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老师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赞扬老师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赞扬老师的诗歌

赞扬老师的诗歌范文1

曲云1928年出生,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曾任胶东文协文工团话剧演员 ,1956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先后参加了150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以塑造母亲形象闻名全国,在《苦菜花》、《布谷催春 》、《奇袭》等影片中都有上乘表演,有“中国银幕第一老大娘”的美誉,其中在影片《奇袭》中扮演的朝鲜族阿玛妮形象尤为深入人心。

放慢节奏 注意养生

1992年,在影坛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曲云离休了。虽说离休了,但找她拍片的剧组依然不少,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曲云深知拍戏的辛苦,她说:“在八一厂工作时,拍片是组织安排的工作,再苦再累也要努力完成。如今离休了,这是国家给老年人的待遇和关怀,因此主要任务是要把身体修养好,如果再拍片,就应该由主业变为副业,把它当成一种乐趣,一种身体锻炼,说白了就是不能为了挣钱玩老命。 如果把身体弄垮了,挣再多的钱也白搭!”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离休后,她经常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安排接戏频率,最多时一年她曾推掉6部电影、电视,从不使自己过于劳累。正是这样的有张有弛,使她的身体一直保养得不错。2005年她接受电影《霍元甲》剧组的邀请,在剧中饰演孙婆婆。在浙江仙居拍摄时正值春夏之交,剧组怕赶上雨季,几乎是连轴转着抢拍,曲云的戏整整拍了半个月,一天没休息,当时已经77岁的曲云既没累倒,也没得病,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李连杰、孙丽等剧组的人都赞扬她身体好!

与画为伴 愉悦精神

除了把拍戏当成乐趣、身体锻炼外,在诸多养生手段中曲云最注重精神养护,“只有精神愉悦,日子才能过的有滋味!”为此,离休后她参加了老年大学,专心致志地学画画,“画画,必须神安、气静、神凝,这些绘画的基本功,能使人静心、提气、屏弃私心杂念,相对于其他健身养生方法而言,对身体有许多独到的锻炼作用,天长日久的坚持,人会在不知不觉中追求一种自然洒脱的心态,即减少了烦躁,愉悦了心情,又陶冶了情操,能使人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状态”。如今数年坚持下来,曲云不仅绘画技艺大增,创作也颇丰,整个心态也年轻了许多,尤其当自己的作品受到老师、朋友们赞扬时,“心中总有一种自己还行、得到了认可的成就感,那种舒坦劲儿很难用语言表达,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简直胜过百种营养品、千种保健药!”

创作诗歌 益智健脑

赞扬老师的诗歌范文2

她先后参加了150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在《苦菜花》《布谷催春》《奇袭》等影片中都有较出色的表演,有“中国银幕第一老大娘”的美誉。她在影片《奇袭》中扮演的阿玛妮形象尤为深入人心。

放慢节奏 1992年,在影坛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曲云已离休。虽说离休了,但找她拍片的剧组依然不少。当时已年过花甲的曲云深知拍戏的辛苦,她说:“在八一厂时,拍片是组织安排的工作,再苦再累也要努力完成。如今离休了,这是国家给老年人的待遇和关怀,主要任务是把身体养好。如果再拍片,那就应该是副业,只能当成一种乐趣,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不能为了挣钱玩命。如果把身体弄垮了,挣再多的钱也没有用!”此话颇有道理,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曲云离休后,经常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安排接戏频率,常推掉一些戏,最多时一年她曾推掉6部电影,从不让自己过于劳累。正是这样的取舍,曲云的身体一直不错。2005年她接受电影《霍元甲》剧组的邀请,在剧中饰演孙婆婆。在浙江仙居拍摄时正是春夏之交,剧组怕赶上雨季,几乎是连轴转进行抢拍。曲云的戏整整拍了半个月,一天都没休息,但她并没累倒,也没得病,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对于当时已经77岁的曲云来说,实属不易。

与画为伴 除了把拍戏当成乐趣、锻炼身体外,在诸多养生方式中,曲云最注重精神养生。她认为只有精神愉悦,日子才能过得有滋味。为此,离休后她参加了老年大学,专心致志学画画。绘画能使人静心、提气、摒弃私心杂念,相对于其他健身养生方法而言,对身体有许多独到的锻炼作用。天长日久地坚持绘画,人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一种自然洒脱的心态。数年坚持下来,曲云不仅绘画技艺大增,创作的作品也颇丰,心态更是年轻了许多。尤其当她的作品受到老师、朋友们赞扬时,曲云心中总有一种自己还行、得到认可的成就感。她说:“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这种成就感简直胜过百种营养品、千种保健药!”

赞扬老师的诗歌范文3

徐贞敏,一个颇有中国味的名字。其实,她是位美国人,真名Jami Proctor-Xu,诗人、翻译家、母亲,现居北京。尽管被誉为汉学家,她却常在简历中省略这个称谓,而添上“母亲”,她认为“母亲”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我俩邂逅于在秦皇岛举办的第二届海子诗歌艺术节。诗歌和缘分如此奇妙,让我与贞敏成为好友,怎能不让我为之感叹?

2013年3月23日晚,在诗歌艺术节的朗诵联谊会上,我遇到很多位来自海内外的著名诗人,其中就包括徐贞敏。她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长大,8岁开始写诗。因痴迷于中国文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中国文学之后,她来到北京,在社科院当了两年访问学者,从事翻译、教学和与诗歌有关的活动。

第一次见到贞敏,我就深为折服。她高高的个子,一身黑色衣服,素面朝天,卷曲的金发自然地垂过双肩,未像其他生性浪漫的女诗人那样精致装扮,但骨子里散发出一种田野的气息。朗诵时,亦没有过多的抑扬顿挫,声音如清泉流过月夜下的青石,让你的心不觉中静下来,远离浮躁。最打动我的,是她眸子中闪动着温和快乐的光芒,那是孩子才有的清澈眼神。

我坐在轮椅上,被几名大学生抬至舞台中央。要面对许多大腕级的诗人朗诵自己稚嫩的诗歌,胸口有小鹿在撞,但我很快便排除杂念,进入情境当中。先朗诵了小诗《飞翔的蜗牛》,感恩爱和勇气给我力量,让一只梦想远方的小蜗牛义无反顾地出发,借助隐形的翅膀飞翔。在献上第二首原创诗歌《绽放吧,格桑花》之前,我讲述了该诗的创作背景,秦皇岛女诗人赵永红救助藏族女孩次仁央金、创造奇迹的故事。很多人为之动容。贞敏冲我点头微笑,我也笑笑,知道身为诗人和翻译家的她听懂了。后来,她在我博客上留言:“你充满爱和勇敢的心让我很感动。你的朗诵和讲述的故事我会记得一辈子!”“亲爱的,请别称我老师,叫贞敏好了。我姐姐和你同岁,我是74年的。蜗牛好可爱,我从小就喜欢!我准备买你的书,估计暑假才会有时间看,期待看你的文字。”

不久,我的励志文集《飞翔的蜗牛》在秦皇岛签售,同时发起募集爱心书籍帮助山区贫困学子和残障人士的倡导,并带头捐书。我没想到,网友纷纷响应。贞敏发来私信:“曲晶,山区的孩子们大概需要什么样的书?我打算在网上买些书寄过去。这种活动非常重要!谢谢你为孩子们的努力和爱心!”很快,我就收到贞敏邮购来的一套34本的世界畅销童话。

一个月后,我去北京参加“罕见病真人书”活动,我去探望重度烧伤的10岁男童韩嘉琪。我给嘉琪带去自己的书,鼓励他更坚强地战胜病痛。“加油!等你好了来秦皇岛,我们一起看大海。”我买了一套彩绘版《神奇的树屋》,送给嘉琪。贞敏说过,她9岁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都特别喜欢这套童话。我希望小嘉琪在忍受着一次次植皮手术的剧痛时,童话中的故事能让他分散些注意力,给他带去些许快乐和童年的色彩。

去年夏天,父母带我回到阔别25年的内蒙,在小学同桌的帮助下,我圆梦草原,还骑了马。贞敏后来看到照片,由衷地为我开心。“亲爱的曲晶,你穿的那件紫色的长裙很漂亮!与你的气质很配。”贞敏来信时经常不吝赞扬,从一条裙子,一个大花披肩到我身后怒放的鲜花,诗人的热爱真挚且浓烈。

潮起潮落,春去春又来。2014年3月末,第三届海子诗歌艺术节拉开帷幕。得知贞敏会再来秦皇岛,我用失力的手在灯下提笔,将原创小诗《醉舞飞花》写在纸上,打算送给她。一直相信:手书,会带着温度。重逢时,贞敏眼中闪出惊喜,她说非常喜欢我的书,常和另一位女诗人潇潇谈起我。她送我的诗集上同样有她的亲笔签名,我俩竟如此默契,欣然合影。她蹲在我的轮椅边,笑容如春阳般明朗、透亮。

当晚的联谊会上,贞敏向众多诗人和上千名大学生宣布:“接下来,我会朗诵自己的诗歌《小黑鸟》,送给大家,特别要把它送给台下坐轮椅的曲晶,她的坚强与博爱深深感动着我……”“我要释放你的鸟/她在金银花间等待/她在卷藤之间窥看我/我把她从死亡里梦出来/她生自早晨的光荣……”听着贞敏用独特语调吟诵的诗文,我心底漾起柔柔的涟漪。从内向外,贞敏透着一种美国式的单纯,诗里的智性及情感经验似乎伸手便可触摸。字里行间,有音乐和舞蹈在律动,又如一朵朵开放的花儿暗香飘盈,交相辉映着东西方的色泽。

这是个属于音乐与诗歌的夜晚,在古筝古琴的伴奏下,诗人们与大学生朗诵着自己及海子的作品。我朗诵的《醉舞飞花》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分享与贞敏这段奇妙的缘更令人唏嘘。我坦承自己不擅长写诗,更不是一位诗人,但感恩诗歌为媒,让我们相遇。

“亲,我觉得每个人都能写诗,只要心里有诗,就该写出来。”贞敏飞到越南时于凌晨留言,“我喜欢听你朗诵诗,以你自己的语言和声音,表达你在这个世界上的感受。人活着,就该表达这些,就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有机会再去秦皇岛,我会去找你。感谢你的邀请!多保重!”贞敏再来的话,我会请她来家里,一起包饺子,一起唱歌,沐浴着午后的阳光或夏夜的星光,海阔天空地畅谈,将会是多么快意!

贞敏透露,听我讲起到北京看望小嘉琪的故事,她哭了。“哭是因为想到了孩子的痛苦,也是因为你对他的关心和爱使我很感动。你对生活的态度和希望经常会给我带来勇气。我相信你同样也给那个男孩子带来了勇气和快乐。”贞敏送我的诗集名为《给孩子们的诗》,封面上印着一句:“越小的孩子离诗越近,鼓励他们守住真实的自己,亲近诗性文字,触摸诗情心灵,畅游诗意世界。”

赞扬老师的诗歌范文4

一、晨诵如何擦亮每个

日子

新教育晨诵,让我们拥抱诗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新教育人用美妙的诗歌擦亮每个日子,用温柔的内心呵护每个生命!

18日上午,研训活动在老师们熟悉的场景中开始,昔日带领学生晨诵的老师们,普惠路小学校长丁倩,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副所长张硕果、蓝玫、李秀云等在台下观摩山东省诸城市府前街小学姜蕾老师的晨诵现场课“我是草莓”。暖场音乐《花仙子之歌》拉开晨诵序曲,配乐诗朗诵《花在草地上舞蹈》让协助上课的郑东新区普惠路小学二年级36名学生神清气爽。紧接着,学生们一起诵读诗歌《我是草莓》,姜蕾请一位当天过生日的女生为大家领读。之后,全体学生一起唱起《生日快乐歌》祝福她生日快乐。20分钟的晨诵一会儿就过去了。

接下来,姜蕾进入榜样叙事环节《晨诵,让生活充满诗意》。她从走进榜样,接触诗歌;醉心其中,沉迷诗歌;大量阅读诗歌、自主研发“每月一事”晨诵课程;新教育晨诵读本的编写,雪中送炭、天降甘霖;按主题筛选诗歌、打印电子稿;“思与行”把一首诗由读会到读懂质的飞跃;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解读诗歌一定要生命在场,与作者产生共鸣;把每一首诗歌,变成自己心灵的歌唱等方面阐述了对晨诵课程的理解。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环南一小常瑞霞老师的榜样叙事为《晨诵,唱响生命的黎明》。常瑞霞⑹隽丝启黎明的诗、按季节编织课程、特别的晨诵等几个方面的实践经历。生日,是孩子生命成长的关键时刻。孩子生日时,用朴素的仪式、用美妙的诗歌开启孩子生命的黎明,会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常瑞霞根据好动的学生刘景的特点,找到了《会思考的石头》这首诗,在刘景生日这一天送给他:

亲爱的刘景

忽然 你想变成一块

会思考的石头

静静地坐在那儿

一动也不动

清晨迎接朝霞

夜晚仰望繁星

变成一块会思考的石头

日子很充实 也很轻松

一个安静沉默的刘景

在思考着严肃的事情

真的 你知道了学会思考

人才会变得聪明

孩子们用最动听的声音读着,从孩子们深情的声音里,刘景听出了关心,听出了鼓励。这节课,刘景真的变成了一块会思考的石头。刘景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语:“老师送我一块石头,一块会思考的石头。就是希望我做一个像石头一样会思考的孩子。石头是一动不动的,我却动来动去,像鱼一样。做石头就要改掉多动症。我相信,我一定会变成一块石头,一块会思考的石头。”

常瑞霞与大家分享体会说,“当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滋养时,我们的教育变得这样简单,变得这样具有诗意。诗人用笔写下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字。其实,教师也是诗人,是在用心血写诗,写着孩子们的美好未来。不过教师的诗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学生的心里,写在学生的生命里……”

在两位老师的课程叙事中,大家听到了多种形式的诵读、叩问生命的思与行、个体生命小故事、校外生活的拓展,诗歌与生命编织成为晨诵课堂中最精彩的

瞬间。

二、用心授人以渔

在两位教师的榜样叙事之后,新教育种子项目首席培训师、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郭明晓老师做了专题讲座――《新教育的晨诵操作》。郭明晓的讲座从自己的故事开始――她“一个最不会说话的人”,在诗歌中拼命地找到那些诗性的语言,让自己的语言美好起来。郭明晓鼓励教师们,新教育晨诵不管是日常诵诗,还是情境诵诗,都有规范的操作流程。掌握了操作流程,就能轻松自如地开展晨诵了。

她认为新教育晨诵的操作流程可分为:一,日常诵诗的流程,即开启仪式、诵读主题诗、诵读复习诗、学习新诗四个环节。二,情境诵诗流程包括生日诗,即生日送的诗歌,可以根据一首诗歌改编,也可以老师或同学为其创作。创作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日诗肯定、赞扬的是寿星的优点,是符合寿星的生命特质的,还暗含着对其未来给予激励与期许。节日诗,即按晨诵的主题单元的操作流程,再举行一次庆祝节日活动,中间穿插节日诗歌的诵读,就能很好地进行节日诗这样的情境诵诗了。祈福诗,即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快乐、幸福,也有悲伤、灾难,面对这些悲伤与灾难时,选择一些能表达我们的祈祷,让逝者安息,生者追思、悼念等情感的诗歌来诵读。总之,新教育的晨诵,不管是日常诵诗,还是情境诵诗,就是要让儿童在人生起步的时光里,与美好的诗歌以正确的方式相遇,在儿童心中播下诗意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鼓舞儿童创造诗意的人生。

郭明晓还分析了新教育晨诵与其他诵读的异同。传统晨诵是以诗歌为中心,新教育晨诵是以人为中心。1. 与古代蒙学的不同;2. 与读经活动的不同;3. 与“华德福”晨诵的不同;4. 与诗歌教学的不同。

为了解决老师们晨诵选诗的困难,新教育晨诵课程研发团队研制出了《新教育晨诵读本》。晨诵读本的每一首诗都经过反复的解读、修改、完善的过程,整体修订了30余次、局部调整100多次。

教师们提出,没有时间晨诵怎么办?郭明晓介绍一个五分钟的操作办法。不用做课件,只需要和孩子们一起捧着书读。读一遍,用“思与行”里的问题问一次;再读一遍,再换成一个问题问一次。

三、家校合作共育的探讨

怎样开好家长会、共读共写共生活的“牛鼻子”在哪里,是一线教师十分关心的难题,它们又是“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破题、抓出成效?18日下午,《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杨咏梅,围绕“怎样开好家长会”这个话题与大家互动交流。

杨咏梅提出,新教育有种子老师,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班主任也要去培养种子家长。什么样的家长可以用来发展为种子家长?针对家长的具体情况分层、分群、分组,根据家长的素质不同和需求,分单元、分专题辅导,发挥好同伴教育的作用,营造出班级的教育生态。

当家长是一个专业技术活,需要班主任在实际中加强引导。讲座过程中,杨咏梅通过填空问答的方式,就家庭教育的核心观念与参会老师探讨交流: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孩子是家庭的过客;教育孩子是家长的福气,教得好就有福,教得不好就是气;世界上最难的职业是当家长;生命结束时家长才可以退休;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示范和同行;教育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爱的真谛: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这些观点引起大家的共鸣,有许多教师就管教孩子、夫妻关系处理等与杨咏梅现场探讨。

为了让教师们更深刻地体验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正反力的作用,杨咏梅邀请老师们上台一起做了一次“雕塑”的体验活动。参与活动的宋磊老师切身体会到,家长们往“孩子”身上加上去的一根根绳索,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无力感!体验活动之后,杨咏梅给罗列出了班主任工作中的27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值得深入研究,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课间休息,有一位老师说,以后去家访,要一眼能发现这一家子的问题,把他们家庭模式的冰山弄清楚,这样才好开展工作。

“共读共写共生活”是家校合作共育主题的第二课。来自山西省运城市绛县第一实验小学孙薛莉老师讲述了她们班级里家校合作共育的故事:她灵性的智慧,激发那么多父母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在她身边有取之不尽的课外教育资源。她打造了一个爱读、爱写、爱生活的教育共同体,用心去挖掘、记录、感悟生命中的美好,这正是新教育人追求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方式。

四、完美教室令人羡慕

3月19日上午,普惠路小学的多功能教室成为一间完美教室。400多名新教育老师,聆听了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育才小学宋新菊老师的完美教室叙事《新教育的

小梅花生活趣多多》。

宋新菊用她自信的语势、情境的表演、风趣的语言,给大家分享了“小梅花班的梅文化”和故事。小梅花班如今已经走进第四个春秋了。小梅花班的梅文化得从梅花班的班名、班诗开始讲起。班诗《小小梅花朵朵开》契合孩子的生命特点,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白梅、有红梅、有腊梅……

卓越的大梅花用一个个课程构建日常的生活,而且都是生命出发的课程,小梅花要开花了。比如“春之歌”主题晨诵,从《春风吻上我的脸》主题曲开始,走出教室,从春天出发,做出各种文字,丝织画、布贴画,画风筝、找春天、认养树、植树护堤、在桃园里吟诵《大林寺桃花》,去沁河大堤上找春天、挖野菜、野炊,把春天戴到了头上。

宋新菊回忆一年级那年9月28日,开展了首届读书节。学生们静静地打开一本书――这是这一次读书节的主题。学生在活动当中一起读《看图书》《书怎么读》《爱读书的树叶》这些小儿歌。邀请共读榜样父母,分享怎么带着孩子共读的经验。大家一起吃着校长奖励的《棒棒糖》,开启了共读生活――《一年级趣多多》。

小梅花班还开展了节日课程――中秋课程、重阳课程、圣诞课程、万圣节课程、生日课程、科学课程、艺术课程。聆听的过程中,教师们随时都能体会到宋新菊幸福四溢的感觉。

台下的教师十分羡慕,大家都想拥有这样一个教室――新教育教师缔造的完美教室。

五、普及电影课鼓励读

好书

新阅读研究所执行所长,新教育实验电影课项目负责人李西西为教师们讲授《新教育电影课》。李西西首先从更高的、神秘的视角解读教育的难度,从而探索教育应该有更多工具、更多思考、更多研究。他认为电影课绝对不是一个捷径,但绝对能给学生们一段宝贵的经历。

李西西在山区支教多年,知道孩子很爱看电影。虽然他没有教书的经验,但他有一绝――就是给孩子们放电影讲电影,这个时候孩子们不会顽皮、不会捣乱。

李西西以《童书电影课》为

例,讲解了电影课的优势。电影课比文学阅读门槛更低、比亲子游戏更丰富、比生活内涵更集中。童书电影课的目的是以童书(文学书)改编的电影作为钥匙,在家

人的陪伴下观看,引导孩子积极思考,激发孩子阅读兴趣,让孩子

学会读书上的方法与技巧,不知

不觉爱上读书。如:《安徒生文

集》《绿野仙踪》《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文学和电影都是学校,是课堂。以推动“智慧爱”为使命的新父母研究所新教育电影课程主要有:《童书电影课》《新父母电影课》《每月一事电影课》。

教师们热烈回应,要按照电影课简单而必要的原则:精心选择、共赏共议、积极包容、兴趣第一、奠基根本等去推广电影课的普及,让更多的学生爱电影,好

读书。

六、新教育理想课堂再

探索

理想课堂怎样打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追求?带着教师们的这些疑问,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长、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童喜喜为大家解读《新教育理想课堂新探》。她分别从课堂的背景、课堂的人员、课堂的目标、课堂的境界、课堂的原则、课堂的方法等方面阐述了理想课堂的追求。

基于教育当下和未来的的局限,新教育以教育培训聚焦方法的同时,为追求人的幸福完整而努力,人生就是一段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赞扬老师的诗歌范文5

论文摘要:闻一多关于《女神>的两篇评论是新诗史上的重要文献。他在高度赞扬时代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女神>“薄于地方色彩”,有严重的欧化倾向,从而提出了中国新诗“应是时代的经线与地方的纬线编织的一匹锦”的重要观点。而他自己在创作《红烛>时自觉地贯彻了这一艺术主张,使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红烛>的明显美学特征。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和闻一多的《红烛》同为新诗草创时期的两部重要作品,可以合称浪漫主义双璧。由于郭氏成名在前,《女神》出版亦在前,故前者对于后者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红烛》的出版正是闻一多对《女神》震惊、钦羡的产物。…同时,闻一多对郭沫若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具有独立的批评意识,并善于在自己的创作中避彼之短而扬己之长,从而使《红烛》成为一部不同于《女神》而自有其面目,并且能与之各焕异彩、交相辉映的经典之作。

闻一多的《女神》批评

闻一多“生平服膺《女神》几乎五体投地”。在留学美国的轮船上,还兴致勃勃地背诵

立即回信说,这使自己“欣喜如狂”,“记得我在国时每每称道郭君为现代第一诗人,如今果然证明他是与我们同调者”,并且说出了这样极端的话:“假如全国人都反对我,只要郭沫若赞成我,我就心满意足了。”闻一多的出版于1923年9月,是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发行的。出版前,他请家人到泰东书局了解“是什么办法”出的,表示“纸张字体我想都照《女神》的样子”。学美术的闻一多,《红烛>的封面却如《女神>未加任何画饰,足见其对《女神>的喜爱之情。

当然闻一多同时也是一个善于思考,有着自己独立见解,审美趣味很高的诗人和诗评家。他对郭沫若在服膺和赞赏的同时,也把他视为“劲敌”。对也是褒贬皆有,实话实说。闻一多在1923年6月3日和10日的上连续刊出两篇著名评论:《(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成为《女神》问世后最及时的反应,至今仍称得上深刻而有深远影响的评论。前者开宗明义给予

在新诗史上,闻一多独具慧眼,最早针对《女神》提出了对于新诗创作具有普遍意义的“地方色彩”问题。《女神》诞生于郭沫若留学日本时期,可谓“别求新声于异邦”。他创作

对于《女神》缺乏“地方色彩”的批评,实际上也是对当时整个诗坛盲目西化问题的针砭。尤为可贵的是,闻一多在这篇评论中还明确提出了他自己关于新诗的重要观点:新诗的“新”,“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换言之,他不要做纯粹的本地诗,但还要保存本地的色彩,也不要做纯粹的外洋诗,但又要尽量地吸收外洋诗的长处;他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闻一多认为,诗与一切艺术一样,都“应是时代的经线,与地方的纬线编织的一匹锦”,新诗人应该随时都不能忘了我们的“今时”与我们的“此地”。他进一步分析说,《女神》“薄于地方色彩”表现为使用大量的西方事物名词、典故和洋文,以及他所讴歌的东方人物如屈原、聂政、聂婪、庄子、老子、墨子,“都带有几分西方人的色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女神》之作者对于中国文化之隔膜”。

批评《女神》与《红烛》的创作

闻一多批评《女神》时提出的上述艺术主张,在《红烛》创作中得到了自觉的贯彻。鲜明的民族色彩是《红烛》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在统摄全书、堪称“主题诗”的《红烛》诗前,他引用李商隐的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题词。《太阳吟》、《忆菊》都和我国古代诗中的意象既有联系而又完全是崭新的创造。《太阳吟》在《离骚》意象的基础上使之现代化,作了飞跃性的拓展。《忆菊——重阳前一日作》中的本来也是传统意象,但在闻一多的演绎下,最后显露为“我的希望之花”灿烂开放,独特新颖,迥异于前人,可以说已经使之“脱胎换骨”,与“时代的经线”密切地结合起来,获得了鲜活的生命。《红烛>中的许多篇章,在提炼白话口语的基础上,吸收古典词语,化用传统典故,同时又适当采用一点欧化句法,多种元素有机结合,形成独特风貌,大大提高了诗的语言表达能力,新奇而富有创造性。

这种融合得益于闻一多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留学的机缘。闻一多在清华,最初学的是古文,写的也是古文。他对旧体诗词赋均有所尝试,并得到老师赏识,在学校享有盛名,曾辑有未刊之《古瓦集》。“五四”以后,转而钟情新诗,全身心投入,收获甚丰。1922年寒假,在蜜月之中,竞完成论文《律诗之研究》。暑假“放洋”前,又复“埋首故实”作《义山诗目提要》,“研究放翁,做笔记少许”。到美国留学,虽然学的是美术,却只是以美术为文学之辅助而已,仍对中国古代诗歌研习不辍。到芝加哥以后,趁开学之前,“作就陆游、韩愈两家的研究,蝇头细字,累纸盈寸”。开学后,又称“近复细读昌黎,得笔记盈寸”。他与同住学友爱在晚饭后到芝加哥的公园散步,躺在草地上同读等中国古诗。与此同时,在留学期间,他广泛地涉猎了欧美诗歌,对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特别偏爱,衷心钦敬。这些英国诗人一般注重诗的节奏和形式,让讲究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闻一多强烈共鸣。《红烛》中的长诗

闻一多认为,郭沫若《女神》中那种过于欧化的毛病,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也许就是太不‘做’的结果”。闻一多这里的“做”指的是一种自觉的文体建设的精神与态度。尽管闻一多“也不相信没有得着诗的灵感者就可以从揉练字句中作出好诗来”,但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中仍直接批评说“郭君是个不相信‘做’诗的人”。这是符合事实的。

当《女神》以惊世骇俗的艺术品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美学发生激烈的对抗与冲撞,其卓然独步的雄姿震撼新诗坛时,郭沫若最初作诗的直接诱因却很简单:与日本姑娘安娜的恋爱,爱情带来了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对于国内如火如荼的“文学革命”,诗人“虽然闻听了他们的风声却不曾瞻仰过他们的实际”,《新青年》杂志在1920年回上海时才得以阅读。当时诗人得见的唯一国内刊物是

针对《女神》“写”诗而疏忽形式建设的问题,闻一多提出,“选择是创造艺术的程序中最紧要的一层手续”,因为,“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没有选择便没有艺术,因为那样便无以鉴别美丑了。”1923年,他又在《莪默伽亚漠之绝句》中批评郭沫若“每一动笔”,“总可以看出一个粗心大意的不修边幅的天才乱跳乱舞游戏于纸墨之间,一笔点成了明珠艳卉随着一笔又沥出些马勃牛溲……”因此,便使“我们不能不埋怨他太不认真把事当事做了。”闻一多推崇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苦吟作风。这种苦吟在《红烛》中既表现为炼字造句,也表现为对于形式的自觉追求。闻一多于1926年在《晨报·诗镌》发表《诗的格律》一文,倡导新诗走格律化的道路,犹如石破天惊。但是,他的这一理论并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在《红烛》出版前后就开始思索并进行试验的。事实上在美国期间,他已经着手新诗格律的尝试。在《红烛》中,可以看到由无韵到有意识押韵的变化。诗人自己曾不无得意地向友人宣称:“现在我极善用韵。本来中国韵极宽,用韵不是难事,并不足以妨害词意。能多用韵的时候,我们何必不用呢?用韵能帮助音节,完成艺术;不用正同藏金于室而自甘冻饿,不亦愚乎?《太阳吟》自始至终皆用一韵,我并不吃力。这是我的经验。你们可以试试。”对此,唐鸿棣在具体分析《红烛》中部分作品的基础上所做的论断是相当精辟的:“闻一多早在1922年便开始了对格律新诗的尝试,从《红烛》集里,可以看到诗人后来倡导格律体新诗的端倪。”

闻一多自觉的新诗建设意识实际上在“五四”时期就开始萌芽了。闻一多弃“旧”图“新”,最直接的推动是“五四”。1920年秋清华园内突然兴起一阵吟诵古典诗词的风气,闻一多当即在《清华周刊》第211期发表《敬告落伍的诗家》一文予以抨击,正告那些落伍的诗家:“你们要闹玩儿,便罢,若要真做诗,只有新诗这条道走,赶快醒来,急起直追,还不算晚呢。”Ll他还开列了、康白情的文章供大家参阅,从中理解、探索写新诗的路径。他最早发表的新诗是1920年4月《清华周刊》191期上的《西岸》,后来收入《红烛》。在《红烛》出版之前,他还将自己最早的15首新诗辑为《真我集》,诗人对其“少作”要求很严,只有4首后来编入《红烛》。其中的《雪》,经过大幅度修改,并删去了原注:“有一次作文课的题是赏雪歌,我就试了一首白话诗。瑞候先生的评语讲‘生本中后起之秀,似不必趋附潮流。’真是可笑,特把他录下来。”其实,这倒是他当时热衷于新诗的一个重要史料。他觉得再写旧诗是可笑的,竞不遵师命而冒违规之险,果然受到老师的批评。诚然,评语于婉转批评中不无夸奖之意,但他还是觉得不合真正的时代潮流,宁愿坚决“趋附”之而不悔。闻一多对于新诗“质”的要求很高。1921年6月,他在《清华周刊》第七次增刊上发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一文,对于“本年度”发表的旧诗不屑一顾,认为本来就不该发表,发表了也不应批评,因为“批评便是提倡”。他对自己发表的6首作品“不便批评”,而对于另外的10首则一一点评。此文所透露的他的诗观,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对于移植十四行诗的肯定;二、提出“美的灵魂若不附丽于美的形体,便失去他的美了”的观点,可以视为他后来提倡新诗格律的滥觞;三、不但“没有感兴不能作诗”,而且应以“可以不做就不做”为“全科玉律”,强调有感而发,反对无病,甚至“小小感冒,不必呻而呻”也在反对之列;四、对音韵节奏的重视,体现于对一些作品具体细致的分析;五、经常引证中国古代和外国诗歌与批评对象进行比较分析,足见他的创作一开始就受到纵横两个方面的影响,这在《红烛》中有充分的反映。此文作为他从事新诗批评的开始,起点可谓高矣;而且这样有见解有分量的评论,在当时简直是风毛麟角,应该视为新诗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余绪

以上通过闻一多对于《红烛》的批评,通过他在批评中所阐明的诗歌理念在自己的创作中的贯彻,说明闻一多的《红烛》既受益于《女神》,又自觉避免了《女神》的不足之处。闻一多是一位对于诗歌艺术自觉而执著的追求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统一者。这在新诗史上也是难能可贵的个案,因而特别值得珍视。由于论题的限制,我们没有更多地涉及《红烛》创作所受到的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闻一多与梁实秋的情谊与诗谊,他们的互相促进与砥砺;闻一多在美国强烈地感受到的民族歧视对于他的创作的激发;闻一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比热爱和对于诗歌艺术的无限忠诚、不懈追求;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最后,我们还想指出,虽然闻一多对《女神》的批评和《红烛》的创作,距今都已经有8O年之久,但是对于当今的诗坛,其现实意义仍然显而易见;对于当今诗坛的若干流弊,显然不失其针砭作用;而对于今日的新诗创作,也无疑具有借鉴意义。每念及此,我们一方面不能不敬佩闻一多先生的伟大,他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感慨莫名,疑虑丛生。

1925年4月,闻一多自美返国之前,在致梁实秋信中,附录了他“废旧诗六年”后“复理铅椠”所得的四首旧诗,让我们以其中的《解疑》一诗作为本文的结尾,一则以此印证本文的论述,一则以期振聋发聩也:

艺国前途正渺茫。新陈代谢费扶将。

城中戴髻高一尺。殿上垂裳有二王。

赞扬老师的诗歌范文6

关键词:诗歌教学;语文教学;应用

北师大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些诗歌尤为重要。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适合。

一、诗歌朗诵的意义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分而述之,诗歌朗诵有如下意义:

1.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该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

2.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3.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4.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

5.感受语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

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二、朗诵的技巧与策略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要求师生用有声语言表现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从而使听众领悟作品内容,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1.恰当选材,陶情养性利其诵

“凡事预则立”,这必要求选好朗诵材料。对高中生来说,好的朗诵材料应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内核,以积极进取、乐观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依托,以无穷的诗意为动力,以富于形象性而适于口诵的简约质美的语言为外观,以节奏、韵律、音乐的美感为引线。

2.正确理解,把握内容悟其义

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应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要准确透彻地理解作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其次,理解作品主题。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理解主题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朗读要求再现作品原貌,要准确传达作品思想,表达作品感情,阐明作品观点,说明作品道理。再次,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对中学生来说,基本了解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并不困难,同时也很有必要。如《诗经》是现实主义之源,《楚辞》是浪漫主义之头。汉魏古诗悲怆凄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等。

3.朗诵以法,激情激趣融其境

朗诵有法多矣,但教无定法。对于高中生来说,领导读、抽签读、对话读、高低音读大可弃之不顾,而伴读法、接读法、交互读、齐读法等不宜多用。以下略举几例常用的诗歌朗诵法:范读法、分组轮读法、自由读、指名读、表情读、引读法。

4.技巧为辅,吐纳珠玉悦其声

(1)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的断和连。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也是朗诵者的生理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意、传达感情的需要,还是给听者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的需要。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2)重音

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而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或重读。

(3)语调与语速

语调千变万化,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基本类型。惊疑召唤用升调,肯定赞扬是降调,严思冷淡悲为平,曲是强调夸和讽。语调在朗读艺术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朗读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其语调起伏变化明显,语意表达在抑扬顿挫中更加顺畅、明晰、突出。

朗诵的速度则依托于文章的思想内容。一般来讲,急剧变化宜快,平静严肃宜慢;紧急欢乱宜快,悲沉缅悼宜慢;抨斥控辩宜快,叙说追忆宜慢;年轻泼辣宜快,年老迟钝宜慢。朗读者要根据作者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快时吐字清晰不含混不清,慢时声音明朗实在不疲沓松垮。总之,要做到“快而不乱”和“慢而不拖”。

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可见,听、说也是一种“行为”,也“必须养成习惯才行”。

中国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目前,教育改革迭起,语文教育正在逐渐回归诗性和人性,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花季雨季的中学生们,让我们一起来爱诗、读诗吧,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厚壤上放飞心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志湘.再谈课文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06(9).

[3]王群峰.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研交流,2009(12).

上一篇好老师

下一篇娱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