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歌颂老师的句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歌颂老师的句子范文1
风景依然:我感觉排比修辞在写作中很实用!过教师节时,我就在贺卡上写了这一段话:“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纯洁而美丽的心灵……”
红山晓雨:写得好!你这段优美的文字就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赞颂老师的无私和伟大,表达出你发自肺腑的情感。
小荷尖尖:老师,你能具体谈谈写排比句的要求吗?
聊坛主持:运用排比一般要符合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短语或句子的结构要相同;第二,内容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第三,短语或分句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我们来分析“风景依然”赞颂老师的排比句:整段在结构上都是以“您不是……却……”展开,都是围绕“歌颂教师”而写,并由三个分句构成,所以这段就属于排比。
红山晓雨:我归了一下类,构成排比的种类大体有以下几种:(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3)单句排比。如: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你没有哭!(4)复句排比。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学海泛舟:老师,请您看看这句话是不是排比?“什么时候外公才能天天和我们生活在一块儿呢?像外公这样漂洋过海的人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亲人身旁?台湾的亲人什么时候才能和大陆的亲人欢聚一堂呢?”
红山晓雨:这段虽然由三个句子组成,但第二分句在结构上与其他两个分句不同,所以不属于排比。这是很多同学容易出现的错误。
冰上舞蹈:老师,“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是排比句吗?
红山晓雨:这句不符合第三个要求,短语或分句只有达到三个或三个以上,才可以考虑是否是排比。但这句是反复修辞句。不少同学容易把排比与反复混淆,排比和反复的区别在于:(1)排比是为了加强语势,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感情;(2)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结构相同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是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两次以上;(3)排比中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而反复则是词语或句子完全相同。
聊坛主持:在写作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好处很多。用排比叙事,语意畅达,层次清楚;用排比写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感情洋溢;用排比说理,条理分明,适合详尽。最后,大家就现学现卖,完成下面这个题目吧!
歌颂老师的句子范文2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下面这个句子,再写两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要求:必须点出诗人,用上诗句。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例句,仿写两个句子和例句构成排比关系。要求结构大体相同,修辞一致,字数则可适当增减。
例句:心有明灯,便不会迷茫,便会战胜黑暗与胆怯,拥有明朗与坦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科技奥运下定义。
(1)科技奥运是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被先进科技成果装备起来的体育盛会。
(2)科技奥运通过广泛应用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让科学精神、思维和科技成就渗透到奥运会的每一个细节。
(3)科技奥运就是指把现代科学技术多角度、多渠道地嵌入奥运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学校庆祝教师节文艺晚会上主持人开场白的一部分,请在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与原有语句基本对应,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甲:谁将简陋的粉笔赋予了生命的活力,描绘出广阔的天地;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春蚕到死丝方尽”。老师,您守着一方净土,用粉笔挥洒激情,默默无闻;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从您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人梯,什么是奉献;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
甲:您吸引着我们求知的目光,把我们从懵懂带入成熟,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在您的节日里请听我为您歌颂;
乙:在您的节日里且听我为您吟唱。
6.仔细阅读例句,围绕主旨,仿写两个句子和例句构成排比关系。要求结构大体相同,修辞一致,字数相等。
有一种事业至大至伟,她,就是教育!
有一种灯塔照亮航程,她,就是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意象写一首小诗,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字数、句式不限。
示例:
风
欢呼着
飞奔在田埂上
一不小心
跌倒了
惹得稻穗低下头
偷偷地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校园里运来了一批大小不一的石头,准备放在一些路口、墙角、树下等地方。学校决定在这些石头上面刻一些富有教育性的句子,用来劝学和砺志,请你根据示例按要求撰写两条,并说明理由。
示例:
八字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理由:提醒师生要有一种宽容而博大的心,能够容纳不同观点和见解。
四字句――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字句――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说明“中国书法”的特点和价值,不超过50个字。
①中国书法的结构方正端庄,起到了纪实和装饰的作用。
②中国书法造型上线条优美,具有非常鲜明的的审美特色。
③中国书法风格各异的体势,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作为艺术来欣赏的文字。
④中国书法的意境内蕴深邃,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亘古不灭的生命力。
答:中国书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依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在横线处另写一组句子。(要求:字数与例句大体相同)
乱世与盛世,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对老百姓来说,魏晋是乱世;对知识分子来说,魏晋是盛世。魏晋有了“人”的觉醒,有广陵散,有陶渊明。
___________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仿照下列语段的表达样式,另选一个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意思完整,表达准确,不要求与原句字数完全相同。
河
雪山是我阿爸,
云岭是我阿妈;
跃千丈悬崖,
穿百里深峡,
炼就我性格的浪花。
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选相关话题,用排比并列然后再总结的形式造句。
例句:愿读小说,喜欢那情节跌宕的精彩;愿读散文,喜欢那感悟人生的真挚;愿读诗歌,喜欢那体察心灵的敏感……读书之乐,在体味,在感悟,更在那阅读中的种种共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自选话题,依照横线上的比喻形式造句,字数可多可少。文中的比喻物不能再用,横线前的话可自拟。
只有一种死,永远也不代表毁灭,那就是:自落的花,成熟的果,发芽的种,落地的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是《与世界联网》的部分歌词,试依据语境,展开合理想象,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想用泰山的朝霞装裱富士山的仲夏,
想用海南岛的椰风抚摩西伯利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与世界联网,西方有如神的油画,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世界联网,让童心飘过百慕大。
15.我国传统的节气,不仅是身外纯自然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请你模仿示例,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意蕴恰切,情感真挚,富有诗意,每则不要超过20个字。
示例:大暑――热烈的极致,蝉歌如雨。
仿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颂老师的句子范文3
关键词:平等 信任 赏识
正文: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是不是以赏识眼光看待学生是语文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让赏识教育真正地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导呢?我认为首先要改变几个观念。
一、是要认识到师生平等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好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的又有几个?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老师,老师不能真正改变观念,师生平等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我认为,要想使师生真正平等,只有先让传统的师道尊严彻底搁浅。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惟命是从的卑微者。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有安全感,才会充满信心,思维才会活跃,才会向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亲其师,信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这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的期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恋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他的成功,才能发自内心地去赏识学生。罗林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信任度越大,成就就越高。
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希望。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自信。 转贴于
三、要把赏识教育落到实处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或者当学生的答案显得很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时,我们千万不能“一棒子”打死,或置之不理,而应当给予热情地鼓励、耐心地引导、细心地呵护,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的火苗。这一点,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可能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一个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发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歌颂老师的句子范文4
一、抓住兴趣点质疑,激发求知欲望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知识点。由此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阅读教学道德促进作用。
如著名特级教师张平南在上《跳水》一课时明确提出:读书要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不要等着老师提问,你们回答。结果,学生在接触课题后,就提出了: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水怎样?《跳水》这篇课文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等问题。接着,张老师便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上了一堂十分生动活泼的课。
张老师曾说过,产生兴趣是创造的起步,不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取决于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师要善于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二、抓住疑难点质疑,树探究风
英国的大哲学家,大教育家罗索有一本书,名叫《怀疑论集》,主旨是先要敢于怀疑,然后才能获取真知。他举了个例子:英国课本说德国人的功劳。罗索主张让学生对照着念。有人担心学生将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他说,能够使学生不倍,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和探索,这样教育就成功了。
《避雨》一课的教学中,黄晖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他(主人公)望到天空中有几块黄色的云,就能判断出将下阵雨。那么他事先怎么不带好雨具而被雨淋湿了全身呢?”学生们先是一愣,然后就 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一分析,大家认为这是个问题,这个情节站不住脚。进而便有学生提出:“去年今日的天气谁又能记准呢?记不住就从头,无从质对,那么她回答地多流利,记得多准确,也确保不是信口胡这诌,人们怎能相信她呢?”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避雨》一文的作者这种塑造人物的方式是可取的,也是不足仿效的。
孔子论述教法时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愤悱,就是学生个人独立思维之后的心态,教师的提问,只有经历了学生的“愤”“悱”阶段后,才是最佳时机。
三、抓住发散点质疑,倡创造力在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发散点质疑,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时引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穷人》一文学完后,有一位学生提出,课文为什么不以“桑娜和她的丈夫”为题,而要以“穷人”为题呢?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经过潜心阅读和思考是提不出来的。要解开这个疑问仍需要深入的探究。于是,我抓住这个思维的火花,让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因为桑娜和她的丈夫都是穷人,所以以“穷人”为题;有的说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生活上是贫穷的,但是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作者以“穷人”为题,实际是歌颂精神富有者;还有的说,作者歌颂的不只是桑娜和她的丈夫,更主要是为了歌颂像她丈夫那样贫苦的劳动人民,课文表现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美德,所以以“穷人”为题。
对这个疑问的解疑过程是:从质疑到反问、探讨,再从阅读到思考、议论,最后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四、抓住聚合点质疑,保整体性
聚合点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围绕聚合点质疑,可以抓住一点,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如《白杨》一课的教学,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教师点拨:“请同学们根据句子试着提出几个‘为什么’一类问题。”学生循着老师的引导,分别提出:“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
这样的质疑,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完整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与时俱进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但是,很多时候,过于直观和形象生动,也容易走向反面,即学生只是机械地看,而缺乏一种思考和想象的意识。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产生浓厚的对话兴趣和热情为重要的目标取向。因此,教师需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使其在直观的同时具有更多的悬念,具有更多的空白,具有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来体现对学生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文化积淀。因此,对话理念下的多媒体课件,更加强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准备感性的、生活化的附加材料,并进行板块模式的处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具有生成情况随时调动其中某一部分的资料,或者,由学生自由的选择并呈现其中的某一内容,也可以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充实到教师的课件之中,这样,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成了课堂对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了选择与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旁征博引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旁征博引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
歌颂老师的句子范文5
学生在散文阅读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心理误区。一是考试不考课内阅读而忽略课文的学习;二是认为课外阅读无边无际,练习意义不大,考试时再认真点凭运气发挥就行了。三是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对散文阅读分析作业不能很投入地去做,往往应付了事,简单读了随便写上,然后等老师讲答案。四是上课听老师讲解的时候忽略分析过程而忙于记录答案。这几点,语文基础不好的学生尤其严重。上课不听过程,只记结论的学生其实不是少数。五是归根结底,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忽略的是非常有用的和必要的。总之,这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习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
基于对学生学习心理分析,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心理突破,收到效果。
一、使学生认识到散文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课内经典散文回顾入手实现知识迁移。无论是写景状物的散文还是叙事散文,其写作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或看法――这就是散文的主旨。看明白散文的主旨是阅读散文最起码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是正确分析、解答问题的前提。散文主旨的得出也是有章可循的。一是由物的特征联想到人的精神,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中,“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燕”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茅盾的《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是由写景色的美好而抒发赞美热爱之情,如《春》是通过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描写,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写出了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鼎湖山听泉》中作者描绘自己在鼎湖山所观之景和听泉时的感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三是从叙事的表象可以概括出人内在的思想、情感或性格,如《背影》通过记叙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的事件表达了父亲爱儿子的一片深情。《藤野先生》一文,作者通过记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和严格教诲的事件赞扬了他的正直热忱、严谨治学和博怀,抒发了怀念之情。四是从一个点的表现要拓展到一个面的认识,如贾平凹的《月迹》中,月的美丽的足迹代表着一切美好事物,文章通过追寻月的足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如描写“故乡的桥”的散文,一般也是要表达对故乡的感情。文言文中也有《愚公移山》的主旨是从愚公到古代劳动人民,《口技》的主旨是从一个表演者想到古代民间艺人,以上所举的例子简单归结就是:散文主旨归纳一般规律是――从物到人;从景到情;从事件到情感品格;从点到面。这个基本规律的认识是贯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的开始,可以有效指导我们读懂课外散文。
二、使学生认识到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是有限的
可以总体分为四类26种。
概括类: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所写人物的特点、层次结构。
文体常识认知类:人称、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顺序、语言特点、线索、表现手法等。
分析类:词语[能否删除、作用或好处、意义、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句子[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表达作用类];题目[取题目、题目的含义类]。
开放类:感悟启示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想象)题。
这样的归纳当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主要意义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题型是有限的,课外阅读题目经常在重复出现这些类型。二是我们经过认真训练,熟悉的能够准确回答的越来越多,我们不会的失分的自然越来越少,这就让学生看到一个训练的面,从而更加关注自己练习的覆盖率,增强复习的目的性与信心。这是认真做好训练过程的意义所在。
三、使学生认识到训练过程是有用的,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其学习行为的意义能够很好地端正学习态度。我的做法:一是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认识到过程重要。二是从效果着眼使学生信服过程的重要。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老师进行阅读分析题目讲解过程中记录下来的答案,曾经再去背诵过吗?没有。我们做过的篇目和题目原样在考试中出现的可能性会很大吗?不会。那么我们平时做题目的时候不认真做,上课时不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只注重记录答案是对的吗?不对。好了,应该这样看:独立做阅读分析题的时候要如同做数学、物理题目一样深入分析思考,组织语言,完成题目。在听老师讲解分析的时候要要像听数学、物理例题一样紧跟思路,弄清由头,再把答案的表达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反馈,发现不足、汲取经验。做题和听讲的过程是进行阅读分析思维训练的过程,是积累经验的途径,比记录答案的结果更重要。
歌颂老师的句子范文6
一、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的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如《》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2)欣赏优美的句子。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赅,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时期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