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月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月的古诗

描写月的古诗范文1

原文: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译文:春天的夜晚,即使一刻钟也价值千金。花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远处高楼上,官宦贵族们还在尽情地享受着歌舞管乐,架设著秋千的庭院正沉浸在幽寂茫茫的夜色中。

2、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3、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描写月的古诗范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古诗教学 促进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03-01

古诗学习是小学生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由于古诗的表达方式与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有很大的不同,如何更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揣摩古诗的意境是语文老师值得关注的问题。当前,多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也为古诗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堂上合理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很容易把学生带进古诗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更好地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很好地使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古诗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媒体,激发兴趣,引起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某件事有兴趣,小学生的积极性就高,古诗语言高度概括,小学生初读古诗很难读懂诗意,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先配乐播放一段牧童放牛的动态 图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段画面是什么季节?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内容,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互相说一说古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朗读,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配上音乐练习朗读,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再比如《望洞庭》这首诗描写的是月夜的洞庭美景,诗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喻成白银盘,把青翠的君山比喻成“青螺”,将月夜美景描写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少,很难理解这种巧妙的比喻,初读古诗后,教师可以播放洞庭湖的远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洞庭湖湖面在月光映照下的样子,君山又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联想,把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把“君山”想象成“青螺”,并诱导学生说说这时又有怎样的感觉。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我们教学时只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营造诗意的氛围,学生就会喜欢上古诗,喜欢上文学经典,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2 优化教学媒体,展现诗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故事有不少是描写景物的,这些是诗意境非常优美,语言表达上又高度精炼,教学时要根据诗歌的表达特点,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把学生带进诗歌的情境中去,让学生首先从感官上感知诗歌的描写内容,进入诗歌的描写的有没意境当中。如在教学诗歌《江南春》时,先通过具有特色的江南春景画面,轻柔的音乐,把学生带到诗歌的情境当中,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中盛开的桃花,清澈的河水,随风摆动的柳条,边飞边鸣的黄莺,穿上绿装的远山,能很容易理解“千里莺啼绿映红”这句诗描写的画面。诗歌的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借古喻今,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诗歌的历史背景,再让学生观察画面中若隐若现的一座座寺庙,进而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由看到的寺庙从而想到了历史的更迭变迁。

3 利用多媒体让古诗与现实生活对接,发挥想象,提高审美情趣

很多古诗描写的情境与现实生活非常贴近,教师要紧紧结合古诗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展开联想,想象诗歌的画面,让诗歌中各种景象鲜活起来,并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让自己完全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仿佛和诗人一样,看到了诗人所看到的,听到了诗人所听到的,想到了诗人所想到的,这样联想,很容易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夏天雷阵雨突如其来的情景。这段场景学生非常熟悉,重点让学生观察大雨来临前乌云的变化,雨点落在水里的情景,雨过天晴的画面。为理解古诗内容做好铺垫。再向学生出示古诗,让学生自读自悟古诗的意思,对于诗歌中“翻墨”、“跳珠”等词语的含义就迎刃而解。再弄懂了诗意后,让学生欣赏作者在望湖楼的画面,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假如我就是诗人,看到这此情此景,我的心情如何,我会怎么说,怎么想。再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诵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如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可利用课件播放在晴好的夏日里,西湖的荷花盛开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荷花的多、美,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通过教学媒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才能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准确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4 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习作

笔者在教学古诗时发现,指导学生联系古诗内容展开想象时,学生能说出很多诗的言外之意,笔者觉得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既能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利用电教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

在教学《游园不值》时,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诗意后,笔者就播放了诗人游园时画面,配上舒缓的轻音乐,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虽然没有看到满园的春色,仍然满腔的喜悦,再想象一下满园的春色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把这幅满园春图展示出来。有的同学写到:园内有着一座精美的假山,假山后面有一个清澈见底的池塘,几只鸭子正在清澈的水中欢快地游泳呢。池塘边的垂柳在微风中梳理着她那纤细的秀发。园内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蜜蜂、蝴蝶正在这万花丛中翩翩起舞呢!

描写月的古诗范文3

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掌握一首,根本不能举一反三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下面本人就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略提几个见解。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关注题目。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其实也暗示了作者在团圆之夜,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通过题目能了解到很多诗文的深意。对理解该古诗文有很重要的意义。

2、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抓住古诗词中的景色描写。古诗词的写作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可写景,可抒情,可议论,可叙事。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首诗词中都有景色的描写。通过对特定景色的描写,反映作者的心情,抒发表达的感情。如《西江月》一次中,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把夏夜也有的几个具体景物有序的排列,写出了特有的夏夜美景。那种大雨将至,突见茅店的欣喜之情通过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赤壁》一诗中,作者通过对一件古物,折戟,回想起三国时那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苏轼《水调歌头古》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直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表达了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的美好愿望。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人通过多北国的雪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之情。

4.用典: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三、归纳古诗词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

1.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特别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别诗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

2.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大多是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3.爱国诗: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如陆游、杜甫(沉郁顿挫)、文天祥(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4.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5.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征,比拟。如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描写月的古诗范文4

一、抓住诗词的信息

诗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首先抓住这些信息。

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或诗的类别。如《伤田家》,“伤”为“哀”,“田家”为“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的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作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隐含信息一般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究竟是什么?考生只要联系上下诗句整体阅读,就可以从诗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捕捉到“折柳”的信息:“折柳”乃为一首曲子,是“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往往是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的。若能把握这些信息,那么解答这道题,一般是不会有错的。

二、熟悉常用意象的象征义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思想情感。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定意义,我们必须熟练掌握,这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的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雨比喻愁(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三、掌握常见典故的意义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鉴赏古诗词可以从诗词中的典故着手。例如:鉴赏南宋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完成诗后问题: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诗很巧妙地化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是什么?

品味一下作者想追寻一种怎样的生活,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这首诗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造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把握、分析出诗中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四、依据景物描写体味诗词意境

诗离不了对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深邃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对这些重要景物的描写,结合全诗来分析。

五、学会分析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反衬、象征等,鉴赏古诗词就要学会分析这些表现手法。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的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描写句,作者用“一树”、“千万枝”、“嫩”、“金色”、“软”等词,写出了春风中生机勃勃的柳树的特点,给读者展示了柳树的活力。三、四两句则写杨柳的处境,“荒园”“属阿谁”表现了杨柳的荒凉、孤独。全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柳树的处境。我们知道,古诗很少有单纯写景的诗,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写杨柳的处境实际是写自己的处境,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这首诗是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失落。

六、学会赏析抒情句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直接抒发感情的诗句。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如分析王禹偁《村行》一诗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一联诗“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结合全诗来分析就可得出结论: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因为这首诗的前三联是描写句;最后一联写了自己惆怅的原因,是抒情句,它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引发提升的,是全诗的重心所在。

描写月的古诗范文5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特殊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由此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它是学习古诗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对诗歌的热情,需要通过诵读来点燃。饱含感情的范读、充满激情的诵读、心领神会的吟咏使语文味充溢了课堂。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语言内涵,体悟古诗韵味,感受古诗精神,从而润养身心,化育灵魂。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古诗情韵的热情和责任感,避免了教师死板、沉闷的学究式分析,能够促使读者与作品进行深刻对话,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二、品味意境探究古诗内蕴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反复论述了意境及其与之同义的另一术语“境界”,指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真正优秀的诗歌,不仅充分体现着诗歌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一种耐人寻味、引人遐思的东西,这便是意境。叶燮在《原诗》中谈到诗的意境时,用的是“至处”这个概念。他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意境虽然并非诗歌所专有,但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却以诗歌最为讲究、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品味古诗意境之美,方能感受其妙不可言的魅力。意境主要由意象展现。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是融合了诗人主观色彩的景和物,是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凝结,也是诗人气质和个性的流露。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一般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更普遍的思想。如古诗常用意象“月”代表思乡怀人,喻指悲欢离合;“草”意含相思怀远、感时伤事之意等。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通过描写一个歌女弹奏琵琶的事件,体现了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古诗词意境的挖掘,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探究古诗内涵。

三、手法鉴赏道出古诗妙处

古代诗歌高妙之处还在于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如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抑扬结合等,常用的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还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用手法的特点及如何结合诗意分析其妙处。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高考中有一题:问后两句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有什么好处?可答:作者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想象友人孤身一人在湘水之上辗转反侧、愁听猿啼的情境,使自己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关切更为深远、动人。又如白朴的《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首诗动静结合描绘了春日的美好景象,和风杨柳、帘栊、秋千为静态描写,“啼莺舞燕、流水飞红”如神来之笔,尽展春日生机,具有动态美。让学生结合古诗具体内容体会独特手法的妙用,更能使之感受到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参照模板巧答诗歌考题

描写月的古诗范文6

下面笔者介绍几种本人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式,希望能抛砖引玉,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从诵读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古诗词讲究音律之美,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笔者在讲授古诗词时,往往先引导学生从诵读开始,领略古诗词之美。比如在讲授《七律・》时,笔者先给学生示范朗读一遍,让学生感受这首诗雄劲有力的韵律,然后引导学生酝酿这种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数遍,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最后,笔者再播放名家配乐诗朗诵,在热烈感人的气氛中,让学生把握这首诗的节奏、感情。在教学结束之后,笔者还会组织小型的朗诵比赛,请学生轮流上台表演。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他们深入感受古诗词之美。

二、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提高互动性

古典诗词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场景、感受,虽然与我们相隔了一定的时空,但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却是相通的。因此,笔者在讲授古诗词时,会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观察、思考。比如在讲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宋词时,随着逐句的讲解,笔者会引导学生同步思考:词人为什么要“夜行”?他在哪里“夜行”?明月离开树枝,鹊鸟为什么会被“惊”?你们听过蝉鸣吗?“稻花香里说丰年”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你们闻过稻花香吗?如果是你处在这种情境中,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如此联想想象,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充分融入了诗词的意境中,深入理解了诗词的妙处。

三、引导学生制作诗词“小报”,把画面描摹出来

上一篇减负提质

下一篇电商仓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