所以用药量大力宏,但临床用药一定要抓住用药指征,不可盲目跟风,以致误诊,酿成大错,需慢慢总结经验,多读书,多临床。

中医治疗范文2

【关键词】 蛇串疮 带状疱疹 中医治疗

案例一:姜某,男,35岁。

主诉:腰背部水疱伴灼热刺痛3天。

现病史:患者素嗜食辛辣煎炸之品。3天前腰背部皮肤灼热疼痛,不久出现水疱,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自觉口干苦,小便黄,大便结,要求中医治疗,遂来我院门诊。

检查:体温37.7℃,脉搏86次/分,血压120/80mmHg。右侧腰背部呈带状分布簇集性水疱,绿豆至黄豆大,疱周基底潮红,疱液混浊,水疱间皮肤正常。白细胞计数7.2×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

舌脉象:舌边尖红,苔薄黄略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中医辨证:肝胆湿热。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龙胆草10g 黄芩10g 柴胡10g 郁金10g 延胡索10g 薏苡仁15g 牡丹皮10g 大青叶15g 板蓝根15g 车前草10g 茯苓15g 甘草5g

外治:常规消毒,刺破疱疹、红升丹点涂。

4月24日二诊:服上方后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水疱干燥结痂,局部红晕见少,疼痛、刺痒感减轻。继续上述治疗,继服上方5剂后,诸症消失。

主诉:左侧前胸臂灼热疼痛5个月。

现病史: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壁、左上肢及手部灼热疼痛伴成簇性丘疱疹,外院已给予阿昔洛韦片、板蓝根冲剂内服,阿昔洛韦软膏局部外用,持续用药1周水疱消失,但局部灼热持续不消,疼痛难忍,口干苦,小便黄.大便结。2002年9月26日前来我院皮肤科治疗。既住有高血压病、类风湿关节炎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检查:体温36.8℃,血压130/90mmHg,被动.痛苦面容,心肺胸透未见异常。左侧胸壁第2、3肋间皮肤处可见呈带状分布的色素带,左上肢肘内侧及手部、手心处也可见呈带状样色素沉着斑,局部叩痛。未见水疱、丘疹。血常规:白细胞4.2×109/L,中性粒细胞66.3%,淋巴细胞33.7%。

舌脉象:舌质紫黯,苔薄黄,脉沉涩。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经络痹阻。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柴胡10g郁金10g 延胡索15g 赤芍10g 桃仁10g 橘络3g 丝瓜络15g 板蓝根15g 甘草5g

10月8日二诊:用药7剂,局部灼热缓解,但疼痛不减,并伴有面色萎黄,神倦乏力,纳食减少,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弱,考虑到患者年老体弱,正气本虚,湿热毒邪蕴结,伤阴耗气,患者体质难免有瘀多气少之嫌,实为气虚血滞证。原方加称星子树根60g、黄芪25g、鼠妇6g、地龙6g等益气化瘀通络之品,服药7剂后局部疼痛明显缓解。

案例三:任某,女,52岁。

主诉:左面枕部发疱后遗头痛10天。

现病史:约l0天前因“感冒”伴头痛,服“感冒通”后未见明显好转,继则左侧头面至同侧枕部发现红斑小疱,外院给予注射转移因子,阿昔洛韦及夫坦(喷昔洛韦乳膏)等内服外用药后,红斑小疱消退,但头痛未见减轻,两日后逐渐增重,痛至夜睡不能人眠,掣引性痛及同侧手臂,并有轻度的恶心感,间有视物昏花感。

检查:苦容,语言低沉。左侧头面可见到淡红色带状斑和色素沉着斑,局部叩之痛敏。

舌脉象:舌质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略数。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辨证:阳明热扰,瘀血阻滞。

治法:活血通窍,行气止痛。

方药:桃仁10g 红花10g 川芎10g 麝香(兑)0.3g 生姜5片 葱燕5个 大枣5个 臭牡丹25g 称星子树根60g

12月9日二诊:服药3剂,头痛已去大半,精神振奋,面带笑容应答。嘱余下二剂药服完,另处方:桃仁l0g、赤芍10g、黄芪15g、地龙10g、红花l0g、甘草6g、臭牡丹25g、称星子树根60g。

12月20日三诊:头已不痛,给予调理肝肾和益心脾之剂濡养之。

按语:蛇串疮又有“缠腰火丹”、“火带疮”等别名。《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本病为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这些发病部位及皮损的描述,相当于今之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例一是单纯性带状疱疹,例二是带状疱疹遗留的后遗神经痛,通归于湿热火毒为患,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法,一般疗效可佳,尤为其初发的簇集成群水疱常规消毒后,针刺一一将水疱挑破,外点用红升丹粉末,其止痛效果好,水疱干缩结痂快。但对老年患者由于正不胜邪,湿毒蕴结,常常致局部气滞血瘀,经络痹阻,从而出现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治疗上若泥于苦寒清解,常犯“虚虚”之戒,应重在辨证,施治随机。若证属阳虚寒凝,经络阻滞,治宜温阳活络、散寒通滞。方拟阳和汤加减;证属气虚血滞,久病络瘀,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素体不足,气虚邪恋,血行涩滞,终成气虚血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痛入络,也可多从气血调理人手,发于头面部的主以通窍活血汤;发于胸胁部的主以复元活血汤;发于腰背部的主以膈下逐瘀汤;存各类主方的基础上.灵活的随证加减在于各家的变通。对于年老体弱者针对病证,又要兼顾其体质,血分药的应用中.切勿忘记黄芪类气分药的参与.气行血行,气力足.痞涩之血脉得以畅通,通则不痛矣。

在饮食卜给予高热量、高维牛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瓤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海鲜、公鸡、鲤鱼及刺激性的食物,并戒烟酒。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参 考 文 献

中医治疗范文3

引起感冒的病原微生物大多为病毒,约占70%~80%。轻者打喷嚏、鼻塞、流涕,重者伴有高热、咳嗽等症状。长期以来,由于许多家长误认为感冒是一种炎症,炎症就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所以在儿科门急诊中,感冒患儿的家长要求医生使用抗生素的为数不少,例如要求使用头孢、阿奇霉素,更有甚者要求输液治疗。

凡事都有两面性,抗生素也有两面性。它在抗菌的同时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首先抗生素会伤害孩子的消化系统,造成脾胃功能损伤引起腹泻、厌食、营养吸收障碍。其次抗生素会伤害孩子的免疫系统,造成患儿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应答迟钝,抗病能力下降。再者滥用抗生素可导致人体菌群失调,甚至使细菌产生抗药性而降低药效。

在感冒感染初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很快处于应激状态来抵抗感冒病毒,依靠孩子自身的抵抗力治愈感冒,孩子自身的免疫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家长只需加强护理,让孩子多休息、多饮水,注意保暖和环境通风,一般3~7天就可恢复健康。病情较重,症状明显的,才需要根据病情、病因、症状,合理选择药物对症治疗,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普通感冒也要慎用抗病毒药(利巴韦林、病毒唑),我们建议反复感冒的孩子进行中医治疗。

中医一般把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时邪感冒。如一段时间内反复受邪感冒称之为虚人感冒。

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肌表引起的。症状可见怕冷、无汗,鼻塞流涕,头痛身痛,发热,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治疗方法以辛温解表为主。可选中成药正柴胡冲剂、午时茶、川芎茶调散等治疗。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侵犯肌表引起的。症状表现为高热,怕风,头痛头胀,有汗出,咽喉红肿,咳嗽,痰黏痰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苔薄白微黄,舌尖红。治疗应辛凉解表为主。选择中成药银翘解毒片、感冒退热冲剂、羚羊感冒片等治疗。咽喉红肿明显者可以用板蓝根冲剂、双黄连口服液治疗。

时邪感冒是感受时疫之邪,出现类似急性传染病早期的表现,具有流行性。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为特征,高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痛,心烦,目赤肿痛,肌肉酸痛,腹痛,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舌苔黄。治法宜清热解毒。由于疫邪性烈,易于传染变化,所以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虚人感冒指患儿平时体弱,反复感冒。常见原因有:

1.先天不足: 如父母体弱多病或母亲在妊娠时罹患各种疾病,或早产、双胎、胎气孱弱,生后肌骨嫩怯,腠理疏松,不耐自然界中不正之气的侵袭,这类孩子一感染即发病。

2.喂养不当: 人工喂养或因母乳不足,过早断乳,或偏食、厌食,营养不良,脾胃运化力弱,吸收不良,脏腑功能失健,脾肺气虚,也易遭外邪侵袭。

3.护理不当:少见风日,不耐风寒。平时户外活动过少,日照不足,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弱,这类孩子犹如温室花朵,软脆不耐风寒。一旦受凉,极易感冒,接触感冒人群,也容易受到感染。

4.用药不当,损伤正气:感冒之后过量服用解表之剂,抗生素使用不当,都会损耗患儿正气,使抵抗力下降而反复感冒。

5.正虚邪伏,遇感乃发:外邪侵袭之后,由于正气虚弱,邪毒往往不能清除,留在体内,孩子一旦受凉或疲劳后,宿邪内发。

虚人感冒的治疗是扶正去邪,可去医院做专科检查,如病源学检查,免疫系统检查等,并针对病因坚持辨证治疗。要正确适量服用抗生素,避免和减少抗生素对机体的毒副作用而陷入恶性循环中。

相关链接:好习惯可预防感冒

1.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坚持每天早晨用冷水洗脸,按摩鼻旁穴位迎香、四白等(穴位不明确的可用手指上下顺着鼻翼两侧按摩,也能起到锻炼效果),锻炼孩子的耐寒能力。

3.晨起和入睡前用盐开水漱口,水温与室温相同,以冲洗口腔内寄留的细菌。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通风半小时以上。

5.周围有流感病人时,可用生理盐水加米醋几滴,每天滴鼻3~4次。

6.流感时期可佩挂防感冒香袋(可咨询中医根据孩子体质配制),预防感冒发病。

7.注意保暖防寒,早晚适量添衣,在白天活动时不要穿戴太多,以防出汗多反而受凉。

8.注意营养均衡,对食欲不振的患儿要注意脾胃调理,多吃粗粮、蔬菜,不吃零食,保证每天大便畅通。

中医治疗范文4

【关键词】 中医;西医;糖尿病;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29-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以及运动习惯都发生了极大转变。糖尿病逐渐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疾病。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3亿的糖尿病人,而在我国这项数据已经达到了4百万,并且每年会有新增的糖尿病人大约115万,它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全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理念强调整体性治疗和辨证的手段,这是我国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典型原则。此外,中医治疗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关注环境对人体质的作用和治疗效果,即中医之道中常常会提及的“天人合一”就是这个效果。我院中医科室从2011年至2012年研究探讨了中医医治糖尿病的诊疗效果以及临床分析研究,有关统计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接受糖尿病治疗的180名患者随机分为95人的观察组和85人的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医的方式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男性55名,女性40名;其中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为62岁,患病时间大约为一到五年。对照组的男性有48人,女性有37人;其中最小年龄为42岁,最大年龄为80岁,平均年龄为61岁,患病时间大约为半年到四年。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年龄、病状以及患病时长上都有平衡性。

1.2 一般方法

1.2.1 对于采用中医治疗的观察组,依据每个患者的不同表现症状辨证治疗。对于肾虚的患者,主要是采用一些滋补的药方达到补肾滋肾的目的。主要使用的中药材有佛手、五味子、芍药、山楂片各10克,另外还有淮山、黄精、何首乌、金樱子等药材各15克。对于患有脾阴不足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则需要滋阴固本,清热解毒的药材,主要有6克的五味子、10克泽泻、各有15克的麦冬和沙参,加上30克的山药以及20克的天花粉。对于一些气阴体虚的患者,主要是为了补气活血、益气通络。主要采用的药方是:10克的苍术以及白葛根、元参和党参各加20克、30克的生地。

1.2.2 对于使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注射胰岛素方式来进行治疗,让糖尿病患者服用胰岛素的口服药物,如格列酮和双胍类常规西药,另外采用几丁聚糖等一些产生人体免疫性能的药物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定准则 经过治疗后的显著效果为,患者空腹测量血糖值,以及用餐过后两小时内血糖有所下降直到正常,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产生的有效效果是空腹以及餐后两小时测量的血糖值有所下降,并且超过了治疗前血糖值的22%,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显示为无效的是患者空腹测量血糖值,以及用餐过后两小时内血糖相比之前没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也无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

2 结 果

采用中医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而采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的患者总有效率为67%,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糖尿病患者是因为先天体质不足以及喜好肥腻的饮食,加上过度劳累和情绪失调等原因而患病,一旦患上糖尿病,就会伴随病人终身,且是一种慢性的疾病。这种病因常常会伴随有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器官的疾病,所以中医治疗强调阴阳的平衡性。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典型原则,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不同生活环境以及体质等因素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我院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方案上使用的是补气养血、滋阴补阳的方式,基于患者不同的辨证治疗。并且可以使得患者在临床诊疗效果上得到极大的改善,能够改善常见的糖尿病症状。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指标与治本以及实与虚的关系,不能认为改善就是根除。总之,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不同的症状及病情,开药方进行治疗。经过我院这次的观察比较,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要显著高于西医治疗,并且在治疗效果上比较稳定、很少会产生毒副作用、能够极大程度上改善糖尿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大多体质以及生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防范各种类型的糖尿病并发症,能够作为有价值的治疗方案大为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付耳.中医治疗糖尿病从强调“益气养阴”到兼顾“解毒扶阳”[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04):112-113.

中医治疗范文5

【关键词】皮肤白斑

中医治疗

皮肤出现点、片状白色改变,系大小不一的限局性脱色斑,其边缘清晰,部分毛发患处亦可变白者。中医称为白驳风、白癜风等。《诸病源候论》:“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不痛,谓之白癜。此亦是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也。”(白癜候)由内伤七情,外感风邪,或跌打损伤,或日久曝晒,气血不和,肌肤所养所致。数目多少不一,范围大小无定。以手指、腕、臂、面、颈、胸腹、前阴为好发部位。

皮肤白斑又有汗斑(紫白癜风)者,好发于胸、腹、背、四肢伸侧,夏重冬轻,斑点游走成片,患处紫白相兼,上有细碎白屑且伴瘙痒,可与白癜风相鉴别。汗斑多见于温热潮湿地区,由暑湿浸渍、腠理闭阻而致。一般不用内服药,仅以外治即可。

[证治方药]

(一)血虚风燥

1.临床表现:皮肤圆形白斑,逐步扩展,边缘肤色加深,中心或可有褐色斑点,日晒后灼热发红,好发于上半身或泛发全身。舌淡红,脉缓。

2.病因病机:风邪外侵肌肤,气血不和,络脉不充,肌肤失养。

3.治法:养血祛风。

4.方剂:除驳丸(李博鉴经验方)加减。

药物:生熟地各90g,补骨脂60g,当归90g,川芎60g,浮萍60g,姜黄30g,何首乌90g,白鲜皮60g,蝉衣30g,研末蜜丸,每丸10g,日服2次。

方义:生熟地、川芎、当归、何首乌养血润燥,浮萍、蝉衣、白鲜皮祛风化湿止痒,姜黄、补骨脂为本病经验有效药物,可治皮肤白斑。

5.变通法:可用二至丸(《证治准绳》)、白癜风丸(经验方)等合用加减,药如旱莲草、女贞子、黑芝麻、首乌、生熟地、姜黄、白鲜皮、赤白芍、白蒺藜等,亦养血祛风之剂。

(二)肝郁肾虚

1.临床表现:皮肤白斑淡红或如白瓷,可局限于一处,或泛发全身,病情进展与情绪抑郁、思虑过度或劳累、房劳有关,妇女可伴月经不调、胸胁不适,男子可伴阳痿眩晕。舌淡红苔少,脉弦细或细弱。

2.病因病机:情志不调,肝气郁结,气血失和,肌肤失养,好发于女性。若因劳累过度,过频,肝肾不足者,则多见于男子。亦有两者兼有者。

3.治法:肝郁用疏肝解郁,肝肾虚以滋肾养肝。

4.方剂:(1)逍遥散(《局方》)加减。

药物: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0g,熟地10g,郁金10g,薄荷6g(后下),甘草6g,补骨脂15g,白蒺藜10g。

方义:柴胡、郁金理气疏肝,当归、白芍、熟地养肝和血,薄荷升散疏风,甘草调中,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补骨脂补肾,白蒺藜息风,是本病经验药物。

加减:月经量少者加茺蔚子、泽兰活血,月经量多者加茜草、蒲黄凉血。乳胀加王不留行、玄胡、川棟子理气。

(2)五子衍宗丸(《证治准绳》)合四物汤(《局方》)加减。

药物:五味子10g,覆盆子10g,沙苑子10g,枸杞子10g,车前子10g,蛇床子10g,生熟地各10g,白芍10g,当归10g,何首乌15g,补骨脂15g,白蒺藜10g。

方义:覆盆子、沙苑子、枸杞子补肾益精,车前子、蛇床子利湿,五味子安神养心,生熟地、白芍、当归、首乌养肝和血,补骨脂、白蒺藜为有效经验药。

加减:若有阳痿者加阳起石,遗精加龙骨、牡蛎。

5.变通法:若肝郁、肾虚两者兼有,可以逍遥散、四物汤、五子衍宗丸三方合用。

皮损以头面部为主,可加羌活、藁本、升麻、桔梗,胸部加瓜蒌、薤白,腹部加木香、香附、乌药,下肢加牛膝、木瓜、蚕砂,上肢加姜黄、桂枝。皮疹泛发全身加蝉衣、浮萍、豨莶草,因外治所致加乳香、没药、苏木,伴有家族病史加服六味地黄丸等。亦病位、病因之治。

(三)瘀血阻络

1.临床表现:皮肤白斑日久,或因外伤而起者,两目黯黑,肌肤不润,口渴不欲饮,胸胁刺痛。舌黯紫有瘀点(斑),脉弦、涩。

2.病因病机:病久入络,外伤损络,瘀血阻滞,肌肤失养。

3.治法:活血化瘀。

4.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5g,赤芍15g,补骨脂15g,白蒺藜15g,姜黄10g,地鳖虫6g,白芷15g。

方义: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当归、赤芍、川芎和血活血,地鳖虫搜络攻逐,白蒺藜、白芷祛风增色,姜黄、补骨脂经验有效药。

加减:瘀重加丹参、泽兰、茜草活血。

5.变通法:发于头面用通窍活血汤,胸部用血府逐瘀汤,四肢用身痛逐瘀汤,腹部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均为《医林改错》方),据部位选用以活血化瘀。

(四)风湿热蕴

1.临床表现:皮肤白斑呈淡褐色或粉红色,多位于颜面五官周围或颈项区域,并有夏秋进展快、冬春不扩展之趋势,日晒或遇热皮肤瘙痒加剧。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濡数。

2.病因病机:风湿久蕴化热,肌肤腠理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3.治法:除湿清热,祛风通络。

4.方剂:胡麻丸(《外科正宗》)加减。

药物:胡麻仁10~15g,苍术10g,豨莶草15g,苦参10g,白附子10g,白芷10g,蛇蜕6g,防风10g,石菖蒲10g,红花6g。

方义:白芷、白附子、防风、蛇蜕祛风通络,苍术、苦参清热化湿,豬莶草除湿祛风,胡麻仁润燥养肤,石菖蒲通络,红花活血。

加减:皮疹泛发加浮萍、蝉衣,发于头面加藁本、川芎,均以祛风。

5.变通法:可用苍耳茎、叶、子各等量晒干研末,蜜丸代之,日3次,每次3g,亦祛风除湿解毒之剂。

(五)寒凝血络

1.临床表现:皮肤白斑晦黯,多发于下半身或四肢末端,进展慢,多年或终年不愈。舌淡苔白,脉沉细。

2.病因病机:寒邪久居,血络凝闭,气血不畅,肌肤失养。

3.治法:散寒通络。

4.方剂:神应消风散(《医宗金鉴》)合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白芷10g,全蝎3g,麻黄6g,桂枝6g,杏仁10g,苍术15g,红花6g,路路通10g,姜黄10g,补骨脂15g,牛膝10g。

方义:麻黄、桂枝祛寒发散,白芷、苍术祛风除湿,牛膝引药下行,红花、路路通活血通络,姜黄、补骨脂经验有效药,全蝎剔络搜邪。

加减:血虚加首乌、鸡血藤养血,血瘀加丹参、泽兰化瘀。

5.变通法:可用阳和汤(《外科全生集》)加减,药如麻黄、白附子、鹿角、熟地、桂枝、补骨脂、姜黄等,亦散寒通络之剂。

[简易方药]

1.潼蒺藜60g,研细末,鲜猪肝爆炒,蘸药末食之。

2.紫背浮萍,晒干研细末,炼蜜为丸,日2次,1次4。5g,温开水送下。

3.苍耳茎、叶、子各等量,晒干研末,炼蜜为丸,日3次,1次3g,温开水送下。以上用治白癜风。

4.消白方Ⅱ号:党参15g,黄芪、茯苓、何首乌、丹参、白蒺藜各20g,白术、红花、当归、防风、白扁豆、山药各10g,砂仁6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儿童用量酌减适于气血亏虚,风邪外袭者。

5.滋阴通络丸:生地黄250g,旱莲草、当归、黑芝麻、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桑螵蛸各120g,何首乌、熟地黄、桑椹子各50g,龙胆草、知母、丹参、赤芍、檀香、红花、路路通各60g,诸药共研细粉,炼蜜为丸重10g。成人每日4丸,早晚分服,温水送下。适于肝肾阴虚者。

6.白蒺藜80g,苍术50g,苦参40g,麻黄50g,白鲜皮80g,旱莲草100g,皂角刺80g,桃仁80g,红花80g,檀香40g,片姜黄80g,生熟地黄各120g,何首乌100g,黑芝麻100g,赤芍80g,补骨脂80g,川芎80g,桑螵蛸80g,当归80g,桑椹子10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10g,日2次内服。适于风湿外侵,经脉不利者。

7.补骨脂15g,生地30g,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桔梗、怀牛膝各15g,水煎服,日1剂,随症加减。同时配合中药浸剂,补骨脂、何首乌、生姜各10g,旱莲草15g,桂枝、当归、红花各5g,紫草15g。以高纯度米酒或优质白兰地密封避光浸泡1个月外搽。适于气滞血瘀者。

8.炒柴胡、白芍、香附、当归、防己、苍耳草各15g,川芎20g,刺蒺藜45g,炙何首乌、黄芪、自然铜各30g,红花、补骨脂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适于肝郁气滞者。

9.凉血地黄汤:生地30g,赤芍、丹参、当归尾、川芎、桃仁、黄芩、生地榆、荆芥、防风、豨莶草、白鲜皮、地肤子、乌梢蛇各9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适于血热者。

10.克白灵2号:黄芪、人参叶、熟地黄、当归、川芎、肉桂、鸡血藤、补骨脂、羊藿等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30g,口服。成人每次6~8片,黄酒加热或温开水送服。适于寒凝阳虚者。

(六)讨论

除汗斑之外,皮肤白斑临床多以白癜风为常见。该病较为顽固,应坚持治疗。一般而言,局限型、稳定期、皮损范围小者,可选用局部外治法;而泛发型、进展期、皮损大而多者可选用内服或内外合治法,中西医结合等综合疗法。从预后来看,病程短、范围小、颜面部皮损预后较好;而病程长、范围大、进展期、节段型皮损预后较差。

上述诸方可制成丸、散,以便服用。又,用药可据病位、病因加减。如白斑发生于面部者,加升麻、柴胡或白芷,头部加羌活或川芎,项背部加葛根,腰骶部加续断,胸腹部加瓜蒌皮、郁金,上肢加姜黄,下肢加牛膝,泛发者加威灵仙。进展期者加乌梅、五味子等。肝肾阴虚者加旱莲草、黑芝麻;血瘀明显者加水蛭、丹参等。

配合局部按摩,有助于本病恢复。切忌日光暴晒和滥用外治药。多吃黑色食品(芝麻、黑豆、黑木耳、黑枣、黑米),亦有帮助。

通过研究常用中药对黑色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酪氨酸酶的激活或抑制作用,可为临床用中药治疗白癜风提供借鉴。如用比色法对48种中药进行检测以检定其对酪氨酸酶的作用,结果有13种中药对酪氨酸酶有激活作用,由大到小顺序排列依次为旱莲草49%,无花果38%,丹皮34%,潼蒺藜34%,蛇床子33%,补骨脂31%,地肤子25%,桃仁24%,白鲜皮23%,白术22%,紫草22%,肉桂21%,白芍20%。

参 考 文 献

中医治疗范文6

1辨证论治整体调理

中医治病的根本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出一个“证”,据证用药,所谓辨证论治,证相同,其基本治法相同,体现其“共性”,同时由于每个人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以及年龄、性别、甚至饮食习惯等的不同,处方用药都有变化,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具体患者用药的“个性”。许多肾脏疾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多数肾脏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容易复发甚至加重恶化,患者情绪易波动,性情抑郁,悲观烦躁,中医很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认识和适应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并取得患者单位、家庭的配合,同时指导患者活动、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专方专药证病合参

中医治疗肾病的基本特点是辨证论治,同时也兼顾到辨病。证和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医学语言,描述患者机体的异常状态,证反映人体某阶段的主要矛盾,具有动态性,并能概括全过程的病理生理特征,反映基本矛盾,两者结合,既能解决基本矛盾,又能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某一疾病某一证候,长期用药观察,得到较为肯定的疗效,固定处方,经过现代药理、药效、毒理等研究,科学开发出新的制剂、新的药物。

3中西结合提高疗效

立足中医,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衷中参西,相互结合,取得良好的疗效。如IgA肾病,临床表现多种形式,如表现单纯血尿或少量蛋白尿(小于1克/24小时)通常以辨证论治用药治疗;表现为肾病的则中西医结合,采用激素+雷公藤+中药辨证方,或再加免疫抑制剂,经系统治疗,有效者用中药帮助撤减激素,巩固疗效,无效者用中医药重点保护肾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作用主要有三:

①起明显的协同作用。

②减少西药副作用,如清热解毒或清利湿热中药减少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副反应;和胃健脾中药减少免疫抑制剂对胃肠道的刺激;益肾填精中药可防止免疫抑制剂对骨髓及机体正常免疫力的过分抑制。

③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4药食针浴多途并举

慢性肾衰是多种肾脏病发展到最后的共同结局,病情重,预后差,尽管晚期尿毒症能透析或肾移植,但经济代价高昂。

透析前期,即血肌酐在700μmol/L以下的肾衰,国内外肾病界尚无良策,目前治疗主要依靠中医药,尤其是血肌酐在200~400μmol/L以下,及早进行中医综合治疗,能有效地延缓进入透析阶段的时间,部分病例能稳定数年甚至十数年。

①多途径用药:提高对慢性肾衰的辨证水平,有机地将辨证方与静脉滴注、中药保留灌肠、有效的中成药保肾片、针刺等结合使用,各有针对性,相互协同,标本兼顾,对于延缓肾衰进展的近期效果和长期疗效都明显优于单一治法。

②药膳、饮食疗法:饮食疗法对所有肾脏疾病都很重要,但对于慢性肾衰来讲,强调得最多。饮食疗法是慢性肾衰的最基本治疗措施。应“三低二高二适当”(指低蛋白、低脂肪、低磷,高热量、高必需氨基酸,适当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中医很重视慢性肾衰患者的药膳疗法,一般也有很好的疗效。

专家指出:传统中医药在肾脏病的治疗中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随着现代科技、分子生物学等积极引入中医药的研究,相信中医药在防治肾脏病方面,尤其是疑难病症肾炎和肾衰方面将起着更大的作用。

5肾病综合症的中医治疗

治疗肾病综合症采用中医纯中药方剂疗效很好且治疗效果稳定、理想且无任何副作用。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用药广泛,治疗上占有很大的优势,针对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内的病理变化情况不同,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调整用药。标本兼治。从而使肾病综合症彻底治愈,那么中医是怎么辨证治疗的呢。

5.1脾虚湿困主症:面色苍白,神疲肢冷,疲倦乏力,肢体浮肿,尿少便溏,舌淡红、苔白浊脉沉缓或滑。治法:健脾益气,利湿消肿方药:四君子汤合五皮饮加减:党参、北芪、茯苓、甘草、蝉衣、苏叶、粟米芯、陈皮、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桃仁。

5.2脾肾阳虚主症:全身明显浮肿,以腰腹以下为甚,以指压深陷难起,常伴有胸水与腹水,形寒肢冷,精神不振,面色//白,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无力。偏于脾虚者,大便多溏,神疲纳呆;偏于肾阳虚者,多见腰酸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加味:熟附子、茯苓、白芍、生姜、白术、补骨脂、泽泻、炙甘草、丹参、当归、泽兰。

5.3肝肾阴虚主症:浮肿不明显,但常伴有头晕头痛,面色潮红,神态兴奋,手足心热或有潮热,腰酸腿软,舌红、舌体瘦长,少苔或剥苔,脉弦细数。治法:养阴滋肾,平肝潜阳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生地黄、淮山药、牡丹皮、泽泻、女贞子、旱莲草、丹参、茯苓、郁金、山萸肉、知母、黄柏。

5.4气滞血瘀主症:面色晦暗,唇色紫暗,皮肤干燥无光泽,有瘀点瘀斑,水肿可不明显,舌质紫暗,苔少,脉涩或弦。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河南中医专家医院肾病治疗中心采用中医治疗肾病综合症,使病变部分肾组织恢复正常功能,最终达到恢复肾功能。经临床验证取得满意的效果,得到中华中医学界专家一致好评,突破了西医激素、透析、换肾毒副作用大、经济负担重的弊端。从而使数万名肾病综合征患者从这里走向了康复,为患者解除病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