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文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文学范文1
1.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
地方文化资源是个广义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调查活动,选择适宜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查。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迹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文化古迹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迹留存之地,许多诗词作品都和文化古迹分不开,有些诗词成就了一方名胜古迹,而文化古迹又孕育了诗词。考察这些文化古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与氛围,不再停留于书本文字之间。此种实践教学一是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由老师组织学生去本地有名的文化古迹考察,二则可布置学生在寒暑假等节假日在自己家乡或者旅游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内容可以包含了解这些文化古迹的历史文化背景,搜集整理与其相关的诗词,探讨历朝历代往来文人足迹,分析积淀下来的文化蕴含,并进而结合考察的亲身感受来鉴赏与之相关的诗词,从而感受与文本分析不一样的诗词魅力。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积淀共同的孕育下每个地方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会显现在城市的各个方面。如湖南衡阳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广东肇庆的端砚文化、龙母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现在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宣传名片,成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从而具有当代特色。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调查了解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关资料,调查其在城市各处之运用,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和探寻了古代文学作品在今天之运用和古代文化在当今之显现。如可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楼盘命名、小学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地方文化,也可以接触到古代诗词在今天之运用。再次,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地方民间传说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与地方风物、特产、古迹联系在一起,往往成为传奇、小说的母题,折射当地民间信仰。对他们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调查,故而在实践教学中多布置给学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组织的形式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间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地方戏曲是以艺术形式流传地方传统文化,现在面临发展传播的困境,让学生参与到地方戏曲的了解、传播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艺的认同,又从表演层面让他们体会到古代戏曲的魅力,这是对书本戏曲文本的有力补充。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最后,地方节庆风俗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开展的内容。节庆风俗,有着显著的时间性特点,每到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佳节,则可布置学生搜集家乡相关节庆风俗,就不同地区的差异可探讨原因,同时查找有关节俗的民谣民歌,比较其与传统节庆诗词的异同。
2.地方文学文献整理
古代文学有着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那么与之对应的地域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则是区域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之基础。而这自然也应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地域文学留存的方式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以及碑刻文献,传世文献中的地域文学文献搜集,主要让学生到地方图书馆查阅地方志,找出相关地方文学资料,同时让学生利用文献查找知识,使用文学电子软件,用地方特色词汇搜索出地域文学作品。出土文献的地方特色文献搜集,主要是搜罗整理地方近年来出土文献以及文物古迹、碑刻等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主要的文体有楹联、诗歌、碑刻、墓志等。搜集工作可以与文化资源调查共同进行,如组织学生在考察文化古迹、调查地方特色文化与调查地方民间传说、戏曲等时同时进行搜集文学资料,把参观走访时看到的听到的随手记录下来。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让学生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搜集的文学作品汇总,分文体、分内容整理。这些搜集与整理锻炼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的眼睛,让他们感觉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对地方文化进行课外考察和文献搜集整理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以此作一个选题,几位同学组成兴趣小组,把相关问题探讨清楚,弄清来龙去脉。如学生在调查某个古迹时发现在此题咏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师据此鼓励学生探讨古代曾经到过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过此,在此题咏的诗词主题有哪些等等。这类学习研究无论选题大小,都为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也让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从学习深入到研究的领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选题是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自己发生疑问而产生的,对学生而言有研究兴趣和动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励学生将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汇总,继而可以向开发地方文化研究资料数据库等方向进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承继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目标之一。课外考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的承继,青年学子必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么在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域文化进行宣传,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识底蕴,另外也在宣传活动中加强其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同时也将古典文学知识运用到宣传写作中。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课外考察的时候以地域文化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古文游记写作等。同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参加一些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
二、地域文化与实践教学方式
1.课外考察
课外考察是了解、利用、开发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一是组织参观地方文化古迹,这类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如布置学生查阅文物古迹的历史地理资料,检索与此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外出参观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感受其历史人文环境,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在参观完后鼓励学生创作相关的诗词作品。二是调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当地地域特色,从建筑、街道、饮食各个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观察与积累中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当地特色文化。三是走访民间艺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记录那些还存留在口头的故事、戏曲,对一些演出以图片、录像等形式拍摄记录下来。总之,课外考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掌握调查、走访的研究方法。
2.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现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许多高校以学生项目申报、立项和完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许多大一学生而言,在还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往往选择关注地方社会、地域文化做完选题,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调查了解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实施,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笔者就曾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学生以三四人为一组,以当地文化的现状调查和历史考察为主题,选择一个具体的方面来做调查研究。学生通过从撰写申请书到实地调查项目内容及至完成结题报告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积累和加深了他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实践基地的平台建设
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往往依托于当地社会资源,因此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为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的重要途径。而这样一个合作平台,也同样可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而地域文化则为合作奠定基础,让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联姻。一是可在地方图书馆建立文献整理实践基地,让学生搜集整理地域文人著作、地方楹联、地方戏曲文本、地方历史文献、地理方志、当地出土的碑志拓片等;二是可把地方文化馆等作为学生文化实践基地,调研地方谣谚、地方风俗、地域特色文化等,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探讨与古代文学之关系。笔者曾让学生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调研本地街、巷、路等名称由来,并由此分析与地方历史和古代诗词作品之关联。
4.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生社团也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而高校学生社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地域文化类社团,这种地域文化类社团是以对地域文化共同的兴趣而集结在一起的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其活动形式也更为自由轻松。因此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与宣传。一方面是将地域文化引入校园生活,进行宣传介绍,这类介绍可以社团刊物为载体,刊载一些介绍地域文化的文章或相关诗词,或者开展地域文化的专题讨论,举办一些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吟诵比赛,邀请当地艺人进入校园进行传统戏曲的表演。另外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宣传,如以社团活动的方式组织社员搜集整理一些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制作一些地域文化的宣传资料,组织学生到市区一些地方进行宣讲、传发。或者撰写相关作品在校报、地方媒体、网络进行刊发宣传。这些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也让学生文学、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5.学生学术沙龙
今天的大学生已是自主独立、个性张扬的一代,学生学术沙龙已在高校普遍开展,这种把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的交流方式让学生的探索和讨论更为自由、自主。学术沙龙大多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而地域文学、地域文化易成为这种专题讨论的重要选题,故学术沙龙也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以地域性视角来探讨古代文学的选题,结合了古代文学的学习,同时又观照了本地特色,让讨论者更容易找到共同兴趣。因此以学生学术沙龙方式开展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在开放、轻松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对有地域性特色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喜爱。
古代文学范文2
一、高校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现状
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建立时间早,积淀深厚的课程。在以往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该门课程“以文学史为讲授的基本线索,作品阅读分析为主体教学内容,选修课为补充”的基本知识模块,在教学观念上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扎实的文史基础,要求学生博闻强识。是比较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类型。因此,目前古代文学的教学,基本上是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主体没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教师们从头至尾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讲述,学生则始终以听课和记笔记为主,一直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现在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多媒体课件,也只不过是披着高科技外套的板书而已。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的状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还没有上升到教学技术的层次。很显然,这种课堂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一是忽略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尤其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课堂的时间全被教师所占用,而课后又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很难使课堂向课外有效延伸,也很难使学生的知识有效迁移和内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则只会掉书袋,缺乏创新能力。
三是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从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看,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严重挑战,随着人才的社会化、市场化,一方面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和创造意识。总体看来,高校古代文学传统的课堂结构还是比较单一的,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强化课前预习,课中提高教学技术含量,课后练习,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将是我们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引进
首先要说明,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其行为主体是教师,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教学原理和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内外部关系,在个体的经验及个性、习惯影响下,对实施中的诸多可操作因素进行选择、组合、运用和监控的行为。它有两种表征形式,一种是通过言语行为的表征,包括教学语言、讲授、提问、课堂讨论、辩论等;另一种是非言语行为表征,包括姿态、眼神、手势、个性及人格倾向等。本文着力探析的是言语表征的几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技术行为
古代文学范文3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应该重视对古代文学传统课程改革,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现状、阐释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并拟从课程理论、培养创新型人才、尝试MOOC化教学等三方面探讨改革举措。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课程理论;MOOC教学
一、当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现状
1.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而缺乏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
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方面许多都是专注于探讨教学方法手段上的改革。长期以来讲授法主导着古代文学的课堂,确实对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和系统化学习有帮助,但单一和过度地使用容易导致课程变得枯燥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而学者们已认识到单一讲授法的不足,认为教学方法应该多元化和灵活化,很多高校已经在践行各种教学法并取得一定效果。例如,普遍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以声光画形式感染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程综合感染力;另外,情境体验法、任务法、阅读法以及多种教学法结合等实践尝试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古代文学课上,许多教师也采取了一些手段,却不知如何着手,也没有太多地去做理论探究,即“怎么做和为什么”,因此,教师对课程理论研究的欠缺势必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度拓展。
2.缩减课程理论学时,注重实训技能的培养,但缺少具体的实训手段
随着大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古代文学的课时被不断缩减。原来古代文学课程一般设为两年四个学期完成,它的总学时约为300~320学时,而每学期约是72~80学时。据了解很多大学已把这门课总学时压缩到230~260学时,每学期课时由72学时缩减到58~68学时不等,甚至可能还会缩减。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训技能,不少大学还把部分理论学时转为实践学时,给学生增加了约2~4的实践学时。从业教师虽然知道实训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具体怎么去做就很模糊,而且课程本身实践性也不强,教师往往用观看影片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可以说实训技能培养效果不佳。
3.重视作品文本学习,强化国学经典诵读,但实施效果不佳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主要是学习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作品,但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偏重文学史的理论学习而忽视对具体作品分析的倾向。目前古代文学课程已经逐渐开始向文本分析倾斜,甚至加重作品学习在课程中占有的比例。各高校也纷纷成立国学院或设立基地以开展国学教育,尤其是重视国学经典作品的诵读。例如,围绕着国学经典作品,大学开展阅读主题活动或让任课教师列出必读书目,将结果记入平时成绩,以此来鼓励督促学生阅读和传播经典文化。从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对古代作品文本的学习有所改善,比如唐宋诗词诵读实践已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一些学生阅读主动性不强,为了检查和平时成绩应付了事,笔记报告抄袭现象比较严重,这就导致有些作品的阅读还是流于形式,实行效果一般。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
1.是解决存在问题,优化课程实效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是探讨教学方法手段方面的改革较多而忽视课程理念的研究。第二是课程的学习观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滞后迫切需要转变。第三是课程改革的有些举措的确有效果,但尚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实效。如,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古代文学课学时减少和教学内容繁多的矛盾。另外,有人提倡古代文学课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但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还有人提倡古代文学课实行MOOC教学,当前我国的一些重点大学部分课程已纷纷加入MOOC平台开始实行MOOC教学,但普通大学则较少加入。
2.是适应社会变革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世界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竞争可以说是未来综合国力竞争,高等教育改革也就成了全球关注的热点,而课程改革更是高教改革的重点,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古代文学课程也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增强课程竞争力。“世界某些发达国家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是通才教育、学科整合、探究式学习、课程模式四方面”[1],而我国现正经历着发达国家经历过的课程改革,大学课程改革也呈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如,高校压缩课时和增加课程门数的做法就体现了通才教育和学科综合化倾向。另外,科技的进步也使人类以前一些悬疑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这样一来课程内容就需要相应地变化。
3.是传承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学蕴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哲学智慧和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为了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国民修养,当今社会需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文化熏陶。因为它承载着中华优秀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开启民智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作用。可惜之前这门课程没能发挥其在国民教育中的应有作用,而随着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增加,课程也需要由知识教育变为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进一步改革的措施
1.强化课程理论研究,指导课程改革
教师应该重视课程理论研究,因为它往往直接关系着课程的改革方向。为指导古代文学课程建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底蕴,更需要研究课程理论以便开展前瞻性的探索。如,一直以来课程建设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等都来源于现代课程理论中的泰勒原理。泰勒原理提出了课程开发的4个基本问题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等,认可教师的权威性和强调课程对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以及用量化方式评价课程结果,这适应了当时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有一定合理性和研究价值。而近年来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提出“4R”课程理论,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他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参与性、反思性和师生平等性以及反对定量的评价。他书中指出现代课程体系有不利于学生的自由探索与创造性学习和压抑学生个性的缺陷。当前学者在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以学生为本”、“开放式教学”、多元化成绩评价和“过程教学”等都基于多尔的“4R”理论的影响。
2.构建新型学习观,深化课程改革
世界各大学都很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新型学习观的树立,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要深化课程改革有必要构建新型学习观。新型学习观指的是探究式学习观,它在课程中主要体现在阐释和审美方式的运用,同时注重学习对象的反思和体悟,课堂表现为学生负责查找使用资料来分析解决问题和教师做适当点评。探究式学习有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大学生课题项目、顶点课程和研讨班课程等形式,把课堂变成是基于问题的学习,使大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实践和应用。探究式学习现已成为国外一些大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博伊本科教育委员会提出,“在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中,最为重要的是确定一种新的学习观———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对于本科生而言,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非信息的传递……要把视学生为知识接受者的教育文化转变为视学生为知识探究者的学习文化。博伊报告建议是:一年级学生应参加为其开设的研讨班,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开展合作学习,新生的教学计划应该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和研究性。至于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则把研究与实习结合进来,或参与教师项目研究。”[2]
3.尝试MOOC化教学,完善课程改革
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简称,它的中文翻译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2012年美国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这是MOOC的开始。2015到现在MOOC在中国发展很快也很受欢迎,加入它的大学和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它无强制的特质也导致了辍学率较高,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为了探索课程改革和拓宽教学模式,普通大学可尝试课堂教学与MOOC结合。古代文学课程也可进行MOOC的教学实验,因为MOOC能实现更便捷地与其他学科交流和更迅速地了解学科前沿问题,能为古代文学课程改革输入了新理念、新资源、新操作空间,使各国学生成为世界顶级学府的学生并能在同一个虚拟空间交流文化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MOOC还符合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的理念,因为它使教师从单一的文学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和助学者,更强调过程学习和培养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当然,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有效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国学经典诵读问题。除唐诗宋词外,大学生对古代小说戏曲的阅读基本是空白,多数人只看过影视剧像《史记》《三国演义》等。学生不爱阅读与功利的社会风气以及学生的自律性有关,但教师检查不严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为解决严格检查阅读和检查时间有限矛盾,大学可参考普通话机测办法让系统自动评分来节省了人力时间。又如,关于缩减课时后的古代文学课怎样完成丰富的教学内容问题,可采用课内学习和课外自学自由组合的方式解决。为解决古代文学课实训技能培养效果不佳问题,教师可围绕当今发生的实际问题与古人展开交流,从而进行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总之,为了能不断培养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综合性人才,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作者:梁红 黄儒敏 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富足,人们愈发的追求精神文化上的满足,而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对古代文学的传播与继承的重视度逐渐提升。国人逐渐热衷于国学的研究,文学界对此现象颇为重视,这无形中促进了我国群众在文化积淀上的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论述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进而使国人更加推崇并喜爱历史文化传统,从而继承发扬了古代文化。
一、从历史发展看中国古代文学传播
(一)古代文学口语传播
对于古代文学口语传播始于何时,学术界存在不一样的观点与看法。在文学界之中,部分人认为其始于甲骨卜辞时代,但多数人始终认为其始于《诗经》产生的年代。不可否认,这两个历史时期都属于殷商,不过文学传播在甲骨卜辞时代,传播载体是事物的外观,相对比而言,《诗经》传播力度还是较大的。古代文学产生之初,民众多是运用口语交流的方式,进行经验及文化的传播,即口耳相传的方式[1]。如在《春秋》之中便记载了“苌弘碧血”的故事,从记载之中可以看到彼时文学传播的蛛丝马迹,那便是口语交流。然而随着私学的兴起与发展,文学的传播方式便产生了相应的变化,逐渐向民间发展,贵族等阶层不再垄断文学。古代文学代表作《诗经》可谓是古今文学巅峰之作,其从传播周期来讲,可以说是古代作品最长者,从内容来分则有风雅颂,各类作品层出不穷,不过民间歌谣为主,首先是宫中诗官整理了之前人们口口相传的内容,最终形成了经典的古代文学开山之作。一直到秦代,《诗经》都是口口相传,并没有现成的文本,内容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而被人所推崇。
(二)抄写式的古代文学传播
抄写是传播古代文学的主要方式,它开始于秦汉时期。在秦代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到了刘汉王朝,古代文学传播抄写传播占据主体,例如只有殷商先人拥有典册,这是出自《尚书》的话,便能够发现当时的古代文学传播,已开始使用抄写的方式。自从始皇帝对车辆和文字进行了统一规定,以及后期汉朝颁布的“废挟书令”,古代文学通过抄写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应用。但是,抄写的传播载体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简牍绢帛纸质的演变过程,简书主体是竹子,从秦朝出现,而后两种材质则是在东汉时期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抄写载体的变化,均未影响到古代文学传播的效果。
(三)印刷式的古代文学传播
印刷技术出现于隋唐时代,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推动了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的改良了抄写媒介,扩大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使其传播力度得到强化,对传播内容的多样性,有着极大的益处,同时印刷材料相对轻便方便携带,易于流通,直到纸的出现。中华文化在历经了长期以纸质当作载体的传播方式之后,印刷术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及质量,也的使得纸张的质量大大提高,纸张成为一种常见载体,使用范围也明显增大,特别是自古的科举制度,为古典文学的传播提供了契机,随着人们执着于科举,政府在纸张上印刷了大量的古典文学,这些综合原因极大的推动了印刷技术的你不断发展[2]。在科举制度盛行期间,各种民间书籍印刷量增加,社会因此形成了浓厚的书卷气,特别是文学爱好者的书藏,对印刷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了推动力。佛教典籍《金刚经》在世界范围内,是第一个采用印刷术制成的作品,文学性强,也因此而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之后文学作品传播大多采用的是调版印刷术的纸质产品。所以研究古代文学传播,就必须要了解调版印刷术。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传播方式探究
(一)语言式的古代文学传播方式
第一,口头语言的传播方式。在文字还没有发挥传播作用之前,这种传播方式是主体,这是人们以声音为载体进行的信息交流,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类经验的累积,口口相传仍然占据了主体,为古代文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就是古代文学是通过语言来实现传播的,在我国很多的小说,比如《封神榜》等主要是通过弹唱等演艺方式流传下来,后来文字出现了,这些信息得以明确记载,才逐渐运用文字传播的方式,将此类历史文化记录并流传下来。例如《诗经》当中的风、雅、颂,均是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传播,并传承至今。第二,乐工说唱式传播。他们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演义方式来传播古代文学,这种传播方式在魏晋南北朝开始,到了隋唐开始兴盛,在这段时间之内,大量的文学作品出现,比如诗歌和古代散文等等,而说唱者通过自己擅长的曲艺形式传播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也古代文学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类人群会向文人支付一定的报酬,以此来交换他们的作品。通过这样的传播方式,文人骚客获得了丰富的回报,同时自己的作品在艺人们的说唱之下广泛流传,打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名号,演绎着和创作者彼此借力形成双赢。正因为这样有好多文人骚客愿意为说唱艺人写词献宝,大量的诗歌于此阶段诞生,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柳三变”,他是言情诗词的代表人之一,当时记载此人游荡于妓馆之间,活在妓者身旁,他的成名虽说和他才情有关,更和妓者们的说唱传说有关。第三,古代文人雅客常常聚在一起饮酒作诗。中国的许多著名诗歌也是即兴佳作,而且这种创作方式在文人骚客的推崇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例如,《滕王阁序》便是当年王勃去豫章赴宴时所作。此外,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书式地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其原创作品并未广泛传播。相反,它们通过几代民间说书人的讲述,逐渐在人们中间广为流传,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二)文字式的古代文学传播方式
在古代文学传播的发展过程中,文字的出现引起了很大的变化。在其出现之前,人们使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交流,这种方式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明显,文字以符号形式存在,打破了这两个限制因素,还能对口头传播的信息进行更正,避免了其存在的不足,印刷技术出现以后,文字传播效能达到了高峰,所以了解古代文学传播,除了了解印刷术,再就是要了解文字的变更[3]。第一,题壁的传播方式。如今,大多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都是通过题壁的摘录获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学作品。唐代的“唐石经”即“开成石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得益于题壁这种独特的传播媒介。第二,文本传播。印刷术出现以后,带动了中国文学典籍作品的扩散,人们因此更加方便借阅摘抄,这对于那些寒门学子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读书方式,正因此,古代求学氛围极浓。也出现了“牛角挂书”这样的典故。除此之外,在古时候,一些禁书不会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且为了防止此类书籍失传,只能够通过抄写文本的方式对其进行保存,从而使得中国古代文化的整体性提高。
三、结论
古代文学范文5
求学网为您提供“古代文学论文古代文学元明清论文选题方向”解决您在写古代文学论文中的难题
古代文学论文古代文学元明清论文选题方向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古代文学论文古代文学元明清论文选题方向”,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古代文学范文6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