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诚信老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诚信老爹范文1
方方正正,有棱有角,一个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有自己的道德基准和底线,可谓之“方”。
民族英魂鲁迅先生,总是期望以辛辣的笔锋唤起麻木的国民的觉醒。他以笔为戈,对社会的弊端和国民的劣根性大加鞭挞,文字的方寸之间就是他的战场。纵然是被误解被诬蔑,他依旧不改初心,依旧“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呐喊悲鸣,是一种“方”,是救国救民的情怀,是国家兴亡时的大义。
“诚信老爹”为死于车祸的两个儿子辛苦还债,毫无怨言。他本可以对儿子的债务佯作毫不知情,但他却选择了这样一条在旁人看来“傻气”十足的道路。“诚信老爹”的替子还债,是一种“方”,是良知未泯的坚守,是面对责任时的勇于承担。
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不畏宗教强权的威逼,始终相信自己心中的真理,最终被恼羞成怒的教众施以火刑致死。布鲁诺的以身试火,是一种“方”,是对于真理的热爱,是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取舍。
讲究做事的技巧,任何情况下都能游刃有余,可谓之“圆”。
刘邦在鸿门宴上巧妙地掩饰自己“欲王关中”的野心,自降身份,使项羽放下戒心,自己也得以从这次杀机四伏的宴会上全身而退。刘邦的隐忍不发,是一种“圆”,是敛神屏气的试探,是审时度势的智慧。
蔺相如对于廉颇的种种挑衅都百般退避,到了国家危急关头,大度地不计前嫌,留下一段将相和的佳话。蔺相如的宽容忍让,是一种“圆”,是宽大豁达的胸襟,是明辨是非轻重的理智。
苏轼遭小人攻讦,被贬黄州,但他却没有终日郁郁寡欢,他洒脱不羁,“一蓑烟雨任平生”,心与山水同在,意气与天地共存。苏轼的笑对挫折,是一种“圆”,是超然外物的气度,是永葆希望的乐观心态。
方圆只取其一,往往是偏执的开始。要么成为食古不化不知变通的酸腐书生,要么成为极尽圆滑见风使舵的墙头草。黄炎培在给儿子的座右铭中如是说:“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出乎于行,当圆;入乎于心,当方。唯有刚柔并济,水火共生,方圆兼济,才是大智慧所在。
点评
诚信老爹范文2
天灾降临,“桑美”台风摧毁全家梦想
2006年8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桑美”台风刚刚过去,温州苍南大地一片狼藉。年近八旬的吴乃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捞归来的四个儿子。在苍南霞关镇的码头上,当他看到只穿着一条裤衩,浑身伤痕的二儿子吴秀全出现时,心里“咯噔”了一下,老人颤抖着声音问:“老二,你另外三个兄弟呢?”见到父亲,吴秀全嚎啕大哭:“爹,大哥、二哥、小弟……全没了……”“什么?你再说一遍……”得知三个儿子全在风暴中遇难,这无比震惊的噩耗让吴乃宜当场晕倒在地。
吴乃宜生活在浙江省最南端的苍南县霞关镇三澳村,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吴家的四个儿子――长子吴秀柱、次子吴秀全、三子吴秀本和幺子吴秀远从少年时代就成为了靠海吃海的渔民。在2006年以前,兄弟四人靠着一艘小木船在海上作业捕捞虾皮,并以此为生。
2006年春节刚过,四兄弟做出了人生中一个大决定――集资筹款买一艘大铁船。望着雄心勃勃的四个儿子,老爹吴乃宜露出赞许的目光。随后兄弟四人压上所有家当并发动社会关系又借款和赊账80多万元。最终,他们筹够110多万元买了一艘127吨的二手大渔船,并赊下了渔具、柴油、渔绳等大量的钱,成了霞关镇第一批拥有钢质渔船和先进捕捞工具的渔民,在同村渔民羡慕的目光下开始出海作业。如果没有那场灾难,凭着兄弟四人的勤劳和后来几年虾皮捕捞的红火,他们家一年能赚一百万元。
2006年8月8日,“桑美”台风即将登陆,出海捕捞的四兄弟按照以往的惯例,将船开进了福建沙埕港避风。两天后,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桑美”在霞关登陆,海面上刮起了17级大风,尽管进入了避风港,然而钢制渔船还是抵挡不住狂风暴雨的来袭。在甲板上的吴秀本被海上刮来的木板砸晕了,吴秀柱和吴秀全连忙将他抬进船舱里。正在这时,渔船被一个大浪掀起,整只船侧翻过来,老幺吴秀远被船上沉重的鱼笼缠住,连呼喊都来不及就沉向海底。而从船舱中逃出的吴秀柱和吴秀全也落入水中,在他们抓着渔船侧舷的钢管重新探出水面才发现,躺在船舱中的吴秀本没能逃出来。
在风暴中,吴秀柱和吴秀全已无力去救助兄弟,只能死死地抓住渔船侧舷求生。在经历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后,吴秀柱体力严重透支,逐渐松开了手向水中沉去,吴秀全几次伸手想去救哥哥,但因风浪太大没有成功。“哥……哥……”吴秀全声嘶力竭地喊叫,泪水和雨水模糊了他的双眼。那时天已经全黑了,悲痛万分的吴秀全拼尽全力在海上漂浮了4个多小时才回了家。
吴乃宜四个儿子在福建福鼎避风的沙埕港是“桑美”台风的重灾区,当地就出动数十支应急救援小分队和2000余名抢险人员奔赴在狂风暴雨中,连续几天开展紧急救护和沉船打捞。共打捞上岸的沉船数量达78艘,确认因灾死亡人数245人。其中福鼎籍126人,外地籍55人,吴乃宜的三个儿子就在其中。
一夜之间突然失去三个儿子,这对吴乃宜一家是灭顶之灾的打击,老人的精神几乎被击垮,躺在床上久久不能起来,一度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吴家托了亲朋去海上寻找失去的三个儿子的遗体,最终却一无所获,只有大渔船被打捞了回来。
“子债父还”,八旬老翁坚守承诺扛起道德大旗
天灾给吴乃宜老人带来的不仅是老来丧子的悲伤、孤独与苦难,留下的还有80多万元沉重的债务。唯一活下来的二儿子吴秀全在台风中被风浪所伤,无法再干重活。台风过后,陆续有人上门,向老人出示其儿子们的一张张欠条。此时的吴乃宜虽然悲痛万分,家庭面临绝境,但他想着儿子们欠下的债不得不还啊!如果自己在这个时候倒下,家里的债怎么办?于是,吴乃宜强忍悲痛,坚强地站起来说:“做人要讲信用!是我儿子的债都认,儿子死了,还有我这个爹在,你们放心,我一定会还清每一分债务!即使暂时没能力还上的,以后也一定会想办法还上。”
强忍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吴乃宜还说出如此出乎意料的话,他的真诚让上门要债的人反而顿生恻隐之心,不再开口……吴乃宜把悲痛埋藏在心底,毅然挺起腰杆,开始筹划偿还儿子们的债务。
政府给台风遇难家属分发了一笔补助。老三和老四的媳妇拿走了其中大部分补助,她们难以向老人启齿,但还是狠狠心把年幼的女儿撇下,就回了自己的娘家,从此不再回来。三个儿子不幸遇难,两房媳妇又不辞而别,吴乃宜的老伴蔡细梅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她含着眼泪叹息道:“这个家老的老,小的小,老二又受了伤,家里还背着这么多债务,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啊?”蔡细梅说着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掉。“老伴,咱不要怪她们,媳妇年纪还轻,人总想往好的地方去。咱以后日子过得紧一点,只要活着总会有办法的。”吴乃宜劝慰老伴,两位沧桑的老人泪眼以对。
好心的乡邻听闻家吴乃宜家的状况,便纷纷跑来劝说:“你三个儿子都已经走了,这些欠账不是小数目,我们知道你家眼下的处境,大家也没催你还钱,我们也不缺这些钱,你看就不用还了吧。”吴乃宜拱拱手说:“谢谢!谢谢!”但他还是那句承诺:“我性格生来就硬,欠人家一分钱都要还的。儿子已经死了,我不能丢儿子的脸,不能砸碎了我们吴家的诚信招牌,让老大、老三、老四死不瞑目!”
出事后,吴乃宜拿到三个儿子的死亡保险金和船的保险金共有24万元,还有卖掉船所得的30万元,吴乃宜斩钉截铁地说:“全部还债!”其中老大的媳妇拿走了她应得的15万元并承担了老大的那份债务,也离开了老人。吴乃宜和落下病根的老二承担了其他3个兄弟的欠债,共有六七十万元,老人用余下的所有保险金和船钱去还私人借贷的欠款和当地农村合作银行的贷款。“老人家,你把儿子的‘卖命钱’和变卖家产的钱都给了我们,以后你们靠啥吃啥呀?”拿到钱的债主显得不好意思,他们关切地问。吴乃宜乐呵呵地说:“我还有双手,能养活全家人。”
10月,吴乃宜又拎着一个装有十多万元现金的包裹,急匆匆地赶到银行还款。瞧着气喘吁吁的吴乃宜,银行主任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幕。“吴老爹,你们家目前如此困难,这些钱你先留着吧。”“不啦,还债要紧。”“那么留下5万你拿回去养家糊口……”合作银行主任实在不忍心让吴乃宜拿着儿子的“卖命钱”来还贷款,他也从未碰到过这样的还款户,他显然被感动了。“谢谢主任,我不会留下一分钱。”一阵难堪的“讨价还价”,最后银行主任拗不过倔强的吴乃宜,只得收下老人这笔还贷的款子。在旁的工作人员一个个赞叹:吴老爹真是诚实守信啊!
但剩下的还有近30万元债务,对吴乃宜一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从法律上讲,老人并没有替子还债的义务。对于用儿子的死亡保险金来偿还债务的举动,曾有人善意提醒吴乃宜:根据法律规定,个人债务只能以个人财产来偿还,死亡保险金不属于儿子们死亡时遗留的个人财产,可以留下来抚养孙女或者用来赡养自己,老人在法律上并没有偿还义务。但吴乃宜还是坚持将这笔被别人称为“三个儿子卖命钱”的死亡保险金用来还债,这令债主们深感震惊。而吴乃宜却说:“借钱还债,天经地义,我一定要还!”
吴乃宜的人生从此改变,这个驼着背、站起来也只有1.6米的瘦弱老人,顽强地开始了自己的“还债之旅”。从此,偿还儿子们欠下的债务成为了他唯一的生活目标,也成为他活下去的信念。他把干不了重活的二儿子吴秀全与媳妇打发去工厂上班,自己和老伴承担起了抚养两个年幼孙女的重担。
阳光晒在院子里,而吴乃宜却一直埋在他自己的影子里,低着头用竹梭穿渔网线。他的两只手暗黄、干涩,连握紧拳头都显得很困难,所以织得很慢,还时不时要停下来歇一歇。“现在不能坐太久啦,坐久了胸口就闷。前几天去看了医生,说我心跳得太快了。”吴乃宜说。坐在一旁的妻子蔡细梅眯着眼想将一根渔网线从渔网上的洞眼穿过去,但穿了几次都没成功。她停下来,揉揉眼,喘口气继续穿。蔡细梅患有风湿病,这几年眼睛又得了白内障。虽然经常用药,但编织渔网显得非常吃力,尤其是两头尖尖的竹梭,一不小心要扎进手指。
织一张网,能卖300元,但需要两个老人花两个多月时间来完成,算下来每天只能赚几角钱。尽管这样的收入很微薄,但两个老人为了践行替亡故儿子还债的诺言,还是不停地织着。有时吴乃宜劝说老伴休息一下:“你眼睛不好,让我一个人织吧。”蔡细梅笑笑说:“你一个人织?一张网织到何年何月啊?”就这样,两位老人互相搀扶,在艰辛中透着坚强与乐观,织网挣钱成为吴乃宜与老伴生活里一道最凄美的风景。
情动浙南,“诚信老爹”感受人间大爱
吴乃宜家住了20多年的两层小楼房在不少地方已着红砖,狭窄的院子角落里养着鸡与鸭,一楼的房间照明只有一只15瓦的节能灯,暗淡的光线散落在几件失去原本颜色的陈旧家具上,看上去格外寒酸。
儿子们出事后,一对老人就再也没有买过新衣服,两个小孙女的衣服也都是亲戚朋友送的。为了省点粮食,吴乃宜平时一天只吃两顿稀饭,自家门口一小块地上种了青菜、花菜、大蒜和葱,平常摘一两棵拿盐水煮一煮就是一道菜。过年的时候,要靠好心肠的朋友或亲戚送来一点肉,老人才能开个荤。吴乃宜想尽了各种能省钱的方法,一毛毛、一块块地积攒下那些钱,等到满了50元、100元,他就交给二媳妇田晓玲去还债。
吴乃宜被列为低保户,靠着每月仅几百元的最低生活费艰难支撑着家庭开销。但为了攒钱还债,这位8旬老人不顾年迈体弱,强忍背上骨刺疼痛,拖着病体,坚持在家门口山坡上种番薯、马铃薯、青菜,在庭院角落养鸡养鸭,然后拿到菜市场,拿到马路边去卖。在烈日下,在一个个风雨天,吴乃宜常常步履蹒跚从所住的海拔150米高的柳陇山下到山脚海边的沙滩上拾荒,一只可乐瓶,一个易拉罐……拾一只饮料瓶仅卖几分钱,半腰高的大铁丝筐拾得满满一筐,才卖4块钱。但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沙滩上留下了老人沉重而辛酸的脚印。
为了能早日偿清债务,吴乃宜与老伴一有空就在家门口织渔网。晚上昏黄的灯光下,在“嗖嗖嗖”渔网的穿梭声中,两位老人的背脊显得格外顽强。腰酸背痛与手软臂麻无法阻挡他们替子挣钱还债的人生信念……2011年春节刚过,年迈体弱的吴乃宜觉得实在有些干不动了,他对二儿子吴秀全说:“现在我已快无能为力了,家里剩下的债要你还了。”吴秀全含泪点头:“爸,这些年您太劳累了,您与妈休息休息吧,余下的债我就是累死累活也要尽力还清!”
吴乃宜替子还债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被老人的行为深深感动,广大网民纷纷敬称他是“诚信老爹”、“为我们竖起了一根诚信的标杆”、“这位老人身上流着道德血液”,顷刻间,浙南大地爱心涌动。2011年5月,苍南青年企业家协会筹集了12万元爱心款交到老人手中,吴乃宜将这笔爱心款立即偿还了部分债务。同时,苍南农村合作银行员工自发捐款,偿还了吴家欠该银行的10万元贷款……不少好心人获知吴乃宜的事迹后,纷纷向老人伸出了援助之手。面对如此的爱心热潮,吴乃宜干瘪的眼眶里热泪纵横。
诚信老爹范文3
有统计显示,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共有2000多种营销模式,而其中有一条共性,就是都离不开研究消费心理,即:谁抓住了人心,谁就能有效地取得销售。许多保健品企业就特别善于“抓住人心”。
江西都昌县有家叫“喜来健”的医疗器械体验中心,每天邀请一些“老爹老妈”进行“40分钟的理疗床免费按摩”,然后向他们推销所谓的“玉石温热理疗床”。这张床号称可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糖尿病等众多疾病,售价高达1万6千元。
通过讲述动人的孝子故事和产品的神奇功效,近些年来,“喜来健”把这种“免费体验中心”开到了全国许多城市。
然而,“喜来健”虚妄的产品功效和奇高的产品价格,特别是在向老人“免费”讲解病理和“免费”体验的过程中,不仅喊口号、举行相关仪式,销售人员甚至不停地称乎现场老人为“爹妈”,培养感情后逐步向老人贩卖产品。许多老人经不住这种“赛过儿女的热情”,或者心甘情愿,或者被免费建立起来的“亲情”所绑架,最终认购高价产品,而其中也有一部分家庭,因为年轻的儿女根本不相信“可笑的产品能包治百病的故事”,就与爹妈发生争执,甚至导致家庭关系恶化。另有家庭还注意到,“喜来健”对消费者开据的只是收据而非正规发票。这难道不是非法经营吗?
这种“先喊爹后坑爹”的行为,正遭到越来越多的家庭的反感和社会舆论的拷问,被专家指为“亲情暴力营销”。这也是多年来类似的保健品企业一直被人们所诟病的直接原因。正因如此,这种现象也在不断引发着人们的思考: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吗?为什么“喜来健”们多年来一直具有生命力及其存在的市场呢?
众所周知,类似这种“亲情暴力”营销,在各地早已屡见不鲜,这种销售模式的核心,简单说来就是抓住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空虚的心理,用各种“感情战”来实现销售,接着又通过口口相传,使购买的老人在自己的群体中传播推广,为此许多购买者的家庭怒指“喜来健”骗老人赚钱缺德,还有人尖锐指出,此种方法就是“洗脑”,涉嫌传销。
虽然涉嫌“洗脑”,但是与许多类似的公司一样,“喜来健”并不会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传销”,该公司对外宣称坚持五不原则:“未经体验,不卖;没有效果,不卖;不信赖产品,不卖;家人不同意,不卖;不能坚持使用,不卖”。尽管不完全符合现实情况,但也挑不出什么大的毛病。而当遇到举报,工商部门前去检查的时候,因为没有任何书面的宣传“证据”,老人们也都是“自觉自愿”地在做“体验”,政府部门也无可奈何。
诚信老爹范文4
灭顶之灾几乎击垮老人家
2006年8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桑美”台风刚刚过去,温州苍南大地一片狼藉。年近八旬的吴乃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捞归来的四个儿子。然而最终却等来了“三个儿子全在风暴中遇难”的噩耗。吴家的四个儿子从少年时代就成了靠海吃海的渔民,兄弟四人靠着一艘小木船在海上作业捕捞虾皮,并以此为生。2006年春节刚过,四兄弟做出了人生中一个大决定——集资筹款买一艘大铁船。随后兄弟四人压上所有家当并发动社会关系又借款和赊账80多万元。最终,他们筹够110多万元买了一艘127吨的二手大渔船。
2006年8月8日,“桑美”台风即将登陆,出海捕捞的四兄弟按照以往的惯例,将船开进了福建沙埕港避风。两天后,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桑美”在霞关登陆,海面上刮起了17级大风,最终吞噬了老人的三个儿子,只有二儿子吴秀全幸免于难。
一夜之间突然失去三个儿子,这对吴乃宜一家无异于灭顶之灾,老人的精神几乎被击垮,躺在床上久久不能起来,一度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吴家托了亲朋去海上寻找失去的三个儿子的遗体,最终却一无所获,只有大渔船被打捞了回来。
“我不能丢儿子们的脸”
天灾给吴乃宜老人带来的不仅是老来丧子的悲伤、孤独与苦难,留下的还有80多万元沉重的债务。惟一活下来的二儿子吴秀全在台风中被风浪所伤,无法再干重活。台风过后,陆续有人上门,向老人出示其儿子们的一张张欠条。吴乃宜强忍悲痛,坚强地站起来说:“做人要讲信用!是我儿子的债都认,儿子死了,还有我这个爹在,你们放心,我一定会还清债务!即使暂时没能力还上的,以后也一定会想办法还上。”
吴乃宜把悲痛埋藏在心底,挺起腰杆,开始筹划偿还儿子们的债务。政府给台风遇难家属分发了一笔补助。老三和老四的媳妇拿走了其中大部分补助,狠心把年幼的女儿撇下,不再回来。好心的乡邻们纷纷跑来劝说:“你三个儿子都已经走了,这些欠账不是小数目,我们知道你家眼下的处境,大家也没催你还钱,我们也不缺这些钱,你看就不用还了吧。”吴乃宜拱拱手说:“谢谢!谢谢!”但他还是那句承诺:“我性格生来就硬,欠人家一分钱都要还的。儿子已经死了,我不能丢儿子们的脸,不能让老大、老三、老四死不瞑目!”
出事后,吴乃宜拿到三个儿子的死亡保险金和船的保险金共有24万元,还有卖掉船所得的30万元,吴乃宜斩钉截铁地说:“全部还债!”其中老大的媳妇拿走了她应得的15万元并承担了老大的那份债务,也离开了老人。吴乃宜和落下病根的老二承担了其他3个兄弟的欠债,共有六七十万元,老人用余下的所有保险金和船钱去还私人借贷的欠款和当地农村合作银行的贷款。“老人家,你把儿子的‘卖命钱’和变卖家产的钱都给了我们,以后你们靠啥吃啥呀?”拿到钱的债主显得不好意思,他们关切地问。吴乃宜乐呵呵地说:“我还有双手,能养活全家人。”
10月,吴乃宜又拎着一个装有十多万元现金的包裹,急匆匆地赶到银行还款。瞧着气喘吁吁的吴乃宜,银行主任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幕。“吴老爹,你们家这么困难,这些钱你先留着吧。”“不啦,还债要紧。”“那就留下5万,剩下的你拿回去养家糊口……”银行主任实在不忍心让吴乃宜拿着儿子的“卖命钱”来还贷款,他也从未碰到过这样的还款户。“谢谢主任,我不会留下一分钱。”一番“讨价还价”之后,银行主任拗不过倔强的吴乃宜,只得收下老人这笔还贷款。
吴乃宜的人生从此改变,这个驼着背、站起来也只有1.6米的瘦弱老人,顽强地开始了自己的“还债之日”。他把干不了重活的二儿子吴秀全与媳妇打发去工厂上班,自己和老伴承担起了抚养两个年幼孙女的重担。
阳光晒在院子里,而吴乃宜却一直埋在他自己的影子里,低着头用竹梭穿渔网线。“现在不能坐太久啦,坐久了胸口就闷。前几天去看了医生,说我心跳得太快了。”吴乃宜说。坐在一旁的老伴蔡细梅眯着眼想将一根渔网线从渔网上的洞眼穿过去,但穿了几次都没成功。她停下来,揉揉眼,喘口气继续穿。蔡细梅患有风湿病,这几年眼睛又得了白内障。虽然经常用药,但编织渔网显得非常吃力。
织一张网,能卖300元,但需要两个老人花两个多月时间来完成,算下来每天只能赚几角钱。尽管这样的收入很微薄,但两个老人为了替亡故儿子还债,天天这样不停地织着。就这样,两位老人互相搀扶,在艰辛中透着坚强与乐观,织网挣钱成为吴乃宜与老伴生活里一道最凄美的风景。
善良老人感动浙南大地
吴乃宜家住了20多年的两层小楼房的不少地方已着红砖,狭窄的院子角落里养着鸡鸭,一楼的房间照明只有一只15瓦的节能灯,光线散落在几件失去原本颜色的陈旧家具上,看上去格外凄凉。
儿子们出事后,一对老人就再也没有买过新衣服,两个小孙女的衣服也都是亲戚朋友送的。为了省点粮食,吴乃宜平时一天只吃两顿稀饭,自家门口一小块地上种了青菜、花菜、大蒜和葱。过年的时候,要靠好心肠的朋友或亲戚送来一点肉,老人才能开个荤。吴乃宜想尽了各种能省钱的方法,一毛一毛、一块一块地积攒下那些钱,等到满了50元、100元,他就交给二媳妇田晓玲去还债。
吴乃宜被列为低保户,靠着每月仅几百元的最低生活费艰难支撑着家庭开销。但为了攒钱还债,这位8旬老人不顾年迈体弱,强忍背上骨刺疼痛,拖着病体,在家门口山坡上种番薯、马铃薯、青菜,在庭院角落养鸡养鸭,然后拿到菜市场,拿到马路边去卖。在烈日下,在一个个风雨天,吴乃宜常常步履蹒跚从所住的海拔150米高的柳陇山下到山脚海边的沙滩上拾荒,一只可乐瓶,一个易拉罐……拾一只饮料瓶仅卖几分钱,半腰高的大铁丝筐拾得满满一筐,才卖4块钱。但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沙滩上留下了老人沉重而辛酸的脚印。
2011年春节刚过,年迈体弱的吴乃宜觉得实在有些干不动了,他对二儿子吴秀全说:“我已经快不能干了,家里剩下的债要你来还了。”吴秀全含泪点头:“爸,这些年您太劳累了,您和妈休息休息吧,余下的债我就是累死累活也要尽力还清!”
吴乃宜替子还债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被老人的行为深深感动,广大网民纷纷敬称他是“诚信老爹”、“为我们竖起了一根诚信的标杆”、“这位老人身上流着道德血液”,顷刻间,浙南大地爱心涌动。2011年5月,苍南青年企业家协会筹集了12万元爱心款交到老人手中,吴乃宜将这笔爱心款立即偿还了部分债务。同时,苍南农村合作银行员工自发捐款,偿还了吴家欠该银行的10万元贷款……不少好心人获知吴乃宜的事迹后,纷纷向老人伸出了援助之手。面对如此的爱心热潮,吴乃宜干瘪的眼眶里热泪纵横。
2012年9月初,经过吴乃宜全家的努力,还清了最后一笔欠款,但此时仍然有人向他捐款。杭州一家不愿透露名称的企业全体员工自发捐款两万多元汇到了吴乃宜家中,由于还清了儿子们留下的所有债务,吴乃宜坚决要退还杭州那家爱心企业的捐款。但企业老总诚恳地说:“这是全体员工的一片心意,就作为对你的生活补助吧。”一个要退,一个拒收,双方就这样“僵持”着。最后,吴乃宜把这笔捐款交到了苍南慈善总会,他说,在大家的帮助下债已还请,非常感谢各位好心人,请不要再给我们家捐款了。
诚信老爹范文5
多年以来他替别人打了147起官司,胜诉率98%,“民告官”就占去了三分之二。
镇政府违约,他陷入讼累
43岁的刘万成是河南省新安县磁涧镇一位小有名气的农民,说他小有名气,其实缘于一段辛酸的人生。
刘万成是那种有独特思想且敢作敢为的人,10多年前,他就是其所在县小有名气的果农、富户,他经营的果园和苗圃就是洛阳市及新安县林业部门开现场会的典范。
当时的一位副镇长和林果站负责人频频光顾刘万成家,诚心想请他这个果园行家,出面承包园艺场。被盛情打动的刘万成答应了。与镇政府签订了协议。
雄心勃勃的刘万成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写在纸上的合同并不代表“诚信”,镇政府一再违约。刘万成走进法院大门。他状告镇政府违反协议。
县法院受理此案后,镇政府拒不到庭应诉,而且派人进驻园艺场,专职看管已挖出来的树苗,镇政府不销售树苗而且也不允许刘万成销售树苗。等到1995年3月,镇政府工作人员撤离园艺场时,大多果苗已变成了干柴,一切心血毁于一旦,刘万成一个大男人一下子痛哭失声。 他带着材料与干粮走上了上访路。他的呼唤,引起了河南省主要领导的重视,当时河南省委书记亲笔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此案,案件被移交到了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此同时,被得罪的镇政府恼怒了,几百人冲进园艺场,用牛犁,用拖拉机推,用火烧,将果树毁坏殆尽。目睹惨状,刘万成晕了过去。
在血与泪的煎熬和生与死的徘徊中,刚刚人到中年的刘万成身心俱疲,一个壮汉子变得骨瘦如柴,其体重竟然不足40公斤,而屋漏偏遭连夜雨,刘万成的家那段日子也频频遭难,他处在绝望的边缘:其八旬老父早在1995年因悲愤交加,气成半瘫;其风烛残年的白发老母亲,气瞎了双眼,他的妻子因焦虑而眼窝日渐下陷,至今视物模糊不清;当时,他年仅14岁的大儿子为家中的债务含泪辍学,赴千里之外的乡村做童工;次子在1996年大年初二上山采药时,跌入山沟,左腿骨折,后含泪背井离乡,靠打童工谋生。曾经是富农的刘万成为告状,卖掉了4间平房和3孔窑洞、3孔土窑,负债40多万元,每日讨债人挤破家门,他有家不能归,无奈只能再次走上了上访路。这时由于河南省政法委的重视,洛阳市政法委也专门下发文件,将此案列为1997年度洛阳市头号督办执行案件。1998年9月,省高院下达了再审判决书,在判决书中,镇政府赔偿刘万成的款项减少了,刘万成不服,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他想要求最高法院给省高法发函,请求重审。
等待的日子里,刘万成再次铺开床单,把录音、录像、照片证据237件,一只硕大的水杯和妻子炒就的爆米花一并放在上面,捆绑起来,背在肩上,再一次踏上上访路。这条路声声血泪,不堪回首。他头顶诉状,沿途乞讨,13次进京,261次奔波省城,数百次在洛阳市喊怨……他啼血呼唤,发出了4500余封上访信。在北京街头,刘万成忧伤地徘徊着。46万元的苗圃投入化成了泡影,数十万元的债务沉重如山,家中家人病的病残的残……想到这些,刘万成绝望了,他蜷缩到天安门广场的一角,含着满腔悲愤和对亲人的留恋,给老爹、爱妻和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写下了遗书。掷去手中的笔,他缓缓地仰起头,望着鲜艳的国旗,“嗵”地一声双膝跪下。几位武警向他走来,听完他的哭诉,让他到最高法院申诉。
在去最高人民法院的路上,刘万成认识了北京某报记者。
那位记者耐心听着刘万成的故事,郑重地劝他说,世间自有公道,法律永远是公平、公正的。那位好心的记者嘱咐刘万成,官司打成“马拉松”,虽然有个别人作梗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对法律知之甚少,只要知法、懂法、用法,就会少走弯路。记者的一番话,使刘万成豁然开朗,他当时就跑到书店,买了很多法律书籍回家学习。刘万成初中还没有毕业,对专业性、严谨性很强的法律典籍啃得很艰难。他就从案例入手,一个一个地剖析、对比,最终以一种朴素的农民的方式,将一部《民法通则》融入了大脑。
久病能成医,
久讼成“律师”
俗话说“久病成医”。刘万成在自己多年的讼累中不仅积累了很多经验,吸取了很多教训,也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
自从刘万成泪别那位北京记者后,他说话办事不再“冤”字当头,谈起自己的案子总是引法律,举案例。熟人邻居遇到纠纷,他也喜欢运用法律品头评足,出谋划策。
由于刘万成粗通法律,他开始有意接近一些法律工作者。
由于刘万成用法律为当地人排忧解难,他的“刁民”形象也被“热心人”所取代。
也正是有律师朋友和当地农民的拥戴,刘万成走上一条为弱势群体讨公道的编外“律师”之路。这条路,刘万成走得艰辛。
1998年7月,燥热难耐,刚刚从北京上访归来的刘万成与一位律师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那位律师说,如今的案子太难办了,法理、人情、关系,哪一路都是套在律师脖子上的绳索。刘万成预感到那位律师朋友的脖上也有一道绳索,追问不休。
律师说,他的当事人谢某在洛阳某厂遭遇工伤,被机器轧断了一条腿,厂方只负担了医药费,其余一概不管,当事人上诉,法官态度暧昧,他一筹莫展。
听完律师朋友的叙述,刘万成内心发热,他想运用自己打官司的经验所学到的法律知识一试身手。律师听罢,告诉刘万成:“你不是律师,也不是法律工作者,如果有兴趣,你可以以我的当事人亲属的名义参与到案子的审理中来。”
开庭那天,刘万成的律师朋友“因故”未能出庭,刘万成临场不惊,举证据,析案例,与被告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交锋,最终,法庭采纳了刘万成的辩护意见,判被告赔偿原告各种损失及伤残补助7万余元。刘万成替别人打赢官司的消息不胫而走,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喊冤者纷至沓来。或许是同病相怜,刘万成来者不拒。
1999年初春时节,刘万成再一次上访归来后,新安县铁门镇的孙某就扣开了他的家门。孙某未说话已是泪流满面,他痛心疾首地说,他曾是民选村长,上任后,发现前任村委班子有100多万元的不正当支出,还牵涉县里、乡里的某些部门领导,不久,镇里突然撤去了他村委主任的职务,公安部门还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他300余天……
听完孙某的哭诉,刘万成拍案而起,他决定再用自己的细胳膊拧拧大腿。刘万成代孙某草拟了一份行政复议申请书递交给洛阳市公安局,后经多次按行政诉讼法据理力争,孙某最终获得赔偿。
刘万成的行为引起了一些人的切齿痛恨,有人想置他于死地,曾开车撞他,还派人抢过他装有自己和他人材料的皮包。妻子见了胆战心惊地劝他:“万成,咱自己的官司还没有个头儿,别管闲事了。”可刘万成说:“找我鸣冤的人,都是与我一样的草根儿,呼天不应,叫地不灵,我不能不管。”
几天后,磁涧镇的廖某找到刘万成跪地痛哭。他说,村委主任在调整土地时,给一个解放前就离开该村的人分了地,群众大会上他提了反对意见,村委主任拉着他就打,廖某拨打了“110”,民警赶到现场后,反而把受害人廖某拘留了。
刘万成对廖某一番安慰,决定代廖某打一场官司。
那场官司打得很艰难,因为刘万成不是律师,看不到卷宗,调查取证工作难以名正言顺地顺利进行,为了找证人取证,那条乡间的泥泞小路,刘万成不知走了多少遍,通过他不解努力,终于以有力的证据,促使法院判决公安部门撤销了对廖某的裁定。
到那时,刘万成替普通老百姓整整打赢了100起官司,才成为名符其实的法律工作者。1999年10月,金风送爽,靠自己的官司和100起胜诉案出名的刘万成,以其丰富的经验被洛阳市政府法制服务中心第三事务所聘为法律工作者。
上任那天,刘万成特意印制了一盒名片,在其背面打上了一段醒目的话语:“本人饱经风霜,历尽沧桑,曾在县法院、市中院、省高院、最高人民法院及全国13家新闻媒体喊冤奔波。现专业从事法律服务工作,愿为所有无钱、无权、无势的冤民提供法律服务。”
名片的下面,还有两行大大的行楷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一种维护法律尊严的呐喊,又是对弱势群体寻求帮助的召唤。
刘万成出色的工作,很快引起洛阳市政府法制服务中心的重视,当年,提拔他为第三事务所副主任,2000年底,洛阳慕容律师事务所有感于他一身正气,聘他为法律工作者。2001年4月,洛阳市法制服务中心再度招才纳贤,刘万成又成了被引进的人才。
刘万成声名鹊起,求助的人越来越多。
多年来,刘万成共为弱势群打了多少官司?他搬出案卷查了查,这有卷可查的,就有147起,胜诉率占98%。
有一个数字颇耐人寻味:“民告官”占去了刘万成的案件的三分之二。其中,告公安局3例,镇政府3例,村委会14例,农牧局、电业局、农机局各一例,状告其他“衙门”的民事案件数十例。
有人说刘万成专给当官的“作对”,是“讼士”,不会有好结果。刘万成说,这是匡扶正义,为民伸冤,维护法律的尊严,自己就是因打官司吃尽了苦头,闹得家不成家,他才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父老乡亲再在权势的阴影中。
但刘万成自己的官司至今了犹未了。因镇政府多年以前的毁约,他仍然背着20多万的债务,因“民告官”的缘由,他时时刻刻都在担心自己的身家性命,因多为穷苦百姓做义务,他仍然时时忍受着生活的窘迫。
于是,有人劝刘万成一些经济案件,他说:我图的不是钱,是争一口气。