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的城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喧嚣的城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喧嚣的城市

喧嚣的城市范文1

沿着亲情的距离踯躅。

不曾回头

目光已洒满走过的路。

我的心灵仿佛用一半

化作村头的树,张开所有的

张望,招摇着我埋藏在这片土地

不尽的深情,用叶子的手

历数着我回归的日子。

另一半的我

仿佛在撕扯的分别中

历经这分割的痛苦,

在煎熬与挣扎中

所有的血管与韧带还有肌肉

喧嚣的城市范文2

走过无忧无虑的童年,走过有喜有悲的少年,今天,你们终于可以说一声:“我长大了。”是啊,你们长大了,成熟了。跨过这个年龄的门槛,摆在你们面前的是什么呢?

风华正茂,满腔热情,满怀壮志,满眼希望,你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间,敢想敢干,果断勇敢是与生俱来的优点。然而,果断不是武断,勇敢不同鲁莽,我更希望你们理智、从容的面对生活;

这个世界充满了挑战,也处处是机遇,这个世界,遍布着诱惑,充满着矛盾;好奇、创新、时尚、潮流,是你们的特点。然而,好奇不是冲动,创新不同怪异,我更希望你们能冷静、个性但不迷茫的生活;

这个社会有很多温暖,处处洋溢着友善。父母的含辛茹苦,老师的谆谆善诱,朋友的肝胆相照,给了我们成长的养分。支持不是放任,放心不是放纵,我更希望你们能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自主自立,传递爱的火炬;

喧嚣的城市范文3

关键词: 课堂情境创设;作用;尝试策略; 问题

一、课堂情境创设在历史专题选修课中的作用

(一)课堂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

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学生有兴趣的学习。教学中我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生活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其探索的欲望,从而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学习,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

(二)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

通过创设情景把学生的情感引入不同的历史事件之中,这样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

(三)创设问题情境,由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拓展

在教学中,我设置不同层面、不同发展方向的问题,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调动学生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探讨、交流、等活动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即围绕新课标层层展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围绕三维目标主动地、协调地动态生成,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在问题引导情景创设中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在对问题的探索和独立思考中有所发现,从而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会得以培养和提高,创新学习过程才会得以优化。

(四)创设合作竞争的社会情景,促进社会交往能力形成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通常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探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感悟人际间交往的技能,体会如何把每一个人的力量融合为合力,为共同目标而工作。在我的课堂上,对问题的解答通常都是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出现。班级共分成六个小组,他们共同搜集资料,甚至是设计问题,共同套论,最后将讨论的成果与全班同学共享。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学会了把自己融于群体之中,小组内的每个成员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久而久之,感到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逐渐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二、我在课堂情景创设时的尝试策略

(一)依据多重原则框架,力求完美组合

课堂情景创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设置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习情趣,将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诱发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并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的诱发性原则;创设的教学情景要与学科课标及学生学习心理相关联,使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三维目标生成的与本课课标关联性原则;课堂情景创设要尽量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最好是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原型情境的原生态原则;创设教学情境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他们的生活实际。问题情境要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问题具有直观性的认知发展区接近性原则;创设教学情境时还应当充分创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能主动积极地开展对话、愉快交流、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如在给学生上“如何看待战争”一课时,英美法对利比亚战争刚刚爆发,针对学生们都非常关注的情况,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探究题《利比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由于学生们很感兴趣,上课时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课后探究成果。所以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团队性原则;还有层次性原则、主体突出原则、和谐统一原则等。这些原则各有侧重,但其完美的组合就是一曲优美的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交响乐。

(二)全方位挖掘资源,精雕细琢精心整合

课堂情景创设需要有多渠道资源,只有精选、细琢才会得到满意的效果。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即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我的资源主要来源有:教材提供的教学情境;依据“用教材教”的思路把课程资源结合学生实际重新组合;学生经验资源、情感性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群体资源共享;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资源的捕捉;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等。挖掘这些资源并有意识的积累就会形成涵盖古今中外,交汇百科春秋的极品资源库,精心雕琢就能形成优秀的课堂情景创设范例。

(三)糅合课堂情景创设不同方法,力求最佳效果

课堂情景创设方法很多,如史料法、故事法、悬念法、激趣法、设疑法、问题引导法、矛盾揭示法、辨析法等,据选修课内容选择不同方法,据课堂教学模式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方法。有时是一种方法,大部分是多种方法的糅合。只有把不同方法精心糅合才会得到最佳效果。

(四)创设不同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思

课堂情景创设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愿学、乐学,竟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是情、景、境的形成。寓情于景、由景引思、境促理成。不同的课题需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需求也呼唤不同的情境。为此我在课堂情景创设中强化针对性特色,据不同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追求或创设生活情境或创设故事情境或创设游戏情境或创设动画情境或创设实践情境等。以追求理想的效果。

三、我在课堂情景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意识的进行了研究,但时间尚短,有的想法不完善,有的还没有付诸实施。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有:

1.为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在导入环节出现为情趣而情趣的情景创设,情境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缺少对全课教学环境的整体考虑和设计。

2.教学情境与课标相关性未达到和谐统一。学生在异彩纷呈的情境中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因此也不能完成课标要求。

3.教学情境中所包含的知识要素不能与学生认知现状相适应。有时对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了解不足,产生脱节,有时知识含量不足学生没兴趣,有时理念过深学生迷茫困惑 ……今后还需努力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

4.有时为了追求情境的创设而把大量的资料堆砌,有时方法混用衔接生硬。

这项研究我还在进行中,可以预测,随着课堂情景创设的不断完善我的课堂教学模式会更加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的专业化成长之路会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现代教育学》 邹群王琦主编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喧嚣的城市范文4

关键词:中小城市;交通政策;赣州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江西、湖南、广东、福建四省交界处,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腹地,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2011年赣州市中心城区拥有城镇人口74.3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81.2平方公里。

1 中小城市交通特征

1.1 交通设施一应俱全,但接驳联系弱

近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中小城市的高等级交通设施水平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目前,赣州市内已经拥有或在建高速公路4条,通车里程达到1070公里,拥有京九、赣龙和赣韶等3条铁路,新建黄金机场规模达到标准4C级;内河航运方面,赣州港年吞吐量超过百万吨,水上航线从赣州港可达长江。可以说,赣州目前的高等级交通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这些设施与城市交通设施的衔接方面并不协调:在建成区不足80平方公里的城区内进入高速公路体系中需要花费40分钟;铁路站与公路客运站尚有15分钟车程;与机场的交通基本依靠私家车或出租车。

1.2 道路系统基本成型,但路网密度不合理,与土地使用衔接差

近年来,各级城市政府对于道路交通系统建设越来越重视,每年在“打通断头路、梳理微循环”等工程上花费的气力着实不小,但仅重视主干路建设,忽视次干路与支路建设,赣州老城区内主干路长度与面积分别是次干路的1.5倍和3倍,正好与国际标准相反;同时对于交通与土地使用的衔接性重视程度不足,过于强调东西向设施建设,对于跨章江向南发展预留的通道不足,导致新区建设后出现南北向交通瓶颈;近年来新建的主干路客家大道,两侧布置了大量占地面积与吸引车流大的项目,导致交通堵塞严重。

1.3 道路交叉口管理日渐完善,但市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

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城市政府越来越重视道路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与管理,通过扩宽车道、采用电子监控等方式大大加强了道路交叉口的管理。但随着助力车、摩托车等进入到千家万户,市民在追求机动化的过程中,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大量助力车、摩托车涌入机动车道,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并造成了大量交通事故与安全隐患,据交警部门统计,赣州市的交通事故约有60~70%与助力车、摩托车有关。

1.4 公交线网逐步完善,但公交服务水平较低

无论是政府公文抑或媒体宣传,公交优先已经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的一个关键词与热门话题,事实上,在中小城市近年来的公共交通建设确实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2010年,赣州市中心城区公交线超过50条,路网长度281km,公交线网密度为3.47km/km2,达到了规范所规定的3-4km/km2的标准。但从服务质量来看,超过6的线路占总线路的25%以上;同时非直线系数偏高,不计环线及半环线达到1.54,这对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增强吸引力有较大的影响。

2 中小城市交通政策选择

2.1 挖掘潜能,加大对外交通设施运力

目前而言,如何提升管理效率、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特别是高等交通设施的潜能是摆在城市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加强与周边经济发达城市的交流、吸引发达城市的经济能量外溢也是中小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的建设重点。以赣州为例,加强与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联系异常重要。在航空方面,应大力加密与广州、深圳、厦门、福州等地区的航班联系,开通对西北、中原地区核心城市的直航航班;在航运方面,应该在开行海铁联运的基础上,开展海关一次检验放行等制度尝试,提高通关效率;在高速公路方面,建议由政府开列产业目录,凡属产业目录内的企业可减免高速公路运输费,减免部分由市财政补足。

2.2 腾笼换鸟,加强土地使用与交通建设的协调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推进期,城市政府必须意识到新区扩展同时也是优化整体空间结构、推动老城区有机更新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是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良好时机。就赣州而言,随着新城区的建设,应大力促使老城区内占据大量用地的科研院校和工业厂房搬迁至新区,腾换出来的土地用于发展商务办公、创意产业以及停车、绿地等设施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内的微循环系统,增加次干路与支路的密度,从而实现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金字塔”式的结构,避免大而不当的街坊对城市交通的阻隔。

2.3 设施先行,增强新区吸引力,平衡交通分布

在“以地生财”的财税体制下,商业性用地的开发为城市政府带来最直接的财税收入,因而政府特别是中小城市政府在进行新区建设的过程中无不将拍卖经营性土地作为回笼资金的最重要手段。要增强新区的吸引力,除了要避免在老城区原有工业置换为商住用房外,还必须在新区内建设优质的教育、医疗设施,同时吸引大型的商贸娱乐设施进驻。就赣州而言,教育、医疗资源大量集中在老城区的文清路——青年路——厚德路一带,笔者建议甚至可将其中某些机构直接搬入新区,原设施不再保留,从而减少老城区人口密度。

2.4 优化组织,提高对内与对外、内部道路的交通衔接

在内外交通的组织上,应尽可能拓宽改造与高速公路出入口、火车站及长途汽车站相接的城市道路,提高其通行能力。同时,还应开展平交路通治理。为减轻和改善平交路通流的交错数量及性质,应对平交路口进行渠化改造,通过划分车道、设置标示线与导流岛、信号灯相位控制等,使不同类型、方向的交通流互不干扰地通过。渠化改造的同时,要针对中小城市路口普遍存在的占道经营、违章建筑等进行综合治理,清除路口障碍物,改善路口视野和视距。

2.5 加强管理,合理限制小汽车,完善公共交通

中小城市的城市空间迅速拓展的过程中,不应当限制城市居民拥有小汽车,但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限制使用小汽车,以应对城市局部交通拥堵问题,如在城市中心区设置小汽车禁行、限行区域,收取高额停车费用等,以相对严苛的条件减少人们在城市中心区使用小汽车的欲望。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与公共交通相适应的土地使用模式,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线路网络,使公交线网连接和覆盖更多的居民生活、就业、就学、购物等区域,在公交可达性上满足居民多方面的出行需求。

结语

中小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大都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城市政府必须未雨绸缪,在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快速扩张带来的空间结构的转变机遇,增强土地使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调性,平衡交通分布,同时引导居民合理使用小汽车,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确保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后凯.中国大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发展政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1(2).

[2]杨涛,何宁,孙俊.城市交通政策研究[J].规划师,2005,8(10).

喧嚣的城市范文5

关键词:无效;版权标识;公开时间;专利

中图分类号: D92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5-105-2

0 引言

在无效宣告请求程序中,最重要的是作为现有技术引入的证据。通常无效请求人都优先在各国专利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试图找到能够否定作为无效对象的专利的新颖性或创造性的专利文献。这是因为各国的专利文献作为证据,其真实性、合法性通常不会受到质疑,其公开时间也能够直接明了地确定,能够简化无效宣告请求程序。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与无效对象的技术方案对比,最佳的证据是某个展销会的宣传资料或产品目录、随产品一起交付给购买者的使用说明书,或者从产品网站上下载的数据手册(data sheet)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证明这些证据的公开时间成为一个难题。

笔者对多份宣传资料、产品目录、使用说明书及数据手册等进行研究后发现,为了主张自己的著作权,在这些资料上记载有版权标识“[C] ”,在该版权标识之后记载有例如“2007”这样的年份。

《世界版权公约》第3条第1款规定“只要经作者或版权所有者授权出版的作品的所有名册,自首次出版之日起,标有?的符号,并注明版权所有者之姓名、首次出版年份等,其标注的方式和位置应使人注意到版权的要求”;第6条规定“本公约所用“出版”一词,系指以有形形式复制,并向公众发行的能够阅读或可看到的作品复制品”。那么,是不是可以根据《世界版权公约》的上述规定,直接将版权标识[C] 之后记载的年份认定为具有版权标识的无效证据的公开时间呢?

1 案例分析

案例1:

在ZL201010526581.4相关的第24795号无效审查决定中,无效请求人提交了C据12-1,其为国家图书馆科技查新中心复制的IEEE科技文献,具有版权标识“[C] 1997”,据此无效请求人主张该证据的公开日期为1997年最后一日。专利权人在无效过程中对于证据12-1的真实性及公开日期都没有质疑。复审委员会认定证据12-1是专利法意义上的公开出版物,根据《世界版权公约》的规定推定其公开日期为1997年12月31日。

案例2:

在ZL200510117472.6相关的无效宣告请求中,无效请求人提交了附件1:标注有2004 ARMORTEC 版权所有的、ARMORTEC 混凝土制品(林肯)1980有限公司的ARMORFLEX产品宣传册打印件及中文译文。口头审理当庭,无效请求人演示了从公众网站上成功下载此附件1。另外,无效请求人提交了附件2:《环境景观与水土保持工程手册》,附件2中记载有附件1所公开的型号的产品。专利权人在口头审理过程中表示认可该网站。另一方面,专利权人主张附件1属于域外证据,应经过公证认证,否则不能确认其真实性;并且附件1是从网页上下载的,不清楚网页的公开时间,虽然附件1上有2004年版权标识,但也无法确定其在2004年必然处于公开状态。

在20461号无效审查决定中,复审委员会认定:口头审理当庭无效请求人从网站下载到附件1,可见附件1是可以通过国内网络下载获得的,因而不属于需要公证认证的域外证据。其次,附件1具有“[C] 2004 ARMORTEC ALL Rights Reserved”字样的版权标识,且附件1所属国家为《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因此附件1是面向公众以供阅读和观赏的,属于我国专利法意义上的公开出版物,虽然其获得的途径是由网络下载的,但并不能否认其公开出版物的性质。再有,附件2公开的ARMORFLEX产品是与附件1同一商标所有人的同系列产品,而附件2已于2001年出版,也就是说,ARMORFLEX产品于2001年已处于公开推广的状态,这进一步佐证在“2004年之前ARMORFLEX产品已经存在”的事实。因而,在附件1和附件2能相互佐证的情况下,认可附件1的真实性、公开性。

另外,根据《世界版权公约》第3条的规定确定其公开时间为2004年,根据《审查指南》的相关规定,推定附件1的公开日期为2004年12月31日。

案例3:

在ZL98249247.2相关的无效请求中,无效请求人提交了证据10及证据12,证据10及12分别为1998年和1996年HEALTHY机械有限公司印制的产品目录,且上述两份证据最后一页下方分别标注了“HEALTHY[R] [C] 1998.2.15/3000、HEALTHY[R] [C] 1996.10.15/3000”的字样。

在3721号无效决定中,复审委员会以《世界版权公约》第3条及第6条为根据,认定中证据10、12是面向公众以供阅读和观赏的,属于专利法意义上的公开出版物,其出版时间分别是1998年2月15日、1996年10月15日。

案例4:

在ZL200620046580.9相关的无效程序中,无效请求人提交了如下证据:

附件2:Microchip PIC18F2331/2431/4331/4431 data sheet

附件3:Microchip PIC18F2331/2431/4331/4431数据手册

附件6-10:销售发票

附件17:附件2的数据手册的发票的公证认证文本及译文

附件18-19:产品PIC18F4431-I/PT的销售发票的公证文本及译文

请求人主张附件17的公证认证证明了附件2的真实性,附件2中记载了“2003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因此,附件2的公开时间应为2003年最后一日。另外, 附件8-10及附件17-19的销售发票证明了附件2随销售发票对应的产品的销售而公开。

在第13845号无效决定中复审委员会认定,由于请求人提交的外文证据附件2与其相对应的中文译文附件3的内容多处不一致,例如,附件2中的下脚标为“2003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而附件3中的角标为“2005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因此,请求人提交的附件2与附件3是两份不同的文件,附件3无法证明附件2的公开时间。附件17是证人证言,该证人与该无效宣告程序存在利害关系且未出庭作证,因此附件17与附件2的关联性无法得到证明。

对于已有版权标识的印刷品为证据的,只有确认其属于正式公布的公开出版物,且其真实性可以被确定,无相反证据的前提下,才能推定其版权标识后所示的日期为公开日。对于附件2而言,首先,附件2中的版权标识是著作权的权利声明,附件2中没有其他内容记载有该印刷品的出版发行信息(例如ISBN、ISSN编号等相关信息),附件2本身不具有构成公开出版物的任何形式要件,无法得出附件2为正式公布的公开出版物的结论;其次,请求人提交的相互矛盾的两个版权标识后的日期已经互为反证,因而无法得出版权标识后的日期为公开日期的结论,更无法得出附件2的公开时间。

关于使用公开,销售发票与附件2之间的关联性无法得到证明,因而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销售发票日期即为附件2的公开日期。

案例5:

在ZL200720169204.3相关的无效程序中,无效请求人提交了如下证据:

证据1:美国路特瑞公司于2003年享有版权的VSS7型举升机的安装说明书、美国公证认证文件及其中文译文

证据2:美国parking today杂志网络版刊出的路特瑞公司的VSS7型举升机的广告

证据3:美国rotary路特瑞公司在网络上的对于VSS7型产品的性能说明资料

证据4:由北京市长安公证处出具的(2012)京长安内民证字第6818号公证书的复印件,该公证书包含parking today网站上刊出的杂志电子版及rotary公司W站上记载的有关宣传材料无效请求人主张由于证据1中记载了“[C] October 2003”,证据3中记载了“[C] 2005”,因此证据1及证据3的公开日分别推定为2003年及2005年最后一日。

在20179号无效决定中,复审委员会认可证据1-3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另一方面,对于证据1及3中的版权标识,复审委员会认定作为版权标志,其仅表示该作品在何时完成、其著作权或版权归何人所有,但在该作品完成后,其是否通过公开发表或出版使其处于公众通过正当渠道可以了解或获得其内容的状态以及何时处于公开状态则需要进一步的证据予以证明。另外,与证据1的产品安装手册相类似的出版物,通常并不是以单独出版发行的方式为公众所知,而是随所销售的产品一同被消费者或公众所知晓。请求人虽然提出证据2可以作为佐证证据1属于公开出版物的主张,但由于证据2本身的公开时间尚且不能确定,故证据2并不能证明证据1属于公开出版物,也不能证明证据3所记载的内容在本专利申请日之前已经公开。

在(2013)一中知行初字第2702号判决书认定“?”是国际通行的版权标注方式,表明权利人拥有版权的起始时间,不能据此判断该证据内容的公开时间。

2 结语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梳理可以看出,在选择无效宣告程序中的证据时,不能简单机械地将具有版权标识的证据中版权标识后记载的年份的最后一日推定为该证据的公开时间。

无效请求人在无效宣告程序中引入具有版权标识的证据的目的是将该证据中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作为现有技术来否定无效对象的新颖性或创造性。

在《审查指南》中对于现有技术的公开方式规定如下:“现有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现有技术应当在申请日以前处于能够为公众获得的状态,并包含有能够使公众从中得知实质性技术知识的内容”。现有技术的公开方式包括出版物公开、使用公开和以其他方式公开。

关于出版物公开,《审查指南》规定“专利法意义上的出版物是指记载有技术或设计内容的独立存在的传播载体,并且应当表明或者有其他证据证明其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时间。”“符合上述含义的出版物可以是各种印刷的、打字的纸件,例如……技术手册、样本、产品目录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量多少、是否有人阅读过、申请人是否知道是无关紧要的。”

在上述案例中,案例1中的IEEE期刊、案例2的宣传手册以及案例3中的产品目录属于《审查指南》中明确列举了的出版物形式,因此,在无效程序中复审委员会认定其为专利法意义上的公开出版物,而将版权标识后的年份推定为公开时间。

但是,如案例4的数据手册、案例5的安装说明书这样的具有版权标识的证据并不是《审查指南》中列举的出版物形式的情况下,复审委员会倾向于认定,“对于以有版权标识的印刷品为证据的,只有确认其属于正式公布的公开出版物,且其真实性可以被确定,无相反证据的前提下,才能推定其版权标识?后所示的日期为公开日”。

喧嚣的城市范文6

论文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模式

公选课课程体系是为实现通识教育培养目标而将公选课加以排列组合,使其有机连接形成整体结构的动态系统。公选课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按照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全校公选课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地方本科院校将公选课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来构建,将有利于全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非中央部委所属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包括省属、市属和民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力军,普遍属于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相比较于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而言,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规模较小,学科门类不够齐全,办学资源较为紧张,办学基础较为薄弱。此外,地方本科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民办院校或刚刚“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其办学实力更显薄弱。我们可从办学层次上,大致将地方本科院校划分为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来进行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式研究。

一、地方本科院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一般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资源和办学水平等千差万别,我们不可能设计出适应于所有高校的通用模式。各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具体选择适合本校的模式,并视情况进行变通或改造。

1.学校推动型、院(系)推动型与教研室推动型

从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推动力量来看,可将地方本科院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式分为学校推动型、院(系)推动型与教研室推动型。

所谓学校推动型即由学校(主要是教务管理部门)发起,整合全校的人、财、物等教学资源,制定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由各学院(系)遵照执行的自上而下式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迅速整合有限的资源,全面统筹全校各部门工作,高效构建课程体系;缺点在于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的方式,院(系)和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缺乏基层的科学论证和实施,导致课程体系可能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该模式适合于规模较小、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院校。

所谓院(系)推动型即由学校下设的二级学院(系)发起,首先构建院系公选课课程体系,再由学校整合全校课程资源,从而完成全校范围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赋予了二级单位较大的自,院(系)成为“上传下达”的中间部门,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展工作;缺点在于各学院(系)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建设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该模式适合于规模中等、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充足的院校。

所谓教研室推动型即由学校各教研室通过调动本教研室教师的开课积极性,认真研究本学科领域的课程体系,由学院进行统筹规划,构建院(系)的公选课课程体系,再由学校整合全校课程资源,从而形成全校课程体系的自下而上式的构建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由于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教师的工作热情较高,课程体系在正式确立之前经过了比较科学的论证和检验;缺点在于学校不易进行统筹和协调,且课程体系的建立耗时较长。该模式适合于规模较大、教学资源充足的院校。

2.内涵型与外延型

从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发展路径来看,可将地方本科院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式分为内涵型与外延型。

所谓内涵型模式是指高校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特别注重课程质量、结构合理性和深度的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基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适应就业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的理念而构建的,适合于创建时间较长,课程体系建设有一定基础的老牌本科院校。

所谓外延型模式是指高校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特别注重课程数量、覆盖面和广度的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迅速扩大课程体系的规模,满足学校快速发展需要的理念而构建的,适合于创建时间较短,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公选课数量不足的新建本科院校。

3.拓展融合型与深化特色型

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学科成为课程体系的核心要素。当代科学发展最重要的特点和趋势之一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由于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促使学科不断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因此,根据高校课程设置时对于学科的整合形式不同,可将地方本科院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式划分为拓展融合型与深化特色型。

(1)拓展融合型。所谓拓展融合型模式是指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中以学科横向拓展的“综合课程”为主体的构建模式。显而易见,拓展融合型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按学科专业方向纵向分割的课程体系完全不同,它是一种横向的课程结构。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就是公选课和其他课程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整体,同时二者又是相互渗透的,没有明确的界线。

交融型课程体系的特点从课程形式上看,课程更多的表现为“综合课程”、“隐性课程”、“活动课程”等形式,“学科课程”不成为主要形式。比如围绕着“教育公平”这个主题,学校可以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以及其他学科等角度开设课程。从课程功能上看,公共选修课程和公共必修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界限比较淡化,即专业教育课程要兼顾公选课通识教育的功能,公选课可兼顾专业教育的功能。

这种模式的构建常常由全校所有的学术组织和专业教师来提供,促进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进一步充实公选课的课程内容。该模式通常需要组建一个能代表全体教师意见的公选课管理组织以负责学校公选课的开展。我国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由于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便于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的教学,比较适合采用这一模式。

(2)深化特色型。所谓深化特色型模式是指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中以学科纵向深化的学科课程以及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为主体的构建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就是追求知识的深度而非广度,强调各学科的前沿和校本特色。一般认为,现代化专门人才的最优化知识结构应当具有比较宽厚的基础知识,有一定深度的专门知识;掌握主要学科以及相邻学科的动态、趋势,也就是所谓“前沿”知识,以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知识。

深化特色型课程体系具有的特点是:从课程形式上看,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主要侧重于各门学科领域的最为重要和前沿的课程,并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综合课程”相对较少;从课程功能上看,公选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界限比较清晰,公选课和专业课程分别承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功能。

深化特色型构建模式对师资、财力、物力的要求相对较低,回避了跨学科开设课程的技术问题和学术壁垒,主要是在院(系)的层面上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调整,并结合本校的特点和优势学科,有针对性地开设校本课程。我国的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科门类比较单一,比较适合采用这一模式。

二、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选择

从推动力量来看,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由于规模中等,办学资源相对比较充足,应当选择院(系)推动型模式,但最好能够设立独立的公选课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公选课的课程论证、评估与日常管理,沟通与协调各院系的关系,积极开设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等多元化的课程,增强开课的科学性。

从发展路径来看,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由于办学历史较长,课程体系建设已有较好的基础,应当选择内涵型模式。首先,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应采取各种措施,如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增加课时津贴、为教师提供进修与培训机会等,鼓励教师开设高水平的公选课。其次,学校应考虑将选课方式调整为限选和自由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课程的稳定性和针对性。

从学科整合方式来看,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科门类比较单一,应当选择深化特色型模式。首先,这类高校应以开设学科课程为主,并可以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和所在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有针对性地开设校本课程。在这方面,一些研究型大学己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湖南大学利用岳麓书院来开设公选课,让学生学习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厦门大学利用靠近台湾的地理优势,开设民族精神方面的公选课。其次,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由于缺乏雄厚的资金、师资以及专门的本科生培养机构,故不宜采用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方式。当条件成熟时,该类大学可以考虑围绕一些主题开设不同类别的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比如围绕着“教育公平”这个主题,学校可以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开设课程,并聘请多学科的教师共同授课,或者围绕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理论研讨等活动。

三、地方教学型大学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式选择

从推动力量来看,地方教学型大学由于规模较小,办学资源相对比较紧张,应当选择学校推动型。由于学校采用自上而下式的构建模式,容易产生整齐划一的局面,故应当尽可能多征询院(系)的意见,调动院(系)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可以考虑聘请各学院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评估组,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科学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