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文交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南文交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南文交所范文1

媒体在捧杀?

年纪尚轻的学生破解了国际难题,该不该宣传和褒奖?这似乎是句根本不用回答的废话。但今年3月,刘路站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的舞台上,捧着“影响世界华人希望之星”奖杯,全然一副忧心忡忡,受之有愧的模样。当他说出“对于很多褒奖,自觉不配”一语时,似乎已经感受到,这些褒奖对他而言也是极其危险的。

2011年10月,在媒体初次获知中国一位大三学生破解了西塔潘猜想时,“刘路的14大天才素质”就被媒体“发掘”了出来。此前,刘路的成绩时高时低,且严重偏科;刘路高中的奥数老师对他也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其父母更没有觉察出儿子在数学方面有什么天分,只记得初三时,刘路就读完了只有大学数学系的学生才能看明白的《古今数学思想集》的前两册。但是,善于包装的媒体并没有因此感到挫败,刘路总还有别的地方值得学习:他喜欢跑步和游泳,说明兴趣广泛;为一个数学问题没按时吃饭睡觉,那叫废寝忘食;性格内向,不常与同学沟通,是因为惜时如金;连抵触应试教育,不按规则答题,都被视为无功利心且思维跳跃。这些“美好”品质,不都属于“天才”应具备的素质吗?

时隔半年,刘路再次因为破解“西塔潘猜想”获益——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正教授。媒体对刘路的称呼,也从“小陈景润”、校园“小天才”变成了直呼其“天才”。连“西塔潘猜想”,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猜想,变得比“哥德巴赫猜想”更知名。但事实上,“这种水平的数学猜想很多,而该猜想的提出者戴维·西塔潘也并非一些媒体所说的‘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目前只能找到其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两篇论文,其中提出猜想的论文在CiteSeer数据库显示至今仅被引用过11次。”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香港数学会理事长汤涛如是解释。

对刘路来说,“天才”的称号像一顶大帽子一样扣了过来,“我虽然没觉得害怕,但却觉得他们的期待带给我一种压力。我并不是不希望做到他们期待的那样……”刘路说,他只想以平常的心态,过平常的生活。

学校借机造势?

如果不是刘路所在的中南大学在今年3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新决定,刘路或许真能过上他想要的“隐形人”生活。

学校的新决定不但包括让刘路提前通过本科论文答辩,开始频繁的出国留学交流,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还让他进入侯振挺教授研究所,直接担任中南大学研究员,获100万元奖励,享受教授待遇。22岁成为教授,这在中国尚是首例。就连著名的数学神童陶哲轩,也只是在21岁时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24岁时才得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正教授席位。

紧接着,刘路又收到了新的礼物——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全额奖学金。另外,中南大学将建成占地8000平方米的数理大楼,并计划将其中一间至少30平方米的办公室给刘路使用。同时学校还会为他安排住房。中南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颜兴中曾向媒体透露,“刘路已经完成入职手续,成为中南大学的正式职工。按照中南大学教授级别待遇以及刘路目前的情况,他将拿到6000元左右的第一笔工资,而年薪则至少可以达到10万元”。但刘路的工资有可能更高,张尧学校长说,“按照正常的标准和刘路的科研能力,他未来的月薪有望达到3万元。”

这样的殊荣和待遇,足以见出学校对刘路的重视,但也似乎让人看到,中南大学也正利用刘路对外大秀了一回自己的培养政策。张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想通过刘路这件事告诉全社会:中南大学是一所开放的、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高校。中南大学愿意为优秀的、杰出的青年人才提供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他还透露,将刘路破格升为教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要你有能力,我们就给你空间……刘路可以组建自己的团队,未来他的团队将吸纳进来更多年轻有想法并敢于实践的人,这将由他决定。”

名人的棒杀

然而,自刘路今年3月被学校嘉奖以来,质疑的声音从来没有消停过。先是美国某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发文表示:刘路这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在去年六月被美国学术期刊《理论与逻辑》(《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接受,现在应当早已发表,但至今仍无法搜索到。“因此我觉得这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骗局和炒作。望方老师(方舟子)代为明鉴!”随后,此人还收到了方舟子的回复:我检索了《理论与逻辑》去年和今年各期,也无刘路的论文。

或许因为打假斗士方舟子此前打假“战绩”颇丰,这次他的证实被不少等着看热闹的网友大肆转发。百度贴吧中,甚至有网友在今年8月几次编文“详尽”描述了刘路造假前后的过程和参与者。在他编写的故事里,刘路是在今年3月被中南大学几个院士通过“论文事件”包装成学术明星。4月,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曾向相关教育部做检讨,坦承刘路文章出现错误,存在造假,学校过度包装其人。8月,刘路因事件败露向校长求救。10月,张尧学及几个参与者向刘路摊牌,彻底放弃他这张校园王牌。帖中写道:“刘路因为造假,受到同学和同事的嘲笑,离开中南大学。炮制刘路事件的学术流氓张尧学请求刘路原谅。”该网友网名“wxmspt”,在百度贴吧属头衔等级10级的“知名人士”,自称他所写的内容已有上千人阅读,刘路和张尧学如果不服,可以王晓明。有网友提及,“wxmspt”的真名即是王晓明。

随后,百度文库中出现了后续文章《刘路事件——又一个数学诈骗案件》,文章作者署名依旧是王晓明。该文章除了指明刘路的文章不可能在美国发表、刘路获奖时目光恐惧等疑点外,还痛批中南大学校长假借刘路之名私分奖学金等学术丑恶行为。该人甚至列举了中外历史上知名数学家的造假行为,及社会包庇这些人的恶劣影响。

11月中旬,百度文库却突然删除该文。记者发现,王晓明此前著有《巴德赫猜想传奇》,书稿是否被出版尚不得知,但内容已被多个网站转载。有网友在看了书稿后,发现自称“数学之父”的王晓明对巴德赫猜想的理解多有谬误。随后,又有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赵克文研究员出来打假,视王晓明为“伪民科”(民科,全称:人民科研工作者,指民间靠自己兴趣进行研究的人,大多背离科学规律,挑战公认经典)。关于造假的传闻,究竟是王晓明借机恶意攻击年轻的数学研究人员,还是确有其事,无人证明。而刘路本人似乎也从人间消失了,他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本刊记者曾多次致电刘路工作的中南大学。他所在的数学与统计学院声称不便透露刘路的一切情况;此前一直安排刘路与媒体对接事宜的学校外宣部声称刘路日前已前往美国,“你们采访不到他了”。至于刘路何时回国,对方答:“随他乐意。”此后,当记者再次致电外宣部与综合宣传办时,电话几次均由学生助理接听,并表示对刘路情况并不清楚,相关知情老师正在开会或已经下班。再次致电数学学院,几番逼问后,才得知刘路目前在国内,也还在中南大学。

半年前,刘路被媒体和学校包围着,被他们捧成了“名人”;半年后,刘路似乎还是被学校等包围着,只不过这次真成了“隐形人”。刘路究竟怎么了?

刘路的理性与逃避

半年前的刘路是这样的:

不善言谈,把自己获奖后的生活总结为:该上课就上课,该看书就看书,该研究数学就研究数学。用刘路的博导侯振挺教授的话说,似乎获奖的事儿跟他没关系。

某媒体摄制组去给刘路做节目,当在图书馆拍摄时,摄制组提出让看书的学生撤出的要求,当即遭到刘路反对,理由是不能影响同学;摄制组又提出去刘路宿舍拍,也遭到拒绝,理由还是不能影响三位室友。除了一再声明自己不是天才外,刘路所做的就是尽量躲起来,唯求世界快把他忘掉。

这一度让人觉得放心,因为至少说明刘路疏于名利——这是一个研究者必备的素质。但是后来,在谣言盛起的时段,刘路及其学校“不露面,不表态”的态度又让人有点担心。半年里,“失声”的刘路在做什么?

当记者辗转联系上刘路获知,他已与中南大学签订为期5年的聘用合同,现为该校数学学院研究员,同时也在继续博士阶段的学习。校方践行了他们对刘路独立办公空间和10万元年薪的承诺。

在这半年时间里,他确实收到过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流大学的出国留学邀请,并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全额奖学金,但因为刘路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基础尚薄,计算机技能较弱,最终没有收到对方的明确复函。而对于造假的传闻,刘路表示百度贴吧上的内容早已看到,但懒得回复。随后,他给记者发来美国《理论与逻辑》期刊的网络链接,上面显示,文章今年6月发表,且已能查询到电子版。这半年里,除了学习研究,他还做过的一件事就是:拿出50万奖金买了房。

从本科生到教授,身份的跳跃并没有让刘路感到不适,他目前依然以学习为主,同时要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他说,这并没有让他感到压力和负担,因为每位老师都要在5年聘期后接受考核。而学校谎称他已经出国,或许只是出于对他的保护,为他提供一个清静的学术环境。

中南文交所范文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科技产业工作将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拓宽产业内涵,依托学校学科和区域优势,坚持高校产业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方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逐步将学校产业办成教师科研的中试平台,办成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办成学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科技创业平台,以无形技术资产与社会资金结合办企业,加快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之路。

发挥优势 凝练目标

经过48年的发展,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理、工、农、文、经、法、管、教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现设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0个硕士点。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重点学科。现设51个本科专业,有7个国家管理的专业点,4个省重点专业。拥有1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近三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61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48”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9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2001年以来,学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3675篇,出版专著80余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科技产业与创业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要以知识集成与产业设计体系为手段、以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体系平台为资源载体,建立一所集“科研、教学、产业、学生特色四位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大学,为中国林业产业现代化和中国式特色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示范,为大学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供经济支撑,为需要创业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各专业教学提供实验和实践基地,为科技成果的中试和孵化提供设备场所。

思路明确高点起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缺少强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会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也会影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科技产业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是有组织地进行产业化转化、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形式。

建设高水平的科技产业和创业平台,可以搭建学校与社会进行深层次交流的通道和桥梁,基础平台越扎实,大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就越坚实,方向更明确。建设科技产业和创业平台,还可以有效地纠正所谓“科研出论文,论文出职称,有了职称就加薪”的空洞科研怪圈,有利于纠正学生“动脑动嘴不动手、高分低能”落后形象,回归教育的本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科技产业和创业平台建设工作把教师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教师是学校科技研究和教学发展的主人和载体,教师参与产业建设能有效地改善大学人才结构,加强和加快高素质的、有创业体验的毕业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的发展输送高尖端综合性精英。

按照学校创建科技产业和创业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决定高点起步,以学科资源为平台,以树立社会认可的新林产业形象为目标,促成第一产业与尖端产业的融合,建立稳定生态资源源头和高利润高速度发展源头,实现中国林业的发展梦想。采取引进(产业、创业、科技)经纪人制度;科研从本科生开始、创业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创造灵感;在中小学生中推广大学科技产业园区基地的宣传,加强人才从小培养的观念;把大学科技园区建成中小企业的技术大学校;把校园建成家园、把家园变成乐园――高度精神文明、高度物质文明的典型大学等配套措施。力争把高校科技产业和创业平台建设成为为政府提供良好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平台、为国民提供良好的素质教育方法的基地、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理念和科技技术的示范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发展基础平台。

完善体系 建设基地

根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科技产业和创业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学校将积极完善科技产业合作化体系,大学生科技创业体系,教学、科研、产业、创业四位一体的运营体系和企业与营销体系。建立以高科技成果转化为背景、以现代企业管理为手段的大学科技产业资产管理公司(知识经济中枢型产业集团),作为经济组织载体和科技辐射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采用相关林业行业俱乐部的形式,在分支机构中设立创业协会,例如林产品销售俱乐部、竹质材料研发俱乐部、木竹家具设计俱乐部、经济林培育俱乐部等,把优秀的博士研究生作为核心会员、把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级会员、把其他会员作为一般会员,纳入不同创业级别的指导之下。建立稳定的产业/创业经纪人制度和科技经纪人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将产业/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利润的70%分配给产业/创业/科研成果拥有者,15%分配给经纪人,15%留在学校作为基金,利用政策激励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为地方经济服务。建立以各专业(教研室、研究所)为支撑、跨院系联合、多学科结合的各类企业技术支持形式,从基础水平上实现产业、科研、教学、创业的结合,学科结构以学校的重点专业牵头,带动其他专业发展的形式,实现从科技开发到市场营销的循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产业发展将配合学校总体规划,建立学校产业功能定位、发展战略、行动纲领、分年度目标及制度体系,配合重点学科的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特色和重点学科优势,以高新技术服务区域经济,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具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科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益阳竹质新材料基础园区、永州芝山区木材深加工工业园区,在园区中分设林产工业园区、生态旅游园区、优质种苗园区、大学生创业园区、尖端产业园区、林产品交易大市场、素质教育及中小企业经营者集市园区、模式建筑及家具(居)用品展示园区等。通过政府支持、科技产业园的项目立项以及技术转让等各种方式,设立科研项目风险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金、研究生独立开发基金、贫困学生创业基金、产业发展重点攻关项目基金等。

拓宽内涵 重点突破

目前,高校科技产业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做好当前的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拓宽发展内涵,另一方面是要点面结合,重点突破。2006年学校科技产业工作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长沙校区和株洲校区已各自建立一个木材脱脂中试试验室,依靠社会资金,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松木脱脂改性技术,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实现产业化。抓紧与海南、云南等资源大省洽谈合作事宜,充分发挥该项技术能量,创造更好的科研平台,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提升科研经济环境,支持木材学科建设。

依托学校师资力量和科技优势,把专项的竹质新材料技术全面推向社会,将竹子从大众生产提高到深加工利用全面开发,为木材学科专业提供科研平台,开发适合湖南地区的竹质新材料产业经济,形成全省竹农共同致富的产业链。

中南文交所范文3

“大学英雄”之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前会长周远清

可以作为“大学英雄”的个人,应该还是不少的。承诺“四不”的新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卸任的深圳大学“最牛校长”章必功;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等,均有充分的理由被称为2012年度“大学英雄”。但笔者还是更愿意推荐刚刚卸任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前会长周远清。

周远清,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分管高等教育工作的副部长。作为副部长,他亲历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共建、合并、调整;倡导并加强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2000年11月,他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在他的带领下,从2001年~2011年,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致力于发挥自身“研究、咨询、中介、服务”的功能,与相关省市联合召开了11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从2003年开始,增设了公益性博士生分论坛,每年都吸引了国内一批优秀博士生和一流的博士生导师参加。11届论坛累计收入高水平论文约2,000篇,每年精选了其中一部分论文结集出版,累计出版了11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论坛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博士论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倡导了高等教育学科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由于他卓越的工作,吸引了广大学者、高等教育管理者、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参与和关注,有效地推进了决策、科研、教学三支队伍的汇合,使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峰会。

“大学英雄”之那事:大学校长职业化艰难起航

说起作为“大学英雄”的事,同样有不少可供选择的事件。如临沂大学持续的去行政化改革;北京师范大学中层干部“四不”;浙江大学建“学术特区”促青年教师成才;上海交通大学设“特别”岗位搭建青年教师成才舞台;《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复旦大学全面推行“职务聘任代表作制”;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序长不序爵”等,都将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但笔者还是倾向于把“大学校长职业化艰难起航”作为2012年度最为有影响的事件。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学出了三位“新星”校长。一是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他在2011年10月宣布,在校长任期内,将做到“两个不”;二是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他在2012年7月上任后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将做到“四个不”;三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新任校长韩震,他向全校师生公开承诺“三不”。

笔者积极主张大学校长职业化。因为,随着大学进入社会的轴心位置,社会对大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国,更是如此。社会迫切需要大学对社会作出积极的应对,大学应该引领社会,引领企业,特别是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方面。与此相伴的是,随着大学与社会紧密程度的提高,大学与社会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也就越来越多,因而不得不由专业人士来管理、带领和协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主张,当今的大学校长应该是政治家、企业家、管理者、教育家的集合体,大学校长更多地应该把精力放在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上,放在资金筹集和人才引进上,而不是放在教学与科研上。但笔者要说的是,大学校长承诺“两个不”“三个不”“四个不”标志着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开始,但这只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或者说是一个个人主义的行动。中国大学的发展,更需要的是一种大学求真的文化与环境。

“大学英雄”之那大学:中南大学

虽然南方科技大学获准建立,正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并作为全球15个教育创新范例之一,入选2012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丛书,但笔者还是更愿意推荐中南大学作为2012年中国“大学英雄”。

中南文交所范文4

关键词: 国际供应链;风险因素;评价指标;贸易式进入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51 文献标识码: A

一、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简称SCOR模型)是美国供应链协会(SCO)开发设计并推行的一种专门用于供应链描述与设计的工具,其将具体作业与性能衡量指标相结合,定量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性能,提供了供应链评价及快速确定改进机会的工具,最佳表现及其特征描述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参照的目标,也可作为供应链风险识别的工具。

二、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风险识别

利用SCOR模型把整个供应链的结构、组成、地理分布、处理流程清晰地描述出来,供应链运行的统计资料和对供应链预期达到指标的预测,达不到预定指标的可能性即为风险,影响实现预定指标的因素即为风险因素,指标比较差的环节即为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

三、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的重要因素

1.因子分析概念

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识别隐藏在大量可观测变量中的少数几个潜在的、观测不到的因子,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潜在变量来表示基本的数据结构,这些潜在的综合变量被称为因子,能够反映原来众多的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释这些观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重要因素的评价

分析上表,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包括作业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可获得性指标、服务响应能力指标等几个方面。

四、基于SCOR模型的贸易式模式国际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研究

SCOR模型将具体作业与性能衡量指标相结合,定量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性能,本文从国际供应链运作角度,确定国际供应链执行过程流程图,把国际供应链标准配置的所有活动标在以地图为背景的图上,用于分析不同地区地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差异对国际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影响,结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重要因素的评价,对贸易式模式国际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借助SCOR模型的贸易式进入模式国际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分析,在进行国际供应链运作时对其相关因素造成的风险进行防范,达到权衡风险与成本、风险与效率的目的。

作者单位:庞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汪洪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存禄,黄培清.供应链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7-36.

[2]苏琦.国际贸易,市场风险,要素流动与跨国公司[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45-55.

[3]许晖.国际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39-43.

中南文交所范文5

[摘 要]以考古材料为主,结合民族史和历史地理学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文明交往论为理论指导,探讨远古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中国西南地区内部及其同中南半岛之间的整体性格局,这很有意义。地缘、文化传播和民族迁徙流动等因素在古代综合促成的这一格局,影响了近代乃至现代该大区域的总体形势。文明交往使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地区之间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加强,这在该大区域整体性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The Unity of the Southwestern China and Indo-China in Ancient Time

Key Words : civilization exchange; Neolithic Age; Bronze Age; Indo-China; Southwestern China; unity

Abstract:In many cases historians only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 unity in modern world history and ignore the study of the pre-modern, especially ancient, world history as a whole. On the other hand, scholars'views are so confined that al- though they believe that there are some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s in remote ages, they can not exert an influence on the world history. In view of the above-mentioned facts, based on some new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archaeological data at home and abroad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dea of civilization exchange, this paper proves the distant unity in the Southwestern China and Indo-China since the Neolithic Age. The interrelation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ivilizations in the Southwestern China and Indo-China are strengthened by civilization exchange. It also has a decisive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unity in this region.

以往的历史研究通常只强调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整体性研究而忽视此前时期,尤其是上古时期世界的整体性问题①,这是整体史观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整体史观的理论界说在目前取得的成果较多,而具体又深入的个案研究却并不多见。这两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年代太远,文献资料和实物证据较少;另一方面也由于研究者囿于学科背景和学识视野,未能对此问题做认真的综合研究。就中南半岛(大陆东南亚)和中国西南地区的整体性研究而言,综合性研究的成果则更少②。本文以考古材料为主,结合民族史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近数十年来,伴随着世界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史学界对世界历史的整体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作为相关成果的理论论著不断涌现。在世界历史整体形成的时间或世界历史的起点上,主要存在三种不同意见:15、16世纪,17、18世纪;20世纪。这三种意见的共同特点是认为世界历史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才形成的,而不是在人类历史一开始就产生了世界历史。但是,必须考虑到两点:一是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程度,永远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社会的进步和交往的发展都是一个无止境的、连续性的过程,因此必须考虑究竟交往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构成世界历史。二是不能说15世纪之前就不存在世界性的交往。由于今天我们所有的研究能力、认识水平、历史资料的局限性,对15世纪以前人类的交往所知甚少,如果因此而断言15世纪以前人类完全是孤立闭塞的,显然过于草率。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多地了解15世纪以前世界各大洲之间人们的交往。因此,“把世界历史的起点或世界历史整体形成的时间放在人类历史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不妥当的。容易造成理论上的矛盾和逻辑上的混乱,并且也经不起历史发展的检验。只有把世界历史的起点与人类的产生统一起来,把世界历史溶于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之中,才能真正说明世界历史。”对整体史观的反思,详见张一平《论世界历史整体及其形成》,载《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② 历来研究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古学者大多探讨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区分、族属与民族迁徙的关系、文化交流等问题,却较少具有世界历史整体史观的视野。在此方面,童恩正是个例外。早在1980年代他就开始关注中国西南地区与古印度、古东南亚等地区的考古文化交流与民族互动,同时指出在新石器时代以来,在中国东北直至西南地区的广大地域,已经形成了一个“半月形”的文化传播带。这种宽阔的学术思路为后辈学者以开放的眼光从事跨学科的古文化研究提供了极佳范本,其主要成果均收入童恩正著《南方文明》一书(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同样,研究中南半岛(大陆东南亚)的世界史学者,多探讨其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主导民族的族属、早期国家的发展形态等问题,能够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进行中国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整体性研究的成果也并不多。即便能够取多角度看待东南亚的整体性,目光也多限于东南亚地区,并没有把中国的西南地区也纳入这个大区域的整体性格局之中。将东南亚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是贺圣达著《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事实上,由于自然地理生态背景和地缘的相近,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之间在历史文化上的一致性、进而在其他方面形成的整体性是非常突出的,本文将揭示这一点。

历史地理学所提供的成果,以文明交往论①为指导,讨论远古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中国西南地区内部以及它和中南半岛之间形成的整体性格局,并描述这一格局影响了近代乃至现代该大区域的总体形势。文明交往使得西南地区之间和它同中南半岛之间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断加强,这在该大区域整体性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一 文明交往论与中南半岛—中国西南整体性形成的条件

文明交往论是一种解释“全球化”的全新理念,它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类正是连续不断的文明交往,才从分散走向整体,进入“人类历史上空前伪、规模宏大的文明交往”的全球化时代,即“人类的现代文明,正在走向普遍的全球化”。它认为,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它是伴随着生产力同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也是历史交往的过程。文明交往就是不同文明之间和相同文明内部人与人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又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交往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文明化问题。世界史和文明史就是通过交往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的,文明交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历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所谓整体性,就是从分散走向统一,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种小的整体走向大的整体然后再到更大的整体。以此理论为指导,如果把我国西南地区同中南半岛作为一个考察对象,就会发现早在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在这片广阔的地域里就初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整体性,它深刻影响了以后该区域的历史进程。

从地理上讲,大陆东南亚指的是包括中国大陆北纬30度(大致以长江为界)以南直到中南半岛南端,中国南海西至缅甸伊洛娃底江的区域[1]。其中,中国西南地区是人类最早起源的地区之一,很早就有人们在此生息繁衍,这已经被考古发现所证实。中国西南跟中原地区在地理上连为一体,跟大陆东南亚也有地理的亲缘关系,贯纵本地区的几条大江大河都是南北走向的,云南境内几条河流尤其如此,最后都经由中南半岛注入大海。在这些河谷地带,历来都是民族迁徙频繁之地,历史上常有南北向的民族流动,而且其流动之规模声势之大令人难以想象。而且,西南地区同南亚大陆由于地缘接近.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很早就开始了。从新石器时代起,在华南广为流行的几何印纹陶和有肩、有段石器等器物,在西南和中南半岛都有广泛分布。有学者在比较了东南亚大陆和华南的陶器之后,指出:“通行于东南亚之语言可能源于长江中游,更古老的泰—南岛语可能已经产生。这样的话,沿华南海岸从长江到东南亚大陆,很可能是一种文化的连续统一体。某些器物的相似特征暗示着文化的极其相似的特征和联系,而不是在华南和东南亚大陆孤立发展的。……据我估计这种相似特征似乎是普遍存在的”[2]。到青铜时代,这种一致性进一步加强,在考古学获取的材料中,器物的形制和纹饰等方面有更多共性,说明其整体性已初具规模。这种整体性的出现除了地缘上的接近外,应该同该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有关系。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在当时的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周邻有两大古文明(古巴蜀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存在.使得它们之间的交往有着外来的强大推动力而愈加频繁。

————————————————

① 在世界历史研究中必须着重考虑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活动,其积极倡导者是吴于廑、彭树智等先生。吴于廑较早提出必须将交往作为世界史横向发展的联系线索,尤其强调人类历史上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交往活动,见《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第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彭树智则进一步发挥并完善这一理论,提出了“文明交往论”,其主要理论内涵详见彭树智著《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著作对文明交往论的论述相当深入和细致,为“全球化”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个案分析,对世界历史整体性的持续深入研究也极富建设性意义。以此观点为指导,在彭先生带领下,产生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尤其是对于中东西亚国家历史的研究,具体反映在《中东国家通史》各卷(商务印书馆2000—2004年陆续出版)和《世界帝国兴衰丛书》各卷(三秦出版社2000年以来陆续出版)、《阿拉伯国家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等论著中。对于这两套丛书及文明交往论的评介,主要有以下文章:彭树智《阿富汗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往》,《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彭树智《论帝国的历史、文明和文明交往——总序》,《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彭树智《文明交往论和通史研究问题的思考—编后记》,《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彭树智《论中东的战争与和平交往问题——编后三记》,《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彭树智《论中东民族与宗教交往问题——编后记》,《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彭树智《阿拉伯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张倩红《阿拉伯史研究及学科建设的新思路——(修订版)读后》,《史学月刊》2001年第3期;巨永明《文明交往论:解析全球化的新路径——读(文明交往论)》,《世界历史》2003年第3期;方光华《历史理论与个案研究的完美统——一读彭树智先生》,《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陈天社《新採索、新视角、新观点——读》,《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王铁铮《历史上的中阿文明交往》,《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等等。从目前以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彭树智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文明交往论对于整体性史观在具体个案分析的运用中有其独到的优点,也可以弥补整体性史观理论建树多、个案研究少的缺点,因此值得在世界史的研究中继续将其推向纵深。本文以远古中国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为对象,就是考虑到在东南亚史研究、中国上古史与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比较研究与整合研究的成果尚屑少见,因此尝试以文明交往论为指导进行初步探讨。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整体包括小的整体和更大范围的整体,小的整体构成大的整体,然后又构成更大的整体。它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经济基础、交通和民族交往。

1.经济基础

整体性的形成要有经济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会产生民族文化交流,然后通过商旅贸易、使节往来和民族迁徙等方式而实现。古代的西南地区跟中南半岛,由于地缘的接近,自然环境的相似,使得他们之间在经济方式上有些共同性。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这一地区在居住方式和农作物品种上,都有些相同和相似,这也是我们说它们之间能够形成整体性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文明首先在一个或者多个中心产生,然后文明之光向外围播送,这是文化传播的一个常见规律。从中国西南地区到中南半岛,以前多被认为是文明的蛮荒之地,可是20世纪的考古和其他研究工作已经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现今都发现了很多高度发展的文化,特别是青铜文化。在西南地区包括有蜀文化、巴文化、滇文化和石棺葬文化等,它们之间时代不尽相同、发展程度也不一致,其中最早的是巴蜀青铜文明,它代表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和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它对四邻的各个文化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巴蜀文明的高度发达及其代表的经济发展程度,都可以从其灿烂的青铜文明里面看出来。中南半岛,自从越南东山文化、泰国东北部文化的考古工作分别从1920、1970年代开展以来,都揭示了该地区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丰富文化内涵,其中泰国班清文化和越南东山文化是最为光辉的代表。围绕着农作物尤其是水稻人工栽培起源于何处的问题,中外学者历来争论不休。但不管怎样,中国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之间由于地理上的亲缘、自然生态环境的接近,在经济上的共同点是肯定有的,比如可以把中国西南和中南半岛看成是一个水稻种植圈。这正是说它们之间形成整体性的一个重要前提,而这个前提,又通过交通条件得以实现。

2.交通条件

首先看四川和中原以及周边的交通。从东西向看,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和江汉平原的中间地带;从南北向看,它处于黄河流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所以它自然而然成为该区域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西北的氐羌,就是南下到此进而到达更南的云南;荆楚的濮人也是西进到此,进而广泛分布在西南地区;同时云南和越南、两广的越族,也同四川地区发生了交往。四川盆地的巴蜀先民,最晚在殷代就已经与中原地区和云南有了交往。这说明交通已经开通,不过这种开通程度随着巴蜀先民的否断向外开拓而扩大。而各个地区的交往,都是因为当时已经有了成形通道。四川地区跟外部的交往通道,一是北边,二是南边。在北边,到战国时期已经有几条通往中原的通道,其中最重要的是石牛道和褒斜道。往东则可以借助长江、清江(夷水)和大溪(鸟飞水)出川。川滇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利用横断山脉南北走向的峡谷与河谷而开辟的西夷道,就是从成都出发,经雅安,沿会理,渡金沙江,直到云南晋宁和大理,然后从大理到永昌,再到密支那(今缅甸八莫),并进一步到达东印度阿萨姆地区,再人印度等国家。这段从永昌之后称滇缅道或蜀身毒道,是构成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南亚次大陆交往的大动脉。学界对这条道路的探讨已经非常深入,获得的证据也非常充分[3]。第二条是南夷道,即从川东到滇东北。此外在川黔之间还有夜郎道,因汉代由此通往夜郎,因之得名。《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记武帝时人唐蒙入夜郎,可能就是走这条道路;蜀地的枸酱等产品从夜郎远输到南越,也可能是走这条路。

从昆明出发到越南的道路主要是循着红河的水道。《蛮书》卷六云“通海城南十四日程至步头,从步头船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蛮”,就是红河水道,这条水道也很古老。此外,《水经注》卷37“叶榆河”条云:“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上言,从粜冷出贲古击益州。臣所将骆越万余人。……愚以为行兵此道最便,盖承借水利,用为神捷也。”在广西田东县发现的战国墓出土了典型的中原地区的铜戈和滇文化的铜鼓、铜剑和玉环[4]。这种文化的交汇表明这里曾是交通要道,从岭南通往滇中的交通路线,是经过句町的。《史记》记载南越王国“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说明南越国已经可以直接通往滇西了。《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孝武时通博南山度兰沧水耆豀,置鑴唐、不韦二县,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实之,因名不韦,以章先人恶行。”不韦县在今云南保山,说明要经过广西西南部和云南东南部,也可能就是通过这条路线的。

从云南西南部到达泰国东北部的交通,没有哪部古籍文献注明是经过什么路线的,可是由于地缘关系,都不可能没有交通。发源于西藏、流经云南的几条大江大河就纵贯其中,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历来就是民族迁徙频繁之地。在此流域,从滇西南一直到该河流的出海口附近的越南同奈盆地的文化因素中有很多共同性。加上民族的近缘,他们之间的交往和文化交流是肯定的。

3.民族互动

正是在交通被逐步开发的基础上,民族迁徙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贸易,战争与和平,都促进了整体性的大大加强。四川盆地的地理很独特,它是西南连接中原和西北的通道,云南又是连接四川和东南亚的桥梁,通过贵州又可以到达荆楚地区,广西西南部又是从越南北部和云南到达两广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个大区域的战略地位历来非常重要。而其间发生的民族分布情形却非常复杂,这里的各民族长期以来在此共同生息繁衍,他们之间又有不断地流动、迁徙、融合和消长,因此这种变动使得整体性成为可能。对西南地区各古代民族的研究表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古代民族在地域上的分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动态地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肇始于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农业和民族语言则随之不断传播流布而产生地区变异。我国称呼秦汉时期及此前生活在今云贵高原、川西南和桂西部分地区的民族为“西南夷”,其中族系纷繁、民族众多,一般认为“西夷”指的是氐羌族群,“南夷”指百越族群;他们在分布上各有聚居区而又交错杂居。没有人口的流动和贸易、战争等方式,文化不可能传播,文明不可能交往,因此也不可能形成这种众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不论历史文献、民俗材料还是考古材料,都表明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人民自古就有对文化的兼容性,他们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西南民族文化。总之,古代西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它们内部由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互动、交通的开发,已经显示出相当的整体性。而通过交通条件和民族流动,西南地区又在外部和中南半岛之间的文明交往上形成了初步的整体性。

二 新石器时代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的整体性

在新石器时代,由于人们已经开始进入定居生活阶段,所以他们的交往有了新的特点,那就是产生了贸易和交换;伴随着贸易和交换,又必然带来文化的交往.新石器时代最能体现文化内涵的两样东西,一是石器,二是陶器,所以陶器和石器成为考古学确定时间和划分文化类型的重要标准。中国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很多,在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都有发现。四川盆地东部的大溪文化时间大约在五六千年前,盆地西部的三星堆一期的年代也有四五千年。云南元谋大墩子文化时间是距今三千年,宾川白羊村遗址距今四千年,滇西云县、忙怀也有新石器文化的发现。西藏昌都卡诺遗址,距今四五千年。贵州的新石器文化也有较多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如泰国东北部、東埔寨湄公河沿岸、越南大部分地区也都发现有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泰国的能诺他和班纳底遗址,时间可能也在公元前三四千年。越南北部冯原文化、南部的同奈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也可早到公元前3 000年。在这些时代有先后或者非常接近的石器文化之间到底是否存在传播因素?答案是肯定的。

从总体上看,这些代表性的新石器文化之间,虽各自独立,但还是有些共同的文化特征,比如夹沙陶和绳纹等。四川盆地西南端青衣江的有肩石器,与长江其他地方出土的相似;川东、川南以及嘉陵江流域的文化因素也都同大溪文化相类似;西藏卡诺遗址同川西南和滇西的有肩石斧、夹沙陶质等之间,都有相同之处。云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大体可分三个区系:即有肩石器文化,分布于红河、元江和澜沧江中游及上游部分地区;有段石器文化,在滇东北;有肩有段石器文化(即梯形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三江并流地区。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洱海地区的宾川白羊村建筑、绳纹、半月形穿孔石刀都同大墩子一致。在滇池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和有肩有段石锛,乃是当地新石器文化的典型器物,而这些正是百越文化的典型器物。元谋大墩子、宾川白羊村、石寨山类型各遗址还出土少量印纹陶器,器型以罐类为主;纹饰多属斜方格纹、点线纹与圆圈纹等,均与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所出者颇为相似。在云南西南部中缅边界的耿马县南碧桥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里发现器物的文化特征很接近华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如陶器种类少,多为圜底的釜、罐、钵等,不见平底器、三足器、带耳器;夹沙陶,大量流行绳纹,纹饰多用刻划、剔制以及压印法制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共存;属食物采集经济;天然洞穴;有肩斧等[5]。这说明百越文化的分布已经远到萨尔温江。百越文化特点开始显露于新石器时代,从东南、岭南到西南,凡是越人分布和活动过的地区,都有越人文化的典型器物如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印纹陶器出土于新石器时代遗址。贵州夜郎故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比较广泛,在黔西、黔西北的许多地点,发掘和调查征集了大批新石器,有斧、锛、锄、有孔石刀、刮刀和凿等。这些石器质地坚硬,磨制精湛,刃部多有使用痕迹,其中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锛占一定比例。在出土陶器中,也有方格纹和几何图案。越南冯原文化的特征竟然同百越、云南地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越南学者甚至据此认为是冯原、东山文化发展成了以后的石寨山文化——当然,已有研究则更多地表明,石寨山文化是在当地新石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①。越南同奈盆地发现的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也是有肩、梯形石斧和石铲。泰国东北部湄公河流域发现的石器也多有肩。

——————————————

① 石寨山文化能否在当地找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渊源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西南考古工作者。这主要是因为在滇池区域附近所作的新石器文化的发掘工作还很少、所获证据尚不充分。具体情况见蒋志龙《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南文交所范文6

在中南大学的校园里,刘路匆匆而过,黑色风衣,黑框眼境,腼腆地笑。几天前,他或许只是大家眼中的路人甲;但现在,即便特意戴着遮阳帽,仍有不少人能认出他,他的照片早已伴随着他的出名传遍网络。

3月20日,中南大学数学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刘路,因破解“西塔潘猜想”,被学校破格聘任为教授级研究员。这个22岁的小伙子,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正教授”。在媒体长枪短炮的围攻中,他把头深深埋在了风衣的领子里,“我不是天才,只是喜欢”。

腼腆的《哈利・波特》迷

刘路说话声音极细微,仿佛在自言自语。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当他从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手中接过100万元奖金时,表情也是淡淡的。

生活中的刘路,斯文腼腆,有点不合群。晚上,大学寝室一般会开“卧谈会”,刘路很少参与讨论,有时,大家正聊得火热,他会突然冒出句冷笑话。刘路说他并不是个高傲、冷漠的人,但朋友的确不多。“我也想交朋友,但我性格太闷,大家觉得我比较无趣吧。”

在同学们眼里,刘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术男:“他如果不在寝室,就一定在图书馆。”“大一时,他每天晚上都看数学论文,还是英文版的,而且看得津津有味。”“同学问他题目,他的思路也与别人不一样……”

刘路的室友刘洋告诉记者:“刘路可以为了一个数字问题,饭不按时吃,觉也不按时睡。有一次,我半夜两三点醒来,他还在看书,一大早起床,发现他已经不在寝室了。”而刘路说,那并非常态,他一般是每天睡七八个小时,很规律,“不过,我的确希望自己能像‘吸血鬼’那样,不用睡觉”。

学术男并不等于书呆子,在数学之处,刘路的生活并不枯燥。他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忠实粉丝,尤其喜欢女主角赫敏;他听流行音乐,喜欢王菲和梁静茹的歌,休息或走路时都戴着耳机;他爱下棋,同学们热衷的韩剧、电脑游戏,他从不参与,“还不如找人下上一盘象棋有趣”;他还喜欢运动,跑步、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他都挺拿手,在学院运动会上,他包揽了400米和1000米两块金牌,使人们对这个少言寡语的男生刮目相看。记者留意到,身高1.7米的他,体型看似瘦弱,饭量却不小,他戏称这是因为体质好。

应试教育的抵触者

刘路的家在辽宁大连,他的父亲在一家国企的后勤部门工作,母亲在起重机公司担任工程师。他的父亲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没有“狼爸”、“虎妈”那两下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没有什么先进的理念,也很少辅导孩子功课。

刘路对数学的热爱起源于初中。初三那年,他读完了《古今数字思想集》的前两册(全书共4册),该书全面论述了各种数学思想的历史渊源,据说颇为高深艰涩。高一时,他就已开始阅读英文版数学书了。据他的高中数字老师回忆:“刘路很少会按部就班地学习,喜欢提些‘怪问题’,他的数学思路敏捷而独特,跳跃性强,解题步骤和思考方式往往出人意料。”

每次数学考试,刘路都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但是别的同学好几步才能推算出的结果,他一步就到位了,步骤极其简略。可闭卷是按照步骤给分的,刘路没少吃亏。在高中学校600人中,他的成绩有时能进前30名,但有时也掉到200名以后。这样的成绩可让父母没少上火,“高中三年,他把大量时间用来学数学,其中有很多都是高考不考的内容。我们觉得这有点‘不务正业’”。但刘路不以为然,“只要有兴趣,就能迎难而上,不用太注重分数和结果”。

2008年高考报志愿时,母亲希望刘路能报考工科,实用、好就业。但他就是不从,从一本到三本全填了数学专业,并最终被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应用数学专业录取。

刘路心里或许也有一份无奈,“我是应试教育的抵触者,所以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别人质疑我,我只能默默地忍受。我想要呐喊,却无话可说。我不敢说某某成绩不好但也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因为我不是某某,这样的理由只会招来更多嘲笑”。

“灵感一闪,问题就解决了”

在大二的组合学课上,老师不经意提到了“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而刘路那阵子刚好在思考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这激起了他平静生活中的小涟漪。

那年暑假,刘路开始系统了解该定理。他通过自学获知,该定理是数理逻辑“反推数学”中的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数学研究是“从公理到定理”的,反推数学研究则相反,是“从定理到公理”。拉姆齐定理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找一个最小的数n,使得n个人中必定有k个人相识或l个人互不相识,海内外有不少学者在进行该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研究。199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针对这一定理提出了“西塔潘猜想”。这个猜想让刘路深深着迷,之后,他每天花五六个小时在上面。

2010年10月26日,正在上自习的刘路突然想到:把之前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就可证明“西塔潘猜想”。他赶紧跑回宿舍,连夜运算,用英文写出证明过程。“论证没花太多时间。灵感一闪,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一定要总结点什么,可能与我平时的积累有关吧。没有诀窍,就是一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突然间想到了就做到了。”

随后,他以“刘嘉忆”的作者署名向美国芝加哥大学主办的《符号逻辑期刊》投稿。刘嘉忆是刘路进入大学后给自己改的新名字,他不大喜欢“刘路”,一来听上去像个女孩,二来重名的人多。他曾到派出所申请改名,但未予批准,因此,平日里同学都叫他刘嘉忆,但法律上的姓名依然是刘路。

2011年6月,《符号逻辑期刊》主编给刘路发来电子邮件:“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的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最终被你解决,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你的证明如此漂亮,请接受我对你研究成果的祝贺!”

众多著名研究者10多年都没有攻克的“西塔潘猜想”,被一个毛头小子用两个月给解快了。有意思的是,在这前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刘路的老师和同学竟然都不知道他曾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投稿,也不知道他的成果引来了好评如潮。刘路解释说:“学术的事情,没什么好炫耀的。而且我在投论文之前跟同学提到过这个学术问题,我看他们兴趣不大,也就不想多说了。”

“教授”头衔引发争论

发现刘路的是中南大学博导、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有一次,他在南京遇上了数理逻辑学界的老前辈丁德成,丁德成兴奋地告诉他:“你们中南大学出了个好苗子啊!”和刘路见面一交谈,侯振挺就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想收他为学生。之后,侯振挺联合中国科学院李邦河、丁夏畦和林群三位院士,分别致信教育部,建议破格录取刘路为研究生。2011年10月,中南大学特批刘路硕博连读,并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套培养方案。

真正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的,是此后刘路被纳为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头衔是“正教授级研究员”。以往,一个讲师要成为教授,按程序至少要经历10年。除了“名”,中南大学还给了刘路“利”:100万元奖金,其中50万元用于改善科研条件,另50万元用于改善生活条件。记者了解到,这笔奖励类似于高校为吸引人才开出的“安家费”,一般只有欧美顶级海归进副部级重点大学才能得到这样的巨奖。

父亲得知此事后,担心大过喜悦。“他太年轻,学历也不够,怎么当教授?”其实,和他父亲一样怀有疑问的人并不少,“仅凭破解一道难题,就给一个正教授研究员是不是奖励过重?题破解得好,不等于整体知识水平就达到了教授的水平”。但也有人认为,“现在,人才选拔、职称评审越来越程式化、功利化,不少研究人员沉迷于跑课题、抢项目,真正的科研创新反而受到冷落。刘路的例子未尝不是人才培养的一次探索”。

校长张尧学对刘路充满信心:“10年不考核他,我也相信他每天都在努力做研究。”他也表示,这么做,只不过想向优秀青年人才发出信号:学校惟才是举,而不是惟学历和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