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三定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牛顿三定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牛顿三定律范文1

一、关于牛顿第一定律

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理解时应注意:

(1)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伽利略可靠的实验事实基础之上,尤其注意伽利略理想实验这一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牛顿第一定律的前面内容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即物体不受外力(或受合外力为零)作用的状态。无法用实验验证,其主要原因是外界因素无法彻底排除掉。牛顿第一定律后一句叙述则告知我们利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了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属性――惯性,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所处位置等一切外界因素无关,不能克服和避免。(4)牛顿第一定律指明了“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从而使力的概念更加完善和充实。同时要注意外力的作用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不能改变物体的属性。(5)牛顿第一定律是确定建立惯性参考系的基础。(6)从形式上看,牛顿第二定律在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归结为第一定律。

但从根本上说这是很大的误解,没有第一定律就没有“惯性参考系”、“力”这些概念,第二定律也无从谈起。第一定律是第二定律的基础,并不是第二定律的特例。

二、关于牛顿第二定律

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和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方式为F∝ma或a∝F/m。理解时应注意:

(1)首先认识什么叫运动状态的改变,从根本上说,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速度的改变,当然包括速度大小改变或速度方向的改变,以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变化。进一步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2)认识力和加速度的因果关系。力是外因,加速度是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有力才有加速度;力发生变化,加速度也发生变化;力消失,加速度亦消失;加速度与力具有瞬时性。(3)明确各物理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从实验中得到F∝1/m;则得到F=kma,当采用国际单位制,并规定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秒的加速度的合力为1牛顿k=1,F=ma。(4)力和加速度具有同向、瞬时,正比关系。(5)由F=ma可知,当F不变时,a∝c 1/m说明,质量越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易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6)F=ma中的F指的是物体受到一切外力的合力。(7)从F=ma推导出的m=F/a,并不是说物体的质量与立成正比、与加速度成反比,对同一物体来说,比值是不变的,她反映了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所含质量的多少)F/a仅仅是量度质量大小的方法。(8)ma并不代表力。它反映的是质量为m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三、关于牛顿第三定律

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理解时应注意: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消失。(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可以任意选择,没有主次之分。(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即弹力的反作用力一定是弹力,摩擦力的反作用力一定是摩擦力,万有引力的反作用力一定是万有引力。(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永远不会抵消,不能求合。(5)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场”相互作用或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发生作用。

牛顿三定律范文2

1. 日常生活中

例1 甲、乙两人发生口角,甲在乙的胸口上打了一拳致使乙受伤,法院判决甲应支付乙医疗费.甲狡辩说:我打了乙一拳,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乙对我也有相同大小的作用力,所以乙并没有吃亏.那么这一事件判决的依据在哪里?( )

A. 甲打乙的力大于乙对甲的作用力,判决甲付给乙医疗费

B. 甲打乙的力大小等于乙对甲的作用力,但拳头的承受力大于胸口的承受力,所以乙受伤而甲未受伤,甲又主动打乙,故判决甲支付乙的医疗费

C. 甲打乙的力大小等于乙对甲的作用力,甲的拳和乙的胸受伤的程度不同,甲轻而乙重,故判决甲支付乙的医疗费

D. 由于是甲用拳打乙的胸口,所以甲对乙的力远大于乙胸对甲拳的作用力,故判决甲支付乙的医疗费

解析:此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由物理原理上升到了法院审理.甲打乙的胸口时,从物理角度看,甲打乙的力与乙对甲的反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故A、D选项错误.但是从生理角度看,因为甲的拳头与乙的胸口承受外力的限度不同,所以甲的拳头与乙的胸口的疼痛感受和受伤情形不同;此外,从法理角度看,是甲主动出手伤人的,甲是施暴者,乙是受害人.故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点评:本题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考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应用的能力.

2. 生产中

例2 在高空工作时,作业人员站在墙边的高架窄板上,必须面壁站立,而不能背对墙站立否则在弯腰时很容易从架板上摔下来,这里包含的物理知识是( ).

A. 面向外很容易眼晕,导致恐高症

B. 万一摔倒可以扶着墙壁

C. 防止弯腰时臀部碰墙,受到墙的反作用力,而向外摔去

D. 下面有保护网,这种要求是不必要的

解析:只有C符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物理原理,人在弯腰时,臀迅速后移,很容易对墙产生一个较大作用力,而墙的反作用力会使人向外摔去. 所以C项对.

点评:本题通过高空建筑的作业人员,考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3. 体育活动中

例3 拔河比赛:如图1,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不管谁胜谁负,甲对乙的拉力总等于乙对甲的拉力.

图1

分析:受力如图3.若乙队负,可以以乙队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上乙受两个力的作用,甲对乙的拉力T甲乙和地对乙的摩擦力f乙,其中T甲乙>f乙,造成乙队负.

4. 现代科技中

例4 地处西北戈壁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二号捆绑式大力运载火箭把我国自己设计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发送上天.下列关船和火箭上天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 火箭尾部向外喷气,反过来喷出的气体对火箭产生一个作用力,从而获得向上的推力

B. 火箭的推力是由于喷出的气体对空气产生一个作用力,空气的反作用力作用于火箭而产生的

C. 火箭飞出大气层后,由于没有了空气,火箭虽向后喷气也不会产生推力

D. 飞船进入轨道后,卫星和地球间存在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解析:火箭升空时,其尾部向下喷气,火箭箭体与被喷出的气体是一对相互作用的物体,火箭向下喷气时,喷出的气体同时对火箭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即为火箭上升的推动力,此动力并不是由周围的空气对火箭的反作用力提供的,因而与是否飞出大气层、是否存在空气无关,因而B、C错误,A项正确;当火箭运载卫星进入轨道之后,卫星与地球之间依然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即地球吸引卫星,卫星也吸引地球,故D项正确.

牛顿三定律范文3

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走路时,只有地对脚的作用力大于脚蹬地的作用力,人才能前进

B. 以卵击石,石头无恙而鸡蛋碎了,是因为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

C. 甲、乙两队拔河,甲队胜,并不能说甲对绳的拉力大于乙对绳的拉力

D. 运动员从地上跳起,是由于地面给运动员的作用力大于运动员给地面的作用力

2.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 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B.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在物体的加速度[a=0]条件下的特例

D.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 用力[F]拉一物体使其以加速度[a]在水平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力[F]的水平分量为[F1],如图1. 若以与[F1]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力[F]代替力[F]拉此物体,使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为[a],则( )

A. 当该水平面光滑时,[a

B. 当该水平面光滑时,[a=a]

C. 当该水平面粗糙时,[a

D. 当该水平面粗糙时,[a>a]

4. 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一地点出发,沿一条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2,由图可知( )

A. 甲比乙早出发,所以乙追不上甲

B. 由于乙在[t=10s]时才开始运动,所以[t=10s]时,甲在乙前面,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乙追上甲前最大

C. [t=20s]时,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乙追上甲前最大

D. [t=30s]时,乙追上了甲

5. 如图3,物体[A]靠在竖直的墙面上,在竖直向上的力[F]的作用下,[A、B]物体均保持静止,则物体[B]的受力个数为( )

A. 2 B. 3

C. 4 D. 5

6. 有四个运动的物体[A、B、C、D],物体[A、B]运动的[s-t]图象如图4甲;物体[C、D]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v-t]图象如图4乙. 根据图象做出的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物体[A]和[B]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A]的加速度比[B]大

B. 在0~3s的时间内,物体[B]运动的位移为10m

C. [t=3s]时,物体[C]追上物体[D]

D. [t=3s]时,物体[C]与物体[D]之间有最大间距22.5m

7. 小明同学为了探究电梯起动和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他将体重计放在电梯中,然后站在体重计上,乘坐电梯从1层直接到10层,之后又从10层直接回到1层. 并用照相机进行了相关记录,如图所示. 他根据记录,进行了以下推断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50][40][50][50][40][50][40][50][40][ 9][ 10][ 2][ 1][ 1]

A. 根据图2和图3可估测出电梯向上起动时的加速度

B. 根据图1和图2可估测出电梯向上制动时的加速度

C. 根据图1和图5可估测出电梯向下制动时的加速度

D. 根据图4和图5可估测出电梯向下起动时的加速度

8. 如图5,质量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框架上,下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上下振动时,框架始终没有跳起,当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

A. [g] B. [M-Nmg]

C. [0] D. [M+Nmg]

9. 如图6,水平放置的光滑硬杆[OA、OB]成[θ]角,在两杆上各套轻环[P、Q],两环用轻绳相连,现用恒力[F]沿[OB]方向拉环[Q],当两环稳定时,绳的张力大小是( )

A. [Fsinθ] B. [F/sinθ]

C. [Ftanθ] D. [F/sinθ2]

二、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 共2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0. 利用滴水法可以粗略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其方法如图7:调整水龙头滴水的快[图7]慢达到一个稳定度之后,再仔细调节盛水盘子的高度,使得第一滴水落到盛水盘面的瞬间,第二滴水恰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 以某一滴水落到盘子面的瞬间开始计数为1,数到第[n]滴水落到盘子面的瞬时停止计时,记下所用的时间为[t],再测出从水龙头口到盘子面的竖直高度为[h],那么由此测可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为 .

11. 某同学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打出的纸带如图8,每两个记数点之间还有四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部数字为相邻两个记数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答案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图8中记数点“4”对应的纸带速度[v4=] m/s.

(2)纸带的加速度为[a=] m/s2.

12. 小华用如图9的装置做“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小车搁置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纸带连接车尾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来测定小车的加速度[a],小桶通过细线对小车施加拉力[F]. 在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对小车拉力[F]的大小,测得小车所受拉力[F]和加速度[a]的数据如下表:

(2)由图象可知,小车与长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 N.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若要使作出的[a-F]图线过坐标原点,需要调整实验装置,可采取以下措施中的( )

A. 增加小车的质量

B. 减小小车的质量

C. 适当垫高长木板的右端

D. 适当增加小桶内砝码质量

13. 如图10,是某同学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标注了几个计数点[O、A、B、C、D、E、F],并且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纸带旁还给出了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Hz,即打点周期为0.02s.

(1)请根据图中信息,写出计数点[A]对应刻度尺上的读数 cm;

(2)由纸带可以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是 m/s2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该同学在研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小车质量[M]的关系时,始终满足[M?m]([m]为砂桶及砂的质量),且所有操作均正确,结果得到的图象应该是下图中的( )

(4)该同学在实验完成后得到了如图11的图象,请分析是什么原因:

三、本题共小题,满分44分. 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4. (8分)[A、B]两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B]车在[A]车前84m处时,[B]车速度为4m/s,且正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车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车一直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12s后两车相遇,问[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15. (8分)在水平雪地上,质量为[M=35kg]的小红,坐在质量为[m=5kg]的雪橇上,小莉用与水平方向成370斜向上的拉力拉雪橇,拉力大小为[F=100N],雪橇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sin37°=0.6,cos37°=0.8,[g]=10m/s2)求:

(1)雪橇对地面的压力大小;

(2)雪橇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3)从静止开始前进150m所需要的时间.

16. (8分)如图12,小球被轻质细绳系住斜吊着放在静止光滑斜面上,设小球质量[m=3kg],斜面倾角[θ=30°],悬线与竖直方向夹角[α=30°],光滑斜面[M=50kg]置于动摩擦因数[μ=0.8]的粗糙水平面上始终不动,求:([g]=10m/s2)

(1)悬线对小球拉力的大小;

(2)小球对斜面的压力多大;

(3)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7. (10分)如图13,在倾角[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斜面底端有一质量[m=]1.0kg的物体. 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0.25],现用轻细绳将物体由静止沿斜面向上拉动. 拉力[F=]10N,方向平行斜面向上. 经时间[t=]4s绳子突然断了,已知sin37°=0.60, cos37°=0.80,[g]=10m/s2,求:

(1)绳断时物体的速度大小;

(2)从绳子断了开始到物体再返回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间.

18. (10分)如图14甲,水平传送带顺时针方向匀速运动. 从传送带左端[P]先后由静止轻轻放上三个物体[A、B、C],物体[A]经[tA=9.5s]到达传送带另一端[Q],物体[B]经[tB=10s]到达传送带另一端[Q],若以释放物体时刻作为[t]=0时刻,分别作出三物体从传送带左端[P]运动到右端[Q]的速度图象如图14乙、丙、丁,求:

牛顿三定律范文4

牛顿第一定律是孤立质点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定律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同该质点所受的外力成正比,并与外力的方向相同。第三定律是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三条定律,由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总结提出。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各定律互相独立,且内在逻辑符合一致性。其适用范围是经典力学范围,适用条件是质点、惯性参考系以及宏观、低速运动问题。牛顿运动定律阐释了牛顿力学的完整体系,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基本的运动规律,在各领域上应用广泛。

(来源:文章屋网 )

牛顿三定律范文5

开普勒家境贫寒,一生艰辛,凭借勇于创新、执着探索的可贵精神,发现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每一行星的矢径(行星中心到太阳中心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T的二次方与该行星的椭圆半长轴r的三次方成正比。

开普勒发现这些定律,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历程,期间,1600年他成为"星学之父"第谷的助手,是一个转折点.第谷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为了编制包括一千个天体的星表,二十年如一日持续观测,积累了大量可靠资料,测量误差不超过2ˊ。第谷1601年去世,这笔宝贵的科学财富就留给了开普勒。而他和第谷犹如天文学中一对互补的双星,他从第谷的资料中发现了真理。如果以匀速圆周运动来研究和第谷的观测结果比较,至少相差8ˊ以上,而第谷数据的误差不允许大于2ˊ。顽强的探索使开普勒突破了匀速率运动和圆轨道两个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误差消除,第一、第二定律随之诞生。想象和直觉第三次引导开普勒,使他感到还有秘密:杂散的数据中应该有统一,不协调中应该有和谐,后来终于发现:如果将地球的周期和轨道半长轴都设为1个单位,则所有行星的T2都等于r 3((见下表),这就是第三定律。

行星

偏心率e

r3(r地=1)

T2(T地=1)

水星

0.206

0.058

0.058

金星

0.007

0.378

0.378

地球

0.017

1.000

1.000

火星

0.093

3.540

3.537

木星

0.048

141.0

140.7

土星

0.055

878.1

867.7

开普勒的最后一次探索,是猜想行星运动定律只是某一个更普遍定律的表现,并着手从物理原因,即太阳的作用去寻找这个定律。开普勒没有完成这次探索,但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他不愧为天体力学的奠基人。

从运动现象研究力——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前言中说:“我奉献这一作品,作为哲学的数学原理,因为哲学的全部责任似乎在于——从运动的现象去研究自然界中的力,然后从这些力去说明其他现象。”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体现了牛顿“从运动现象研究力,从力去说明其他现象”这一研究方法的完整过程。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严整的理论体系,建立了关于物体运动的三个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两者,如同互相支撑的两大基石,构成了经典力学和天文学。

当时已知的六大行星,其偏心率e除水星外都不大(见上表),可把行星轨道近似看作圆形,根据面积定律,行星应作匀速率圆周运动。

所以,其向心加速度:                                                          ①

对圆轨道,周期为:                                                            ②

周期定律:                 (K为与太阳有关的常量)                            ③

将②③代入①有:

                   ④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得行星受到的向心力:                                   ⑤

这说明,开普勒第三定律实际上向人们提示这样的结论:一个行星所受到的向心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它到太阳的距离二次方成反比。当然也是建立在牛牛顿经典力学的基础上的。

牛顿认为这种力应该是“万有”的,即普适的、统一的。因此地球对月亮、对地面重物也应遵循上述结论。于是月球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的向心加速度,按④式应是

其中 是地月距离, 是与地球有关的常量。类推地面物体,如果物体以足够大的水平速度射出,它就能不落地面而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就是它的向心加速度。设地球半径为 ,则

从这两式消去 ,在将 代入,就得      或   ,                     ⑥

其中 天是月球绕地球运动周期。早在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已测得 ,据此推算,月球的向心加速度应是g值的 ,⑥式中 就是月球的向心加速度。只要测得地球半径,就可以检验⑥式是否正确。现代的数据 , , 显然符合⑥式。牛顿获得了地球半径的准确数据之后,肯定了这一结果,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假设是正确的。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式中 是万有引力常数 。

牛顿三定律范文6

关键词:库仑定律 物理定律 教学

摘 要:物理定律是物理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通过库仑定律的教学,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定律的讨论、建立和发展,理解物理定律在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规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思想性。

关键词:库仑定律 物理定律 教学

物理定律是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发现的实验规律。各种物理定律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物理定律是物理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也是检验各种物理理论是非真理的标准。因此,物理定律的建立是有关研究领域获得重要进展的标志。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定律的阐述理说当然得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然,在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凡遇到物理定律都作系统全面的考察,但结合各定律的特点,有选择地作一些引申和发挥,注意把具体内容的讲授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是有益的,这也应该成为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以熟知的库仑定律为例进行讨论。

1785年库仑设计制作了一台精巧的扭秤,它能测量10-8牛顿的弱力。通过扭秤实验,库仑得出:“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小球之间的相互排斥力和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库仑测出电引力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锤(点电荷)到电引力中心(另一异号点电荷)的距离成反比,从而证明两异号点电荷之间的电引力也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又一次显示了类比的威力。

库仑定律包括三个内容,即F∝r-2,F∝Q1Q2,F的方向沿两点电荷的连线。除F∝r-2已被上述实验证实外,另两者来自何处呢?由于库仑力是电场力,与物体带电状况有关,在其表达式中需要引入定量描述物体带电状况的物理量——电量。应该指出,F∝Q1Q2正是电量的定义,而并非实验结果,因为在尚未定义电量之前,是无法用实验来证明电场力与电量乘积成正比的。同样,在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中也包含了引力质量的定义,诸如此类,俯拾皆是。借此,比较电量之类的异同,指出电场力与引力都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电量和质量都遵循各自的守恒律,但电量有正负(这使得电场力有吸引、排斥之区别,且可以屏蔽),电量无相对论效应,电量具有量子性等等,以开阔视野,使学生对电量这个物理量具有较为广泛的了解,是适宜的。

至于电场力的方向沿两点电荷的连线,虽则包括库仑定律在内的一些现象表明大抵如此,但并非严格证明。实际上这是空间各向同性的结果。由于电场力沿连线与点电荷Q在任一点P的场强沿径向等价,将QP绕自身作任意旋转,若P点的场强不沿径向,则其方向将因旋转改变,与空间各项同性矛盾。这一事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规律是分层次、有联系的,具体规律要受最高层次普遍规律的制约。

库仑定律的成立条件是真空和静止。真空条件是为了排除其他电荷的影响,使两点电荷只受到对方的作用,别无其他。当真空条件被破坏,即除了两点电荷外,还存在其他因感应或极化产生的电荷时,该两点电荷之间的作用仍遵循库仑定律,这正是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亦即场强叠加原理。所以真空条件并非必要,但为了使问题单纯,便于初学者理解,加上亦无不可。静止条件是指两点电荷相对静止,且相对于观察者静止。静止条件可推广为静止源电荷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但不能推广为运动源电荷对静止或运动电荷的作用(因为有推迟效应)。换言之,两静止电荷的相互作用遵循牛顿第三定律,而运动电荷的相互作用则违背牛顿第三定律。如何理解这一结果呢?众所周知,牛顿第三定律的实质是动量守恒,若两物体构成了封闭系统,则其一动量的减少应等于另一动量的增加,反之亦然,于是其间的相互作用力必定相等反向,接触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张力、支持力与压力等就是如此。由于两电荷之间的电力是以电场为媒介传递的,在两电荷运动的条件下,作为媒介物的电场是第三者,其动量在变化,因而两运动电荷的相互作用必定不遵循牛顿第三定律;在两电荷都静止时,电场的动量恒定不变,其间的相互作用才遵循牛顿第三定律。所以关于库仑定律静止条件的讨论,为正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为证实电场的存在,提供了机会。另外,所谓静止都是相对某一惯性系而言的,于是,不难设想,在该惯性系中单纯的静电作用,在另一惯性系中则成了复杂的电磁作用。这似乎很离奇,其实恰恰足以说明电磁现象的统一性。

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是指电力平方反比率适用的空间尺度。库仑以及卡文迪许——麦克斯韦等的实验确保了它在距离r为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尺度范围内适用;卢瑟福的α离子散射实验表明,在小到10-13厘米的尺度仍适用;地球物理的实验表明,在大到109厘米的尺度仍适用。但有迹象表明,在10-14厘米的尺度范围,电力似乎比预期的要弱。总之,从小到原子、大到地球甚至太阳的空间尺度,电力平方反比率可以放心使用,在原子核的空间尺度则需谨慎。

上一篇朦胧诗人

下一篇房地产限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