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风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林风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林风格

园林风格范文1

关键词:现代居住小区 园林风格 意义 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越来越多,人们对于住宅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居住小区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现代化的小区住宅与完善的居住环境的优劣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居住用地日趋紧张,由于现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的居住不仅只限于房子的质量,现今更注重生活小区的环境质量。现代社区中的园林风格设计是小区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小区整体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园林风格设计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规划设计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现代小区的生活空间,小区中的园林设计对城市的整体面貌和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在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疏散心情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人们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区居住环境的好坏,对整个社区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1 小区中园林风格设计的发展

现代社区中的园林风格设计最早发源于西方发达社会,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原有脆弱的生态环境不断地遭到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重要影响,为了改变小区人们的居住环境,一些国家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居住的生态环境。20世纪70年代,日本首先从国家角度制定了改善小区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了现代城市建设要接近自然生态环境的小区设计原则,这一原则的出台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从此,小区园林风格设计在各个国家相继展开。

我国的小区园林风格设计大概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组团绿化概念开始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便开始借鉴学习国外居住小区集中绿化和规模化绿化的园林风格设计方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房地产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环保理念的意识越来越强,对整体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买房中,越来越多的买主开始重视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程度,是否健全、丰富、内涵、富有活力。人们生态居住观的形成,给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注入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向小区绿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小区的生活环境,追求的是高质量的生态家园,居住区以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已经在人们心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今后选择购买房子的重要标准。因此,现代居住社区中的园林风格设计越来越重要。

2 小区中园林风格设计的意义

园林风格设计的最高境界是人性化的设计,人性化的小区设计是现代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最高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的设计是指以人为中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平衡的设计方式。在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中,小区景观风格的设计还要凸现出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相吻合,实现人的需求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

居住小区中的园林风格设计不仅是为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设计是要使人们与景观之间和谐融洽,园林风格设计要最大限度地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迁就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体谅人们多变的心情,使人们生活在其中感到舒适。园林风格的设计不仅仅是让人们去适应它、理解它,园林风格的设计还要考虑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要有明确的功能划分,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现代的社会是市场化竞争的社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来自于工作、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增加身心的生活压力。工作的压力、社会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压力如果同时加在人们身上,人们的身心难以承受。小区园林风格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工作和社会的压力,疏散人们的心情,陶冶情操。园林景观设计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必须根据人们的日常需要和不同层次人的结构,科学合理地来设计。比如说可以在小区中的休闲广场建设中,设计一些散步的林荫道、人造的小园林、休憩的池塘,健身运动设施等等。这些园林风格的景观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方便社区人们的业余活动,通过领略自然界的力量来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面对的挑战。园林风格设计对于社区建设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是整个社区所必须的,也是现代人们所追求的。

3 小区中园林风格设计应该坚持的原则

3.1 坚持“以人为中心”,满足社区功能性需求的原

则 人性化的设计是指以人为中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平衡的设计方式。在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中,小区景观风格的设计还要凸现出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相吻合,实现人的需求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人是生活在小区中的主要群体,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态意识的提升,对于小区的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区中的园林风格设计要凸现人性化。良好的社区居住环境可以培养人们的素质,陶冶人们的情操。园林风格设计应综合考虑空间布置、人们的生活特性以及心理承受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从空间布置方面来看,要方便人们的日常活动和休憩为总体目标,园林风格的设计要照顾不同层次的人群,充分考虑人的年龄,身体尺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合理安排空间和休息场所和设施。

3.2 园林风格设计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小区是有众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单独的个别事物难以形成小区。园林景观和社区中的建筑物都是整个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能独立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配合协调的一个整体。个体的设计再完美也不能代表整个整体。没有对整体环境的控制与把握,再美的形体或形式都只是一些支离破碎或自相矛盾的局部,而无法整合在一起。园林风格设计同样如此,园林风格在设计过程中要从整个社区的整体布局来出发,充分考虑社区的建筑物群体的形状、结构和布局,要在整体中设计园林的风格,彰显园林风格的独到魅力。

3.3 小区园林风格的设计要坚持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 现实中有些小区的园林风格设计为了迎合有钱人的需求,追逐雍容华丽的景观布局,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常常选择大色块的拼花图案,建设大面积的草坪和水体景观,这样的园林风格设计结果是空荡荡的草坪上零零散散的人工修剪出的灌木球,不是其上层缺乏乔木就是乔木下层缺乏灌木,贫乏而单调,不能形成乔木、灌木、草组成的植物群落和生态循环链。住宅区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往往求新求贵,忽视植物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搭配,且植物种类往往为了突显主题植物而变少。这样的植物配置显得单调、枯燥,只是雍容华丽的外表,整个系统的生物的多样性得不到保障,小区中的生态系统难以到达平衡。因此,小区中的园林风格在设计中要凸现植物的多样化选择。选择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树种,力求做到常绿树与落叶树,乔、灌、草等多种植物品种合理有效搭配。同时,可以适当地引进一些外地的植物品种,来丰富园林中植物的多样性,以便可以更好地发挥小区中园林的生态功能。

3.4 小区园林风格设计要坚持文化性原则 现代化的小区园林风格设计的目的除了要营造一个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之外,还要凸现园林景观的审美特性以及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追求越来越多,园林风格设计要凸现文化的内涵,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艺术或者人文气息。同时,也可以恰当地引入欧式园林的设计风格,创造适宜人们居住的现代化的小区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杨芳,肖新明.浅析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规划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7(7):205-206.

园林风格范文2

关键词:中国园林;自然审美观;园林风格

1自然审美观

1.1自然审美中的意境美基础

受时代背景下物质发展水平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园林风格在审美意识的直接支配作用下应运而生,并且由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物质水平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不同时空的园林建筑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人文内涵。中国传统园林在早期“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支配下,伴随着历史自然审美意识的萌芽,逐渐走出了一条从模仿自然、掌握自然到通过提炼自然来进行艺术创造的人文意境发展道路。中国传统园林所具备的“意境美”这一经典美学特色就是在这种自然审美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1.2我国自然审美观的发展渊源

在我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天人合一”体系是在汉代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推动下形成的,讲究“遵循天地之道”,“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这一思想体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广泛的重视,并在后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提出、论述并加以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深化,最终形成了人应该遵循自然、效法自然、尊重自然社会的实际发展规律、不与自然争胜的万物和谐统一发展观点,对我国古代文化史、艺术史、美学史与哲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决定了其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中国传统造园史中,“天人合一”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园林风格的产生、发展以及后期演变。

2自然审美观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园林风格形成的影响

2.1在园林起源和形成时期的具体影响

商纣王组织修建的“鹿台”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庄园式园林,对后世园林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后,商周时期的园林逐渐表现出“圃”、“囿”等形式,展示了当时特有的园林审美价值,并在后世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后代园林的基本特色。到两周时期,园林的审美倾向更加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园林的具体建筑风格也表现出浓郁的社会人情意味。园林建设发展到秦汉两代,园林风格更加完善,已经能够在不同的构景区域内展示出个性化的特色和主题,并且更加重视在园林布局中表现水的逼真形态和庞大规模。同时汉代的园林设计已经出现了假山和大型林木的雏形,园林狩猎功能也得到了初步的表现。但是遗憾的是一直到汉代后期园林也并未发展成为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

2.2在园林发展时期的影响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我国传统园林正式进入到发展时期,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内容的园林逐渐发展起来并受到当时社会大众的广泛欢迎,同时自然审美观也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田园生态观正式被人们所接受并应用到具体的园林建设中,对传统园林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一历史阶段内,园林建设主要以山水为核心,开始注意对各项建筑与自然景观的美学搭配,初步体现出了自然意境之美。

2.3在园林成熟变革时期的影响

传统园林的建筑风格在唐代以后又一次发生变化是指宋元明清时期对写意山水园林风格的发展,并在时间的推动下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一历史阶段内,自然审美观受时展的影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开始重视利用自然意境之美来表达创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园林风格也在此影响下表现出了个性化的时代特征,园林建筑的具体设计开始在有限的空间中追求无限的精神感受,写意山水园林就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这种对无限精神感受的追求一般会在具体的园林设计中通过匾额和题词表现出来,使整个园林更加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

3对现代园林设计的思考

园林是在社会发展作用下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景观,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其不同表现形式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和当时人们审美倾向的具体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自然审美观对园林风格的影响。而在我国社会大发展的今天,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一直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和侵蚀,如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特征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思想研究应该主要关注的问题。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态观念不断转变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当代的园林建设应该既要符合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也要对传统园林风格加以继承和发展,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

园林风格范文3

关键词:和谐;园林;风格

1 什么是和谐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看,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具体于园林设计中,实际指的是指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

2 常见的园林设计风格

一是中式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中式花园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二是东南亚风格。以独具特色的水景、亲切宜人的庭院景观、回归自然的丛林景观来营造浪漫休闲景观设计氛围的“巴厘岛风格”和以多层屋顶、高耸的塔尖,用木雕、金箔、瓷器、彩色玻璃、珍珠等镶嵌装饰形成独特风格的“泰式景观”两者为主要代表。三是欧式风格。以四种常见风格为构成主体,包括激情多变、带浓重宗教色彩并具有综合性的“巴洛克风格”,取材大自然、大胆而自由地运用色彩和样式的“地中海风格”,尊重自然高雅和谐的“新古典风格”,古典怀旧却包容性强、融合多种风情于一体的“美式风格”等。

3 和谐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3.1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中则独树一帜,取法自然中之山川溪涧形状,重新构思而建造,如同中国之山水画,虽说是来自于自然,但是却又进行了重新构思,高于自然。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相通,中国之山水画,在世界各画种中不同于其它画种因此,中国园林具有二种自然的美,是立体的画。

园林设计师在使用传统的方法的同时,比较重视把来源于自然的灵感运用到现代建筑的空间中,将自然意象融入到园林设计的灵魂,在较深层次上探索和表现园林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园林不仅是实体形式,是空间组织,还是作为人生活于其中的人工环境,环境是设计的出发点与回归点。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在协调人与环境、园林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改善园林的亲和力和认同感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人类的文化创造不可能离开其周围生态环境,人需要自然的和谐。而就地域环境而言,与自然环境、建筑文脉的融合以及对历史、文化等人文环境气氛的再现成为园林设计重要的主题,也影响到园林形式的表达。

3.2 空间与形式的和谐

园林的美离不开空间与形式,园林美学的艺术性和形态美在创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它的空间和形式来实现。而园林的形式,受到场所的影响,能够更直接地体现出作品的意义和美学观念,从而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和认知。

中国园林以有限的空间来表现无限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景象结构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艺术是在有限的空间中,以现实自然界的砂、石、水、土、植物、动物等为材料,创造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的艺术景象。使人们在有限的园林中领略无限的空间,而窥见到整个宇宙、历史和人生的奥秘。

同时,园林通过空间对形式进行了独特的表现,它充分发挥了中国空间概仿中关于对立面之间的对待性、变易性和无限性,并通过有与无、实与虚、形与神、屏与借、对与隔、动与静、大与小、高与低、直与曲等园林空间的组织,创造出无限的艺术意境。当中以中国园林艺术常运用的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形式,来点景、立意,表现园林的艺术境界,引导人们获得园林意境美的享受。

3.3 价值与认同的和谐

于设计者来说,总希望自己的园林设计有存在价值,简单地说是受到大家肯定,而这个价值与肯定,势必是建立在使用者和鉴赏者的认同的基础上。因此,中国式园林风格,其设计中的和谐,在于价值与认同的和谐。

园林的价值的获得,于欣赏者来说,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表现在若欣赏者本身含有与所要鉴赏的园林美或者意义相同的心境或者情绪走向,园林艺术价值或意义会如闪电般照亮欣赏者的心灵世界,使欣赏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波动,这种波动就是对艺术中表现出来情感的共鸣或者认同。

参考文献

园林风格范文4

一、不同的自然观

中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善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积极进取,他们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获得和乐趣,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而中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不同的自然观在造园艺术上的体现出风格迥异的特点。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西方园林注重外在几何秩序的形式美感,同时,更注重外在几何秩序的功能性,以人为本,例如很早就有了功能明确的剧场、庭架、迷园、泳池等户外娱乐场所,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人服务的观点。

二、中国传统园林设计风格分析

(一)皇家园林

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建设,历时近百年,在北京西北郊建成了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畅春园、圆明园共计五座皇家园林,统称为“三山五园”。与这几座大园同时建造的还有一批专门赐给皇子、皇亲的小型赐园,例如圆明园附近的熙春园、勺园、朗润园等,使北京西北郊出现了一个迄今世界上最庞大的皇家园林区,它们表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这些皇家园林其特点主要有:

1、规模大。

2、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工整严谨外,其它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筑式样多变,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大。

3、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式。

4、花木配置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似私家以单株欣赏为主。

(二)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至于园内的对景,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

(三)小结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自然,首先,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三、西方传统园林设计风格分析

(一)凡尔赛(Versailles)――法国古典园林的典范

凡尔赛园林以理性思想为基础,采取严格的几何构图,具有简洁明朗、庄严华丽的园林风格,在园林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在西方现代园林发展过程中,许多设计师特别是极简主义设计师从中吸取了营养,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创造了新的风格。凡尔赛园林具有下述鲜明特点。

1、轴线

轴线是花园景观序列的展开线,园林包括中轴线:花园宫殿-刺绣花坛-草地和水池-国王林荫道和十字运河-茂密的林园,和两条横轴:海神尼普顿泉池-龙池-水光林荫路-金字塔泉池-花园宫殿-南花坛-橘园和瑞士湖-茂密的山岗,动物园-大运河横臂-特里阿农宫殿和花园,形成了园林游览的序幕。轴线虽然是笔直的,但它随地形的变化而起伏,轴线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将原有地形稍加改造,形成直坡或台地,产生了极富变化的景观轴线。

2、林荫路和林荫大道

各种平行和交叉的林荫路具有深远的透视,是视觉的轴线,一般对着雕塑或喷泉,并以它们为终结。凡尔赛通向城市的林荫大道,是花园构图在中的延伸,是园林景观的序幕,是园林与周遍环境联系的纽带,在第二帝国时期成为巴黎城市改造参照的样本。

3、丛林或丛林园

丛林园是隐藏在开阔的轴线空间后面,是一个方形的树木种植区,风格多样,主题各异,是私密和内向的空间,是休息娱乐的场所,丛林园与轴线形成了明暗、动静的对比。不同主题的小空间隐藏在树林中,保持了整体的统一协调。

(二)凡尔赛园林对极简主义园林的影响

从创作语言角度看,凡尔赛的构图来源于欧几理得几何学和文艺复兴透视法推导出来的严谨构图,追求比例的协调和关系的明晰,形式简洁,装饰适度,所有的要素均服从于整体的几何关系何秩序。包括植物,或被修剪,或被成丛成林,勇于塑造几何的空间结构。极筒主义艺术树起一面简约化的大旗,对古典园林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而是对此进行抽象、提炼、升华,在艺术上表达强烈的世代特征和审美情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师在古典精髓和时代精神之间找到了一个交叉点。

园林风格范文5

关键词:拙政园;自然美;意境;西方园林;几何学

1 中国园林的特点

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礼乐”文化,通过以花木等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经实地考察过苏州园林后,决定主要分析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拙政园不仅是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而且是四大园林之首,建于明代,占地5.2hm2。为衬托买主王献臣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园内池子种满荷花。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通过一条条长廊、通道、拱桥连接各个园子。拙政园的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其内部建筑是亭台楼榭,皆临池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由此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这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的风格。

从拙政园不难看出中国园林讲求的是一份“意境”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分明感觉不到过多的人工痕迹,突出的是那份自然。亭台楼榭在其间是点缀的角色,其存在的作用是为了观赏整个园林风景,由此形成了中国园林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中国古典园林以写意的手法来表达自然山水,游人置身于其间会产生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感受。而古人们通常是通过托物言志的方法来营造这份意境,例如,“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石榴花则“万绿从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并且园子中假山的放置则恰好起到了中和的作用,在以池子为主体,营造出的柔美感中多了份硬朗和象征的寓意。可见,中国园林是崇尚自然美为其最大特点。通过园林可感受到,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是含蓄的,讲求的是弦外之音,注重的是心灵上的感受和升华。

2 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从表面上看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直方的规划和严谨的对称。在1638年,法国人布阿伊索所著的《论造园艺术》中写道“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整齐安排,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通过分析凡尔赛宫的平面图可以看出,其地势是平坦的,每一块土地都是经过精心规划,并且在构建的几何学中是极其讲求对称。1624年,法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面积达117法亩的凡尔赛宫原址附近的森林、荒地和沼泽地区,并修建1座2层红砖楼房作为狩猎行宫正宫。它的前面是1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的大花园,园内的树木花草别具匠心。西方园林经过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天人相胜”的观念、理性的追求已体现在西方园林之中。

在西方,古人认为艺术美来源于数的协调,用数字来计算美,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就能产生出美得效果。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状,如正方形、圆、三角形等,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广袤平坦的园林中,最显著的便是建筑了。通常,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通常整个轴线以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来依次排列,并且其树木有规律的栽植,修剪整齐,给人以秩序井然,清晰明确的特点。一般来说,西方园林的平面图特点是几何化、规整化和精致。

3 中西方园林的相互影响

中国园林对欧洲的真正影响,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曾参与绘制圆明园40景图的法国画家对中国园林的介绍,使欧洲人更为详细准确地了解到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他在1747年出版的《传教士书简》中描述,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座按照对称和比例严谨的,被安排过的宫殿”。在多方宣传和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气引导下,法国人开始在他们的花园建设中采用一些中国园林艺术表现手法。1670年,在距凡尔赛宫主楼1.5km处,出现了最早的仿中国式建筑“蓝白瓷宫”。而西方园林对中国影响多在现代,尤其是广场、小区等景观的影响甚大,其中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园林的影子,但运用的过于生搬硬套,几乎不见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含蓄的美。

中西方园林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中国古典园林都是由高高的围墙封闭,在古代是供少数人游玩居住,都是属于私人园子的范畴,一般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而现代社会的园林,其服务的主要人群便是普通的人民大众,这便要求现代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的特点。西方古典园林的一切以人工创造为特点,一味追求形式美,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脉的要素,这在对当代人来说是缺乏趣味和互动的景观。

参考文献

园林风格范文6

1.1自然崇拜

人类在原始时期如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等,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主要以狩猎和采集获取生活资料.这时人类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大自然,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怀着恐惧、敬畏的心理,并对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难以解释如闪电、雷鸣.在与森林长期相处的人们,对一些大树具有深刻而奇妙的感觉.动物是原始人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可能在某个偶然的时候,某种动物解人于危难之中等等.对这些事物或现象都无法解释,于是将其当作神灵的化身加以崇拜.这就是自然崇拜,其中包括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山水崇拜.自然崇拜在上古人类生活和观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生活中竭力以可能的形式和手段模仿自然的崇拜物,如对山岳的崇拜曾使世界许多民族都建造过对山岳的模仿,并以其象征人间某种不可企及的权势和力量如古埃及和古墨西哥的金字塔象征着法老的权力;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位于美洲丛林,是对太阳神的崇拜以象征宇宙神秘的力量;中国古代建台最初也是以筑土建筑的形式表现出对山岳的模仿,并且把它作为神灵的所在加以神化和崇拜,如商周纣王的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风雨”[2].这都是古代人们对山岳崇拜的主要体现.因为在古人看来,山以其巨大的形体、无比的重量以及简单而强烈的线条,显示着不可抗拒的力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种山岳崇拜的心理表现.同样,古代人们对水及水神有着与山岳相似的崇拜.水是上古人们生命延续的基本条件,许多民族以水泽及河流冲积带为栖身地,于是水泽在古人心目中是神的象征,也具有神性.因此上古祖先选择了地貌优越,自然山水和植物景观丰富的地方麇集会议、祭祀歌舞,并不是因为风景优美,在他们看来这里具有神性.于是在人们以后的活动中,为表示对神的崇拜模仿湖泽开掘了“灵沼”,模仿山岳筑就了“灵台”[2].随着社会的演进,在这种活动中也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涵义,并一路传承并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在造园中注重筑山构水和植物景观的布局,于是形成了自然风景的模式.

1.2社会生活方式改变

狩猎是原始人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进入文明期后,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发生了改变,即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过去的狩猎和游牧中停了下来转移到农业生产阶段.这时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资料积累也日趋增加并越来越集中,于是社会阶层出现两极分化,有脱离生产劳动的贵族阶层出现.在农业生产阶段,人们发现农业生活缺少游牧生活中那种壮观的乐趣,为再现祖先的狩猎生活,再经验游牧生活的壮观场面,狩猎虽然已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但却成了那些已脱离生产劳动的帝王贵族们礼仪化、娱乐化的行事和享受,于是在一定的地域上加以范围,滋生繁育鸟兽,保持天然草木,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在以后的园林形式中都继承了这种自然朴素的景象,不断完善并得以发展.

2主观因素

2.1“天人合一”的思想

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诸子百家都有相似的解释.孔子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认为天德寓于人心,一切封建社会的伦纪秩序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都是天道法则的外化.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规律,顺应自然,崇尚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安放身心的家园.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2].认为人与自然相比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人懂得了这点,就能“安之若命”,即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一切苦难包括生死,而进入一种与自然完全相同的境界.如果以这种态度看待自然山水,就会觉得“山林屿,皋壤屿,使我欣欣然而乐屿.”人只有归化于宇宙自然,回归于天地之境,才能游于至乐.“天人合一”的思想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又以“人道”与“天道”相通指出了人的自然性.因此“天人合一”观念中的人具有双重性,人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完整、和谐的人性必然是介乎自然与社会之间.人应该尊重大自然,对待大自然应持和谐的态度.正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园林作为“第二自然”,其中布局的山水树石,禽鸟鱼虫理应保持自然状态.这种思想贯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个发展过程.

2.2“比德”思想

“比德”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的审美意识,即大自然山川林木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就在于它们的形象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点.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3]这虽然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说明智者和仁者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但也说明了人对山水自然美的审美感受,即一定的自然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质相似的特征.所以朱熹也有同感“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孔子、朱熹将山水与人的德性、仁智联系起来,使之人格化.他们对山水的赞美,实则是对人自身理想人格的欣赏和赞美.凡是山水具有的美德,皆为人类具有的美德.由于“比德”思想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把“高山流水”作为品德高洁的象征,于是山水也就成了自然风景的代称,在造园活动中也重视筑山理水,园林形式自然而然地朝着风景式方向发展.

2.3神仙思想

神仙思想是原始的神灵、自然崇拜与道家学说混杂的产物.到秦汉时,神仙思想在民间已广为流传,其中以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流传最广.昆仑神话的内容主要为山上有仙人居住,山上有神木,是植物崇拜和山岳崇拜的体现,反映了上古时代西北高原地区人们的生活和宇宙观念.到了战国以后,昆仑神话随着东西方联系流传到中原各国,被当地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创立了另一种神话———蓬莱神话[4].蓬莱神话补充了昆仑神话中水的素材,并强调了水体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园林中的山水体系.从此在皇家园林尤其是秦汉的皇家园林中都有这种山水布局.如秦始皇在兰池宫中筑起了蓬莱山,以表达对仙境的向往;汉武帝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方丈、瀛洲、蓬莱[5].所以“三山一池”,自秦汉以后就成了古典园林的传统手法如唐代的大明宫有蓬莱池,中有蓬莱山;建于明代的苏州留园水景中就有小蓬莱.因此,园林中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摹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是山岳风景和海岛景观的再现,这种情况虽盛行于秦汉时的皇家园林,但对于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4隐逸文化和山水画的影响

隐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隐逸之士,遁隐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希望能以此摆脱当时险恶政治的阴影[6],于是在他们的作品里歌颂自然和田园生活,并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画境“……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正是后来园林中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创作的蓝本.在文人园林中力求创造出生意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美境界.中国过去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许多园是由画家直接参与建设.山水画是画家主观认识的,对时空具有较大概括的山水风景,而造园则是对这种概括、提炼、升华的山水画以三维空间的形式再现到现实生活中来.如北宋的寿山艮岳[5](见图1).其总体布局为“左山而右水,后溪而旁陇.”山系主宾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岳体系,可以说是天然山岳典型的概括,体现了山水画论中“主山始尊,客山拱伏”的构图规律,位置经营合乎“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的山水画理.水系也几乎包罗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如河、湖、沼、溪、涧、瀑布、潭等.整个山水形成了山嵌水抱的态势,这种山水态势既是大自然界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概括,是受到山水画理论的影响.又如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也与山水画的“咫尺山水蕴千里江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园林常用假山、建筑、廊、墙来分隔空间,还采用借景的手法,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景色.园林中的假山池水,浓缩了大自然奇山秀水之美,漫步庭园树石之间,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7,8].综上所述,由于人类发展的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后,逐步形成为浓缩的、典型化的自然风景.

3对现代园林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