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工实践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工实践内容范文1
迁安学院是以“融入迁安,立足河北,根植矿业,服务地方”为办学定位,坚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地方经济建设,走产教结合发展道路”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为根本任务。分析化学实验是我院化工相关专业学生接触的比较详细的分析类实验课程,因此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操作技能不仅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也会对他们将来要从事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为此,我们在对分析化学实验课内容的选择上做了大量工作,做了深入和详细的研究制定了分析化学实验项目。
本文结合迁安学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浅析针对高职高专化工类学生的分析化学实验项目的选择问题。
一、 夯实基础
我们的分析化学实验是在大一下学期,学生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开设的。与无机化学实验不同,分析化学实验涉及到的一些仪器和操作技能是在我们高中阶段很少接触或是只有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此类实验。所以我们选的第一个实验是:分析天平称量练习与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此实验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和一些重要的基本操作。这是由于:分析天平是分析化学乃至化学类实验经常要用到的一个基本仪器。而分析天平是一个精密仪器,读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在学生在以前的化学类实验课上是没有接触到的,所以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其原理和构造、如何正确使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及常用的准确的称量方法。滴定操作是分析化学实验一个基本的操作方法,所有的分析实验都要借助滴定这个操作来完成,因此滴定管的使用,滴定终点的判断以及滴定的正确操作是每一个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操作。要做好分析化学实验这两者是一个重要基础,我们必须要夯实基础。
二、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实验内容
为了是学生学会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实际当中去,我们选定了一些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物品来分析其中包含哪些主要成分,主要成分的含量是多少等等。如我们通过酸碱滴定方法来分析食用白醋中醋酸的含量,而白醋就是在超市中购买的大家用的食用白醋,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对食用白醋这个生活必需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食用白醋和醋精的区别;通过配位滴定法来分析水的总硬度,水是同学们每天用到的,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知道了自己所食用的水的硬度是多少,进而学生会进一步想到水的硬度与人身体健康的关系等问题。这些实验内容的选择不仅使学生们学会了学以致用,还增加了他们学习分析化学乃至其他化学课程的兴趣。
三、 结合地方特色选择实验内容
我们学院地处迁安市。迁安地处河北省东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由于学院所处的地方特色决定了学校办学理念具有迁安市地方文化色彩。为此学院在教学培养、专业培养、基础知识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都从迁安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实际出发。迁安市近些年在矿业、冶金、化工等领域已形成了强大的工业体系。包括首钢矿业,首钢迁钢,九江钢铁,燕山钢铁,宏奥焦化,中化煤化工等等大型企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地需要一些有相关化学分析类技能的人才来供应这些企业的化验部门对人才的不断需要。化工类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要充实中这些企业的化验部门中。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分析化学实验不仅增加了学时,选择的实验内容都是与将来从事的工作有一定联系。如: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炼铁环节要用到石灰来除去铁水中的一些有害元素,其中涉及到的主要物质是石灰石中的氧化钙,即氧化钙与有害元素发生反应生成无机盐以此来出除去有害元素,这样氧化钙含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除渣的效果。因此我们用间接的氧化还原法测定石灰石中氧化钙含量;再有:如何测定原材料铁矿石中铁的含量高低,以此知道该批次铁矿的品味。我们选择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无汞盐测铁法即用重铬酸钾测定铁含量,通过此实验使学生掌握测定铁矿石中铁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同时钢铁企业炼钢过程中涉及到一些元素含量的测定,为此我们选择用丁二酮肟重量法测定钢样中镍含量等等。通过这些实验,使掌握基本原理和技能方法。来提高高职高专类学生
四、结论
化工实践内容范文2
关键词:铁路工务;安全文化;建设;内容;形式;选定
加强铁路工务的安全文化建设,确保运输和旅客出行的安全,既是铁路行业的本质要求,又是新的安全形势下,促进铁路行业发展和改革确保安全稳定的必要条件。铁路工务安全文化建设是以提供给员工安全思维方式、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也为员工提供安全的生活工作设施和环境,确保员工能够养成自觉的安全生产行为,自觉遵守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安全目标,保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深入研究了铁路工务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形式选定。
一、树立安全理念
(一)坚持以人为本。铁路已经成为大众的主要交通工具,铁路工务安全文化必须在企业内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铁路工务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为了全体员工,每个干部员工必须明确岗位安全职责,有效落实安全责任,工作过程必须认真细致,保证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的安全。
(二)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整个的铁路工务中,只有确保运输安全,才能实现铁路的科学改革和长久发展,因此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提前做好安全工作预防和准备,做到安全有预防,事事有准备,这样才能确保安全生产和经营。
(三)坚决杜绝违章。铁路工务的所有干部员工都必须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关于安全生产经营方面的规章制度,要提高自身的安全觉悟,要充分意识到,在铁路工务工作中,安全违章就等于违法,违章可以对他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要自觉养成安全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较高的安全自律能力。
(四)坚持齐抓共建。铁路工务安全文化建设工作长期而又复杂,需要认真细致的开展工作。树立良好的安全理念、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铁路工务安全文化是整个铁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领导者的管理意志和企业战略目标,它的建设过程是使员工思想转变为企业文化的漫长过程,需要企业领导、干部、员工三个层次之间的和谐运作和良性互动,在铁路工务安全文化建设中坚持齐抓共建,突出关键,实现良好效果。
二、创建安全环境
首先要加强铁路工务的生产环境的文化建设,促进对员工的改造。铁路工务的安全生产存在于特定的作业环境中,加强生产环境的文化建设,能够使生产环境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积极影响着员工的生产行为、作业安全和心理情绪。
其次,要加强铁路工务生活环境的文化建设,确保能够更加吸引人。因为铁路企业的特殊性,员工大多的时间是在单位度过,所以要提高员工工作和生活区域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完善设施建设,确保环境舒适,进一步提高凝聚力。
再次,要加强铁路工务宣传环境的文化建设,促进宣传环境能够教育人,要提高宣传内容的质量,内容新颖,催人奋进;要采用多种形式实施安全环境宣传,保证宣传形式有较强的吸引力,方法要灵活多变
最后,加强铁路工务学习环境的文化建设,要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创造学习条件;既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兴趣培养,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与个人价值的体现有机的结合。
三、规范行程安全行为
一是要在铁路工务中强化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要大力开展典型事故报告分析教育和案例教学,确保员工能够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自觉养成安全行为。二是对行为准则进行严格的规范,促进养成安全行为,铁路工务部门要同难过不断的学习、研究、总结和分析,制定完善自己的行为标准和行为细则,指导员工的安全行为,促进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三是铁路工务部门的领导要有效落实各种安全行为,领导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高度重视,认真管理,员工就会更加重视安全行为。四是加大互相监督的力度,确保养成安全行为,要构建完善的管理者在铁路工务中安全生产自控体系,要互相促进,互补有无,共同提高,确保安全。
四、打牢安全基础
(一)提升员工安全素质。随着我国铁路发展与改革,很多的新设备、新技术被应用于铁路发展中,员工的素质明显跟不上发展的形势,难以满足新的标准和新的要求,很难再适应铁路持续发展的需求。所以,要对员工进行技能的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和业务能力,保证铁路工务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二)更新与完善作业标准。由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导致铁路企业的生产力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作业标准难以适应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要求,所以,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作业标准,确保技术人员工作有据可依。
(三)严格规范管理。铁路工务安全文化的建设与安全基础建设的关系密不可分,要将安全文化和安全基础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构建规章制度,完善安全责任体系,确保施工体系更加科学、安全,对行车设备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确保新技术和新设备使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五、创新安全机制
首先,要将铁路工务的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有效将安全文化的渗透融合作用发挥出来,将思想政治工作导向示范育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树立员工荣辱与共的大局观念,将铁路工务员工的理想和企业的发展目标、将铁路工务员工的个人发展要求和企业的战略实现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目标落实情况和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的双向考核与评估,铁路工务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实施双向评价,管理人员根据评价的结果,对相关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和薪酬的奖惩,确保铁路工务安全文化建设能够持续有效的开展;也要进行横向的考核与评估工作,以便于交流沟通,共同进步。
最后,要构建完善的个人激励机制。企业的发展是为了员工,企业的安全也是为了员工,铁路工务的安全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和主流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企业只有拥有管理科学、技术娴熟的干部员工队伍,才能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发展,才能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所以,铁路工务部门要建立完善员工价值激励机制,按照贡献大小进行奖励或进行职务转变,提高实际的收入水平,促进员工更好的发展。同时,要确保保障机制能够有效的落实,以保证铁路工务安全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
六、实现长治久安
在铁路工务安全文化建设中,紧紧围绕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许许多多的文化建设形式,通过对新形势、新技术、新设备的深入研究,采用实用的载体,按照铁路工务安全文化建设针对性强的特点,培育一流的企业干部职工队伍,创造一流的企业生产与安全环境,构建完善一流的企业管理机制,实现一流的企业效益,加强铁路工务安全文化的全面建设,实现铁路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刘军辉.建设安全文化是铁路企业现代安全管理的需要[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5(04)
[2] 申长春.关于铁路施工企业深化项目标准化管理的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1(07)
[3] 宋英雄.对铁路安全运行的对策及思考[J].科技资讯.2010(22)
[4] 胡玉山.生产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
化工实践内容范文3
关键词: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中国分类号:H319.1
化工人才是化工企业竞争的基础,高校需通过教育改革,培养全能型的化工人才,输送到化工企业的各个岗位。深入分析现代化工企业的实际发展,针对化工工艺课程,进行改革教育,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化工行业的状态。化工工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教学新概念,以此来完善教学改革,体现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效益价值。
一、化工工艺课程教学的需求分析
传统的化工工艺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工工业的发展,促使化工工艺课程面临多项教学需求。规划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具体如下:
1、实践需求
高校学生在化工工艺课堂中,过度偏重于理论知识,导致实践失衡,比如学生在学习“氧化氟/二氧化硅催化”时,学生对催化剂的使用量、反应程度等理论知识掌握非常熟练,但是一旦投入实际使用,则会混淆实践操作步骤,因此,实践成为化工工艺课程改革的主体需求[1]。学生通过实践更容易接受化工工艺的课程内容,相比理论知识,现代化工企业更注重实践能力,高校将实践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适应现代化工企业的需求。
2、技术需求
高校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表面化比较严重,实质缺乏改革技术,无法达到改革标准,导致各大高校之间存在明显的改革差距。教学技术是改革的必要条件,推进化工教学的深层次改革。高校在教育改革技术需求方面,应该增强交流力度,摸索可靠的改革技术。高校在实行化工工艺课程改革时,最主要的是提倡技术发展,为教学技术树立合适的目标,提高教学改革的水平。
3、方法需求
准确的教学方法促进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改革。高校在化工工艺课程改革方面,需着重注意方法,实际课程改革对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需求度,不能因为迎合改革需求,随意采取教学方法,应结合教学改革的需求实际,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多项问题。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规避传统教学中的制约点,进而满足教学改革的方法需求。
4、实习需求
实习是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既可以增加学生化工工艺课程的实践性,又可以确保学生吸收更多的化工知识,拓宽学生认识化工工艺课程的视角。传统化工工艺教学,以学期为单位,先进行知识学习,再进行实习,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导致学生在实习方面存在一定需求[2]。高校应针对传统实习方法进行改革,结合学生在实习方面的真实需求,规划适应教学改革的实习方式。
二、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结合化工工艺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明确化工教学的改革需求,规划课程改革的实际措施,如下:
1、采用校外互补教学
高校开设的化工工艺课程基本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较难应用在实际化工生产中,促使其在课堂中缺少经验。化工工艺课程内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如果局限于理论教学,即会影响到学生的能力、水平。高校针对此类现象,提出“校外互补”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外企业中。例如:某高校在化工工艺课程消防安全方面,首先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促使学生熟悉火灾原因、燃烧点以及控制方式,待学生基本掌握消防要领后,该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化工企业的消防演练,与校外企业积极商讨,促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化工消防的过程中,然后该高校教师聘请校外企业的专业人员,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提出改进意见,弥补学生的不足之处,同时校外企业结合化工工艺的课程内容,提供互补性实践知识,拉近学生与校外企业的距离,最后该高校教师针对学生在校外企业中的表现,做汇总性分析,完成互补教学。进而实现校外互补教学的完美结合。
2、实行多媒体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化工工艺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以某高校化工工艺课程中的“化工装置安全检修”教学为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方式。化工装置安全检修主要分为安全检修、操作规范、安全制度三方面内容,该高校实行多媒体教学时,结合计算机网络,优化教学内容[3]。该高校将化工装置安全检修的具体内容制作成PPT,以课件的形式讲解,PPT能够容纳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该高校在操作规范教学方面,实行动画教学,在化工企业内拍摄实际的操作视频,穿插教学案例,如:急救措施、安全检修、安全开车等,促使学生真实体验化工装置安全检修的教学内容。该高校引进模拟系统,要求学生在模拟系统内进行化工装置实验,深入化工装置中的安全教学,学生在模拟系统内,进行实践性学习,从而达到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3、改善传统课堂教学
高校化工工艺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制约教育发展,无法体现高水平的教学方式,所以高校改善传统课堂教学,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化工工艺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连接性明显,特别是技术类教学,某高校在化工工艺技术类教学方面,实行任务驱动教学,以此强化化工技术的教学内容。例如:该高校在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方面,深化应用任务驱动教学,首先研究压力容器安全的连接性内容,制定教学任务,然后要求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学习,主动解决教师制定的任务,该高校教师在制定任务时,非常注重连贯性和引导,每项任务都可驱动学生学习,促使学生挖掘更多的技术内容,最后学生完成教师制定的全部任务,获取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课堂相比,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具备灵活性,学生不仅能有效完成各项驱动任务,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举一反三,了解更多技术类的知识内容,使得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和发展。
4、设计实习课堂
高校为改革化工工艺课程,推行实习课堂,高校以周课时为单位,单独抽取2-4节课时,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实习。如:化工工艺课程中的环保常识部分,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无法达到改革教学的水平,所以高校利用实习课堂的方式,实现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实习课堂中,自由性比较强,教师为学生提供实习方案,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根据实习方案的内容,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周边化工企业的环保问题,在环保污染、防治、检测与评价方面展开调研[4]。某高校在设计实习课堂后,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该高校以科研互动的方式总结实习课堂,学生既能大规模吸收科学知识,又可以研究调查的方式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推动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实习课堂是化工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稳定学生的化工基础。
三、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效益价值透视
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具有明显的效益价值,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高校的教学力度,针对教学改革,提出两点价值内容[5]。第一,稳定学生的化工基础,基础属于学生的重点内容,高校通过科学的改革措施,保障学生最大程度的吸收课内知识,促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易于接受化工工艺的新知识,教师不需利用强迫的方式要求学生,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化工知识,记忆更加深刻,知识基础相对比较坚实;第二,贴近现代化工企业的发展实际,学生能够提前适应化工企业,待学生进入化工企业后,快速适应企业环境,不会产生过大差距影响学生的工作能力,由此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可见:教学改革在化工工艺课程中的意义,促进化工工艺课程的发展与进步。
结束语:
化工工艺课程是化工教育的基础课程,其改革水平直接关系到化工事业的发展。化工工艺课程内包含诸多基础知识,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体现教育改革的正确思想,稳定学生的化工基础,促使学生在面临化工实践时,能够积极、主动的结合课程知识,学会如何疏导化工知识。化工工艺课程改革具备一定的必要性,提高高校化工课程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敏.化学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2,(03):39-41
[2]续京.《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石油化工应用,2011,(01):90-92
[3]宋慧婷.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2,(02):109
化工实践内容范文4
【关键词】“华峰班” 化工 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05-01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化工园区及延伸产业链的发展,以及石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大量化工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化工人才要更多地贴近石化行业。而目前的化工教学乃至专业实验过于通识化、程序化、模型化,学生通过化工专业的学习,无法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总结了温州大学化工专业教师近几年来的科研方向,并对“华峰班”的3+1教学改革试点和对温州大学化工专业的教学和实验进行了一些创新,提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教学和实验思路。
一 构建以知识群落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切实推进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的变革
化工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六门课程组成,构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心专业课的主体。化工专业实验是化工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必修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从工程与工艺两个角度出发,既以化工工艺生产为背景,又以解决工艺或过程开发中所遇到的共性工程问题为目的。现行的化工专业实验过于简单模型化,学生很难通过实验锻炼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进计算机仿真技术与现行化工专业实验结合,虽然拓宽与发展了工程实验的内容和可操作性,但工科学生真正的实践动手能力却得不到锻炼,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本次改革的尝试从整合教师科研室、化工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硬件与软件教学资源开始,逐步建立理论教学与课内外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和平台。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把部分课堂教学移入科研室进行,面对正在运行的科研装置进行现场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将科研中涉及的化学工程基本原理,通过设备运行、教师讲解、学生操作这一过程,实现教师、设备与学生对话,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加深对化学工程原理的理性认识,并且对化学工业的科学研究前沿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将工业催化中“固体催化剂颗粒内的质量传递”的教学内容与反应工程中“固定床反应器”一节的部分内容进行融合,以“固定床反应器及催化剂颗粒的内、外扩散消除”为教学内容,带学生参观并操作正在运行的固定床反应器,现场对学生进行讲解高压固定床反应器的内扩散、外扩散的消除方法,并让学生利用高压固定床进行石油化工的加氢脱硫实验研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认识到一些基本的化学工程原理。回到课堂上,再结合文献,系统地讲解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消除内、外扩散的几种方法。这一教学和实验过程的统一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接触到了科学研究的前沿内容。
第二,利用参观见习、生产实习的良好机会,在车间装置上进行现场教学。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化工专业教师的部分科研设备用于专业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内容部分纳入专业实验课教学内容,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高度融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二 温州大学特色的“华峰班”化工专业教学改革
作为地方院校,温州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提高学生在工作方面的能力,温州大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基于企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探讨并实现了“华峰班”学生教学与上岗实践的运行机制,深入推进了校企合作办学,基本实现了“双赢”和共同发展。其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华峰班”模块课程。在工程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部分修改,增设华峰提出的部分课程,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理论更贴近于华峰实际的应用。在这种战略方针下,学生在企业的环境中真正做到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无缝连接,缩短了岗位过渡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第二,丰富“华峰班”的内涵建设。明确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细化学生在每个环节、每个时间段的具体任务,明确入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具体任务和职责。企业专门派一位工程师作为学生的导师,两者相互合作交流,并定期将学生的进展情况作阶段性总结,明确下一阶段的任务和职责,并对学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余国琮、李士雨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2005(1)
[2]高璠、高鑫等.将科研项目引入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6)
[3]张林香、王俊文等.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7(2)
[4]段东红、刘世斌等.化工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1)
化工实践内容范文5
关键词: 化工专业 教学改革 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对中职化工专业教学进行改革,需要对中职化工专业有整体认识。首先,中职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职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化工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其主要方向是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化工生产、管理、服务等多方面都能有较好的表现。对多年学生毕业就业情况来看,中职化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成熟技术与管理规范的应用与操作,如中大型企业中从事化工类设备的操作、应用,化工产品生产运行等,中职化工专业更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实验分析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有一定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中职化工专业应当更注重实践性教学,在理论知识的完善下,掌握专业实践技能。
中职化工专业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中职化工教学以口述为主,课堂上教师基本没有准备模型及教学辅助工具,没有组织实地参观化工工厂。中职院校学生相对来说基础较差,学生对化工知识很感兴趣,但学习效果不好,学校对化工教育的投入不够大,对于参观工厂等实践活动的重视不够。多年来,我国中职化工专业课程安排多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专业课时少,基础理论课时多,总体来说,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践机会少,理论课程繁琐、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学生走出校园,可能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动手能力。
针对中职化工教学现状,笔者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中职化工专业教育应该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根据该行业对员工的要求培养指向性人才。中职化工专业教育理念应当以市场为导向,树立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观念,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中职化工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树立培养学生整体能力的教学观念,结合学生以后从事的具体职业进行专项培训,以便学生更好地就业。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中职学校只有树立适应社会经济市场需求、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化工专业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表现为开发适合中职学生化工基础的教学资源,学生是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教学资源开发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考虑学生接受、理解教学资源的能力。2.考虑学生是否对教学资源感兴趣,从这一角度开发课程资源。3.从学生生活实践出发,开发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资源。
其次,完善教学计划,根据中职院校学生整体学习素质不高,学生基础较差,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不强等现状,学生很难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应当改变教学计划,具体如下:1.调整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以往化工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很大比例,尤其改为三年制后,进一步削减了专业课,中职学生的基础本来就较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理论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其目的是为专业课程服务,所以,基础课和专业课应该同时开设,尽量精简基础课程,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2.改变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中职化工教育是为了培养化工方面的应用型劳动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课程可以适当放松,把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加强学生实训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让课程更具实用性和实践性。3.课程综合化。在课程教学中,不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很容易导致知识脱离生活实践。综合系统的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系统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有助于优化教教学过程。
最后,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应当以实用为原则。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为以后工作服务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为原则,专业技术与化工生产相对应,实践技能与所处岗位对口。在课程设置中以实用、科学、合理为原则,各课程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要体现新知识,增加一些实用性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许多中职院校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化工专业教学方式需要改革,应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要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让学生由不敢交流变为积极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实现有效互动,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教师的启发引导,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内容和技能。
课堂教学要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反对“满堂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运用大量模型、实物和多媒体技术让课堂富有生机。另外,中职化工专业教育不应该局限在课堂中进行,部分专业课程可以走进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结合具体设备、工艺流程进行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仿真教学的引入能很好地让学生直观感受专业设备,如计算机仿真实验可以模拟出相关设备的运行流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南岚.中职化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分析.快乐阅读,2012-03-05.
[2]张刚.中职化工专业教学改革构想.魅力中国,2009-11-20.
化工实践内容范文6
关键词:《化工设备基础》;多媒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一、《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化工设备基础》课程是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及应用化工技术专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强化化工类专业学生的机械知识和设计能力。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有院校就开设了《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当时化工部教育司曾组织大专院校、设计与产业部门进行讨论,认定化工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应具有化工制图基础、材料力学、机械传动、化工设备材料、化工设备设计及典型化工机械介绍等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包含了化工制图基础、材料力学、机械传动、化工设备材料、化工设备设计及典型化工机械介绍等诸多内容。
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各专业分类步入正规,有些院校将《化工设备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如化工制图基础、材料力学、机械传动归纳到基础课中,并单独设课,因此原来《化工设备基础》课程的内容、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为此对原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化工设备基础》课程重点讲授化工材料与设备设计内容,并可配合相应的课程设计。同时,组织编写了与修改后教学大纲相适应的教材,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到9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专业的调整以及教学体系的改革,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修订了教学计划,将以往的《工程力学》和《化工设备基础》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删除了重叠的部分,增加了化工用非金属材料和化工设备防腐的内容,并加强了容器设计基础部分。落实了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扩大了学生知识面的教学方案。但此时,多数学校一直将此课程作为选修课。
到本世纪初,面对21世纪的社会发展,各个专业领域不断拓宽,学科间相互渗透,对本科生及专科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的《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在“厚基础,宽专业”的教学指导方针下,明确了《化工设备基础》课程作为化工类本科生和专科生必修课的地位。《化工设备基础》为了适应培养跨世纪高级化工专业人才的需要,以“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主导思想,以“面向21世纪对化工类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为宗旨,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联系实际,提高能力,便于自学”的原则,将授课内容定位于以传授基础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重点。课程内容既要注重体现化工设备基础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又要结合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实际水平和应达到的知识层次。基础理论要限定在工程力学和容器设计的主干上,即对工程力学和容器设计要做全面细致地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容器设计过程可选取设备。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工程力学的知识,了解化工设备的选材要求及常用材料的特性,了解和掌握化工设备的设计计算方法和过程及典型设备的结构设计与计算,强化化工类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对化工设备的机械知识和设计能力。
二、高职院校《化工设备基础》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职化工专业开设了《化工设备基础》一课,由于高职教育要求培养技术型人才,所以学校加大了实训课程的力度,而理论课程的学时数逐步被压缩,从而多次修订教学大纲,虽然在实践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1.理论课时少,与关联课程脱节。近几年,在《化工设备基础》一课上给予的理论课时数为30~40课时,选择的是由高安全主编的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由于已经考虑到高职学生重在应用的培养,所以教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删减了力学方面的众多知识点。基本上包括三大部分:化工材料、容器设计、化工设备。但是因为理论课时数较少,一般情况只能停留在前两部分的介绍,对于化工设备一块往往就是基础认识,而与原本的设备设计有所违背。与先开设的《化工原理》、《化学反应过程》等课程完全脱节,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群。
2.学生的感性认识少,工程概念难建立。学生对化工产品的认知较容易,而对化工厂的认知就比较难了。一般化工厂都会远离市中心,远离普通人的视野。所以对于学习化工的学生来说,提起化工厂中的种种危险,大家只能从化学品本身的理论危害性去理解,因为他们很少见过工厂里面化学品是如何运用的,因此对于一台设备的认识就更困难了,单纯在理论知识中对于设备的形容,很难在学生脑子中形成完整的概念。
3.高职院校中《化工设备基础》缺乏课程设计的要求。在很多的本科院校,一般在学期末或者毕业时都会加入课程设计一块内容,目的是给学生搭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了有关化工设备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工程设计时却不知如何应用。而课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学用结合的过程,他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多门课程的学习,然后去解决一个工程问题的乐趣,而且也会让部分同学对书本知识无用的看法有所改观,反而认为自己学得太少、太肤浅。但在大多高职院校中对于《化工设备基础》的课程设计还是很少的。
三、《化工设备基础》的教学改革措施
1.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包括的三部分内容彼此相对独立,内容较多,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以化工工程实例为背景,提出工程概念。比如在讲解“化工材料”时,可以结合实际应用中化工厂材料的选择讲解。在讲解“化工设备设计”的时候,应该从容器筒体、封头讲到法兰、支座、人孔、手孔等零部件的选择及设计,突出化工设备整体的设计。由于《化工设备基础》课程有大量的数据图表和结构示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的为学生分析讲授,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化工设备”时,由于学生没有见过工厂中的设备,为了可以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设备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工厂实际设备的照片以及形象的三维动画多方面展示化工设备,并且通过设备素材库的应用,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化工设备基本工作原理和作用。
2.明确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作用,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化工设备基础》课程中涉及的很多设备,由于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对于设备的结构情况很难理解。而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是有机会接触工厂中设备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和实习分别独立进行的,理论教学之后很长时间才会进行实习,所以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短时间内没有被应用,当再接触时或许早已忘记理论教学中的内容,还得花时间和精力重新学习。这种时间上的错位,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都下降。因此,我们应该将认识实习安排在学期初,在学习《化工设备基础》一课之前,由教师将课程中的典型化工设备结构、性质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对于典型的化工设备有个基本的认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生产实习应该穿插于课程理论教学当中,安排在学期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真正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于化工设备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尝试开设《化工设备基础》的课程设计,加强课课间的联系。课程设计是工科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工原理》、《化工制图》都是在学习《化工设备基础》之前单独开出的课程,所以有必要在学习完《化工设备基础》课程之后,留出一周的时间做一个课程设计,运用以上三门课程所学内容,先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设计生产工艺参数,包括温度、压力、时间等。然后再进一步确定生产设备的材料、容积大小、内部结构及相关零部件。最后通过化工制图完成一个设备的设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而且也让他们体会到所学知识的连贯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工程概念,为以后走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树立自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化工设备基础》是一门化工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课。在有限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强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生动的为学生展示没有见过的化工设备,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推进实践教学的开展,彻底剔除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错位现象,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参考文献:
[1]董大勤.化工设备机械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2]刁玉玮,王立业.化工设备机械基础[M].第三版.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丁玉兴,温守东.抓好六个环节提高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质量[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2):52-54.
[4]徐想娥.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襄樊学院学报,2007,28(8):83-85.
[5]张允,路有昌,赵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2,40(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